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到当今阶段,面临着很多历史性的转变。历史城区的保护与规划也成为了规划设计界关注的焦点。历史城区的保护与规划不仅是指城区的整体布局,还包括单体建筑、室内设计和景观植物配置等等。保护与规划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更是文化性的。不仅需要传承,还需要发展。每一个规划,每一栋建筑,都有着浓厚的历史情节,都有着说不尽的文化情由,更有着不断走向未来的生命力。
现在的城市往往是新城区建设与老城区改造同时存在,但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存在着差异,二者的规划设计就不能一样。新城区的开发有商业价值,而老城区不仅有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样也具有商业价值,并且是与新城区不一样的商业价值。它的收益速度可能赶不上新城区,但是它的收益时间和历史价值一定是长久的。而且一个有历史的街区,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
现在很多历史建筑保护的重点都放在公共建筑上,比如寺庙、宫殿等。除了个别的历史性民居和名人故居以外,民居的保护几乎得不到关注。事实上,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土人情各地不同,民居的建筑形态也多种多样。比如北方四合院、陕西窑洞、安徽四水归堂、江南民居,都是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
以上海特色民居石库门为例,它以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为基础,同时表现出北方四合院、安徽四水归堂、苏州民居的某些特点。石库门所吸收的民居特点体现在了内部的空间关系上,而这种空间关系则传承自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在中国传统的民居里,房子分主次,中间是正房,两旁是厢房,北方地区院落南端还有倒坐房,苏州扬州等地则没有倒坐房。带有天井的房屋属于合院式,合院有合家团聚的意思,同时有着自然通风、采光、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对于从小生活在合院的孩子来说,东边阿姨、西边大伯、四周住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形成了一种团聚的形式。早上起来,要给老人请安,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礼仪规范。这种礼仪规范到了上海石库门也没有改变,变的是房屋布局方式以及销售形式。房屋面积变小,以商业化运作方式出租或出售,然后就出现了上海的里弄,传承了中国传统的民居形式而加以延续。
北京的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礼仪形态在居住形式上的表达,它培养了中国人合家团聚、和睦相亲的氛围,也形成了北方胡同良好的居住气氛。于是我们有了“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样的青梅竹马。“郎”是前面巷子里的小哥哥,他的玩伴就是后条巷子里的小妹妹。几条里弄之间,鸡犬有之相闻,老死有相往来,相互之间都有照应。
这种居住形式同现在的居住形式有着根本的区别。现在流行的居住形式是行列式、单元式,房屋外部只考虑间距、日照、停车……到了居住的房子里面,才开始考虑个人的舒适度。起居室、卧室、书房、厕所、门厅、厨房等等的设置是出于功能的需要,没有人与人相互交流沟通的条件,没有考虑礼仪的需求,更没有设置祭祖的空间。我们中国过去是有的,堂屋就是供奉祖宗的地方,每年腊月二十三,家里的房间就开始重新布置了,正厅里面一张一张地挂出祖宗的容(画)像,然后点香,敬酒。老人再一一给孩子介绍,这是曾祖、高祖,所以从小我就知道,我是阮元的第五代孙。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封建礼仪制度形成的文化传承。而我们在引进西方的建筑以后,把中国传统的礼仪逐渐陌生化了,这是有问题的,而且现在已经很难扭转了。
我们要了解传统的文化,但是又不能止步不前,不能只拿古代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当荣耀,我们要发展。但是发展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地区的不同特色,了解每个街区、建筑设计形式背后的逻辑规律。它是如何演变的,为什么没有出现另外的某个形态,出现目前这个形态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偶然那另外的偶然性是什么?变化演绎背后的历史文化关系是什么,在当下的文化背景里它需要发挥什么作用,有可能发生哪些变化?这些都是必须要考虑的。脑袋里有知识自然是好事,可是不能全都是外国现代技术的知识。
我最近在扬州见到一个很有意思的景象。老城区有五十几户人家重新改造自己的房子,他们重新修建了小园林,把水泥砖撬掉,修建了一个小水池和小假山,再种上一些树。有些人家地方宽敞一些,就拆掉部分建筑做了廊子。廊里可以弹琴作诗,品茶下棋,赏鸟语花香、红杏朵朵,一种传统的诗意生活就回来了。人们在居住中有了闲情逸致,这种回潮就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关系。那些简单的水泥小楼不符合老扬州城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当下扬州人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文化。
这是有生命力的回归,它不是简单地回归古代或走向未来那么简单,它的出现是由于老扬州人真正地追求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相互协调。我赞赏扬州人的作为、扬州人的风骨,我为此写了文章,请记者拍了照片,在文汇报上登了一整版,扬州的报纸也全版转载。现在的苏州城不是伍子胥时代的苏州城了,而是现代苏州人的苏州城,但它也是全中国的苏州城、全世界的苏州城。历史街区必定有传统,但它不是博物馆的展品。没有一种新生的活力它是无法持续下去的。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既属于以前的苏州,又属于当下的苏州,更属于未来的苏州。它处处是苏州又处处不是苏州,因为它属于世界。它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一种面向未来的态度。否则现在的苏州和明清时候的苏州区别在哪里?我们这个时代留给了后人什么东西?
