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胜新 编
图书标签:
  • 钢铁材料
  • 材料手册
  • 金属材料
  • 工程材料
  • 冶金
  •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
  • 第二版
  • 材料科学
  • 金属工程
  • 工业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21174
版次:2
商品编码:1189410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6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姊妹篇同期上市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相关专业

  1)内容全面。本手册的主要内容包括钢铁材料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钢铁复合材料,特殊合金共9章,并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钢铁材料牌号对照作为附录提供给读者。
  2)实用性强。本手册采用现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资料,系统地介绍了常用钢铁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尺寸规格、力学性能、工艺性能、使用范围等内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3)查阅便捷。本手册以表格为主,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各章节的内容安排和层次结构,使之更合理,便于读者查阅。

内容简介

  本手册是一本根据现行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编写而成的钢铁材料工具书,其主要内容包括钢铁材料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钢铁复合材料,特殊合金共9章,主要介绍了各种钢铁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尺寸规格、力学性能、工艺性能、使用范围等内容,并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钢铁材料牌号对照作为附录供读者参考。本手册采用了现行相关标准,内容全面,数据齐全,查找便捷,实用性强。

目录

前言
第1章钢铁材料基础资料1
1.1钢铁材料相关术语1
1.1.1常用钢铁产品术语1
1.1.2常用钢铁材料物理性能术语5
1.1.3常用钢铁材料力学性能术语6
1.1.4常用钢铁材料组织术语8
1.1.5常用金属材料分析方法术语9
1.1.6常用钢铁材料缺陷术语10
1.1.7常用钢铁材料腐蚀防护术语11
1.1.8常用钢铁材料表面处理术语13
1.1.9常用材料铸造性能及工艺术语14
1.1.10常用钢铁材料锻压性能及工艺术语15
1.1.11常用钢铁材料焊接性能及工艺术语16
1.1.12常用钢铁材料热处理性能及工艺术语18
1.2钢铁材料的分类20
1.2.1生铁的分类20
1.2.2铸铁的分类21
1.2.3钢的分类22
1.2.4钢产品分类26
1.3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27
1.3.1基本原则27
1.3.2生铁牌号表示方法27
1.3.3铁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28
1.3.4铸铁牌号表示方法29
1.3.5铸钢牌号表示方法31
1.3.6钢牌号表示方法33
1.3.7其他钢铁材料牌号表示方法39
1.4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40
1.4.1基本原则40
1.4.2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的结构形式40
1.4.3钢铁及合金的分类、编组与统一数字代号40
1.4.4钢铁及合金统一数字代号编码规则41
1.5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作用76
1.6常用钢铁材料的性能92
1.6.1常用钢铁材料的物理性能92
1.6.2常用钢铁材料的力学性能95
1.6.3常用钢铁材料的工艺性能97
1.7钢铁材料的交货状态100
1.8钢铁材料的标记101
1.8.1钢材材料的标记代号101
1.8.2钢铁材料的涂色标记103
1.9钢铁材料的理论重量计算公式104
1.10常用钢铁材料的储运管理104
第2章生铁和废钢铁106
2.1生铁106
2.1.1生铁的定义(GB/T 20932—2007)106
2.1.2炼钢用生铁(YB/T 5296—2011)106
2.1.3炼钢用直接还原铁(YB/T 4170—2008)107
2.1.4铸造用生铁(GB/T 718—2005)107
2.1.5球墨铸铁用生铁(GB/T 1412—2005)108
2.1.6铸造用磷铜钛低合金耐磨生铁(YB/T 5210—1993)108
2.1.7脱碳低磷粒铁(YB/T 068—1995)108
2.1.8含镍生铁109
2.2废钢铁及钢渣109
2.2.1废钢铁(GB/T 4223—2004)109
2.2.2水泥用钢渣(YB/T 022—2008)110
