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733-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 [Test Specification for Recorder and Analyzer of Messages in Smart Substation Network]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733-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 [Test Specification for Recorder and Analyzer of Messages in Smart Substation Network]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国家电网公司 编
图书标签:
  • 智能变电站
  • 网络安全
  • 电力系统
  • 通信协议
  • 测试规范
  • 国标
  • 电力自动化
  • 数据分析
  • 信息安全
  • Q/GDW 733-2012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ISBN:1551231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5461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st Specification for Recorder and Analyzer of Messages in Smart Substation Network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标准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检测范围、条件、方法和规则。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电网公司智能变电站中的网络报文及记录分析装置,并作为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的依据。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符号、代号和缩略语
5 检测条件
6 检测方法
6.1 一般功能检测
6.2 性能检测
6.3 监视与分析功能检测
6.4 数据分析功能检测
6.5 数据管理功能检测
6.6 时间同步检测
6.7 电源影响检测
6.8 功率消耗检测
6.9 温度影响检测
6.10 绝缘性能检测
6.11 湿热性能检测
6.12 机械性能检测
6.13 电磁兼容性能检测
6.14 稳定性检测
7 检测规则
7.1 检验分类及项目
7.2 型式检验
7.3 出厂检验
编制说明

精彩书摘

  6.1.3 SCD文件导入功能检测
  装置SCD文件导入功能的检测结果应符合Q/GDW715-2012中总则5.4的相关规定。
  对被测装置进行SCD文件导入操作,装置导入SCD文件后检查每个数据集成员的数据名称或对象参引,应符合标准要求。
  6.1.4 记录端口的独立性检测
  记录端口的独立性检测结果应符合Q/GDW715-2012中总则5.5及5.6的相关规定。
  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通信接口应独立于记录端口,通过通信接口查询被测装置的相关信息时,对记录端口应不产生影响。
  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任意两个记录端口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网络性能测试仪向其中一个端口发送数据,检查被测装置的记录文件,应只有相应端口有记录文件,其他记录端口无记录文件,网络性能测试仪在另外一个端口发送lOOMbit/s的广播报文,应不影响在记录端口的性能。
  若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支持按报文协议类型分类记录存储,则按协议类型查询已记录的报文。
  6.1.5 装置告警功能检测
  装置告警功能的检测结果应符合Q/GDW715-2012中总则5.11的相关规定,应具有装置异常、电源消失、事件信号等告警信号的硬触点输出。
  检查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告警功能的硬件配置,应具有用于告警输出的硬触点,此触点应可接入公用测控装置使用。
  在装置断电情况下拔掉关键工作模块,如报文接收模块、主控模块、对时模块等,重新上电后检查装置硬触点应有告警信号输出。
  在装置正常工作过程中断开装置工作电源,检查装置硬触点应有告警信号输出。
  6.1.6 电源冗余检测
  检查被测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电源配置,应符合Q/GDW715-2012中总则5.12的相关规定,支持双电源供电。
  被测装置的双电源同时供电,保证装置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网络性能测试仪向被测装置的记录端口连续发送固定格式的数据,在数据发送过程中断开被测装置的任意一路供电电源后再恢复,应不影响装置的正常工作和记录性能。
  6.1.7 安全性检测
  被测装置的安全性应符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令第5号《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中的相关要求和GB17859规定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能力第二级“系统审计保护级”的要求。
  按照GB/T20008的相关规定对被测装置进行操作系统安全评估检测。
  6.2 性能检测
  6.2.1 单个端口的报文接入能力检测
  被测装置的记录端口分别单独连接至网络性能测试仪进行测试。网络性能测试仪分别发送7种典型帧长(64、128、256、512、1024、1280、1518字节)的报文,报文格式设置为单播(5%)、组播(80%)和广播(15%)的混合,负载为单个端口报文接入能力,测试时间60s,数据发送结束后查看被测装置记录的报文数量和报文内容,应与网络性能测试仪已发送的数据一致。
  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单个端口报文接入能力的检测结果应符合Q/GDW715-2012中6.4b)的相关规定,不小于lOOMbit/s。
  ……

