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典藏·线装书系:《资治通鉴》 函套 典藏版(套装共6册)

国学典藏·线装书系:《资治通鉴》 函套 典藏版(套装共6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宋] 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国学
  • 历史
  • 资治通鉴
  • 线装书
  • 典藏
  • 套装
  • 史书
  • 通史
  • 古典文献
  • 四书五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线装书局
ISBN:9787512019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3254
包装:线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156
套装数量:6
字数:87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全书。所以,我们节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五十一卷,所载主要是开国帝王、历史影响突出的帝王在位期间的历史;同时,有的卷中包括多个帝王,其中不重要的帝王部分,作了存目、删除正文处理。
  对于这些帝王,我们作了“帝王简介”(细黑字体)置于他们首次出现的分卷开端部分,以便读者很好地抓住他们在位期间的历史发展趋势。
  《资治通鉴》是文言文,书中的很多地名、人名、官职、历史事件,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为了方便阅读,我们进行了注释。
  有必要说明的,正文分为史事、史论两部分,书中分别采用书宋、仿宋字体,并且史论部分还作了缩进排版处理。“史论”是评述所记事件、人物的文字,在本书中它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司马光本人对史事所发表的议论,另一类是引用前人(扬雄、贾谊、司马迁、班固、荀悦、鱼豢、陈寿、孙盛、裴子野等)的论述。

内页插图

目录

资治通鉴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年),尽壬子(前369年),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资治通鉴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年),尽庚子(前321年),凡四十八年
显王
资治通鉴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年),尽癸酉(前228年),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
孝文王
庄襄王
始皇帝上
资治通鉴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年),尽壬辰(前209年),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
二世皇帝上
资治通鉴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年),尽甲午(前207年),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
资治通鉴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年),尽丙申(前205年),凡二年
高帝上之上
资治通鉴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年),尽戊戌(前203年),凡二年
高帝上之下
资治通鉴卷第十一汉纪三 起己亥(前202年),尽辛丑(前200年),凡三年
高帝中
资治通鉴卷第十二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年),尽癸丑(前188年),凡十二年
高帝下
资治通鉴卷第十七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年),尽丁未(前134年),凡七年
武帝上之上
资治通鉴卷第十八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年),尽丙辰(前125年),凡九年
武帝上之下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年),尽丙戌(26年),凡二年
光武帝上之上
资治通鉴卷第四十一 汉纪三十三 起丁亥(27年),尽己丑(29年),凡三年
光武帝上之下
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九 魏纪一 起庚子(220年),尽壬寅(222年),凡三年
文帝上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魏纪二 起癸卯(223年),尽丁未(227年),凡五年
文帝下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九 晋纪一 起乙酉(265年),尽壬辰(272年),凡八年
武帝上之上
资治通鉴卷第八十晋纪二 起癸巳(273年),尽己亥(279年),凡七年
武帝上之下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二 晋纪十四 起壬午(322年),尽癸未(323年),凡二年
元帝下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十九 宋纪一 起庚申(420年),尽癸亥(423年),凡四年
武帝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 起甲子(424年),尽丁卯(427年),凡四年
文帝上之上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五 齐纪一 起己未(479年),尽癸亥(483年),凡五年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十九年完成。它上起战国初期,下至五代十国末期,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十六卷,十三万两千八百余字,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详实的史学巨著。 编纂缘起与历史意义 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初衷,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他希望通过梳理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为当世君臣提供治国理政的参考,以达到“通鉴”——即通达历史、借鉴古人经验以指导现实——的目的。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史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现实关怀和政治功能。 《资治通鉴》的编纂,是在宋仁宗时期,司马光和一批学士开始着手整理史料,历经宋英宗、宋神宗三朝,最终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完成。其间,司马光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帮助,如刘叙、刘盆子、范祖禹、谢注文、张舜民、杨绘、曾巩等。这些人对《资治通鉴》的完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资治通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史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史料的选择、考证的严谨、叙事的清晰、观点的独到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它不仅是一部史学著作,更是一部哲学、政治、军事、文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与结构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从公元前475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公元979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共1362年的历史。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 全书共十六卷,司马光在每卷之前都附有“总目”,概述本卷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发展脉络。在叙事上,司马光力求客观公正,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既有褒扬也有批评,力求做到“不避亲疏,不饰得失”。 《资治通鉴》的叙事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它将复杂的历史事件,以时间为线索,有条不紊地呈现给读者。在叙事过程中,司马光善于抓住历史事件的关键节点,深入剖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史料考证与学术价值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广泛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包括各类正史、野史、诏令、奏章、碑刻、铭文等。他对史料的考证极为严谨,对同一史事的不同记载,反复进行比对,去伪存真,力求真实可靠。 《资治通鉴》在史料考证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不仅为后世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也为史学研究树立了严谨的治学典范。司马光对史料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扎实的考证能力。 思想观点与历史评价 《资治通鉴》在思想观点上,体现了司马光作为一位儒家史学家的立场。他重视民生,强调仁政,反对暴政,主张君主应以民为本,勤于政事,善于纳谏。他对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评价,都围绕着“治”与“乱”的中心展开,试图从中找出治国安邦的规律。 《资治通鉴》对历史上许多重要事件的分析,都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例如,它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就指出了其暴政的根本问题;对汉朝兴衰的探讨,则揭示了政治腐败和外戚干政的危害。 《资治通鉴》在历史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历代帝王都将其视为治国理政的必读之书,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智慧。它不仅在中国国内流传广泛,也对东亚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的史学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价值与艺术特色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杰作。司马光以其高超的文学才能,将枯燥的历史事件,描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其语言简洁明快,叙事流畅,善于运用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性格。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更是气势磅礴,波澜壮阔。 《资治通鉴》的叙事艺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小说家、戏剧家都从中汲取了创作灵感,创造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版本与流传 《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历经多个朝代的刻印和流传,形成了许多重要的版本。其中,北宋刻本、南宋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 在近现代,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资治通鉴》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出现了许多精装、简装、注疏、选译等版本,使更多读者能够接触和阅读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资治通鉴》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重读《资治通鉴》,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智慧的宝库: 《资治通鉴》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认识国家兴衰的规律,从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 人文素养的滋养: 《资治通鉴》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助于我们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历史思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司马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客观的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如何进行史料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范例。 文化传承的桥梁: 《资治通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阅读和传承《资治通鉴》,是连接古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总之,《资治通鉴》是一部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史学巨著,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这部著作的深入研读,将使我们对中国历史、中华文明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资治通鉴》函套典藏版,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值得”。我之前接触过不少《资治通鉴》的版本,但总是觉得在装帧和材质上缺少一些“味道”。这套书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那沉甸甸的函套,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充满了尊贵感。打开之后,六册线装书更是让人惊喜。纸张的质感很好,不是那种脆生生的纸,而是带着一种温润的韧性,字迹清晰,排版也相当舒服,即使是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我特别喜欢这种传统的线装方式,翻阅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文字,仿佛真的在抚摸着历史的脉络。这套书不只是简单地将内容呈现出来,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美学的致敬。我想,对于热爱历史,也同样注重阅读体验的人来说,这套书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选择。它不仅能让我深入了解历史,更能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文化上的愉悦和满足。

