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大先 编
图书标签:
  • 机械设计
  • 机械工程
  • 工程技术
  • 机械原理
  • 设计手册
  • 机械零部件
  • 第六版
  • 工业工程
  • 制造技术
  • 机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0482
版次:6
商品编码:1188159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9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这套书累计130万套!内容丰富、实用便查。
  ■这是一部机械设计史上的功勋图书,历时五十载,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贡献手册本身。
  ■这是一部引起轰动的工具书,1969年的初版是新中国首部大型机械设计工具书。目前修订至第六版,受到无数机械设计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称颂。
  ■这是一部五十年与读者共同成长的图书,很多读者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使用它,如今看到新版面世,仍然爱不释手,因为它是一生事业中亲密、忠诚的伙伴。这更是我们一生追求的事业,从初版开始,作者和编辑们就五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把它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
  ■本书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全国书奖★全国科技图书奖

内容简介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共5卷,涵盖了机械常规设计的所有内容。其中第1卷包括一般设计资料,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常用机械工程材料,机构,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第2卷包括连接与紧固,轴及其连接,轴承,起重运输机械零部件,操作件、小五金及管件;第3卷包括润滑与密封,弹簧,螺旋传动、摩擦轮传动,带、链传动,齿轮传动;第4卷包括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减速器、变速器,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机架设计;第5卷包括液压传动,液压控制,气压传动等。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是在总结前五版的成功经验,考虑广大读者的使用习惯及对《机械设计手册》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编写的。《机械设计手册》保持了前五版的风格、特色和品位:突出实用性,从机械设计人员的角度考虑,合理安排内容取舍和编排体系;强调准确性,数据、资料主要来自标准、规范和其他**资料,设计方法、公式、参数选用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设计举例来自工程实践;反映先进性,增加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采用了新标准和规范,广泛收集了具有先进水平并实现标准化的新产品;突出了实用、便查的特点。《机械设计手册》可作为机械设计人员和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工具书,也可供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6篇多点啮合柔性传动
第1章概述16-3
1原理和特征16-3
1.1原理16-3
1.2特征16-3
2基本类型16-3
2.1分类16-3
2.2悬挂形式与其他特征的组合16-4
3结构和性能16-4
4优越性及应用16-11
4.1优越性16-11
4.2应用16-11
5有关结构实例的说明16-11
第2章悬挂安装结构16-12
1整体外壳式16-12
1.1初级减速器固定式安装结构16-12
1.2初级减速器悬挂式安装结构16-12
1.2.1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拉压杆(或弹簧)16-12
1.2.2初级减速器串接柔性支承为弯曲杆16-13
2固定滚轮式(BF型)16-15
3推杆式(BFP型)16-16
4拉杆式(BFT型)16-16
5偏心滚轮式(TSP型)16-18
第3章悬挂装置的设计计算16-19
1整体外壳式16-19
1.1全悬挂、自平衡扭力杆装置16-19
1.2全悬挂、扭力杆串接弯曲杆装置16-19
1.3全悬挂、弹簧串接拉压杆装置16-20
1.4全悬挂、弹簧液压串接弹簧装置16-21
1.5全悬挂、单作用式拉压杆装置16-21
2固定滚轮式(BF型)16-21
3推杆式(BFP型)16-23
4拉杆式(BFT型)16-24
5偏心滚轮式(TSP型)16-28
第4章柔性支承的结构型式和设计计算16-31
1单作用式16-31
2自平衡式16-34
3并接式(双作用式)16-35
4串接式16-37
5调整式16-40
6液压阻尼器16-41
第5章专业技术特点16-42
1均载技术16-42
1.1单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6-42
1.2多台电动机驱动多个啮合点时16-42
1.2.1自动控制方法16-42
1.2.2机电控制方法16-43
2安全保护技术16-44
2.1扭力杆保护装置16-44
2.2过载保护装置16-45
3中心距可变与侧隙调整16-46
3.1辊子的外形尺寸和性能16-46
3.1.1辊子的外形尺寸16-46
3.1.2辊子的性能16-47
3.2侧隙调整和控制16-47
3.2.1齿轮侧隙在传动中的重要性16-47
3.2.2传动最小侧隙的保证16-48
4设计与结构特点16-49
4.1合理确定末级传动副的型式和结构参数16-49
4.1.1销齿传动等新型传动应逐步推广和发展16-49
4.1.2目前末级减速宜采用高度变位渐开线直齿齿轮16-50
4.2啮合点数的选择16-50
4.3各种悬挂安装形式的特点及适用性16-50
4.3.1整体外壳式(PGC型等)16-51
4.3.2固定滚轮式(BF型)16-51
4.3.3推杆式(BFP型)16-51
4.3.4拉杆式(BFT型)16-51
4.3.5偏心滚轮式(TSP型)16-51
4.4柔性支承的特性和结构要求16-51
4.4.1单作用式16-51
4.4.2自平衡式16-52
4.4.3并接式(双作用式)16-52
4.4.4串接式16-52
4.4.5调整式16-52
第6章整体结构的技术性能、尺寸系列和选型方法16-53
1国内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性能和尺寸系列16-53
1.1整体外壳式之一(PGC型,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16-53
1.2整体外壳式之二(四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6-54
1.3整体外壳式之三(四点啮合,单作用弹簧缓冲装置串接拉压杆,有均载调节机构)16-55
1.4整体外壳式之四(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弯曲杆)16-57
1.5固定滚轮式(BF型)16-58
1.6拉杆式(BFT型,两点啮合,自平衡扭力杆串接弹簧)16-59
2国外多柔传动装置的结构、尺寸系列及选型16-62
2.1日本椿本公司的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16-62
2.1.1拉杆式(BFT型)16-62
2.1.2固定滚轮式(BF型)和推杆式(BFP型)16-64
2.2德国克虏伯公司BFT型尺寸系列16-66
2.3法国迪朗齿轮公司BFT型尺寸系列及选型方法16-67
第7章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动力学计算16-71
1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氧气转炉为例)16-71
1.1系统力学模型16-71
1.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三质量系统,按非零度区预张紧启动工况)16-73
1.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16-73
1.3.1固有振动解(按模态分析法)16-73
1.3.2强迫振动解16-75
1.4扭振力矩16-79
2半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扭振动力学计算(以烧结机为例)16-79
2.1系统力学模型16-79
2.2建立运动微分方程(四质量系统)16-81
2.3运动微分方程求解(初始条件为零)16-81
2.4系统扭振力矩的计算16-88
3分析说明16-88
4结论16-88
第7章附录16-89
参考文献16-92

