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朱学勤曾说,于阳先生潜心十年研究的成果《江湖中国》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是应该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图书。它解释了当今社会很多的陋规,即广泛存在的潜规则。他将狭义的江湖理解为帮派等组织,将广义的江湖理解为江湖化了的人群,例如广泛存在的关系网。该书通俗易懂,但又站在学术的立场上进行解释,可谓高屋建瓴,具有很强的批判使用价值。
于阳,198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任教于广州暨南大学生物系。1990年担任大学实验农场副主任,1993年离开大学从事房地产业,2000年后专事中国社会问题写作,主要著作有《Y形结构——人性的先天和后天》、《中国政治时钟——三千年国家治理的周期运动》。
有时候大脑白纸一张,反倒是好事,可以画清晰锐利的图像,譬如青年时代的笔者。
那时——20世纪80年代中期,笔者在大学做单身老师,终日无忧、无虑、无钱、无势,既悠游自在,也单调乏味。大学院墙外面的世界,仿佛康德的“彼岸世界”,明知它存在,却与我无关。日子久了,生出厌烦,年纪轻轻想寻求新鲜刺激,就跟着教授搞科技下乡。头一年,我们来到广东某县某镇,推广试管香蕉苗。农科站的朋友暗示此事要找书记、镇长出面,我依人指点,分头到各个酒店寻找书记、镇长。事后方知,本镇几个酒店几位领导分别各领东家。领导在自己酒店办公,足不出户,声色犬马,靠电话和亲信治理地方。若放在后来,笔者肯定见多不怪。不过自己当年白纸一张,回省城后仍然诧异不已。
在尚未判断此属个别,抑或普遍之余,实践又给我上新课了。第二年,我到福建担任一家民营公司负责人,上任第一课是拜见当地管人事的官员。官员约我酒楼见面。由于以前开过眼界,笔者不再惊愕,却长了知识,知道此事并非个案。往后数年,笔者愈见愈多,逐渐理出个条理,见怪不怪,明白人间存在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世界,那里有一个秘密社会,有自己的规矩和价值观,但是从不愿公之于世。
困惑之间,乃求助于史,读史使人明智。结果发现,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读《太平广记?豪侠传》,读《金瓶梅》,读《水浒传》,读白莲教、罗教,读青红帮,读洪门天地会哥老会,终于恍然大悟,原来此乃中国江湖也,其非正统社会,非正人君子的社会,而是正统社会外的泛泛乌合群体,远离正统,远离正义,但是拥有对社会的一定统治力。因为有统治力,才值得今人重视,值得政治家、社会学家、一切学者和读者的重视。这是一个被忽视的世界,一个在冥冥之中统治我们而浑然不觉的世界。
谈到江湖,不由得让人想起百年前的上海滩。当年上海滩,青红帮云集,一个老大吃一处码头、一处燕子窠、一处赌窟、一处烟馆,收保护费,替人消灾。现今的中国还存在着一些相当严重的腐败现象,如有些地方,一个税员可以吃定一片税户,南方新民谚谓:“家里一个税务,全家致富”,从中可见一斑。一个交警,左手捏一把货车司机,右手捏一把私车族。出了车祸,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哪管公道与否。城管、卫生监督、音像稽查、户籍、治安、司法各界亦不乏见。百年之后,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青红帮不在了,洪门天地会、哥老会不在了,但是吃码头、地头的社会模式依然存在。这是什么道理?江湖帮会不在了,但是江湖灵魂还在,江湖的社会结构还在,中国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被“江湖化”了。就某种意义而言,百姓即是江湖,江湖寓于社会。
说到上海滩,不能不提青红帮。说到青红帮,不能不提黄金荣——法租界巡捕房总捕头、青帮老大。黄老板的公开身份是法租界华捕头,上有租界当局,下有巡捕警队,吃俸禄维持治安。他的幕后身份是青帮大把头,徒子徒孙不计其数,都是把持一方码头的流氓瘪三。黄老板爱财,他的赚钱秘诀就是放手下流氓去商铺勒索捣乱滋事,然后他出面治理,结果商家出资,小流氓纳孝敬,租界洋人嘉奖,一石三鸟,社会各方面离不了他,形成一个倚重他的格局。倚重之下,财源滚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黄老板的技巧是利用公权制造了一个个人收益最大化的局面。若非如此,倘若地痞流氓抓光了,就没有人纳孝敬费;没有流氓捣乱,商家也不会出资,黄老板到哪里拿钱?没有收拾流氓捣乱,也显不出总捕头的本事,令洋人如何缺之不可?所以,剿灭流氓是一种利益最小化,不符合爱财的黄老板的利益,上海滩夜不闭户警察巡捕就该失业了。那么什么才是利益最大化?就是维持流氓、商铺、租界当局三者的生态平衡,每日有流氓滋事,每日有商家出钱消灾,每日有黄探长的马仔前往摆平事端,举手投足之间,各方财源滚滚而来。这个故事一点儿不离奇,它就是江湖经济运作模式之一,百年后仍可运行。譬如,一位交警私下透露,某地方的交警治理交通秩序的要诀就是“放水养鱼”,从不把违章现象治理干净,一段时间狠狠抓一抓,说情的、送红包的准保蜂拥而至。然后见好就收,马路上交警寥寥,不抓违章,直到司机们再放松警惕,再来严打一阵。各行各业,依此类推。虽不能以偏概全,却也不在少数。这一松一紧,就像拉风箱似的,维持司机违章的持久习惯,伤疤刚好又来一刀,由此带来灰色收入最大化,同时也是驾车族支出最大化,这叫“战略性勒索”。笔者估计谁也没有学黄金荣,纯属权力利益博弈使然;当年黄金荣可能也没有学谁,也属社会权力格局使然。
江湖是儒教国家的一种老年病,中国是儒教母国,所以中国是江湖重症区。儒教国家的特征:一是信奉家族主义,其结果诉求聚族而居、“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二是排斥技术创新,斥之“奇技淫巧”,结果农业技术徘徊,生产力跟不上人口增长速度。此二者便是儒教操作系统的bug(虫子),一种程序冲突。自春秋时期后,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人口增长与生产力停滞的矛盾逐渐激化,中国形成人满为患、人地紧张的格局,聚族而居的儒教家族社会开始解体,产生举国流窜的游民大潮。在这股大潮之中,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江湖社会。
