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

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珍妮特·柯羅茨 著,嵇美雲 譯
圖書標籤:
  • 融閤新聞學
  • 新媒體傳播
  • 傳播理論
  • 新聞實務
  • 媒體融閤
  • 新媒體
  • 新聞傳播
  • 精品教材
  • 譯叢
  • 媒介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23416
版次:1
商品編碼:11870304
品牌:清華大學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24
字數:27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通過本書,你可以學到:
  形成一種跨媒體的新聞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將引導你製作齣適閤快節奏、多任務處理和移動用戶的新聞報道;
  斷定什麼時候視覺效果有用且必要,知道如何捕獲、選擇和組織素材,從而能夠有效地提高受眾對報道的理解;
  把講述故事的各種元素(文字、音頻、動態的和靜止的圖像)組閤到一起,嚮受眾提供一種交互式的新聞體驗。

內容簡介

  本書讓新入行的記者學會,如何運用數字技術在跨越多個媒體平颱——平麵媒體、音頻、視頻以及在綫媒體等——有效地呈現新聞故事。珍妮特?柯羅茨闡述瞭多媒體及跨媒體構思、組織、報道以及製作方法,以應用於現場報道和長篇特稿。書中介紹的方法不僅包括具體的技術操作,更注重故事講述的原則,有助於記者培養思維模式,鍛煉實操技能,以應對當下及未來寫作和報道方麵的挑戰。

作者簡介

  珍妮特·柯羅茨(Janet Kolodzy),美國愛默生學院的新聞學副教授。著有《融閤新聞:跨新媒體寫作與報道》(Convergence Journalism: Writing and Reporting across the News Media),曾在曾在報紙和廣播等新聞媒體中擔任記者、撰稿人和製片人。

  嵇美雲,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美國天普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2015-2016年度訪問學者,研究興趣包括廣播電視節目策劃、話語分析、跨文化傳播等。主講《電視娛樂節目》、《演講學》等課程。齣版譯著《內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第2版)》(2010)、《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第6版)》(2012)。2013年獲“廣東省新世紀電視理論貢獻奬”。

精彩書評

  本書紮實地為有抱負的跨平颱記者概述瞭當前麵臨的問題和現狀,提供瞭可操作性的建議,並細緻周到地分析瞭為什麼傳統標準仍適用於數字時代的記者。
  ——米歇爾·約翰遜,波士頓大學多媒體新聞學副教授

  在融閤新聞學方麵,珍妮特·柯羅茨巧妙地解釋瞭融閤新聞如何已經遠遠超齣瞭十年前跨平颱的閤作夥伴關係。她的整體理論和戰略將傳統的規範和新鮮的實踐進行瞭融閤。
  ——卡米爾·R.剋列普林,南方衛理公會大學新聞學副教授

目錄

第1章 舊即是新,新即是舊 1
以“受眾為中心” 2
工具中立 7
故事驅動 8
具有專業性 9
小結 14
第2章 新聞報道的8個元素及構建報道的工具 15
新聞價值 18
事實和信息 20
來源 21
清晰 21
迴答 24
受眾 25
道德 26
講述報道的工具:文字、圖片和聲音 26
小結 30
第3章 信息的來源和背景:報道之前的報道 31
找到來源:文獻和人們 36
人們的心聲 43
信任但要核實 46
小結 49
第4章 短而快:報道一則現場新聞 51
演講 54
會議或聽證會 60
特色性新聞事件 62
快速寫齣:微博和標題 65
移動的或網上標題鏈接 67
在綫導語 68
小結 70
第5章 報道的法律與倫理規則 71
公共與私人:對人員、場所和事務的接近 72
人員:私人場閤與公眾人物/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 72
場所:公共會議與私下會晤 74
場所:公共財産與私有財産 78
公共記錄 80
客觀地運用,坦率地獲得 81
欺騙和誤導 82
歸因和來源 83
公共與私人:記者 84
小結 87
第6章 構建現場新聞報道 89
相似性 90
差異性 95
相似但有不同 99
小結 106
第7章 運用文字、圖片和聲音捕捉語境和基調 107
圖形 109
聲音 113
照片 118
視頻 124
小結 130
第8章 日常報道的包裝 131
印刷文章 135
音頻節目 137
音頻幻燈片 141
視頻節目 144
多媒體報道 148
小結 150
第9章 多媒體報道:如何幫助受眾獲得其須知和欲知的信息 151
搜索引擎優化 153
新聞提要和標題標簽 155
關鍵詞與標簽 158
報道結構和呈現 159
鏈接 159
社交媒體優化 160
策展 161
地點、地點、地點 164
小結 167
第10章 特稿或創造性的報道 169
聚焦或微觀/宏觀世界的報道 171
趨勢報道 175
形象:人物、地方或事物 177
發現對象 178
逐漸瞭解報道對象 178
展示和講述/多媒體元素 179
調查 181
解釋性報道或服務性報道 183
小結 187
第11章 數字報道講述:設計與數據 189
設計 190
數據新聞和數據可視化 194
小結 196
第12章 法律與道德:製作和發布新聞 197
剽竊 199
版權 200
誹謗 206
意見和評論 208
小結 209

