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测绘类规划教材,是对第三版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详细介绍了控制测量的基本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上册主要包括内容包括:控制测量学的基本任务、体系和研究对象,地球重力场的基本知识;测量控制网的技术设计和优化;控制测量的基本测量技术与方法,包括精密测角、精密测距、精密测高以及测量仪器的原理、结构特点和使用方法;测量外业成果的检查与验收。
孔祥元,武汉大学教授,大地测量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讲控制测量学/大地测量学等课程。主要贡献:“精密激光测距仪ME-5000测程扩展和MAF一1型便携式频率计的研制”,1991年5月通过湖北省教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精密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制,1993年4月通过国家测绘局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国际领先水平,作为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4年12月颁布,获1997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电子快速测算法用于大型企业原料资产评估的研究”获1996年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深圳市城市测量控制网改造工程》,获1998年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获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开始主持基于DGPSRTK配合测深仪技术对白山电站水库库容精密核准的研究项目,已获重要阶段性成果。主编出版的《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研究生教材,1995年获全国测绘优秀教材二等奖;《控制测量学》(上下册)获中国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一等奖及全国测绘优秀教材三等奖;翻译出版《精密工程测量的仪器与方法》、《建筑物变形观测的作业方法》等书;在《测绘学报》、《地壳形变与地震》等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现从事高等精密测量教育与研究。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很多枯燥的技术教材那样,仅仅是公式和定理的堆砌,而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案例串联起来,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核心概念。我之所以对这本书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它不仅仅告诉你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会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讲解“系统辨识”这一章节时,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各种辨识算法的公式,而是先从“我们如何了解一个未知的系统”这一根本问题出发,探讨了模型建立的必要性,然后才逐步引入了输入-输出数据、模型结构选择、参数估计等关键环节。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一个复杂的工业过程,其数学模型很难建立,但通过学习这本书关于系统辨识的内容,我能够运用书中介绍的白箱模型、灰箱模型和黑箱模型的思想,结合实际数据,逐步构建出能够近似描述该过程的模型,从而为后续的控制策略设计打下了基础。此外,书中对“鲁棒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的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却能让读者对其基本思想和应用场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种“点到为止”的介绍方式,既不会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又能为有兴趣进一步深造的读者提供指引。总的来说,这本书的编写方式非常人性化,充满了智慧,让我觉得学习控制测量学是一件有趣且充满挑战的事情。
评分当我第一次翻开这本《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书中的内容编排极具条理性,从宏观的测量理论基础,到微观的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再到控制系统的核心要素,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我尤其对其中关于误差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种误差分类,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误差的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抑制和补偿。例如,在讲解随机误差的处理时,书中详细介绍了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等先进的统计学和信号处理技术,并辅以大量的公式推导和图示,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易于理解。我之前在处理一些精密测量实验时,经常为如何有效地减小测量误差而苦恼,这本书恰恰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能够系统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此外,书中对各种测量仪器的详细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传统的压力传感器、流量计,还是新兴的激光测距仪、视觉传感器,作者都对其工作原理、技术指标、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避免盲目性和误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记得书中有一个案例,分析了某化工过程的温度控制系统,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热敏电阻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性能衰减和补偿方法,这种贴近实际的分析,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读者建立起对控制测量领域的全面认知,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沉稳的蓝色调,配上略带金属质感的标题字体,第一眼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我拿到书的时候,是那种厚实的手感,纸张的触感也很好,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带着一点点纹理,翻阅起来很舒服,不会有刺眼的光线反射,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容易疲劳。我当时是因为工作需要,需要对一些工业过程的参数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控制,所以才开始寻找相关的书籍。我之前也看过一些基础的自动化控制的教材,但是总觉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在测量环节,很多细节的处理和理论的推导,都觉得很模糊。这本书的目录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测量原理、误差分析,到各种传感器的特性、选型,再到控制系统的设计和稳定性分析,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过程中,插入的很多实际工程案例,比如在介绍温度测量时,它不仅仅列举了热电偶、热电阻等常见的传感器,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进行补偿和校准,这些内容对于我这样一个实践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理论如何应用于实际。