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尼采(套装上下卷) [Martin,Heidegger]

海德格尔文集:尼采(套装上下卷) [Martin,Heidegge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周兴,王庆节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尼采
  • 哲学
  • 西方哲学
  • 存在主义
  • 德国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尼采研究
  • 海德格尔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0943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862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著作集(30卷)
外文名称:Martin,Heidegger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5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尼采是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思想内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从二十世纪初期起,尼采就对中国新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王国维到鲁迅都曾为他的学说所倾倒,至今仍有许多青年为之入迷。 上帝死了吗?传统的道德只是“一种有用的错误”?是“权力意志”造成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吗?科学知识有哪些局限性?人类的进化是已经完成了还是刚刚开始?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尼采的哲学提出来的。尼采对于我们现今的时代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他对人类的心理、道德、宗教及权力均颇有洞察力:他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符号论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都清晰地写在他的文章里。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在上卷中,作者按哲学门类探讨了尼采的主要思想;在下卷中,作者探讨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与欧洲的虚无主义。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他的尼采解释有两个目标,一为切近的目标,即认识尼采哲学的基本解构,二为最远目标,即对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形而上学的争辩,而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这也是对另一个开端的准备。

作者简介

海德格尔:德国著名哲学家

目录

《海德格尔文集:尼采(上)》
前言
第一章 作为艺术的权力意志
第1节 作为形而上学思想家的尼采
第2节 《权力意志》一书
第3节 “主结构”的提纲和起草
第4节 权力意志、永恒轮回与重估的统
第5节 “主要著作”的结构。尼采的思想方式:颠倒
第6节 传统形而上学中作为意志的存在者之存在
第7节 作为权力意志的意志
第8节 作为情绪、激情和感情的意志
第9节 对尼采意志学说的唯心主义解释
第10节 意志与权力。权力的本质
第11节 哲学的基础问题和主导问题
第12节 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
第13节 美学史上的六个基本事实
第14节 作为审美状态的陶醉
第15节 康德关于美的学说。叔本华和尼采对此学说的误解
第16节 作为形式创造力量的陶醉
第17节 伟大的风格
第18节 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的论证
第19节 真理与艺术之间的激烈分裂
第20节 柏拉图主义中的真理与实证主义中的真理尼采根据对虚无主义的基本经验倒转柏拉图主义的努力
第21节 柏拉图对艺术与真理之关系的沉思的范围和语境
第22节 柏拉图《国家篇》:艺术(摹仿)与真理(理念)的距离
第23节 柏拉图《斐德罗篇》:处于一种令人喜悦的分裂中的美与真理
第24节 尼采对柏拉图主义的倒转
第25节 对感性的新解释以及艺术与真理之间的激烈分裂
第二章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第1节 作为尼采形而上学基本思想的永恒轮回学说
第2节 轮回学说的形成
第3节 尼采对轮回学说的第一次传达
第4节 “悲剧的起源
第5节 对轮回学说的第二次传达
……
《海德格尔文集:尼采(下)》
第四章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与权力意志
第五章 欧洲虚无主义
第1节 尼采思想中的五个主标题
第2节 作为“最高价值之贬黜”的虚无主义
第3节 虚无主义、虚无和无
第4节 尼采的宇宙学和心理学概念
第5节 虚无主义的起源,它的三种形式
第6节 作为范畴的最高价值
第7节 虚无主义与欧洲历史上的人
第8节 新的价值设定
第9节 作为历史的虚无主义
第10节 价值设定与权力意志
第11节 尼采的历史解说中的主体性
第12节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道德”解释
第13节 形而上学与拟人论、
第14节 普罗太哥拉定律
第15节 主体在近代的支配地位
第16节 笛卡尔的cogito[我思]作为cogito me cogitare[我思我思]
第17节 笛卡尔的cogito sum[我思我在]
第18节 笛卡尔和普罗太哥拉的形而上学基本立场
第19节 尼采对笛卡尔的态度
第20节 笛卡尔与尼采的基本立场的内在联系
第21节 人的本质规定与真理的本质
第22节 形而上学的终结
第23节 与存在者的关系和与存在的关联,存在学差异
第24节 作为先天性的存在
第25节 作为ιδεαα[相]、作为αγαθον[善]、作为条件的存在
第26节 关于作为ιδεα[相]的存在的解释与价值思想
第27节 关于作为权力意志的存在的筹划
