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 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 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 编
图书标签:
  • 电力安全
  • 电业安全规程
  • DL409-1991
  • 电力线路
  • 行业标准
  • 安全操作
  • 电气设备
  • 高压电
  • 电力系统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80125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378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199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0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 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线路运行和维护、线路巡视、倒闸操作、测量工作、砍伐树木、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工作票制度、工作许可制度、工作监护制度、工作间断制度、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停电等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线路运行和维护
第一节 线路巡视
第二节 倒闸操作
第三节 测量工作
第四节 砍伐树木

第三章 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
第一节 工作票制度
第二节 工作许可制度
第三节 工作监护制度
第四节 工作间断制度
第五节 工作终结和恢复送电制度

第四章 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
第一节 停电
第二节 验电
第三节 挂接地线

第五章 一般安全措施
第一节 挖坑
第二节 立杆和撤杆
第三节 杆、塔上工作
第四节 放线、撤线和紧线
第五节 爆破
第六节 起重运输一般规定

第六章 配电变压器台上的工作
第七章 邻近带电导线的工作
第一节 在带电线路杆塔上的工作
第二节 邻近或交叉其他电力线路的工作
第三节 同杆塔架设多回线路中部分线路停电的工作

第八章 带电作业
第一节 一般规定
第二节 一般技术措施
第三节 等电位作业
第四节 带电断、接引线
第五节 带电短接设备
第六节 带电水冲洗
第七节 带电爆炸压接
第八节 感应电压防护
第九节 高架绝缘斗臂车
第十节 带电气吹清扫
第十一节 保护间隙
第十二节 带电检测绝缘子
第十三节 低压带电作业
第十四节 带电作业工具的保管与试验

第九章 电力电缆工作
附录一 电力线路第一种工作票
附录二 电力线路第二种工作票
附录三 倒闸操作票格式
附录四 常用电气绝缘工具试验一览表
附录五 登高、起重工具试验标准表
附录六 紧急救护法

精彩书摘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 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
  第41条许可开始工作的命令,必须通知到工作负责人,其方法可采用:一、当面通知;二、电话传达;三、派人传达。第42条对于许可开始工作的命令,在值班调度员戡工区值班员不能和工作负责人用电话直接联系时,可经中间变电所用电话传达。中间变电所值班员应将命令全文记入操作记录簿,并向工作负责人直接传达。电话传达时,上述三方必须认真记录,清楚明确,并复诵核对无误。
  第43条严禁约时停、送电。
  第44条填用第二种工作票的工作,不需要履行工作许可手续。
  第三节工作监护制度
  第45条完成工作许可手续后,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应向工作班人员交待现场安全措施、带电部位和其他注意事项。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必须始终在工作现场,对工作班人员的安全应认真监护,及时纠正不安全的动作。
  分组工作时,每个小组应指定小组负责人(监护人)。在线路停电时进行工作,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在班组成员确无触电危险的条件下,可以参加工作班工作。
  第46条工作票签发人和工作负责人,对有触电危险、施工复杂容易发生事故的工作,应增设专人监护。专责监护2.线路停、送电和许可工作的命令是否正确;3.发电厂或变电所线路的接地线等安全措施是否正确完备。
  四、工作班成员:
  认真执行本规程和现场安全措施,互相关心施工安全,并监督本规程和现场安全措施的实施。第35条工作票瘦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一式两份,应正确清楚,不得任意涂改。如有个别错、漏字要修改时,应字迹清楚。工作票一份交工作负责人,一份留存签发人或工作许可人处。
  第36条一个工作负责人只能发给一张工作票。
  第一种工作票,每张只能用于一条线路或同杆架设且停送电时间相同的几条线路。第二种工作票,对同一电压等级、同类型工作,可在数条线路上共用一张工作票。
  在工作期间,工作票应始终保留在工作负责人手中;工作终结后交签发人保存三个月。
  第37条第一、二种工作票的有效时间,以批准的检修期为限。
  第38条事故紧急处理不填工作票,但应履行许可手续,作好安全措施。
  ……

