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迈克尔·曼 著,郭忠华,徐法寅,蒋文芳 译
图书标签:
  • 社会权力
  • 权力来源
  • 社会学
  • 政治学
  • 社会控制
  • 社会结构
  • 权威
  • 支配
  • 阶级
  • 不平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34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12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0
套装数量:2
字数:52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党政干部
  该卷英文版2013年面世,2015年12月该卷中文版首次在我国推出。该卷主要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1世纪初66年的权力发展史,分析的背景是全球化。核心的观点:全球化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因为有社会权力四个来源(意识形态、军事、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每一种来源都有不同的发展节奏。学术意义相当不错,相信出版后会为我社带来非常好的社会效益。书中尤其关注与人类休戚相关的重大问题:经济、金融、公民福利、全球气候变暖等,而这些问题,曼都从社会权力的视角作了分析。

内容简介

  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将权力区分为意识形态、经济、军事和政治四种来源,追溯了它们在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本书(第四卷)分析了从1945年至今的社会权力历史,它聚焦于二战后全球秩序的三大支柱:资本主义、民族—国家体系以及世界仅存的帝国——美帝国。资本主义、民族—国家和帝国在这一时期彼此互动和相互转换。迈克尔?曼的核心观点在于,全球化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社会权力所有四种来源的全球化,每一种权力来源都具有不同的发展节奏。本书的主题包括美帝国的兴起与开始衰败、苏联共产主义的剧变与转型、从新凯恩斯主义到新自由主义的转型以及该时期出现的三大危机——核武器、大衰退、气候变化。

作者简介

  迈克尔·曼(Michael Mann),牛津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社会权力的来源》(四卷)、《不连贯的帝国》、《法西斯主义者》、《民主的阴暗面》。

目录

中文版序言/1
第一章诸种全球化/1
第二章战后的全球秩序/16
第三章1945—1970年战争和冷战中的美国:阶级冲突/49
第四章美国的公民权利与认同斗争/90
第五章冷战中的美帝国:1945—1980/116
第六章新自由主义的崛起与衰落:1970—2000/167
第七章苏联方案的失败/229
第八章毛泽东主义方案的改革/278
第九章一种关于革命的理论/311
第十章21世纪转折时期的美帝国/337
第十一章全球危机:新自由主义的大衰退/405
第十二章全球危机:气候变化/452
第十三章总结/501
参考文献/542

