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

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峥,孙宇锋 著
图书标签:
  • 利玛窦
  • 数学史
  • 文化交流
  • 中西比较
  • 传教士
  • 明清史
  • 科学史
  • 耶稣会
  • 西方文化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668168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513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岭南文化书系 , 韶文化研究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2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纵观利玛窦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大致涵盖了四个时期:肇庆期间是利玛窦传教生涯的拓荒时期;韶州期间是利玛窦“学术传教”的定型时期;南昌和南京期间是利玛窦在中国传教的成熟时期;北京期间是利玛窦传教政策的收获时期。而利玛窦对中西数学文化交流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正是在其传教活动的定型和收获期间完成的。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数学发展轨迹
一、早期源流,文明古国写春秋
二、高峰阶段,江山代有人才出
三、明末清初,古今数学分界限
四、近代数学,中西融合举步艰

第二章 利玛窦携数学东来
一、立志传教,小利奇勤学好问
二、名师高徒,利玛窦醉心数学
三、远涉重洋,从罗马来到澳门
四、学习汉语,融入中华世俗间

第三章 用数学为传教探路
一、追踪寻影,中数西化源肇庆
二、学术传教,非欧几何做先锋
三、外来文化,惹是生非遭驱逐

第四章 蛰居韶州潜心治学
一、粤北风情,点燃西泰新希望
一、审时度势,儒家思想人欧洲
三、授徒讲学,传西方数学文化
四、撤离韶州,住所遗址考证难
五、精英人物,龙与上帝的代表

第五章 创建中国科学教区
一、中西文化,在南昌融合交流
二、结识名儒,西方哲理聚南京
三、定居京都,典籍互译刊几何
四、文化使者,利玛窦长眠中国

第六章 数学文化西成东就
一、以数交友,适应策略注新意
二、调整思路,扬长避短拢人心
三、著书授徒,数学交流成定式
四、回眸历史,利玛窦功不可没

第七章 中西数学融会贯通
一、明末清初,朝廷善待欧洲客
二、康乾时期,传统数学梦复兴
三、民国至今,中西数学终会通

利玛窦传记年表
利玛窦的中文著作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
  万历十七年(1589年)8月15日,那一天正是圣母升天节。利玛窦等人惜别生活了6年的肇庆,结束了在肇庆因受滋扰而备受煎熬和飘忽不定的日子。他怀着酝酿已久的觐见皇帝的梦想和取得的初步传教成果,揣着一颗教团负责人的雄心,乘船沿着北江逆流而上,踌躇满志地向韶州府和更高的目标进发。
  由此可见,利玛窦在肇庆围绕着传播天主教的主题,虽然采用了“适应性”做法,并传播了西方的科学和技术以及西方的数学知识,比如制作钟表、刻印中文版的世界地图、展示西洋书画、制造科学仪器、传播“非欧几何”等,但这仅仅是为了传教所采取的必要手段,并没有达到实质性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层面。
  然而,利玛窦在肇庆长达6年的时间里,对中国数学的近现代化却做出了杰出贡献。利玛窦除了带来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和西方的数学知识外,更系统全面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并且研究了中国的传统数学,开启了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历史新篇章。
  利玛窦在肇庆传人的近代欧洲数学概念、“非欧几何”知识、世界地图、西洋乐理以及钟表制作技术等西方文明,使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转变为认识到世界是一个圆球,更为明朝末年走向衰落的中国古代数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