第28节 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和人的本性
第29节 作为空虚和丰富性的存在
第六章 尼采的形而上学
第1节 导论
第2节 权力意志
第3节 虚无主义
第4节 相同者的永恒轮回
第5节 超人
……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文集:尼采(套装上下卷)》:
  第12节 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
  现在,我们要根据一些重要的例证依次端出尼采关于艺术的五个命题,由此试着对尼采关于艺术之本质的总体观点作一种初步的描绘。
  为什么对于新的价值设定之原则的奠基任务来说,艺术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呢?最直接的答案可见于尼采《权力意志》第797条。这条笔记想必原是在第794条的位置上的。第797条说:
  “‘艺术家’现象还是最易透视的——”。我们暂不读下去,而只是来思索一下这个句子。“最易透视的”,亦即其本质最能为我们所获得的,乃是“艺术家”现象——艺术家的存在。在这个存在者那里,也就是在艺术家身上,存在最直接、最明亮地向我们闪烁。为什么呢?尼采没有讲明;但我们不难找到原因。艺术家的存在就是一种生产能力。①而“生产”意味着:把某种尚未存在的东西设置入存在中。在生产中,我们仿佛寓居于存在者之生成,并且能够在那里清澈地洞识到存在者之本质。由于这里的关键是要把权力意志揭示为存在者的基本特征,所以,我们必须在成问题的东西最清晰地显示出来的地方着手来完成这项任务。这是因为,一切澄清活动必须由明入暗,而决不是相反。
  艺术家的存在乃是生命的一种方式。对于一般生命,尼采说了些什么呢?他把“生命”称为“我们最熟悉的存在形式”(《权力意志》,第689条)。在尼采看来,“存在”本身只不过是“对‘生命,(呼吸)、‘生气勃勃地存在’、‘意愿、作用’、‘生成’概念的一个概括”(《权力意志》,第581条)。“‘存在’——除‘生命,外,我们没有别的关于‘存在’的观念。某种死亡的东西又怎么能‘存在’呢?”(《权力意志》,第582条)。“如果存在的最内在的本质是权力意志……”(《权力意志》,第693条)。
  凭借上述带点公式化味道的提示,我们已经穿越了一个视野,在此视野范围内,我们才能把握“艺术家现象”,这也就是说,我们后面的考察工作都必须坚持在这个视野范围内。再说一遍:艺术家的存在是最易透视的生命方式。生命是我们最熟悉的存在形式。存在的最内在本质是权力意志。在艺术家的存在中,我们能碰到最易透视的和最熟悉的权力意志的方式。因为这里重要的是对存在者之存在的揭示,所以在这方面,对于艺术的沉思具有决定性的优先地位。
  然而,尼采在此其实只谈到了“艺术家现象”,而没有谈到艺术。尽管我们难以说明“这种”艺术是什么以及如何是,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艺术的现实性也包含着艺术作品,此外还包含着人们所讲的作品的“体验者”。艺术家只是艺术现实性的全部构成要素中的一个要素而已。确实如此。
  ……
尼采思想的解构与重塑:存在、权力与虚无的哲学探寻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最富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马丁·海德格尔对弗里德里希·尼采思想的解读与阐释。海德格尔并非简单地复述尼采的学说,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关键的转折点,用以反思西方形而上学近两千年的历史,并为理解现代性及其危机提供独特的视角。这套文集,以其系统性的梳理和深刻的洞见,为我们呈现了一场关于“尼采思想”的宏大哲学对话,其核心在于海德格尔如何透过尼采的著作,揭示出西方思想传统中被遮蔽的存在之思,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权力、虚无和意义的根本性追问。 一、 尼采: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者与存在之思的先行者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走向终结的关键人物。他并非简单地将尼采定位为一位“末日的哲学家”或“虚无主义的先知”,而是将其视为一个能够“言说”形而上学本质的哲学家。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形而上学自柏拉图以来,一直致力于确立一个“最高存在者”,以此作为一切实在的根基和意义的源头。从理念、上帝到普遍理性,这些“最高存在者”构成了西方思想史上一个连续的谱系。然而,随着科学的兴起和世俗化的进程,这些形而上学根基逐渐崩塌,西方社会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危机。 尼采的“上帝之死”并非仅仅是一种世俗的宣告,而是在海德格尔的解读下,是对西方形而上学所依赖的那个“最高存在者”的根本性摧毁。这个“最高存在者”的消逝,意味着一切固定不变的价值和意义的根基已经动摇,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没有预设目的、没有终极真理的宇宙。海德格尔将尼采的这一洞察视为对西方形而上学“本质”的深刻揭示,因为尼采的哲学恰恰展现了形而上学在自我消解过程中的内在逻辑。 二、 权力意志:存在之思的内在驱动力 在海德格尔对尼采的解读中,“权力意志”(Wille zur Macht)是理解尼采思想的关键概念,也是海德格尔哲学探究的焦点。他认为,“权力意志”并非仅仅是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权力欲望,而是存在本身内在的运动方式和生成逻辑。它是一种“占有”的意志,是存在者为了不断扩张和超越自身而产生的内在张力。 海德格尔将“权力意志”置于对西方形而上学的批判之中。他指出,传统的形而上学总是将“存在”理解为某种固定不变的实体或原因,而尼采的“权力意志”则将存在理解为一个动态的、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切存在者都在追逐更多的“权力”,这种“权力”不是压迫性的统治,而是生命力、创造力和自我超越的动力。例如,海德格尔在分析尼采的“永恒轮回”概念时,也将其与“权力意志”联系起来,认为永恒轮回是“权力意志”对自身最极致的要求——即愿意承担一切,并反复肯定自身的存在。 海德格尔对“权力意志”的解读,超越了对尼采文本的简单复述,而是将其融入到他自身对“存在”(Sein)的根本追问之中。他试图通过尼采来反思“存在”本身的生成机制,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生成机制中理解自身的定位。 