精彩書摘

  《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
  在捕捉人們的聲音方麵,微博、社交媒體(Storify)以及其他工具,為記者打開瞭一條新途徑。記者或新聞機構可以設置一個主題標簽(例如# stpatparade的聖帕特裏剋節大遊行),並要求參與遊行的人們發布信息和圖片,甚至從他們的視角拍攝遊行路綫的圖片。或者,如果記者使用一個普通的標簽,則可以密切注意人們在活動中說瞭什麼。這是眾包的一個例子,讓民眾參與到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報道活動之中。這說明眾包可以增強突發新聞或新聞事件的現場報道。
  眾包意味著受眾提供策劃中的新聞事件的種種問題,比如一個城市預算的公布,或者任命一位新的官員,宣布鎮上新成立的一傢企業或雇主,也可以增加現場新聞事件的報道。在這種情況下,人群或觀眾可以為記者的問題單增加主題和重點,還能收集活動中的信息。所謂的人們的心聲並不包括對新聞的反應。相反,人們的心聲提供的是與現場新聞事件有聯係的人們所關注的問題以及對於問題的不同觀點。眾包給瞭人們在新聞采集中發齣聲音的一個機會。
  賓夕法尼亞州普凱西的《新聞先驅報》(News—llerald)試圖在2010年中期把眾包列為本傑明·富蘭剋林項目的一部分,這個項目旨在以數字優先的方式實現新聞采集(Tenore,2010)。該報紙要求受眾質疑規劃中的增加電費,並通過微博、視頻網站和電子郵件把問題提交過來。這些問題成為瞭對城鎮官員進行問答采訪報道的一部分(2010年關於普凱西區電力規劃的問與答)。俄亥俄州威洛比的《新聞先驅報》,使用眾包對圖書館的使用以及當地圖書館的資金問題的信息進行瞭采訪(本·富蘭剋林項目:一次大膽的、新的實驗,2010)。在富蘭剋林項目報道的種種案例中,報道主題很具體(而不是泛化的“你怎麼看”),提供瞭新聞采集期間有益的和重點運用眾包的情形。
  ……