2.2.3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2006)111
2.2.4道路用钢渣(GB/T 25824—2010)111
第3章铁粉、纯铁和铁合金113
3.1铁粉113
3.1.1粉末冶金用还原铁粉(YB/T 5308—2011)113
3.1.2焊条用还原铁粉(YB/T 5138—1993)114
3.1.3羰基镍铁粉(YS/T 634—2007)116
3.1.4烟花爆竹用铁粉(GB/T 26198—2010)116
3.1.5纳米铁粉(GB/T 30448—2013)116
3.2纯铁117
3.2.1原料纯铁(GB/T 9971—2004)117
3.2.2电磁纯铁(GB/T 6983—2008)117
3.3铁合金118
3.3.1铁合金产品必测元素和标记(GB/T 3650—2008)118
3.3.2钨铁(GB/T 3648—2013)119
3.3.3铌铁(GB/T 7737—2007)119
3.3.4硼铁(GB/T 5682—1995)119
3.3.5镍铁(GB/T 25049—2010)120
3.3.6磷铁(YB/T 5036—2012)120
3.3.7钒铁(GB/T 4139—2012)121
3.3.8低磷钒铁(GB/T 25049—2010)121
3.3.9钒渣(YB/T 008—2006)122
3.3.10五氧化二钒(YB/T 5304—2011)122
3.3.11钛铁(GB/T 3282—2012)122
3.3.12酸溶性钛渣(YB/T 5285—2011)123
3.3.13钼铁(GB/T 3649—2008)123
3.3.14氧化钼(YB/T 5129—2012)124
3.3.15硅铁(GB/T 2272—2009)124
3.3.16氮化硅铁(YB/T 4239—2010)125
3.3.17硅铬合金(GB/T 4009—2008)125
3.3.18稀土硅铁合金(GB/T 4137—2004)126
3.3.19稀土镁硅铁合金(GB/T 4138—2004)127
3.3.20硅钡合金(YB/T 5358—2008)127
3.3.21硅铝合金(YB/T 065—2008)128
3.3.22硅钡铝合金(YB/T 066—2008)128
3.3.23硅钙钡铝合金(YB/T 067—2008)128
3.3.24铬铁(GB/T 5683—2008)129
3.3.25低钛高碳铬铁(YB/T 4154—2006)129
3.3.26氮化铬铁(YB/T 5140—2012)130
3.3.27锰铁(GB/T 3795—2014)130
3.3.28微碳锰铁(YB/T 4140—2005)131
3.3.29锰硅合金(GB/T 4008—2008)131
3.3.30微、低碳锰硅合金(YB/T 4240—2010)132
3.3.31富锰渣(YB/T 2406—2005)133
第4章铸铁和铸钢134
4.1灰铸铁134
4.1.1灰铸铁件(GB/T 9439—2010)134
4.1.2泵用灰铸铁件(JB/T 6880.1—2013)135
4.1.3灰铸铁管件(GB/T 3420—2008)137
4.1.4柔性机械接口灰铸铁管(GB/T 6483—2008)139
4.1.5连续铸铁管(GB/T 3422—2008)143
4.2白口铸铁145
4.2.1抗磨白口铸铁件(GB/T 8263—2010)145
4.2.2泵用抗磨蚀白口铸铁件(JB/T 6880.3—2014)146
4.3铬锰钨系抗磨铸铁件(GB/T 24597—2009)147
4.4奥氏体铸铁(GB/T 26648—2011)148
4.5蠕墨铸铁149
4.5.1蠕墨铸铁(GB/T 26655—2011)149
4.5.2船用蠕墨铸铁件(CB/T 3647—1994)150
4.6球墨铸铁151
4.6.1球墨铸铁件(GB/T 1348—2009)151
4.6.2等温淬火球墨铸铁件(GB/T 24733—2009)155
4.6.3耐磨损球墨铸铁件(JB/T 11843—2014)156
4.6.4电力金具球墨铸铁件(DL/T 768.4—2002)157
4.6.5连续铸造球墨铸铁管(YB/T 177—2000)157
4.6.6水泥内衬离心球墨铸铁管及管件(CJ/T 161—2002)158
4.6.7污水用球墨铸铁管、管件和附件(GB/T 26081—2010)158
4.7可锻铸铁160
4.7.1可锻铸铁件(GB/T 9440—2010)160
4.7.2电力金具可锻铸铁件(DL/T 768.1—2002)161
4.8耐热耐蚀铸铁161
4.8.1耐热铸铁(GB/T 9437—2009)161
4.8.2高硅耐蚀铸铁(GB/T 8491—2009)163
4.9专用铸铁164
4.9.1活塞环用耐磨铸铁164
4.9.2机床导轨用耐磨铸铁166
4.9.3气缸套用耐磨铸铁167
4.10合金铸铁磨球(YB/T 092—2005)168
4.11一般工程用铸钢170
4.11.1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GB/T 11352—2009)170
4.11.2一般工程与结构用低合金铸钢件(GB/T 14408—2014)171
4.11.3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GB/T 8492—2002)172
4.11.4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GB/T 2100—2002)173
4.12耐磨铸钢176
4.12.1耐磨钢铸件(GB/T 26651—2011)176
4.12.2耐磨耐蚀钢铸件(GB/T 31205—2014)176
4.13大型铸钢件178
4.13.1大型低合金钢铸件(JB/T 6402—2006)178
4.13.2大型高锰钢铸件(JB/T 6404—1992)180