三、 虚无主义:存在危机的根源与现代性的困境 海德格尔将尼采的思想视为对“虚无主义”(Nihilismus)的深刻诊断。他认为,西方形而上学的终结,导致了“虚无主义”的全面爆发。当那个曾经作为意义和价值的最终依据的“最高存在者”消失后,人们便失去了判断真伪、善恶的标准,陷入了意义的失落和价值的真空。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虚无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消极的绝望,而是一种“主动的虚无主义”。这意味着,虽然最高价值已经崩塌,但人仍然保有创造和赋予意义的可能性。“上帝之死”为人类提供了重新塑造自身和世界的机会,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海德格尔警告说,如果人们不能深刻理解虚无主义的本质,而只是简单地沉溺于享乐或追求虚假的意义,那么虚无主义将可能导致更深的危机,例如技术统治下的工具理性至上,以及人类主体性的彻底消解。 海德格尔对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现代性在技术理性、科学至上以及消费主义等方面的深层根源。他认为,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也可能遮蔽了对“存在”本身的深层关怀,将一切事物都转化为可供利用的“实在物”,从而加剧了虚无主义的蔓延。 四、 历史哲学:存在之思的历史演进 海德格尔的尼采解读,也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哲学视野。他将尼采的哲学置于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察,认为尼采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西方思想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结果。 他指出,西方形而上学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存在”逐渐被遮蔽,并最终被遗忘的过程。从早期哲学对“是”(Sein)的直接追问,到后来将“是”等同于“实在”、“本体”、“上帝”等具体的“存在者”,再到现代技术理性将一切都视为可操控的“实在物”,这都是“存在”被遮蔽的历史。尼采的哲学,通过对“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的阐释,试图将我们重新引向对“存在”本身的思考,从而揭示出形而上学的历史性。 海德格尔通过尼采,探讨了“历史性”与“存在”之间的关联。他认为,我们理解“存在”的方式,始终受到历史的制约。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我们理解“存在”方式的历史。而尼采,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开启了对这一历史的批判性反思,并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存在”的可能性。 五、 走向“另一个开始”:海德格尔对尼采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海德格尔对尼采思想的解读,最终导向了他自身哲学事业的“另一个开始”。他并非简单地成为尼采的追随者,而是试图通过尼采来深化和拓展他自己对“存在”的追问。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虽然深刻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终结和虚无主义的危机,但其本身仍未完全摆脱形而上学的影子。例如,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权力意志”虽然是动态的,但仍然是一种基于“意志”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的努力,在于试图超越这种“意志”的形而上学,从而走向一种对“存在”更根本、更直接的言说。 这套文集,通过对尼采思想的细致梳理和深刻辨析,展现了海德格尔是如何利用尼采的思想,来反思西方思想的传统,诊断现代性的困境,并探索新的哲学可能性。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尼采思想的研究著作,更是海德格尔本人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篇章。读者将在这场深刻的哲学对话中,体验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并对我们所处的时代及其哲学挑战产生全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场持续的“智力体操”。我发觉,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这说明它的思想密度极高,不是一次性就能完全消化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本质的关注,他似乎在用一种近乎于诗歌的方式来解构和重构哲学语言本身。这种对“言说”本身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层次极为丰富。书中的一些段落,我需要放慢到几乎逐字逐句地阅读,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细微差别和深刻意图。它强迫你去质疑那些你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前提,去重新审视你赖以生存的整个文化和认知基础。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带来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强悍的思维工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和审慎的态度去面对当代社会中的各种思潮和现象。虽然阅读过程中不时需要查阅背景资料,但这种主动探索的过程,反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记忆。这是一本真正能够改变你思考方式的书,值得所有严肃的思考者珍藏和反复研读。