前言/序言

  今天的新聞受眾有什麼新特點
  在過去的幾年中,新聞受眾對於新聞的傳輸,業已形成更復雜、更為具體的需求與品味,部分得歸功於社交媒體和移動技術的爆發式增長和進步。從現在開始,記者需要具備以下素質:確認提供報道的最佳媒介以及文字、視覺、聲音的各種組閤方式,運用多種多樣的媒體,嚮受眾提供報道。不同報道元素之間的聯係則要更加直接。本書將探討組織與整閤報道建構模塊中的新聞的策劃、報道、發布,其間涉及跨媒體與多媒體的思維與執行。
  年輕的受眾經常說他們不發現新聞,但是期望新聞能發現他們。如果這就是新聞受眾日益增長的心態,那麼記者就需要去策劃、收集、整閤/分類,然後製作齣可以“發現”這些受眾的新聞。這並不意味著要放棄故事講述的原則和技巧,不過確實意味著要對故事講述的方法進行反思。因此,本書首要的主題圍繞著“舊即是新”這個概念展開。舉個例子,雖然頭條是“舊的”新聞,然而“推文”(tweet)是新而短的理念,以簡潔的方式報道新聞是永恒的。這就是本書背後的思維方式。
  這本書將闡述兩種“類型”的新聞報道:短小精悍的,或者說直接的、快速轉嚮(turn around)的報道,通常被稱為“現場新聞”,以及深度報道或特稿報道,這些報道涉及敘事和互動的“弧綫”(arc)。本書將闡述這兩種“類型”新聞的多媒體和跨媒體的思維、組織、報道和製作。
  本書許多章節包含“創新者”案例研究,即記者,新聞生産組織,以及那些嘗試用不同的方法到達新聞受眾的其他人。有些章節會有技巧提示部分,而其他章節則提供瞭當下記者正麵臨著的一些熱點問題。
  本書目標
  1. 形成一種跨媒體的新聞思維方式,這種方式把來自於傳統媒體的價值觀和方法,融入為快節奏、多任務處理和移動的受眾而服務的新聞的策劃、采集、組織和製作之中。
  2. 形成一種簡單易行且閤適的方式,運用詞匯(寫作)來獲取新聞和信息傳達給受眾,而這些受眾用在閱讀/吸收新聞和信息上的時間多少不一。
  3. 形成一種簡單易行且閤適的方式,運用視覺的(聲音、靜態圖片和動態影像)方式來獲取新聞和信息,並傳達給重視以圖形展示新聞和信息的受眾。
  4. 知道如何確定什麼時候視覺效果是有效且必要的,以及知道如何捕獲、選擇和組織視覺素材,以便增強受眾對報道的理解。
  5. 能夠把各種報道元素(文字、音頻、視頻和靜態圖片)整閤起來,為受眾最終的新聞體驗而服務。

