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4):本草二十四品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4):本草二十四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陆懋修 著,[清] 冯汝玖<补> 校,张雷强,虞舜,张伟慧 等 注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本草
  • 古籍
  • 中医药
  • 传统医学
  • 药物学
  • 本草二十四品
  •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 医史
  • 博物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0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87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书24卷,将297味常用药按主要功效分为24类,每昧药下首列药性,次记功效,再集中论述主治,最后指出用药禁忌。书中着眼于临床实用,在药物主治应用的阐述上,常提出独到见解。虽《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4):本草二十四品》对某些医家论述有所援引,但主要是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不拘泥于古人定论和世俗通说,非单纯节抄汇纂之书可比。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4):本草二十四品》以冯汝玖辛未(1931)重抄本为底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消散风寒卷一
川芎分、钱 辛温升浮 炒 肝胆心包
香白芷钱 辛温焙 胃大肠肺脾
荆芥钱半 辛苦温 炒 肝脾
防风钱半 辛温肝肺脾胃 膀胱气分
羌活钱、钱半 辛苦温 肾膀胱肝
独活分、钱 辛苦微温 入肾
蒿本钱 辛温膀胱
蔓荆子 钱 辛平 肝胃膀胱
辛夷 钱半 辛温 肺胃气分
苍耳子 钱半 甘苦温
紫苏叶 钱半 辛温 入肺 胃心气分血分
旋覆花 钱半 苦成辛微温 包 大肠肺
辟除温暑卷二
淡豆豉 三钱 甘苦寒 入肺脾
大豆卷 三钱 甘平 入胃
薄荷 分 辛温 入肺心肝
苦桔梗 钱半 苦辛平 入肺经气分兼入胃肾
竹叶 三钱 甘淡寒 入心脾
金银花 三钱 甘平微寒 入肺脾
连翘 钱半、三钱 苦微寒 入心胆大肠三焦
菉豆衣 三钱 甘寒 行十二经
生、黑山栀 钱半、三钱 苦寒 入心肺胃血分
干、冬、霜桑叶 钱半、三钱甘寒凉胃大肠
杭白菊 钱、钱半 苦甘 微寒 肺肾心肝
玉竹 钱半、三钱 甘平 入脾胃
白薇 钱半 苦成寒 入胃
荷叶 鲜三钱干一钱 苦平 入脾胃胆
广藿香 钱半 辛甘微温 入肺胃
香薷 分 辛温 入肺心 脾胃
白扁豆 三钱 甘平 入脾
滑石 三四钱 甘淡寒 入膀胱
分经解表卷三
桂枝 分、钱 辛甘温 入膀胱肺
麻黄 分 苦辛温 入肺 膀胱心大肠
葛根 七八分、钱 辛甘平 入胃
柴胡 分、钱 苦微寒 入肝胆三焦心包
浮萍 分、钱 辛寒轻浮 入肺
细辛 三五分 大辛温 入 肝肾血分为心经引经
北秦皮 钱半 苦寒性涩 入肝
白头翁 钱、钱半 苦寒 酒炒 入阳明血分
存阴复阳卷四
生、煨石膏 三钱至两 甘平大寒 先煎 入为 脾肺三焦
芒硝 钱 辛咸苦大寒 孕忌 胃大肠三焦
生、制大黄 三钱至两 大苦大寒 入脾胃大肠 心包肝血分
川黄连 分 胡黄连 大苦 大寒 姜炒盐炒 入心
黄芩 钱半 苦寒 入肝心 脾肺
川黄蘖钱、钱半 苦寒 微辛 如膀胱
生姜 二三片 辛温 入肺胃
淡干姜 分 辛大热 孕忌 入脾肺胃
炮姜 分 苦辛大热 孕忌 入脾胃
附子 分、钱 辛甘大热 孕忌 入肾命通行 十二经
生附子
乌头 分 功同附子性稍缓 孕忌
撤热清中卷五
犀角 磨分、钱、钱半 苦酸成大寒 先煎 孕忌 入心肝胃
羚羊角 钱、钱半 苦成寒 先煎入肝心肺
大青 钱半 苦咸大寒 入心胃
鲜生地 三五钱 苦甘大寒 入心肾小肠胃大肠血分
龙胆草 七八分 钱 大苦 大寒 酒炒 入肝胆兼入 膀胱肾
芦荟 钱 大苦大寒 入肝心
川楝子 钱、钱半苦寒 入膀胱心包小肠
鸦胆子
逐寒和里卷六
吴茱萸 三五分 辛苦大热 有小毒入肝脾肾
高良姜 分 辛热 入脾胃
川椒 分 辛热纯阳有毒 入肾命脾肺
胡椒 分 荜澄茄附 辛大热纯阳
丁香 分、五七只 辛温 纯阳 入胃肺肾
小茴香 分 辛平 炒 入胃
大茴香 分、钱 辛温 入肾胃
薤白头 三钱 辛苦温 入大肠
理气导滞卷七
生、甜冬术 钱 三钱 甘苦温 土炒 入脾
川朴 分、钱 苦辛大温 孕忌 入脾胃
青皮 分、钱 辛苦温 炒 入肝胆胃气分
广陈皮 分至钱半 苦辛温 炙 入肺脾 气分兼入胃
江枳壳 钱半 酸苦寒 枳实附 水炒 入肺胃 大肠
老苏梗 钱半、三钱 辛温 入肺
广藿梗 钱半、三钱 辛 甘微温 入肺脾
木香 分、钱 苦辛温 入 肺肝脾大肠膀胱
香附 钱、三钱 辛苦平 杵肝肺三焦
台乌药 钱至三钱 辛温 入脾肺肾膀胱气分
沉香 末磨 分、钱 苦辛 温入肾命
荔枝核 五七枚 甘温而涩 煨存性入肝肾
橘核 三钱 辛温苦 炒香 入脾肺气分
……
活血消瘀卷八
化食杀虫卷九
导痰行水卷十
润燥泄闭卷十一
除湿通淋卷十二
敛汗涩精卷十三
截疟止痢卷十四
软坚开痞卷十五
涤热退蒸卷十六
透疹化斑卷十七
安神定志卷十八
熄风蠲痛卷十九
健骨强筋卷二十
气血并补卷二十一
阴阳两调卷二十二
聪耳明目卷二十三
消痈敛痔卷二十四
