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对于人类来说,幻想永远是宝贵的财富。“孩子的想象力决定了人类发展的方向”这绝不是一句轻率的论断。有了幻想,人类才有创造,才有进步。百年前,著名科幻大师凡尔纳设想了一系列“先进”的科技和未来世界的发展状况。那些幻想在当时看来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可是百年后的现在,它们当中的大多数已经成了现实。不能说是幻想造就了发明和进步,但它一定起到了引导和启迪的作用。可以说,科幻作品就是启迪孩子、乃至成人思维的一件利器。  
  中国的科幻文学在世界上长期以来并没有获得太过令人瞩目的荣耀,但这并不等于它没有成就,没有精品,而只是一直不为人知罢了。“银河奖”这个诞生于1986年的文学大奖到今天已经走过了30年的风雨,为中国科幻界培养、发掘了一大批精品作品和科幻作者。现在,这棵大树已经开花结果。  
  《虫》系列图书是一系列收录了“银河奖”历届获奖作家、作品的中国本土科幻小说合集。它由2015年“中国好书”及雨果奖得主、《三体》作者刘慈欣领衔,收录刘慈欣、王晋康、夏笳、何夕、韩松等“银河奖”获奖名家的代表作,可以说,这是为中国科幻读者献上的一桌科幻阅读饕餮盛宴。  
  “虫”系列作品由北京天文馆、北京UFO研究会郑重审阅推荐!目前已连续出版5季,更多精彩请搜索:  
  《虫子的世界》  
  《2.5次世界大战》  
  《微纪元》  
  《追杀K星人》          
内容简介
     《吞噬地球》是刘慈欣领衔的一部科幻小说集。本书以刘慈欣的《人和吞食者》为代表作,描述了外星文明驾驶巨型宇宙飞船江波号君临地球,要求全人类臣服于他们的面前。人类不甘受外星文明摆布,表面上屈服,暗中却在酝酿对外星人的毁灭性反击……但最终,人类虽然利用核武器给外星人造成重创,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却被巨大的外星飞行器吞噬……      
目录
   人和吞食者 
——当地球被吞噬 
田园 
——伤心木 
待我迟暮之年 
——永生困境 
黑月亮升起来 
——面对死亡 
烛光岭 
——为亡灵点上一根蜡烛 
桦树的眼睛 
——万物有灵 
外面的宇宙 
——梦想者 
一掷赌生死 
——上帝的骰子        
精彩书摘
     人和吞食者——当地球被吞噬 
  即使距离很近,上校也不可能看到那块透明晶体。它飘浮在漆黑的太空中,如同一块沉在深潭中的玻璃。上校凭借着晶体扭曲的星光确定其位置,但很快在一片星星稀疏的背景上丢失了它。突然,远方的太阳变形扭曲了,那永恒的光芒也变得闪烁不定。他吃了一惊,但以“冷静的东方人”著称的他并没有像飘浮在旁边的十几名同事那样惊叫。他很快明白,那块晶体就在他们和太阳之间,距他们十几米,距太阳一亿公里。以后的三个多世纪里,这诡异的景象时常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他真怀疑这是不是后来人类命运的一个先兆。作为联合国地球防护部队在太空中的最高指挥官,他率领的这支小小的太空军队装备着人类有史以来当量最大的热核武器,敌人却是太空中没有生命的大石块。在预警系统发现有威胁地球安全的陨石和小行星时,他的部队负责使其改变轨道或摧毁它们。这支部队在太空中巡逻了二十多年,从来没有一次使用这些核弹的机会。那些足够大的太空石块似乎都躲着地球走,故意不给他们创造辉煌的机会。但现在,晶体在两个天文单位外被探测到,它精确地沿着一条绝非自然形成的轨道飞向地球。上校和同事们谨慎地向晶体靠近,他们太空服上推进器的尾迹像条条蛛丝把晶体缠在正中。就在上校与它的距离缩小至不到十米时,晶体的内部突然出现了迷雾般的白光,使它那规则的长梭状轮廓清晰地显示出来。它大约有三米长,再近一些,还可以看到其内部像是推进系统的错综复杂的透明管道。当上校把戴着太空手套的右手伸向晶体表面,以进行人类与外星文明的首次接触时,晶体再次变得透明,内部浮现出一幅色彩亮丽的影像。那是一个卡通小女孩,眼睛像台球那么大,长发直到脚跟,同漂亮的长裙一起像在水中那样缓缓漂动着。 
  “警报!呀!警报!吞食者来了!”她惊慌失措地大叫着,大眼睛盯着上校,一只细而柔软的手臂指向与太阳相反的方向,像在指一条追着她的大狼狗。 
  “那你是从哪里来的呢?”上校问。 
  “波江座ε星——你们好像是这么叫的。按你们的时间,我已经飞行了六万年……吞食者来了!吞食者来了!” 