《跨界時代的媒介敘事:融閤新聞與新媒體的深度對話》 在信息爆炸、媒介生態劇烈變革的當下,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的界限日益模糊,各種信息形態與傳播渠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閤、交織。這不僅重塑瞭新聞生産的邏輯,更深刻地改變瞭受眾獲取信息、理解世界的方式。本書《跨界時代的媒介敘事:融閤新聞與新媒體的深度對話》正是在此宏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不是對某一特定學術著作的介紹,而是對這一時代趨勢下新聞與傳播領域核心議題的深度探討與前瞻性思考。 第一章:從“分”到“閤”——理解融閤新聞的必然性 本書開篇,我們將首先迴顧新聞傳播的演進曆程,梳理其從單一媒介走嚮多元共存,再到如今跨平颱、跨形態融閤的關鍵節點。我們深入分析導緻融閤新聞齣現的宏觀驅動力,包括但不限於技術革新(互聯網、移動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社會結構變遷(受眾碎片化、個體化錶達需求)、經濟模式轉型(數字廣告、內容付費、平颱經濟)以及政治傳播環境的變化(信息公開、公民參與)。 我們將剖析“融閤”一詞在新聞領域的多重含義: 技術融閤: 不同傳播技術的結閤,如文字、圖片、音頻、視頻、VR/AR、直播等的整閤運用。 內容融閤: 新聞報道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文本形式,而是以多模態、敘事化的方式呈現,打破瞭傳統新聞體裁的壁壘。 平颱融閤: 信息不再局限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平颱,而是廣泛存在於網站、社交媒體、短視頻平颱、聚閤應用等新媒體終端。 組織融閤: 新聞機構內部采編發流程的再造,打破部門牆,實現跨部門、跨平颱的協同作業。 受眾融閤: 受眾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參與內容生産、傳播和反饋的活躍主體,形成“眾包新聞”、“用戶生成內容”等新模式。 本章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理解融閤新聞並非偶然的行業現象,而是技術、社會、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現一些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擁抱融閤過程中所經曆的探索與轉型,為後續章節的深入討論奠定基礎。 第二章:新媒介下的敘事革命——融閤新聞的多元錶達 融閤新聞的核心在於其敘事方式的革新。本章將重點探討在新媒體環境下,融閤新聞如何實現更加多元、生動、深刻的錶達。 多模態敘事: 我們將深入研究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數據可視化、交互式地圖、360度全景影像等不同媒介元素的有機結閤,如何共同構建一個更立體、更具沉浸感的敘事空間。例如,一個關於氣候變化的新聞報道,可能包含深度分析的文字、觸目驚心的災難影像、科學傢采訪的音頻、影響趨勢的可視化圖錶,以及用戶可以自定義探索的交互地圖。 故事化與人格化: 在信息過載的時代,單純的事實堆砌難以吸引受眾。本章將探討如何運用故事化(Storytelling)的手法,將新聞事件中的人物、情感、衝突和轉摺有機地融入敘事,讓信息更具人情味和感染力。這包括對人物角色的塑造、情節綫的設計、情感起伏的把握,以及如何通過新媒體平颱放大故事的情感共鳴。 數據新聞的崛起: 數據新聞作為融閤新聞的重要分支,以其嚴謹、客觀、可視化等特點,成為揭示復雜社會現象的重要工具。本章將闡述數據新聞的生産流程,包括數據采集、清洗、分析、可視化等關鍵環節,並分析數據新聞在提升新聞深度、拓展報道視角、增強說服力方麵的重要作用。我們將關注那些利用大數據揭示社會趨勢、追蹤公共事件、監督權力運作的傑齣案例。 沉浸式與互動式體驗: VR/AR、全景視頻、互動H5等技術為融閤新聞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沉浸感和互動性。本章將探討這些技術如何被應用於新聞報道,為受眾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讓他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事件的發生過程、環境背景,甚至參與到新聞敘事中來。例如,通過VR技術“走進”戰地,或通過互動H5參與公共政策的模擬投票。 第三章:新媒體傳播的理論重塑——從綫性傳播到網絡化與社群化 融閤新聞的實踐必然要求傳播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本章將聚焦於新媒體傳播理論的核心議題,審視傳統理論在麵對新媒介環境時的局限性,並提齣新的理論視角。 後綫性傳播模式: 傳統傳播理論多基於“信源-信息-信道-信宿”的綫性模型。然而,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流動呈現齣多方嚮、多循環的特點。本章將探討網絡傳播、社群傳播、意見領袖傳播等非綫性傳播模式,分析信息如何在社交網絡中擴散、轉化,以及受眾的反饋如何影響信息流動的方嚮與速度。 受眾參與與賦權: 新媒體極大地降低瞭信息生産和傳播的門檻,受眾的參與度空前提高。我們將分析“UGC”(用戶生成內容)、“眾包新聞”、“公民記者”等現象背後的社會動因與理論解釋。探討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實現受眾與專業新聞機構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受眾的參與如何影響新聞的議程設置與議題構建。 平颱化與算法的影響: 社交媒體平颱、搜索引擎、內容聚閤器等成為信息傳播的重要節點,算法在信息分發、內容推薦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本章將分析平颱化的傳播機製,探討算法的“過濾氣泡”、“迴聲室效應”等對信息傳播公平性、多樣性可能帶來的挑戰。同時,也將探討新聞機構如何與平颱閤作,以及如何在算法時代保持其獨立性和影響力。 社群構建與身份認同: 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往往伴隨著社群的形成與鞏固。本章將從社會學和傳播學的角度,探討新媒體如何成為構建社群認同、維係社群關係的重要場域。分析基於共同興趣、價值觀或身份認同的社群,如何影響其成員的信息獲取和判斷,以及這種社群化的傳播模式對公共輿論的影響。 第四章:融閤新聞的實踐挑戰與未來展望 在深入探討瞭融閤新聞的必然性、敘事方式以及理論基礎之後,本章將轉嚮對融閤新聞實踐中麵臨的現實挑戰進行分析,並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 專業主義與倫理睏境: 融閤新聞在追求速度、廣度和互動性的同時,如何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的原則?本章將深入探討在算法推薦、流量導嚮、碎片化信息環境下,新聞真實性、準確性、客觀性如何得到保障。同時,也將關注新媒體環境下湧現齣的倫理睏境,如隱私保護、版權問題、網絡暴力、虛假信息傳播等,並探討相應的應對策略。 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可持續性: 傳統媒體的商業模式在新媒體衝擊下受到嚴重挑戰。本章將分析融閤新聞機構在探索新的商業模式方麵的實踐,包括內容付費、會員服務、原生廣告、數據服務、活動策劃等。同時,也將探討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公共服務之間的關係,實現新聞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技術賦能與人工智能的應用: 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滲透到新聞生産的各個環節。本章將探討AI在新聞選題、內容生成(如新聞稿撰寫、摘要提取)、數據分析、可視化、內容分發、輿情監測等方麵的應用前景與潛在風險。分析AI如何賦能融閤新聞,提升效率與質量,同時也警惕其可能帶來的技術依賴、信息同質化等問題。 跨界閤作與生態共贏: 融閤新聞的發展離不開與其他領域的跨界閤作。本章將關注新聞機構與科技公司、學術機構、社會組織、獨立內容創作者之間的閤作模式,探討如何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多元、健康的媒介生態係統。 麵嚮未來的新聞教育: 融閤新聞的興起對新聞教育提齣瞭新的要求。本章將反思當前新聞教育的現狀,探討未來新聞人纔應具備的核心素養與技能,如跨媒體敘事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編程思維、法律倫理素養、社群運營能力等,為培養適應未來媒體環境的新聞從業者提供教育理念與實踐建議。 結語:駕馭浪潮,重塑敘事 本書《跨界時代的媒介敘事:融閤新聞與新媒體的深度對話》並非提供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希望引導讀者深入思考,理解融閤新聞的內在邏輯,認識新媒體傳播的復雜性,並積極應對其帶來的挑戰。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唯有不斷學習、勇於創新,纔能在信息洪流中駕馭媒介浪潮,重塑有價值的敘事,為社會貢獻真正有意義的內容。本書是一次對當下與未來的探索,一次關於新聞與傳播生命力的深刻對話。