我们需要反思现代建筑中传统文化的地位,也需要重新发现历史街区的文化价值,更需要发掘其中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文化模态。并不是用一些建筑符号就叫有文化,卖一些传统的物品就叫文化创意产业。我们现在对历史街区的整治、更新与规划需要以规划设计为基础,以在其中孕育的历史文化为灵魂,还要全面、开放地迎接未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托于基本的规划设计,而规划设计又以历史文脉为思想根源,以未来的发展为基本导向。
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情怀。
《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关于城市“生长”的哲学书。我一直认为,历史街区并非静止的古董,而是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它们需要被理解、被尊重,更需要被激活。书中“设计质”的概念,让我充满遐想,它是否意味着一种超越表面美学的、更深层次的、关乎街区内在价值的设计?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改造”的精髓,它不应该是简单的“推翻重来”,而是一种“智慧的缝合”,在保留历史痕迹的同时,注入现代的功能和活力。至于“利用”,在我看来,更是对街区潜力的挖掘,它意味着让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不是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书中会不会深入剖析,如何通过设计策略,实现历史街区的“活化”? 例如,如何通过空间布局的优化,来提升街区的可达性和舒适度? 如何通过引入具有文化内涵的业态,来重塑街区的商业活力? 如何通过社区参与,来增强居民对街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相信,这本书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充满故事的老街区,并从中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富有创意的方式,去参与到它们的更新与发展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城市记忆、城市文化以及城市未来的思考。
评分我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街区总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每次走在老街巷,我都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仿佛穿越时空,与过去对话。然而,我也常常为这些街区所面临的困境而感到担忧——功能的衰退、人口的流失,甚至是被拆除的命运。因此,当我看到《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这本书时,我的心中充满了期待。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阐述“设计质”的,它是否是一种能够让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的力量? 这种“质”是如何体现在改造与利用过程中的?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改造”的智慧,它不应该是一种对历史的粗暴干涉,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介入,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生活的需求。同时,“利用”这个词,也让我看到了历史街区复兴的希望。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将老建筑的功能与现代商业、文化活动相结合? 例如,如何将历史街区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意区,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体验它的独特魅力?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会给专业人士带来启发,也会让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历史街区的价值,并学会如何去欣赏和保护它们。它就像一本城市记忆的指南,引领我们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并让它们在新时代继续闪耀。
评分我是一名城市文化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挖掘和传播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和故事。当我在《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这本书中看到“历史街区”这个关键词时,我的内心充满了期待。我知道,这些街区是城市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地域的特色和人民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历史街区都面临着衰败、拆迁或被同质化改造的风险。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定义“设计质”,以及这种“质”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注重文化传承、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街区改造的复杂性。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设计来重塑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如何通过引入新的功能来激活街区的活力,以及如何通过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来增强街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不仅仅是展示改造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分析改造过程中的策略、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成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城市文化基因的探险,它将引导我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守护和传承那些珍贵的历史印记,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翻开《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我立刻被它那种对城市肌理的深邃关怀所吸引。我常常在漫步于那些老街巷时,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沧桑与韵味,但同时也会疑惑,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空间,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究竟该何去何从?这本书似乎就试图回答这样一个宏大而又具体的问题。我特别欣赏书名中的“质”字,它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质感,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社区上的“质感”。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历史街区的“质”,以及在改造过程中,如何才能有效地“保留”和“提升”这种“质”? 我对书中可能探讨的“设计”理念充满好奇,它是否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美学,而是一种更具整体性、更关注人与空间互动的策略? 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历史街区改造案例,并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建筑师或规划师看的,它更应该引发普通市民的共鸣,让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老街区,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思路,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创新和多样性的发展。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城市生命力的哲学思考,它让我看到,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智慧、耐心和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刚拿到这本《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迫不及待地翻开,发现它简直是一部关于城市肌理与生命力的深度对话录。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时光印记的老街巷有着莫名的情结,它们不仅仅是砖瓦木石的堆砌,更是无数生活故事的载体,是城市记忆的DNA。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些“活着的遗迹”的好奇与探究。它没有流于表面地赞美古建筑的美轮美奂,而是深入挖掘了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无论是功能衰退、人口流失,还是商业同质化、文化侵蚀,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剖析了这些街区“不复往日辉煌”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改造与利用”的可能性。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设计”这个概念的理解,它并非简单的拆除重建或翻新粉饰,而是一种更具智慧、更富策略的介入方式。书中提到的“在地性”原则,即尊重街区的原生肌理、文化传承和社区需求,让我看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之道。那种“让历史说话,让街区呼吸”的设计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它不再是冰冷的建筑学理论,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实践探索。书中或许会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在历史街区改造方面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中的得失。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示出那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以及那些在看似微小改动中蕴含的巨大智慧。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是如何被重新点亮,又如何重焕生机的。