土木工程施工

土木工程施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春,李伟,修昱 著
图书标签:
  • 土木工程
  • 施工技术
  • 建筑工程
  • 工程管理
  • 质量控制
  • 安全生产
  • 规范标准
  • 案例分析
  • 实务指南
  • 绿色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兵器工业出版社
ISBN:9787802489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04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土木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1
字数:7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木工程施工》主要论述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全书共分14章,主要讲述了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砌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结构吊装工程、防水工程、滑升模板施工、脚手架工程、装饰工程的施工技术;同时也讲述了流水施工原理、网络计划技术、施工组织设计等施工组织原理知识。另外还简要介绍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的基本知识。
  《土木工程施工》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用书和从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土方工程
1.1 概述
1.1.1 土方的工程性质
1.2 基坑(基槽)的土方开挖及土方量计算
1.2.1 土方边坡
1.2.2 土方工程量计算
1.3 土壁支护
1.3.1 深层搅拌法水泥土桩挡墙
1.3.2 非重力式支护墙类型
1.3.3 钢筋水泥桩排桩挡墙
1.3.4 地下连续墙
1.4 基槽处理
1.5 土方填筑与压实
1.5.1 土料选择
1.5.2 填筑要求
1.5.3 填土的压实方法
1.5.4 影响填土压实质量的因素

第2章 桩基础工程
2.1 概述
2.1.1 桩基础的工作特点
2.1.2 桩基础的分类
2.2 预制桩施工
2.2.1 桩的制作、起吊、运输和堆放
2.2.2 锤击沉桩(打入桩)施工
2.2.3 静力压桩
2.2.4 振动沉桩施工
2.3 混凝土灌注桩施工
2.3.1 钻孔机械设备
2.3.2 钻孔灌注桩施工工艺
2.3.3 沉管灌注桩施工
2.3.4 挖孔灌注桩施工

第3章 砌筑工程
3.1 砌筑砂浆
3.1.1 砌体材料
3.1.2 砌筑砂浆的技术要求
3.2 毛石砌体施工
3.2.1 毛石砌体
3.2.2 质量验收标准
3.2.3 质量通病
3.3 砖墙砌体施工
3.3.1 材料质量要求
3.3.2 砖墙砌体的组砌形式
3.3.3 砖墙砌体施工工艺
3.3.4 砖墙砌体的质量要求及保证措施
3.3.5 冬期施工
3.3.6 常见质量问题

第4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
4.1 模板工程
4.1.1 材料与主要机具及施工工艺
4.1.2 质量控制
4.2 钢筋工程
4.2.1 钢筋的检验与存放
4.2.2 钢筋绑扎的样式
4.2.3 单根钢筋的接头
4.2.4 对绑扎的基本要求
4.2.5 质量验收标准
4.3 混凝土工程
4.3.1 混凝土的组成
4.3.2 混凝土的分类
4.3.3 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
4.3.4 硬化混凝土的性质
4.3.5 混凝土试块的留制方法
4.3.6 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4.3.7 施工缝
4.3.8 混凝土振捣
4.3.9 混凝土的养护
4.3.10 混凝土的质量检查
……

第5章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
第6章 结构安装工程
第7章 防水工程
第8章 滑升模板施工
第9章 脚手架工程
第10章 装饰工程
第11章 分方向施工技术
第12章 流水施工原理
第13章 网络计划技术
第14章 施工组织设计

