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人间词话

校注人间词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国维 著
图书标签:
  • 词话
  • 王国维
  • 文学批评
  • 古典文学
  • 宋词
  • 注释
  • 校注
  • 文化
  • 学术
  • 中国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36107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82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入门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页数:7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之一。《人间词话》一书乃是王先生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向来极受学术界重视。徐调孚先生的校注引出了王氏文中提到的诗词原文,他的这本《校注人间词话》曾被认为是完备的《人间词话》版本,至今仍不失为一本很好的普及性读物。

内容简介

  《校注人间词话》王国维先生谈到人生以及事业:“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1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所不能道。”经典就是经典。

目录

人间词话卷上
人间词话卷下
人间词话补遗
重印后记

精彩书摘

  ①.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据《白石道人歌曲》卷五)
  ②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据《白石道人歌曲》卷三)
  ③ 姜夔《惜红衣》词,已见页17注②。“高柳”,汲古阁本、四印斋本、榆园本均作“高树”。观堂所引本此。问“隔”与“不隔”之别,日: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④、“空梁落燕泥”②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独”原作“犹”)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此两句原倒置),行色苦愁人。”

前言/序言

  国学的名称起于近代,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为了区别于西学,于是称中国本有的学术为国学。清代学者论学术,将学分为三类:一为义理之学,二为考据之学,三为词章之学。义理之学即哲学,考据之学即史学,词章之学即文学。这是举其大略,详言之,词章之学包括文艺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义理、考据、词章之外,尚有经世之学,即政治经济学说,以及军事学、农学、治水之学等。现在已到21世纪,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术研究、参加世界学术论坛;但是对于本国的学术传统亦应具备明确的认识,要正确全面地了解本国的学术传统,对于本国的学术成就有一定的理解。要想在参加世界学术竞争的同时对于本国的学术亦有明确的理解,研究本国的学术史,还是必要的。近百年来,许多学者对于本国学术的成就有较详的论述,写出一些关于国学的著作,这是值得注意的。其中一些学有所成的专家,将自己的所得融会贯通,写成内容深入浅出的小书,方便有兴趣的初学者,是青年学生研究国学很好的入门书。中华书局将这些关于国学的小书汇编为“国学入门丛书”,有助于引起青年对于国学的兴趣,并为有志于研究国学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校注人间词话 一部穿越时空的文学对话录 《校注人间词话》并非一本孤立存在的书,它是一扇门,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的门。然而,这扇门并非仅仅展示原貌,它更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们深入探究《人间词话》的创作背景、思想渊源、艺术成就,并以现代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与解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呈现了文本,更重塑了阅读的维度,让《人间词话》不再仅仅是陈列在书架上的经典,而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我们进行一场跨越百年的文学对话。 为何要“校注”?——拨开迷雾,重拾经典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自问世以来便以其精辟的见解、独到的分析,在词学史上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它被誉为“词话的圣经”,影响了无数后世的词人、评论家。然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人间词话》的解读也日益丰富和深入。 《校注人间词话》的“校注”二字,便蕴含着编校和注释的深意。 “校”——考订与辨析,还原文本的纯粹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版本众多,流传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讹误、疏漏。本书的“校”字,首要任务便是对各种版本的《人间词话》进行细致的考订与辨析。通过比对不同版本,甄别文字的准确性,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力求呈现一个最接近王国维先生原意的文本。这不仅仅是对文本负责,更是对经典的一种尊重。 “校”的另一层含义,则在于考订《人间词话》中引用的史料、典故、诗句的出处。王国维先生博学多识,他的论述中常常旁征博引,但有些引文可能年代久远,来源难以追溯,或是存在一定的误引。本书的校注者们,如同辛勤的考古学家,一丝不苟地追溯每一条引文的源头,核对其准确性,为读者提供可靠的佐证。这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论述逻辑,感受他深厚的学养。 “注”——疏通与阐释,理解经典的深层意蕴 “注”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对字词的简单解释,更是对《人间词话》每一条、每一个观点的深度阐释与解读。 思想的溯源与关联: 《人间词话》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它深受西方哲学、美学,以及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的影响。本书的注释,将深入挖掘王国维先生思想的根源,梳理其与叔本华的“意志”、康德的美学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境界”等观念的关联。通过追溯思想的脉络,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王国维先生为何提出“境界说”,为何对“成学”与“功力”有着如此鲜明的界定。 文学理论的辨析与延展: 《人间词话》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文学理论,例如“境界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悲剧之美”等。本书的注释,将对这些理论进行详细的剖析,阐述其内涵,并结合具体的词作进行例证,让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本书还将探讨这些理论在后世文学评论中的影响与发展,将《人间词话》的理论价值放置于更广阔的文学史视野中进行审视。 词学批评的时代印记: 《人间词话》是对当时词学批评的一种反拨与革新。本书的注释,还将揭示《人间词话》所处的时代背景,剖析当时词坛上存在的弊端,以及王国维先生批判的那些“俗”、“浅”的词风。通过理解这些批评的语境,我们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人间词话》的价值和意义。 与原作的对话: 本书并非简单地复制《人间词话》,而是通过“校注”这一形式,与原作进行一场深入的对话。校注者们并非仅仅是复述,他们以现代的视角,审视、分析、提问,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答。这种对话,不仅是对《人间词话》的传承,更是对它的发展与深化。 本书的目标读者 《校注人间词话》适合广泛的读者群体: 文学研究者与学生: 它是进行词学研究、中国文学史学习的必备参考书,为学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视野。 古典文学爱好者: 对于热爱中国古典诗词,但又觉得《人间词话》有些晦涩的读者,本书的注释将是他们理解经典、提升鉴赏能力的得力助手。 对美学、哲学感兴趣的读者: 《人间词话》中蕴含着深刻的美学和哲学思考,本书的深入解读,也能为这些领域的读者提供新的启示。 对传统文化传承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深度挖掘和整理,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校注人间词话》带来的阅读体验 阅读《校注人间词话》,将是一种全新的、多层次的文学体验: 沉浸式的阅读: 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而是通过校注者的引领,主动地参与到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中。每一个注释,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探险,带领读者发现文本隐藏的宝藏。 清晰的脉络: 繁复的典故、深刻的理论,在详细的注释下变得清晰易懂。读者可以循着清晰的脉络,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论证过程,把握其思想精髓。 丰富的联想: 在对《人间词话》的深刻理解基础上,读者更能联想到相关的诗词、典故、历史事件,从而拓宽阅读的边界,丰富自己的文学想象。 跨越时空的共鸣: 通过深入理解王国维先生的思想与创作背景,读者能够跨越百年的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产生深刻的共鸣,感受到经典文学的永恒魅力。 《校注人间词话》的独特价值 与市面上其他版本的《人间词话》相比,《校注人间词话》的独特价值体现在: 学术严谨性: 编校团队由资深文学研究者组成,秉持学术严谨的态度,对文本进行精细考证,对注释进行深入研究,确保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创新性的解读: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本书的注释并非墨守成规,而是融入了当代学者的新视角和新见解,对《人间词话》进行了富有启发性的解读。 体系化的呈现: 本书不仅对《人间词话》的每一条进行了注释,更注重对相关概念、理论的梳理与整合,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体系化的文学理论框架。 可读性与普及性: 在保证学术性的同时,本书也力求语言的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多的学术术语,让更多普通读者能够轻松地走进《人间词话》的世界。 结语 《校注人间词话》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座桥梁,连接着经典与现代,连接着过去与未来。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深邃的学术洞见,以及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为我们呈现了一部崭新的《人间词话》。通过它,我们不仅能更深刻地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词学思想,更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滋养,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并在与经典的对话中,感悟生命的哲思与艺术的真谛。翻开《校注人间词话》,就如同开启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学探索之旅,相信这段旅程,必将令您收获匪浅,回味无穷。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初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出于对《人间词话》本身的兴趣。我一直觉得,王国维先生对于词的境界划分,对于词之“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洞见,是何等独到和深刻。然而,拿到《校注人间词话》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不止于此。校注者在文末的解读,对我而言,简直是醍醐灌顶。他不仅仅是对原文的解释,更是对王国维先生思想的延展和补充。 他能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出来,同时又不失其原有的精髓。例如,他对“境界”一词的分析,结合了历史、哲学、文学等多个层面,让我对“境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为宏观和深刻的层面。这种解读,对于我这样的初学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帮助我跨越了理解的鸿沟,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深入地去探索词学研究的奥秘。