第17篇减速器、变速器
第1章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及设计举例17-3
1减速器设计一般资料17-3
1.1常用减速器的分类、形式及其应用范围17-3
1.2圆柱齿轮减速器标准中心距(摘自JB/T 9050.4—2006)17-5
1.3减速器传动比的分配及计算17-6
1.4减速器的结构尺寸17-10
1.4.1减速器的基本结构17-10
1.4.2齿轮减速器、蜗杆减速器箱体尺寸17-11
1.4.3减速器附件17-14
1.5减速器轴承的选择17-18
1.6减速器主要零件的配合17-19
1.7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效率和散热计算17-19
1.7.1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效率计算17-19
1.7.2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散热计算17-21
1.8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17-23
1.8.1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方法17-23
1.8.2齿轮与蜗杆传动的润滑油选择(摘自JB/T 8831—2001)17-26
1.9减速器技术要求17-27
1.10减速器典型结构示例17-28
1.10.1圆柱齿轮减速器17-28
1.10.2圆锥齿轮减速器17-32
1.10.3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17-33
1.10.4蜗杆减速器17-34
1.10.5齿轮-蜗杆减速器17-38
2减速器设计举例17-39
2.1通用桥式起重机减速器设计17-39
2.1.1基本步骤17-39
2.1.2技术条件17-39
2.1.3确定工作级别17-39
2.1.4确定减速器速比17-41
2.1.5确定电机功率17-41
2.1.6确定减速器功率17-41
2.1.7安装及装配形式17-41
2.1.8确定传动参数17-42
2.1.9齿轮承载能力计算17-43
2.1.10齿轮修形计算17-46
2.1.11轴系设计17-47
2.1.12轴承选用17-48
2.2风力发电用增速齿轮箱设计17-49
2.2.1概述17-49
2.2.2特点及技术趋势17-49
2.2.3750kW风电齿轮箱设计举例17-49
第2章标准减速器及产品17-65
1ZDY、ZLY、ZSY型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8853—2001)17-65
1.1适用范围和代号17-65
1.2外形、安装尺寸及装配形式17-65
1.3承载能力17-69
1.4减速器的选用17-73
2QDX点线啮合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11619—2013)17-75
2.1适用范围、代号和安装形式17-75
2.2外形、安装尺寸17-77
2.3承载能力17-84
2.4减速器的选用17-90
3DB、DC型圆锥、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9002—1999)17-94
3.1适用范围和代号17-94
3.2外形、安装尺寸和装配形式17-94
3.3承载能力17-101
3.4实际传动比17-105
3.5减速器的选用17-105
4CW型圆弧圆柱蜗杆减速器(摘自JB/T 7935—1999)17-107
4.1适用范围和标记17-107
4.2外形、安装尺寸17-108
4.3承载能力和效率17-109
4.4润滑油牌号(黏度等级)17-112
4.5减速器的选用17-113
5TP型平面包络环面蜗轮减速器(摘自JB/T 9051—2010)17-114
5.1适用范围和标记17-114
5.2外形、安装尺寸17-115
5.3承载能力17-118
5.4减速器的总效率17-120
5.5减速器的选用17-121
6HWT、HWB型直廓环面蜗杆减速器(摘自JB/T 7936—2010)17-122
6.1适用范围和标记17-122
6.2外形、安装尺寸17-123
6.3承载能力及总传动效率17-125
6.4减速器的选用17-132
7行星齿轮减速器17-133
7.1NGW型行星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6502—1993)17-133
7.1.1适用范围、标记及相关技术参数17-133
7.1.2外形、安装尺寸17-136
7.1.3承载能力17-150
7.1.4减速器的选用17-159
7.2NGW-S型行星齿轮减速器17-161
7.2.1适用范围和标记17-161
7.2.2外形、安装尺寸17-162
7.2.3承载能力17-164
7.2.4减速器的选用17-166
7.3垂直出轴星轮减速器(摘自JB/T 7344—2010)17-167
7.3.1适用范围及标记17-167
7.3.2外形、安装尺寸17-168
7.3.3承载能力17-170
7.3.4减速器的选用17-172
8摆线针轮减速器17-174
8.1概述17-174
8.2摆线针轮减速器17-176
8.2.1标记方法及使用条件17-176
8.2.2外形、安装尺寸17-177
8.2.3承载能力17-200
8.2.4减速器的选用17-231
9谐波传动减速器17-231
9.1工作原理与特点17-231
9.2XB、XBZ型谐波传动减速器 (摘自GB/T 14118—1993)17-233
9.2.1外形、安装尺寸17-233
9.2.2承载能力17-236
9.2.3使用条件及主要技术指标17-238
9.2.4减速器的选用17-238
10三环减速器17-239
10.1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17-239
10.2结构形式与特征17-240
10.3装配形式17-241
10.4外形、安装尺寸(摘自YB/T 079—2005)17-243
10.5承载能力17-249
10.6减速器的选用17-255
11釜用立式减速器(浙江长城减速机有限公司)17-255
11.1X系列釜用立式摆线针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2—2001)17-255
11.1.1外形、安装尺寸17-256
11.1.2承载能力17-259
11.2LC型立式两级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3—2001)17-263
11.2.1外形、安装尺寸17-263
11.2.2承载能力17-264
11.3FJ型硬齿面圆柱、圆锥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5—2001)17-265
11.3.1外形、安装尺寸17-265
11.3.2承载能力17-267
11.4LPJ、LPB、LPP型平行轴硬齿面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HG/T 3139.4—2001)17-268
11.4.1外形、安装尺寸17-268
11.4.2承载能力17-270
11.5FP型中功率窄V带及高强力V带传动减速器(摘自HG/T 3139.10—2001)17-272
11.5.1外形、安装尺寸17-272
11.5.2承载能力17-273
11.6YP型带传动减速器(摘自HG/T 3139.11—2001)17-274
11.6.1外形、安装尺寸17-274
11.6.2承载能力17-276
11.7釜用减速器附件17-277
11.7.1XD型单支点机架17-277
11.7.2XS型双支点机架17-280
11.7.3FZ型双支点方底板机架17-283
11.7.4JQ型夹壳联轴器17-285
11.7.5GT、DF型刚性凸缘联轴器17-286
11.7.6SF型三分式联轴器17-288
11.7.7TK型弹性块式联轴器17-289
12同轴式圆柱齿轮减速器(摘自JB/T 7000—2010)17-290
12.1适用范围17-290
12.2代号与标记示例17-291
12.3减速器的外形及安装尺寸17-291
12.4实际传动比及承载能力17-300
12.5减速器的选用17-323
13TH、TB型硬齿面齿轮减速器17-326
13.1适用范围及代号示例17-326
13.2装配布置型式17-326
13.3外形、安装尺寸17-327
13.4承载能力17-350
13.5减速器的选用17-365
14TR系列斜齿轮硬齿面减速机17-368
14.1标记示例17-369
14.2TR系列减速机装配形式17-369
14.3TR系列减速机外形、安装尺寸17-370
14.4TR系列减速机承载能力17-373
第3章机械无级变速器及产品17-394
1机械无级变速器的基本知识、类型和选用17-394
1.1传动原理17-394
1.2特点和应用17-396
1.3机械特性17-396
1.4类型、特性和应用示例17-397
1.5选用的一般方法17-401
1.5.1类型选择17-401
1.5.2容量选择17-401
2锥盘环盘无级变速器17-402
2.1概述17-402
2.2SPT系列减变速机的型号、技术参数及基本尺寸17-402
2.3ZH系列减变速机的型号、技术参数及基本尺寸17-404
3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17-409
3.1概述17-409
3.2行星锥盘无级变速器17-410
4环锥行星无级变速器17-416
4.1概述17-416
4.2环锥行星无级变速器17-416
4.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16
4.2.2技术参数、外形及安装尺寸17-417
4.2.3选型方法17-419
5带式无级变速器17-419
5.1概述17-419
5.2V形宽带无级变速器17-420
6齿链式无级变速器17-422
6.1概述17-422
6.1.1特点及用途17-422
6.1.2变速原理17-422
6.1.3调速范围17-423
6.2P型齿链式无级变速器17-423
6.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23
6.2.2技术参数、外形及安装尺寸17-424
7三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5
7.1概述17-425
7.2三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6
7.2.1适用范围及标记示例17-426
7.2.2外形、安装尺寸17-427
7.2.3性能参数17-428
8四相并列连杆式脉动无级变速器17-428
9多盘式无级变速器17-430
9.1概述17-430
9.2特点、工作特性和选用17-431
9.3型号标记、技术参数和外形、安装尺寸17-431
参考文献17-434