评分

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尤其钟爱宋明时期的史书。这套《资治通鉴》函套典藏版,在我眼中,不仅仅是一部宏伟的历史巨著,更像是一面穿越时空的镜子,映照出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打开函套,里面是六册精美的线装书,那种古色古香的韵味扑面而来,让我立刻就心生敬意。书的纸张泛着淡淡的黄色,摸上去有宣纸特有的温润感,字体古朴有力,排版也十分舒适,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传统的线装工艺,翻阅时有一种莫名的仪式感,仿佛能感受到古代书卷的温度。虽然我之前也读过《资治通鉴》的一些版本,但这一套的收藏价值和阅读体验确实是独一无二的。我计划把它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时不时拿出来翻阅,让那厚重的历史气息充盈我的精神世界,也让我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到更多思考人生的角度。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古籍收藏者,我一直在寻找一套真正意义上的《资治通鉴》典藏版本。这套《资治通鉴》函套典藏版(套装共6册),可以说完美契合了我所有的期望。从函套的设计到内书的装帧,无一不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函套采用了传统的工艺,质感厚实,古朴典雅,摆放在书架上,自带一种沉静的文化气息。打开函套,六册线装书映入眼帘,纸张是上好的宣纸,触感温润细腻,字迹清晰,印刷精美,没有任何毛边或晕染的痕迹。我特别欣赏这种传统的线装装订方式,它不仅保留了古籍的风貌,更带来了一种独特的翻阅体验,每一次翻页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作为一套珍贵的史学典籍,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底蕴,而这套书的出版,无疑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致敬。我会把它作为我书房的镇馆之宝,细心珍藏,并时常与同好分享。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演变深感着迷,而《资治通鉴》无疑是理解这些方面最权威的史料之一。我之前也陆陆续续看过一些《资治通鉴》的版本,但这次收到的这套《资治通鉴》函套典藏版,着实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惊喜。函套的设计非常用心,古朴典雅,透着一股子浓浓的文化气息,摆在书架上非常显眼。打开函套,里面的六册线装书更是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触感温润,非常有质感,字迹清晰,印刷精美,细节处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我尤其喜欢这种传统的线装装订方式,每次翻阅都有一种特别的仪式感,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古代的书房,与历史人物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对于我这样一个既追求阅读内容的深度,又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绝佳的选择。它不仅让我能够更方便、更舒适地阅读这部伟大的史书,更让我能够从视觉和触觉上,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评分

收到这套《资治通鉴》函套典藏版(套装共6册)的时候,着实被它的外观惊艳到了。那种沉甸甸的函套,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仿佛打开的不是书,而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拆开包装,里面是六册线装书,用的是传统的宣纸印刷,字迹清晰,墨色浓郁,触感温润,完全符合我对“典藏版”的期待。翻开第一页,那种熟悉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文字扑面而来,瞬间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政治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排版不够精美,读起来总觉得少了些味道。这套书,从内到外都透着一股子“讲究”,让人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去细细品读。线装的装订方式,也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在图书馆翻阅古籍的经历,那种翻页的仪式感,是平装书无法比拟的。我想,这不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能够陪伴我度过许多沉思的历史时光。

评分

包装用点心吧,什么填充物都没有,书角有损。

评分

线装书局版好

评分

这套书质量很好,包装也很讲究。适合喜欢阅读的同志慢慢看。

评分

东西不出,希望经久耐用。

评分

包装精美好。。。。

评分

里面的书册都是文字竖排排版,很高大上啊,适合自己阅读收藏,就是外面的包装盒没有底和顶,这点不好。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

评分

包装还行,#利器。

评分

ooooooooooooo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