中国自古在豪侠和商人之中就存在江湖基因。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社会结构,江湖萌芽发生在人满为患初显端倪的明中期,大约在公元16世纪前后。然后,经过300年的发育和人口大盘调整,至清乾隆退位后的19世纪初,随着人口膨胀,江湖社会开始崛起、爆发。至20世纪初清末民初,江湖彻底颠覆正统秩序,成为中国的主导社会结构之一,从此中国开始全面江湖化的历程。
江湖是正统社会以外社会结构的泛称,仔细辨析,存在两种结构类型,一种是结盟的帮会,一种是不结盟的关系网。前者称“秘密社会”,后者称“关系社会”。“秘密社会”奉行团体结构,有严格的组织和制度。“关系社会”奉行网络结构,以人际关系为联结依次蔓延,有不甚严格的人情习俗和面子习俗。二者都符合深层的社会结构规律,可以在社会交换论、冲突论、符号互动论和结构功能主义中找到内在逻辑。
如果说江湖化是一种社会病,那么中国罹患此症业已五百余年。古典中国奄奄一息,忍受机能衰竭、结构江湖化的折磨。江湖化是古典中国衰老的象征。古典中国正在江湖性解体之中,等候最后的判决。她是在全球竞争情势下的转型过程中消亡,还是在变化中创造性自我更新,首先看她能否克服江湖化,重塑社会的健康结构,重塑新格式的价值系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江湖是蜕化的儒教,是儒教衰落后的阑尾赘物。一个江湖极端泛滥的国家,注定不可能实现强国富民,注定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本书主题不是一件小事,不是故事传奇,不是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议,不是清夜里烛光下的小资情调,而是在谈我们民族的膏肓之疾,一个五千年古老文明、一个两千年儒教熏蒸国家的老年顽症。简言之,中国的将来有无希望,要看中国社会能否克服和超越江湖,超越社会结构的江湖化。
这一切,都要从清算江湖开始,清算那个积习已久的江湖中国,混混们的中国,那个习惯于糊弄人、捣糨糊、巧取豪夺、混日子的中国。
读这本书,我仿佛在经历一场穿越时空的学术之旅,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方式,挖掘出那些深藏于中国社会肌理中的“非正式制度”。这些制度,不像法律法规那样明确和公开,却在千百年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乃至社会结构的形成。我特别被书中对于“江湖”这一概念的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武侠小说中的一个符号,更是中国社会中一种独特的存在形式,是一种在正式权力体系之外,由人际关系、信任、以及约定俗成的规则所构成的复杂网络。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翔实的史料,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江湖”是如何在各个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又是如何影响着商业活动、政治斗争,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这种视角非常独特,它让我们看到,中国社会的运行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的模式,而是存在着一种并行且相互作用的机制。这本书让我对“规矩”和“变通”这两个在中国社会中至关重要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时的智慧与韧性。
评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好几个月,每翻开一页,总能被作者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所吸引。它并非那种读起来轻松愉快的闲书,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学术探索,将读者带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看不见的手”的描绘,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悄然形成、又深刻影响了社会肌理的非正式制度,它们如同空气般无处不在,却又往往被我们忽略。作者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精妙的理论框架,层层剥茧,揭示了这些非正式制度在中国社会演进过程中的复杂作用。从家族宗族到江湖门派,从民间互助到潜规则横行,这些看似零散的现象,在作者的笔下被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读这本书,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将书中的论述与当下中国社会的某些现象联系起来,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些在正式制度之外运作的规则,如何塑造了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如何影响了资源的分配和权力的运转,这些都让我对中国社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理解中国复杂社会生态的一把钥匙,虽然阅读过程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思考,但每一次的深入都伴随着丰厚的回报。