第18篇常用电机、电器及电动(液)推杆与升降机
第1章常用电机18-3
1电动机的特性、工作状态及其发热与温升18-3
2电动机的选择18-8
2.1选择电动机应综合考虑的问题18-8
2.2电动机选择顺序18-8
2.3电动机类型选择18-8
2.4电动机电压和转速的选择18-10
2.5异步电动机的调速运行18-11
2.6电动机功率计算18-12
2.7电动机功率计算与选用举例18-21
3异步电动机常见故障18-28
4常用电动机规格18-29
4.1旋转电机整体结构的防护等级(IP代码)分级(摘自GB/T 4942.1—2006)18-29
4.2旋转电动机结构及安装型式(IM代码)(摘自GB/T 997—2008)18-30
4.3常用电动机的特点及用途18-37
4.4一般异步电动机18-41
4.4.1Y2系列(IP54)(摘自JB/T 8680—2008)、Y3系列(IP55)(摘自GB/T 25290—2010)
三相异步电动机18-41
4.4.2Y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10391—2008)18-53
4.4.3Y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5271—2010)18-62
4.4.4YR系列(IP44)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7119—2010)18-65
4.4.5YR3系列(IP23)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5269—2007)18-68
4.4.6Y、YR系列中型三相异步电动机(660V)18-71
4.4.7YX3系列(IP55)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GB/T 22722—2008)18-73
4.4.8YH系列(IP44)高转差率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6449—2010)18-81
4.4.9YEJ系列(IP44)电磁制动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6456—2010)18-87
4.5变速和减速异步电动机18-92
4.5.1YD系列(IP44)变极多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7127—2010)18-92
4.5.2YCT(摘自JB/T 7123—2010)、YCTD(摘自JB/T 6450—2010)
系列电磁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18-98
4.5.3YCJ系列齿轮减速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6447—2010)18-101
4.5.4YVP(IP44)系列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18-110
4.5.5冶金及起重用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18-114
4.6YZ(摘自JB/T 10104—2011)、YZR(摘自JB/T 10105—1999)
YZR3(摘自GB/T 21973—2008)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18-117
4.6.1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技术数据18-117
4.6.2YZ、YZR系列起重及冶金用电动机的安装尺寸与外形尺寸18-119
4.7防爆异步电动机18-122
4.7.1YB3、YB2系列隔爆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7565.1—2011、JB/T 7565.2—2002、JB/T 7565.3—2004、JB/T 7565.4—2004)18-123
4.7.2YA系列增安型三相异步电动机(摘自JB/T 9595—1999、JB/T 8972—2011)18-132
4.8小功率电动机18-140
4.9YZU系列三相异步振动电动机(摘自JB/T 5330—2007)18-145
4.10小型盘式制动电动机18-147
4.10.1YPE三相异步盘式制动电动机18-147
4.10.2YHHPY起重用盘式制动电动机18-149
4.11直流电机18-150
4.11.1Z4系列直流电动机(摘自JB/T 6316—2006)18-151
4.11.2测速发电机18-165
4.12控制电动机18-171
4.12.1MINAS A4系列交流伺服电动机18-171
4.12.2AKM系列永磁无刷直流伺服电动机18-179
4.12.3BYG系列混合式步进电机18-195
4.13电动机滑轨18-201
第2章常用电器18-204
1电磁铁18-204
1.1MQD1系列牵引电磁铁18-204
1.2直流牵引电磁铁18-205
2行程开关18-207
2.1LXP1(3SE3)系列行程开关18-207
2.2LX19系列行程开关18-210
2.3LXZ1系列精密组合行程开关18-212
2.4LXW6系列微动开关18-213
2.5WL型双回路行程开关18-215
3接近开关18-226
3.1LXJ6系列接近开关18-226
3.2LXJ7系列接近开关18-227
3.3LXJ8(3SG)系列接近开关18-227
3.4E2系列接近开关18-234
3.5超声波接近开关18-239
4光电开关18-240
5传感器18-245
5.1传感器命名法及代码(摘自GB/T 7666—2005)18-246
5.1.1传感器命名方法18-246
5.1.2传感器代号标记方法18-247
5.2传感器图用图形符号(摘自GB/T 14479—1993)18-249
5.2.1传感器图形符号的组合18-249
5.2.2传感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18-249
5.3传感器产品18-251
5.3.1常用拉压力传感产品18-251
5.3.2常用扭矩传感器18-255
5.3.3位移和位置传感器18-259
5.3.4线速度传感器18-265
5.3.5角速度(转速)传感器18-268
5.3.6距离传感器18-270
5.3.7物位传感器18-271
6管状电加热元件(摘自JB/T 2379—1993)18-273
6.1管状电加热元件的型号与用途18-273
6.2管状电加热元件的结构及使用说明18-274
6.3管状电加热元件的常用设计、计算公式和参考数据18-274
6.4JGQ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5
6.5JGY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7
6.6JGS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8
6.7JGX1,2,3型及JGJ1,2,3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79
6.8JGM型管状电加热元件18-280
第3章电动、液压推杆与升降机18-282
1电动推杆18-282
1.1一般电动推杆18-282
1.2伺服电动推杆18-291
1.3应用示例18-294
2电液推杆18-294
2.1电动液压缸18-294
2.1.1UE系列电动液压缸与系列液压泵技术参数18-294
2.1.2UEC系列直列式电动液压缸选型方法18-298
2.1.3UEG系列并列式电动液压缸选型方法18-300
2.2电液推杆及电液转角器18-306
2.2.1DYT(B)电液推杆18-306
2.2.2ZDY电液转角器18-312
2.2.3有关说明18-313
3升降机18-314
3.1SWL蜗轮螺杆升降机(摘自JB/T 8809—2010)18-314
3.1.1型式及尺寸18-314
3.1.2性能参数18-318
3.1.3驱动功率的计算18-322
3.1.4蜗杆轴伸的许用径向力18-322
3.1.5螺杆长度与极限载荷的关系18-323
3.1.6螺杆许用侧向力Fs和轴向力Fa与行程的关系18-324
3.1.7工作持续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18-325
3.2其他升降机18-325
参考文献18-326