精彩书摘

  苏联方案的失败
  我在第三卷曾经力图解释布尔什维克革命,我这里将考察那次革命中所建立的国家社会主义的失败,以及取代它的各种版本的资本主义和民主。这一失败是一个改变世界的事件。与中国共产党的经济改革(下一章将对其进行分析)一起,这一失败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国家社会主义的抛弃,以及资本主义对世界经济的最后一种替代性方案所取得的全球性胜利。解释这一失败具有明显的社会学意义。在长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苏联政权将国家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它一旦崩溃,对世界革命的渴望也几乎在世界各地崩溃了。对一个全新的、更美好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很大程度上落空了,马克思主义也仅仅作为对资本主义的悲观分析而仍然有用。
  这一失败与布尔什维克革命不同。这个失败是自上而下地发生的,即它起源于共产党改革努力的失败及其产生的危机。对此,我们常用的一个术语是自上而下的革命,但是,这真的是一场革命吗?相对而言,这一失败中几乎没有自下而上的动荡,除了中欧国家外也几乎没有大众示威游行,除罗马尼亚和民族之间的暴力外也没有什么暴力冲突。因此,本章将给出一个以精英为中心的解释(elite�瞔entered explanation),这一解释与前几章的解释截然相反。这一失败有三个组成部分:国家社会主义的终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苏维埃海外帝国的终结。接下来的社会转型由两个部分组成:向资本主义的转变和向民主的转变。我将讨论所有这些问题。
  松懈飘摇:1945—1985我在第三卷描述了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所取得的两大成就:良好的经济增长、与之相随的对社会公民权的一定提高;以及粉碎希特勒的强大军事力量。但是这些成就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那里没有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专制的政党国家导致成千上万人的死亡。二战胜利中所产生的保守主义影响,虽然增强了制度的合法性,但却破坏了苏联对变化的适应能力。不过,在确保领导地位不受挑战的前提下,斯大林降低了压迫的程度。由于他不相信任何人,斯大林依然确保他的下属生活在恐惧之中。虽然他的同事(如贝里亚和马林科夫)知道对古拉格监狱体制和农业进行改革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他们却不敢发起改革。斯大林确实在经济事务方面给予部长会议更多的自主权,而且具有技术资格的年轻党员也可以施展其专业能力(Gorlizki & Khlevniuk,2004)。这个政权向人民让渡最低限度的住房和卫生权利以保证赢得战争(Zubkova,1998)。总体而言,二战后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依然艰苦工作,希望斯大林死后生活会好一些。经济增长确实恢复了,到1950年,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已经恢复到1940年的水平,而且此后出现快速增长。
  重大变化出现在斯大林去世后的1953年。在赫鲁晓夫的统治下,压迫减轻了、恐怖降低了、集中营关闭了、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取消了、对消费品的投资增多了,而且审查也放松了。这个政权坚持进行大型发展工程,如农业开垦荒地工程。这是一个通过开垦边缘地带的干旱草原来缓解农业危机的不成功的工程。更为成功的则是太空工程。这一工程在1957年史普尼克(Sputnik)卫星发射时达到顶峰,这是第一个环绕地球轨道的航天器。其后,尤里·加加林又在1961年进行太空飞行,这又是一项伟大的技术成就。1960年,赫鲁晓夫自信心爆发,宣称苏维埃将要埋葬西方社会,并许诺在1984年完成社会主义。但是,他飘忽不定的个人行为导致他与很多人疏离,而且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所受的羞辱导致他被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所取代,后者出任第一书记直至1982年去世。
  勃列日涅夫扩大了党管干部制度。在这一制度中,可信赖的党员被任命为高级政府官员。政党机构实际上管理着所有的社会制度——从共青团、工会到福利国家——但国家社会主义不再那么集权了。这个政权对非正式网络——私人关系网络(blats)——熟视无睹。在这个网络中,人们进行互惠交换。官员利用他们的职务从事寻租行为,人们为了些许消费品即被收买。勃列日涅夫时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精英们祥和平静、与西方的关系不断缓和、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布拉格之春”轻而易举地被镇压,而国内的压迫也在减弱。虽然公开的政治异议不被容许,但是高等教育得到推广,知识分子可以阅读更多来自西方的东西,并小心翼翼地试探政府审查的界限。经济发展极其缓慢,其发明创造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半自动化的军事工业设施上;因为大约六万种商品是集中计划定价的,因此经济被过度的集中计划统死了。哈耶克已经发现计划经济的主要缺陷:与市场经济相比,随着经济规模和复杂性的增加,计划经济的信息和协调成本增长得更快。但是在工厂车间里却出现一些松动。迟到和缺席不再被视为犯罪,产量标准很少提高,支付标准也由计件工资转向固定工资(Ellman & Kontorovich,1998:10—11)。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导致更多的迟到、缺勤和人员流动,以及工厂中更公开的抗议。苏联正变得摇摇欲坠,只不过缺乏动力而已。
  工人不需要十分努力工作,就可以得到足够稳定的工作、工资和其他福利。只要他们相信社会主义理想,他们就反抗有缺陷的社会主义现实。但是,这些理想“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被因循守旧、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从大众意识中排挤出去了”,反抗因此也就停止了(Kozlov,2002:chaps 12—13;引自pp.313—314)。城市中受过教育的、世袭的工人阶级的形成使得工人具有一种集体认同感和对立感——工人与管理者相对立的“我们——他们”模式——但是任何社会主义替代方案都为政权所垄断,不值得信赖。工厂车间里存在一些仪式化的、和平的集体行为,而且这些罢工也赢得了一些让步(Connor,1991)。
  对白领和管理层的控制减弱了,对各个企业的五年计划和目标也降低了。管理者具有更少的动机努力工作和进行创新,却拥有更多的机会利用社会网络进行寻租以及利用经济利益换取个人支持。官员可以利用他们的社会网络通过非正式手段来达到其目的。政党不再是主要发展计划的传输带,反而成为党员干部的特权;这些干部居住在与世隔离的社区里,拥有乡间别墅,购买他们自己商店里的奢侈品。罗纳德·孙尼(Ronald Suny)讲述了勃列日涅夫的母亲探访他的故事。其奢华的生活令他母亲十分担忧。“怎么了,母亲?”勃列日涅夫问道。“但是,列昂尼亚”,他母亲问道,“如果布尔什维克再次回来,你该怎么办啊?”(Suny,1998:436)
  不平等仍然低于西方社会,腐败问题也不严重,但是在一个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里,两者都很难合法化。所有的人都在抱怨腐败,关于平等问题也存在争论。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如果设立更多的激励,并在技能的基础上建立不平等,效率将会提高;但其他人则主张,降低不平等将建立集体的斗志,恢复对社会主义效率的责任感(Grant�睩riedman,2008)。经济增长在当时仍在继续,从1950—1975年间,人均消费的年增长率是3.8%。到1975年,苏联的国内生产总值大概达到美国的40%到60%;苏联也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多的医生和医院床位、更加充分的就业和社会福利,拥有与相似发展中国家相当的社会福利。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可以相信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控制会放松,生活会变得更美好;精英们也可以相信这个政权会重受欢迎,重新获得建立某种社会主义社会的能力。
  不幸的是,经济发展速度开始下降了。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在继续,但是增长率却在持续降低;1928—1970年间是5%—6%,1970—1975年间是3%,1975—1980年间是1.9%,1980—1985年间则只有1.8%(Lane,2009:153—154,162)。劳动生产效率和技术进步速度在衰退。这是一个低效的经济状态,生产出很多没有人想要的产品,浪费了40%的国家财政预算,至少有20%的GDP投向军事发展(而美国则只有5%—7%)。戈尔巴乔夫确认了这些数据的准确性,而且他还说这是中央政治局所预想的两倍,是他首次就职时被告知的两倍(Gorbachev,1995:215)。与美国相比,苏联的军工企业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并对经济造成很大的破坏。西方银行在东方阵营提供越来越多的投资,但是它本身的出口水平却从未足以还清这些投资,因此对西方的债务也是稳定的增长(Kotkin,2009)。但是,直到1990年,其经济才由于糟糕的改革而出现负增长。如果不进行改革,通过限制普遍的全球化进程,低经济增长的苏联也许还可以存在得更长一些时间。
  ……

