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

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胜新 编
图书标签:
  • 金属材料
  • 材料手册
  • 实用工具书
  • 工程技术
  • 金属工程
  • 材料科学
  • 工业参考
  • 第二版
  • 金属加工
  • 材料选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3915
版次:2
商品编码:1210901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相关专业在校师生。
  1)本手册是一本根据相关的现行标准资料和技术资料编写而成的金属材料工具书。   2)内容全面。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金,铜及铜合金,锌及锌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铅及铅合金,锡及锡合金,锑及锑合金,贵金属及其合金,稀有金属材料,特殊合金共19章,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对照,以供读者参考。   3)实用性强。本手册采用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资料,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性能、规格尺寸、使用范围等内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4)查阅便捷。本手册以表格为主,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和层次结构,使之更合理,便于读者查阅。

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一本根据相关的现行标准资料和技术资料编写而成的金属材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铜及铜合金,锌及锌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铅及铅合金,锡及锡合金,锑及锑合金,贵金属及其合金,稀有金属材料,特殊合金共19章,并在附录中列出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对照。本手册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性能、规格尺寸、使用范围等内容,内容全面,数据齐全,查阅便捷,实用性强。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基础资料1
1.1金属材料的分类1
1.1.1生铁的分类1
1.1.2铸铁的分类1
1.1.3钢的分类2
1.1.4钢产品的分类5
1.1.5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类6
1.1.6有色金属材料的分组7
1.2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7
1.2.1基本原则7
1.2.2生铁牌号表示方法8
1.2.3铁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8
1.2.4铸铁牌号表示方法10
1.2.5铸钢牌号表示方法11
1.2.6钢牌号表示方法13
1.2.7其他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18
1.2.8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18
1.3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表示方法20
1.3.1铝及铝合金牌号(代号)表示方法20
1.3.2镁及镁合金牌号(代号)表示方法22
1.3.3铜及铜合金牌号表示方法24
1.3.4锌及锌合金牌号表示方法26
1.3.5钛及钛合金牌号表示方法27
1.3.6镍及镍合金牌号表示方法28
1.3.7稀土金属材料牌号表示方法28
1.3.8贵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29
1.4金属材料相关术语31
1.4.1常用金属材料组织术语31
1.4.2常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术语32
1.4.3常用金属材料缺陷术语33
1.4.4常用金属材料物理性能术语34
1.4.5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术语35
1.4.6常用材料铸造性能及工艺术语36
1.4.7常用金属材料锻压性能及工艺术语37
1.4.8常用金属材料焊接性能及工艺术语38
1.4.9常用金属材料热处理性能及工艺术语39
1.4.10常用金属材料腐蚀防护术语41
1.5合金元素在金属材料中的作用42
1.5.1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42
1.5.2合金元素在有色金属材料中的作用50
1.6常用钢铁材料的性能54
1.6.1常用钢铁材料的物理性能54
1.6.2常用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56
1.6.3常用钢铁材料的工艺性能59
1.7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60
1.7.1常用有色纯金属的性能60
1.7.2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62
1.7.3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65
1.7.4常用有色金属材料的可加工性66
1.8金属材料的状态、代号及标记66
1.9金属材料的理论重量计算公式70
1.10常用金属材料的储运管理71
第2章生铁和废钢铁73
2.1生铁73
2.1.1炼钢用生铁(YB/T 5296—2011)73
2.1.2炼钢用直接还原铁(YB/T 4170—2008)73
2.1.3铸造用生铁(GB/T 718—2005)74
2.1.4球墨铸铁用生铁(GB/T 1412—2005)74
2.1.5铸造用磷铜钛低合金耐磨生铁(YB/T 5210—1993)74
2.1.6脱碳低磷粒铁(YB/T 068—1995)75
2.1.7含镍生铁(GB/T 28296—2012)75
2.2废钢铁及钢渣76
2.2.1废钢铁(GB/T 4223—2004)76
2.2.2水泥用钢渣(YB/T 022—2008)77
