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国际政治精品文库,再出精品!
聚焦国家兴衰沉浮的历史,探讨政治经济原因。
这是一本雄心勃勃、总揽世界经济全貌,尤其是100年来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发展的图书。
作者从全球化的主线,切入全球政治经济学。他抓住资本主义起源和当代生产、贸易、金融以及贫富国家之间关系的改变,纵横捭阖,阐述了政治变迁,经济发展,评论时下经济问题。读者阅读此书,既可以大致了解全球政治经济概况,有心者还可以随着作者的思路,在某些问题上深挖思考。
比尔-邓恩,现为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政治经济学系高级讲师,先后获得英国约克大学学士学位、伦敦大学硕士学位、西英格兰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英国西英格兰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和利兹大学。比尔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当代全球经济研究及马克思主义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政治经济学目录
缩略词一览表
致谢
导论
第一节本书概况及目标
第二节为什么需要理论?
第三节为什么介绍历史?
第四节结构、议题和行为体
第一部分全球政治经济学理论
第一章自由主义
第一节什么是自由主义
第二节个人主义
第三节自由市场支持论
第四节最小政府
第五节自由主义、机制和全球经济
第六节结语
第二章现实主义和制度主义
第一节重商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
第二节现实主义——对权力的更多追求
第三节政府和整合世界中的其他机构
第四节结语
第三章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方法
第一节建构主义
第二节女权主义
第三节绿色全球政治经济学?
第四节结语
等。。。。。。。。。。。。。。。。
什么是自由主义
一些当代的自由主义者坚持历史连续性。例如沃夫(2005) 强烈拒绝了“新”这一提法,并且视自己仅仅是追随一段悠远的、令人自豪且唯一的传统。然而,自由主义包括了很宽泛领域的理论家,其中很多并没有什么共同之处。斯密是不是把许多当代的自由主义者看成同源,尚不清楚。弗里德曼把自由主义看成新的发展方向,而并非简单地从过去的成就发展而来。自由制度主义(基欧汉和奈 1977)可能与现实主义者及制度方法有更多的相似性。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差异,对社会及思维情况进行一番评价似乎很有必要。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正经历飞速变革的时期出现的。这似乎并非巧合。古典政治经济学本应主要在英国发展,或者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资本主义的理论家和倡导者,即使有时也会有人质疑。于1776年工业及政治革命前夕出版的《国富论》将会改变世界(斯密 1853)。英国17世纪的政治革命已经建立了议会制的权力,该权力为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创造了条件。随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更是导致了社会及经济上的巨变,对旧秩序和思维模式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作为知识界传统的一部分,古典政治经济学亦无法脱离挑战。
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给启蒙运动的传统创造了许多模糊性。例如霍布斯(1991)提出了原子假设来证实自然状态下生命是个恶劣的、残忍的并且短暂的过程。与之相反的是,洛克(1993)表达了他在私有财产及有限制政府方面的中心理念(弗里德曼1962)。然而,他对合理政府的担忧也消磨了他对于自由放任政策及个人自由的态度(伍顿1993)。斯密对社会发展中的信念和秩序及对理性的胜利持普遍乐观态度等进行了举例证明。他的典型特点就是看到了从狩猎到放牧,到农业,再到商业这些人类必经的社会阶段。其他的政治经济学家,像之前在启蒙运动中的人物(卢梭1968)则更悲观,仅承认发展的有限影响(马尔萨斯1970;李嘉图1951,米尔 1994)。对科学的忠诚意味着许多政治经济学家揭露了关于新型社会令人不安的事实。史密斯互利的世界观建立在由多个阶层构成的社会的紧张关系基础上。当他强调它们之间的和谐时,就可以看作在阶层冲突方面向李嘉图,当然也是向马克思迈进了一小步,形成了些许结论。
资本主义经历过其鼎盛时期,就逐渐对其自身的不足变得没有免疫能力了。工业革命把英国的经济、社会及其理解方式都改变了。动荡、两极分化及社会冲突,尤其在那些因害怕使用机器而丢掉工作的人群及宪章运动分子中增长起来。这些都为合理解释政治经济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期,市场的自由化及富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有了决定性的发展。《济贫法修正案》解放了劳动力市场,《银行法》建立了自由货币体制,《谷物法》的废除促进了自由贸易(波兰尼2001)。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资本主义也第一次扩张到欧洲其他地区,之后又到了北美。到本世纪末,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欧洲帝国范围之内了。直到19世纪70年代,自由主义成为英国的主导思想体系。新古典革命或边际主义者革命现在又坚称一种更全面(在更明确的个人主义者方面)的自由主义以应对激进的挑战者。然而,这似乎与资本扩张没有什么巧合,新古典观点也或多或少地独立发展了起来,与此同时,欧洲的其他国家也发展了起来,不久美国也紧随其后。相似的观点以前也被提过,只是因为不同的社会及智力因素被忽视掉了(福斯菲尔德2002)。目前,世界出现一种经济学,该经济学阻碍了对于历史及社会的讨论,削弱了科学方法与现存原则的关系。新古典主义的观点仍然与各种思想进行了交战。例如德国历史学派及其方法论继续强调经济的社会及制度建设。然而,它们最终建立了自己对于过去经济学准则的霸权,这些原则目前正在脱离“政治的”标签。
因此,随着大型企业控制全国经济和帝国主义国家瓜分全球,一种彻底的个人主义及对自由市场的支持占了上风。然而这一胜利并不是最终的胜利,经济危机挑战着这一共识。大萧条也证实了自我修正市场理论的异常。在战后很长的飞速发展时期,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假说盛行起来;其他任何理论都被很大程度地忽视了。到20世纪70年代,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为代表的一种重新发展的新古典正统学说开始挑战凯恩斯主义。新的个人主义开始统治经济领域和国际政治界——至少是统治了一段时间。因此,作为一种社会形势的变迁,自由主义是有适应性的。个人主义对自由市场的支持及微型领域的关注,在不同的形势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些将在接下来的部分给予解释。
