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彭杰纲 著
图书标签:
  • 传感器
  • 原理
  • 应用
  • 电子技术
  • 测量技术
  • 物理学
  • 工程技术
  • 自动化
  • 仪器仪表
  • 第2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9670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45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6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教材对常用传感器原理及其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进行阐述,且注重对传感器应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书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传感器的概念、分类、基本特性、标定和技术现状,传感器的功能材料及加工工艺,温敏传感器,力敏传感器,磁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生物传感器,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和智能化,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等。本书提供配套电子课件。

作者简介

    2003年,浙江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在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出站;2006年至今在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传感器技术及机械电子工程方面的研究。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传感器的概念 1
1.1.1 传感器的基本组成 1
1.1.2 传感器的定义 2
1.2 传感器的分类 2
1.3 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
1.3.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4
1.3.2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相关的数学
模型 11
1.3.3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描述 15
1.4 传感器的标定 20
1.4.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标定 21
1.4.2 传感器的动态标定 21
1.5 传感器技术发展方向 23
习题 25
第2章 传感器的功能材料及加工工艺 27
2.1 传感器使用的材料 27
2.1.1 导体、半导体和电介质 28
2.1.2 有机高分子敏感材料 30
2.1.3 磁性材料 30
2.2 传感器的加工工艺 31
2.2.1 结构型传感器的加工工艺 31
2.2.2 微机械加工工艺 32
习题 40
第3章 温敏传感器 41
3.1 热学相关基本概念 41
3.1.1 温标 41
3.1.2 热力学相关概念 41
3.1.3 温敏传感器的分类 42
3.2 热电偶传感器 42
3.2.1 热电效应 42
3.2.2 热电偶基本定律 44
3.2.3 热电偶的结构 45
3.2.4 热电偶冷端温度误差及其补偿 46
3.2.5 热电偶实用测量电路 49
3.2.6 热电偶传感器应用实例 50
3.3 电阻型温度传感器 52
3.3.1 热电阻 52
3.3.2 热敏电阻 55
3.3.3 陶瓷半导体热敏电阻 57
3.3.4 半导体热电阻温度传感器 61
3.3.5 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的典型
应用 63
3.4 半导体PN结型温度传感器 64
3.4.1 温敏二极管 64
3.4.2 温敏晶闸管(可控硅) 66
3.4.3 温敏三极管 68
3.4.4 半导体PN结型温度传感器典型
应用 70
习题 71
第4章 力敏传感器 73
4.1 应变式电阻传感器 73
4.1.1 电阻应变片的种类 73
4.1.2 金属电阻应变片 73
4.1.3 半导体应变片 78
4.1.4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电路 79
4.1.5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应用 83
4.2 压电式力传感器 88
4.2.1 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 88
4.2.2 压电传感器的等效电路与测量
线路 91
4.2.3 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95
4.2.4 压电式传感器的主要性能及其
影响因素 97
4.3 电容力传感器 99
4.3.1 电容式传感器特点 99
4.3.2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 100
4.4 电感式压力传感器 102
4.5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104
4.5.1 工作原理和特性 104
4.5.2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特性 104
4.5.3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类型 106
4.6 光纤力学传感器 108
4.7 其他新型传感器 110
习题 112
第5章 磁敏传感器 113
5.1 概述 113
5.2 霍尔元件 114
5.2.1 霍尔效应 115
5.2.2 影响霍尔效应的因素 116
5.2.3 霍尔元件基本结构 117
5.2.4 霍尔元件的基本特性 117
5.2.5 霍尔元件的电磁特性 118
5.2.6 霍尔元件不等位电势补偿 120
5.2.7 霍尔元件温度补偿 120
5.2.8 霍尔式传感器的应用 123
5.3 半导体磁阻器件 124
5.3.1 磁阻效应 124
5.3.2 磁阻元件 126
5.3.3 磁敏电阻的应用 127
5.4 结型磁敏器件 128
5.4.1 磁敏二极管 128
5.4.2 磁敏三极管 132
5.5 铁磁性金属薄膜磁阻元件 136
5.5.1 铁磁体中的磁阻效应 136
5.5.2 铁磁薄膜磁敏电阻的结构与
工作原理 136
5.5.3 铁磁薄膜磁敏电阻的技术性能
及特点 136
5.6 压磁式传感器 137
5.6.1 压磁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37
5.6.2 压磁式传感器的主要特性 138
5.6.3 压磁式传感器的应用举例 139
5.7 新型磁敏传感器 139
5.7.1 MOS磁敏器件 139
5.7.2 高分辨率磁性旋转编码器 140
5.7.3 涡流传感器 141
5.7.4 韦根德磁敏器件 141
5.7.5 磁通门传感器 142
习题 143
第6章 光敏传感器 144
6.1 概述 144
6.1.1 光谱 144
6.1.2 光学传感器的相关计量单位 145
6.1.3 光源 146
6.2 光电效应传感器 148
6.2.1 外光电效应及器件 148
6.2.2 内光电效应(光电导)及器件 153
6.3 光生伏特效应器件 157
6.3.1 光生伏特效应 157
6.3.2 光电池 158
6.4 光敏二极管 159
6.4.1 结构原理 159
6.4.2 光电二极管应用实例 161
6.5 光敏晶体管 162
6.5.1 光敏晶体管和光敏二极管基本
特性 163
6.5.2 光敏三极管应用实例 164
6.6 色敏光电传感器 165
6.6.1 双结型色彩传感器 165
6.6.2 非晶态集成色彩传感器 165
6.6.3 应用实例 166
6.7 光电耦合器件 167
6.7.1 光电耦合器 167
6.7.2 光电开关 167
6.8 红外热释电光敏器件 168
6.8.1 红外热释电光敏效应 168
6.8.2 热释电传感器的结构 169
6.8.3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应用 170
6.9 固态图像传感器 173
6.9.1 CCD图像传感器 173
6.9.2 MOS固态图像传感器 176
6.9.3 CCD与CMOS图像传感器的
性能比较 178
6.10 光纤传感器 179
6.10.1 概述 179
6.10.2 光纤的结构和传输原理 180
6.10.3 光纤传感器 181
习题 185