2.2.3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2006)77
2.2.4道路用钢渣(GB/T 25824—2010)77
第3章铁粉、纯铁和铁合金79
3.1铁粉79
3.1.1粉末冶金用还原铁粉(YB/T 5308—2011)79
3.1.2焊条用还原铁粉(YB/T 5138—1993)80
3.1.3羰基镍铁粉(YS/T 634—2007)81
3.1.4烟花爆竹用铁粉(GB/T 26198—2010)81
3.1.5纳米铁粉(GB/T 30448—2013)81
3.2纯铁82
3.2.1原料纯铁(GB/T 9971—2004)82
3.2.2电磁纯铁(GB/T 6983—2008)82
3.3铁合金83
3.3.1铁合金产品必测元素和标记(GB/T 3650—2008)83
3.3.2钨铁(GB/T 3648—2013)84
3.3.3铌铁(GB/T 7737—2007)84
3.3.4硼铁(GB/T 5682—2015)84
3.3.5镍铁(GB/T 25049—2010)84
3.3.6磷铁(YB/T 5036—2012)85
3.3.7钒铁(GB/T 4139—2012)85
3.3.8低磷钒铁(YB/T 4247—2011)86
3.3.9钒渣(YB/T 008—2006)86
3.3.10五氧化二钒(YB/T 5304—2011)86
3.3.11钛铁(GB/T 3282—2012)87
3.3.12酸溶性钛渣(YB/T 5285—2011)87
3.3.13钼铁(GB/T 3649—2008)87
3.3.14氧化钼(YB/T 5129—2012)88
3.3.15硅铁(GB/T 2272—2009)88
3.3.16氮化硅铁(YB/T 4239—2010)89
3.3.17硅铬合金(GB/T 4009—2008)89
3.3.18稀土硅铁合金(GB/T 4137—2015)90
3.3.19稀土镁硅铁合金(GB/T 4138—2015)90
3.3.20硅钡合金(YB/T 5358—2008)91
3.3.21硅铝合金(YB/T 065—2008)91
3.3.22硅钡铝合金(YB/T 066—2008)91
3.3.23硅钙钡铝合金(YB/T 067—2008)92
3.3.24铬铁(GB/T 5683—2008)92
3.3.25氮化铬铁(YB/T 5140—2012)93
3.3.26低钛高碳铬铁(YB/T 4154—2006)93
3.3.27锰铁(GB/T 3795—2014)93
3.3.28微碳锰铁(YB/T 4140—2005)94
3.3.29锰硅合金(GB/T 4008—2008)94
3.3.30微、低碳锰硅合金(YB/T 4240—2010)95
3.3.31富锰渣(YB/T 2406—2015)95
第4章铸铁和铸钢96
4.1灰铸铁96
4.1.1灰铸铁件(GB/T 9439—2010)96
4.1.2泵用灰铸铁件(JB/T 6880.1—2013)97
4.1.3灰铸铁管件(GB/T 3420—2008)97
4.1.4柔性机械接口灰铸铁管(GB/T 6483—2008)99
4.1.5连续铸铁管(GB/T 3422—2008)102
4.2球墨铸铁103
4.2.1球墨铸铁件(GB/T 1348—2009)103
4.2.2等温淬火球墨铸铁件(GB/T 24733—2009)107
4.2.3耐磨损球墨铸铁件(JB/T 11843—2014)108
4.2.4电力金具球墨铸铁件(DL/T 768.4—2002)108
4.2.5连续铸造球墨铸铁管(YB/T 177—2000)108
4.2.6水泥内衬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件(CJ/T 161—2002)109
4.2.7污水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 26081—2010)109
4.3蠕墨铸铁110
4.3.1蠕墨铸铁件(GB/T 26655—2011)110
4.3.2船用蠕墨铸铁件(GB/T 364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   《实用金属材料手册》自2011年8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近年来,大量金属材料相关标准进行了修订,第1版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与时俱进,我们决定对《实用金属材料手册》进行修订再版。   修订时,全面贯彻了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更新了相关内容,共淘汰旧产品60多个,新增或更新产品400多个;重新整合了各章,如对第1章基础资料进行了重新编写,将原第5章工具钢改为第6章工模具钢,增加了第14章铅及铅合金、第15章锡及锡合金、第16章锑及锑合金等内容,将原第14章稀有金属及其合金、原第16章稀土金属及其合金合并为第18章稀有金属材料等;修正了第1版中的错误,并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使之更便于读者查阅。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全面核实查对了2016年10月以前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精心整理编写了这本手册。本手册仍坚持第1版的特色:   (1)内容全面 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铝及铝合金,镁及镁合金,铜及铜合金,锌及锌合金,钛及钛合金,镍及镍合金,铅及铅合金,锡及锡合金,锑及锑合金,贵金属及其合金,稀有金属材料,特殊合金,共19章,并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金属材料牌号对照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   (2)实用性强 本手册采用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资料,系统地介绍了各种金属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性能、规格尺寸、使用范围等内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3)查阅快捷 本手册以表格为主,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和层次结构,使之更合理,便于读者查阅。   本手册可供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参考。   