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华东建筑设计院成立于1952年,作为中国*早的建筑设计机构之一,伴随了新中国的成长。
《悠远的回声:汉口路壹伍壹号》是华东院的建筑师与工程师们艰苦创业、砥砺前行,为中国设计的六十年实录。书中既有上海这座城市不断诞生建筑精品的曲折,也有广阔中华大地上铺就国民社会基础的厚重,展现了华东人推进建筑行业发展、服务社会进步的持续努力。
目录
写在前面/引子
1952-1959
那些令人难忘的身影
辉煌的红星——中苏友好大厦
一封信
在远方
中国建筑研究室纪事
启蒙的日子
1960-1979
在遵义的群山中
长江边上——回忆“9424”工程和倪天增
苦乐在大屯
援外点滴
难忘的1972——上海国际卫星通讯地面站和金山石化
在山摇地动的时刻——援建唐山的回忆
1980-1989
“过关”记
海陆空三座门——上海铁路新客站、虹桥机场和十六铺码头
超越——龙柏饭店
宾馆新风
高层新景
新村叙事
你好,星空——佘山天文台天文望远镜观察室
上海世贸商城
1990-1999
大珠小珠落玉盘——东方明珠电视塔
陆家嘴群楼
大剧院之歌
激情12年——浦东国际机场T1、T2航站楼
创“室”记
21世纪
城中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
世博会来了
漫步长安街
佛光梵宫
“看”与“被看”——深圳紫荆山庄
超高层,一个梦想——武汉中心
“创”为先
“中国创造”之海外篇
上海滩的新故事——南外滩项目
幸运的四叶草——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
附录
附录1:机构沿革
附录2:组织机构图
附录3:历届党、政、技组织领导表
附录4:员工名册
附录5:1952-201 1年项目列表
结语
后记
精彩书摘
《悠远的回声:汉口路壹伍壹号》:
金瓯卜在革命斗争中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地下党领导人。
1941年金瓯卜进入之江大学就读建筑学专业,并被任命为大学区委书记。
当时敌伪势力进一步渗入租界,环境明显恶化。出身大家的母亲好社交,平时从不过问金瓯卜的事,但见一个女生每周来家一次,每次关门谈好几个小时,便着急起来,批评他不该找这样年纪大的女朋友。金瓯卜挨了责备,反而心里高兴。原来,那一位女同学是他的上级,是鼎鼎大名的陈修良。
在白色恐怖下.金瓯卜从事地下党工作,一做就是13年。在天天都有生命危险的恐怖环境中,他先后任男中区委书记、大学区委书记、社会区委书记,以无私无畏的精神、隐蔽的身份以及细致多变的工作方式,把自己融人大众之中。他在敌人的心脏地区顽强战斗,从事大量的学运、策反、情报、统战等工作,终于迎来了上海解放。
温文尔雅的学者气质和精明果敢的领导者作风,集于金瓯卜一身。金瓯卜向领导提出,调集当时大学土木建筑系毕业的地下党员和大学、大专毕业的工程、建筑设计人员加入国营设计单位。潘汉年副市长立即批复。
老上海是设计、工程、技术人员集中的地方。潘汉年副市长指示应招贤纳士,广加吸收,并要求金瓯卜放手开拓工作。
最早来参加筹备工作的是张庆云,后来陆续来的土木建筑系大学毕业的党员有方义弼、林雄超、曾坚、张钦楠、蔡明道、钱可权、章公孚、竺宜伟、鲁祥麟、李明清、吴大胜等,其中有不少后来成为全国不同设计单位的行政或技术领导。
潘汉年副市长还答应,政府将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表示对技术人员的生活上要给予照顾,待遇可以从优。华东院的伙食标准由此较其他单位也略高一筹。
1952年1月.“上海市建筑设计公司”(华东院的前身)筹备处成立,并对外办公。公司当时将市营建筑工程公司的设计师和公房管理处的设计室并入,又从税务局与材料公司调入一批技术人员,加上本市分配来的干部,共100余人。
金瓯卜通过各种关系,造访著名设计师.工程师、建筑界前辈,并在法国俱乐部(今花园饭店)举办联谊晚会,邀请各界建筑人才参加。业界精英纷纷放弃在原先单位的高报酬,前来报到。创业元老中有赵忠邃、吴景祥、罗邦杰、蔡显裕、许照、李学海、皇甫繁、王华彬、何广乾、华国英、朱栋、蔡恢等。华东院从公司初建起,就汇集了国内建筑界一大批精英人才,成为当时国内瞩目、实力雄厚的设计单位。
1952年5月19日,有200余人的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正式宣告成立。这是第一个拥有建筑、结构、水暖电、预算、测量、钻探、地质等专业的综合性国营设计勘测公司。赵深、陈植、罗邦杰、蔡显裕、许照五人任总工程师,赵深任总建筑师兼总体设计室主任。
公司借上海文化俱乐部召开了声势浩大的成立大会,新闻界广为报道,在建筑界引起震动。
虽然金瓯卜先生在华东院工作仅4个年头,但正是这4年打下的坚实基础,令华东院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同行业里,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居领先地位。1954年6月公司职工总数增加到1178人,是l95f年筹备时人数的10倍。
如今,已驾鹤西去的老总经理金瓯卜,他生前念念不忘的就是“再次回到第一故乡上海,和战斗过、工作过的老朋友、老同事聚聚”。
……
前言/序言
这是一本有关企业文化的记录。
对于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人来说,华东院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家设计院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已成为城市的标志和人们工作、生活场景的记忆。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国有企业,它一定有着人们似曾相识的发展经历;作为一个锐意进取的创意群体,它也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它的相似和不同,正是我们试图记录和梳理的。因为这样的文本,对于这个行业,无疑有着不同凡响的文化影响力:因为这样的文本,一定会是新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
现代企业的历史,凝聚了很多人的智慧、理想与奋斗,也已成为人类现代文明史的一部分。人们可以从中认识企业的成长、组织的发展、社会的责任及创造的价值。中国现代企业发展时间不长,行业内此类记录与研究也不多,我们的尝试只是抛砖引玉。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的聚焦点,近30年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影响甚至改变着全球的经济格局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中国城市建设背后的重要服务者之一的设计院(机构)也开始走向成熟。追寻它们的故事,也许能让我们发现真实的自己。
城市建设关乎国计民生,反映了生活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文化的印迹,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所以,其背后的设计机构的成长故事,同样折射出中国城市、社会、经济的时代轨迹和特征,同时也浓缩了设计院几代人共同的努力,见证了中国城市走向现代化的曲折道路,反映出建设行业中的项目积累、技术科研的成熟与贡献。
以时间、事件、项目、人物为线索,以访谈的形式整理素材,我们希望这些文字能够串联起企业发展的脉络,展示企业深厚的文化,再现企业真实的历史,发现华东院独特的企业文化基因。
60年后,当我们再读汉口路151号华东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感人故事时,凝视现代化大都市那条宏伟壮丽的城市天际线,仍然无法按捺内心的激动。他们留下的,是追求创新的华东设计精神;我们接过的,是民族复兴和行业振兴的旗帜。
这个工作或许只是一个开始,但是这个开始意味着一段文化的苏醒,一种精神的再现。这个看似悠远而又亲近的召唤,相信会推动华东院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悠远的回声:汉口路壹伍壹号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