附录 施工组织设计示例
《石破天惊:文明的奠基与腾飞》 一部关于人类如何运用智慧与汗水,将朴素的泥土与坚韧的岩石,塑造成宏伟建筑与实用设施,从而开启文明篇章的恢弘史诗。 从远古先民搭建的简陋居所,到古埃及金字塔的巍峨壮丽,再到中国都江堰的千年不朽,以及罗马帝国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人类改造自然、建造世界的脚步从未停歇。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建筑奇观,而是深入剖析那些驱动人类建造文明的根本力量: 第一部分:自然的馈赠与挑战——文明的摇篮 地球的脉络:地质构造与材料的原始密码。 我们将追溯地球漫长的演化历程,了解不同地域的地质构造如何孕育出石材、土壤、木材等天然建筑材料。从坚硬的花岗岩到柔软的黏土,从挺拔的乔木到茂盛的竹林,大自然的慷慨并非均匀分布,这种地域性的差异如何引导了早期文明的建筑风格和技术选择?本书将剥开岩石的纹理,解读土壤的成分,倾听森林的回响,揭示自然界隐藏的建造基因。 水与火的舞蹈:自然力的掌控与利用。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塑造地貌的伟大雕塑家,更是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本书将探讨早期人类如何观察并利用河流的流向、湖泊的稳定,以及如何通过简单的排水和灌溉技术,将荒芜之地转化为沃土。同时,火的发现与控制,不仅是烹饪和取暖的革命,更是早期冶炼金属、烧制砖瓦的关键,它如何改变了建筑材料的性质,为更坚固、更持久的结构奠定了基础? 气候的印记:适应与创新的驱动。 无论是极寒的北方还是酷热的南方,无论是干旱的沙漠还是潮湿的雨林,严酷或宜人的气候环境,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人类的居所。本书将展示不同气候带下,人类是如何通过调整建筑朝向、优化通风、选择隔热材料、设计排水系统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然,甚至将气候的挑战转化为创新的灵感。从北欧的长屋到撒哈拉的土坯房,从东南亚的高脚屋到中亚的窑洞,气候的烙印深刻而独特。 第二部分:智慧的闪光与技艺的传承——文明的骨骼 几何的秩序与力量的平衡:结构思想的萌芽。 人类最初对结构的理解,可能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树枝的承载、岩石的堆叠、拱形的洞穴……本书将追溯人类如何从简单的堆砌,逐步发展出对力学原理的直观认识。从最基本的梁柱结构,到支撑起巨大屋顶的桁架,再到跨越河流的拱桥,我们将深入研究那些支撑起文明的结构体系。例如,如何理解并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如何利用拱券和穹顶将垂直压力转化为水平推力,如何计算材料的承载能力,让建筑在岁月的冲刷下依然屹立不倒。 尺度与比例的和谐:美学与功能的统一。 建筑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壳,更是人类精神需求的体现。本书将探讨人类在建造过程中,如何逐渐形成对尺度、比例、对称、韵律等美学原则的追求。从古希腊神庙的黄金分割,到中国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建筑的美学并非空中楼阁,而是与结构功能、材料特性、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紧密相连。我们将审视那些历久弥新的建筑,它们如何在功能性的基础上,绽放出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 工具的进化与工艺的积累:从石器到精密的测量。 建造的进步离不开工具的革新。本书将梳理人类从使用最原始的石器、木棍,到发明锯、钻、秤、滑轮、杠杆,再到后来对测量工具、起重设备、乃至初步的机械装置的运用,每一个技术的飞跃,都为建造的规模、精度和效率带来了质的提升。同时,我们将关注那些世代相传的精湛工艺,例如石匠的雕琢、木匠的榫卯、泥瓦匠的砌筑,这些经验性的知识是如何传承下来,并不断被优化和发展的。 第三部分:集体的力量与社会的印记——文明的血脉 劳动的组织与协同:协作的艺术。 宏伟的建筑并非一人之功,而是无数劳动者集体智慧和辛勤汗水的结晶。本书将探讨在不同文明时期,如何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如何进行分工协作,如何激励和管理工人,以完成那些超乎个体能力的工程。从金字塔的建造者,到罗马水渠的修建队伍,集体劳动的力量,是支撑起文明基础设施的关键。 材料的获取与流通:物流的早期形态。 建筑需要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获取、加工、运输,构成了早期物流的雏形。本书将考察不同文明如何组织采石场、伐木场、砖窑,以及如何利用河流、道路、甚至畜力将这些材料运送到工地。材料的稀缺性、运输的难度,都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规模、形式和成本。 社会的需求与文化的表达:建筑的双重使命。 建筑的诞生,离不开社会的需求:居住、防御、宗教崇拜、公共活动、权力象征……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建筑,是如何回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并承载了怎样的文化意义。一座城堡,不仅仅是防御工事,更是统治者权力的象征;一座教堂,不仅是祈祷的场所,更是精神信仰的载体;一座城市,则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文化认同的集中体现。 知识的传播与技术的演进:文明的加速度。 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是推动文明建筑不断进步的核心动力。本书将关注古代文献、铭文、壁画等留存下来的信息,它们如何记录了当时的建造知识和技术。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不同文明之间的技术交流与融合,例如丝绸之路带来的建筑风格和工艺的影响,这些知识的碰撞与火花,如何加速了人类建造技艺的演进。 《石破天惊:文明的奠基与腾飞》 并非一部枯燥的技术手册,它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勇气和创造力的赞歌。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理解那些古老而伟大的建筑如何从无到有,去感受那些支撑起人类文明的基石是如何被一块块打磨而成。这本书,将让你重新审视我们身边的每一座建筑,去发现它们背后蕴含的深厚历史、智慧结晶与人文关怀。它揭示了,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并非源于对自然的征服,而是源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源于对智慧的不断探索,源于集体的力量与不懈的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让我对“安全”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工地安全主要就是戴安全帽、注意脚下,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安全是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的系统性工程。书中关于“安全管理”的章节,详细阐述了从技术措施到组织管理,再到应急预案的各个方面,让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对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时用电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安全要求所吸引。我能想象到,在进行高处作业时,不仅需要牢固的脚手架和安全防护网,还需要对作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严格的监护;在进行起重吊装时,不仅要选择合适的起重设备,还要有详细的吊装方案和严格的指挥系统。书中对施工现场的防火、防爆、防中毒等方面的规定,也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中潜在的各种风险。这让我对那些在工地上辛勤工作的工人们,充满了敬意,他们不仅要完成艰巨的建造任务,还要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每一次成功的工程,都离不开对安全的极致追求,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

