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振动(第5版)

机械振动(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辛格雷苏·S.拉奥 著
图书标签:
  • 机械振动
  • 振动理论
  • 机械工程
  • 动力学
  • 结构振动
  • 振动分析
  • 工程振动
  • 机械设计
  • 振动控制
  • 系统辨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40581
版次:5
商品编码:1204051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34
字数:134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国迈阿密大学Singiresu S.Rao教授的力作《机械振动》(MECHANICAL VIBRATIONS)一本书的第5版秉承了其一贯的内容详实、叙述简介、强调工程背景与计算技术的风格,很能体现美国工程与技术鉴认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即应用数学、科学以及工程方面知识的能力,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公式化建模和求解的能力,利用工程实践所必需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

内容简介

  《机械振动(第5版)》可作为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车辆工程、动力工程、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或研究生的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振动理论基础1
1.1前言2
1.2振动研究简史2
1.2.1振动研究的起源2
1.2.2从伽利略(Galileo)到瑞利(Rayleigh)5
1.2.3近代之贡献7
1.3振动研究的重要性9
1.4振动的基本概念11
1.5振动的分类14
1.5.1自由振动与受迫振动14
1.5.2有阻尼振动与无阻尼振动14
1.5.3线性振动与非线性振动14
1.5.4确定性振动与随机振动15
1.6振动分析的一般步骤15
1.7弹簧元件18
1.7.1非线性弹簧19
1.7.2非线性弹簧的线性化21
1.7.3弹性元件的弹簧常数22
1.7.4弹簧的组合25
1.7.5与由重力引起的恢复力有关的弹簧常数31
1.8质量或惯性元件32
1.9阻尼元件36
1.9.1黏性阻尼器的结构37
1.9.2非线性阻尼器的线性化41
1.9.3阻尼器的组合42
1.10简谐运动43
1.10.1简谐运动的矢量表示44
1.10.2简谐运动的复数表示44机械振动(第5版)目录1.10.3复数的代数运算46
1.10.4简谐函数的运算46
1.10.5定义和术语48
1.11谐波分析51
1.11.1傅里叶级数展开52
1.11.2傅里叶级数的复数形式53
1.11.3频谱53
1.11.4时域表示法与频域表示法54
1.11.5奇函数和偶函数54
1.11.6半区间展开56
1.11.7系数的数字计算56
1.12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60
1.13振动方面的文献64
本章小结65
参考文献65
思考题67
习题71
设计题目92
第2章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96
2.1引言97
2.2无阻尼平动系统的自由振动99
2.2.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99
2.2.2用其他方法建立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100
2.2.3铅垂方向上弹簧�仓柿肯低车脑硕�微分方程101
2.2.4运动微分方程的解102
2.2.5简谐运动103
2.3无阻尼扭转系统的自由振动111
2.3.1运动微分方程112
2.3.2运动微分方程的解113
2.4一阶系统的响应与时间常数115
2.5瑞利能量法117
2.6黏性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120
2.6.1运动微分方程120
2.6.2方程的解120
2.6.3对数缩减率124
2.6.4黏性阻尼消耗的能量125
2.6.5有黏性阻尼的扭振系统126
2.7特征根的图解表示及相应的解131
2.7.1特征方程的根131
2.7.2根的图解表示及相应的解132
2.8参数变化与根轨迹表示133
2.8.1s平面中ωn、ωd、ζ与τ的说明133
2.8.2根轨迹与参数变化136
2.9库仑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141
2.9.1运动微分方程142
2.9.2方程的解143
2.9.3有库仑阻尼的扭振系统145
2.10滞后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146
2.11系统的稳定性151
2.12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154
本章小结159
参考文献160
思考题160
习题165
设计题目191
第3章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振动193
3.1引言194
3.2运动微分方程194
3.3无阻尼系统在简谐力作用下的响应195
3.3.1总响应197
3.3.2拍振现象198
3.4阻尼系统在简谐力作用下的响应200
3.4.1总响应203
3.4.2品质因子与带宽205
3.5F(t)=Feiωt作用下阻尼系统的响应206
3.6基础作简谐运动时阻尼系统的响应208
3.6.1所传递的力210
3.6.2相对运动211
3.7具有旋转不平衡质量的阻尼系统的响应212
3.8库仑阻尼系统的受迫振动217
3.9滞后阻尼系统的受迫振动220
3.10其他类型阻尼系统的受迫振动221
3.11自激振动与稳定性分析222
3.11.1动力稳定性分析222
3.11.2流体导致的动力不稳定224
3.12传递函数法230
3.13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232
3.14频率传递函数235
3.14.1一般传递函数T(s)与频率传递函数T(iω)的关系236
3.14.2频响特征的表示237
3.15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240
本章小结246
参考文献246
思考题247
习题250
设计题目267
第4章单自由度系统在一般激励下的振动268
4.1引言269
4.2一般周期力作用下的响应269
4.2.1一阶系统270
4.2.2二阶系统275
4.3不规则形式的周期力作用下的响应280
4.4非周期力作用下的响应281
4.5卷积积分282
4.5.1对冲量的响应282
4.5.2对一般力的响应285
4.5.3对基础激励的响应286
4.6响应谱291
4.6.1基础激励对应的响应谱293
4.6.2地震响应谱295
4.6.3冲击环境下的设计298
4.7拉普拉斯变换300
4.7.1瞬态响应与稳态响应301
4.7.2一阶系统的响应301
4.7.3二阶系统的响应302
4.7.4阶跃激励的响应307
4.7.5阶跃响应的分析311
4.7.6瞬态响应的描述312
4.8数值方法318
4.9利用数值方法求不规则激励下的响应321
4.10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323
本章小结327
参考文献327
思考题328
习题332
设计题目347
第5章二自由度系统的振动349
5.1引言350
5.2受迫振动的运动微分方程353
5.3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分析354
5.4扭振系统361
5.5坐标耦合与主坐标364
5.6受迫振动分析368
5.7半正定系统371
5.8自激振动与稳定性分析373
5.9传递函数法374
5.10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375
5.11利用频率传递函数求解382
5.12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384
本章小结390
参考文献391
思考题391
习题394
设计题目411
第6章多自由度系统412
6.1引言413
6.2连续系统模型化为多自由度系统413
6.3运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运动微分方程414
6.4影响系数418
6.4.1刚度影响系数418
6.4.2柔度影响系数422
6.4.3惯性影响系数425
6.5以矩阵形式表示的势能与动能427
6.6广义坐标与广义力429
6.7用拉格朗日方程推导运动微分方程430
6.8以矩阵形式表示的无阻尼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433
6.9特征值问题434
6.10特征值问题的解435
6.10.1特征方程的解435
6.10.2主振型的正交性439
6.10.3重特征值442
6.11展开定理444
6.12无约束系统444
6.13无阻尼系统的自由振动447
6.14用模态分析法求无阻尼系统的受迫振动449
6.15黏性阻尼系统的受迫振动454
6.16自激振动及其稳定性分析458
6.17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460
