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叶标准
  • 标准汇编
  • 行业标准
  • 质量标准
  • 检测标准
  • 茶叶生产
  • 茶叶加工
  • 茶叶品质
  • 农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ISBN:9787506681100
版次:6
商品编码:118748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5
字数:130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内容包括综合标准和产品标准两个部分,收集了国家标准55项,国家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2项和行业标准16项。
  《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可供茶叶生产、科研、销售单位的技术人员,各级监督、检验机构的人员,行业管理部门及标准化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一、综合标准
GB/T 14487—2008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 18795—2012 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
GB/T 18797—2012 茶叶感官审评室基本条件
GB 19965—2005 砖茶含氟量
GB/T 20014.12—2013 良好农业规范第12部分:茶叶控制点与符合性规范
GB/Z 21722—2008 出口茶叶质量安全控制规范
GB/T 23776—2009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GB/T 24614—2009 紧压茶原料要求
GB/T 24615—2009 紧压茶生产加工技术规范
GB/z 26576—2011 茶叶生产技术规范
GB/T 30375—2013 茶叶贮存
GB/T 30378—2013 紧压茶企业良好规范
GB/T 30766—2014 茶叶分类
GB/T 31748—2015 茶鲜叶处理要求
GH/T 1070—2011 茶叶包装通则
GH/T 1071—2011 茶叶贮存通则
GH/T 1076—2011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GH/T 1077—2011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
NY 659—2003 茶叶中铬、镉、汞、砷及氟化物限量
SB/T 10034—1992 茶叶加工技术术语
SB/T 10035—1992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SB/T 10036—1992 紧压茶运输包装
SB/T 10037—1992 红茶、绿茶、花茶运输包装
SB/T 10094一1992 毛茶运输包装
SB/T 10095—1992 茶叶储藏养护通用技术条件

二、产品标准
GB/T 9833.1—2013 紧压茶第1部分:花砖茶
GB/T 9833.2—2013 紧压茶第2部分:黑砖茶
GB/T 9833.3—2013 紧压茶第3部分:茯砖茶
GB/T 9833.4—2013 紧压茶第4部分:康砖茶
GB/T 9833.5—2013 紧压茶第5部分:沱茶
GB/T 9833.6—2013 紧压茶第6部分:紧茶
GB/T 9833.7—2013 紧压茶第7部分:金尖茶
GB/T 9833.8—2013 紧压茶第8部分:米砖茶
GB/T 9833.9—2013 紧压茶第9部分:青砖茶
GB/T 13738.1—2008 红茶笫1部分:红碎茶
GB/T 13738.2—2008 红茶第2部分:工夫红茶
GB/T 13738.3—2012 红茶第3部分:小种红茶
GB/T 14456.1—2008 绿茶笫1部分:基本要求
GB/T 14456.2—2008 绿茶笫2部分:大叶种绿茶
GB/T 18650—2008 地理标志产品 龙井茶
GB/T 18665—2008 地理标志产品 蒙山茶
GB/T 1874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武夷岩茶
GB/T 18957—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洞庭(山)碧螺春茶
GB/T 19460—2008 地理标志产品 黄山毛峰茶
GB/T 19598—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
GB/T 1969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狗牯脑茶
GB/T 19698—2008 地理标志产品 太平猴魁茶
GB/T 20354—2006 地理标志产品 安吉白茶
GB/T 20360—2006 地理标志产品 乌牛早茶
GB/T 20605—2006 地理标志产品 雨花茶
GB/T 21003—2007 地理标志产品 庐山云雾茶
GB/T 21726—2008 黄茶
GB/T 22109—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政和白茶
GB/T 22111—2008 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
GB/T 22291—2008 白茶
GB/T 22292—2008 茉莉花茶
GB/T 22737—2008 地理标志产品 信阳毛尖茶
GB/T 24690—2009 袋泡茶
GB/T 26530—2011 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
GB/T 30357.1—2013 乌龙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30357.2—2013 乌龙茶第2部分:铁观音
GB/T 30357.3—2015 乌龙茶第3部分:黄金桂
GB/T 30357.4—2015 乌龙茶第4部分:水仙
GB/T 30357.5—2015 乌龙茶第5部分:肉桂
GB/T 31740.1—2015 茶制品 第1部分:固态速溶茶
GB/T 31740.2—2015 茶制品 第2部分:茶多酚
GB/T 31740.3—2015 茶制品 第3部分:茶黄素
GB/T 31751—2015 紧压白茶
GH/T 1090—2014 富硒茶
GH/T 1091—2014 代用茶
NY/T 482—2002 敬亭绿雪茶
NY 5196—2002 有机茶
SB/T 10167—1993 祁门工夫红茶