4.13.3大型耐热钢铸件(JB/T 6403—1992)181
4.13.4大型不锈钢铸件(JB/T 6405—2006)183
4.14连续铸钢184
4.14.1连续铸钢板坯(YB/T 2012—2014)184
4.14.2连续铸钢方坯和矩形坯(YB/T 2011—2014)187
4.15专用铸钢188
4.15.1奥氏体锰钢铸件(GB/T 5680—2010)188
4.15.2泵用铸钢件(JB/T 6880.2—2008)189
4.15.3承压钢铸件(GB/T 16253—1996)190
4.15.4铸造锚链钢(GB/T 552—1996)196
4.15.5焊接结构用铸钢件(GB/T 7659—2010)197
4.15.6建筑结构用铸钢管(JG/T 300—2011)197
4.15.7工程结构用中、高强度不锈钢铸件(GB/T 6967—2009)200
4.16铸钢的特性和用途202
第5章结构钢203
5.1常用结构钢203
5.1.1结构钢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2—2006)203
5.1.2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204
5.1.3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699—1999)206
5.1.4合金结构钢(GB/T 3077—1999)208
5.1.5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GB/T 1591—2008)219
5.1.6保证淬透性结构钢(GB/T 5216—2014)224
5.1.7易切削结构钢(GB/T 8731—2008)227
5.1.8耐候结构钢(GB/T 4171—2008)232
5.1.9锻件用结构钢(GB/T 17107—1997)233
5.1.10非调质机械结构钢(GB/T 15712—2008)248
5.1.11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GB/T 3078—2008)250
5.1.12冷镦和冷挤压用钢(GB/T 6478—2001)252
5.1.13弹簧钢(GB/T 1222—2007)255
5.1.14银亮钢(GB/T 3207—2008)258
5.2专用结构钢259
5.2.1碳素轴承钢(GB/T 28417—2012)259
5.2.2渗碳轴承钢(GB/T 3203—1982)260
5.2.3高碳铬轴承钢(GB/T 18254—2002)261
5.2.4高碳铬不锈轴承钢(GB/T 3086—2008)264
5.2.5航空发动机用高碳铬轴承钢(YB 4107—2000)266
5.2.6航空发动机用高温轴承钢(YB 4105—2000)266
5.2.7航空发动机用高温渗碳轴承钢(YB 4106—2000)267
5.2.8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用渗碳轴承钢(YB 4100—1998)268
5.2.9铁路货车滚动轴承用冷拉轴承钢(YB 4101—1998)269
5.2.10铁路机车、车辆车轴用钢(GB 5068—1999)270
5.2.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GB 712—2011)271
5.2.12桥梁用结构钢(GB/T 714—2008)275
5.2.13汽轮机叶片用钢(GB/T 8732—2014)278
5.2.14涡轮机高温螺栓用钢(GB/T 20410—2006)281
5.2.15矿用高强度圆环链用钢(GB/T 10560—2008)284
5.2.16重型机械用弹簧钢(JB/T 6399—1992)286
5.2.17无缝气瓶用钢坯(GB 13447—2008)287
5.2.18大型轧辊锻件用钢(JB/T 6401—1992)288
5.2.19承压设备用碳素钢和合金钢锻件(NB/T 47008—2010)291
5.2.20低温承压设备用低合金钢锻件(NB/T 47009—2010)292
5.2.21工业链条用冷拉钢(YB/T 5348—2006)293
5.2.22金刚石焊接锯片基体用钢(GB/T 24181—2009)294
5.2.23优质合金模具钢(GB/T 24594—2009)295
5.3钢板及钢带297
5.3.1冷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及允许偏差(GB/T 708—2006)297
5.3.2低碳钢冷轧钢带(YB/T 5059—2013)298
5.3.3冷轧低碳钢板及钢带(GB/T 5213—2008)299
5.3.4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GB/T 716—1991)301
5.3.5碳素结构钢冷轧薄钢板及钢带(GB/T 11253—2007)302
5.3.6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带(GB/T 3522—1983)303
5.3.7优质碳素结构钢冷轧钢板和钢带(GB/T 13237—2013)304
5.3.8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烘烤硬化钢)(GB/T 20564.1—2007)305
5.3.9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双相钢)(GB/T 20564.2—2006)307
5.3.10汽车用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高强度无间隙原子钢)
......