本章小结468
参考文献468
思考题469
习题473
设计题目489
第7章多自由度系统固有频率与振型的近似计算方法490
7.1引言491
7.2邓克莱公式491
7.3瑞利法493
7.3.1瑞利商的性质494
7.3.2基频的计算495
7.3.3梁和轴的基频496
7.4霍尔茨法498
7.4.1扭振系统499
7.4.2弹簧�仓柿肯低�501
7.5矩阵迭代法502
7.5.1收敛到高阶固有频率503
7.5.2中间某阶固有频率的计算504
7.6雅可比法508
7.7标准特征值问题510
7.7.1柯勒斯基分解511
7.7.2其他解法512
7.8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512
本章小结515
参考文献516
思考题517
习题520
设计题目526
第8章连续系统的振动527
8.1引言528
8.2弦或索的横向振动528
8.2.1运动微分方程528
8.2.2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529
8.2.3等截面弦的自由振动530
8.2.4两端固定弦的自由振动531
8.2.5行波解533
8.3杆的纵向振动534
8.3.1运动微分方程及其解534
8.3.2振型函数的正交性536
8.4圆杆或轴的扭转振动540
8.5梁的横向振动542
8.5.1运动微分方程542
8.5.2初始条件543
8.5.3自由振动544
8.5.4边界条件545
8.5.5振型函数的正交性547
8.5.6受迫振动549
8.5.7轴向力的影响550
8.5.8转动惯量与剪切变形的影响552
8.5.9其他影响555
8.6薄膜的振动555
8.6.1运动微分方程555
8.6.2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557
8.7瑞利法558
8.8瑞利�怖钭确�559
8.9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561
本章小结564
参考文献564
思考题566
习题569
设计题目577
第9章振动控制578
9.1引言579
9.2振动列线图和振动标准579
9.3抑制振源强度583
9.4旋转机械的平衡583
9.4.1单面平衡583
9.4.2双面平衡585
9.5轴的涡动589
9.5.1运动微分方程589
9.5.2临界速度591
9.5.3系统的响应591
9.5.4稳定性分析593
9.6活塞式发动机的平衡594
9.6.1气体压力变化产生的不平衡力594
9.6.2运动部件的惯性产生的不平衡力595
9.6.3活塞式发动机的平衡597
9.7振动的控制598
9.8固有频率的控制599
9.9阻尼的应用599
9.10振动隔离600
9.10.1具有刚性基础的振动隔离系统602
9.10.2具有支撑运动的振动隔离系统610
9.10.3具有挠性基础的振动隔离系统615
9.10.4具有部分挠性基础的振动隔离系统616
9.10.5冲击隔离617
9.10.6主动振动控制619
9.11吸振器623
9.11.1无阻尼动力吸振器624
9.11.2有阻尼动力吸振器627
9.12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630
本章小结639
参考文献639
思考题641
习题644
设计题目655
第10章振动测量与应用656
10.1引言657
10.2传感器658
10.2.1变电阻传感器658
10.2.2压电传感器660
10.2.3电动式传感器661
10.2.4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传感器661
10.3拾振器662
10.3.1测振计663
10.3.2加速度计664
10.3.3速度计666
10.3.4相位失真667
10.4频率测量仪669
10.5激振器670
10.5.1机械式激振器670
10.5.2电动式激振器671
10.6信号分析672
10.6.1频谱分析仪673
10.6.2带通滤波器673
10.6.3恒百分比带宽滤波器和恒带宽滤波器674
10.7机械和结构的动态测试675
10.7.1利用测量运行时的变形675
10.7.2利用模态测试676
10.8实验模态分析676
10.8.1基本观点676
10.8.2所需仪器676
10.8.3数字信号处理678
10.8.4随机信号分析679
10.8.5从观察到的峰值确定模态数据682
10.8.6根据奈奎斯特图确定模态数据683
10.8.7模态形状的测量685
10.9机器运行状态监测与诊断687
10.9.1振动强度标准687
10.9.2设备检修技术687
10.9.3机械运行状况监测技术688
10.9.4振动监测技术689
10.9.5仪器系统692
10.9.6监测参数的选取694
10.10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694
本章小结697
参考文献697
思考题698
习题702
设计题目705
第11章振动分析中的数值积分法707
11.1引言708
11.2有限差分法708
11.3用中心差分法求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709
11.4用龙格�部馑�法求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711
11.5用中心差分法求多自由度系统的响应713
11.6用有限差分法求连续系统的响应716
11.6.1杆的纵向振动716
11.6.2梁的横向振动719
11.7用龙格�部馑�法求多自由度系统的响应722
11.8侯伯特法723
11.9威尔逊法726
11.10纽马克法728
11.11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730
本章小结737
参考文献737
思考题738
习题740
第12章有限单元法745
12.1引言746
12.2单元的运动方程746
12.3质量矩阵、刚度矩阵以及载荷向量748
12.3.1杆单元748
12.3.2扭转单元750
12.3.3梁单元751
12.4单元矩阵和单元向量的变换753
12.5有限单元集成系统的运动方程755
12.6边界条件的引入756
12.7一致质量矩阵和集中质量矩阵764
12.7.1杆单元的集中质量矩阵764
12.7.2梁单元的集中质量矩阵764
12.7.3集中质量矩阵与一致质量矩阵的关系765
12.8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766
本章小结771
参考文献772
思考题772
习题775
设计题目785
第13章非线性振动787
13.1引言788
13.2非线性振动问题的例子788
13.2.1单摆788
13.2.2机械颤振,皮带摩擦系统789
13.2.3变质量系统790
13.3精确解法790
13.4近似分析方法791
13.4.1基本原理792
13.4.2林兹泰德(Lindstedt)摄动方法794
13.4.3迭代法795
13.4.4李兹�操ち山鸱�798
13.5亚谐振动和超谐振动800
13.5.1亚谐振动800
13.5.2超谐振动802
13.6变参数系统(马休方程)803
13.7图解法807
13.7.1相平面法807
13.7.2相速度810
13.7.3绘制相轨迹的方法811
13.7.4根据相轨迹求时域解812
13.8平衡状态的稳定性813
13.8.1稳定性分析813
13.8.2奇点的分类814
13.9极限环816
13.10混沌817
13.10.1具有稳定轨道的函数818
13.10.2具有不稳定轨道的函数819
13.10.3没有激励项时达芬方程的混沌行为820
13.10.4有激励项时达芬方程的混沌行为822
13.11数值方法824
13.12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824
本章小结833
参考文献833
思考题835
习题838
设计题目844
第14章随机振动845
14.1引言846
14.2随机变量与随机过程847
14.3概率分布847
14.4均值与标准差848
14.5几个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分布849
14.6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851
14.7平稳随机过程852
14.8高斯随机过程854
14.9傅里叶分析855
14.9.1傅里叶级数855
14.9.2傅里叶积分857
14.10功率谱密度859
14.11宽带和窄带随机过程861
14.12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862
14.12.1脉冲响应函数法862
14.12.2频响函数法863
14.12.3响应函数的特点864
14.13平稳随机激励下的响应864
14.13.1脉冲响应函数法865
14.13.2频响函数法865
14.14多自由度系统的响应869
14.15利用MATLAB求解的例子874
本章小结877
参考文献877
思考题878
习题881
设计题目887
附录A数学关系和材料属性888
附录B梁和板的挠度891
附录C矩阵894
C.1定义894
C.2矩阵的基本运算897
参考文献898
附录D拉普拉斯变换899
D.1定义899
D.2导数的拉普拉斯变换900
D.3移位定理900
D.4部分分式法901
D.5卷积积分902
附录E单位906
参考文献908
附录FMATLAB简介909
F.1变量909
F.2数组和矩阵910
F.3特殊结构的数组910
F.4特殊矩阵911
F.5矩阵运算911
F.6MATLAB中的函数911
F.7复数912
F.8M文件912
F.9绘图913
F.10非线性方程的根914
F.11线性代数方程组的解914
F.12特征值问题的解915
F.13微分方程的解916
部分习题答案918