本手册由郑州大学的刘胜新任主编,路王珂、于根杰、王成铎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工作为:第1章由路王珂、曹文博、陈永、杨威、赵轩玮、蒋思涵编写,第2章由于根杰、曹文博、张秀娟、李军伟、张永生、尼军杰、陈永编写,第3章由王成铎、曹文博、侯起飞、马庆波、王宁、杨灿玲、张海连编写,第4章由李亚敏、曹文博、王军、刘鸣放、李莎、李瑞、李怀武、陈永编写,第5章由刘胜新编写,第6章由李亚敏、路王珂、曹文博、夏力、夏静、黄智泉、李国立、冯纪东、陈夸编写,第7章由王成铎、李亚敏、曹文博、潘继民、李立程、王金荣、孟迪、李立凤、李孔斋、刘峰、陈志民、王瑞娟编写,第8章由刘胜新编写,第9章由王成铎、李亚敏、曹文博、陈加福、付建伟、李菁、李响、陈永编写,第10章由刘胜新编写,第11章由王成铎、路王珂、曹文博、柳洪洁、宋月鹏、李立里、李宇佳、马超宁、张亚荣、赵丹、杨娟、陈永编写,第12章由王成铎、李亚敏、孙华为、王乐军、胡中华、张冠宇、颜新奇、丛康丽、孙为云、陈永编写,第13章由于根杰、李亚敏、霍方方、翟德铭、陈光、李书珍、王朋旭、王鸿杰、李立碑、徐丽娟编写,第14章由于根杰、徐锟、张锐、张素红、姚宇、杨晗编写,第15章由于根杰、李亚敏、路王珂、严咏志、肖树龙、向嵩、吴振远、武倩倩、王志刚、孙志鹏、陈永编写,第16章由于根杰、路王珂、李亚敏、曹文博、秦亚伟、潘星宇、毛磊、马军贵、李杏娥、李浩、李威、李鹏、陈永编写,第17章由路王珂、于根杰、李亚敏、靳先芳、鞠文彬、蒋佳国、贾海波、侯晓丽、韩庆礼、顾振华编写,第18章由路王珂、于根杰、李亚敏、弓雪原、高玉、高见峰、杜铁磊、邓晶、陈伟编写,第19章由刘胜新、陈慧敏、贠东海、张洋、吴珊珊、魏晓龙编写,附录由李亚敏、陈永编写。全书由陈永统稿,汪大经教授对全书进行了认真审阅。   在本手册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标准,谨向有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我们负责对书中所有内容进行技术咨询、答疑。   编者
《精通现代工程材料:金属篇》 本书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实用的现代金属材料知识体系。我们精心梳理了当前工程领域中最常用、最具发展前景的金属材料,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力求呈现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知识图谱。 内容概览: 第一部分:金属材料基础理论 金属结构与性能关系: 深入探讨金属晶体结构(面心立方、体心立方、密排六方等)如何影响其宏观力学性能(强度、塑性、韧性、硬度等)。我们将详细解析位错理论、孪晶形成以及这些微观结构特征在材料变形过程中的作用。 相图分析与相变: 聚焦于二元和三元金属相图的解读方法,讲解固溶体、化合物、共晶、共析等相的形成条件和演变规律。重点阐述热处理过程中各种相变(如奥氏体化、珠光体转变、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金属材料的强化机制: 全面介绍提高金属材料强度的各种方法,包括固溶强化、沉淀强化、晶界强化、形变强化(加工硬化)以及复合强化等。我们将结合实例分析不同强化机制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金属材料的断裂力学: 阐述脆性断裂、韧性断裂、疲劳断裂和应力腐蚀断裂等常见断裂模式。介绍断裂韧度、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等关键参数,并讨论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控制来提高材料的抗断裂能力。 第二部分:主流金属材料详解 钢铁材料: 碳素钢: 详细分类(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分析碳含量对其性能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常见的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热处理工艺。 合金钢: 深入介绍各种合金元素(如铬、镍、钼、钒、钨、锰等)在钢中的作用,包括提高强度、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高温性能等。重点讲解结构钢、工具钢、不锈钢、耐热钢等主要牌号的成分、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加工要求。 铸铁: 区分灰铸铁、白口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等,分析碳、硅、锰等元素的含量与组织结构的关系,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铝及铝合金: 纯铝: 介绍纯铝的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以及其在对性能要求不高的场合的应用。 铝合金: 重点讲解硬铝、锻铝、铸铝等大类,以及按强化机制划分的系列(如Al-Cu、Al-Mg、Al-Si、Al-Zn等)合金。详细分析不同合金的成分、热处理工艺(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力学性能、耐腐蚀性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建筑等领域的典型应用。 铜及铜合金: 纯铜: 介绍其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能,以及在电线电缆、散热器等领域的应用。 黄铜、青铜、白铜等合金: 分析不同合金元素的加入对铜性能的改变,例如提高强度、硬度、耐磨性或耐腐蚀性。重点讲解常见的牌号,如H62黄铜、QSn6.5-0.1青铜、BFe10-1-1白铜等,以及其在电子电气、机械制造、装饰等领域的应用。 钛及钛合金: 纯钛: 强调其高比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钛合金: 详细介绍α型、β型、α+β型钛合金的特点,以及 Ti-6Al-4V 等重要牌号。分析其在航空发动机、飞机结构、医疗植入物、化工设备等高端领域的应用。 镁及镁合金: 镁合金: 突出其极轻的比重,在满足一定强度要求下的减重优势。介绍AZ系列、AM系列等常见镁合金的成分、性能特点,以及在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其他重要金属材料: 镍基合金: 介绍其优异的高温强度、抗氧化和抗蠕变性能,以及在航空发动机叶片、燃气轮机等高温环境下的应用。 高温合金: 涵盖镍基、钴基、铁基高温合金,重点分析其在极端温度和应力条件下的服役性能。 形状记忆合金: 介绍其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以及在医疗器械、航空航天、传感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粉末冶金材料: 探讨粉末制备、压制、烧结等工艺,以及由此获得的具有特殊性能的金属材料,如硬质合金、烧结金属等。 