前言/序言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自2010年4月出版以来,深受读者欢迎。近年来,大量钢铁材料相关标准进行了修订,所以第1版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为了与时俱进,满足读者需求,决定对《新编钢铁材料手册》进行修订,出版第2版。
  修订时,全面贯彻了最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更新了相关内容,共淘汰旧产品10多个,新增或更新产品190多个。对第1章钢铁材料基础资料进行了重新编写;原第2章分为第2章和第3章,原第3章改为第4章;原第4章改为第6章,章名由工具钢改为工模具钢;原第6章至第8章改为第7章至第9章。附录中删去了常用钢铁材料产品标准目录,增加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对中外常用钢铁材料牌号对照进行了更新。改正了第1版中的错误,并对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使之更便于读者查阅。
  本手册仍坚持第1版的特色:
  (1)资料最新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全面核实查对了2015年9月以前发布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采用最新标准资料,精心整理编写了这本手册。
  (2)内容全面本手册主要内容包括钢铁材料基础资料,生铁和废钢铁,铁粉、纯铁和铁合金,铸铁和铸钢,结构钢,工模具钢,不锈钢和耐热钢,钢铁复合材料,特殊合金共9章,并将常用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符号新旧对照、中外常用钢铁材料牌号对照作为附录提供给读者。
  (3)实用性强本手册科学系统地介绍了常用钢铁材料的牌号、化学成分、尺寸规格、力学性能、工艺性能、使用范围等内容,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4)查阅便捷本手册章节安排、层次结构合理,以表格为主,便于读者查阅。
  本手册可供机械、冶金、化工、电力、航空航天及军工等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营销人员使用,也可供相关专业在校师生参考。
  本手册由郑州大学的刘胜新任主编,李国立、冯纪东、陈永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工作为:第1章由李国立、冯纪东、夏静、吴振远、宋月鹏、肖树龙编写,第2章由李国立、徐丽娟、张金凤、王金荣、李孔斋、向嵩编写,第3章由冯纪东、陈慧敏、侯起飞、李响、李威、靳先芳编写,第4章由李国立、冯纪东、李菁、柳洪洁、王瑞娟、刘峰、王志刚、孟迪、李立碑、徐锟编写,第5章由刘胜新编写,第6章由陈伟、毛磊、张锐、李立程、张素红、李莎、严咏志编写,第7章由潘继民、李立凤、姚宇、邓晶、颜新奇、王宁、胡中华编写,第8章由王乐军、孙华为、赵丹、杨娟、张冠宇、隋方飞、丛康丽、李浩、张亚荣编写,第9章由张靓颖、李立里、孙志鹏、武倩倩、弓雪原、贠东海、郭炜、高玉、李怀武编写,附录由杨晗、李鹏、李宇佳、马超宁、翟德铭、陈光、孙为云、霍方方、高见峰编写,全书由陈永统稿,汪大经教授对全书进行了详细审阅。
  在本手册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同行的大量文献资料和有关标准,谨向有关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错误和纰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我们负责对书中所有内容进行技术咨询、答疑。我们的联系方式如下:
  编者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 严谨、实用、全面的工程助手 本书是面向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材料研究人员、质量检测人员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权威参考工具书。作为《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的第二版,我们秉承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全面修订和内容更新,旨在为读者提供最新、最准确、最实用的钢铁材料信息。 内容前瞻与权威性: 本书集结了众多钢铁材料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经过数年潜心编撰而成。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最新技术应用的全过程,力求全面反映当前钢铁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前沿。我们对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引用,确保书中数据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能够为您的实际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依据。 结构清晰与全面覆盖: 本书采用科学、严谨的结构体系,将纷繁复杂的钢铁材料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梳理。全书内容涵盖了: 钢铁材料基础理论: 详细阐述了钢铁的相变、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基本原理,为理解和应用钢铁材料奠定坚实基础。 主要钢铁材料分类及性能: 深入剖析了碳素钢、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特种钢等各类钢铁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特点、适用范围及应用实例。 钢铁材料的生产与加工: 介绍了钢铁的冶炼、轧制、锻造、热处理、焊接、表面处理等关键工艺,帮助读者理解材料的生产过程如何影响其最终性能。 钢铁材料的性能表征与试验方法: 详细介绍了各种力学性能试验(拉伸、弯曲、冲击、硬度等)、无损检测方法、显微组织观察技术等,为材料的质量控制和性能评估提供指导。 钢铁材料的应用指南: 结合各行业实际需求,提供了不同应用场景下钢铁材料的选择建议,包括在建筑、汽车、航空航天、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典型应用案例,以及相关的设计、选用和失效分析等内容。 国内外钢铁材料标准与规范: 收录了国内外重要的钢铁材料相关标准,便于读者进行比对和参考,确保设计与生产符合国际通用规范。 钢铁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前沿技术: 展望了新型高性能钢铁材料、智能制造、绿色冶金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从业者提供前瞻性视野。 注重实用与易用性: 我们深知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对效率和准确性的需求。因此,本书在内容编排和信息呈现上,特别注重实用性和易用性: 详实的性能数据: 提供了大量的性能数据表格,涵盖了各种牌号、规格的钢铁材料的力学、物理、化学性能参数,方便读者快速查阅和选用。 直观的图表解析: 大量使用图、表、照片等直观的表达方式,清晰展示材料的显微组织、性能曲线、加工过程等,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信息。 明确的应用指导: 针对不同的应用领域,提供了清晰的材料选择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做出最优化的材料决策。 丰富的实例参考: 引入了大量实际工程应用案例,展示了钢铁材料在不同行业中的成功应用,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便捷的检索设计: 采用多级目录和索引设计,方便读者快速定位所需内容,大大提高查阅效率。 面向广泛的读者群体: 无论您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还是初入职场的青年才俊;无论您是专注于基础研究的学者,还是致力于质量控制的检测人员;《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将帮助您: 精准选择合适的钢铁材料: 克服材料选择的盲目性,确保工程项目的材料匹配度和可靠性。 深入理解材料性能: 掌握影响材料性能的关键因素,提升对材料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能力。 优化生产工艺流程: 了解不同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有效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 掌握可靠的试验方法和标准,确保产品符合设计要求。 掌握行业最新动态: 了解钢铁材料领域的最新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保持专业竞争力。 提升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遇到材料相关的技术难题时,快速找到解决方案。 结语: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您在钢铁材料领域探索、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忠实伙伴。我们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钢铁材料的研发、应用和技术进步,为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专业且易懂”,这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是很难得的平衡。我之前在工作中遇到过一些关于特定钢种性能选择的问题,但总是觉得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钢铁知识体系。作者在介绍不同钢材的性能时,不仅仅是给出数值,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性能产生的根源,例如,对于某种耐磨钢,书中不仅列出了其硬度和耐磨性指标,还详细解释了其中强化相的析出机制,以及这些强化相如何在磨损过程中起到作用。这种深入的解析,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判断哪种材料最适合我的应用场景。书中对各种金属疲劳和断裂失效模式的详尽描述,以及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控制来预防这些失效,更是让我受益匪浅。我曾经因为对材料的疲劳特性了解不足,导致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出现过问题,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而且,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图文并茂,数据清晰,易于检索。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出色的参考书,它不仅满足了我对钢铁材料的深入了解需求,更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工具书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参数堆砌,而应该能够引领读者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并且做得非常出色。我是一名机械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与各种金属材料打交道,但坦白说,对于钢铁材料的理解,一直以来都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严谨而不失活泼的笔触,将钢铁这个庞大的家族娓娓道来。从最基本的铁碳合金相图,到各种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再到热处理工艺的关键点,每一个环节的解释都非常到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材料失效分析的部分,它不仅仅是列出失效模式,更是详细分析了导致失效的内在原因,并通过大量真实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改进材料选择、工艺设计或操作规程来规避这些失效。这对于提升产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国内外重要钢材标准的介绍和对比,也极具参考价值,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标准。书中的插图和表格设计也十分人性化,清晰明了,方便快速查找所需信息。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钢铁材料,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导师,为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评分