精彩书摘

  库仑(Charles Augustin de Coulomb,1736—1806),法国物理学家、军事工程师。1779年,总结其早年关于静力学和机械学工作的论文集《简单机械理论》面世,其描述的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成比例的关系,即人们熟知的库仑摩擦定律。1784年,他得到了刚体微幅扭振问题的准确解。他因提出电磁力的计算公式而广为人知。在国际单位制中,电荷的单位库仑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蒙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许可使用。)

  第3章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振动

  导读

  本章主要讨论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响应。首先,推导了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激励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以及求解过程,同时考虑了有阻尼和无阻尼两种情况。针对无阻尼质量�驳�簧系统,介绍了振幅放大系数(或幅值比)、共振以及拍振现象。非齐次二阶微分方程的解可表示成齐次解(自由振动解)与特解(受迫振动)之和。系统的已知初始条件可用于确定全解的常数。详细介绍了黏性阻尼系统的放大系数以及相位角的重要特征。给出了品质因数、带宽及半功率点的定义,同时介绍了如何利用品质因数来确定机械系统的黏性阻尼系数。

  介绍了无阻尼系统在简谐函数为复数形式时的响应,并且引入了复频响应的概念。介绍了阻尼系统在基础作简谐运动时的响应,引入位移传递率及力传递率的概念,这可以应用于如在飞机滑行或起降过程中跑道的粗糙度引起的飞机的振动、车辆由于道路不平而引起的振动以及建筑物由于地震引起的振动等问题。还介绍了阻尼系统在旋转不平衡情况下的响应,可以应用于转子不平衡的旋转机器。介绍了质量�驳�簧系统在库仑阻尼、滞后阻尼及其他类型阻尼下的受迫振动。给出了单自由度系统的自激振动和稳定性分析及应用。对求解简谐激励系统的三种传递函数法(一般传递函数法、拉普拉斯变换法及谐波传递函数法)进行了概述。最后,给出了若干利用MATLAB求解不同类型的简谐激励下阻尼和无阻尼振动问题的例子。机械振动(第5版)第3章单自由度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振动学习目标

  学完本章后,读者应能达到以下几点:

  �r 求解在不同类型的简谐力作用下阻尼或无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包括基础激励和有旋转不平衡的情况。

  �r 区分瞬态振动、稳态振动以及全解。

  �r 了解放大系数和相位角随激励频率的变化规律,以及共振和拍振的概念。

  �r 求在库仑阻尼、滞后阻尼及其他类型阻尼下系统的响应。

  �r 识别自激振动问题并分析其稳定性。

  �r 推导受控于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系统的传递函数。

  �r 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单自由度系统在谐波作用下的振动问题。

  �r 从一般传递函数推导出频率传递函数,并用伯德(Bode)图画出频率响应特性。

  �r 利用MATLAB求解简谐激励下的振动响应。

  3.1引言

  当有外部能量供给机械或机构系统时,一般会导致受迫振动。提供给系统的外部能量,既可能是作用力,也可能是强加的位移激励。作用力或位移激励本质上可能是简谐形式、非简谐但为周期性形式、非周期或随机形式。简谐激励下系统的响应称为简谐响应简谐响应。非周期激励可能经历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动力学系统对突加非周期激励的响应称为瞬态响应瞬态响应。

  本章将讨论在简谐激励F(t)=F0ei(ωt+��)或F(t)=F0cos(ωt+��)或F(t)=F0sin(ωt+��)(其中,F0为幅值,ω是频率,�嘉�简谐激励的相角)作用下的单自由度系统的动态响应。�嫉闹等【鲇贔(t)在t=0时刻的值,通常取为零。在简谐激励作用下,系统的响应也将是简谐形式的。若激励频率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则系统的响应会非常大,称为共振共振。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现象,以防止系统失效。由旋转机器的不平衡导致的振动、在稳定的风中因涡流脱落导致的高耸烟囱的振荡以及在正弦曲线路面上行驶的汽车的垂向运动,均可视为简谐激励下振动的例子。