前言/序言


《中国茶叶大典》 编纂宗旨: 《中国茶叶大典》作为一部集中国茶叶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巨著,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展现中国悠久的茶叶文明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蓬勃生机。本典籍致力于为茶叶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爱好者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权威、详实、易于查阅的知识宝库。它不仅是对中国茶产业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启迪。 内容概述: 本典籍共分多卷,涵盖了中国茶叶的方方面面,从最基础的茶树起源、栽培、采摘,到茶叶的加工工艺、品鉴方法,再到茶叶的历史演变、文化内涵,以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经济地位和国际贸易等,力求做到全景式展现。 卷一:茶树的奥秘与栽培艺术 茶树起源与演化: 追溯茶树(Camellia sinensis)在中国的起源地,探讨其漫长的演化历程,介绍不同栽培种(如中国种、阿萨姆种、柬埔寨种)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茶树生物学特性: 深入解析茶树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规律、遗传变异及繁殖技术,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优劣势分析。 茶园选址与土壤管理: 详述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源等要素,并重点介绍茶园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以及科学的土壤改良与施肥策略,强调有机肥和生物肥料的应用。 茶树栽培技术: 全面介绍茶树的种植、抚育、修剪、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现代化栽培技术。内容包括: 良种选育与繁育: 介绍当前主流的优良茶树品种,分析其特性,并提供先进的育苗和移栽技术。 茶园管理: 详细阐述春耕、夏管、秋收、冬藏等季节性管理重点,包括除草、培土、灌溉、排水等。 病虫害综合防治: 介绍各类茶树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及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强调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茶树修剪技术: 详细讲解不同茶树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修剪目的、方法与时机,以促进茶树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茶树的生态适应性: 探讨茶树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生长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栽培适应极端气候和土壤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卷二:精妙绝伦的茶叶加工工艺 茶叶加工原理: 阐述茶叶加工的核心过程,包括杀青、揉捻、发酵(氧化)、干燥等关键步骤的生化变化机理。 六大茶类加工工艺详解: 绿茶: 详细介绍炒青、烘青、蒸青等不同绿茶的加工工艺,强调“杀青”的关键技术,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天然物质和鲜爽滋味。 红茶: 深入剖析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的步骤,重点解读“发酵”过程的酶促氧化反应,以及如何通过不同工艺制作出花果香、蜜香等丰富香型的红茶。 乌龙茶: 详细介绍半发酵的工艺特点,包括做青、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重点讲解做青过程中摇青、晾青的精妙之处,以及如何形成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 白茶: 阐述“不炒不揉”的加工特点,重点介绍萎凋和干燥工艺,分析其如何形成毫香、陈香等独特品质。 黄茶: 介绍“闷黄”工艺的独特之处,以及如何通过这一过程形成其醇和的滋味和“黄汤黄叶”的特色。 黑茶: 详述渥堆发酵的微生物发酵过程,介绍安化黑茶、普洱茶等不同种类黑茶的制作工艺,分析其陈化过程中品质的变化。 名优茶的特色加工: 针对中国各地代表性的名优茶,如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君山银针等,对其独特的加工技术、历史渊源和品质特点进行专题介绍。 加工设备与机械化: 介绍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的发展,以及机械化在提高效率、稳定品质方面的作用。 卷三:博大精深的中国茶叶文化 中国茶史的千年流转: 从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开始,追溯茶叶在中国从药用到饮品、再到成为生活必需品的历程。梳理历代王朝的饮茶习俗、茶政管理、茶叶贸易的发展。 地域茶文化风情: 介绍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茶文化,如江南的文人茶、岭南的功夫茶、四川的盖碗茶、西北的砖茶文化等,展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饮茶习惯的紧密联系。 茶道与美学: 探讨中国茶道的哲学内涵,包括“和、静、怡、真”等精神追求。介绍茶艺表演的流程、器具的选用,以及茶在诗词、书画、音乐等艺术领域中的体现。 茶叶的社会功能: 分析茶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作为礼仪、社交、养生、经济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地位。 