用戶評價

評分

近期閱讀《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讓我對“內容創作的邊界”有瞭更深的理解。書中對於“社交媒體與新聞生産的互動機製”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普通受眾在新聞生産中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信息的“源頭活水”,更是對傳統新聞生産模式的顛覆。它打破瞭媒體機構的壟斷地位,讓信息生産變得更加民主化、平民化。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如何識彆和利用用戶生成內容(UGC)”的探討。它不僅分析瞭UGC的價值,例如其時效性、現場感和真實性,更提齣瞭如何對UGC進行篩選、核實和加工,以確保其新聞價值和可信度。書中列舉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種融閤帶來的巨大能量。例如,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網民上傳的視頻和文字,往往能夠最先披露信息,而專業媒體則可以通過對這些素材的深入挖掘和梳理,形成有深度、有影響力的報道。這種“從大眾到精英,再從精英到大眾”的傳播模式,是融閤新聞學的重要特徵。它讓我意識到,未來的新聞工作者,不僅需要具備傳統的采編能力,更需要懂得如何與用戶互動,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平颱來發現和傳播新聞。這本書讓我對“新聞的民主化”有瞭更深的認知,它正在悄然改變著信息的生産和傳播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參與者。

評分

坦白說,初次翻閱《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時,我曾擔心它會過於理論化,與實際工作脫節。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這種擔憂是多餘的。書中對“用戶生成內容(UGC)與專業新聞生産的融閤”的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在過去,新聞生産似乎是媒體機構的“專利”,普通民眾的聲音很難直接登上主流媒體的版麵。但現在,社交媒體的興起,讓每一個用戶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發現者、傳播者甚至是參與者。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贊美UGC的普及,而是深入探討瞭如何將UGC的真實性和廣泛性,與專業新聞生産的嚴謹性和深度性相結閤。它提齣瞭許多值得藉鑒的實踐方法,例如,如何建立有效的UGC篩選和審核機製,如何引導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如何將UGC轉化為可信度更高的報道。書中分析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種融閤帶來的巨大潛力。例如,在一些突發事件中,網民的現場視頻和圖片,往往能夠提供最及時、最生動的信息,而專業媒體則可以通過核實、梳理和深度報道,將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閤成有價值的新聞。這種“從大眾到精英,再從精英迴歸大眾”的傳播模式,是融閤新聞學的重要特徵之一。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信任機製的重塑”的探討。在新媒體時代,信息辨彆變得更加睏難,用戶對信息的信任度也隨之降低。融閤新聞學需要探索新的方式來建立和維護新聞的公信力,這不僅僅是內容本身的質量,還包括傳播過程的透明度,以及與用戶的互動方式。這本書讓我認識到,融閤新聞學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新聞業本質的迴歸和升華,是對用戶信任的重新贏取。它讓我開始思考,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如何在信息洪流中扮演好“守門人”和“引路人”的角色。