  本章也讨论了应用传递函数、拉普拉斯变换及频率函数法求简谐激励系统的解。

  3.2运动微分方程

  若力F(t)作用在图3.1所示的黏性阻尼弹簧�仓柿肯低成希�则应用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可得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为mx··+cx·+kx=F(t)(3.1)由于该方程是非齐次的,所以其通解x(t)可表示成齐次解xh(t)与特解xp(t)之和。齐次解即齐次方程mx··+cx·+kx=0(3.2)的解,表示系统的自由振动,已在第2章讨论。如2.6.2节所述,该自由振动在3种可能的阻尼条件(欠阻尼、临界阻尼与过阻尼)和所有的初始条件下都将逐渐消失。于是式(3.1)的通(全)解最终演化为特解xp(t),它表示系统的稳态振动。只要受到力函数的作用,系统就会有稳态响应。齐次解、特解与通解随时间变化的典型情况如图3.2所示。由该图可知,经过一段时间τ之后,xh(t)就消失了,而x(t)变为xp(t)。由于阻尼存在导致消失的那部分运动(自由振动部分)称为瞬态振动瞬态振动。瞬态运动衰减的快慢主要取决于系统的参数k,c和m。在本章中除了3.3节外,均忽略瞬态运动,只推导式(3.1)的特解,即在简谐力函数作用下,系统的稳态响应。

  图3.1弹簧�仓柿开沧枘崞飨低�

  图3.2欠阻尼时,方程(3.1)的齐次解、特解和通解

  3.3无阻尼系统在简谐力作用下的响应

  在研究阻尼系统的响应前,为简单,先考虑一受简谐力作用的无阻尼系统。若力F(t)=F0cosωt作用在无阻尼系统的质量块m上,则运动微分方程式(3.1)简化为mx··+kx=F0cosωt(3.3)该方程的齐次解可以表示为xh(t)=C1cosωnt+C2sinωnt(3.4)其中,ωn=(k/m)1/2为系统的固有频率。由于激振力F(t)为简谐形式,则特解xp(t)也是简谐的,同时具有与激励频率相同的频率ω。于是假定其解的形式为xp(t)=Xcosωt(3.5)其中,X为常量,表示xp(t)的振幅。将式(3.5)代入式(3.3),可得X=F0k-mω2=δst1-ωωn2(3.6)其中,δst=F0/k表示在力F0作用下弹簧的变形。由于F0是常(静态)力,故有时δst也称为静变形静变形。于是式(3.3)的全解为x(t)=C1cosωnt+C2sinωnt+F0k-mω2cosωt(3.7)应用初始条件x(t=0)=x0与x·(t=0)=x·0,求得C1=x0-F0k-mω2,C2=x·0ωn(3.8)因此图3.3无阻尼系统的振幅放大系数

  x(t)=x0-F0k-mω2cosωnt+x·0ωnsinωnt

  +F0k-mω2cosωt(3.9)式(3.6)中的幅值X可以表示为Xδst=11-ωωn2(3.10)量X/δst表示动态幅值与静态幅值之比,称为振幅放大系数 振幅放大系数或幅值比幅值比。X/δst随频率比r=ω/ωn(式(3.10))的变化如图3.3所示,根据该图,系统的响应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形。

  情形1当0<ω/ωn<1时,式(3.10)中的分母为正值,由式(3.5)给出系统的响应。此时称系统的简谐响应xp(t)与外力同相,如图3.4所示。

  情形2当ω/ωn>1时,式(3.10)中的分母为负值,稳态解可以表示为xp(t)=-Xcosωt(3.11)其中,运动的幅值X重新定义为另一个正量X=δstωωn2-1(3.12)F(t)与xp(t)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3.5所示。由于xp(t)与F(t)符号相反,则说明响应与外力反相,即响应与激励有180°的相角差。此外,当ω/ωn→∞时,X→0,即简谐力的频率非常高时,则系统的响应趋于零。

  情形3当ω/ωn=1时,由式(3.10)或式(3.12)给出的幅值X成为无限大。激振力频率ω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ωn,此条件称为共振。为求此条件对应的响应,将式(3.9)重新表示为

  x(t)=x0cosωnt+x·0ωnsinωnt+δstcosωt-cosωnt1-ωωn2(3.13)图3.40<ω/ωn<1时的简谐响应

  图3.5ω/ωn>1时的简谐响应

  由于该式的最后一项对应于ω=ωn为0∶0型的不定式,为此应用罗毕塔(L’Hospital)法则计算该项的极限值limω→ωncosωt-cosωnt1-ωωn2=limω→ωnddω(cosωt-cosωnt)ddω1-ω2ω2n

  =limω→ωntsinωt2ωω2n=ωnt2sinωnt(3.14)图3.6ω/ωn=1时的响应

  于是,共振时系统的响应为x(t)=x0cosωnt+x·0ωnsinωnt+δstωnt2sinωnt(3.15)由式(3.15)可知,共振时x(t)无限地增大。式(3.15)中的最后一项如图3.6所示,这表明响应的振幅随时间线性地增大。

  3.3.1总响应

  系统的总响应即式(3.7)或式(3.9)也可以表示为x(t)=Acos(ωnt-�迹�+δst1-ωωn2cosωt,ωωn<1(3.16)

  x(t)=Acos(ωnt-�迹�-δst1-ωωn2cosωt,ωωn>1(3.17)其中,A与�寄芟裨谑剑�2.21)中那样确定。则总的运动可表示成不同频率的两余弦曲线之和。在式(3.16)中,激振力频率ω小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则总响应如图3.7(a)所示。在式(3.17)中,激振力频率比固有频率大,总响应如图3.7(b)所示。

  图3.7总响应

  (a) ωωn<1 b="" n="">1

  3.3.2拍振现象

  若激振力的频率接近但不等于系统的固有频率,则可能发生拍振拍振。发生拍振时,质量块的振幅按某种确定的规律时而变大,时而变小(见1.10.5节)。拍振现象可通过形如式(3.9)的解来解释。若初始条件为X0=X·0=0,则式(3.9)简化为x(t)=F0/mω2n-ω2cosωt-cosωnt

  =F0/mω2n-ω22sinω+ωn2t·sinωn-ω2t(3.18)令激振力频率略小于固有频率,即ωn-ω=2ε(3.19)其中,ε为一小的正数,则ωn≈ω,以及ω+ωn≈2ω(3.20)将式(3.19)与式(3.20)相乘,得ω2n-ω2=4εω(3.21)将式(3.19)~式(3.21)代入式(3.18)中,有x(t)=F0/m2εωsinεtsinωt(3.22)由于ε非常小,函数sinεt变化缓慢,其周期2π/ε的值较大。则式(3.22)可视为周期为2π/ω的振动,其可变幅值为F0/m2εωsinεt从图3.8也可观察到,曲线sinωt经过几个循环时,sinεt只经过一个循环,其幅值呈连续地增大和减小。两零幅值点或两最大幅值点对应的时间,称为拍振周期拍振周期(τb),其表达式为τb=2π2ε=2πωn-ω(3.23)与之对应的拍振(角)频率定义为ωb=2ε=ωn-ω图3.8拍振现象