前言/序言


《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并非一本关于利玛窦生平的传记,也不是一本详尽介绍他科学贡献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一个宏大而迷人的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个时代浪潮中,个体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桥梁。 本书并非聚焦于利玛窦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发现,比如他对几何学、天文历法、或者地图测绘的具体贡献。它不打算深入探讨他所引入的西方数学概念,例如三角学、对数等,以及这些概念在当时是如何被理解和接受的。同样,它也不会详细分析利玛窦所绘制的地图,尽管这些地图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反,这本书更着眼于利玛窦作为一种象征,一种文化交融的载体。它所探讨的是“交流”本身,以及这种交流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在书中,你不会找到关于利玛窦如何克服语言障碍,学习汉语并最终用中文进行写作的细节描写。也不会有关于他与中国官员、学者、士大夫阶层之间关于科学、哲学、宗教等话题的详细对话记录。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利玛窦的到来,不仅仅是一个传教士的脚步,更是一次文化碰撞的序曲。它所描绘的,是明朝晚期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景观,以及在那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西方思想的悄然渗入所激起的涟漪。我们无法从本书中得知利玛窦在教会内部的地位,以及他在传教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与挑战。 这本书的主旨,并非梳理利玛窦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等领域的具体学术成果,也非评价其科学贡献的学术价值。相反,它更关注的是,在那个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背景下,东西方文明是如何在一种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发生联系。利玛窦,正是这场联系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他代表着一种主动的、充满好奇心的探索精神,试图跨越地理和文化的鸿沟。 本书并不旨在深入分析利玛窦所引入的西方科技,例如他带来的钟表、机械装置等,是如何影响中国社会的技术发展。它也不打算详述他所翻译的西方科学著作,以及这些著作在中国古代科学文献中的地位。 更进一步说,这本书并非以利玛窦的个人经历为线索,来展现当时中国社会的风土人情,或者士大夫阶层的日常生活。你不会在书中找到关于他如何适应中国饮食、服饰、礼仪的描写,也不会读到他对中国文化、艺术、哲学等方面的个人感悟。 《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所要呈现的是一种更宏观的视野。它所关注的是,在一个信息传播相对缓慢的时代,一个西方人如何凭借其学识、智慧和毅力,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打开了一扇通往西方文明的新窗口。他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才华,更是当时西方世界蓬勃发展的科学精神和探险热情。 本书试图勾勒的,是东西方文明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在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领域所发生的微妙而深刻的互动。利玛窦的出现,恰似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阵阵涟漪,引发了关于知识、信仰、以及世界认知的新一轮思考。这本书,并非一部关于利玛窦个人成长的史诗,也不是一本详细介绍他学术著作的评论集。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一次对文化交流的深层探索,一次对人类文明互鉴可能性的审视。 在这个过程中,利玛窦的身份——传教士、科学家、学者——都融汇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融合。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的不同视角。本书所探索的,正是这种视角上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它在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因此,如果你期望从这本书中获得关于利玛窦生平的细枝末节,或者对他科学成就的详尽分析,你可能会感到有些出乎意料。这本书所提供的,是一种更具哲学意味和历史深度的解读,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体的作用如何被放大,以及文化交流的魅力所在。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知识的传播和文明的互鉴,始终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利玛窦这个历史人物的好奇,以及他对中国数学的“贡献”。然而,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本书所探讨的“交流”二字,远比我最初的理解要深刻得多。它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知识输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利玛窦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桥梁,连接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文明。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当时中国数学发展状况的描述。虽然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数学辉煌,但作者通过对比,让我们看到其与西方数学在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优劣之分,而是不同文明在不同历史阶段,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和探索路径。利玛窦的到来,恰恰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参照系,激发了本土数学家进行更广泛的思考。 书中对于利玛窦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记述,也让我深受触动。比如,如何处理一些西方特有的数学术语,如何用中国传统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新的概念,这些都是极其困难的。我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细节的重视,仿佛身临其境地体验了那段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岁月。

评分

读完《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伟大的个体,能够超越时代的局限,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利玛窦,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他并非仅仅是作为一个传教士,更是以他卓越的数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理解力,在中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书中对于利玛窦如何将西方天文学和地理学知识,与中国当时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并以此赢得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尊重和信任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他并非高高在上地宣讲,而是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示了西方科学的价值和魅力。这种“实用性”和“可行性”的结合,是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仿佛看到了他与徐光启等人在书斋中,围绕着星图和地球仪,热烈讨论的场景。这种跨越文化和信仰的学术交流,是那个时代极其珍贵的景象,也足以让我们今天的人们深思。

评分

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交流”二字的力量。在利玛窦之前,中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隔阂,知识的传播更是难上加难。然而,利玛窦凭借着他的智慧、勇气和对知识的热忱,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东西方数学文化的桥梁。他不仅仅是将西方的数学知识带到了中国,更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智慧,带回了西方。 书中对利玛窦翻译和介绍西方数学著作的详细分析,让我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现代翻译工具的时代,他需要克服语言的障碍,理解不同的文化语境,然后才能将那些复杂的数学概念,用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其中的艰辛,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 我仿佛看到了他伏案疾书的身影,在灯光下,一边对照着古老的拉丁文,一边冥思苦想着最恰当的中文表达。这种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文化交流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评分

《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它不仅仅是关于数学和文化,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跨越文化鸿沟、实现有效沟通的经典之作。利玛窦,这位16世纪的意大利传教士,他所做的,是何其伟大的一项事业。 书中对利玛窦如何在中国推广欧几里得几何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他并没有简单地照搬,而是通过结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生动的例子和图示,一点点地向中国人展示几何学的魅力。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力求还原当时最真实、最细致的学术交流场景。 我开始思考,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像利玛窦那样的耐心和智慧,去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这本书,无疑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评分

在我看来,《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我们习惯于将历史简单地划分为“东方”与“西方”,并认为它们之间总是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利玛窦的故事,却生动地证明了,当个体拥有足够的热情、智慧和开放的心态,这种鸿沟是可以被跨越的,而且跨越的过程,可以如此富有建设性。 书中关于利玛窦如何利用他所掌握的数学知识,与中国官员和学者进行互动,尤其是他在测绘、历法等方面的贡献,都让我印象深刻。这些并非单纯的学术研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他用自己擅长的工具,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正是这种实用性,让他赢得了尊重和信任,为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回避当时文化交流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和摩擦,但更多的是强调了双方的相互尊重和学习。利玛窦并非一个高高在上的传教士,他同样是一个谦逊的学生,努力去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的精髓。这种平等对话的精神,是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之一。