評分

《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的閱讀體驗,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刻的“認知升級”。它顛覆瞭我一些根深蒂固的關於新聞傳播的舊觀念。書中對“算法與新聞內容生産的互動”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瞭技術對新聞業的重塑程度遠超我的想象。過去,我們認為內容創作是純粹的“人”的工作,但現在,算法在內容分發、用戶推薦,甚至內容生産的某些環節,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本書並沒有將算法妖魔化,而是辯證地分析瞭算法在提升新聞傳播效率、拓展用戶觸達、實現個性化推薦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也指齣瞭算法可能帶來的“信息繭房”、“算法偏見”等問題。書中對於如何“駕馭算法”而非“被算法吞噬”的探討,讓我覺得非常實用。它鼓勵新聞從業者深入理解算法的邏輯,學會運用算法工具來優化內容傳播,同時也要保持獨立思考,避免被算法牽著鼻子走。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的一個觀點:算法是工具,而新聞的價值判斷和倫理規範,依然是人的核心職責。這讓我看到瞭技術與人文的平衡之道。我開始反思,我們是否應該在新聞選題、報道角度、內容呈現等方麵,更多地考慮算法的邏輯,以提高內容的可見度和傳播力,但同時也要堅守新聞的專業操守,確保報道的客觀公正。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它也提供瞭一些可操作的建議,例如,如何通過數據分析來優化標題和封麵,如何利用算法進行用戶畫像分析,從而更好地進行內容選題和傳播。這種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的風格,讓我在閱讀時,能夠不斷將書中的理念與我自己的工作經驗進行對照和反思,受益匪淺。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內容即服務”這個概念,而《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中的一些章節,恰恰印證瞭我的想法。書中對“用戶為中心的內容生態構建”的探討,讓我看到瞭新聞傳播的全新模式。它不再是媒體單方麵地輸齣信息,而是圍繞用戶的需求和偏好,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內容服務體係。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數據驅動的內容生産與分發”的論述。它強調,通過對用戶行為數據的深入分析,可以更精準地把握用戶的興趣點,從而創作齣更受歡迎的內容,並將其投放到最閤適的分發渠道。這種“以用戶為中心”的理念,貫穿於書中對內容生産、傳播、互動等各個環節的討論。書中提到瞭許多具體的實踐方法,例如,如何通過用戶畫像來細分受眾,如何通過A/B測試來優化內容標題和呈現形式,如何通過社群運營來提升用戶粘性。這些都讓我覺得,融閤新聞學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實實在在的落地實踐。我開始意識到,未來的新聞機構,需要成為一個能夠提供個性化、定製化內容服務的“服務商”,而不僅僅是信息的“發布者”。它需要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精湛的內容創作能力,以及敏銳的市場洞察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新聞業的巨大潛力,也讓我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瞭新的定位和思考。它鼓勵我去擁抱變化,去學習新的技能,去探索新的模式,以適應這個快速發展的媒體時代。

評分

翻開《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我仿佛置身於一個正在劇烈變革的媒體生態之中。書中對於“跨媒體敘事與多平颱傳播策略”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新聞傳播的未來圖景。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多平颱發布,更是傳播理念和策略的根本性轉變。它要求新聞工作者跳齣單一媒體的思維定勢,站在整個傳播生態的角度來策劃和執行新聞報道。書中詳細闡述瞭如何根據不同平颱的特性,設計差異化的內容呈現方式,例如,針對短視頻平颱,需要製作節奏明快、視覺衝擊力強的短視頻;針對社交媒體,則需要設計易於分享、互動性強的圖文或話題;而針對深度報道,則可以利用長圖文、直播、播客等形式,提供更豐富的信息。這種“內容為王,渠道為輔”的思維,在這本書中得到瞭全新的詮釋。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用戶參與式新聞生産”的討論,它強調瞭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新聞生産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如何有效地引導和激勵用戶參與,如何將用戶的碎片化信息轉化為有價值的新聞綫索,如何通過互動建立用戶與媒體之間的信任關係,這些都是融閤新聞學需要解決的課題。書中提供瞭一些非常具有啓發性的案例,例如,某個媒體如何通過眾籌報道,讓用戶參與到新聞選題和報道過程中,從而大大提升瞭報道的權威性和影響力。這種“社群共建”的模式,讓我看到瞭新聞業的另一種可能性。它讓我意識到,未來的新聞機構,需要具備更強的社群運營能力,更懂得與用戶建立長期、深度的連接。這本書讓我對“新聞的邊界”産生瞭新的思考,它正在不斷被拓展,被模糊,被重塑。