我通常对这类宏大叙事的书籍敬而远之,总觉得它们过于理论化,脱离实际。然而,这本书却出乎意料地接地气。作者在探讨全球化进程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数据和图表上,而是深入到具体的社会现象。书中描绘了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因为产业转移而面临的失业困境,也描绘了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者在跨国公司流水线上辛勤劳作却收入微薄的现实。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我得以更深刻地理解全球经济活动是如何在微观层面触动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书中对“新自由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及其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加剧的分析,更是让我感同身受。我所生活的城市,近年来也经历了剧烈的产业结构调整,许多传统行业纷纷衰落,而新兴行业的发展也未能惠及所有人。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全球政治经济力量运作的结果。它促使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社会问题,也让我对政府的经济政策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我对政治经济学的了解并不深入,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希望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的框架。而它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远超我的预期。作者以极其清晰的逻辑,将政治与经济这两个看似独立的领域,进行了精妙的整合。书中对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以及不同政治体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例如,在探讨“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时,书中通过对比几个东亚国家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政府在引导产业发展、促进技术创新以及规避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这种“实证研究”的分析方法,让我对不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作者还对各种经济理论流派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解释了它们在解释现实世界问题时的优劣。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全球治理”概念的讨论,它让我认识到,在日益复杂和相互依存的全球体系中,有效的协调与合作是多么重要,也让我看到了现有全球治理机制的局限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世界经济格局的有力工具,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当下和未来的全球趋势。
评分一本厚重的书,初拿到时着实被它的体积吓了一跳,封面设计朴实无华,似乎预示着这是一本深入探讨理论的书籍。翻开第一页,就被引言中作者开宗明义的观点所吸引——全球政治经济学并非仅是冰冷的理论模型堆砌,而是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国际贸易的规则到国家间的权力博弈,无一不与此息息相关。书中对历史上几次重要的全球经济危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条分缕析地梳理了危机的成因、演变过程以及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例如,书中对1929年大萧条的解读,不仅停留于经济层面的衰退,更深入探讨了其如何催生了极权主义的兴起,最终将世界拖入二战的深渊。这种将经济与政治紧密结合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历史文献、官方报告以及学界经典著作,使得论证严谨且富有说服力。虽然有些章节的专业术语稍显晦涩,需要反复咀嚼,但整体而言,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运行机制的大门,让我开始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国际秩序,思考其背后隐藏的权力与利益的纠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某些观点我并不完全认同,但正是这种思想的碰撞,让我觉得它非常有价值。作者在分析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论断:即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并非完全基于其经济实力,更多地是依赖于美国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这一观点挑战了我长久以来对自由市场逻辑的固有认知,引发了我对“权力”在国际经济中扮演角色的深刻反思。书中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近期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事件的解读,都带有强烈的批判性色彩。作者毫不避讳地指出,许多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往往服务于少数强势国家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则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批判性视角”让我受益匪浅,它鼓励我不再盲从,而是学会质疑和独立思考。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与书中作者的观点进行辩论,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该领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作者并没有采用教科书式的枯燥论述,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理论融入了生动的故事和案例之中。例如,在探讨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时,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个虚构但极具代表性的非洲小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资源出口依赖,到试图发展本土制造业的困境,再到如何在跨国公司的影响下艰难求生。这个故事让抽象的“南北差距”和“经济殖民”等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仿佛亲眼见证了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浪潮中的挣扎与无奈。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人物的访谈片段(当然,这是作者的文学手法,并非真实访谈),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们如何理解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挑战。这种“故事化”的解读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被深深吸引,并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复杂的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全球南方”崛起趋势的探讨,其提出的观点极具前瞻性,让我对未来世界的格局充满了好奇。
评分故宫日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还没有正式看,感觉质量还行。快递速度非常快!
评分hao dong xi tinng hao de
评分新华出版社的这个系列都是非常不错的,对于国际经济政治感兴趣的可以收入,观点很深刻。
评分故宫日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评分还没有正式看,感觉质量还行。快递速度非常快!