第19篇机械振动的控制及利用
第1章概述19-5
1机械振动的分类及机械工程中的振动问题19-5
1.1机械振动的分类19-5
1.2机械工程中常遇到的振动问题19-6
2机械振动等级的评定19-7
2.1振动烈度的确定19-7
2.2对机器的评定19-8
2.3其他设备振动烈度举例19-9
第2章机械振动的基础资料19-10
1机械振动表示方法19-10
1.1简谐振动表示方法19-10
1.2周期振动幅值表示法19-11
1.3振动频谱表示法19-11
2弹性构件的刚度19-12
3阻尼系数19-15
3.1线性阻尼系数19-15
3.2非线性阻尼的等效线性阻尼系数19-16
4振动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17
4.1单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17
4.2二自由度系统的固有角频率19-21
4.3各种构件的固有角频率19-23
4.4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经验公式19-28
5简谐振动合成19-29
5.1同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9-29
5.2异向简谐振动的合成19-30
6各种机械产生振动的扰动频率19-32
第3章线性振动19-33
1单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响应19-33
2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19-35
2.1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9-35
2.2非简谐受迫振动的模型参数及响应19-37
2.3无阻尼系统对常见冲击激励的响应19-38
3直线运动振系与定轴转动振系的参数类比19-39
4共振关系19-40
5回转机械在启动和停机过程中的振动19-41
5.1启动过程的振动19-415.2停机过程的振动19-41
6多自由度系统19-42
6.1多自由度系统自由振动模型参数及其特性19-42
6.2二自由度系统受迫振动的振幅和相位差角计算公式19-44
7机械系统的力学模型19-44
7.1力学模型的简化原则19-45
7.2等效参数的转换计算19-45
8线性振动的求解方法及示例19-47
8.1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方法19-47
8.1.1牛顿第二定律示例19-47
8.1.2拉格朗日法19-47
8.1.3用影响系数法建立系统运动方程19-48
8.2求解方法19-49
8.2.1求解方法19-49
8.2.2实际方法及现代方法简介19-50
8.2.3冲击载荷示例19-51
8.2.4关于动刚度19-52
9转轴横向振动和飞轮的陀螺力矩19-53
9.1转子的涡动19-53
9.2转子质量偏心引起的振动19-53
9.3陀螺力矩19-54
第4章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19-55
1非线性振动19-55
1.1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类别19-55
1.2机械工程中的非线性振动问题19-56
1.3非线性力的特征曲线19-57
1.4非线性系统的物理性质19-60
1.5分析非线性振动的常用方法19-63
1.6等效线性化近似解法19-63
1.7示例19-64
1.8非线性振动的稳定性19-65
2自激振动19-66
2.1自激振动和自振系统的特性19-66
2.2机械工程中常见的自激振动现象19-66
2.3单自由度系统相平面及稳定性19-68
3随机振动19-713.1平稳随机振动描述19-72
3.2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19-73
3.3单自由度线性系统的随机响应19-74
4混沌振动19-75
第5章振动的控制19-77
1隔振与减振方法19-77
2隔振设计19-77
2.1隔振原理及一级隔振的动力参数设计19-77
2.2一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79
2.3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19-80
2.4二级隔振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82
2.5隔振设计的几个问题19-84
2.5.1隔振设计步骤19-84
2.5.2隔振设计要点19-85
2.5.3圆柱螺旋弹簧的刚度19-85
2.5.4隔振器的阻尼19-86
2.6隔振器的材料与类型19-86
2.7橡胶隔振器设计19-87
2.7.1橡胶材料的主要性能参数19-87
2.7.2橡胶隔振器刚度计算19-88
2.7.3橡胶隔振器设计要点19-89
3阻尼减振19-90
3.1阻尼减振原理19-90
3.2材料的损耗因子与阻尼层结构19-91
3.2.1材料的损耗因素与材料19-91
3.2.2橡胶阻尼层结构19-92
3.2.3橡胶支承实例19-94
3.3线性阻尼隔振器19-94
3.3.1减振隔振器系统主要参数19-95
3.3.2最佳参数选择19-96
3.3.3设计示例19-96
3.4非线性阻尼系统的隔振19-97
3.4.1刚性连接非线性阻尼系统隔振19-97
3.4.2弹性连接干摩擦阻尼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99
3.5减振器设计19-99
3.5.1油压式减振器结构特征19-99
3.5.2阻尼力特性19-100
3.5.3设计示例19-101
3.5.4摩擦阻尼器结构特征及示例19-101
4阻尼隔振减振器系列19-102
4.1橡胶减振器19-102
4.1.1橡胶剪切隔振器的国家标准19-102
4.1.2常用橡胶隔振器的类型19-103
4.2不锈钢丝绳减振器19-107
4.2.1主要特点19-107
4.2.2选型原则与方法19-108
4.2.3组合形式的金属弹簧隔振器19-113
4.3扭转振动减振器19-113
4.4新型可控减振器19-115
4.4.1磁性液体19-115
4.4.2磁流变液19-116
5动力吸振器19-117
5.1动力吸振器设计19-117
5.1.1动力吸振器工作原理19-117
5.1.2动力吸振器的设计19-118
5.1.3动力吸振器附连点设计19-119
5.1.4设计示例19-119
5.2加阻尼的动力吸振器19-120
5.2.1设计思想19-120
5.2.2减振吸振器的最佳参数19-121
5.2.3减振吸振器的设计步骤19-121
5.3二级减振隔振器设计19-123
5.3.1设计思想19-123
5.3.2二级减振隔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23
5.4摆式减振器19-124
5.5冲击减振器19-125
5.6可控式动力吸振器示例19-127
6缓冲器设计19-127
6.1设计思想19-127
6.1.1冲击现象及冲击传递系数19-128
6.1.2速度阶跃激励及冲击的简化计算19-129
6.1.3缓冲弹簧的储能特性19-130
6.1.4阻尼参数选择19-132
6.2一级缓冲器设计19-133
6.2.1缓冲器的设计原则19-133
6.2.2设计要求19-133
6.2.3一级缓冲器动力参数设计19-134
6.2.4加速度脉冲激励波形影响提示19-134
6.3二级缓冲器的设计19-134
7平衡法19-135
7.1结构的设计19-135
7.2转子的平衡19-135
7.3往复机械的平衡19-136
第6章机械振动的利用19-138
1概述19-138
1.1振动机械的用途及工艺特性19-138
1.2振动机械的组成19-139
1.3振动机械的频率特性及结构特征19-139
2振动输送类振动机的运动参数19-140
2.1机械振动指数19-140
2.2物料的滑行运动19-140
2.3物料抛掷指数19-141