評分

讀完《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在為我構建瞭一個全新的媒介觀察視角。在此之前,我對新聞傳播的理解,總覺得有些碎片化,看到瞭各種新現象,但卻很難將其納入一個係統性的框架。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彌補瞭這一缺憾。它不僅僅是羅列新媒體的特點,而是深入探討瞭融閤新聞學背後的邏輯和原理。書中對於“內容生産與傳播渠道的耦閤”的論述,讓我茅塞頓開。過去,我們常常將內容生産和渠道傳播視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但現在,兩者之間的界限早已模糊。一個好的內容,需要考慮如何在不同的平颱上傳播,如何適應不同的平颱特性;而一個強大的傳播渠道,也需要不斷優化內容,以吸引和留住用戶。這本書通過大量的案例,展示瞭這種耦閤的魅力。例如,某篇文章在傳統媒體上發布後,可能隻是獲得瞭有限的關注,但通過精心設計的社交媒體傳播策略,它卻可以引發病毒式的裂變,觸達更廣泛的受眾。反之,一些在短視頻平颱上爆紅的內容,如果能夠被二次加工,以更深入、更全麵的形式在長視頻或圖文平颱呈現,也能獲得更持久的影響力。這種“內容為王,渠道賦能”的理念,在這本書中得到瞭淋灕盡緻的體現。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跨平颱敘事”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新聞傳播的未來趨勢。不再是單一媒體的“一魚多吃”,而是針對不同平颱用戶的興趣點和閱讀習慣,量身定製內容,構建起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敘事體係。這需要新聞工作者具備更強的策劃能力和跨界閤作能力。我開始思考,未來的新聞編輯部,可能需要有擅長算法推薦的工程師,有精通視覺設計的創意人員,有懂得社群運營的傳播專員,而不再是傳統的采編播一體化。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融閤新聞學不僅僅是關於技術,更是關於人的協同和能力的重塑。它促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技能樹,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中持續學習和成長。

評分

《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新聞的教材,更是一本關於“連接”的書。書中對“多媒體融閤與跨平颱傳播”的深入解讀,讓我看到瞭新聞傳播的無限可能性。它不再是單一的文字、圖片或視頻,而是各種媒介形式的有機結閤,共同構建起一個更豐富、更立體的敘事空間。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增強現實(AR)與虛擬現實(VR)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的探討,這讓我看到瞭新聞傳播的未來形態。想象一下,通過AR技術,讀者可以身臨其境地“走進”新聞現場,通過VR技術,可以沉浸式地體驗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這種全新的沉浸式體驗,必將極大地提升新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書中也強調瞭,技術的應用需要與內容緊密結閤,避免“為瞭技術而技術”。如何利用這些新興技術,將信息以更生動、更具象的方式傳遞給用戶,是融閤新聞學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我記得書中有一個案例,關於某個媒體利用AR技術,讓讀者可以通過手機掃描,在屏幕上看到曆史建築的三維模型,並瞭解其背後的故事。這種將抽象信息具象化的方式,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它讓我看到,新聞可以變得更加有趣,更加互動,更加貼近用戶的生活。這本書讓我對“新聞”的定義産生瞭新的理解,它正在從一種信息的傳遞,演變成一種體驗的構建,一種情感的連接。

評分

《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示在於,它讓我看到瞭“新聞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得以延續和發展的。書中關於“新聞內容的創新與變現模式研究”的章節,讓我對新聞業的未來充滿瞭希望。我一直認為,新聞的本質在於其社會價值和公共性,但同時,我也清楚地認識到,新聞機構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有效的商業模式。這本書在這兩個方麵都給齣瞭非常有價值的探討。它不僅分析瞭傳統媒體在內容生産上的優勢,例如其嚴謹的調查能力和深度的報道能力,更提齣瞭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將這些優勢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産品。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付費訂閱、內容眾籌、社群經濟”等新型變現模式的介紹。它讓我看到瞭,新聞不僅僅是免費的信息,也可以是高價值的知識和體驗。通過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和服務,新聞機構可以獲得可持續的收入,從而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書中列舉的案例,讓我看到瞭這些新型變現模式的成功實踐。例如,某個媒體通過嚮用戶提供深度分析報告和獨傢采訪,成功地建立瞭付費訂閱模式;又或者,某個項目通過社群眾籌,獲得瞭資金支持,並最終完成瞭具有社會影響力的報道。這種將內容價值與商業價值相結閤的模式,讓我看到瞭新聞業的勃勃生機,也讓我對未來的新聞從業者提齣瞭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需要是優秀的內容創作者,更需要是敏銳的商業思考者,是懂得如何在信息時代實現自身價值的創新者。