前言/序言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三、第四卷将我对有关人类社会权力关系的历史考察带向终点。第二卷的时间跨度从1760年到1914年,内容具有很强的欧洲和美国中心主义色彩,因此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那一时期的各种帝国。我因此从第三卷开始关注现代帝国,并且不得不在开头部分回溯很长一段时间,详细讨论中国和日本这两个亚洲帝国。然后,第三卷所叙述的故事一直持续到1940年代末,以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在中国内战中的胜利作为结束。为写作第三、四卷,我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但远未达到全面和彻底的程度,因为有关现代时期的相关资料已达到极其丰富的程度。如果我的叙述引用了什么错误的史料,或者借鉴了不可靠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或采纳了一个可能具有高度有争议的观点,这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最有可能出现这些问题的是有关东亚的章节,因为我无法阅读中文和日文的文献。
  但我的叙述不仅仅是经验性质的,毋宁说是依据社会学理论构建起来的,这些理论模型从我调查的大量经验数据中提炼而来。我的原创性或许主要来自于理论而不是详细的历史分析。与前面两卷一样,我的叙述结构主要依赖于四种相互作用的权力来源,其中每一种来源都形成自身的交互网络。这四种来源表现为意识形态权力、经济权力、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那些能够行使强制性意识形态、控制经济生产方式、使用致命暴力或者控制国家的人可以行使更加普遍的社会权力。很多人认为我的工作是“马克斯·韦伯式的”,因为韦伯有时也使用一种三重分层模型,即阶级、地位和政治权力。这一标签有些道理,并且对我而言也是很大的荣誉,但我与韦伯的不同之处在于,我将军事权力与政治权力分离开来。我不赞同韦伯的是,包括现代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并没有垄断军事权力。封建国家没有垄断军事权力,许多依赖于其他大国提供保护的现代国家没有垄断军事权力,那些国家的军事权力也没有有效地渗透在自己的领土上。更为晚近的例子是当代“软地缘政治”的发展,比如,日本所行使的军事权力比其在世界经济和环境等“软”问题上行使的权力要少得多。中国从某种更低的程度而言也是如此。组织化的致命武力(军事权力)不同于国家的机构和法律(政治权力)。我相信,我是唯一把历史和社会看作是四种权力来源的产物来加以分析的理论家。
  尽管所有四种来源常常互相绞合在一起,但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发展逻辑,所以彼此之间最终是一种“正交”(onthogonal)的关系,即它们之间彼此独立,任何一方都不可以化约为另一方。因此,我尽管在第三、四卷始终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我对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始终持批判的态度,不论这种观点是来自马克思主义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同样,我尽管承认意识形态在这些时期的重要性,我坚持拒绝唯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在当前社会科学和史学的所谓“文化转向”中非常普遍。在军事权力方面,我纠正学术界常常忽视这一方面独立性的相反趋势,直到最近20多年,战争和武装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才得到重视。我认为,晚近对于军事权力不断增长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应归功于此对我的影响。对于政治权力,我强调民族国家将治下公民置于其中的不断强化的“牢笼”观点。我在这两卷中表明,由所有四种来源所构成的权力网络在现代时期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处于支配地位。但我同时也强调,重大社会制度是由这四种权力来源所组成的混合物。我提出,有了这一分析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主要权力制度的发展。
  这不是一种能够对人类社会进行简洁、普遍解释的“硬”理论,因为人类社会本身并非简单明了,毋宁说它们极为凌乱,但我的确希望提出一种通常所谓的“中层”理论。当然,如果你要完全理解这一点,那就必须阅读这两卷,你会在其中发现帝国主义兴起的理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包括大萧条的灾难)的理论、福利国家兴起的理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苏联的理论以及20世纪恐怖战争的理论。
  在这两卷中,我通常聚焦于我所说的“权力的前锋”,即关注每一时期权力最大的那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其起源对于后来如何成为强国极为重要的那些国家和地区。这就是为什么我在第二卷集中关注欧洲和美国,而对衰落中的中国只是简单提及的原因。第三卷则很大的不同,它对亚洲进行了实质性关注。我勾勒了日本的崛起以及随后导致其崩溃的战争,讨论了两个处于衰落中的国家——受尽凌辱的中国和沦为殖民地的印度,这两个国家后来都成为了强国。就中国而言,我勾勒了帝制的崩溃和共和国的不完全复兴进程,这一进程为日本在太平洋的猛烈进攻所突然中断。对于日本,我试图揭示自由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争论,以及曾经倡导过的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主张。我想强调的是,日本发展成为高度军国主义的帝国主义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对于中国,我主要聚焦于民国时期民族主义者、地方军阀和共产主义者之间的斗争。在第三卷的前面章节,我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看作是布尔什维克革命走向成功的主要原因,我这里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看作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实际上包括东亚其他革命——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关革命的讨论在第四卷“一种关于革命的理论”一章中将达到高潮。当然,我在第四卷还分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时期。
