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卫视官方指定传记
凤凰卫视成立20周年重磅力作!
星云大师、余秋雨鼎力推荐!
★
吴小莉、陈鲁豫、许戈辉、窦文涛、杨锦麟、王鲁湘、阮次山、闾丘露薇、曾子墨、胡一虎……《凤凰大视野》《锵锵三人行》《有报天天读》《凤凰直通车》《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军情观察室》……这些知名的主持人和电视节目你应该都知道,但是刘长乐、崔强、王纪言、余统浩、周军等幕后传媒大佬你或许不知道。
★
一部内涵丰厚的传媒江湖史;
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秘密;
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国人精神成长、体现着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的回忆录。
★
从3个人到3000人,凤凰卫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媒奇迹。它成功的秘密在哪里?
一群不同国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政治观念的华人置身凤凰,会产生怎样的奇迹?
为什么好运气总是偏爱他们?它的管理与运营有什么招数?
★
凤凰之路
策划直播“飞越黄河”,凤凰初试啼声;
香港回归 “60小时播不停”,打赢媒体世界大战;
直播“9?11”恐怖袭击,凤凰一战成名;
千禧之旅、欧洲之旅、两极之旅、非洲之旅……环球电视行动带中国人走遍世界;
穿越风沙线、寻找远去的家园,让民族的心灵史真切而又具体地呈现;
玫瑰军团的伊拉克战争,感动中国;
直播台湾大选、舍利赴湾供奉、李敖快意还乡,文化融合产生文化奇迹;
中日大辩论,民间解读宽恕与对峙;
凤凰新媒体,杀出重围的黑马。
从3个人到3000人,凤凰卫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媒奇迹。它成功的秘密在哪里?一群不同国籍、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政治观念的华人置身凤凰,会产生怎样的奇迹?为什么好运气总是偏爱他们?它的管理与运营有什么招数?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凤凰卫视的成长之路,从策划直播柯受良“飞越黄河”,凤凰初试啼声;香港回归 “60小时播不停”,打赢媒体世界大战;到直播“9?11”恐怖袭击,凤凰一战成名,它的每一次进步,也是中国传媒行业的步步飞跃。
在传媒人士眼中,这本书是一种内涵丰厚的传媒江湖史;在管理者看来,这本书记载了一个优秀企业崛起的秘密;对于更多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伴随他们精神成长、体现着时代变迁和人性光辉的回忆录。
张林,作家,记者,凤凰卫视出版中心主任。曾任中央电台兰州军区记者站站长、CCTV《人民子弟兵》栏目编导,著有《天界》《西部歌王》《快意还乡》《501个疯子》《大事背后》等作品。
楔子?生命是我们行走的影子 / 001
第一章?大愿?发心越大成就越大(1993—1995) / 007
四个疯子描绘的世界 / 008
机会越少,价值似乎就越高 / 016
凤巢?理想主义是一道光芒 / 025
事成于秘 / 037
第二章?另类?长成“四不像”就对了(1996—1998) / 047
五色兼备?混血儿的美丽与茁壮 / 048
如果没有影响,就想个有魔力的点子 / 059
从娱乐至死到新闻立台 / 074
台湾女孩儿当上凤凰首位记者 / 081
60小时播不停 / 084
所谓天才,就是享受每一次出场机会 / 096
“说新闻”悄然绽放 / 101
纪录经典 / 105
“孙子兵法”不是计谋,而是甘当孙子 / 107
第三章?风骨?寻找民族心灵的最柔软处(1999—2001) / 119
邂逅《时事开讲》 / 120
千禧之旅 / 129
鱼有鱼道,虾有虾道 / 151
凤凰上市 / 153
追着风沙跑 / 154
寻找家园?向历史的最深处 / 163
中国出了个资讯台 / 174
坚韧是一道光芒 / 185
“9?11”一役,凤凰瞬间跻身世界级媒体 / 191
世纪第一战 / 199
一只无法落地的鸟 / 208
抢滩美利坚 / 214
第四章?激情?专业主义还不够,还要激情(2002—2004) / 221
从南极到北极 / 222
台湾姑娘海若受伤 / 238
制造经典,难以企及的范本 / 245