  “你有生命吗?” 
  “当然没有,我只是一封信……吞食者来了!吞食者来了!” 
  “你怎么会讲英语?” 
  “路上学的……吞食者来了!吞食者来了!” 
  “那你这个样子是……” 
  “路上看到的……吞食者来了!吞食者来了!呀,你们真不怕吞食者吗?” 
  “吞食者是什么?” 
  “样子像个大轮胎,呵,这是按你们的比喻。” 
  “你对我们世界的东西真熟悉。” 
  “路上熟悉的……吞食者来了!” 
  波江女孩喊叫着,闪到晶体的一端。在她空出的空间里出现了那个“轮胎”的图像,它确实像轮胎,表面发着磷光。 
  “它有多大?”另一名军官问。 
  “总直径为五万公里,‘轮胎’宽为一万公里,内圆直径为三万公里。” 
  “……你说的‘公里’是我们的长度单位吗?” 
  “当然是!它大着呢,可以把一颗行星套进去,就像你们的轮胎套一个足球一样。套住那颗行星后,它就掠夺行星的资源,把它吸干榨尽后吐出去,就像你们吃水果吐核儿一样……” 
  “我们还是不明白吞食者到底是什么。” 
  “一艘世代飞船。我们不知道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事实上,驾驶吞食者的那些大蜥蜴肯定也不知道。这个世界已在银河系中飘行了几千万年,它的拥有者一定早已忘记了它的本源和目的。但可以肯定,它被创造出来时远没有那么大。它是靠吃行星长大的,我们的行星就被它吃了!” 
  这时,晶体中显示的吞食者在变大,渐渐占满了整个画面,显然正在向摄像者的世界缓缓降下来。现在,在这个世界居民的眼中,大地仿佛处于一口宇宙巨井的井底,太空就是一圈缓缓转动的井壁,可以看清井壁表面的复杂结构。这让上校想到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微处理器的电路,后来他发现那是连绵不断的城市。再向上,井壁的顶端是一圈蓝色光焰,在天空中形成一个围绕着群星的巨大火圈。波江女孩告诉他们,那是吞食者尾部的环形推进发动机。在晶体的一端,女孩手舞足蹈,她那飘飘的长发也像许多只挥动的手臂,极力表达着她的惊恐。 
  “这就是波江座ε星的第三颗行星被吞食时的情形。这时你要是身在我们的世界,第一个感觉是身体在变轻,这是由于吞食者巨大质量产生的引力抵消行星引力所致。这引力的扰动产生了毁灭性的灾难:海洋先是涌向行星朝向吞食者的那一极;当行星被套入‘轮胎’后,海洋又涌向赤道,产生的巨浪能够吞没云层;接着,引力异常将大陆像薄纸一样撕成碎片,火山在海底和陆地密密麻麻地出现……当‘轮胎’套到行星的赤道时,吞食者便停止推进。以后,它会相对于恒星的轨道运动并始终与行星保持同步,一直把这颗行星含在口里。 
  “这时,对行星的掠夺开始了。无数条上万公里长的缆索从井壁伸到行星表面,使行星如同一只被蛛网粘住的虫子。巨大的运载舱频繁地往来于行星表面与井壁之间,运走行星上的海水和空气,更有无数大机器深深地钻进行星的地层,狂采吞食者需要的矿藏……由于吞食者的引力与行星引力相互抵消,行星与‘轮胎’之间的一圈空间是低重力区,这使行星向吞食者的资源运输变得很容易,大掠夺因此有很高的效率。 
  “按地球时间,吞食者对被吞入的每颗行星大约要‘咀嚼’一个世纪左右。在这段时间里,行星上包括空气在内的资源被掠夺一空。同时,由于‘轮胎’长时间的引力作用,行星渐渐被拉得扁平,最后变成……还用你们的比喻吧:铁饼状。当吞食者最后移走,‘吐出’这颗已被榨干的行星时,行星的形状会恢复成球形,这又引发了最后一场全球范围的地质灾难。这时,行星的表面呈现出其几十亿年前刚刚形成时的熔岩状态,它早已是一个没有任何生命的地狱了。” 
  “吞食者距太阳系还有多远?”上校问。 
  “它紧跟在我后面。按你们的时间,再有一个世纪就到了。警报!吞食者来了!吞食者来了!” 