  例3.1重为150lbf的往复式活塞泵安装在钢板的中部。该钢板厚为0.5in,宽为20in,长为100in,两端固定,如图3.9所示。泵工作时,钢板受到一个大小为F(t)=50cos62.832tlbf的简谐力作用。求钢板的振动幅值。

  图3.9支承具有不平衡质量活塞泵的钢板

  解: 钢板可以模型化为两端固定的梁,弹性模量E=30×106lbf/in2,长l=100in,惯性矩I=112×20×0.53 in4=0.2083in4,梁的弯曲刚度为k=192EIl3=192×(30×106)×0.20831003 lbf/in=1200 lbf/in(E.1)简谐振动响应的幅值由式(3.6)确定,其中F0=50lbf,m=150/386.4lbf·s2/in(忽略钢板的重量),k=1200lbf/in,ω=62.832rad/s。于是,由式(3.6)得X=F0k-mω2=501200-(150/386.4)×62.8322 in=-0.1504 in(E.2)负号表示钢板的响应x(t)与激振力F(t)反相。

  例3.2弹簧�仓柿肯低持械�簧刚度为5000N/m,受到大小为30N、频率为20Hz的简谐力作用。质量块振动的幅值为0.2m,假设振动从静止状态开始,试求系统的质量。

  解: 根据式(3.9)及初始条件x0=x·0=0,可以得到系统振动响应为x(t)=F0k-mω2(cosωt-cosωnt) (E.1)或写成x(t)=2F0k-mω2sinωn+ω2tsinωn-ω2t (E.2)由于振动幅值为0.2m,则式(E.2)中有2F0k-mω2=0.2 (E.3)将已知条件F0=30N,ω=20Hz=125.665rad/s,以及k=5000N/m代入式(E.3)中,有2×305000-m(125.664)2=0.2 (E.4)从而由式(E.4)可以解出m=0.2976kg。

  3.4阻尼系统在简谐力作用下的响应

  如果激振力为F(t)=F0cosωt,则运动方程为mx··+cx·+kx=F0cosωt (3.24)式(3.24)的特解也是简谐函数形式,假定为也可假定xp(t)=C1cosωt+C2sinωt,此式中也包含两个常数C1与C2,但这两种表述方式的最终结果一致。xp(t)=Xcos(ωt-��)(3.25)其中,X与�嘉�待定常量,分别表示响应的幅值与相角。将式(3.25)代入式(3.24)中,则得X(k-mω2)cos(ωt-��)-cωsin(ωt-��)=F0cosωt(3.26)运用下列三角函数关系cos(ωt-��)=cosωtcos��+sinωtsin��

  sin(ωt-��)=sinωtcos�迹璫osωtsin�加谑剑�3.26)中再令方程两边cosωt和sinωt的系数分别相等,则可得X(k-mω2)cos��+cωsin��=F0

  X(k-mω2)sin�迹璫ωcos��=0(3.27)式(3.27)的解为X=F0(k-mω2)2+c2ω21/2(3.28)

  ��=arctancωk-mω2(3.29)将式(3.28)与式(3.29)代入式(3.25),则可得式(3.24)的特解。图3.10(a)所示为力函数与稳态响应的典型形式,式(3.26)中各项的矢量表示如图3.10(b)所示。式(3.28)中的分子与分母均除以k并作如下代换

  图3.10力函数和响应

  (a) 图形表示; (b) 矢量表示

  ωn=km(无阻尼固有频率)

  ζ=ccc=c2mωn=c2mk,cm=2ζωn

  δst=F0k(静态力F0作用下的变形)

  r=ωωn(频率比)则得Xδst=11-ωωn22+2ζωωn21/2=1(1-r2)2+(2ζr)2(3.30)

  ��=arctan2ζωωn1-ωωn2=arctan2ζr1-r2(3.31)如3.3节所述,量M=X/δst称为振幅放大系数振幅放大系数或振幅比振幅比。X/δst与�妓嫫德时萺与阻尼比ζ的变化如图3.11所示。

  图3.11X和�妓嫫德时萺的变化

  根据式(3.30)与图3.11(a),可知振幅放大系数M具有下列特点:

  (1) 对于无阻尼系统(ζ=0),式(3.30)简化为式(3.10)。当r→1时,M→∞。

  (2) 对于激振力的各频率值,任意大小的阻尼(ζ>0)均将使振幅放大系数M减小。

  (3) 对于任意确定的r值,阻尼值越大,则M值越小。

  (4) 当激振力为常力(即r=0)时,M=1。

  (5) 当发生共振或在其附近时,阻尼的存在将显著降低M值。

  (6) 受迫振动的幅值随激振力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地降低(即当r→∞时,M→0)。

  (7) 对于0<ζ<12,当r=1-2ζ2或ω=ωn1-2ζ2(3.32)时,M值达到最大。显然,ω值小于无阻尼固有频率ωn 和有阻尼固有频率ωd=ωn1-ζ2。

  (8) 当r=1-2ζ2时,X的最大值为Xδstmax =12ζ1-ζ2(3.33)当ω=ωn时,X的值由下式确定Xδstω=ωn=12ζ(3.34)式(3.33)可用于通过实验测定系统的阻尼值。在振动测试中,若测量出了响应的最大幅值Xmax,则系统的阻尼比可应用式(3.33)来确定。反过来,若已知阻尼值,则可估算出振动系.