第7章 声敏传感器 186
7.1 声波的基本性质 186
7.1.1 声压及其描述 186
7.1.2 声功率和声强 187
7.1.3 声波的反射、折射、透射和
吸收 188
7.2 声敏传感器 190
7.2.1 电阻变换型声敏传感器 190
7.2.2 压电声敏传感器 191
7.2.3 电容式声敏传感器(静电型) 191
7.2.4 音响传感器 192
7.3 水声传感器 194
7.3.1 水声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194
7.3.2 水声传感器用郎之万型换能器 196
7.3.3 海底地貌仪 197
7.3.4 多普勒计程仪 198
7.3.5 相关计程仪 198
7.4 超声波传感器 199
7.4.1 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 199
7.4.2 超声波对超声场产生的作用
(效应) 200
7.4.3 超声波传感器 201
7.4.4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 201
7.5 声表面波传感器 204
7.5.1 表面声波的类型 205
7.5.2 SAW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
原理 209
7.5.3 高分辨率SAW温度传感器 210
7.5.4 SAW气敏传感器 211
7.5.5 SAW压力传感器 212
7.5.6 声板波传感器 213
习题 215
第8章 气敏传感器 216
8.1 概述 216
8.2 气敏传感器的主要参数与特性 216
8.3 半导体气敏传感器 218
8.3.1 电阻型半导体气敏元件 218
8.3.2 半导体气敏二极管和MOSFET
气敏传感器 228
8.4 固态电解质气敏传感器 232
8.5 接触燃烧式气敏传感器 234
8.5.1 检测原理与结构 234
8.5.2 气敏特性 235
8.6 新型气敏传感器 236
8.6.1 红外吸收式传感器 236
8.6.2 热导率变化式气敏传感器 236
8.6.3 气敏半导体材料吸附机制及
器件 236
8.6.4 气-磁传感器 237
8.7 气敏传感器的应用 238
8.7.1 家用煤气、液化石油气泄漏
报警器 238
8.7.2 自动换气扇 238
8.7.3 自动抽油烟机 239
8.7.4 酒精检测报警器 239
8.7.5 缺氧检测 240
习题 241
第9章 湿敏传感器 242
9.1 湿度的基本概念 242
9.1.1 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 242
9.1.2 露点 242
9.2 湿度传感器的特性参数 243
9.3 湿度传感器的分类 246
9.4 陶瓷式湿度传感器 246
9.4.1 陶瓷电阻式湿度传感器 246
9.4.2 陶瓷电容式湿度传感器 248
9.5 有机物及高分子聚合物湿度
传感器 249
9.5.1 高分子电阻式湿度传感器 249
9.5.2 高分子电容式湿度传感器 251
9.6 半导体结型和MOS型湿度
传感器 253
9.6.1 湿敏二极管 254
9.6.2 湿敏MOS场效应管 254
9.7 固体电解质界限电流式高温湿度
传感器 255
9.7.1 固体电解质界限电流式湿度
传感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255
9.7.2 固体电解质界限电流式湿度
传感器的特性 256
9.8 溶性电解质湿度传感器 257
习题 259
第10章 生物传感器 260
10.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概念 260
10.2 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261
10.3 生物反应基本知识 261
10.3.1 酶反应 261
10.3.2 微生物反应 263
10.3.3 免疫学反应 264
10.3.4 生物传感器膜技术和固定化
技术 265
10.3.5 基本电极 268
10.3.6 测量方式 268
10.4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类型 269
10.4.1 酶传感器及其应用 269
10.4.2 微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270
10.4.3 免疫传感器及其应用 270
10.4.4 半导体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271
10.4.5 组织传感器 271
10.4.6 细胞传感器 273
10.4.7 基因芯片 274
习题 275
第11章 传感器的信号处理 276
11.1 信号测量电路 276
11.1.1 桥电路 276
11.1.2 电阻测量 285
11.1.3 电感测量 286
11.1.4 电容测量及电容检测电路 287
11.2 信号变换电路 295
11.2.1 电压―电流变换 296
11.2.2 电流―电压变换 299
11.3 阻抗匹配/信号放大电路 301
11.3.1 晶体管阻抗匹配器 301
11.3.2 场效应管阻抗匹配器 302
11.3.3 运算放大器阻抗匹配/信号
放大电路 303
11.4 信号分离/滤波电路 306
11.4.1 滤波器的基本知识 306
11.4.2 按频带分类的滤波器 308
11.4.3 按逼近方式分类的滤波器 312
11.4.4 按电路组成滤波器 312
习题 314
第12章 传感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315
12.1 智能传感器 315
12.1.1 智能传感器的结构 315
12.1.2 智能传感器的功能 315
12.2 智能传感器的网络化 317
12.2.1 现场总线智能传感器 317
12.2.2 基于TCP/IP协议的网络化
智能传感器 320
12.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述 321
12.3.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基本概念 321
12.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征 322
12.3.3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324
12.3.4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应用 325
12.3.5 无线传感器网络所面临的
挑战 326
12.3.6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327
12.3.7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系统结构 327
12.3.8 无线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的
设计要求 329
12.3.9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 332
习题 338
参考文献 339

