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贞观政要 一部政论性史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国学经典:贞观政要 一部政论性史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历史地理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兢 著,葛景春,张弦生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经典
  • 贞观政要
  • 历史
  • 政治
  • 唐朝
  • 史书
  • 政论
  • 中华文化
  • 历史地理
  • 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28409
版次:2
商品编码:101961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诤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作者简介

  吴兢(670—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

精彩书评

  ★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体制大略,咸发成规。于是缀集所闻_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名日《贞观政要》。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岂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  ——唐·吴兢(《贞观政要》序)
  ★余尝读其书,想其时,未尝不三复而叹,贞观之洽盛矣:  ——清·乾隆皇帝《贞观政要序》

目录

卷第一
论君道第一
论政体第二
卷第二
论任贤第三
论求谏第四
论纳谏第五
直言谏争附
卷第三
君臣鉴戒第六
论择官第七
论封建第八
卷第四
太子诸王定分第九
尊敬师傅第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规谏太子第十二
卷第五
论仁义第十三
论忠义第十四
论孝友第十五
论公平第十六
论诚信第十七
卷第六
论俭约第十八
论谦让第十九
论仁恻第二十
慎所好第二十一
慎言语第二十二
杜谗邪第二十三
论悔过第二十四
论奢纵第二十五
论贪鄙第二十六
卷第七
崇儒学第二十七
论文史第二十八
论礼乐第二十九
卷第八
论务农第三十
论刑法第三十一
论赦令第三十二
论贡赋第三十三
辩兴亡第三十四
卷第九
论征伐第三十五
论安边第三十六
卷第十
论行幸第三十七
论畋猎第三十八
论灾祥第三十九
论慎终第四十
附录
上《贞观政要》表
《贞观政要》序
重刻《贞观政要》序

精彩书摘

  直言谏争附

  贞观二年,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文德皇后访求得之,请备嫔御,太宗乃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方遽进而言日:“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自古有道之主,以百姓之心为心,故君处台榭,则欲民有栋宇之安;食膏粱,则欲民无饥寒之患;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之欢。此人主之常道也。今郑氏之女,久已许人,陛下取之不疑,无所顾问,播之四海,岂为民父母之道乎?臣传闻虽或未的,然恐亏损圣德,情不敢隐。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

  ……

前言/序言

  鲁迅先生曾把六朝时期的小说分作“志怪”与“志人”两大类。南朝宋刘义庆撰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儿,长沙景王刘道怜的儿子,给临川烈王刘道规过继(嗣子),袭封I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官至尚书左仆射,中书令。《宋书·刘道规传》说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才词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本传虽没有提及《世说新语》,但在《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旧唐书·经籍志》(卷四十七)、《新唐书·艺文志》(卷五十九)及《南史·刘义庆传》(卷十三)均有记载,名《世说》。据考证,《世说新语》这个书名到宋初已经流行了。