2.4常用振动机的振动参数19-142
2.5物料平均速度19-142
2.6输送能力与输送槽体尺寸的确定19-143
2.7物料的等效参振质量和等效阻尼系数19-143
2.8振动系统的计算质量19-144
2.9激振力和功率19-144
3单轴惯性激振器设计19-145
3.1平面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9-145
3.2空间运动单轴惯性激振器19-147
3.3单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9-147
3.4激振力的调整及滚动轴承19-148
3.5用单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9-148
3.5.1混凝土振捣器19-148
3.5.2破碎粉磨机械19-150
3.5.3圆形振动筛19-151
4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1产生单向激振力的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2空间运动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3
4.2.1交叉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4
4.2.2平行轴式双轴惯性激振器19-154
4.3双轴惯性激振器动力参数(远超共振类)19-155
4.4自同步条件及激振器位置19-156
4.5用双轴激振器的几种机械示例19-157
4.5.1双轴振动颚式振动破碎机19-157
4.5.2振动钻进19-157
4.5.3离心机19-157
5其他各种形式的激振器19-159
5.1行星轮式激振器19-159
5.2混沌激振器19-159
5.3电动式激振器19-160
5.4电磁式激振器19-160
5.5电液式激振器19-161
5.6液压射流激振器19-162
5.7气动式激振器19-162
5.8其他激振器19-163
6近共振类振动机19-164
6.1惯性共振式19-164
6.1.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9-164
6.1.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65
6.2弹性连杆式19-166
6.2.1主振系统的动力参数19-166
6.2.2激振器动力参数设计19-166
6.3主振系统的动力平衡——多质体平衡式振动机19-167
6.4导向杆和橡胶铰链19-168
6.5振动输送类振动机整体刚度和局部刚度的计算19-168
6.6近共振类振动机工作点的调试19-170
6.7间隙式非线性振动机及其弹簧设计19-170
7振动机械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1
7.1远超共振惯性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1
7.2惯性共振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2
7.3弹性连杆式振动机动力参数设计示例19-174
8其他一些机械振动的应用实例19-175
8.1多轴式惯性振动机19-175
8.2混沌振动的设计例19-176
8.2.1多连杆振动台19-176
8.2.2双偏心盘混沌激振器在振动压实中的应用19-176
8.3利用振动的拉拔19-176
8.4振动时效技术应用19-177
8.5声波钻进19-178
9主要零部件19-178
9.1三相异步振动电机19-178
9.1.1部颁标准19-178
9.1.2立式振动电机与防爆振动电机19-181
9.2仓壁振动器19-181
9.3橡胶——金属螺旋复合弹簧19-183
10振动给料机19-186
10.1部颁标准19-186
10.2XZC型振动给料机19-187
10.3FZC系列振动出矿机19-188
11利用振动来监测缆索拉力19-191
11.1测量弦振动计算索拉力19-192
11.1.1弦振动测量原理19-192
11.1.2MGH型锚索测力仪19-192
11.2按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索拉力19-193
11.2.1两端受拉梁的振动测量原理19-193
11.2.2高屏溪桥斜张钢缆检测部分简介19-193
11.3索拉力振动检测的一些最新方法19-195
11.3.1考虑索的垂度和弹性伸长λ19-195
11.3.2频差法19-196
11.3.3拉索基频识别工具箱19-196
第7章机械振动测量技术19-197
1概述19-197
1.1测量在机械振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19-197
1.2振动的测量方法19-197
1.2.1振动测量的主要内容19-197
1.2.2振动测量的类别19-197
1.3测振原理19-199
1.3.1线性系统振动量时间历程曲线的测量19-199
1.3.2测振原理19-199
1.4振动测量系统图示例19-200
2数据采集与处理19-200
2.1信号19-200
2.1.1信号的类别19-200
2.1.2振动波形因素与波形图19-200
2.2信号的频谱分析19-201
2.3信号发生器及力锤的应用19-202
2.3.1信号发生器19-202
2.3.2力锤及应用19-203
2.4数据采集系统19-203
2.5数据处理19-204
2.5.1数据处理方法19-204
2.5.2数字处理系统19-204
2.6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监测系统19-205
3振动幅值测量19-205
3.1光测位移幅值法19-206
3.2电测振动幅值法19-207
3.3激光干涉测量振动法19-207
3.3.1光学多普勒干涉原理测量物体的振动19-207
3.3.2低频激光测振仪19-207
4振动频率与相位的测量19-208
4.1李沙育图形法19-208
4.2标准时间法19-208
4.3闪光测频法19-209
4.4数字频率计测频法19-209
4.5振动频率测量分析仪19-209
4.6相位的测量19-209
5系统固有频率与振型的测定19-210
5.1自由衰减振动法19-210
5.2共振法19-210
5.3频谱分析法19-210
5.4振型的测定19-211
6阻尼参数的测定19-211
6.1自由衰减振动法19-211
6.2带宽法19-212
第8章轴和轴系的临界转速19-213
1概述19-213
2简单转子的临界转速19-213
2.1力学模型19-213
2.2两支承轴的临界转速19-214
2.3两支承单盘转子的临界转速19-215
3两支承多圆盘转子临界转速的近似计算19-216
3.1带多个圆盘轴的一阶临界转速19-216
3.2力学模型19-216
3.3临界转速计算公式19-216
3.4计算示例19-218
3.5简略计算方法19-219
4轴系的模型与参数19-219
4.1力学模型19-219
4.2滚动轴承支承刚度19-220
4.3滑动轴承支承刚度19-222
4.4支承阻尼19-226
5轴系的临界转速计算19-226
5.1传递矩阵法计算轴弯曲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6
5.1.1传递矩阵19-226
5.1.2传递矩阵的推求19-227
5.1.3临界转速的推求19-228
5.2传递矩阵法计算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9
5.2.1单轴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29
5.2.2分支系统扭转振动的临界转速19-231
5.3影响轴系临界转速的因素19-232
6轴系临界转速的修改和组合19-232
6.1轴系临界转速的修改19-232
6.2轴系临界转速的组合19-234
参考文献19-236