第三部分:金属材料的加工与性能评价 金属成形工艺: 涵盖锻造、轧制、挤压、拉伸、冲压、铸造等主流的金属成形方法,分析不同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金属连接技术: 详细介绍焊接(弧焊、电阻焊、激光焊等)、钎焊、铆接、螺纹连接等,并讨论不同连接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金属表面处理: 介绍电镀、阳极氧化、喷涂、热喷涂、化学处理等表面改性技术,以及其提高材料耐磨性、耐腐蚀性、装饰性等方面的作用。 金属材料性能测试方法: 介绍拉伸试验、硬度试验、冲击试验、疲劳试验、断裂韧性试验、腐蚀试验、无损检测(超声波、射线、涡流等)等常用测试方法,并讲解如何正确解读试验结果。 金属材料的失效分析: 探讨材料失效的常见原因,如设计不当、制造缺陷、使用环境恶劣、维护不当等,并提供初步的失效分析思路和方法。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紧密联系工程实际,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图表,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材料理论。 体系化与全面性: 覆盖了现代工程中常用的绝大多数金属材料,并从基础到应用进行了系统梳理。 前沿性与发展趋势: 关注新型金属材料的研发进展,如高性能合金、智能材料等,为读者提供前瞻性视野。 实用性与易读性: 语言力求简洁明了,逻辑清晰,便于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查阅和应用。 本书将是您在理解、选择和应用金属材料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本身不是做金属材料研究出身的,但我的工作需要经常与各种金属制品打交道,从采购原材料到监督生产加工,再到质量检验,都需要对金属材料有基本的了解。《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我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门槛。书中语言的表述方式,相较于一些纯学术的文献,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图文并茂,很多概念和性能可以通过图表直观地展示出来。 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不同金属材料的典型应用案例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某材料用于某产品”,而是会深入分析为什么选择这种材料,它在这款产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的哪些性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以及在实际使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在介绍某种用于汽车发动机活塞的铝合金时,它会详细讲解该合金在高温高压环境下的强度保持能力、优良的导热性对发动机效率的影响,以及针对其抗氧化和抗磨损性能所采取的特殊处理。这种从应用出发,反过来解析材料性能和选择依据的方式,让我对金属材料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场景化”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让我觉得特别有价值的是它对金属材料加工性的详细描述。我们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对金属材料进行切削、锻造、冲压、焊接等各种加工。不同材料的加工性能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成本。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详尽的信息。比如,在介绍某种难加工的合金时,它不仅会告诉你它的硬度很高,加工困难,还会详细解释造成加工困难的具体原因,例如材料的韧性太强、切屑容易粘刀、或者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加工硬化等。 更重要的是,它会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某种易产生加工硬化的材料,书中会建议采用较低的切削速度、使用更锋利的刀具、或者采用特殊的冷却润滑方式。对于焊接工艺,它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我记得我们之前在焊接一种高强度钢时,经常会遇到焊缝开裂的问题,一直找不到根源。而在这本手册里,我才了解到,这种钢材对焊前预热和焊后缓冷有很高的要求,并且需要使用特定的焊条。书中详细列出了不同钢材的焊前预热温度范围、焊后热处理的工艺参数,以及推荐的焊材种类。这对于我们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评分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各种不同供应商提供的金属材料打交道,而各家供应商对材料的命名和性能描述方式却不尽相同,这给我带来了不少困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提供的系统化的材料分类和标准化的性能参数,极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书中对于国际上通用的金属材料标准(如ASTM、AISI、JIS、GB等)都有所提及,并且提供了不同标准下同一类材料的对应关系。 我特别看重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金属材料的性能数据,并且是以非常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例如,对于同一种类型的钢材,书中会用折线图展示其在不同温度下的强度变化,用柱状图对比其在不同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这些直观的比较,让我能够迅速地抓住材料的关键性能,并与其他材料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材料测试方法和质量控制的介绍,这对于我理解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或者指导内部的质量检验工作,都非常有帮助。