作为一名金属材料专业的学生,我阅读过不少关于钢铁的著作,但《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价值的一本。它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梳理了钢铁材料从微观组织到宏观性能,再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我非常赞赏作者在解释材料性能时所采用的逻辑深度,例如,在讲解不同合金元素对钢的强化机制时,不仅仅是简单列出作用,而是深入分析了固溶强化、沉淀强化、位错强化等机制在不同元素加入下的表现差异,并将其与具体的钢种性能联系起来。这种深度的解析,对于我们理解材料设计的原理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各种检测和表征技术的介绍也十分详尽,从宏观的力学性能测试,到微观的显微组织观察,再到表面的成分分析,每一个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数据解读都得到了清晰的说明,并且配有大量的实例图片,这对于我们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和实践非常有指导意义。而且,本书在内容上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对一些新型钢种和先进制造技术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这对于我们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启发。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钢铁材料的认识更加立体和深入,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智慧的启迪。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我近年来读到的最让我惊喜的科技类书籍之一。起初,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购买了它,想着大概率会是一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但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方式堪称艺术,作者在处理复杂而专业性极强的钢铁材料知识时,竟然能够做到如此深入浅出,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次引人入胜的旅程,带领读者穿越钢铁的分子结构,窥探合金元素的奇妙反应,最终理解各种钢铁材料为何能拥有如此独特的性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各种材料性能测试方法的详细介绍,这不仅仅是数据罗列,而是将测试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以及结果的解读都一一呈现,仿佛我亲身站在实验室中,亲手操作着那些精密的仪器。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实际应用中的难题,而是积极地探讨了如何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钢铁材料,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贴近实际,具有极强的参考价值,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我的工作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不少曾经困扰我的工程问题。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也做得非常出色,清晰的图表和专业的示意图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使得原本可能令人望而却步的专业术语变得鲜活易懂。对于我这种并非直接从事钢铁冶炼或研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这一基础性材料领域,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获得了切实的帮助。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贵资料。