第20篇机架设计
第1章机架结构概论20-5
1机架结构类型20-5
1.1按机架结构形式分类20-5
1.2按机架的材料和制造方法分类20-6
1.2.1按材料分20-6
1.2.2按制造方法分20-7
1.3按力学模型分类20-7
2杆系结构机架20-8
2.1机器的稳定性20-8
2.2杆系的组成规则20-8
2.2.1平面杆系的组成规则20-8
2.2.2空间杆系的几何不变准则20-8
2.3平面杆系的自由度计算20-9
2.3.1平面杆系的约束类型20-9
2.3.2平面铰接杆系的自由度计算20-10
2.4杆系几何特性与静定特性的关系20-10
3机架设计的准则和要求20-11
3.1机架设计的准则20-11
3.2机架设计的一般要求20-11
3.3设计步骤20-12
4架式机架结构的选择20-12
4.1一般规则20-12
4.2静定结构与超静定结构的比较20-13
4.3静定桁架与刚架的比较20-14
4.4几种杆系结构力学性能的比较20-14
4.5几种桁架结构力学性能的比较20-15
5几种典型机架结构形式20-17
5.1汽车车架20-17
5.1.1梁式车架20-18
5.1.2承载式车身车架20-19
5.1.3各种新型车架形式20-20
5.2摩托车车架和拖拉机架20-21
5.3起重运输设备机架20-22
5.3.1起重机机架20-22
5.3.2缆索起重机架20-26
5.3.3吊挂式带式输送机的钢丝绳机架20-26
5.4挖掘机机架20-26
5.5管架20-28
5.6标准容器支座20-31
5.7大型容器支架20-33
5.8其他形式机架20-34
第2章机架设计的一般规定20-38
1载荷20-38
1.1载荷分类20-38
1.2组合载荷与非标准机架的载荷20-38
1.3雪载荷和冰载荷20-39
1.4风载荷20-39
1.5温度变化引起的载荷20-42
1.6地震载荷20-42
2刚度要求20-44
2.1刚度的要求20-44
2.2《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20-44
2.3《起重机设计规范》的规定20-45
2.4提高刚度的方法20-46
3强度要求20-46
3.1许用应力20-47
3.1.1基本许用应力20-47
3.1.2折减系数K020-47
3.1.3基本许用应力表20-47
3.2起重机钢架的安全系数和许用应力20-49
3.3铆焊连接基本许用应力20-49
3.4极限状态设计法20-50
4机架结构的简化方法20-50
4.1选取力学模型的原则20-51
4.2支座的简化20-51
4.3结点的简化20-52
4.4构件的简化20-52
4.5简化综述及举例20-53
5杆系结构的支座形式20-55
5.1用于梁和刚架或桁架的支座20-55
5.2用于柱和刚架的支座20-57
6技术要求20-58
7设计计算方法简介20-60
第3章梁的设计与计算20-62
1梁的设计20-62
1.1纵梁的结构设计20-62
1.1.1纵梁的结构20-62
1.1.2梁的连接20-62
1.1.3主梁的截面尺寸20-65
1.1.4梁截面的有关数据20-65
1.2主梁的上拱高度20-68
1.3端梁的结构设计20-68
1.4梁的整体稳定性20-70
1.5梁的局部稳定性20-70
1.6梁的设计布置原则20-72
1.7举例20-72
2梁的计算20-75
2.1梁弯曲的正应力20-75
2.2扭矩产生的内力20-75
2.2.1实心截面或厚壁截面的梁或杆件20-75
2.2.2闭口薄壁杆件20-75
2.2.3开口薄壁杆件20-76
2.2.4受约束的开口薄壁梁偏心受力的计算20-77
2.3示例20-77
2.3.1梁的计算20-77
2.3.2汽车货车车架的简略计算20-80
2.4连续梁计算用表20-82
2.5弹性支座上的连续梁20-86
第4章柱和立架的设计与计算20-91
1柱和立架的形状20-91
1.1柱的外形和尺寸参数20-91
1.2柱的截面形状20-92
1.3立柱的外形与影响刚度的因素20-94
1.3.1起重机龙门架外形20-94
1.3.2机床立柱及其他20-95
1.3.3各种立柱类构件的刚度比较20-95
1.3.4螺钉及外肋条数量对立柱连接处刚度的影响20-96
2柱的连接及柱和梁的连接20-98
2.1柱的拼接20-98
2.2柱脚的设计与连接20-98
2.3梁和梁及梁和柱的连接20-100
3稳定性计算20-103
3.1不作侧向稳定性计算的条件20-103
3.2轴心受压稳定性计算20-103
3.3结构构件的容许长细比与长细比计算20-104
3.4结构件的计算长度20-105
3.4.1等截面柱20-105
3.4.2变截面受压构件20-105
3.4.3桁架构件的计算长度20-107
3.4.4特殊情况20-108
3.5偏心受压构件20-108
3.6加强肋板构造尺寸的要求20-109
3.7圆柱壳的局部稳定性20-109
4柱的位移与计算用表20-110
第5章桁架的设计与计算20-116
1静定梁式平面桁架的分类20-116
2桁架的结构20-117
2.1桁架结点20-117
2.1.1结点的连接形式20-117
2.1.2连接板的厚度和焊缝高度20-119
2.1.3桁架结点板强度及焊缝计算20-119
2.1.4桁架结点板的稳定性20-120
2.2管子桁架20-120
2.3几种桁架的结构形式和参数20-121
2.3.1结构形式20-121
2.3.2尺寸参数20-125
2.4桁架的起拱度20-125
3静定平面桁架的内力分析20-125
3.1截面法20-126
3.2结点法20-127
3.3混合法20-128
3.4代替法20-128
4桁架的位移计算20-129
4.1桁架的位移计算公式20-129
4.2几种桁架的挠度计算公式20-130
4.3举例20-134
5超静定桁架的计算20-137
6空间桁架20-139
6.1平面桁架组成的空间桁架的受力分析法20-139
6.2圆形容器支承桁架20-140
第6章框架的设计与计算20-144
1刚架的结点设计20-145
2刚架内力分析方法20-146
2.1力法计算刚架20-147
2.1.1力法的基本概念20-147
2.1.2计算步骤20-147
2.1.3简化计算的处理20-149
2.2位移法20-150
2.2.1角变位移方程20-150
2.2.2应用基本体系及典型方程计算刚架的步骤20-151
2.2.3应用结点及截面平衡方程计算刚架的步骤20-152
2.3简化计算举例20-153
3框架的位移20-154
3.1位移的计算公式20-154
3.1.1由载荷作用产生的位移20-154
3.1.2由温度改变所引起的位移20-155
3.1.3由支座移动所引起的位移20-156
3.2图乘公式20-156
3.3空腹框架的计算公式20-159
4等截面刚架内力计算公式20-160
4.1等截面单跨刚架计算公式20-160
4.2均布载荷等截面等跨排架计算公式20-168
第7章其他形式的机架20-170
1整体式机架20-170
1.1概述20-170
1.2有加强肋的整体式机架的肋板布置20-171
1.3布肋形式对刚度影响20-172
1.4肋板的刚度计算20-173
2箱形机架20-176
2.1箱体结构参数的选择20-176
2.1.1壁厚的选择20-176
2.1.2加强肋20-177
2.1.3孔和凸台20-177
2.1.4箱体的热处理20-178
2.2壁板的布肋形式20-178
2.3箱体刚度20-179
2.3.1箱体刚度的计算20-179
2.3.2箱体刚度的影响因素20-179
2.4齿轮箱箱体刚度计算举例20-183
2.4.1齿轮箱箱体的计算20-183
2.4.2车床主轴箱刚度计算举例20-186
2.4.3齿轮箱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实验20-187
3轧钢机类机架设计与计算方法20-187
3.1轧钢机机架形式与结构20-187
3.2短应力线轧机20-189
3.3闭式机架强度与变形的计算20-190
3.3.1计算原理20-190
3.3.2计算结果举例20-192
3.3.3机架内的应力与许用应力20-193
3.3.4闭口式机架的变形(延伸)计算20-194
3.4开式机架的计算20-195
3.5预应力轧机的计算20-196
4桅杆缆绳结构的机架20-197
5柔性机架20-198
5.1钢丝绳机架20-198
5.1.1概述20-198
5.1.2输送机钢丝绳机架的静力计算20-198
5.1.3钢丝绳的拉力20-199
5.1.4钢丝绳的预张力20-199
5.1.5钢丝绳鞍座尺寸20-199
5.2浓密机机座柔性底板(托盘)的设计20-200
参考文献20-203