评分

拿到这套书时,就被它厚重的质感所吸引。实际上,它的内容比它的体积更“重”。我发现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对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进行了彻底的“祛魅”和重估。比如,当我们谈论“真理”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维度去理解它,不再是简单的符合论,而是一种“不动产”的显现。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近乎于宗教式的对“本源”的追寻,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对失落的黄金时代的深切缅怀和对现代性异化的深刻忧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伟大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不断地抛出问题,却不急于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你去亲自面对那些终极的困境。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时显得非常凝练,有时又突然变得富有抒情色彩,这种变化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张力,避免了纯粹的学术论证可能带来的枯燥感。它成功地将严谨的逻辑推演与深刻的生命关怀融为一炉。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最近沉浸在哲学思辨的世界里,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有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用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念娓娓道来。特别是作者对现象学视角的把握,让我对“存在”这个古老的问题有了全新的理解。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详细论述了艺术的本源,那种诗意的表达方式,仿佛能将读者直接带入到作品的肌理之中,感受那种纯粹的创造力。我常常在深夜里,伴着一杯清茶,沉浸在这些文字中,思绪随着作者的逻辑线索起起伏伏,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做得非常用心,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觉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精准的语言,每一个词语的选择似乎都经过了千锤百炼,充满了重量感。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感知都变得更加敏锐了,不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带着一种审视和追问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一切。这是一次真正的思想之旅,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深度思考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硬核”,它需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和准备去啃食那些密集的思想结构。我一开始读得有些吃力,很多句子需要反复咀喃才能抓住其核心的含义,它不像通俗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要求你投入大量的认知努力。然而,一旦你跨过了最初的门槛,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极其震撼的。作者对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颠覆性批判,展现了一种令人敬畏的思维力量。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时间性”的论述,它彻底打破了我以往对时间是线性流动的刻板印象,将时间理解为一种更根本的“敞开”状态。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极具匠心,虽然内容深邃,但章节之间的逻辑过渡却异常清晰,如同精密的建筑结构,层层递进,将读者引向最终的论点。对于那些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种挑战,但这种“慢阅读”的过程,恰恰是思想得以沉淀和升华的最佳土壤。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阅的书,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与其进行一场长期的对话。

评分

我这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这本书的视角之高远,论述之深刻,让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合上书本,望向窗外,消化一下刚刚接收到的信息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哲学的探讨,更像是一次关于人类精神极限的探索。作者在文字中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思想疆域,而我们作为读者,只是被邀请进入这个疆域进行一次短暂的“考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技术”与“存在”之间关系的剖析,那种洞察力简直是穿透时代的,让人读来不寒而栗。这本书的译文质量也值得称赞,能够将原文中那种特有的节奏感和力度感保留下来,实属不易。当然,这本书的门槛确实不低,我认识的几位朋友在尝试阅读后都望而却步,但我认为,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它所给予的回报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它能重塑你看待世界的基本框架。我建议读者最好能配合一些辅助性的导读资料,这样能更好地理解其复杂的历史和思想背景。

评分

评分

略有瑕疵,还是好评,哈哈。

评分

周易王氏传

评分

书单上的书,收藏专用,好书

评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尼采是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思想内涵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从二十世纪初期起,尼采就对中国新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从王国维到鲁迅都曾为他的学说所倾倒,至今仍有许多青年为之入迷。 上帝死了吗?传统的道德只是“一种有用的错误”?是“权力意志”造成了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吗?科学知识有哪些局限性?人类的进化是已经完成了还是刚刚开始?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尼采的哲学提出来的。尼采对于我们现今的时代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他对人类的心理、道德、宗教及权力均颇有洞察力:他预见了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符号论和后现代主义。这些都清晰地写在他的文章里。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重要著作。在上卷中,作者按哲学门类探讨了尼采的主要思想;在下卷中,作者探讨了尼采的形而上学与欧洲的虚无主义。按照海德格尔自己的说法,他的尼采解释有两个目标,一为切近的目标,即认识尼采哲学的基本解构,二为最远目标,即对作为形而上学之完成的尼采形而上学的争辩,而在存在历史的意义上,这也是对另一个开端的准备。

评分

好非常好 非常喜欢 还会再买

评分

海德格尔关于尼采的重要研究,里面夹了不少私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