前言/序言

前 言

本书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一书的修订版,主要面向仪器、自动化和机械专业的本科生。本书采用原理与用途相结合的编排体系,以及以用途为主线的分类方式,便于相关专业学生理解书中的内容,也便于学生查阅资料。

教材修订的初衷如下:(1)以本科教学为出发点,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为目的,从新视角深入浅出地阐述相关的知识;(2)强化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相关知识;(3)强调教材和传感器发展的同步性,紧密跟踪传感器领域的最新进展;(4)修正上一版中存在的错误,并补充课后习题。

本书前10章的内容基本保持不变。除保持前一版系统性的稳定外,为提升教学效果,对教学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充实与提高。第1章在保持传感器概论及相关基础知识体系稳定的情况下,对相关概念进行了更为科学的表述,充实了关于传感器动静态特性的内容,由于传感器的动态和静态特性是本章的重点与难点,因此这次修订时重新编写了相关的内容,以利于教学中对该问题的阐述,同时修正了此前的笔误;第2章系统介绍了与传感器密切相关的材料及加工工艺,对仪器、自动化和机械专业的学生而言,这部分内容的作用主要是拓展知识面,因此除修订印刷错误外,内容基本保持稳定。

第3~10章按照综合分类法介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主要内容包括热学量(温敏)、力学量(力敏和声敏)、磁学量(磁敏)、光学量(光敏)、化学量(气敏和湿敏)及生物量(生物传感器)等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指标及应用电路。其中,热学量(温敏)、力学量(力敏和声敏)、磁学量(磁敏)、光学量(光敏)传感器是仪器、自动化和机械专业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为便于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重新编写了这部分内容,并修订了上一版中的错误,增加了关于传感器应用的实例。