评分是一本研究前沿理论必备的书籍。
评分全球通史,政治家们的问题
评分故宫日历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立后,相关学者对留存在宫中的大量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并在稍后编辑出版了不少专业刊物,主要包括偏向介绍器皿、书画等艺术作品的《故宫周(旬)刊》、《故宫》、《故宫书画集》,以及专于文献档案的《掌故丛编》(后改名为《文献丛编》)、《史料旬刊》等两大类。这两类出品都试图从不同角度向读者群推介故宫内的丰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宫日历》就是其中之一。日历的正面印有年、月、日,同时又有英文加以对应。另外,还有节气、朔望、韵目等因素也出现在同一页上。节气、朔望容易理解,韵目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则有些陌生。韵目本来是指用于诗词创作时使用到的各个韵排列而成的目录,19世纪中后期“韵目代日”出现以后被用于记录日期。简单来说,就是1个韵目代表1个月中的1天,一共有31个字,代表31天,如“文”代表12日,抗战中发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里的一场大火即被称为“文夕大火”,“卅”代表31日,“五卅运动”即得名于此。日历的反面印有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书、画、古籍、青铜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张图画的排列与日历正面的节令相结合,阅览的人可以“见图如见节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图画的颜色也是区别不同时节的一种方式,色彩赋予读者的区别感更为清晰。1935年一则经销商的广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夺目:“震铄世界惟故宫日历足以当之,独霸天下惟故宫博物院有此资料”、“案头壁上,皆可适用,自备送礼,均极相宜”。当时《故宫日历》还有配“厚黑玻璃座盘”的“套餐”,定价2元7角。当时这本日历仅署“故宫博物院编”,没有具体编辑的姓名。关于旧版《故宫日历》的编者冯华,只有在故宫出版社资深编辑朱传荣的回忆文字中有只言片语的描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宫珍宝南迁在即,小小的《故宫日历》却年复一年为普通民众打开了古代艺术宝藏的一扇窗,也成为许多人醉心传统文化、走上求艺之路的开端。在一些老画家早年学画经历的回忆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当年信息相对闭塞、资源匮乏的环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宫日历》,为其启蒙,作其良伴。2010年,被遗忘经久的《故宫日历》“复活”了,以1937年版《故宫日历》为蓝本的“复刻版”问世。原汁原味的“复刻版”,黑白印刷,不仅仅是呼应渐起的怀旧风,也是致敬于走过85个年头的故宫博物院、致敬于老去的前辈故宫人。此后,《故宫日历》开始尝试推陈出新。故宫出版社在2011年版《故宫日历》的编纂中,生肖开始成为确定主题或隐或显的因由。在12个月首的篇章页里,放置一件直接描绘兔子的画作来呼应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整座紫禁城,简直无处不龙。于是,龙年的《故宫日历》,“紫禁龙时空”成为主题,以龙为表现对象的陶瓷、青铜、书画、珐琅……12个类别,按照月份一一呈现农历癸巳年,《故宫日历》主题是“山水有清音”。因为明代李长卿《松霞馆赘言》云:“巳者,四月之卦,于时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宫藏品中的表现数不胜数。因此,以“山水有清音”为主题、取材山水画作、辅以文玩器用等陈设的方案浮出水面。“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现古人寄情山水的诗意生活,更是要唤醒城市喧嚣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觅知音。12个月分为3个单元:笔墨寻源、诗意栖居、仙境凡间;其下又以月为单位,既有对山水题材的追根溯源,也有云山墨戏、界画楼台之类的专题展现;而每个星期,也尽量各有侧重,并且在多数的周日,以与主题相关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为新一周开始的标志,尽可能从新的视角引发读者的兴趣――对传承有序的山水艺术、对绵延不绝的山水文化。藏品选取,确立了这样的原则:图像常见的名作,重点展示出细节,《千里江山图》甚至占尽整个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轻视,明代医生王履的写生佳作《华山图》册、清代篆刻高手黄易的纪游“影集”《嵩洛访碑图》册,都是个中翘楚。所选的藏品也不只山水,如《洛神赋图》中的边边角角、《夜宴图》里的围屏图障、远古的水波纹彩陶……不拘一格,尽收其中。如果细细翻读今年的《故宫日历》,还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细节:除标明公立和农历日期、二十四节气,还特意标出充满诗意的七十二候。这是古人根据寒暑变化与物候现象对时节的一种独特划分:五日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时“东风解冻”,何时“草木萌动”,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读北大期间选择小说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师。两人关系密切,通信频繁。阅读1932年的《俞平伯年谱》,可以找到许多关于两人书信沟通的记载,一整个月份里他们的通讯次可达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出信件之时,俞平伯将一份《故宫日历》一同寄给了周作人,作为礼物表达学生对老师的一番心意。梁实秋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也提及获赠《故宫日历》一事:“顷接故宫日历一册,既有阴阳日历可察,复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赏(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重复),实日历中最佳之作,拜领谢谢矣。”梁实秋可以挑出二月二十与五月廿四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