前言/序言


《现代机械工程基础原理与应用》 本书作为一本面向当代机械工程领域从业者和研究者的综合性参考手册,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阐述机械工程领域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以及前沿发展。全书内容涵盖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制造工艺、自动化控制、先进材料、仿真分析等多个维度,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实用的知识体系。 第一部分 机械设计与传动系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机械设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从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则出发,详细阐述了各种常用机械构件(如轴、联轴器、齿轮、轴承、弹簧、紧固件等)的选型、强度计算、寿命预测以及优化设计。特别关注了应力集中、疲劳、蠕变等关键设计因素的影响,并提供了应对策略。 在传动系统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机械传动的主要类型,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蜗杆传动、摩擦传动等。针对每种传动方式,详细讲解了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方法、效率分析、噪音与振动控制以及润滑与维护要点。对于复杂传动系统,如行星齿轮机构、谐波减速器等,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阐述了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此外,还涵盖了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理论、元件选型与系统设计,以及现代机械中日益重要的电驱动与伺服系统。 第二部分 材料力学与材料科学 材料力学是机械工程的基石,本部分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基础的应力、应变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杆件的受力分析,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和剪切。详细讲解了材料的弹性与塑性变形行为,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抗拉强度、断裂韧度等关键力学性能参数的测试与应用。 书中还重点讨论了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行为,如薄壁圆筒的应力分析、梁的弯曲应力与剪切应力分布、轴的扭转应力计算等。引入了屈服判据(如最大剪应力理论、最大当量应力理论)和断裂力学基本概念,用于分析材料在不同载荷下的失效模式。 在材料科学方面,本书介绍了各类工程材料的特性、组织结构、性能与应用。涵盖了金属材料(如钢铁、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的相变、强化机制、热处理工艺;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的结构、性能与改性;陶瓷材料的特性与应用;以及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重点关注了材料在高温、低温、腐蚀等特殊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并介绍了表面工程技术(如涂层、渗氮、渗碳等)在提高材料性能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 制造工艺与自动化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与自动化控制。在制造工艺方面,详细介绍了金属切削加工(如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钻削等)的原理、刀具选择、工艺参数优化、表面质量控制等。介绍了铸造、锻造、焊接、冲压等成形工艺,并分析了不同工艺的适用性与优缺点。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包括各种3D打印技术(如SLS、FDM、SLA等)的原理、材料选择、工艺参数设置以及应用前景。此外,还涵盖了非切削加工(如激光加工、电加工)以及精密加工和超精密加工技术。 自动化技术是现代机械制造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详细介绍了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控制、开环与闭环控制系统。深入讲解了传感器技术,如位移、力、压力、温度、速度等传感器的选型、原理与应用。介绍了执行机构,如电机、液压缸、气动元件等。 在数控技术方面,本书系统介绍了数控机床的组成、数控编程(G代码、M代码)、刀具路径规划以及加工模拟。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及其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包括机器人的结构、运动学、动力学、轨迹规划和离线编程。同时,也介绍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在实现自动化控制逻辑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工业总线(如PROFIBUS、Ethernet/IP)在构建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 仿真分析与优化设计 随着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仿真分析已成为机械工程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有限元分析(FEA)的基本理论与应用,包括单元类型选择、网格划分、边界条件施加、载荷类型以及结果的解读。重点介绍了结构力学、热力学、流体力学以及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本书还深入讲解了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在分析流体流动、传热、燃烧等现象中的应用,以及计算声学在预测和控制噪声方面的作用。 此外,本部分还介绍了参数化设计与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引入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结合仿真分析,对机械产品进行性能优化,以达到轻量化、高效率、低成本等设计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运用仿真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缩短研发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 第五部分 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为了跟进时代步伐,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机械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这包括智能制造的理念与实践,如工业物联网(IIoT)、大数据分析在设备诊断与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探讨了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在机械设计、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潜力。 同时,书中还涵盖了生物机械学、仿生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微纳机电系统(MEMS)的原理与制造技术。对新能源技术(如电动汽车、氢能源技术)相关的机械工程挑战与解决方案进行了展望。 《现代机械工程基础原理与应用》力求以严谨的理论分析、翔实的工程实例、先进的技术理念,为广大机械工程师、科研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份权威、实用、与时俱进的参考。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激发创新思维、解决工程难题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的时候,内心是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期待的是它作为一本权威的机械设计参考书,一定能带给我丰富的知识,而忐忑则是因为我担心里面的内容过于专业,以至于我这个非专业人士难以消化。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出色,它将庞杂的机械设计知识系统地梳理,并以一种相对清晰的逻辑呈现出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材料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手册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载荷和工作条件来选择合适的材料。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机械零件的强度、刚度和耐久性至关重要。我还发现,书中提供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都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这让我对机械设计的严谨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虽然有些计算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一旦掌握,就会发现它们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有力工具。我特别喜欢手册中提供的那些表格和图表,它们将大量的数据和参数进行了高度浓缩,方便查阅和应用。举个例子,关于螺纹连接的强度计算,手册中提供了详细的表格,可以直接根据螺纹的规格和载荷来查找允许的力。这大大提高了设计的效率,也保证了设计的可靠性。总的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构建起扎实机械设计理论框架的教材。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让我对机械设计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评分

我必须说,《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最值得投资的一本书籍。我一直以来都对机械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缺乏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一不足。我最喜欢它在讲解各种机械元件的失效分析和预防措施时所展现出的深度。手册中对于疲劳、磨损、腐蚀等常见失效模式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改进建议。这让我意识到,机械设计不仅仅是实现功能,更重要的是确保机械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我曾经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设备故障,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根源和解决方案。手册中关于润滑和密封的设计部分也让我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润滑剂的性能特点、选择原则,以及润滑系统的设计要求。同时,它对各种密封件的类型、结构、选型和安装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却对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我所接触过的那些机械设备,尝试去理解它们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毕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能够在这个领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也让我对机械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机械设计殿堂的神秘之门。我一直对机械领域充满着好奇,尤其喜欢探索那些复杂的机器是如何被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内容之详尽所震撼。它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涵盖了机械设计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机械连接部分的论述,无论是螺纹连接、铆接还是焊接,手册都给出了非常详细的设计准则和计算方法。我之前对于螺栓的强度计算一直存在模糊的概念,通过阅读手册,我才真正理解了预紧力、应力集中等概念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连接的可靠性。而且,手册中穿插了大量的工程实例,这些例子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公式和概念。我常常会花上几个小时,仅仅是沉浸在某一章节中,去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零件背后所蕴含的精妙设计。例如,关于轴的设计,手册中不仅详细介绍了轴的载荷计算、弯曲应力分析、扭转应力分析,还包括了轴的刚度校核、疲劳强度校核以及轴的材料选择和热处理等方面。这些内容让我认识到,一个看似简单的轴,其设计也需要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周密的考虑。这本书就像一个沉默的导师,默默地引导着我,让我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对机械设计的认知水平,也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敬畏之情。