化学量(气敏和湿敏)、水声传感器及生物量(生物传感器)作为现代传感器技术的尖端领域,其应用领域日益广泛,并成为传感器领域发展的重要部分,本书力图通过对上述新型领域传感器的介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新版本保持了这部分内容的稳定性,仅更正了部分印刷错误。

新版对第1版中的第11章做了重大修改。由于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该章的内容无法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因此对该部分内容进行了重新编写,将其分为了两章,即第11章“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和第12章“传感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对新的第11章进行了系统整理,提升了传感器调理电路的理论知识,以便学生从理论高度理解传感器调理电路的共性问题,系统阐述了传感器信号的测量、变换及放大和分离的整个过程。为适应传感器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第12章丰富了网络化传感器的内容,以反映传感器原理课程与现代传感器应用的进展。

本书的修订工作由彭杰纲完成。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传感器原理课程组的詹慧琴、胡学海、邓罡、蒋毅、闫斌等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研究生祝悦和欧斌在教材编写和电子教案的准备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生杨超、何春秋、雍涛、董冠奇、吴俊、刘露、邹地长在教材的外文资料翻译和校对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材的修订得到了电子科技大学高水平规划教材项目和新编特色教材建设项目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编写参考了大量近年来出版的国内外相关技术资料,吸取了许多专家和同仁的宝贵经验,在此向他们深表谢意。

由于传感器技术发展迅速,作者学识有限,书中误漏之处难免,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 这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现代传感器技术及其广泛应用的书籍。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理解,从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到其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实现。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既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能够为从事传感器研发、设计、集成和应用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概述: 本书首先从传感器最核心的物理学和化学学原理入手,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工作机制。它会深入讲解压电效应、热电效应、磁致伸缩效应、霍尔效应、光电效应、化学反应动力学、生物传感原理等基础知识。每一种原理都会通过清晰的图示和公式推导进行解释,力求让读者对“为什么”传感器能够感知外界信号有透彻的认识。 接着,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当前主流的传感器种类。这包括但不限于: 力学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加速度计、陀螺仪、位移传感器等,深入剖析它们如何将机械形变、运动状态等转化为电信号。 热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敏电阻、红外传感器)、热流传感器等,讲解其温度测量原理及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 光学传感器: 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CCD、CMOS图像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阐述它们如何检测光信号的强度、波长、方向等信息。 电学传感器: 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频率传感器等,以及基于电阻、电容、电感变化的传感器。 磁学传感器: 霍尔传感器、磁阻传感器、磁致伸缩传感器等,讲解其对磁场及其变化的响应。 化学传感器: 气体传感器(如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氧化锆氧传感器)、湿度传感器、pH传感器、离子传感器等,重点介绍其识别特定化学物质的机制。 生物传感器: 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DNA传感器等,探索生物分子识别技术在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 在原理和种类介绍的基础上,本书将重点放在传感器的应用上。它会展示传感器如何成为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并举例说明其在以下关键领域的实际部署: 工业自动化与过程控制: 讲解传感器在生产线监控、产品质量检测、环境参数监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作用。例如,如何利用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实现精准的液位和温度控制,如何用图像传感器进行自动化装配线上的缺陷检测。 汽车电子: 深入探讨传感器在发动机管理、安全系统(如ABS、ESP)、导航定位、辅助驾驶(ADAS)等方面的关键角色。会详细介绍氧传感器、爆震传感器、车速传感器、雷达和激光雷达等在汽车中的具体应用。 医疗与健康: 介绍生物传感器、生理参数监测传感器(如心率、血氧、体温)、医学影像传感器等在疾病诊断、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等方面的应用。 环境保护: 阐述传感器在空气质量监测、水质分析、噪声检测、土壤健康评估等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性。 航空航天与国防: 介绍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在导航、姿态控制、目标识别、环境探测等方面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消费电子产品: 讲解传感器如何集成到智能手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中,提升用户体验,实现智能化功能。例如,触控屏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环境光传感器在智能手机中的普及应用。 除了原理和应用,本书还会探讨传感器的性能评估。这包括对灵敏度、精度、分辨率、响应时间、稳定性、线性度、迟滞、工作温度范围、抗干扰能力等关键指标的定义、测量方法和优化策略进行详细讲解。这些指标是选择和设计合适传感器的重要依据。 此外,本书还会涉及传感器接口电路和信号处理。传感器输出的原始信号往往微弱且易受干扰,因此需要专门的电路进行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处理。本书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提高传感器性能和实现智能功能中的作用。 最后,本书会展望传感器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微型化、智能化、集成化、无线化、纳米传感器、生物兼容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与传感器技术的深度融合等前沿方向。 阅读价值: 通过阅读《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读者将能够: 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 深刻理解各类传感器的物理和化学工作原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掌握传感器选型能力: 了解不同传感器的特性、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能够根据具体应用需求进行最优选择。 熟悉传感器应用场景: 学习传感器在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案例,拓展技术视野。 掌握传感器性能评估方法: 能够客观地评价传感器的性能,并了解如何进行优化。 理解传感器系统设计: 了解传感器与其接口电路、信号处理单元的协同工作原理。 洞察技术发展趋势: 把握传感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个人职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提供启示。 总之,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深度、技术广度和实践应用为一体的传感器领域权威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在拿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这本书之前,我对传感器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基础的、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知道有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但对其工作原理和实际应用场景的理解,却显得模糊不清。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在我学习的道路上,给我指明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它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其对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的讲解,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将其“具象化”。例如,在介绍光学传感器时,书中不仅详细讲解了光电二极管、光电晶体管等基本器件的工作原理,还通过剖析CCD和CMOS图像传感器的内部结构,生动地展示了光信号如何转化为数字信号,以及如何实现图像的捕捉和存储。这种“将抽象概念可视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习效率。更让我感到满意的是,书中对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集成和优化方面,也做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教我如何使用单个传感器,而是教会我如何将多个传感器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协同工作的传感系统,并对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处理,以达到更佳的性能。例如,在介绍工业机器人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将编码器、力觉传感器、视觉传感器等整合起来,实现机器人对物体的位置、姿态、力度等信息的精确感知,从而完成复杂的抓取、装配等任务。这种从单点到系统的讲解思路,让我对传感器的整体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在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