盛世之镜,治世之钥——《国学经典:贞观政要》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璀璨的明珠,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国学经典:贞观政要》,便是这样一部凝聚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精髓的传世之作。它并非泛泛而谈的史学论著,更不是空洞的政治理论,而是一部以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等一代名臣的君臣对话为核心,深刻剖析盛世背后治国之道、施政方略的政论性史书。它以生动鲜活的史实为载体,以精辟独到的见解为骨架,以高瞻远瞩的智慧为血肉,为后世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提供了一面洞察盛世兴衰的镜子,一把开启长治久安的钥匙。 《贞观政要》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国学经典精粹”的定位上。它并非简单罗列史料,而是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提炼与升华。编纂者以史为鉴,选取了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这段中国历史上公认的鼎盛时期,深入挖掘其成功的秘诀。贞观之治,以其开放包容、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闻名于世,唐太宗本人也被誉为“天可汗”,其统治的辉煌成就,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而《贞观政要》,正是对这段辉煌最直接、最深入的解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内容构成。它以对话体的形式呈现,将唐太宗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代名臣之间关于治国方略、为君之道、用人原则、民生关切等一系列重要议题的讨论,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种君臣问答、政见交锋的呈现方式,不仅使得枯燥的政治理念变得鲜活生动,更通过不同观点的碰撞,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灵活的应变策略。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时代,亲耳聆听盛世君王的踌躇满志,亲眼目睹贤臣的忠心耿耿与胆识过人。 《贞观政要》所涵盖的内容之丰富、之深刻,足以令人叹为观止。它围绕着“贞观之治”这一核心,展开了多维度的论述,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个方面,但其落脚点始终是“政”。 一、为君之道,以德为本: 书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对“为君之道”的深刻阐述。唐太宗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反复强调“德”在治国中的至高无上地位。他认为,君王的仁爱之心、诚信之德,是赢得民心、巩固统治的根本。书中充斥着唐太宗关于“居安思危”、“戒奢从俭”、“广开言路”、“纳谏如流”等思想的论述。例如,他曾多次告诫臣下,帝王的权力来之不易,更要时刻警惕骄傲自满,要以史为鉴,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他对魏征的信任与倚重,更是一个绝佳的范例。魏征的直言不讳,甚至是一些“逆耳”之言,唐太宗都能虚心倾听,引以为戒,这在古代君王中实属难得。这种“德”的体现,不仅体现在对臣民的关怀,更体现在对自身品行的严格要求上。 二、善用贤才,人尽其才: 任何一个伟大时代的成就,都离不开杰出人才的支撑。贞观年间,人才济济,名臣辈出,这与唐太宗高超的识人用人能力密不可分。《贞观政要》详细记载了唐太宗如何发现、选拔、任用和培养人才的过程。他注重考察德行与才能并重,不拘一格降人才,不以门第出身为限。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边塞之地,只要有才华、有德行,都能得到重用。书中对房玄龄的审慎周密、杜如晦的精明果断、魏征的直言敢谏、马周的深谋远虑等,都有生动的描绘。唐太宗通过与这些贤臣的对话,展现了他如何倾听不同意见,如何集思广益,如何根据不同人才的特点安排其最适合的职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为国家效力。这种“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原则,是贞观盛世不可或缺的基石。 三、民生为重,安邦定国: 治国之道,终究是为了百姓。《贞观政要》深刻地揭示了唐太宗对于民生的重视。他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稳定社会作为施政的首要目标。书中记录了唐太宗关于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商业流通、司法公正等方面的论述。他强调要“劝课农桑”,保证粮食的充足供应;要“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要“禁奢崇俭”,倡导节约,避免国家财政的过度消耗。他对司法公正的重视,要求审判必须“罪疑惟轻”,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这种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贞观盛世能够长久延续的根本原因。 四、居安思危,警惕腐败: 任何一个繁荣的时代,都可能孕育着潜在的危机,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防止帝国衰落的法宝。《贞观政要》也反复强调了这一点。唐太宗对历史上的王朝兴衰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不断提醒自己和臣下,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因为一时的繁荣而松懈。书中对贪污腐败、官场奢靡、司法不公等问题的警示,以及如何防范和治理这些问题的策略,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鼓励臣子们敢于揭露弊端,反对特权,保持官场的清廉与活力。这种对潜在危机的洞察和积极应对,使得唐朝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五、开放包容,兼容并蓄: 贞观年间的唐朝,展现了惊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外,它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交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节、学者,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繁荣。对内,它鼓励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和谐共处,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贞观政要》中,也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的精神。唐太宗在与臣下的对话中,常常提及如何处理民族关系,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他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尊重,对不同文化习俗的理解,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伟大君主的胸襟和远见。 《贞观政要》之所以被誉为“历史地理必读本”,还在于其浓厚的历史地理背景。书中所述的每一场政治博弈,每一次施政措施,都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土壤和地理环境。例如,唐太宗对于边疆战略的考量,对交通水利建设的重视,都与当时的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通过阅读此书,读者不仅能了解政治制度的演变,更能对唐朝的疆域、地理环境、经济布局等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它为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格局、区域发展以及中华文明的地理根基,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总而言之,《国学经典:贞观政要》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论性史书。它以史为鉴,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才兴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治国经验和政治智慧。它不是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一种动态的、充满智慧的治国理念的体现。阅读《贞观政要》,如同与一代圣君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感悟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政治文明传承。无论你是对中国古代史充满兴趣的学子,还是希望从中汲取治国之道的政策制定者,亦或是仅仅想了解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读者,《贞观政要》都将是你不可或缺的读物。它所承载的,是盛世的荣光,是治国的精髓,更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智慧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在读一本讲中国古典哲学的书,里面的很多思想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关于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与人相处的部分。我总觉得,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迷失方向,忘记了内心深处的平静和智慧。而那些古老的经典,就像是智慧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一直认为,真正的经典,无论过了多少年,其价值都不会褪色,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沉淀,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这本书所承载的,不单单是文字,更是先贤们千锤百炼的智慧结晶,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能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宁静和力量。

评分

我最近在尝试学习一些中国历史的地理知识,总觉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了地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发展。比如,古代的交通、贸易、军事行动,都离不开对地形、河流、气候的分析。我希望通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能够对中国的地理脉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将历史的事件置于更广阔的空间维度下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更是为了拓宽自己的视野,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我们的国家和文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非常喜欢,深邃的蓝色搭配烫金的“贞观政要”四个大字,庄重又不失典雅,一看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书页的纸质也很细腻,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打开后并没有刺鼻的油墨味,这点对于我这种敏感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印刷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一直对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人物很感兴趣,尤其是“贞观之治”时期,总觉得那是中国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一个高峰。这本书的装帧就如同我对那个时代的期待一样,充满了质感和文化底蕴,仿佛打开它就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感觉自己处于一个需要深刻反思和汲取智慧的阶段。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一些能够启迪心灵、引导思考的书籍,找到一些人生的答案,或者至少能获得一些思考的方向。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让人产生共鸣,并且能够引发深入讨论的著作。那些能够触及灵魂深处,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和世界,并且能够带来积极改变的书,是我最渴望拥有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探索自己的内心,探索世界的奥秘。

评分

我最近对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里面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总是能深深地打动我。我喜欢那种用最精炼的语言,描绘出最深沉的情感,或者展现出最壮丽的景色的文字。那些文字就像是一扇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并且从中汲取一些美的灵感,让自己的生活也多一些诗意。

评分

康熙政要卷十五

评分

不错,我觉得应该最近比较喜欢古文,读起来文绉绉的那种书,就买了几本囤着,寒假慢慢看。

评分

以书为伴,岁月静好......

评分

刘伯温的书,知人知己可也,印刷质量很好,版本也好,纸张还行,制作精美,搞活动买的也很实惠,原来在京东买书不多,依这次购物体验可以多多买了

评分

做活动买的很划得来啊啊啊

评分

不错,我觉得应该最近比较喜欢古文,读起来文绉绉的那种书,就买了几本囤着,寒假慢慢看。

评分

论勤学第八

评分

感谢京东一如既往的正品和服务

评分

康熙政要卷十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