评分

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探寻一条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暗流,这条暗流汇聚了东西方最顶尖的智慧,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改变着历史的走向。利玛窦,这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传教士,他所扮演的“使者”角色,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者,更是一位文化的催化剂。他不仅带来了数学的种子,更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范式。 书中对利玛窦在绘制地图方面的贡献的描写,尤其令我惊叹。他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测绘技术,绘制了当时中国已知世界范围最详尽的地图,这不仅在地理学上是巨大的进步,更在文化交流的层面上,为中国人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全新窗口。我仿佛看到了地图铺展在桌上,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和线条,承载着跨越海洋的知识和想象。 作者在论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地理学知识在中国当时的意义,以及它如何挑战了中国人固有的世界观。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利玛窦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消化完,毕竟利玛窦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而“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个副标题,更是勾起了我对那个遥远时代的好奇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轻松愉悦,不如说是像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考察。作者在书中铺陈的细节,远超我最初的想象。我不只是看到了数字和公式的碰撞,更深入地理解了在那个信息传递极其不便的年代,两个截然不同文明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小心翼翼地相互试探、融合,并最终孕育出新的可能。 利玛窦的个人经历,就像一条贯穿全书的金线,他不仅仅是一个传教士,更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的视角,既有西方人的理性与逻辑,又在长期居住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含蓄与深邃。书里详细描述了他如何学习中文,如何与当时的中国士大夫阶层建立联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如何巧妙地将西方的数学知识,如几何学、天文学等,以一种中国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文化思潮的细致描摹,让我们能体会到这种交流的难度与价值。 举个例子,书中关于利玛窦如何向中国介绍“欧几里得几何”的部分,就让我大开眼界。在那之前,中国数学虽然也有璀璨的成就,但其体系和逻辑与古希腊几何有着本质的区别。利玛窦并非生搬硬套,而是通过大量的图示、比喻,甚至结合中国传统的数学问题,一点点地打开了中国学者的视野。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正是他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智慧所在。我仿佛看到了他与徐光启等人在书斋中,围绕着几何图形,激烈讨论,智慧火花四溅的场景。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不止于知识的累积,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历史。我们常常以为,文明的交流总是伴随着冲突与征服,但《利玛窦: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却向我展示了一种更为温和、更为深刻的融合方式。利玛窦不仅仅是带来了西方的数学知识,他同样被中国丰富的文化所吸引,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种双向的互动,使得整个交流过程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作者在书中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中国士大夫的知识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使得我对利玛窦的工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他并非孤军奋战,而是得到了当时一些开明士大夫的支持,比如前面提到的徐光启。这种跨越阶层和文化背景的合作,在当时的中国是极为罕见的,也足见利玛窦的个人魅力和其所代表思想的吸引力。我开始思考,如果没有这些中国本土的知识精英的理解和接纳,利玛窦的数学传播之路,或许会艰难得多。 书中对于利玛窦如何翻译和介绍西方数学概念的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例如,他如何用中文解释“点”、“线”、“面”这些基础概念,以及如何构建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这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思维方式的传递。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描述这些内容时,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力求还原当时最真实、最细致的学术交流场景。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东西方文明在知识领域的一次伟大“碰撞”与“交融”。利玛窦,作为这场交融的核心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传教士的奋斗史,更是东西方数学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我在这本书中,读到了智慧的光芒,也感受到了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深厚情谊。 书中对于利玛窦如何将西方天文学知识介绍给中国,并与中国传统天文学进行比对和融合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中国的历法已经相当发达,但西方天文学在计算的精度和理论的严谨性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利玛窦的工作,并非简单的“引进”,而是基于对中国本土天文学的深入了解,然后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西方先进的知识融入其中,推动了中国天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在描述这一过程时,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我能从中感受到,利玛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对中国文化怀有深深的敬意,也对科学知识有着不懈的追求。

评分

说实话,在翻开《利玛 تط:中西数学文化交流的使者》之前,我对利玛窦的认知,主要停留在“传教士”这个身份上。但这本书,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丰满的利玛窦。他不仅仅是一个传播信仰的人,更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位富有远见的文化交流者。 书中关于利玛窦如何利用几何学知识,解释一些科学原理,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他并非将西方数学作为一种“异端”强加给中国人,而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这些知识融入到中国当时的学术体系中。这种“入乡随俗”的策略,是其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利玛窦与徐光启等人之间互动细节的描写。他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心灵的契合。这种跨越文化和信仰的友谊,足以让今天的我们深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