评分

要说我最近学习过程中最受益的一本书,那肯定要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了。我本身是对自动化控制领域比较感兴趣,所以传感器对我来说就是整个系统的“眼睛”和“耳朵”。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各种传感器的了解可以说是零散且浅薄的,很多时候都只是知道它们能做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能做,以及在不同场景下该如何去选择和使用。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把我从入门一步步带入到更深的理解。最让我欣喜的是,它对传感器的分类和介绍非常系统。从物理量传感,到化学量传感,再到生物量传感,几乎涵盖了所有常见的传感器类型。而且,在介绍每一种传感器时,它都会从其最核心的物理原理开始讲起,然后详细阐述其结构、工作方式、性能参数,以及最重要的——它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讲解磁阻传感器时,它会详细分析不同类型的磁阻效应,如各向异性磁电阻(AMR)、巨磁电阻(GMR)、隧道磁电阻(TMR),并解释它们在硬盘磁头、无刷直流电机编码器、非接触式开关等领域的应用。这种从原理到应用的层层递进,让我对传感器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更让我惊艳的是,书中还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传感器的信号处理和数据融合技术。这一点对于我这样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传感器能输出什么信号,而是教会你如何去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去抑制噪声,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信息进行整合,以得到更精确、更全面的环境信息。比如,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卡尔曼滤波在传感器融合中的应用,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提高传感系统的整体性能。

评分

在我最近的阅读历程中,《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是在我原本就有些基础的知识体系上,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梳理和拓展。我尤其欣赏这本书在讲解传感器原理时所采取的“追根溯源”的态度。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某个传感器能做什么,而是会深入到其最根本的工作机理,比如利用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反应、或者生物活性来实现对外界物理量的感知。以湿度传感器为例,书中详细介绍了电容式、电阻式、干湿球式等不同类型湿度传感器的原理,并且深入分析了它们在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湿度变化与电信号转换之间的关系。例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某些高分子材料在吸湿后其介电常数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电容值改变,或者为什么某些导电聚合物在吸湿后其电阻会显著下降。这种对“为什么”的深度挖掘,让我对湿度传感器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洞察其内部的奥秘。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介绍传感器应用时,非常有针对性,并且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它列举了大量当前和未来的热门应用领域,比如物联网(IoT)、智能制造、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并详细阐述了各种传感器在这些领域的具体作用和发展趋势。例如,在介绍自动驾驶技术时,书中会重点讲解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等如何在感知车辆周围环境、障碍物检测、车道线识别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并且还会提及这些传感器如何协同工作,共同构建起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层”。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讲解,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也激发了我对未来创新应用的思考。