名人面对面:我也不妥协,所以我坐在你的面前 / 257
风云对话:阮次山与三百政要 / 262
文化节目:“知道分子”的困惑 / 270
广告换将,周军出手就有 / 276
深圳影视基地的武功 / 282
“玫瑰军团”的伊拉克战争 / 284
非典透明记忆 / 295
别斯兰,华语媒体冲上去 / 302
敬业精神还是敬名精神 / 309
与默多克用数字解构人生 / 311
第五章?善意?最好的通行证(2005—2008) / 317
半拉黄瓜,一束鲜花:中日电视大辩论 / 318
李敖快意还乡 / 322
善意是会传染的 / 330
舍利的启示 / 334
凤凰欧洲台 / 338
小布什多给凤凰记者三分钟 / 345
“凤凰”号下西洋 / 346
我该怎么问 / 351
第六章?诚者?从优秀到卓越(2009—2014) / 363
宽恕与对峙 / 364
来自“敌军墓地”的消息 / 374
技术是一种生命体 / 380
凤凰新媒体,杀出重围的黑马 / 387
全媒体:涅槃之歌 / 399
附录1 ?柔性管理:我的管理之道 / 410
附录2 ?凤凰卫视的宏观意义 / 415
本书参考和引用的图书书目与相关文章 / 419
凤凰卫视对“9?11”事件的直播是在事件发生后20分钟内开始的。他们在36个小时之内全方位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传递此次恐怖袭击的电视画面。这是中国内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同步看到重大突发事件的电视新闻直播。而此时,香港无线还在播电视剧,直到一个小时后才回过神来。亚洲电视的直播早一些,而CCTV则没有直播。这是奠定历史地位的一次直播。华语传媒的业内人士认为,“9?11”事件对于凤凰卫视来说,犹如海湾战争对于CNN一样,使它一夜成名。
吴小莉几次举手都落空了,眼看记者会已经过半,她心里火急火燎的。当新闻官点名一位俄罗斯记者发问后,她立刻低头划掉同行们已经提过的问题,准备新的提问。奇迹说来就来。耳边突然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看她的广播。”说话的人正是朱镕基。
刘长乐喜读兵法书,推崇“胜在于算”的谋略。这种“算”,不是斤斤计较钱多钱少,而是算大账、算事业、算理想。小富既安,他最看不上。按照出类拔萃的要求,一个中文台岂能止住他的脚步?
创业的艰难与尴尬、白眼与冷眼、忍耐与臣服,往往会把中国人“面子为大”的价值观体系冲得七零八落,它需要一种坚韧、坚忍、不屈的全新价值观,不能玉碎,也不要瓦全,而是直指自己的事业,一切以事业为大。比如被宫刑的司马迁,比如被挖了膝盖骨的孙膑。
中国新锐的时政杂志《新周刊》评价说,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开创了一路新的电视文风,你可以称之为“亲爱的坏品位”。在电视上侃侃而谈,这种具有绅士风度和正襟危坐效果的局面被窦文涛演绎为谈话密宗学和电视私聊家。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
凤凰卫视的这种坚守包括,不仅仅采访人气极高的娱乐界名人,还要采访文化名人、社会名人、争议名人、问题名人,还有小众的知识分子和那些“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忧国忧民之士。当然,采访这些人要付出牺牲收视率的代价。
鲍威尔在任内最后一次访华时,由凤凰卫视搅起了一场滔天大浪。据说有90多个媒体同时向鲍威尔先生提出了采访要求,最后美国国务院选择的中文电视媒体是凤凰卫视,英语媒体是CNN。采访地点是在中国大饭店,凤凰和CNN分别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在与强势媒体的角逐中,凤凰卫视没有丢分。
2003年3月23日下午,凤凰卫视的伊拉克战争报道出现第一个高潮:闾丘露薇和蔡晓江在与大本营失去联系24小时后,出现在巴格达!闾丘露薇说,她要把战争最前线的第一手消息报告给全球华人观众。她曾露宿约伊边境,是全世界记者中唯一采访到战后第一批逃离伊拉克难民的记者。
2003年4月20日是中国新闻史上不平凡的日子。对非典的报道,成为媒体推动政治透明的一个范例。北京非典疫情的真实情况,在这一天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
新闻发布会开始前3分钟,国新办一位局长一脸涨红,冲出来问潘力:“凤凰卫视能不能直播?”话音未落,国务院副秘书长高强已经大步流星地走向主席台。就在这短短的两三分钟里,潘力迅速打通香港总部、北京电信局等几个重要环节的电话,然后笃定地告诉对方——凤凰卫视已经启动直播!