评分

拿到这本《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内心是有些许期待的,毕竟“实用”两个字就足够吸引人,而“第2版”的更新也预示着内容的时效性和全面性。我的工作内容经常会涉及到各种金属材料的选择和应用,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最后的生产落地,金属材料的性能、加工工艺、焊接要求等等,都是必须牢牢掌握的。过去,我常常需要在各种零散的技术资料、行业标准以及供应商提供的规格书中大海捞针,效率不高,而且容易遗漏关键信息。所以,一本整合了这些内容的“手册”对我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铝合金和钛合金的部分。我们公司正在开发一款新型的航空部件,对材料的强度重量比、耐高温性能以及抗疲劳性都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之前接触的资料很多是碎片化的,关于不同牌号的铝合金在特定温度下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以及疲劳寿命等数据,很难找到一个直观的对比。而这本书,则将这些关键参数以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给出了相应的选材建议。例如,在描述某种高强度铝合金时,它不仅列出了基本的力学性能,还详细解释了其热处理工艺对性能的影响,以及常见的加工方法和注意事项。我甚至可以在书中找到关于焊接不同牌号铝合金时,可能出现的接头性能衰减情况的预测和规避方法。这对于我们工程师来说,极大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也增加了设计的信心。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金属材料的内部微观结构是掌握其宏观性能的关键。《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堆冰冷的数据,而是通过丰富的金相照片和显微组织图谱,让我能够直观地看到不同金属材料在经过各种热处理、加工后的微观形态。例如,它会清晰地展示出钢材中奥氏体、铁素体、珠光体、马氏体的不同形态,以及它们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强化机制的讲解。比如,固溶强化、沉淀硬化、晶粒细化强化、位错强化等等,这些概念对于我理解材料为何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强度至关重要。书中会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这些机制的原理,并且通过实例说明,某种材料是通过何种方式实现了强度的提升。这让我不再仅仅是记住某个材料的强度值,而是能够理解其强度是如何“炼成”的,从而在选择材料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分析和比较。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逻辑清晰的讲解,让我感觉自己对金属材料的理解更加深入和透彻。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模具设计的工作者,金属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模具的寿命、精度和生产效率,所以对材料的要求可谓是精益求精。《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以往,我可能对市面上常见的几种模具钢材比较熟悉,但对于一些高性能、特种的模具材料,了解并不深入。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它不仅详细列出了各种模具钢的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更重要的是,它会根据不同的模具类型(如注塑模、冲压模、压铸模)和加工对象,推荐最合适的材料,并且分析了这些材料在耐磨性、韧性、抗热疲劳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让我尤为受益的是,书中对刀具材料的介绍。我们模具加工离不开各种刀具,而刀具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加工的精度和效率。这本书对硬质合金、陶瓷刀具、立方氮化硼(CBN)刀具、聚晶金刚石(PCD)刀具等材料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加工对象进行了非常详细的阐述。我甚至可以从中了解到,在加工某种特殊的合金材料时,应该选择哪种类型的刀具,以及相应的切削参数。这对于我优化加工工艺,提高模具的加工质量,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指导作用。

