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

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权一,金梦潇 著
图书标签:
  • 建筑设计
  • 手绘
  • 水晶石技法
  • 建筑表现
  • 设计教程
  • 绘画技法
  • 建筑艺术
  • 素描
  • 透视
  • 效果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07160
版次:2
商品编码:11852175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20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是学习建筑设计手绘的一座桥梁,是针对建筑师打造的一本实用型教程。
本书在讲解过程中不断强化思考绘画的过程和思维的养成。除了基础的手绘技法之外,书中还简单介绍了快题设计的一些基本表现方法,有助于参加考试的读者进行快题设计的前期练习。此外,附赠的160分钟多媒体教学视频主要以钢笔和马克笔绘制的实际案例为主,读者可以清晰地掌握整个建筑手绘过程的绘制细节。
第1,通俗易懂。初学者和跨学科自学者对于专业理论和专业术语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何把枯燥复杂的理论,简单易懂地传授给读者,是好的手绘书的标准。
第二,理论结合实际。单纯的理论谁都可以讲得很清楚,而如何巧妙地把每一条理论很好地展示给读者,是好的手绘书的关键。
第三,详细的步骤。从开始的构图到铅笔稿的定位,从钢笔线条的绘制到透视原理的校正,从马克笔的上色到zui后的收尾。如何将每个细节清晰地展示给读者,是好的手绘书的根本。

内容简介

《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主要讲解了建筑设计手绘的方法和技巧。
《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从建筑手绘的线条、透视理论、定形、建筑光影和建筑色彩等基础理论讲起,详细阐述了钢笔和马克笔在建筑手绘各方面的应用。全书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内容由浅入深,并配合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方便读者学习和理解。
《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作品案例种类丰富,包括商业建筑、住宅建筑和文化建筑等,边学边练,让读者在熟悉手绘技法的同时了解建筑的文化魅力。
附赠的多媒体教学视频主要以钢笔和马克笔绘制的实际案例为主,读者可以清晰地掌握整个建筑手绘过程的绘制细节。本书适合建筑学、城市规划,以及与艺术和环境设计相关专业的学生阅读,也可作为建筑手绘相关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郑权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博士,建筑学社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快题设计客座教师,建筑学院APP撰稿人,《狮子卡卡漫画手绘教程》作者。
金梦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学社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快题设计客座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发表过诸多学术论文。