  ……

前言/序言

  前言  本版的变化  本书是为本科大学生准备的一本关于振动工程课程的入门读物。来自读者对《机械振动》第4版的肯定和赞许一直鼓励着作者为大家呈现本书的第5版。本版依然保持了前几版的风格,比如在振动理论、计算与应用方面的介绍都是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给出的,并强调分析中所涉及的计算技术。此外,还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以便加强对物理含义和概念的理解,这些都有赖于在本科生阶段学习力学所积累的经验。所选的大量的例题和习题都是为了说明一些重要的原理和概念。  在这一版中,对某些题目进行了修改和重写,并增加了一些新的题目。此外,还引入了一些新的特色。而这些新增加或修正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由这本书的使用者和评论者提出的。一些重要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每一章的开头,给出了“导读和学习目标”。  (2) 在每一章的结尾,给出了“本章小结”。  (3) 为了扩大覆盖的范围以及更加清晰的表述,对部分题目进行了改写。这些题目包括振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弹簧元件、阻尼元件和质量或惯性元件,振动的隔离和振动的主动控制。  (4) 详细地论述了许多新的题目并配以直观的例子,这包括一阶系统的响应和时间常数,特征根和解的图形化显示,参数变化和根轨迹表示法,系统的稳定性,受迫振动问题的传递函数方法,求自由和受迫振动问题解的拉普拉斯变换方法,频率传递函数方法,有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波特图,阶跃响应,瞬态响应的描述和塑性及弹性冲击。  (5) 又新加了128道例题,160道习题,70道思考题和107个插图。  (6) 删去了前几版中在每章最后给出的基于C++和Fortran程序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的特色  机械振动中的每一个题目都自成一章,所有的概念都给出了详尽的解释,所有的推导都给出了全部的细节。  全书从始至终都强调计算方面的原理和技巧。每一章中的最后都给出了基于MATLAB的例题和一些通用MATLAB程序。此外,还给出了大量需要利用MATLAB或MATLAB程序求解的习题。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题目的介绍可能是以不太方便的方式给出的,尤其是第9~11章。大多数教科书都会在不同的章节讨论隔振器、吸振器和机械的平衡问题。既然研究振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控制振动响应,所以第9章中的每一个题目都是和振动控制直接相关的。第10章介绍振动测量仪器和激振器、实验模态分析以及设备状态监测。类似地,所有可应用于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以及连续系统的数值积分方法构成了第11章的全部内容。  本书的特色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机械振动(第5版)前言�r 240多道说明性的例题以配合大多数所讨论的问题。  �r 980多道思考题帮助学生复习和检验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思考题的形式包括多项选择题、简述题、判断题、连线题和填空题。  �r 每一章所给出的大量习题旨在强调所涉及内容之不同应用。全部习题的数量达到了1150多道。习题解答专门编成了一个教师手册。  �r 在各章的最后,共有30多道设计性题目,它们中的许多解并不是唯一的。  �r 超过25个MATLAB程序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实现教材中讨论的数值方法。  �r 在每一章和附录的起始页,给出约20位对振动理论的发展曾作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传记信息。  �r 书中给出的MATLAB程序、思考题和习题的答案可以在公司的网站上找到: www.prenhall.com/rao。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可以得到包含全部习题解答和设计性题目的有关提示的题解手册。  符号和单位  在本书的例题和习题中,同时采用了国际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在致谢的后面,不仅给出了符号表,还列出了各种物理量的国际制单位和英制单位。在附录E 中,又给出了国际制单位应用于振动领域时的简要讨论。其中,用黑斜体字母表示列向量,用方括号表示矩阵。  材料的组织  本书包括14章正文和6个附录,其中第13、14两章是以电子文档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在公司的网站下载。阅读本书的读者应该具备静力学、动力学、强度理论以及微分方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尽管也期望读者具备矩阵理论和拉普拉斯变换方面的一些背景知识,但还是在附录C和D中分别给出了一个概要。  第1章简要地讨论了振动研究的历史和重要性,同时还介绍了对实际系统进行振动分析时如何进行简化以及振动分析的各个步骤。接下来介绍了振动系统的基本组成——刚度、阻尼和质量(惯性)以及振动分析中要用到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第2章介绍了单自由度无阻尼和黏性阻尼平动系统以及扭振系统的自由振动分析。讨论了特征根和相应解的图形化显示方法、参数变化以及根轨迹表示法。尽管在控制系统中根轨迹法会经常用到,本章还是直观地示意了其在振动分析中的应用。本章还介绍了单自由度系统有库仑阻尼和滞后阻尼时如何求自由振动响应。  第3章讨论了单自由度无阻尼和有阻尼系统在简谐激励下的响应。还概要地介绍了力传递率和位移传递率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第3章还介绍了传递函数方法、受迫振动的拉普拉斯变换解、频率响应以及波特图。  第4章涉及的是单自由度系统在一般力函数作用下的响应。在这一章里还通过示例概要地介绍了周期函数傅里叶级数展开的作用、卷积积分、拉普拉斯变换以及数值方法。此外还利用峰值时间、上升时间和镇定时间讨论了弱阻尼系统响应的特性。  第5章讨论了两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问题。在这一章里还讨论了自激振动和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还通过示例给出了传递函数方法、无阻尼和有阻尼系统的拉普拉斯变换解。  第6章介绍了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在理论上使用了矩阵分析方法。针对受迫振动问题的求解,详细地给出了模态分析的全部过程。  第7章介绍了求解离散系统固有频率和模态的几种近似方法,包括邓克莱(Dunkerley)法、瑞利(Rayleigh)法、霍尔茨(Holzer)法、雅可比(Jacobi)法和矩阵迭代法。  与离散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形式是常微分方程不同,连续或分布参数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的形式是偏微分方程。第8章讨论连续体的振动,包括弦的振动、杆的振动、轴的振动、梁的振动和薄膜的振动。这一章还介绍了求解与连续系统有关的偏微分方程时用到的分离变量方法。此外,这一章还通过示例介绍了求解连续系统固有频率的近似方法——瑞利(Rayleigh)法和瑞利�怖钭龋≧ayleigh�睷itz)法。  第9章讨论了振动控制方面的问题,包括消振问题、隔振问题和吸振问题。本章还给出了振动列线图和振动标准,据此可以判断可以接受的振动强度。这一章还讨论了旋转和往复运动机械的平衡问题以及轴的弓形回转问题。第9章的内容还包括用于控制振动系统响应的主动控制技术。  第10章讨论了用于振动响应测量的实验方法,以及振动测量要用到的硬件和信号分析技术。最后介绍了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  第11章讨论了求离散和连续系统动力学响应的几种数值积分方法,包括中心差分法、龙格�部馑�法(Runge�睰utta)、侯伯特(Houbolt)法、威尔逊(Wilson)法和纽马克 (Newmark) 法,并给出了示例。  第12章结合一维单元介绍了有限单元分析方法,对桁架、受扭杆和梁进行静力和动力分析时分别用到了杆单元、轴单元和梁单元。本章还讨论了进行振动分析时一致质量矩阵和集中质量矩阵的使用问题。  非线性振动问题的描述表现为非线性微分方程,非线性振动表现出的某些现象经常是不能用相应的线性问题预测的,甚至是不能提供任何线索。第13章关于非线性振动介绍性的内容包括亚谐振动、超谐振动、极限环、时变系数系统和混沌。  第14章讨论的是线性振动系统的随机振动问题,介绍了随机过程、平稳过程、功率谱密度、自相关、宽带和窄带随机过程等概念,并讨论了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随机振动响应。  附录A和B分别介绍数学关系以及梁和板的变形。附录C、D和E分别介绍矩阵理论基础、拉普拉斯变换和国际制单位。最后,在附录F中介绍了MATLAB程序设计基础。  典型的课程提纲  本书的素材为不同类型的振动课程提供了一个弹性的选择。第1~5章、第9章和第6章的部分内容构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对于不同的侧重或定位,可按如下的提示增加额外的章节。  �r 第8章是针对连续或分布参数系统的。  �r 第7和11章是针对数值解的。  �r 第10章是针对实验方法和信号分析的。  �r 第12章是针对有限元分析的。  �r 第13章是针对非线性振动的。  �r 第14章是针对随机振动的。  期望的课程效果  本书所提供的材料有助于达到工程与技术鉴定委员会(Accreditation Board fo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ABET)指定的某些培养方案的效果,它们是:  �r 应用数学、科学以及工程方面知识的能力。  如本书所呈现的这样,振动课程是利用数学知识(不同形式的方程、矩阵代数、矢量方法和复数)和科学知识(静力学与运动学)求解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r 对工程问题进行识别、公式化建模和求解的能力。  大量的例题、习题和设计性题目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识别各种各样的实际振动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求解以及对结果进行正确的解释。  �r 利用工程实践所必需的技术、方法和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  在每一章的最后一节都给出了利用MATLAB软件求振动问题解的示例,并在附录F中总结了MATLAB编程的基础知识。  利用现代分析技术——有限元方法求振动问题的解单独成章(第12章)。有限元方法是工业领域广为人知的对复杂振动系统建模、分析和求解的一种技术。  �r 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分析和解释实验数据的能力。  本书的第10章为读者呈现的是实验方法和与振动相关的数据分析方面的内容,还讨论了进行振动实验、信号分析和系统参数识别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机械振动(第5版) 概述: 《机械振动(第5版)》是一本深入探讨机械系统振动现象的经典教材。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振动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工程应用,旨在为学生和工程师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书涵盖了从单自由度系统到复杂多自由度系统,从线性振动到非线性振动,从确定性振动到随机振动的广泛内容。通过清晰的阐述、丰富的例题和精心设计的习题,本书引导读者理解振动行为的本质,掌握预测和控制振动的技巧。 核心内容: 本书的结构安排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振动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振动问题。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单自由度系统 绪论: 详细阐述了振动的定义、重要性及其在工程中的普遍存在,介绍了振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如自由振动、受迫振动、阻尼、共振等。 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深入分析了无阻尼和有阻尼单自由度系统的运动方程,推导了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概念,并解释了自由振动的衰减特性。 单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讲解了周期性激励和非周期性激励作用下系统的响应,重点分析了共振现象及其影响,介绍了稳态响应和暂态响应的概念。 单自由度系统的响应分析: 探讨了激励函数的形式(如正弦激励、脉冲激励、阶跃激励等)对系统响应的影响,介绍了复指数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等分析工具。 能量法与虚功原理: 引入了更普遍的能量守恒和虚功原理,为分析复杂系统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第二部分:多自由度系统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动: 介绍了多自由度系统的数学模型,如质量-弹簧-阻尼系统,推导了系统的运动方程。重点讲解了模态分析,包括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及它们在描述系统整体振动行为中的作用。 多自由度系统的受迫振动: 分析了外部激励作用下多自由度系统的响应,讨论了耦合振动和交叉耦合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模态叠加法求解。 振动分析的矩阵方法: 详细阐述了使用矩阵方法求解多自由度系统振动问题的优势,包括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的构建,以及特征值问题的求解。 第三部分:连续系统的振动 梁的轴向和横向振动: 介绍了细长杆件(如梁)在轴向和横向受力时的振动特性,推导了梁的振动微分方程,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振动模式。 其他连续系统的振动: 扩展了对连续系统振动的探讨,可能包括杆、板、壳等结构的振动分析,介绍其基本方程和求解方法。 第四部分:非线性振动与随机振动 非线性振动: 探讨了当系统的回复力不是激励力或位移的线性函数时发生的非线性振动。介绍了周期解、多周期解、混沌振动等现象,以及一些分析非线性系统的方法,如相平面法、近似解析法等。 随机振动: 引入了随机过程的概念,分析了随机激励作用下系统的响应。介绍了功率谱密度、自相关函数等工具,以及如何计算系统的统计响应。 第五部分:振动控制与工程应用 振动测量与分析: 介绍常用的振动测量仪器和技术,以及振动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振动隔离与减振: 探讨了减小结构振动传递的原理和方法,包括隔振器的设计和应用,以及阻尼材料的使用。 机械系统中的振动问题: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深入分析了各种机械设备(如发动机、涡轮机、桥梁、建筑等)中常见的振动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振动与稳定性: 探讨了振动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振动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特色与亮点: 理论严谨,逻辑清晰: 本书在保证理论严谨性的同时,注重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读者能够逐步掌握振动分析的核心概念。 丰富的工程实例: 穿插了大量来自航空航天、汽车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实际工程案例,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精选的例题和习题: 每章都配有大量的例题,演示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并提供不同难度的习题,供读者巩固和提高。 先进的分析工具介绍: 引入了现代工程计算中常用的数值方法和软件工具,为读者提供了解决复杂问题的途径。 适应不同层次读者: 本书既可以作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机械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机械设计、结构动力学、故障诊断等领域工程师的参考书。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于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土木工程、汽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从事结构动力学、机械设计、设备监测与故障诊断、噪声控制等工作的工程师和研究人员。 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 深刻理解机械振动的基本原理。 熟练掌握单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系统的振动分析方法。 能够建立和分析连续系统的振动模型。 了解非线性振动和随机振动的特性。 掌握振动隔离、减振和控制的基本技术。 能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振动问题。 《机械振动(第5版)》是理解和掌握机械系统动力学行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它“第5版”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深度和广度。一本能够不断迭代更新的教材,必然是在内容上不断精进,并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我非常好奇,在这一版的更新中,是否有针对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微机电系统等新兴领域的振动分析特性的介绍。例如,在电动汽车的 NVH(噪声、振动与平顺性)设计方面,以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结构的颤振分析,这些都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前沿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系统的振动特性,并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思路。此外,我也关注书中在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方面的介绍,这对于工程实践至关重要。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其排版风格。整体感觉比较规整,文字大小和行间距都比较适中,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之前也翻阅过一些机械振动类的书籍,有些因为排版过于拥挤,或者图表不够清晰,都会影响阅读体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实,但却透露出一种专业性和可靠感,这让我觉得内容本身应该会是扎实的。我最看重一本教材是否能提供足够多的习题,而且习题的难度能够覆盖从入门到进阶的各个层次。我通常会通过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和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如果习题设计得好,能够有效地引导我思考,并发现自己知识上的盲点,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大提升。我希望这本书的习题能够紧密结合理论知识,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涵盖工程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时,就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其内容的冲动。