评分

拿到这本《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的时候,我带着一种近乎严苛的审视态度。毕竟,在我的经验里,这类“手册”往往是厚重、晦涩、难以消化。然而,翻开扉页,那种预期的沉重感便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明畅。作者的笔触,与其说是在传授知识,不如说是在引导一场对钢铁世界的长谈。他以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层层剥开钢铁复杂的内在逻辑。我从未想过,关于碳含量、合金元素对材料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关键指标的影响,能够被如此清晰、直观地解释。书中对于不同热处理工艺(如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的阐述,不仅仅是列出参数,更是深入到微观组织的变化,并以此解释宏观性能的差异,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链条,让我对材料的“生命周期”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各种疲劳失效模式的讲解,配合着高质量的显微照片,那些细微的裂纹萌生、扩展的过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对于我这种需要考虑材料长期可靠性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书中提供的各种性能评估标准和测试方法的介绍,也极其详尽,不仅仅是流程,更包含了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陷阱和注意事项,这极大地提升了其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我敢说,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新编”二字,它在内容的更新和讲解的深度上,都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如果说有一本书能够让我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跃升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那无疑就是这本《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我一直对钢铁的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之间的奥秘感到好奇,但往往在阅读其他资料时,只得其表面,不得其精髓。这本手册则以一种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方式,揭示了其中的内在联系。作者在解释不同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时,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增加强度”、“提高硬度”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原子层面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影响晶格结构和位错运动,进而改变宏观的力学性能。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逻辑推导,让我对材料的本质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各种热处理工艺的阐述,例如淬火和回火,书中详细解释了不同冷却速率和回火温度对马氏体、贝氏体等组织的影响,以及这些组织如何决定材料的硬度、韧性等关键性能。这种对工艺细节的深入挖掘,对我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非常有帮助。而且,本书在内容上非常注重实用性,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解决方案。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其严谨而又易于理解的叙述方式,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评分