评分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刻思考的书,它带领我走出对中国社会既有的刻板印象,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运行逻辑。作者所提出的“非正式制度”概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中国社会复杂性的新视角。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往往过于关注那些显性的、官方的制度,而忽略了那些在民间悄然生长、却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潜规则和约定俗成。书中对这些非正式制度的起源、演变及其影响的分析,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不乏生动的叙述。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信任”在这些非正式制度中扮演角色的探讨。在中国社会,当正式的契约精神尚未完全建立,或者在某些领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基于这种信任形成的互助与约束,便成为了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有了更细腻的体察,也让我看到了中国社会在适应和演进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它让我意识到,理解中国,必须深入到那些不那么“正式”但却极其关键的层面。
评分初读《江湖中国》,我便被其独特的切入点深深吸引。与其他聚焦于宏大历史叙事或政治经济变迁的书籍不同,它选择了一个颇为“草根”的视角,去探究那些在“体制”之外、在日常生活脉络中生长出的规则与秩序。这种“非正式制度”的概念,一开始可能让人觉得有些模糊,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作者抽丝剥茧,将那些隐藏在民间生活、人情往来、甚至是一些江湖传说背后的逻辑一一呈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关系网”的深入分析,它并非简单地指向腐败或特权,而是深入探讨了在缺乏完善法律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背景下,人们如何通过人际连接来规避风险、获取资源、甚至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对“熟人社会”的精微刻画,让我对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和社群认同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作者的文笔也相当考究,在严谨的学术分析中不失文学的韵味,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生动具体,仿佛就在眼前发生。这本书让我跳出了以往对中国社会制度的单一理解,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富层次的社会图景,是对我们集体记忆和行为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解释中国社会独特性的著作。《江湖中国》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并且给了我远超预期的启发。它并不回避那些被主流叙事所边缘化的民间力量和潜规则,反而将它们置于聚光灯下,深入剖析其生成机制、发展轨迹及其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大量史料时所展现出的精湛功力,那些零散的民间故事、家族史、地方志,在作者的笔下被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了一个 coherent 的整体。它让我明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那些不成文的规矩、隐性的契约、以及人际间的默契,是如何填补了正式制度的空白,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正式制度本身。这本书让我不再简单地将中国社会的某些现象归咎于“落后”或“人治”,而是看到了其背后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文化根源。它挑战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也让我对“制度”的理解更加宽泛和深刻。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价值的著作,适合所有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社会运作逻辑的读者。
评分看书速度没有买书速度快,促销活动又买了一摞
评分很好的新版,认真读读,终身学习
评分另一社会的组织文化,
评分有意思有深度的书
评分商品很好,发货也很快,很满意
评分纸张不错,书本内容观点新颖,但有些不敢苟同。
评分看了一小半,感觉一般,没兴趣看下去了。
评分江湖即人,人即关系,关系即组织,组织即国家,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还没看,但很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