目录

第01章 准备篇1.1 建筑手绘的重要性 0141.2 建筑手绘常见工具的基本介绍 014会议笔 014针管笔 014铅笔 014钢笔 015高光笔 015马克笔 015水性马克笔 015油性马克笔 015彩铅 016纸张 016其他工具 0161.3 建筑手绘前的准备 017坐姿 017握姿 018第02章 线条2.1 线条的重要性 0202.2 如何练习线条 0202.3 针管笔线条教程 020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021针管笔手绘正确的绘图姿势 021建筑针管笔手绘线条的特点 021建筑专业线条的误区 021如何有趣的练习线条 022练习线条时存在的问题 0242.4 马克笔线条教程 026马克笔的4种笔触 026马克笔的笔触的常见错误 027马克笔的绘图技法 0274种笔触都需要练习 0272.5 材质和纹理表现 029第03章 透视基本理论3.1 透视图的重要性 0323.2 透视概述032什么是透视 032常见透视图 0323.3 一点透视图 034什么是一点透视图 034一点透视图绘制 036透视感的培养练习 0373.4 两点透视 038什么是两点透视图 038两点透视图绘制 039两点透视两个灭点之间的关系 0403.5 透视生成 042建筑的一点透视生成 042建筑的两点透视生成 043第04章 定形4.1 定形的重要性 0464.2 定形的基本原理 046整体观察 046分析主次 046构思加工 0474.3 定形的方法 048圈框法 048标点法 049综合法 050建筑手绘中定形的注意事项 051第05章 建筑光影5.1 光影的重要性?0545.2 光影的基本原理?054什么是光影 054阴影的三大面 054五大层次 0545.3 钢笔表现光影的基本方法?055线条表现阴影 055点表现阴影 058钢笔线条表现光线进阶 0595.4 马克笔表现光影的基本方法?0605.5 光影在建筑表现中的应用?062光影在建筑总平面中的应用 062光影在建筑立面中的应用 063光影在建筑透视中的应用 0645.6 如何求总图阴影?065第06章 建筑色彩6.1 色彩的重要性?0686.2 色彩的基本原理?068色彩的三要素 068色彩的特性:冷暖 069色彩的生理特性 069建筑手绘色彩特性 070色彩的对比 0726.3 建筑表现中马克笔常用色彩?074第07章 建筑构图原理7.1 构图的重要性 0787.2 构图的基本原理 078构图的三个要点 0787.3 建筑构图的进阶 081建筑构图的应用081建筑透视图构图0827.4 建筑构图注意事项 0847.5 建筑构图比例 086第08章 配景人物的画法8.1 配景人物的重要性 0888.2 配景人物绘制的基本原理 088配景人物的比例 088正常视点的人物头部位置 088配景人物的参照物作用 089活泼的配景人物形态 089人物绘制练习0908.3 配景人物的进阶教程 0918.4 配景人物的绘制步骤 092第09章 配景植物的画法9.1 配景植物的重要性 0949.2 配景植物绘制的基本原理 094配景植物的地域性 094配景植物的抓型 095配景植物的明暗层次 0969.3 配景植物平面的画法 097轮廓型 097分枝型 098枝叶型 098质感型 0989.4 配景植物立面的画法 099立面的灌木 099立面的树 0999.5 配景植物绘制步骤图 100第10章 其他配景的画法10.1 配景车辆的基本画法 10210.2 配景水面的基本画法 104线条法 104等深线法 105平涂法 105添景物法 10510.3 配景草地的基本画法 106紧密排线法 106人字形排线法 106波浪排线法 106点排法 106短线排线法 10610.4 配景天空的基本画法 106彩铅绘制天空的画法 106马克笔绘制天空的画法 107第11章 附加练习图11.1 建筑基础手绘附加练习图 110线条练习 110透视练习 110阴影练习 112建筑风景速写 11211.2?建筑优秀钢笔画、马克笔画临摹练习图 116优秀钢笔画临摹练习 116优秀马克笔画临摹练习 117第12章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表现基础12.1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基础总平面 122建筑总平面的重要性 122建筑总平面的绘制步骤 123总平面的采分点要素 124总平面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125优秀建筑总平面范例 12712.2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基础平面 135建筑平面图的重要性 135绘制平面图的过程 138庭院设计 139建筑平面设计需要注意问题 142优秀建筑平面范例 14212.3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基础立面 150建筑立面的重要性 150优秀建筑立面范例 15112.4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基础剖面 153建筑剖面的重要性 153优秀建筑剖面范例 15312.5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基础分析图 155建筑分析图的重要性 155优秀建筑分析图范例15612.6 建筑快速设计手绘基础其他要素 158建筑快题设计其他要素 158钢笔基础练习 160透视感训练 160透视 160马克笔训练 160色彩训练 160丰富图面效果 161透视图的大小(针对性训练) 16112.7 建筑快速设计成图优秀范例 161范例1 161范例2 163范例3 165范例4 167范例5 169第13章 钢笔建筑画实例范例1 多层商业建筑 172范例2 独立式住宅 173范例3 私人会所 174范例4 私人美术馆 176范例5 乡村小教堂 177范例6 大型活动中心 177范例7 高层办公建筑 178范例8 城市展览馆 179范例9 大型热带雨林植物馆 181范例10 大型公共建筑场馆 182第14章 马克笔建筑画实例范例1 双子塔城市综合体——商业建筑 186范例2 城市艺术馆——文化建筑 189范例3 小型办公楼——商业办公建筑 191范例4 大型政府办公楼——办公建筑 193范例5 罗马千禧教堂——文化建筑 195范例6 私人独立式住宅——住宅建筑 197范例7 小型体育活动中心——体育建筑 199范例8 大型图书馆——文化建筑 201范例9 客运站服务中心——交通建筑 203范例10 小型别墅——住宅建筑 205范例11 商业综合体——商业建筑 207范例12 大型博物馆——文化建筑 209范例13 电子通信办公楼——办公建筑 211范例14 大学教学楼——文化建筑 213范例15 私人美术馆——文化建筑 215范例16 乡村教堂——文化建筑 217范例17 古根汉姆博物馆——文化建筑 219范例18 小型办公楼——办公建筑 222范例19 古根汉姆博物馆(局部)——文化建筑 224范例20 古根汉姆博物馆——文化建筑 226范例21 四方美术馆——文化建筑 228