评分

这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的出现,在我刚接触传感器领域时,简直如同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初学的那段日子,面对纷繁复杂的传感器类型,从原理到实际应用,都让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市面上的一些入门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讲解过于浅显,难以满足我深入理解的需求。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油然而生。它并没有一上来就抛出大量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介绍了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比如压电效应、霍尔效应、光电效应等等,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图示来解释,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各种传感器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案例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不仅仅是简单罗列,而是深入分析了传感器是如何被集成到系统中的,它们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采集和处理来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书中详细介绍了温湿度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烟雾传感器等如何协同工作,构建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则深入剖析了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在生产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它们实现精确控制和监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对传感器技术的学习兴趣,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潜力。我能够从书中了解到,不仅仅是识别和测量,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这些原始数据去“感知”世界,并基于这些“感知”做出智能的决策。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传感器领域的知识传播和技术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这样的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扎实且全面的学习平台。

评分

坦白说,在遇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之前,我对传感器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点状”的认知,知道有各种各样的传感器,但它们之间缺乏联系,也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状况,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建筑师,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牢固的传感器知识大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原理时,非常注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比如,在介绍光电传感器时,它会从光的基本性质开始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基本器件的工作原理,再到更复杂的CCD、CMOS图像传感器,以及它们在相机、扫描仪等设备中的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确保了我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一步步地理解和掌握。而且,书中对各种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过程,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传感器能做什么,还会告诉你如何去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何去设计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去进行信号的采集和处理,以及如何去克服实际应用中的各种挑战。例如,在介绍压力传感器时,书中会详细讲解不同压力传感器(如压阻式、电容式、压电式)的选型依据,以及在恶劣环境下(如高温、高压、腐蚀性介质)如何进行封装和保护。这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讲解模式,对于我来说,价值非凡。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对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方向,也做了前瞻性的探讨。它提及了当前热门的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型传感器技术,这让我对传感器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不得不说,我之前对传感器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一些基础的、浅显的层面。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的时候,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翻阅,结果却让我大开眼界。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讲解原理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给出公式或者定义,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形成这些原理背后的物理机制。比如,在讲解压电效应时,它并没有直接给出压电方程,而是先从压电晶体的晶体结构入手,解释了为什么在受力时会产生电荷,或者在电场作用下会发生形变。这种从微观层面到宏观现象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压电传感器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书中还非常细致地描述了不同传感器类型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它们适用的场合。比如说,在介绍霍尔效应传感器时,它会详细说明其优点是无接触测量、寿命长、响应速度快,但缺点是易受外围磁场干扰,测量精度受限于霍尔元件本身。这样的对比分析,对于我将来在项目实践中进行传感器选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此外,这本书中有很多关于传感器集成和系统设计的讨论,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宝贵。它不仅仅是教会我如何单独使用一个传感器,而是教会我如何将多个传感器组合起来,构建一个更复杂的传感系统,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融合和处理,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信息。例如,在介绍机器人导航时,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激光雷达、摄像头、IMU(惯性测量单元)等传感器融合,实现对环境的感知和自身的定位。这种从单个元件到整体系统的讲解思路,让我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构建智能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于“传感器”这个概念,脑子里只是一些模糊的印象,感觉就是那些能“感知”到外界变化的“东西”。真正入手这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之后,才真正体会到传感器的博大精深。它不像我之前看过的某些技术书籍,上来就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复杂的图表,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非常注重基础概念的讲解,而且讲解得非常到位。比如说,它会从最基础的物理效应讲起,比如电阻效应、电容效应、磁效应等等,然后逐步引申到各种具体的传感器类型,像是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霍尔效应传感器等等。每一个传感器,它都会从其核心的物理原理讲清楚,告诉你为什么它能够感知某种物理量,又是通过什么机制将这种物理量转化为电信号。这对于我理解传感器的本质非常有帮助。而且,书中还会配有很多精美的插图和表格,这些图文并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某些复杂原理时,会用类比的方式来帮助理解,比如将某种电磁场的感应比作一个看不见的“触手”去触摸物体。除此之外,书中对于传感器的选型和使用场景也做了很多详细的介绍。它会告诉你,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比如精度、稳定性、响应时间、功耗等等。这些实用的信息,对于我将来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这本书对于我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传感器知识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不再只是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能够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用”的层次。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子信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对各种技术书籍的评估标准自然会更加严苛。当我拿到这本《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时,起初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关于传感器的书籍市面上早已汗牛充栋。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却惊喜地发现它有着许多独到之处,足以让我在众多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一点,是对传感器工作原理的深入剖析,并且这种剖析是建立在坚实的物理学和工程学基础之上的。它并没有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是刨根问底地解释“为什么”和“如何”做到。例如,在介绍光学传感器时,它不仅讲解了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等基本器件的工作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光敏电阻、CCD、CMOS等成像传感器的内部结构和信号转换机制,甚至还涉及了光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技术,以及如何处理光照强度、颜色等信息。这种详尽的讲解,对于我理解传感器信号的本质,以及如何进行更高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书中将大量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案例紧密结合。它列举了许多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医疗健康、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典型应用,并通过这些案例,展示了不同传感器如何被巧妙地集成到复杂的系统中,实现特定的功能。例如,在介绍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时,书中详细阐述了陀螺仪、加速度计在智能手机、无人机、惯性导航系统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它们如何通过微小的机械结构和电子电路来实现对运动状态的精确测量。这种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讲解方式,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并激发了我对创新应用场景的思考。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它不仅适合初学者,也能够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提供新的视角和启发。