评分

对于我这种常年与钢铁打交道的人来说,书中关于钢材的部分绝对是重头戏。特别是那些特种钢和合金钢,种类繁多,性能差异巨大,选择起来确实是个挑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钢材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剖析这些成分和热处理工艺是如何影响钢材的最终性能的。例如,书中对某种高强度低合金钢的介绍,让我对其中微量元素的添加如何细化晶粒、提高强度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记得之前在处理一个焊接变形问题时,苦苦追寻了半天原因,后来才发现是焊接材料的选择与母材的匹配度不够理想。而在这本手册里,关于不同牌号焊条和焊丝的详细说明,以及它们与各种基材的焊接性能评价,简直就是我的救星。它甚至还提供了不同焊接工艺参数的建议范围,以及焊接后可能出现的缺陷和预防措施。这些细节的呈现,对于我们一线操作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金属材料失效分析的内容。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失效分析师,但在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材料问题,比如突然出现的裂纹、腐蚀等。以前,遇到这类问题,只能凭借经验或者翻阅大量的文献,有时甚至会误判。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路,从宏观的断口形貌描述,到微观的显微组织分析,再到可能的失效原因推测,都给出了清晰的指导。虽然它不能替代专业的仪器和分析,但至少能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的大致方向,并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介绍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查阅数据,更是在学习如何真正地理解和运用金属材料。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购买《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在设备维护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金属材料识别和性能评估问题。我们厂里的设备很多都是老旧设备,很多原始的材料信息已经丢失,或者当时的标注并不清晰。每次需要更换某个关键的金属零部件时,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解放了我的双手和大脑。书中提供了大量的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以及机械性能的详细数据,并且对各种常见的合金体系进行了分类说明。我可以通过对照书中提供的密度、硬度、熔点等数据,大致判断出材料的种类,然后结合书中关于金相组织和衍射图谱的介绍,进一步确认材料的牌号。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铜合金和镍合金的章节。我们厂里有一些关键的流体输送管道,使用的都是耐腐蚀性要求很高的铜合金和镍合金。之前,我总是对这些合金的具体牌号和性能特点感到模糊。而这本书,则把不同牌号的铜合金(如黄铜、青铜)和镍合金(如蒙乃尔合金、哈氏合金)的耐腐蚀性、高温强度、导电性等性能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且列举了它们在不同介质(如酸、碱、盐、海水)中的腐蚀速率数据。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提到了这些合金的加工和焊接的难点,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某些铜合金在特定环境下容易发生应力腐蚀开裂。这些信息对于我判断设备故障原因,或者在进行维修时选择合适的替代材料,都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评分

我是一个对各种金属制品充满好奇的人,从日常生活中的不锈钢餐具,到工业生产中的大型机械部件,我都会想了解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材料。《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书中涵盖的金属材料种类非常广泛,从常见的铝、铜、铁,到一些相对不那么常见的钛、镍、镁合金,以及各种复合材料,几乎无所不包。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金属材料的“家族史”介绍。它会简单介绍某种金属的发现历史、提炼方法,以及它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再深入到其各种合金的特性和应用。比如,关于铜合金,它会从纯铜说起,然后介绍黄铜、青铜、白铜等不同合金的特点和用途,从古老的铜币到现代的电线电缆,让我看到了铜的演变和发展。这种带有历史和文化色彩的介绍,让我在学习技术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人文关怀,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评分

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金属材料可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在我看来,它们是构成现代社会的基础。《实用金属材料手册(第2版)》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金属材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处不在。从家里的装修材料,到交通工具的零部件,再到各种电子产品的外壳,几乎所有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东西,都离不开金属材料的支撑。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普通的金属制品,其背后也蕴含着复杂的材料科学和工程技术。例如,书中对不锈钢的介绍,让我了解了不同牌号的不锈钢在耐腐蚀性、硬度、加工性上的差异,以及它们是如何被巧妙地应用在厨房用具、建筑装饰、医疗器械等领域的。甚至,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金属回收和环保利用的内容,这让我对金属材料的生命周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将技术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读物。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给公司买的北公司买的五分好评,五分好评

评分

还好………………………………………………………………………………

评分

帮同事买的,挺不错的。

评分

机械设计人员必备手册,推荐

评分

帮同事买的,挺不错的。

评分

很好的设计参考书籍,正需要,正需要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真心不错,就是有一点点小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