坦白说,《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一开始我是带着点“挑战一下自己”的心态去翻的,因为我自认为自己和工程建设实在是不沾边。然而,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尤其是其中关于“测量与放线”的部分,简直颠覆了我对“画图”和“建造”的认知。我总以为,建筑师画好图纸,施工队就照着画就行了,但书里强调的“精确放线”,才是我之前完全忽略掉的关键一步。我看到了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介绍,全站仪、水准仪、经纬仪,它们听起来都像很高深的科学仪器,但实际上,它们是把二维的图纸“投影”到三维现实世界的“魔法棒”。我能想象到,在浩瀚的工地现场,测量员们如何顶着烈日,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个点的定位,每一个角度的测量。书中对测量误差的控制,以及不同测量方法的选择,都让我认识到,建筑的精准度,是从最基础的“点”开始积累的。特别是关于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控制,更是让我惊叹不已,要让一座几十层高的建筑,在顶部也能保持绝对的垂直,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精细度,真是难以想象。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建筑,不仅仅是材料的堆砌,更是精密测量和精确施工的艺术。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背后那些“看不见的”重要环节。我之前总以为,主体结构建好了,工程也就差不多了,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后期的“装饰装修工程”同样至关重要,而且其复杂程度远超我的想象。书中对不同装饰材料的性能、施工工艺、以及环保要求的介绍,让我对装修不再是“好看就行”的简单理解。我尤其被书中对防水工程和保温工程的详细论述所打动。之前住房子,从来没觉得防水有什么难的,但看了书才知道,一套完整的防水系统涉及到材料的选择、基层处理、施工工艺、闭水试验等多个环节,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同样,保温工程也并非简单地贴一层材料,而是需要考虑材料的导热系数、厚度、施工的严密性,以确保建筑的节能效果。书中对不同工艺的优缺点分析,以及可能出现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都让我觉得非常实用。我甚至开始关注到建筑的内部细节,比如墙体的抹灰、地面的找平、天花板的吊顶等等,这些都与施工技术息息相关。这本书让我对居住空间的舒适性和耐久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装饰装修工程在提升建筑价值和用户体验方面的重要作用。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为我打开了工程建设的“幕后世界”。我之前总觉得,工程完工就是一切结束了,但书中关于“工程验收与移交”的部分,让我认识到,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对工程质量和使用性能的全面检验。书中对不同工程部位的验收标准、验收方法,以及验收流程的详细介绍,让我看到了一个极其严谨和细致的过程。我能想象到,验收人员如何带着各种检测设备,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个细节,从混凝土的强度,到钢筋的连接,再到防水层的闭水试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过。书中对“缺陷修复”和“保修期”的规定,也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对长期责任的承诺。这让我对那些完工交付的建筑,有了更多的信任,因为我知道,它们经过了层层检验,才最终来到我们手中。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建好”,更是“建好并能持久使用”,这是一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评分

读完《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工程建设真的是一门“系统工程”,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连锁反应。书中对“起重吊装工程”的详细讲解,让我觉得这简直是一门“空中芭蕾”。我之前只知道起重机能吊东西,但不知道原来吊装如此复杂,需要考虑起重机的类型、吊装位置、风速、负荷等等一系列因素。书中对不同起重机的性能和适用范围的分析,让我明白,不是所有的大型设备都能随意使用,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工程需求和现场条件进行精确的选择。特别是对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吊装的描述,简直像是在看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戏。想象一下,在几十层甚至上百层的高空,将巨大的钢梁或者混凝土构件,通过精密的计算和协调,准确地放置到指定位置,这其中的风险和难度可想而知。书中还提到了预制构件的吊装,这是一种更高效的施工方式,但也对吊装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吊”,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力学原理和精密的控制技术。这本书让我对工程施工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体力劳动,更是智慧和技术的结晶。