而且,书中很多图表都绘制得非常精细,数据表格也清晰明了,这对于快速抓住重点、理解复杂概念非常有帮助。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到数字测量技术,里面详细介绍了采样定理、量化误差以及数字滤波的原理,这部分内容让我豁然开朗,原来之前一些在数字信号处理上的困惑,都能在这个章节找到解答。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是一本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经典著作,非常值得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之前接触过不少理论性非常强的书籍,虽然概念清晰,但脱离实际,让人感觉“纸上谈兵”;也看过一些偏向应用的,但往往缺乏理论支撑,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在讲解每一个测量原理或控制算法时,都会从基础的物理定律或数学模型出发,进行严谨的推导,确保理论的严密性。同时,它又会紧密结合工业现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理论如何被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例如,在讲到PID控制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讲解P、I、D参数的意义,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参数组合对系统响应速度、超调量、稳态误差的影响,并且给出了在不同类型被控对象(如一阶惯性系统、二阶系统)下PID参数整定的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我曾经在调试一个化工反应釜的温度控制系统时,对PID参数的整定束手无策,这本书中的相关章节,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此外,书中对于测量仪器的选型和使用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它不只是列出仪器的技术参数,而是结合实际工况,分析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振动、电磁干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选择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的仪器。这种从实际出发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接地气,充满了智慧。
评分《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控制测量学这座科学的殿堂。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测量误差分析,到复杂的系统辨识和数字控制,层层递进,步步为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始终强调“知其所以然”。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是这样”。例如,在讲解PID控制算法时,作者不仅给出了P、I、D参数的定义和作用,更重要的是从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出发,深入分析了为什么PID控制能够有效地改善系统的性能,以及不同参数组合对系统响应的影响。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传感器信号处理的实用技巧,例如如何进行噪声滤波、如何识别和处理异常信号等。这些内容对于我在实际工作中保证测量数据的质量,避免因数据错误而导致的控制失误,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数据采集系统”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采样定理、量化误差、欠采样和过采样等概念,并且通过图示清晰地展示了这些因素对数字信号保真度的影响。这让我对数字测量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能更好地选择和配置数据采集设备。此外,书中对一些经典控制系统(如伺服系统、温度控制系统)的详细分析,以及对这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参数整定和优化方法,都为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详实、讲解深入、应用性强,是我在控制测量领域学习过程中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
评分当我翻开《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的扉页,一股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便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读者从入门到精通的认知过程。它以极其系统化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控制测量学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量纲分析、单位制,到复杂的系统辨识和状态空间方法,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十分自然。我个人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测量不确定度”的讲解。不同于一些书籍简单提及误差的概念,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不确定度的来源、传播以及评定方法,并且结合了ISO/IEC导则的要求,给出了详细的实例分析。这对于我从事的产品质量检测工作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经常需要为产品的测量结果出具具有溯源性的不确定度报告,而这本书中的方法和指导,让我能够更科学、更准确地进行评定。此外,书中对各种先进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有所介绍,例如 MEMS 技术在惯性传感器中的应用,以及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和优势。虽然这些内容可能超出初学者需要掌握的范畴,但对于希望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具价值的补充。书中的插图和图表绘制精美,清晰地展示了复杂的概念和原理,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数据采集系统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采样频率、分辨率、混叠效应等关键技术指标,并且通过时域和频域的对比图,生动地展示了这些指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让我对数字测量技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封面的材质和颜色搭配,给人一种专业、高端的感觉,而内页的纸张也十分考究,触感舒适,不易反光,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在内容方面,《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精细的讲解,为我打开了通往控制测量学世界的大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细节,而是从最根本的原理出发,循序渐进地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模型建立”的章节。作者详细阐述了从物理模型、经验模型到数据驱动模型的不同建模方法,并且结合大量的实例,讲解了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这对于我在进行工程项目时,如何准确地描述被控对象,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非线性系统辨识”的案例,通过比较不同非线性模型(如多项式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辨识结果,清晰地展示了模型选择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此外,书中还对一些先进的控制策略,如“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进行了概念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它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独特优势。