那种简洁而专业的风格,暗示着它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著作。我一直认为,机械振动是工程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它贯穿于机械设计、结构分析、控制系统等各个方面。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振动理论框架,帮助我深入理解各种振动现象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我希望书中不仅包含传统的自由振动、受迫振动、阻尼振动等内容,还能触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课题,比如非线性振动、随机振动,以及振动与声学、疲劳等问题的关联。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丰富的例题和习题,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相当扎实和专业的,那种厚重感和精炼的排版,让我立刻联想到一本值得深入研读的学术著作。拿到实体书的那一刻,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让我感到满意,这对于需要经常翻阅和做笔记的我来说,是很重要的细节。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和深化我对机械振动理解的书籍,尤其是在接触了一些实际工程问题后,更加体会到理论基础的牢固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仿佛就是填补了我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空白。翻阅目录,我能看到从最基础的单自由度系统,到多自由度系统,再到连续体振动,以及一些更高级的应用,这些章节的安排逻辑清晰,循序渐进,仿佛一条清晰的知识路径呈现在眼前。我尤其期待它在非线性振动和随机振动方面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往往是许多经典教材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深入的理论分析,并辅以恰当的实例,帮助我理解这些复杂现象的内在机制。同时,我也会关注它在数值方法和仿真方面的介绍,毕竟现代工程设计离不开强大的计算工具。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机械振动(第5版)》充满了期待,是因为我在工程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振动分析的重要性。无论是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设计,还是产品的性能优化,都离不开对振动特性的深入理解。一本好的机械振动教材,应该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分析思维框架。我希望这本书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提供一些工程上常用的分析方法和工具,例如有限元分析在振动特性提取中的应用,或者传递矩阵法在多自由度系统分析中的优势。同时,我也关注书中是否能包含一些关于振动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原理和技术,这对于我进行隔振设计和减振优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我之前学习机械振动时,常常觉得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很多时候,课本上的公式和推导虽然严谨,但到了实际工程问题面前,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因此,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的例子来讲解理论的应用,从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振动现象的物理本质,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汽车悬架系统的振动分析,或者航空发动机叶片的振动特性,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案例分析,并详细介绍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这样才能真正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在我看来,一本优秀的机械振动教材,其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否有效地帮助读者建立起清晰、准确的物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严谨的数学分析方法。这本书的宣传语虽然简洁,但“第5版”这个标签已经暗示了其经过了长时间的检验和完善。我一直认为,学习机械振动,最怕的就是概念模糊、公式推导生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在基础理论的阐述上,做到既严谨又不失生动,能够用清晰的语言和直观的图示,帮助读者理解振动方程的物理意义,理解不同阻尼和激励形式对系统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在处理多自由度系统时,其自由度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模态分析的重要性,是理解复杂振动行为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通过巧妙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同时,我也关注它在章节编排上的合理性,是否能够让读者在掌握了基本概念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议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这本《机械振动(第5版)》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代表的“经典”与“革新”的结合。机械振动作为一门基础工程学科,其核心理论框架相对稳定,但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问题和应用场景不断涌现。第五版意味着它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微调,更可能是在理论深度、研究方法、应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更新,以适应当前工程技术发展的需求。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体现出近年来在结构健康监测、故障诊断、隔振减振设计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例如,在处理复杂结构振动时,有限元方法无疑是强大的工具,但我更希望看到书中能够介绍一些更为前沿的数值计算技术,或者是在模型降阶、多体动力学仿真方面有所涉及。同时,我个人对非线性动力学及其在机械系统中的表现很感兴趣,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工具和方法。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教材,其逻辑结构和知识的循序渐进性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第5版”标识,让我联想到它必然经过了多次的修订和优化,在内容的组织上应该会更加完善和系统。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自由振动、阻尼振动开始,逐步深入到受迫振动、模态分析,乃至更复杂的连续体振动和随机振动。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应该有清晰的定义和物理意义的阐释,相关的数学推导过程也应该清晰明了,便于读者理解。我特别关注它在引入多自由度系统时,如何处理其内在的耦合关系,以及模态分析在简化复杂系统分析中的作用。同时,我希望书中能提供足够多的图示和示意图,帮助我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振动概念,例如不同模态的振动形态。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机械振动(第5版)》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更新”和“迭代”这种概念的认知。一本经典的教材能够走到第五版,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快速发展的工程领域,知识的更新迭代是必然的,而第五版通常意味着作者和编者在原有坚实理论基础上,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工程实践经验,以及对教学方法和内容呈现方式的优化。我非常好奇,在这一版的更新中,是否有针对近些年新兴的材料、制造工艺,或者是在控制理论、人工智能与振动分析交叉领域的新进展的讨论。例如,智能材料在减振降噪中的应用,或者机器学习在故障诊断和预测性维护中的作用,这些都是我个人在工作中常常会思考和探索的方向。一本好的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是思维的启迪,它能够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这方面做得出色,能够激发我更多地去思考振动现象的本质,以及如何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评分

搞活动买的,这本美国振动教材非常全面系统,估计要啃下来不容易。经典大师之作,两个清华版的振动书都相当经典

评分

纸张质量不错,内容也好,易读易懂!

评分

纸张质量不错,内容也好,易读易懂!

评分

机械振动应该算是最好的参考书了。理论和实际结合的非常紧密。事例非常多,看透这本书基本会提高解决振动的问题。

评分

很不错,很全面!

评分

非常棒~~~~~很好用的~~~~~~

评分

质量挺好的 很不错

评分

印刷质量和快递包装很好,书内容丰富,许多例题和程序

评分

质量还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