茶与健康: 梳理中国古代关于茶叶药用价值的记载,介绍茶叶中主要的保健成分(如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及其对人体的益处。 卷四: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未来展望 茶叶化学成分分析: 深入研究茶叶中各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含量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包括茶多酚、咖啡碱、芳香物质、氨基酸等。 茶叶的生物活性研究: 探讨茶叶的抗氧化、抗癌、降血脂、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茶叶感官品质评价: 介绍科学的茶叶感官评价方法,包括审评术语、评定标准,以及如何通过感官评价来指导茶叶的生产与品质控制。 茶叶的质量安全: 关注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问题,包括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并介绍相关检测技术和标准。 可持续茶业发展: 探讨茶产业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绿色生产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茶业生态系统。 茶叶国际贸易与市场: 分析全球茶叶贸易格局,介绍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与机遇,以及如何提升中国茶叶的国际品牌影响力。 《中国茶叶大典》 是一部集科学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巨著,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理解茶叶的科学奥秘,并展望中国茶产业的美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痴迷于茶道艺术的爱好者,《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的推出,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茶叶内在科学的机会。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茶道,不仅在于泡茶的技艺,更在于对茶叶本质的理解。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更多关于茶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物质的知识,比如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对茶叶风味和健康益处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这些复杂的化学概念,并将其与不同茶类的品质特点联系起来。对于感官审评部分,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更细致的描述和评判标准。例如,在品鉴一杯绿茶时,我如何才能准确地描述其“鲜爽”的滋味,或者一杯红茶的“醇厚”是如何形成的?书中能否提供一些感官词汇表,以及如何通过标准化的方法来训练我们的味蕾和嗅觉,以更精准地品鉴茶叶。我希望书中关于不同茶类(如普洱茶的陈化机理,白茶的制作工艺如何保留其天然的活性物质)的介绍,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它们独特之处。此外,我也对书中关于茶叶储存条件对品质影响的讲解很感兴趣,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程度地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风味,避免其变质。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通往茶叶科学殿堂的窗户,我渴望通过它,提升自己的品鉴能力,更深层次地享受品茗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在茶园工作的技术人员,《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的到来,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一直致力于在茶园的实际生产中,如何将科学的种植、修剪、病虫害防治方法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相结合,以生产出更高品质、更具市场竞争力的茶叶。新版本中,我最希望看到的是关于茶树栽培技术、土壤管理、施肥标准等方面的最新规范。例如,关于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生产标准,书中能否提供更详细的技术指导,比如有机肥料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采摘标准的内容,如何科学地界定采摘的标准(比如一芽一叶、一芽二叶),以及采摘季节和时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操作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的。书中对于茶叶的初加工工艺,比如萎凋、揉捻、杀青、干燥等环节的标准,我也希望能有更详尽的解释,包括不同工艺参数的设定范围,以及这些参数如何影响茶叶的内含物质和最终的品质。如果书中还能涵盖一些茶园土壤、水源、空气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标准,以及相关的环保要求,那对我们建立可持续的茶园管理体系将非常有益。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指导我们茶园生产实践的权威手册,帮助我们生产出符合最高标准、深受消费者喜爱的茶叶。