前言/序言


《水痕绘卷:建筑空间意境表现解析》(未出版) 作者:[您的名字] 内容梗概: 《水痕绘卷:建筑空间意境表现解析》并非一本教授具体绘图技巧的工具书,它旨在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为宏观的建筑视觉语言探索之旅。本书跳脱出单纯的线条、光影训练,深入挖掘“意境”这一核心概念在建筑设计表达中的关键作用。它认为,优秀的建筑设计图纸,不仅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准确还原,更是对建筑精神、人文关怀、以及使用者情感体验的诗意传递。本书将建筑手绘提升至一种“叙事”和“沟通”的艺术,通过对大量经典和当代建筑案例的深度剖析,揭示如何运用视觉语言,将抽象的设计理念转化为触动人心的空间感受。 本书并非一个循序渐进的技法教程,而是试图从一个更深邃的维度去理解“画”为何物,尤其是在建筑设计语境下。它不会教授你如何画一条完美的直线,或是如何叠加出逼真的材质肌理。相反,它关注的是“为什么要画”,以及“画什么”。它将引导读者思考,在面对一个项目时,哪些是构成其“灵魂”的部分,而这些“灵魂”又该如何通过画面来唤醒观者的共鸣。 核心理念与章节导览: 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意境为先,技法为辅”。它倡导一种“从心而画”的创作态度,强调设计师的情感投入和对空间精神的深刻理解,是生成具有生命力的建筑图纸的基石。 第一章:空间的呼吸——意境的温度计 本章将抛砖引玉,探讨“意境”在建筑设计中的多重含义。它不仅仅是氛围的营造,更是对场所精神(Genius Loci)、时间流转、光影变化、材质触感以及使用者心理活动的综合感知。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图示分析,展示意境如何从模糊的概念转化为具象的视觉元素。例如,同一片区域,通过不同的光线处理、植被选择、以及细节的刻画,可以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意境”。本章将引导读者跳出“画什么”的表层问题,思考“画出什么感觉”的根本。 第二章:光影的低语——叙事的调色板 光影是建筑空间最重要的“语言”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光线如何塑造空间形态、引导视线、渲染情绪,以及不同光源(自然光、人造光)的特性与表现手法。但本书的重点并非简单的明暗对比,而是光影如何“讲述”故事。例如,透过一扇窗户投射进来的斑驳光影,可能暗示着一个宁静的午后;而夜晚建筑内部透出的温暖灯光,则可能诉说着家的归属感。我们将分析不同风格建筑中,光影运用的策略,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来捕捉并放大这种叙事的力量。 第三章:材质的触感——历史与情感的载体 建筑材质并非冰冷的物理属性,它们承载着地域文化、历史记忆、以及使用者与空间互动的情感。本章将带领读者超越对材质“逼真度”的追求,而关注其“质感”的传达。一块斑驳的石墙,可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一块光滑的金属,则可能暗示着现代的效率与科技。我们将分析不同材质在视觉上的表现力,以及如何通过绘画捕捉其独特的“触感”,让画面具有更深层次的感知维度。这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画出石头或木头的纹理,更是关于如何通过这些纹理,传递出材料的温度、年龄与故事。 第四章:视角的诗学——空间的叙事者 视角选择是建筑手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章将探讨不同的视角如何影响观者对空间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一个鸟瞰视角可能强调设计的尺度与宏观布局,一个低视角可能营造出庄严或神秘感,而一个平视视角则更能让观者“沉浸”其中。本书将分析经典建筑师在视角运用上的智慧,并引导读者思考,在描绘一个建筑时,何种视角最能有效地传递其核心价值和设计意图。我们不只谈论透视线,更关注视角背后的“选择”与“表达”。 第五章:留白的哲学——意境的呼吸空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画面中的“留白”显得尤为珍贵。本章将探讨留白在建筑手绘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未画之处”,更是激发观者想象力的“容器”。适度的留白可以突出主体,营造宁静,甚至暗示着未被完全揭示的神秘。我们将分析如何通过对画面元素(线条、色块、细节)的精心取舍,来创造出富有张力和思考空间的画面。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是提升画面意境的关键。 第六章:情境的共鸣——建筑与人的对话 建筑的最终价值在于其与人的互动。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建筑手绘中融入“人”的元素,以及如何通过画面展现建筑与使用者之间的情感联系。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图上画上几个小人,而是要通过人物的姿态、行为、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来“激活”空间,赋予其生命力。我们将分析不同场景下,人物如何在画面中扮演“叙事者”或“体验者”的角色,从而让观者更能感受到建筑所带来的情感温度。 第七章:设计的重奏——意境在不同表现媒介中的统一 本书虽然聚焦于手绘,但其核心理念是通用的。本章将探讨如何将“意境”的表达理念,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及如何在不同的表现媒介(如模型、数字渲染、动画等)中,保持意境的统一性和连续性。它强调手绘作为一种思维和沟通工具,其背后的意境构建能力,能够指导并提升其他表现形式的深度与感染力。 本书特色: 《水痕绘卷:建筑空间意境表现解析》最大的特色在于其“去技巧化”的视角和“重概念化”的表达。它不提供枯燥的步骤,不罗列繁杂的工具。相反,它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引导读者从“为什么画”和“画什么”的角度去思考,从而内化对建筑空间意境的理解,并最终将其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端。本书的语言风格力求诗意与理性并存,旨在激发读者的创作热情与思考深度,帮助他们摆脱技术瓶颈,抵达艺术表达的新高度。 本书适合所有对建筑设计视觉表达有深度追求的设计师、学生,以及对建筑艺术怀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它将是一次关于建筑之“美”的深度对话,一次关于“画”之“魂”的全新探索。它将帮助你不仅仅是“画出”一个建筑,更是“画出”一个建筑的灵魂,一个让观者能够“读懂”并“感受”到的建筑。 阅读本书,你将获得的不仅仅是绘画的启发,更是一次关于建筑生命力与人文精神的深度感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也值得称赞。很多技术类书籍,内容是好内容,但由于印刷层次不足,原本想展现的色彩渐变和线条粗细对比在纸面上完全体现不出来,这就非常尴尬了。而《水晶石技法(第2版)》在这方面处理得非常到位。纸张的选用似乎对马克笔的渗透和显色做了特别的优化,使得那些高饱和度的颜色能够非常饱满地呈现出来,而又不至于渗透到下一页。尤其那些表现水体和玻璃反光的关键页面,光影的层次过渡极其细腻,这对于学习者去观察和模仿原作的笔触至关重要。我甚至会把某些页面放在光线下仔细端详,研究作者是如何控制马克笔的含墨量的。这种高质量的呈现,使得书本本身也成了一件具有收藏价值的工具书,而不是那种翻几页就束之高阁的快消品。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翻阅一本精美的艺术画册,但同时它又紧密地服务于技术学习的目的。