校注后记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1、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本草24):本草二十四品 内容简介 《本草二十四品》乃是中国古代医药学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第二十四部重要文献,其整理与出版填补了学术界对于部分珍稀本草典籍的系统性研究空白。本书并非一部单纯的药物汇编,而是集古代本草学研究之大成,以其独特的视角、精辟的论述以及详实的考证,展现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家对天然药物的深刻认识和临床应用智慧。 本书内容涵盖了古代本草学研究的多个重要层面。首先,其对“二十四品”的界定与阐释,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分类学原理,反映了古人对药物药性、功用、归经等进行系统化、条理化认识的尝试。每一“品”的划分,都体现了作者根据药物的天然属性、药理作用以及临床疗效而进行的精妙归类,为后世理解药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供了重要的参照。 其次,《本草二十四品》对所收录的各种药物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不仅包括了对药物的植物形态、动物特征、矿物来源等方面的精确描绘,更深入挖掘了它们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以及配伍禁忌。文辞古朴典雅,用语严谨,充分体现了古代医学著作的学术规范和文字魅力。对于每一种药物,作者往往会结合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定位,阐述其如何作用于人体的脏腑经络,如何纠正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 再者,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对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不断丰富和完善对药物的认识。《本草二十四品》必然收录了大量宝贵的临床经验,记载了药物在治疗具体病症时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这些案例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宝贵的医学财富,对于现代医学研究者理解古代治疗方法、挖掘传统疗效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此外,本书作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的一部分,其整理过程本身就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整理者在搜集、校勘、注释、考证等环节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力求恢复古籍的原貌,纠正讹误,并对其中的疑难之处进行深入解读。这些整理成果,为学界提供了一部文本可靠、注释详实的善本,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对原著的深入学习和科学研究,促进了对古代本草学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总而言之,《本草二十四品》是一部集药物学、药理学、临床医学、文献学于一体的古代医药学经典。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认识和利用天然药物的智慧,也为我们理解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材料。本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医药学研究者、中医药爱好者,乃至对中国古代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贵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普通读者,虽然不是医学专业人士,但一直对那些古老的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看到《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里有《本草二十四品》卷,我非常好奇,就买来读读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让人觉得是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虽然书中的内容涉及医学,但它的文字描述却非常生动有趣,就像是在听一位老先生讲故事。它把那些植物药材,写得活灵活现,不仅说了它们有什么用,还讲了它们是怎么被古人发现和使用的,有时候还带点小故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我特别喜欢它对一些药材的来源和名字的解释,让我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民俗和历史知识。它就像是一本穿越时空的宝典,让我能够窥见古人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和智慧。通过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关于草药的知识,还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尊重自然、探索未知的精神。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一下,总能发现新的惊喜,感觉自己也跟着书中的文字,在古代的药草园里漫步了一番。

评分