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张详尽的城市复兴地图,指引着我们如何去理解、去珍视、去活化那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评分拿到《设计质: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这本书,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它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且敏感的话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老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或过度商业化的命运,这让我感到非常惋惜。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那些濒临消失的城市记忆带来了希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改造”的界限在哪里,如何才能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注入新的生命力,而不是让它们变成千篇一律的“古董街”。“利用”这个词也很有意思,它暗示着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介入方式,而不是简单地将老建筑束之高阁。书中会不会讨论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 如何在引入商业的同时,避免过度商业化对街区原有氛围的破坏? 我对书中关于“设计质”的阐述尤其感兴趣,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关于视觉上的美观,更关乎一种对历史街区内在精神的理解和尊重。它应该是一种能够让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身独特价值,并被人们所喜爱和珍视的设计。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思路和方法,比如在建筑修复、空间规划、公共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有哪些创新的实践。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照见我们对待历史街区的方式,以及我们对城市未来的想象。它让我相信,通过审慎而富有智慧的设计,历史街区是可以“活”下去的,而且可以活得更加精彩。
评分拿到《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这本书,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我生活在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看着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区,或被高楼大厦取代,或变得面目全非,内心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城市记忆的追寻。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定义“设计质”的,它是否包含了一种对历史街区深厚的敬畏之心,以及对未来发展审慎的考量? 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改造”的哲学思考,它应该是一种“修补”而非“颠覆”,一种“赋能”而非“取代”。“利用”这个词,在我看来,更是一种积极的姿态,它意味着让历史街区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价值。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设计,将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 例如,如何引入具有在地特色的商业,如何通过创意活动重塑街区活力,以及如何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街区的更新过程中?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它更应该启发每一个热爱城市的人,去思考我们与历史街区的关系。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示一些成功的案例,这些案例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改造,更重要的是,它们能够体现出一种可持续的、有人情味的发展模式。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场关于城市灵魂的对话,它将引导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砖瓦之间的故事,以及如何让这些故事,在新的时代继续传唱。
评分我是一名建筑系的学生,一直对城市更新和历史保护领域非常感兴趣,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时,简直就像发现了宝藏。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专业性和深度。它没有像市面上一些泛泛而谈的书那样,只是简单罗列一些漂亮的改造图片,然后配上几句煽情的文字。而是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田野调查,系统性地梳理了历史街区改造与利用的理论基础、发展脉络以及核心原则。我尤其看重书中对“设计质”的解读,它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学追求,更是一种关于空间、功能、文化、社区以及可持续性的综合考量。这种“质”的提升,是让历史街区真正“活”过来的关键。书中会不会涉及到一些不同类型历史街区的分类,比如商业街区、居住街区、工业遗存区等等,以及针对不同类型街区所采取的不同改造策略? 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这种多样性中找到共性的规律,又如何应对个性化的挑战。此外,书中关于“利用”的探讨,也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利用不等于商业化掠夺,而是如何在满足现代社会需求的同时,保留街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例如,如何将老建筑的功能植入新的业态,如何通过文化活动重塑街区活力,如何吸引新的居民和经营者,让他们与历史和谐共处。我猜测书中会包含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不仅仅是成功的典范,也可能包含一些失败的教训,这对于我们学习和实践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如何“拯救”和“活化”历史街区的行动指南,它提供了一种审慎而富有远见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街区改造的复杂性,并从中学习如何做出更明智的设计决策。
评分《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这本书,给我一种“回到过去,看见未来”的奇妙感受。我一直觉得,历史街区是城市中最具灵魂的部分,它们是活着的历史,是文化的根脉。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许多历史街区都面临着挑战。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这些街区带来了希望,也为我们思考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我尤其对书中“设计质”的阐述感到好奇,它是否是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更深层次的设计理念,一种能够唤醒街区生命力,并与其内在文化相契合的设计? 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改造”的艺术,它不应是简单的“修旧如旧”或“面目全非”,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智慧,如何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功能和生活方式。而“利用”这个词,则更加积极,它意味着让历史街区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城市中独特的存在。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创新的改造与利用案例,比如如何通过文化产业的引入,重塑街区活力;如何通过社区参与,增强居民的认同感;如何通过空间设计的优化,提升街区的吸引力?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建筑师和规划师看的,它更应该成为所有热爱城市、关心历史的人们的必读之作。它将引导我们去发现,历史街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并从中学习如何以一种更加审慎、更加富有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和发展这些珍贵的城市记忆。
评分《设计质:历史街区的改造与利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一直觉得,很多历史街区的改造,要么过于激进,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风貌,要么过于保守,根本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似乎想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设计质”的,这种“质”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 是不是指一种既能尊重历史,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设计理念? 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指导,比如,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街区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改造策略? 在处理历史建筑的修复和再利用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原则? 我也很关心书中对“利用”的理解,它是不是意味着一种更积极、更有创造性的方式,让历史街区重新焕发活力,而不是仅仅成为一个旅游景点? 例如,书中是否会讨论如何将老建筑的功能植入新的业态,如何通过文化活动来吸引人流,以及如何处理好商业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这本书对于那些关心城市发展、热爱历史街区的人们来说,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让城市更有温度、更有故事的书。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街区的魅力,以及如何通过智慧的设计,让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