评分

读完《土木工程施工》,我对“质量控制”这几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之前一直觉得,质量就是“没问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性的、贯穿始终的过程。书中对“材料检验”、“施工过程控制”、“成品保护”等各个环节的详细阐述,让我明白,质量不是靠“检查”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原材料进场前的检验、以及施工过程中关键工序的质量检查的描述印象深刻。我能想象到,质检员们是如何严格把关,确保每一批材料都符合标准,如何对每一个关键工序进行严密的监控,防止问题的发生。书中还提到了质量事故的追溯和处理,这让我看到了对质量问题的严肃态度。这让我觉得,那些能够长久使用的工程,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每一个细节的精益求精。这本书让我明白,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是赢得信任的基石。

评分

这本《土木工程施工》实在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对土木工程的了解仅限于“桥梁高大、隧道深邃”这种非常表面的认知,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为我揭示了隐藏在这背后那些令人惊叹的建造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对基础施工的阐述所吸引,那些关于桩基、承台、系梁的文字,不再是枯燥的技术术语,而是仿佛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能想象到工人们如何在地下深处,克服各种复杂的土质条件,精准地打下每一根承载着整座建筑重量的桩;我能感受到他们如何如同精心雕琢石块一般,构筑起坚固的地基,为地上部分的宏伟建筑打下最可靠的根基。书中对不同类型基础的优缺点分析,也让我对建筑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一座摩天大楼之所以能巍然屹立,绝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无数精密的计算和严谨的施工工艺的结晶。特别是关于地下连续墙的介绍,我之前从未想过,在建造大型地下结构时,还能用如此巧妙的方法,像“筑墙”一样将地下空间“围”出来,这其中的技术难度和对施工精度的要求,真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案例分析,将抽象的技术原理与真实的工程项目相结合,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更能体会到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解决办法。我甚至开始对那些工地上的大型机械产生了好奇,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车……它们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实现宏伟蓝图的得力助手,是人类智慧和汗水的凝结。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精密的土木工程世界。

评分

拿到《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我原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但读下来却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建造的哲学”。书中对“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背后庞大的协调和规划体系。我之前总以为,施工就是工人进场开干,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在项目启动之前,需要进行详尽的施工组织设计,包括施工方案的制定、进度计划的安排、资源的调配、以及人员的组织等。书中对不同施工阶段的管理重点,比如前期策划、中期实施、后期收尾,都有详细的阐述。我能想象到,一个大型工程项目的背后,有无数个管理人员在协调各方,解决各种突发问题,确保整个工程按照预定的计划有序推进。书中对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协调、风险控制、以及质量保证的强调,都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让我觉得,成功的工程,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管理上的艺术。这本书让我对“管理”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发号施令,更是智慧、协调和担当的体现。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让我这个完全的门外汉,对“施工”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施工就是把图纸上的东西按照顺序盖起来,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这中间的学问可大着呢!书里讲到的“模板工程”,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普通,但深入了解后才发现,这简直是建筑的“骨骼”和“模具”,决定了混凝土浇筑的形状和精度。我之前只知道混凝土是用来浇筑的,但不知道原来还有那么多讲究,什么掺合料、养护温度、离析等等,每一样都对最终的强度和耐久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对混凝土浇筑顺序和振捣的描述,让我想象到工人们如何在高温或者低温的环境下,争分夺秒地进行操作,确保每一方混凝土都能均匀密实,没有丝毫的疏漏。而且,书中还提到了滑模、爬模等先进的模板技术,这简直是施工界的“黑科技”啊!想象一下,巨大的模板能够随着结构物的升高而不断向上滑动或者攀爬,这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也让我看到了工程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书里还讲到了钢筋的绑扎和焊接,虽然听起来是重复性的体力劳动,但书中强调了其对结构整体强度的关键作用,以及规范操作的重要性,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整个工程的安全。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基础的工序,也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态度。这本书就像一个引路人,把我从对施工的“一无所知”带到了“略知一二”,让我对那些拔地而起的建筑,有了更多的敬意和好奇。

评分

《土木工程施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的“绿色化”和“智能化”趋势。我之前对工程建设的印象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现代的土木工程正在向更加环保、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书中对“绿色施工”的理念和措施的介绍,比如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扬尘控制等,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比如BIM技术在施工中的应用,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的未来。我能想象到,通过BIM模型,可以提前进行碰撞检测,优化施工方案,减少返工,提高效率。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土木工程领域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它不再是粗放式的建设,而是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发展。这让我对未来的工程建设充满了期待,也让我看到了这个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