前言/序言


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导:现代电力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演进与前瞻 内容概述: 本书旨在为电力行业从业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具有前瞻性的安全管理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指南,重点关注在当前技术快速迭代和法规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如何构建和维护一套高效、可靠、适应性强的安全生产体系。本书内容涵盖电力系统安全运作的宏观战略规划、中观风险控制流程、微观现场作业规范的深度解析与现代优化,但不涉及任何特定历史时期的具体规程文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L 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的具体条文内容。 第一部分:电力安全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石与当代挑战 本部分首先从系统论的角度审视电力安全管理的本质。电力系统的复杂性、高危性以及其对社会经济的极端重要性,要求安全管理必须超越简单的“遵守规则”层面,上升到风险预防与韧性构建的战略高度。 1.1 安全哲学的演变:从事故调查到主动预防 探讨电力安全理念自“事故后处理”向“事前风险识别与控制”转变的历程。重点分析“深层原因理论”(如瑞士奶酪模型、系统失效理论)在电力领域中的应用与局限。强调将安全视为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成本负担的现代管理理念。 1.2 现代电力系统的安全风险画像 详细剖析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风险源。这包括但不限于:极端天气事件(气候变化带来的冲击)、网络安全威胁对运营技术(OT)系统的渗透、特高压输电带来的绝缘与电磁环境挑战、以及分布式能源(DER)接入对电网稳定性和继电保护系统的影响。 1.3 法规遵从与标准体系的动态适应 分析全球及国内主要安全监管框架的演进趋势。强调企业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实时跟踪、快速响应法规更新的内部流程。本章将讨论如何将外部强制性标准转化为企业内部可执行、可审计的作业指导书(SOPs),并探讨跨行业标准(如职业健康、环保标准)对电力作业安全的影响。 第二部分:风险评估与量化:构建量化安全绩效指标体系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科学地识别、评估并量化电力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为资源分配提供数据支持。 2.1 全生命周期风险评估方法论 介绍适用于电力项目(从设计、建设、运行到退役)的风险评估工具,如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以及概率风险评估(PRA)在高压变电站和输电线路设计中的应用。强调风险评估的迭代性,特别是针对技术升级和人员结构变化的再评估。 2.2 关键风险指标(KRI)与绩效指标(KPI)的构建 详细阐述如何设计一套平衡的指标体系。区分滞后指标(如事故率)和领先指标(如安全培训完成率、设备维护合规率、风险点整改及时率)。探讨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态势感知技术,利用传感器数据、巡检报告、操作日志等,构建实时的风险预警模型。 2.3 人为因素在安全管理中的量化分析 深入研究操作失误、疲劳管理、沟通不畅等“软性”因素对作业安全的影响。引入人机工程学原理,分析操作界面设计、信息显示方式如何影响值班人员的决策速度与准确性。提出评估和干预人为失误的量化模型。 第三部分:现代化作业安全控制:技术赋能与流程重塑 本部分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的现场作业流程进行优化和安全增强。 3.1 作业许可与现场隔离的智能化管理 探讨基于物联网(Io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作业票制度的数字化转型。如何利用电子签发、实时定位、作业区域电子围栏技术,确保工作负责人、操作人、监护人之间的信息同步与权限隔离的准确执行,杜绝“带电作业票未撤销”等重大风险。 3.2 提升输电线路作业的安全性与效率 重点探讨高空作业、跨越作业的安全技术革新。包括无人机巡检与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应用,如何减少人员暴露于高风险环境的时间。详细分析安全绳索、登杆/登塔设备、导线作业工具的现代选型标准和维护要求,确保工具本身的可靠性达到最高等级。 3.3 变电站与配电网的隔离、接地与验电的规范流程再造 深入解析确保设备处于“完全失电”状态的逻辑链条。重点讨论自动化操作(如遥控拉闸)与就地操作的相互验证机制。阐述现代数字式验电器和接地线的技术特性、校验周期及其在不同电压等级下的应用要求,强调“经验电”操作的程序化和标准化。 第四部分:应急响应、恢复与组织学习 安全管理体系的闭环在于有效的应急准备和从事件中学习的能力。 4.1 突发事件的集成式应急预案体系 构建覆盖短路接地、设备火灾、自然灾害引发的大面积停电等多种场景的应急响应矩阵。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而非“文本完整性”,通过定期桌面演练和实战拉动检验预案的有效性。 4.2 事故调查与根本原因分析(RCA)的深度应用 教授一套严谨的事故调查方法论,区别“直接原因”、“管理原因”与“系统性原因”。重点在于如何将调查结果转化为可执行的、针对系统缺陷的纠正和预防措施(CAPA),并确保这些改进措施在整个组织内得到有效传达和固化。 4.3 安全文化的持续培育与组织学习机制 阐述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非线性特征。探讨如何通过高层领导的可见承诺、中层管理者的有效推动以及一线员工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自我修正的组织学习机制。强调“报告文化”的建立,鼓励员工报告“未遂事件”(Near Miss)和“危险状况”(Hazardous Conditions),将其视为组织健康度的宝贵信号。 结论:迈向零事故的持续改进之路 全书最后总结,电力安全管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需要技术创新、流程优化和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成功的安全管理不是一次性的合规行为,而是一种植根于企业基因的、对生命和资产的持续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透露着一股浓浓的“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和厚重感,完全没有现在书籍追求花哨设计的感觉。纸张略微泛黄,油墨的味道带着一丝历史的沉淀,翻开扉页,那些密密麻麻的条款和编号,乍一看确实让人头皮发麻,感觉像是直接面对一本技术说明书的“高压电”。我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接地电阻测试的具体数值范围,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线路的巡检周期,但那涉及到太多专业术语和复杂的计算公式,对我这个圈外人来说,理解起来如同在啃一块坚硬的石头。然而,正是这种“不妥协”的专业性,赋予了它无与伦比的权威感,它不是给大众普及知识的,它是给专业人士划定红线的,这种定位使得它在特定领域内的价值无法替代。