这一次,央视用了凤凰的画面。
从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因为它充满了“原来如此”的顿悟时刻。那些过去我们只是模糊感知到的现象——为什么某个时事评论节目的讨论角度总是那么独特?为什么某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总能比其他频道更快、更深入?——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清晰的解答。它把“黑箱作业”打开了一部分,让我们得以窥见其运作的精妙。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危机公关”案例的剖析,无论是技术故障还是舆论反噬,每一次应对都像是一次对媒体信誉的“压力测试”。这本书并没有贩卖怀旧情绪,反倒是通过对历史的诚实回顾,提醒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优质内容生产的成本和难度从未降低。它让我对电视媒体,尤其是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媒体,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于“身份认同”的探讨。凤凰卫视自诞生之初,就背负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意义,它连接着海峡两岸和海外华人世界。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析,这种特殊的定位是如何影响了节目的选材、角度的拿捏乃至主播的用词。书中描述了在处理一些敏感议题时,幕后团队如何在“可言”与“不可言”的边界线上小心翼翼地跳舞,那种无形的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它揭示了一个媒体机构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努力维持自身的专业性和市场竞争力。这绝不是简单的“拍马屁”或“写批判”,而是一种极其审慎的平衡艺术的记录。读到那些关于海外记者如何在恶劣条件下坚持发回第一手报道的故事时,我由衷地敬佩这群媒体人所展现出的职业操守和对世界的好奇心。
评分读完这书的感受,简直就像是陪着一艘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航行了二十多年的船,终于靠岸了。它的笔触非常细腻,尤其是对那些标志性人物的刻画,简直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捕捉细节的能力,比如某位资深评论员在直播间外,习惯性地会用手指敲击桌面三次才开口说话的小习惯,或是某位著名女主持人在面对突发新闻时,眼中瞬间闪过的某种复杂神色。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花絮”,恰恰是构建人物丰满形象的基石。更重要的是,本书没有将所有人都塑造成“完美偶像”,而是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巨大压力、理念冲突时的人性挣扎和抉择的艰难。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张力,被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的笔法娓娓道来,读起来不累,却韵味悠长。它让我看到,一个媒体机构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歌颂”,而是充满了内部的辩论、风格的磨合,以及对外在环境的不断适应与抗争。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并非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比如专门有一章讨论“声音的塑造”,另一章则聚焦于“视觉语言的演变”。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层次感和逻辑性。当我读到关于栏目包装和片头设计的章节时,立刻就能回忆起那些伴随我成长的经典画面,仿佛时间倒流。作者对技术变迁对新闻生产流程影响的描述尤为精彩,从早期的磁带剪辑到数字化的实时采编,每一个技术节点的跨越,背后都牵动着团队对新闻时效性的重新定义。他甚至深入探讨了“慢新闻”和“快新闻”之间的平衡艺术,以及在碎片化信息时代,如何用深度报道重新赢得观众的信任。这本书与其说是回顾,不如说是在为中文世界的新闻传播史提供一个生动的侧写案例,其专业性和知识密度非常高,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翻开这本《凤凰卫视这些年》,我立刻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给抓住了。它不像一本冰冷的史书,更像是一群亲历者在昏黄灯光下,推心置腹地聊着那些风云变幻的往事。最让我触动的,是它对幕后故事的挖掘,那些电视屏幕上光鲜亮丽的画面背后,是无数次紧张的决策、突发的危机,以及编辑们在时间赛跑中的智慧和汗水。比如,书中对于某次重大国际事件报道前夕,演播室内灯光调度、导播台上的手势暗语,甚至是主持人因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细微口误,都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这让我意识到,新闻的“真实”二字,背后凝结了多少人对专业精神的坚守。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敏锐,他没有满足于简单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凤凰卫视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自己独特的“气质”与“风骨”。这种对媒体生态的深刻洞察,远超出了我对一个普通“回忆录”的期待,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媒体如何在转型期保持独立思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读来让人既感到亲切,又深思良久。
评分不能自拔……一切又是我喜欢这样
评分真心不错的一本书,值得好好的看。
评分这本书编辑的不错,很喜欢这本著作
评分故事动人,经历动人
评分这本书写得不错我喜欢
评分不错的图书,信息量很大。
评分很不错的书 写的涵盖面海南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不能自拔……一切又是我喜欢这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