评分

如果说《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留给我们的一块璀璨宝石,那么《校注人间词话》则是在打磨这块宝石的过程中,为我们揭示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光泽。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词语考证的部分。每一次看到校注者对一个字、一个词的来源、演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我都会由衷地赞叹。 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不仅澄清了许多历史上的模糊之处,更让我深刻地理解了词语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它让我意识到,语言是流动的,词语的意义也是不断发展的。而对这些发展的深入理解,恰恰是理解词作本身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对语言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也让我对文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校注”的书,不如说是一次与王国维先生精神世界的深度漫步。我拿到《校注人间词话》时,内心的激动是难以言表的。一直以来,对词学史上的大家,王国维先生在我心中占据着无可撼动的地位。《人间词话》更是煌煌巨著,是多少人心中的圣经。而这本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校对,更像是在为我开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词学研究的另一番天地。 在校注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校注者深厚的功力。他对原文的理解之透彻,对古籍的考证之严谨,都让我由衷地佩服。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每一次比对,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玄妙。我并非专业学者,但通过这本书,我仿佛也能感受到那种“探幽发微”的乐趣,那种在浩瀚的古籍中寻找蛛丝马迹的宋人雅趣。它让《人间词话》这本原本就高深莫测的书,变得更加触手可及,也更加引人入胜。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极大的提升。

评分

我一直觉得,一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能否唤起读者的思考,能否激发读者的探索欲。而《校注人间词话》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被校注者的一些考证所折服,时常会被他提出的一些问题所引发的思考而驻足。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引路人,默默地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我特别欣赏校注者在某些争议性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他并非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而是会列举不同的说法,分析其优劣,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这种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明白,对待学问,应当是谦逊而审慎的,不能妄下结论,也不能随波逐流。这种治学精神,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作为一名业余的词学爱好者,我一直被《人间词话》中精辟的论述所吸引,但有时也苦于原文版本众多,良莠不齐。《校注人间词话》的出现,无疑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扰。校注者对于不同版本的细致辨析,对于差异之处的详细说明,让我能够安心地阅读,不用担心误读原文。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堆砌。校注者在考证的过程中,常常会穿插一些有趣的典故和历史故事,使得阅读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他能够将严肃的学术研究,与轻松的阅读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这种能力,着实令人钦佩。它让我体会到,学术研究并非一定要板着面孔,也可以充满温度和魅力。

评分

很给力!中华书局,值得相信:)

评分

快递好快呀,我是

评分

活动价购买,比较划算!

评分

关注很久的一本书 趁着打折收了

评分

棒棒棒棒

评分

看起来不错,不过真的有点半

评分

活动价购买,比较划算!

评分

相信京东,京东大发好,京东逼格高,买东西上京东,这个广告写的,能给个免单吗

评分

凑单用的,非常薄的一本书,可以随身携带,算是比较方便的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