评分

我借阅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了解一下早期电力系统建设的规范是如何形成的,想从历史的角度窥探一下“DL 409-1991”这个时间戳背后的行业标准演变。这本书严格遵循了国家标准体系的格式,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从基础术语定义到具体的操作流程,层层递进,显示出制定者对整个电力线路生命周期的全面把控。让我颇感意外的是,在一些看似简单的操作描述背后,隐藏着无数次事故教训的总结。比如,对于临时拉线固定方式的规定,绝不仅仅是随便拉一根绳子那么简单,它包含了力学计算和材料选择的明确要求,这说明安全绝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用血和汗换来的经验结晶,这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远超一般的安全手册。

评分

老实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大概率会直接把这本书束之高阁。它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解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而不是享受一场轻松的阅读。每一条目的措辞都极其精准,不允许有任何模糊地带。比如,关于“验电”的描述,它会精确到使用什么类型的验电器,在什么天气条件下可以进行,甚至连操作人员的站位都有明确要求。这让我联想到,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接受那些“大致没错”的资讯,而这本书却以一种近乎偏执的方式,要求绝对的准确性。这种对细节的锱铢必较,体现了对责任的深度理解——在电力安全领域,0.1%的误差可能意味着100%的灾难。

评分

这部行业标准简直是电力工人的“圣经”,虽然我不是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但光是翻阅一下这本厚厚的《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就能感受到那种严谨到骨子里的专业精神。它不像那些通俗读物那样轻飘飘地讲述理论,而是直插核心,每一条规定都像是一条生死线,体现了电力系统对安全生产的绝对重视。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带电作业的章节,那里面对环境、工具、人员资质的细致要求,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也正是这种近乎苛刻的细致,才能确保那些在高空、高压环境下工作的英雄们万无一失。读起来虽然枯燥,但那种对生命敬畏的文字力量是震撼的,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做”,而是在告诉你“绝对不能怎么做”,这种规避风险的逻辑贯穿始终,让人不禁对编写和执行这些标准的人员肃然起敬。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于现代电子书和互动学习的读者来说,阅读这本1991年的行业标准,简直像是一次“穿越”。它没有图文并茂的解释,没有彩色的警示标识,一切都依赖于文字的精确表述来构建起一个虚拟的安全防护体系。我特别注意到其中对“停电作业”和“带电作业”的权限划分和审批流程,那份繁琐的层级管理,让人体会到当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工作效率的艰难抉择。这本书虽然没有现代工具的便利性,但它那种教科书式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约束力。它不是一个建议集,而是一套必须被内化和严格执行的底层代码,确保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这份功绩是无法用轻松的阅读感受来衡量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