前言/序言


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与分析装置检测规范 图书简介 本书籍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与分析装置的检测技术与规范。在当前电力系统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智能变电站作为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枢纽,其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至关重要。网络报文的实时采集、准确记录与深入分析,是保障变电站稳定运行、快速故障诊断以及提升运维效率的基石。本书旨在为相关设备制造商、检测机构、电网运行维护人员提供一套系统、详尽、实用的技术指南与检测标准。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GDW 733-2012: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这一核心标准展开,但其内容覆盖的范畴远超标准本身的要求,深入剖析了智能变电站网络环境的复杂性、报文数据流的特征,以及对记录与分析装置的功能性、性能指标、接口兼容性、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精细的检测方法论。 第一部分:智能变电站网络基础与报文特性 本书首先系统梳理了智能变电站的架构演进,重点解析了以 IEC 61850 标准为核心的站控层、间隔层、过程层之间的通信机制。详细阐述了报文的类型,包括 GOOSE(通用变电站事件信息模型)、Sampled Values(采集值)、MMS(会员管理服务)以及网络管理报文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报文在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如环网、星型)下的传输特性、时间同步要求(如 PTP/IEEE 1588)以及潜在的抖动和延迟问题。 本部分强调了理解报文语义的重要性,指出单纯的报文捕获是不够的,装置必须能够正确解析报文中的逻辑信息,例如继电保护动作信息、断路器状态变化、电压电流的瞬时值等。这为后续的检测方法设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记录与分析装置的功能性检测 功能性检测是本书的核心篇章之一,重点围绕装置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详尽论述。 2.1 报文采集与同步精度检测: 详细介绍了如何检测装置对不同速度报文(例如高速的保护跳闸报文与常规的遥测报文)的捕获率与无差错率。特别关注时间戳的精度,要求装置能够与站内高精度时间源(如 GPS 或北斗授时)进行同步,并测试其时间戳的相对误差和绝对误差,这直接关系到事后故障的精确时间定位。 2.2 报文存储与回溯能力: 探讨了海量、高频报文的存储机制。检测内容包括存储容量的有效性验证、存储介质的可靠性测试(如循环写入不丢失关键信息)、以及快速索引和定位特定事件报文的能力。要求装置在数TB级别的数据中,能在秒级内定位到指定时间段或特定报文类型的数据。 2.3 报文分析与告警生成: 深入分析了装置的分析引擎能力。检测装置对预设规则(如越限、报文丢失、顺序错误、时间戳异常等)的识别准确率。书中提供了大量构建特定异常报文序列的测试用例,以验证分析引擎的鲁棒性和误报率控制水平。此外,还包括对 IEC 61850 报文结构合规性的实时校验检测。 2.4 接口兼容性与互操作性: 针对智能变电站的多供应商环境,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测试装置与不同厂商的 IED(智能电子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这不仅包括物理接口(如千兆以太网)的协商测试,更重要的是对不同配置文件的解析能力(如 SCD 文件导入后的设备映射准确性)。 第三部分:装置的性能指标与环境适应性检测 性能指标的检测直接反映了装置在实际高负荷运行下的表现。本书提供了严谨的性能测试流程。 3.1 压力承受能力测试: 设计了模拟最大报文流量(包括正常工作流量和突发流量)的注入测试,评估装置在高负载下的 CPU 占用率、内存泄漏情况以及报文丢包率。测试数据量远超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负载,以模拟极端工况。 3.2 长期可靠性与稳定性测试: 介绍了进行“马拉松式”的连续运行测试,评估系统在长时间(例如连续 720 小时以上)运行中是否存在资源衰减或性能漂移现象。 3.3 环境适应性测试: 结合电力行业特殊要求,详述了装置在温度、湿度、电磁兼容性(EMC)等方面的检测要求。例如,在极端高低温环境下(如 -40℃ 至 +70℃)的启动时间、数据采集速率的稳定性,以及在强电磁干扰源(如高压试验现场模拟的脉冲干扰)下的抗干扰能力。 第四部分:安全机制与数据可信性验证 随着网络攻击威胁的增加,数据安全和溯源成为关键议题。 4.1 数据完整性与防篡改检测: 验证装置是否支持对采集数据进行加密或数字签名(如使用报文校验码),并测试在网络中注入伪造数据或修改已有报文后,分析装置能否准确识别出这些非法的、被篡改的数据,并记录告警。 4.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 详细说明了对装置管理接口的安全测试,包括弱口令扫描、越权操作尝试、以及对远程访问协议(如 SSH/HTTPS)安全强度的评估。 第五部分:检测方法的工具链与数据分析 本书最后一部分侧重于实践应用,介绍了一套完整的检测工具链和数据分析方法论。 5.1 专业测试工具的使用: 介绍了行业内常用的网络协议分析仪、流量生成器、以及专用的 IEC 61850 报文注入工具的使用技巧,并展示了如何配置这些工具来精确复现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场景。 5.2 故障录波与分析报告的标准化: 提供了从采集原始报文到生成合规检测报告的标准化流程。强调了报告中必须包含的量化指标、测试环境描述以及对不合规项的详细分析和改进建议,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追溯性。 总而言之,本书不仅是对国家电网企业标准的深入解读与执行指南,更是对智能变电站网络安全与运维技术人员的一份高阶参考资料,旨在推动记录与分析装置的质量水平迈向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采购和招投标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想象一下,电力公司需要采购一套新的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与分析系统,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供应商和产品,如何确保自己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买到了符合最高标准的设备?这本书——《智能变电站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检测规范》——就充当了“裁判员”的角色。它提供了一套权威的、由国家电网公司背书的衡量标尺。任何声称符合此规范的产品,都必须能通过书中描述的一系列严苛的测试项目。对于合同管理和质量控制部门来说,这本书就是他们进行验收和索赔的法律依据。它将那些模糊不清的“性能优良”的描述,转化成了可量化、可复现的测试结果,极大地降低了采购风险,确保了电网基础架构的稳定性和兼容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想必是极度严谨和线性的。考虑到它是一份“检测规范”,我推测其内容布局可能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的逻辑:首先可能是引言和适用范围,明确了这份标准在整个智能变电站体系中的地位;接着很可能是一系列关于测试环境搭建的要求,包括硬件连接、软件版本锁定等,因为任何测试都要求环境的一致性;随后,篇幅最大的部分应该就是针对不同功能模块的详细测试步骤了,比如同步时间测试、特定协议报文的注入与捕获测试,以及压力测试等。对于编写测试脚本的工程师来说,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和附录中的表格,都可能被直接转化为自动化测试用例的关键参数。它提供了一个从“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完整闭环,体现了国家电网在标准化管理上的深度布局。