评分

收到《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的时候,我几乎是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本身是做茶叶进出口贸易的,对国际国内的茶叶贸易标准、检验检疫要求非常关注。这次更新的版本,我最看重的是它在国际贸易标准方面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和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茶叶进口国的标准对接情况。我知道,不同国家对于茶叶的农残限量、水分含量、以及包装要求都有各自的规定,这些直接关系到我们产品能否顺利出口。新版本如果能详细列出这些关键指标,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制定原则,对我们规避贸易风险、优化产品质量将有极大的帮助。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有关于特定出口茶类(比如绿茶、红茶)在不同市场准入要求方面的说明,以及应对潜在贸易壁垒的建议。同时,书中对茶叶中特定成分的检测方法、标准样品的制备和保存,也是我非常关心的内容。这些细节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我们产品的合规性和市场竞争力。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最新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标准,确保茶叶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不受影响,并符合各国的环保要求。对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新版本如果能提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如何建立内部的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那就更完美了。总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标准的参考,更是我理解国际茶叶贸易规则、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

评分

我是一位专注于茶叶育种和栽培研究的学者,《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对我来说,是了解当前茶叶生产标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参考。新版本,我最感兴趣的是其中是否包含对茶树品种资源、优良性状标准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希望书中能够介绍目前主流的茶树品种及其适宜种植区域的标准,以及在育种过程中,如何根据特定市场需求(如高氨基酸含量、抗病性强等)来设定育种目标和评价标准。我还关注书中对于茶树病虫害防治的绿色化、生物化标准,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开发环保型茶树新品种的方向。对于茶叶加工技术的标准化,我也希望书中能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如何根据不同品种茶树的特点,优化加工工艺,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优良的内含物质。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茶叶品质形成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这些研究如何指导标准化生产,那将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有极大的启发。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国际上茶叶生产和质量标准的发展趋势,比如对茶叶的功能性成分、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研究方向,推动中国茶叶产业的科技进步。总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宝贵的行业信息和研究视角,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推动茶叶科学的发展。

评分

终于等到《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的出版,这本书对我这个茶叶爱好者来说,简直是期待已久的宝藏!我一直对茶叶的品质、分类、以及背后的规范标准非常感兴趣,但市面上零散的信息总是让我难以系统地了解。这次的新版本,我尤其看重它是否能提供更详尽、更权威的资料,帮助我区分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茶叶的细微差别,了解它们在采摘、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的科学依据。例如,对于我一直好奇的绿茶,我希望新版本能详细解释不同炒青、蒸青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在感官审评中,如何用更专业的术语来描述其香气、滋味和叶底。再比如,红茶的发酵程度、乌龙茶的摇青技术,这些我都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清晰的阐释,不再是模糊的印象。我对这本书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面的更新也充满期待,希望它能涵盖最新出台的关于茶叶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以及特定产地地理标志保护的最新规定,这对于我选择更安全、更具价值的茶叶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于不同茶类的分级标准、检验方法,如果能配以图文并茂的说明,那真是极大的福音。我尤其希望它能包含一些历史标准的演变,让我们能看到茶叶标准化进程的脉络,理解这些标准是如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而不断完善的。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标准的汇编,更是一本能够带领我深入理解茶叶科学、品鉴艺术,并建立起一套系统性知识体系的指南。

评分

对于我们茶叶加工厂的质检部门来说,《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书。我们的核心工作就是确保每一批出厂的茶叶都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质量标准。新版本,我首先关注的是其在茶叶检验方法上的更新和完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详细、更清晰的各种检测方法,包括物理检测(如水分、粗细度)和化学检测(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物质的限量和检测方法)。特别是关于高灵敏度、高效率的检测技术,如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方法的应用,书中是否能有更具体的介绍,以及标准样品的制备和校准要求。我还非常期待书中关于茶叶分类标准的最新规定,特别是对一些新兴茶类或混合茶的划分标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标准进行准确的分类和标识。另外,对于包装材料的检测标准,以及与茶叶接触的食品安全标准,也是我们高度关注的内容。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常见的茶叶质量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那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我还希望书中能涵盖一些关于茶叶品质追溯体系建立的指导性意见,帮助我们构建更完善的质量管理流程。总之,这本书是我们日常工作的基础,我希望它能提供最权威、最实用、最全面的技术支持。