  ……       
前言/序言
     针孔里窥视方寸天地 
  面对浩瀚无际的宇宙、无涯无边的时间,个体的存在实在是太微渺了,微渺得如同一只趴在时空罅隙间的蝼蚁,无声无息,无关紧要。 
  可是作为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类并不甘心在面对时空的联合“剿杀”时毫无招架之力,于是总想借助科技的力量、思想的触角来超越时空,进入到宇宙之心、时间之端。恰如王阳明所言的“上下四方曰宇,古往来今曰宙。宇宙无穷,我心亦无穷。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将宇宙和时间玩弄于股掌之间:所谓宇宙八荒,浩涯光阴,不过是人心的一个投射,整个世界,凝缩于人心之中,未来则成了我心中的世界原形之一,它的到来,只是为了印证我心所思的准确与否,从而消解了未来的定义,将时空凝固于“我心”上。 
  借助心的思索能力,想象力的辽阔空间,人类跨越了科技的时代局限性,让自己变成了睥睨宇宙的超人,预言未来的先知,而其中走得最远的,莫过于科幻作者。 
  理论上,对于时空看得最为透彻的,乃是科学家,因为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真理,把握最真实的客观世界。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一次将时间与空间融合在了一起,让逆时光旅行成为可能;比如,霍金的十一维空间说,让人类的视角进入到一百万亿亿亿分之一的超微观世界中。只是科学家基于严谨的科学思维,探索更多的还是世界的本原,纵有一点假设,也是停留在小心论证的阶段。与之相比,科幻作者却可以大胆假设,自由想象,纵意遨游在时空的高纬度上,俯瞰未来。世界在他们面前,不再是枯燥的一幕,而是像从针孔里窥视方寸天地,可以尽情延展开,无始亦无终,广阔无边。这样人类才得以暂时摆脱生命的短暂痛感,而进入永恒的时空观里。 
  每一位科幻作者都是一名“先知” 
  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位科幻作者都是一名“先知”,对未来作出预言,为世人揭开未来世界的面纱,让我们瞥到时光飘然扬起的裙裾一角,为之遐想、陶醉甚至冲动,并在这样的“先知”中完成了对现在的检视。大多数的科幻小说离现实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或是科技距离。这种距离可以是扁平的,即将时间从将来的端点上先行延接到现在的时间上,例如许多好莱坞科幻大片中所展示的世界情景;也可以是断层的,即高出我们的现实,成了理想国,寄寓着人类对于未来世界的美好幻想。 
  在科幻小说中,除了时间与空间这对坐标轴以外,更深远的,还是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关系。与时空可以相互融合不同的是,科技与人性往往是处于对立的状态。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指出,文明(科技)的发展是以人性的压抑为代价的。西方另外一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也说过,人类的个性与理性是相互冲突的。社会分工的细化,物质文明与科技的发展,只会将人变成没有灵魂的机器,陷入社会的“铁笼”中。在好莱坞电影中,创作者往往会放大这种科技与人性之间的冲突性,制造出各种未来人类与机器人争夺地球控制权的场面,甚至人类被迫重返刀耕火种、含血茹毛的原始社会。在这样的混战下,人类的意识和幸福感逐渐被剥夺掉,沦为科技的奴仆。尽管电影的结局总会出现人类挥师反攻、重掌大权的胜利,可是那种科技瓦解与诛杀人性的画面,却让人类陷入了持续的阴影之中。 
  科幻小说是集想象力、智力乃至道义和思想于一体的 
  在科学家的眼中,有关科技与人性的“战争”,是一种头疼、一种战栗,会引发各种伦理的探讨,但对于科幻作者来说,这却是一个巨大的创作空间。 
  通过站立在时空的高点,作者们以一种灵魂出窍的方式,勾勒出各种可能存在的未来之境,并将这种虚幻之境变成一面镜子,用于折射和审视我们生活的世界,在理想与现实的游离之中,获得清醒,以及改造现世的冲动。所以说,科幻小说是集想象力、智力乃至道义和思想于一体的。一部伟大的科幻小说,可以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指明灯。科幻小说的迷人之处,就像是踏入月球里的人,失去了重力的牵引,可以随心畅享漂浮起来的快感。对于未来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与描述,人类的命运、人性的圆满或黑洞都在笔下肆意蜿蜒,从而抛弃了种种现世的羁绊,引导读者进入到灵魂出窍的奇妙体验中。 