评分

对于一个对电力系统自动化前沿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或者跨行业的技术观察者而言,这本书的封面和标题可能首先带来的是一种严肃和晦涩的感觉。它显然不是那种用来轻松阅读的科普读物,而是深植于特定行业标准(Q/GDW 733-2012)之中的技术文件。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专业性,反过来激发出一种好奇心:在智能变电站这个高度复杂的系统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规范”才能确保其网络通信的万无一失?这种规范是如何制定的?它是不是涵盖了对各种异常报文、丢包情况的模拟测试?如果这本书能够揭示出制定这些检测标准的底层逻辑和行业共识,那么即使不是直接的执行者,也能从中窥见现代电网在追求“智能化”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严谨性代价。它代表了一种对“确定性”的执着追求,在能源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这种执着是多么必要啊。

评分

站在技术演进的历史角度审视这本书,它就像是某个特定时间点上,对“最佳实践”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固化。Q/GDW 733-2012这个编号本身就标志着它是一个具有时效性和权威性的版本。智能变电站的技术迭代速度很快,今天的检测规范,可能在几年后就会因为引入了新的通信协议(比如基于IEC 61850的更先进版本,或者新的网络安全要求)而需要更新。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导当前工作的指南,它也间接记录了在2012年前后,国家电网对于智能变电站网络数据完整性保障的最高技术共识。对于研究电力系统信息化发展脉络的人来说,通过研究这本书与其他版本的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检测标准是如何随着技术和安全威胁的发展而不断加固和完善的,是研究电力行业技术标准演变史的一个重要侧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听起来相当专业和技术性,对于电力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它似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负责智能变电站网络安全和运维的工程师,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直接关系到你日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它关注的是“网络报文记录及分析装置”的“检测规范”,这暗示着书中会深入探讨如何验证这些关键设备的性能、准确性和可靠性。我猜想,书中肯定会详细阐述一系列的测试流程、指标和标准,比如报文捕获的完整性、时间戳的精度、以及数据解析的正确性等。对于一个致力于确保智能变电站数据流“干净”且“可追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的必备工具书,它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语言和方法论,来衡量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活动。这种聚焦于具体检测流程的深度,使得它看起来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而非理论著作,对于那些需要通过严格的验收流程来部署新设备的团队,其价值是无可替代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