评分

这本书,哦,我得说,《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它简直就是一个宝藏!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算是稍微摸清了它的门道,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觉得里面蕴含的知识深邃得如同浩瀚的星海。我一直以来都对机械工程领域充满好奇,特别是那些精密的零部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它们背后的设计原理又有多么巧妙。拿到这本手册,我最先被吸引住的便是它那厚重的分量,沉甸甸的手感就告诉我,这绝对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公式、图表和专业术语给震撼了。老实说,刚开始我有点怯,感觉像是在面对一座巨大的知识山峰,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但是,随着我一点点地深入,我开始体会到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手册的编排设计非常人性化,虽然内容翔实,但逻辑清晰,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我特别喜欢它对各种机械元件的详细剖析,从最基础的螺栓连接,到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再到各种轴承和密封件,几乎涵盖了机械设计的所有关键环节。更让我惊喜的是,手册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工程应用,这些例子生动形象地解释了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运用,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公式和概念,更能理解它们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机械产品,如何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我常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对照脑海中曾经见过的机械设备,恍然大悟,原来它们的设计背后竟然有如此严谨的学问。而且,手册中的图示也非常精美,清晰地展示了各种结构的细节和工作原理,这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有时候,一段复杂的文字描述,配上一张恰到好处的插图,就能瞬间化解我的疑惑,让我茅塞顿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认识,让我对机械设计这门艺术与科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拿到《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真的名副其实,是一本实实在在的“手册”。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知识储备,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各种传动机构的详尽解析。从最基础的齿轮传动,到复杂的行星齿轮减速器,再到各种带式传动和链式传动,手册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讲解,包括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传动比计算、效率分析以及失效模式。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那些齿轮啮合的示意图,试图理解不同齿形的设计是如何影响传动平稳性和承载能力的。手册中提供的设计公式和校核方法,虽然复杂,但都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材料选择的论述,它不仅仅列出了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如何权衡强度、刚度、耐磨性、成本等多种因素来做出最优选择。这让我意识到,机械设计并非简单的公式套用,而是一个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决策过程。我常常会在工作之余,翻阅手册中关于某个特定零件的设计章节,比如轴承,它关于轴承的寿命计算、疲劳分析以及安装间隙的调整等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将毕生的智慧浓缩其中,让我得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的工程经验和设计技巧。

评分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机械设计宝典”。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提升自己在机械工程领域的知识水平,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最宝贵的收获之一。最让我着迷的是它对于各种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所进行的详尽阐述。手册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常用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以及化学性能,并且给出了在不同工作环境和载荷条件下,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材料。这让我意识到,材料的选择是机械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机械的性能、寿命和成本。我曾经在工作中,因为材料选择不当而导致设备失效,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作为参考,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而且,手册中提供的各种设计图和计算表格,都非常实用,可以直接应用于实际工程设计中。我经常会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手册中的某个章节,比如关于弹簧的设计。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弹簧的类型、设计公式,还包括了弹簧的疲劳寿命分析和材料选择。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像弹簧这样看似简单的零件,其设计也需要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充分的考量。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将毕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能够在这个领域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也让我对机械设计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的到来,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精密机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实体运作的工程奇迹充满着迷恋,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详实、最权威的向导之一。我记得我拿到它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那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知识的厚度。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机械工程师,但从小对机械的结构和运转方式就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对机械原理的好奇心。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各种机械元件时所展现出的深度和广度。举个例子,它对于轴承的分类、选型、计算以及安装维护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从滚珠轴承到滚子轴承,再到各种特殊用途的轴承,几乎无所不包。手册中给出的计算公式和设计准则,虽然对我来说有些复杂,但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我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它所代表的物理意义,这让我不仅仅是记忆,更是真正地理解了机械设计的核心逻辑。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并非枯燥乏味,虽然是专业书籍,但它的叙述方式相对清晰易懂,即便是初学者,只要有耐心和毅力,也能从中受益匪浅。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一些复杂概念时,所提供的类比和图示,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我能够更轻松地掌握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知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导师,随时随地都能为我解答关于机械设计的各种疑问,让我能够在这个领域不断地探索和前进。

评分

《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这本书,在我看来,绝对是机械设计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我一直以来都对机械装置的巧妙结构和精密运作着迷,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理解这一切的钥匙。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激发我思考和探索的百科全书。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液压和气动系统设计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手册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液压元件和气动元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系统集成和参数选择。它还提供了丰富的电路图和系统图,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液压和气动系统。我曾经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液压回路的设计感到困惑,但通过阅读手册中的相关章节,我才恍然大悟,理解了不同阀门和执行器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而且,手册中关于安全性和可靠性设计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它强调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这让我意识到,机械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功能,更重要的是保障人身安全和设备可靠性。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穿梭于机械设计的迷宫之中,让我能够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点,也让我对这个领域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创造力。

评分

这本《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简直就是一本机械设计的“圣经”。我一直以来都对机械工程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指明了方向,让我能够在这个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我最喜欢它的内容组织方式,非常系统化,从基础的零件设计到复杂的系统集成,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动力学和振动分析的部分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如何进行机械系统的动力学建模,如何分析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模态,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来抑制不必要的振动。这些内容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运行平稳性和降低噪声非常重要。我还发现,手册中提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都非常严谨,并且配有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工程应用示例。这让我能够不仅仅是记忆公式,更能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设计逻辑。我常常会花上很多时间去研究手册中的某个章节,比如关于弹簧的设计。它不仅介绍了各种弹簧的类型、设计公式,还包括了弹簧的疲劳寿命分析和材料选择。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像弹簧这样看似简单的零件,其设计也需要经过严谨的计算和充分的考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让我一步步地深入了解机械设计的奥秘,也让我对这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领域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 第4卷)》,对我而言,简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精密工程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巧妙地将抽象力学原理转化为实际机械运动的设计师们充满着崇敬,而这本手册,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他们工作方式的绝佳窗口。它不仅仅是堆砌公式和图纸,更重要的是,它向我展示了设计思路的演变过程和决策背后的考量。我尤其钟情于它在讲解各种连接和紧固件设计时的严谨性。从螺纹的强度计算,到花键的承载能力分析,再到各种销和键的设计原则,手册都给出了非常详实的数据和校核方法。这让我明白,一个看似简单的连接,其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力学分析和工程经验。我曾经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对连接件的设计理解不够透彻而遇到过一些小麻烦,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能有这本书作为参考,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而且,手册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工程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那些抽象的公式和概念。每一次翻阅,我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知识和灵感,让我对机械设计的复杂性和精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对这个充满智慧的领域充满了无限的敬畏。

评分

很不错,质量很好,印刷清晰,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正版,下次还会再买!

评分

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考试用书考试用书

评分

这个必须好评,最棒的机械设计资料,虽然是化工出版社的,确实比xx强。

评分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还好

评分

老朋友相见,很开心,一见如故!

评分

物流送错站。。无语。。不过东西不错。而且还是便宜入手

评分

外表书边角被磕破。内容还可以,仅作参考吧!

评分

拿到书吓呆了,包装都破了,还好书没破也就算了,如果有下雨或者啥的,这书肯定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