评分

阅读《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从“模糊感知”到“清晰认知”的质的飞跃。在我之前,我对传感器的了解,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孤立的“功能性”认知上,比如知道温度传感器是测量温度的,但对其内部机制的理解却十分有限。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对各种传感器工作原理的讲解,充满了“故事性”和“探索性”。它不仅仅是给出枯燥的公式和定义,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将传感器内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活化”。比如,在介绍气体传感器时,书中会形象地描述气体分子与传感器材料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时,电子的传输过程,以及这种传输变化如何被转化为电信号。它还会通过类比,将这种化学吸附过程比作“气体分子在传感器表面找到了‘家’,并改变了‘家’的性质”。这种富有想象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也让我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有了更直观、更深的理解。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传感器在复杂系统中的集成和应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仅是介绍单个传感器的性能,更是强调了如何将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强大的感知网络,并对采集到的多源数据进行融合和处理,以达到更佳的性能。例如,在介绍智能家居系统时,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等,实现对环境的自适应调节,从而提供更舒适、节能的生活环境。这种从个体到整体的讲解思路,让我对传感器的整体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传感器技术在构建智能化社会中的巨大潜力。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能够“感知”外界环境并转化为有意义信息的“黑科技”充满好奇,而传感器无疑是其中的核心。直到我遇到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第2版)》,我才真正体会到传感器世界的广阔与精妙。这本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它非常注重从“为什么”的角度去讲解。例如,在介绍应变片传感器时,它不会简单地告诉你应变片电阻会变化,而是会深入到金属材料的形变与电阻率之间的关系,解释为什么金属在受力拉伸时电阻会增加,而在受压时电阻会减小。它还会进一步介绍不同类型的应变片,如金属箔式、半导体式、光纤式等,以及它们的性能差异和适用范围。这种刨根问底式的讲解,让我对传感器的理解不再是“知其然”,而是“知其所以然”。而且,书中对于传感器的分类和介绍也非常详尽,几乎涵盖了从基础的物理传感器到更高级的生物传感器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介绍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在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并深入分析了MEMS技术如何通过微观加工技术实现对微小物理量的精确测量。这种对前沿技术的深入剖析,让我对传感器的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传感器在复杂系统中的集成和应用,也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它不仅仅是介绍单个传感器的原理,更是强调了如何将多个传感器协同工作,形成一个强大的感知网络。例如,在介绍智能交通系统时,书中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地磁传感器、视频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实现对交通流量的监测、车辆定位、事故检测等功能。这种从微观原理到宏观应用的贯通式讲解,让我对传感器技术在构建智能化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好好好

评分

京东物流值得赞。购书三本,两本很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一书似非正版,纸质差,印刷字迹浅。小心点,别哄我,咱在购书上是老江湖了。啍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京东物流值得赞。购书三本,两本很好。《传感器原理及应用》一书似非正版,纸质差,印刷字迹浅。小心点,别哄我,咱在购书上是老江湖了。啍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好好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