  我很高兴我的许多著作能被翻译成中文,我很享受我在中国的演讲,并且意识到中国社会科学正在走向繁荣。作为西方人,我满怀希望地期待中国为全球社会科学做出实质性贡献,也希望本书可以为这一过程提供绵薄之力。
  迈克尔·曼2014年10月21日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图书简介 引言 人类社会,自古以来便在无形的力量驱动下演进。这些力量,我们称之为“权力”。权力并非单指政治压迫或经济剥削,它更是一种渗透于社会结构、文化习俗、意识形态乃至个体思想深处的多元化力量。本书,《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致力于深度剖析这些复杂而深刻的权力运作机制,探索其如何塑造个体命运、群体关系以及宏观社会秩序。不同于以往对权力进行简单定性或抽象描绘,本卷将聚焦于权力“来源”这一核心议题,从多维度、多层次出发,揭示权力萌生、巩固、转移乃至瓦解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 第一部分:权力根植于何处?——基础性来源的溯源 权力绝非凭空出现,其根基深植于人类社会的物质条件和基本结构之中。 经济基础与资源分配: 财富、土地、生产资料等经济要素是权力最直接的来源之一。谁掌握了稀缺的经济资源,谁就拥有了影响他人行为和决策的能力。本卷将深入探讨不同社会形态下,经济所有制、市场机制、劳动分工等如何催生和固化权力格局。例如,农业社会中土地的集中如何导致地主阶级的权力;工业社会中资本的积累如何塑造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在后工业社会,知识与信息的掌握又如何成为新的权力源泉。我们会审视资源分配的不均如何导致阶级固化,以及这种固化又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反哺权力体系,形成自我强化的循环。 制度框架与法律秩序: 国家、政府、法律、法规等制度性安排是权力得以合法化和系统化运行的基石。本卷将分析国家机器如何通过立法、执法、司法等权力运作,确立并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同时也将权力分配给不同的机构和职能部门。我们将考察法律的制定过程,分析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利益博弈,以及法律如何既能成为压迫的工具,也能成为解放的武器。此外,对非正式制度,如习俗、传统、道德规范等的探讨,也将揭示它们在约束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扮演的隐形权力角色。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 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如水源、矿产、能源)等,虽然看似非人为,却对社会权力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本卷将探讨地理优势如何造就某些地区或民族的崛起,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控制如何成为国家扩张和民族冲突的根源。例如,滨海地带的港口优势如何促进贸易和海洋霸权,内陆地区的丰富矿产如何支撑工业发展和军事力量。同时,我们将审视人类如何通过改造自然环境,例如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技术,来增强自身对自然的控制力,进而转化成社会权力。 第二部分:权力流变的动力机制——内在的驱动与张力 权力并非静态不变,它在社会互动中不断产生、变化、消长。 知识、信息与意识形态: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与控制,是现代社会权力运作的核心。本卷将重点分析教育体系、媒体机构、学术研究等如何成为塑造公众认知、构建意识形态的重要场域。我们将探讨“话语权”如何被争夺,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从而服务于特定群体的利益。对“真理”的定义、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路径,以及信息不对称如何成为权力差异的放大器,都将是本卷深入探讨的议题。 技术发展与工具理性: 技术进步不仅仅是生产力的解放,更是权力的新载体和放大器。本卷将审视工业革命以来,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革新如何重塑生产关系,催生新的权力中心。我们将分析技术本身如何内嵌价值取向,以及技术应用在军事、监控、生产管理等方面如何服务于权力机构的扩张和控制。工具理性的泛滥,对效率的极端追求,又可能导致对人性的忽视,进一步加剧权力的不平等。 社会结构与群体互动: 社会是由各种群体构成的,群体间的关系和互动是权力产生和转移的重要动力。本卷将深入分析阶级、性别、种族、年龄、地域等社会群体划分如何形成权力结构,以及这些群体内部和群体之间的张力如何引发权力斗争。我们将探讨“他者化”的机制,分析少数群体如何被边缘化,以及社会运动、抗议、改革等如何挑战和重塑既有的权力格局。对集体行动的组织方式、领导力的形成、以及社会信任的构建等,都将是本卷关注的焦点。 文化、传统与习俗的演变: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并深刻影响着权力的合法性与接受度。本卷将分析宗教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标准、民族认同等文化要素如何塑造社会规范,并为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同时,我们将探讨文化冲突、文化融合等现象,以及新文化思潮如何挑战旧有权力结构,推动社会变革。对文化象征、仪式、叙事等在权力运作中的作用,也将进行细致的解读。 第三部分:权力的边界与反思——超越与解放的可能性 认识权力的来源,最终是为了理解其运作的边界,并探索超越不平等权力关系的可能。 权力滥用与压迫的机制: 本卷将深入剖析权力在何种情况下会被滥用,以及压迫如何通过合法的外衣掩盖其本质。我们将考察监视、审查、宣传、暴力恐吓等权力压迫的具体手段,并分析其对个体自由和尊严的侵蚀。