评分

我是一名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的出版,让我有机会从更专业的角度去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枯燥的标准条文,而是能够以一种更易于理解的方式,将茶的历史、茶的种类、茶的制作工艺与标准化要求相结合。例如,书中能否介绍一些经典茶类的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形成现有的标准化体系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不同茶区、不同制作工艺所形成的独特风味和文化内涵的解读,并将其与相应的质量标准联系起来。如果书中能够配以精美的图片,展示不同茶类的形态、叶底,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那将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茶叶在传统礼仪、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并解释这些应用是如何受到茶叶品质和标准的制约的。通过这本书,我希望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茶”的内涵,不仅仅是品尝,更是对其背后的文化、科学和价值的认知。总之,这本书将是我学习茶文化的重要启蒙读物,我希望它能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更深刻的茶叶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茶叶经销商,我每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茶叶打交道,《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为我的专业知识和商业判断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后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最权威、最全面的茶叶分类、分级标准。例如,对于我经常接触的绿茶,书中能否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等级的条索、色泽、香气、滋味等方面的差异,并给出相应的市场价格参考区间。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产地、年份、制作工艺等因素对茶叶价值的影响的解释。如果书中能够包含一些主流茶叶产区的特点介绍,以及该产区茶叶的标准,那将对我的选品和销售非常有帮助。我希望书中关于茶叶包装和贮藏的建议,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向我的客户解释如何保存茶叶,延长茶叶的保质期,减少损耗。我还对书中关于茶叶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很感兴趣,这有助于我更好地规避商业风险,维护合法权益。总而言之,这本书将是我业务经营的重要参考,它能够帮助我更专业、更自信地与客户交流,更好地理解茶叶的市场价值,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商业决策。

评分

作为一家茶饮料生产商,《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对我们来说,是产品研发和生产控制的基石。我们尤其关注书中关于茶叶原料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对应用于茶饮料领域的茶叶,其内含物、香气、滋味等指标的要求。新版本,我希望它能更详细地阐述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茶叶,在作为茶饮料原料时的适用性标准,比如哪些茶类更适合制作纯茶饮料,哪些更适合调味茶饮料。书中关于茶叶中可溶性固形物、茶黄素、茶红素等成分的含量标准,以及这些成分对茶饮料风味和色泽的影响,我也是非常关心的。此外,关于茶叶中可能存在的重金属、农药残留、以及微生物污染的限量标准,是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的。我希望新版本能提供最新的、最严苛的标准,并提供相应的检测方法。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茶叶提取技术和工艺的标准,如何高效地从茶叶中提取有效成分,同时避免产生不良风味物质。对于我们茶饮料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书中也应该提供相关的质量和安全标准,确保产品在保质期内的品质稳定。总之,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确保茶饮料产品安全、健康、美味的基础,是我们进行产品创新和质量管理的有力保障。

评分

作为一名茶叶审评员,《茶叶标准汇编(第六版 上册)》是我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我需要依靠它来确保我的审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新版本,我首先关注的是其在感官审评方法上的最新更新和规范。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详细、更系统的茶叶感官审评术语,包括对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各项指标的量化描述和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或难以描述的香气和滋味,书中能否提供更具象化的比喻或参照物,以帮助我们提升审评的准确度。我还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不同茶类(如普洱茶的陈香、花香茶的调香)的特定审评要点和注意事项。对于茶叶品质的等级划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清晰的量化标准和参照图谱,以确保我们审评结果的一致性。此外,我还关注书中关于审评室环境要求、审评器皿的标准、以及审评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求,这些都对保证审评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至关重要。总之,这本书是指导我进行专业茶叶审评的权威手册,我希望它能帮助我更精准、更全面地评价茶叶的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