评分

坦白讲,在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于自己能否掌握这种“水晶石”风格是抱有疑虑的,毕竟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内功心法”。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它首先搭建了基础的工具认知和材料特性讲解,然后逐步引入复杂的光影和材质练习,最后才是整套方案的实战演练。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非常适合自学。更关键的是,它没有强迫读者必须完全复制书中的所有表现手法,而是鼓励读者在掌握核心技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偏好进行个性化调整。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变化示例”,展示了同一场景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的视觉效果差异,这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表现可能性的认知。它教会我们如何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应变,而不是被一套固定的模板所限制。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让我获得了独立创作和自我优化的能力。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建筑手绘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徒有其表,图画得花哨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水晶石技法》的实在之处在于它的“实例教程”部分。它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什么“设计美学”,而是直接将一个完整的建筑方案从草图深化到最终效果图的全过程展示出来。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场景的把握,比如如何处理清晨的柔和光线,如何表现傍晚时分的暖色调对比,甚至是雨后湿润地面的反光效果,都有详尽的图例和文字说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甚至探讨了扫描和后期数码修饰的结合技巧,这在如今的数字时代非常实用。它把传统的手绘魅力与现代的工作流程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对于需要快速出图的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风格,更是一套高效的工作流程优化方案。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如此自然和有逻辑,让人觉得“原来我也可以画出这样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自信心。

评分

这本《水晶石技法 建筑设计手绘实例教程(第2版)》绝对是建筑设计初学者和希望提升手绘表现力的老鸟的案头必备。我当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是它对“水晶石技法”这个概念的深入剖析。很多教程只是简单地告诉你怎么用马克笔,但这本书不同,它就像是请了一位手绘大师在旁边手把手教你,从最基础的排线、光影处理开始,就强调如何通过独特的笔触和色彩叠加,模拟出那种晶莹剔透、富有层次感的材质表现。尤其是对于表现玻璃幕墙、金属饰面和水景这些复杂元素,书里提供的步骤分解细致入微,即便是像我这种以前画得比较“板正”的人,也能很快掌握那种灵动感和通透感。它不是那种只会堆砌精美成品图的“样板房”教程,而是真正注重“技法”本身,让你理解每一个效果是如何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手法组合而成的。翻阅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模仿,而是开始主动地思考如何用自己的笔触去塑造空间和光线。对细节的把控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它教会我们如何用最少的线条,画出最丰富的空间信息。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大师腔调”。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技法时,都仿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你分享他多年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窍门”和“避坑指南”。它没有回避手绘中经常遇到的难点,比如如何让建筑的体块感更强,如何避免画面显得单薄,甚至如何通过调整配色方案来弥补某些结构上的硬伤。这种坦诚的交流方式,使得学习过程中的挫败感大大降低。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处关于“设计思维”和“手绘表现”如何相互促进的讨论。它强调手绘不只是表达的工具,更是设计的思维过程本身。通过这本书的引导,我开始更加注重在草图阶段就确立整体的氛围和光影关系,而不是等到最后才“美化”画面。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法手册,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用手绘思考建筑”的指南。

评分

比较一般

评分

不错,写的很详细

评分

很好

评分

速度。。。。。。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不错,写的很详细

评分

比较一般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