对权力集中可能导致的腐败、专断,以及对社会公正的破坏,都将进行批判性审视。 权力制约与权力平衡: 尽管权力难以完全消除,但通过制度设计、公民参与、权力制衡等方式,可以有效地约束权力,使其不至于走向极端。本卷将探讨三权分立、民主选举、舆论监督、法治精神等权力制约机制的作用,并分析公民社会组织、独立媒体等在维护权力平衡中的重要性。 个体赋权与社会解放: 最终,对社会权力的探究,指向的是个体和群体的解放。本卷将关注个体如何认识和反抗不合理的权力,以及社会如何通过教育、参与、创新等方式,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对知识的普及、信息的公开、参与渠道的拓宽,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支持,都将是实现社会解放的重要途径。 结语 《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是一场关于权力本质的深刻探索。它不是为了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希望通过对权力多维度、深层次的剖析,引发读者对自身所处社会权力结构的反思,激发对更公平、更自由社会秩序的追求。本书力图以严谨的学术视角,结合丰富的历史案例与现实观察,为理解复杂多变的社会权力提供一份详尽而深刻的指南。我们相信,只有真正理解权力的来源,才能更有效地应对权力,并最终塑造一个更加公正、更加人性化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款书的书名“社会权力的来源”相当吸引眼球,它直接触及到了人类社会运行最根本的命题之一。封面设计延续了系列一贯的风格,简洁而不失力量,仿佛在诉说着一部跨越时间的思想史。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元素上的克制,没有使用那些哗众取宠的图像,而是通过质感和色彩来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深刻的学术氛围。这种设计语言,反而更能激发读者对内容本身的探求欲。你可以想象,当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带着这样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封面,静静地躺在你的书桌上,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知识的象征,一种对思考的邀请。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权力本质的全新理解,甚至能够启发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更深刻的反思。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瞬间,便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质。封面设计虽不张扬,却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书名“社会权力的来源”以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字体呈现,没有过多的修饰,直接点明了其探讨的核心。我注意到封面上细致的纹理处理,似乎在暗示着这本书所要揭示的社会权力并非单一维度,而是错综复杂,如同经过岁月洗礼的肌理。这种低调的设计反而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探究,在这看似朴实的封面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深刻的洞察与分析。书本本身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纸张的厚度和色泽也都很理想,这都为一场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已经开始设想,当我在安静的午后,或是某个灵感迸发的夜晚,捧着这本书,沉浸在其中,被作者的逻辑和论证所折服,是多么令人期待的场景。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便被它所散发出的独特气息所吸引。不同于市面上许多充斥着浮夸色彩和奇特造型的书籍,这本书选择了一种更加内敛而深沉的表达方式。封面上那略显斑驳的纹理,仿佛承载了历史的厚重,又像是经过无数次思想打磨留下的印记。书名“社会权力的来源”虽然直白,却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深度,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关键力量。我尤其喜欢它字体的大小和排版,字里行间都透着一种精心计算过的平衡感,阅读起来不会感到任何疲惫,反而能沉浸其中,享受文字带来的宁静与思考。我可以想象,当夜幕降临,一杯温热的饮品,一本这样的书,便能构成一个完美的夜晚。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沉默而睿智的朋友,等待着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共同探索那些隐藏在社会表象之下的深刻规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深邃的蓝色背景,如同广袤的夜空,点缀着几颗若隐若现的星辰,象征着知识的深远与探索的无限。中央那金色烫金的标题,“社会权力的来源”,每一个字都仿佛散发着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感,让人心生敬畏。字体选择了衬线体,显得既经典又富有学术气息,透露出一种庄重与严谨。而“第四卷”则暗示着这是一部宏大的系列作品,是思想河流中一个重要的节点,激发了我想要了解前三卷,并跟随作者一同探索这场思想旅程的强烈愿望。书脊的设计同样不落俗套,简洁的条形码和出版社信息,却在细节处展现了设计的品味。甚至连纸张的触感,也带着一种温暖的厚重感,预示着里面蕴含着沉甸甸的思想。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摆在了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成为了一件艺术品,也成为了一扇通往未知思想领域的窗户,每次瞥见,都仿佛能听到思想碰撞的火花在脑海中闪耀,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它,让那些深邃的洞见将我淹没。