  在本套丛书中,众多的作者经由各自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情怀,用恢宏的想象力与自由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无比辉煌与震撼人心的科学幻景:他们有的偏重于思考地球下一轮的进化;有的开始反思科技会将人类的命运引向何方;有的将视野投向辽阔宇宙,有的将目光凝缩在量子级别;也有的则是重返内心,探寻高科技如何消灭人类的信仰与诗意……他们中,无论是冰冷的“科技派”,抑或是悲悯的“人文主义者”,笔锋所指向的共同归途都是未来人类的命运:在强大的科技面前,人类究竟是变成一只可怜的虫子呢,还是会破茧重生,自由翩跹?科技究竟是将人类带返回光明的伊甸园呢,还是让人类坠入黑暗与绝望的沉沦中?智慧(科技)的禁果带给人类的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不同的作者,对于这个终极追问都给出了各自的解答,答案各有千秋。比如刘慈欣认定科技无法解构与超越诗意,比如刘维佳认为爱情可以在时间的尽头得以延伸,比如在王晋康的眼中,科技造就了神的仁义,可是生命的脆弱性与丑恶性也会毁去神的存在,人类总是在愚昧之后进行反思,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回归与神性或说理性…… 
  二十世纪弗洛伊德曾指出,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有三个事件打击了人类的自恋情结:第一个事件是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论点;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填平了动物与人类之间的鸿沟;第三次便是精神分析学,打破了人是自己主人的迷梦,证明了潜意识和非理性占据着心理过程的主导地位。可以想象,在未来的科技世界里,很快将有第四个事件乃至第N个事件打击到人类的自恋情结,因为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终将证实我们的“无”——所谓的万物皆是由虚空所组成,所谓的时间不过是物质的现时意念的体现,而时间与空间的存在意义,只是将人类禁锢于三维世界的物质国度里……于是,你会发现,你此刻翻阅此书而产生的一个动念,一个精神共鸣,都是多么巧妙的造物主神作! 
  ——科幻悬疑作家、评论人、广东省网络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无意归      
				
 
				
				
					《星河遗孤:失落的家园》  序章:破碎的摇篮  在那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曾仰望同一片星空,他们称之为“地球”,那是他们唯一的家园,孕育了无数生命,也孕育了我们——人类。然而,命运的齿轮无情地转动,一场我们从未预料的浩劫降临。并非来自遥远的星际,也非来自未知的维度,而是源于我们自身,源于我们对力量的无尽追逐,源于我们对自然的傲慢蔑视。  那是一场缓慢而致命的侵蚀,细微到最初无人察觉,却如同癌细胞般迅速蔓延。大气层在化学的洪流中哭泣,土地在无度的索取下呻吟,海洋在塑料的拥抱中窒息。我们自诩为地球的主宰,却亲手拆毁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气候的剧变,不再是遥远的警示,而是每日的真实写照:滔天的洪水吞噬城市,焦灼的烈焰焚烧森林,剧毒的尘埃弥漫天空。  当最后一道防线溃决,当家园不再是安全的庇护所,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废墟和荒原,我们才惊醒。然而,醒来已太晚。地球,那个曾经慷慨的母亲,已经疲惫不堪,她无法再承受我们的重量,无法再治愈我们造成的伤痕。人类,这个曾经辉煌的种族,一夜之间,变成了星河中的流浪者,被自己亲手流放。  第一卷:无尽的漂泊  我们被压缩在巨大的方舟之中,这是我们仅存的,曾经繁华文明的遗物。每一艘方舟,都承载着数百万幸存者,承载着最后的希望,也承载着无尽的绝望。方舟,既是我们的避难所,也是我们的囚笼。它们在漆黑的宇宙中,如同孤零零的星尘,漫无目的地漂泊。  食物,曾经唾手可得,如今却是需要精心计算的稀缺资源。每一份合成的营养膏,都凝聚着无数的努力和牺牲。水源,从甘甜的河流变成循环利用的浑浊液体,每一滴都弥足珍贵。空气,在封闭的环境中,需要不断净化,才能勉强维持生命。  生活在方舟上,是一个严酷的社会实验。资源短缺,生存压力,使得曾经的秩序荡然无存。社会结构被重塑,等级制度森严,权力斗争从未停止。技术,曾经是我们征服自然的工具,如今却成了维系我们生存的枷锁。我们依赖着古老而脆弱的系统,时刻担心着某一个故障,就能将我们送入永恒的黑暗。  方舟上的孩子,从未见过真正的太阳,从未感受过微风拂过脸颊,从未在青翠的草地上奔跑。他们的世界,只有冰冷的金属墙壁,昏暗的灯光,以及从全息屏幕上投射出的,那个已经消失的世界的残影。他们听着祖辈讲述关于地球的故事,那些故事,对他们来说,如同神话,遥远而虚幻。  每一次星际跳跃,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们寻找着新的家园,一个能够承载我们,能够让我们重新扎根的星球。我们发射了无数的探测器,搜寻着每一个可能的光点,每一个模糊的信号。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一次又一次地燃起希望。  在漫长的漂泊中,人类的记忆也开始变得模糊。关于家园的美好,关于过去的辉煌,都被残酷的现实一点点剥蚀。我们开始质疑,我们是否还配得上“人类”这个称谓?我们是否只是宇宙中,一种注定灭亡的病毒?  第二卷:星际的低语  漂泊并非孤寂。宇宙并非空无一物。在无数次的搜寻中,我们遇到了其他文明的痕迹。有些早已消逝,化为星尘,留下的遗迹诉说着古老的智慧和悲哀的结局;有些则依然存在,但我们之间的隔阂,比星河还要遥远。  我们发现了智慧生命存在的证据,他们的科技水平,有的远超我们,有的则尚处于萌芽状态。