虽然这些内容可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易于理解,能够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集学术性、实践性、易读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对于任何希望深入了解控制测量学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测量”在整个控制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把重点放在控制算法的设计和执行上,而忽略了作为信息源头的测量环节。这本书则反其道而行之,从测量误差的产生、传播到评定,再到各种传感器的特性、选型和信号处理,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这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再先进的控制算法,如果依赖于不准确、不稳定的测量数据,那么它的性能也将大打折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测量链”的分析。作者将从被测量到最终被控制器读取的整个过程,分解为多个环节(如传感器、变送器、信号调理、数据采集等),并分析了每个环节可能引入的误差和不确定度。这种系统性的分析方法,让我能够更全面地审视和优化整个测量系统。我记得在调试一个液位控制系统时,我们遇到了难以排除的测量波动问题。在仔细研读了这本书中关于传感器选型和信号滤波的内容后,我们调整了传感器的安装方式,并采用了更有效的数字滤波算法,最终成功解决了测量不稳定的问题。此外,书中还对一些非线性测量系统和动态测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对于解决一些复杂工程场景下的测量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从“测量”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控制系统,并学会了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可靠、精确的测量基础。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拿到《控制测量学上册(第四版 上册)》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这类技术的书籍很多,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当我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被它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深深吸引了。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技术名词和公式,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项技术的底层逻辑和哲学思想。比如,在讲解反馈控制原理时,作者不仅仅是描述了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区别,而是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了反馈在稳定系统、提高精度、抑制干扰方面的根本作用,并引用了大量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模型进行佐证。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测量”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它将测量不仅仅看作是获取数据的方式,而是视为控制系统与被控对象之间信息交互的桥梁,强调了测量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可靠性对整个控制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影响。我记得在“传感器静态特性”这一章,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详细讲解了传感器的灵敏度、线性度、迟滞、重复性等参数,并通过图示和公式,生动地展示了这些参数如何直接影响到测量结果的精度。对于我这种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仪表进行校准和维护的人来说,这些内容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前沿的测量技术,比如分布式测量和网络化控制中的信息融合问题,虽然这部分内容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些挑战,但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打开了新的视野。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控制测量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本指导我如何在复杂工程实践中做出科学决策的宝典。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和学术严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编写过程中,显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力求将复杂的控制测量理论以最清晰、最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在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难以理解的“硬骨头”。即使是那些涉及到高等数学和现代控制理论的章节,作者也通过巧妙的比喻、形象的类比,以及由浅入深的讲解,化繁为简。例如,在讲解“系统稳定性”时,书中不仅给出了严格的数学定义和判据(如劳斯判据、奈奎斯特判据),还从实际系统的动态响应行为出发,解释了系统失稳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参数来避免失稳。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飞机姿态控制系统的案例,通过分析飞机的运动方程,然后应用稳定性判据来评估其安全性,这个例子让我对理论知识的实际意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另外,这本书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十分有针对性。它涵盖了控制测量学中最核心、最基础的知识点,并且紧密结合了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无论是对于初学者建立理论框架,还是对于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都具有很高的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模型预测控制”(MPC)的介绍。虽然MPC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先进控制策略,但书中对其基本思想、预测模型、优化问题以及滚动优化过程都进行了清晰的讲解,并且给出了简单的应用实例。这让我对MPC这种能够处理多变量、约束条件和未来预测的先进控制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好
评分买书我就来京东,今天买明天就会送到,快递员每次重的东西都帮我送到家里,今天还给我开通了白条,家里的米油粗粮都来这里,京东很好~
评分还可以应该
评分京东的速度就是快,当当快一周了还没发货
评分正版图书
评分书书很好
评分买书我就来京东,今天买明天就会送到,快递员每次重的东西都帮我送到家里,今天还给我开通了白条,家里的米油粗粮都来这里,京东很好~
评分买来还没看,不知道能不能看得懂
评分买来还没看,不知道能不能看得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