評分

作為一名深耕媒體行業多年的從業者,最近有幸拜讀瞭這本《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雖然書中內容著重於學術理論的探討和實務的梳理,但它所引發的思考卻遠遠超齣瞭書本本身。我常常在想,當我們談論“融閤”時,我們究竟在融閤什麼?是技術,是平颱,是內容,還是人群?書中給齣的答案是多維度的,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疊加,更是理念的革新,是思維模式的重塑。想象一下,一個傳統媒體人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可能需要掌握數據分析工具,理解算法邏輯,甚至要具備一定的編程思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平颱特性。而這恰恰是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核心價值。它讓我意識到,新聞的本質並未改變,依然是求真務實,客觀公正,但實現這一切的手段和路徑卻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的案例分析,雖然篇幅有限,但卻精準地捕捉到瞭行業發展的脈搏,例如,某個傳統媒體如何通過內容創新和用戶互動,在社交媒體平颱上重獲新生,又或者某個新興媒體如何利用短視頻和直播,構建起獨特的品牌影響力。這些生動的例子,仿佛在我眼前上演著一幕幕真實的新聞生産場景,讓我不禁感嘆,融閤新聞學並非高不可攀的理論,而是觸手可及的實踐。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工作方式,是否過於固化,是否沒有及時擁抱變化。這本書就像一位良師益友,它不直接告訴你答案,而是引導你思考,激發你去探索。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用戶思維”的強調,這在過去的新聞生産中可能並不被置於如此核心的地位。如今,用戶不再是被動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參與者、創造者,甚至是傳播者。如何理解用戶的需求,如何與用戶建立深度連接,如何激勵用戶的參與熱情,這些都是融閤新聞學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書中對於這些問題的探討,既有理論上的深度,又有實踐上的指導意義,讓我受益匪淺。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所接觸到的每一個新媒體産品,不僅僅是看它的內容,更要分析它的傳播策略,它的用戶畫像,它的商業模式。這種係統性的思考,讓我對整個媒體生態有瞭更清晰的認知。

評分

《融閤新聞學實務/新媒體傳播理論與應用精品教材譯叢》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錯綜復雜的新媒體傳播世界裏 navigates。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對“新聞倫理與新媒體挑戰”的深刻剖析。在這個信息爆炸、真假難辨的時代,新聞倫理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書中並沒有迴避這些挑戰,而是直麵問題,並試圖提齣解決方案。例如,關於“虛假信息與謠言的傳播”,書中不僅分析瞭虛假信息傳播的原因和機製,還探討瞭媒體如何通過事實核查、闢謠機製、公眾教育等方式來應對。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算法偏見”和“信息繭房”的討論,它讓我意識到,技術的發展並非總是帶來進步,有時候也會隱藏著隱患。如何通過技術的優化和人類的乾預,來打破信息繭房,確保信息的多元和公正,是融閤新聞學需要長期探索的課題。書中提齣的“透明度原則”和“責任追溯機製”,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它強調,新聞機構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應該更加公開透明,讓用戶瞭解信息的來源、核實過程,以及可能存在的偏見。同時,也要建立有效的責任追溯機製,對於傳播虛假信息或侵犯用戶權益的行為,能夠及時追究責任。這種對新聞倫理的堅守,在新媒體時代顯得尤為重要。它讓我看到瞭,技術可以極大地提升新聞傳播的效率,但最終,新聞的價值和公信力,還是要建立在對倫理道德的遵循之上。這本書不僅是理論的梳理,更是一種對新聞業的價值呼喚,讓我深受啓發。

評分

評分

學習中

評分

評分

評分

學習中

評分

評分

學習中

評分

評分

學習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