评分

这本书的外观就散发出一种厚重而引人深思的气息。封面上的“社会权力的来源”几个字,以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力量的字体呈现,没有丝毫花哨的装饰,却瞬间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能够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一个承载着巨大理论体系和深刻洞见的入口。封面的色彩运用也相当考究,整体色调偏向于一种深沉的、带有历史感的色调,仿佛在暗示着这本书所探讨的议题是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普适性的。拿在手里,书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纸张的厚度和翻阅时的触感都给人一种扎实而精良的感觉。这让我更加期待,在这样一本包装精美的著作中,能够找到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的文字,将我对社会权力的模糊认知,逐渐变得清晰而系统。

评分

作者声称,“书中对各种权力来源的特点及其复杂的相互关系已经有所涉及,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把权力来源视为社会的独立因素/维度的一般理论(如马克思主义、新韦伯主义)所遇到的难题。”

评分

全球化。。

评分

书的质量很不错的,孩子很喜欢的,孩子都喜欢上它了,书是正版的!

评分

看了三还想看四,觉得写的很有深度,觉得看了后很有收获,希望如前。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专业书籍,专业性很强,非常好的书

评分

很少的书,质量很好

评分

非常非常好,做最住在真在真转一些家extra啊咯退咯打车五

评分

非常好的书

评分

经典,能够历经时空检验,而弥久不衰,自有他值得发现的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