作为一名在校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我一直对本草学的内容感到有些头疼,感觉知识点庞杂,记忆起来总是事倍功半。这次无意间看到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里的《本草二十四品》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购入,没想到给了我巨大的惊喜。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罗列,而是将每味药材的历史沿革、功效、应用,甚至炮制方法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解释药性的时候,会联系到相关的方剂,并且分析了药材在方剂中的作用机制,这对于我们理解“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它对药材的鉴别方法,列举了许多细致的特征,这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而且,它的注释风格很严谨,引用来源清晰,让我对内容的可靠性非常有信心。在学习过程中,我还发现它对比了不同朝代版本的差异,这对于深入理解药物的演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种启迪,让我看到了本草学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和科学价值,它让我对中药的学习充满了新的兴趣和动力。

评分

这次入手这套《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特别是其中的《本草二十四品》卷,简直是淘到了宝!作为一名业余的中医药爱好者,我一直对古籍中的智慧充满好奇,但市面上的古籍版本繁多,注释参差不齐,常常让人望而却步。这套丛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们这些“小白”量身打造的。纸张的质感非常好,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注释部分,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古代的术语和理论,这对于我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特别喜欢它对药材的考证,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还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更直观地认识这些药材的形态,这比仅仅看文字描述要生动得多。而且,它在整理过程中,似乎还保留了古籍的原貌,这对于研究古籍的学者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每一页,去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光芒,去领略古人对植物药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这绝对是一套值得珍藏和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乡村医生,从业几十年,一直对那些古老的本草书籍情有独钟,总觉得里面藏着许多被现代医学忽略的宝贵经验。这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中的《本草二十四品》卷,这套书的出现,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窗户。它的纸张泛着古朴的色泽,触感温润,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最让我欣慰的是,它的排版和字体都非常接近我年轻时接触过的那些古籍,读起来格外亲切,没有一点生涩感。书中的内容,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常用、但药效卓著的草药的介绍,让我回忆起许多年轻时在田间地头采药、用药的场景。它对药材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的描述,都十分详尽,让我仿佛置身于那片古老的土地,亲手去触摸、去感受。而且,它在阐述药材的功效时,并没有一味地照搬古文,而是用了许多朴实易懂的语言,结合了实际的临床应用案例,这对于我这样的基层医生来说,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传统智慧的生命力,它唤醒了我对本草学更深层次的思考,也让我对手中的医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和升华。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中药研发多年的科研人员,我对本草古籍的整理和研究一直非常关注。当我得知《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出版了《本草二十四品》卷时,我毫不犹豫地进行了订购。拿到书后,我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湛的编辑工艺深深折服。这套书在对古籍进行整理时,严格遵循了校勘学的原则,对不同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并且对其中的疑难字词、模糊之处进行了准确的考证和注释。我尤其欣赏它在引用文献方面所表现出的专业性,每一个考证的依据都清晰可见,这为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石。书中对于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阐述,不仅保留了古籍的精髓,还结合了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这对于我们理解药材的作用机制,开发新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它对药材的图谱和形态特征的描述,也十分精确,这对于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真伪鉴别至关重要。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们从事本草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