我必须说,《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令我感到“物超所值”的一本。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产品研发的工程师,材料的选择和性能评估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过去,我常常需要翻阅大量的零散资料,才能拼凑出对某种钢材的全面了解。而这本书,则像是一个集中处理中心,将我所需的一切信息都整合了起来。书中对于各种常用和特种钢材的性能参数,不仅仅是简单列出,而是对这些参数的来源、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中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试验方法和评价标准的介绍,它不仅仅是让你知道“怎么做”,更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个结果代表着什么”。例如,关于夏比冲击试验,书中不仅介绍了试验步骤,还详细解释了冲击功与材料韧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温度对冲击性能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局限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和防腐蚀措施的介绍,也为我解决产品在实际使用中遇到的耐久性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能够提升我专业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宝典。

评分

我一直对材料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钢铁这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充满学问的材料。在众多相关书籍中,《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以其卓越的品质脱颖而出,成为我书架上不可多得的珍品。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各种钢材的性能参数,而是深入浅出地探讨了钢铁材料的本质。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从基础的晶体结构、相变原理,到复杂的合金化设计、热处理工艺,再到各种性能测试方法和失效分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加工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影响的分析,例如冷加工、热加工、焊接等过程,是如何改变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而影响其宏观性能的。这种联系性非常重要,也常常被其他书籍所忽略。书中对各种钢种的分类和介绍也极具条理,从通用结构钢到特种合金钢,每一种材料的特性、优缺点以及典型应用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照片,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这本书让我对钢铁材料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解决实际工作中的材料选择和应用问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的价值,对我而言,体现在它能够将一个看似枯燥的领域,展现得如此生动而富有魅力。我不是材料专业的科班出身,但由于工作需要,经常会接触到各种钢铁制品。以往,我对这些材料的理解,仅限于“硬”、“韧”、“耐腐蚀”这些简单的形容词。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观念。作者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钢铁复杂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热处理工艺与最终的性能表现紧密地联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钢种在特定工况下表现的分析,例如,在高温环境下,某些钢种会发生蠕变,而另一些则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性,书中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并提供了相应的选材建议。这对于我在设计和选择材料时,避免了许多盲目性。书中关于材料疲劳和断裂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具体,配以精美的插图,我仿佛能够亲眼看到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细微变化,以及最终的断裂过程。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钢铁的奥秘,让我对这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材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和理解。

评分

要说我最近最“爱不释手”的书,那绝对是这本《新编钢铁材料手册(第2版)》。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金属材料的书籍,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过于偏重某种特定材料。这本手册则完全不同,它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钢铁百科全书,又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手把手教你。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在解释不同钢种的特性时,不仅仅是给出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数值,而是将这些数值背后的形成机理,以及这些机理如何影响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对于不锈钢的耐腐蚀性,书中不仅仅介绍了铬、镍等合金元素的作用,还详细解释了钝化膜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稳定性变化,这种从化学原理到宏观性能的联系,让我茅塞顿开。书中对各种疲劳、断裂、蠕变等失效机理的讲解,也配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生动形象,让我对材料的可靠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本书在内容更新上做得非常出色,涵盖了近年来新开发的特种钢种和先进制造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这对于跟进行业发展前沿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表格和图谱,它们将复杂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方便查阅,也便于比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兼具深度、广度、实用性和前瞻性的优秀教材,无论你是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实用

评分

实用

评分

实用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实用

评分

实用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