与这些文明的接触,充满了未知和危险。我们小心翼翼地观察,试图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意图。  有的文明,对我们表现出善意,分享了他们的一部分知识,帮助我们修复方舟,甚至提供了一些宜居星球的信息。这些善意的微光,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我们学会了与不同种族的生命交流,学会了在宇宙的丛林法则中生存。  然而,更多的接触,则充满了警惕和敌意。一些强大的文明,将我们视为入侵者,视我们为威胁。他们发动了无情的攻击,将我们的方舟撕成碎片,将我们最后的希望扼杀在摇篮之中。我们不得不学会战斗,学会用我们所剩无几的力量,去捍卫生存的权利。  在与外星文明的接触中,我们开始重新审视自身。我们的傲慢,我们的破坏,我们的短视,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下,显得多么渺小和可笑。我们看到了其他文明的兴衰,看到了他们如何与自己的星球共存,如何避免重蹈我们的覆辙。  我们也在学习。从那些古老的遗迹中,我们看到了失落文明的智慧,他们对宇宙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开始反思,也许,真正的力量,并非征服,而是和谐。也许,生命的意义,并非扩张,而是传承。  第三卷:传承的火种  在漫长的旅途中,希望的光芒,并非总来自于外部。在我们内部,总有一些人,在黑暗中坚持着。他们是科学家,是工程师,是哲学家,是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出路。  他们研究着宇宙的奥秘,试图理解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他们试图在方舟的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新的生存模式,让下一代能够拥有更体面的生活。他们记录着人类的历史,不让那段辉煌与悲怆,被时间的长河所淹没。  新一代的孩子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地球的毁灭,但他们继承了祖辈的痛苦和警醒。他们对“家园”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对“生存”有着更坚韧的意志。他们不再沉湎于过去的辉煌,而是更加专注于未来的可能。  他们开始在方舟内部,建立起新的社区,新的文化。他们学会了共享,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在有限的资源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他们用艺术来表达内心的挣扎和对希望的渴望,用音乐来抚慰漂泊的心灵。  故事中,我们将跟随一位年轻的工程师,艾莉亚。她的祖辈,是最后一批离开地球的人。她从小在方舟中长大,对地球的记忆,只存在于那些泛黄的影像和祖母的低语中。她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对机械的精通。  在一次意外的星际跳跃中,艾莉亚的方舟险些坠毁。在抢修过程中,她偶然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星图,标记着一个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个发现,点燃了所有人的希望。  然而,前往这个星球的旅途,充满了未知和危险。这颗星球,可能并非如同想象般完美,也可能已经有了其他的居民。更重要的是,方舟的能源,已经所剩无几,他们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是继续漫无目的地漂泊,还是孤注一掷,前往那个未知的远方?  结局:星辰大海的序章  《星河遗孤:失落的家园》并非仅仅讲述了一个关于末日和逃亡的故事,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韧性、关于文明传承、关于生命意义的史诗。在漫无边际的宇宙中,人类的足迹,或许微不足道,但那份对生存的渴望,对家园的追寻,却永不磨灭。  当我们最终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是悲伤的回响,还是新生的序曲?我们能否吸取过去的教训,能否与新的环境和谐共存?我们的未来,将会在星辰大海中,书写出怎样的篇章?  这是一个未完待续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在宇宙中,继续寻找答案,继续寻找归宿的漫长征程。它提醒着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面临何种困境,唯有团结、智慧与爱,才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而那颗叫做“地球”的星球,将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眷恋,最沉痛的警示,也是我们永远不会放弃,重新追寻的,那份最初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