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

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一研究所 编
图书标签:
  • 微型电机
  • 特种电机
  • 电机设计
  • 电机选型
  • 电磁理论
  • 机械设计
  • 控制系统
  • 第二版
  • 电机工程
  • 电力电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47831687
版次:2
商品编码:120799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60
字数:14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一书是在1998年版本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和增补,特别是增补了电机换向器、电机驱动电路的专用芯片等章节内容,同时考虑到原版本与本书的衔接性,在编排上尽量遵循原章节次序。本书可供从事微特电机研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校相应专业的师生参考。

内容简介

  微特电机是广泛应用在家电、汽车、IT产业、工业控制、医疗保健、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驱动、传感组件。本书共分21章,详细介绍有关微特电机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的常用资料,包括电机机械结构的公差与配合、常用结构要素、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螺纹、紧固件和标准件、轴承、金属材料、磁性材料、电磁线和安装线、绝缘制品、绝缘漆、塑料、胶黏剂、润滑油脂、换向器和电刷、橡胶及其制品、表面涂覆、电机专用集成电路等,是微特电机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手册。

目录

第一章 一般资料
一、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
1法定计量单位(GB 3100_1993)
2.常用单位换算
二、常用材料的化学、物理性能资料
1物质的电阻率
2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3物质的介电常数
4金属材料的熔点、导热系数及热比
5常用材料的密度
6各种硬度值对照表
7元素的物理性能
三、电气设备用图形符号(GB5465.1-2009)
四、常用电器图用图形符号(摘自GB4728.6-2008)
五、标准代号含义
1.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代号
2.老标准代号含义
3.部分国外标准代号
第二章 公差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表面粗糙度
一、 公差与配合
1. 公差与配合(摘自GB 1800~1803-2009、GB/T 1804-2000)
2. 基本偏差的分布
3. 孔的极限偏差
4.轴的极限偏差
5. 基本尺寸至500毫米的优先、常用配合(GB1801-2009)
6. 公称尺寸至500mm的优先、常用配合,极限间隙或极限过程
7. 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
8. 公差等级与使用范围及加工方法
9. 线性尺寸的未注公差(GB/T1804-2000)
10. 角度尺寸
11. 电子陶瓷零件公差(SJ/T10742-1996)
12. 角度极限偏差
二、 形状和位置公差(摘自GB1182-2008~GB1184-1996)
1. 形位公差符号
2. 公差框格
3. 形状和位置公差带的定义和示例说明(GB1182-2008)
4. 形位公差标注综合示例
5.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的规定(摘自GB 1?84-1996)
6. 形位公差值(见表2-21~2-24)
7. 主要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形状和位置公差等级
8. 孔间距偏差
三、 表面粗糙度( 摘自GB/T1031-2009)
1. 表面粗糙度及其应用
2. 表面粗糙度与光洁度对照
3. 表面粗糙度等级的选择
第三章 常用结构要素
一、 优先数
1.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GB 321-2005)
2. 标准尺寸(GB 2822-81)
3. 标准角度(Q/ZB 132-73)
二、 结构要素
1. 锥度与锥角系列(GB 157-2001)
2. 球面半径
3. 滚花
4. 零件倒角与倒圆
5. 中心孔
6. 通孔和沉头坐尺寸
7. 外螺纹零件的末端
8. 螺纹收尾、肩距、退刀槽、倒角
9. 砂轮越程槽
10. T形槽(GB158-1996)
11. 燕尾槽
12. 轴上固定螺钉用的孔(Q/ZB 146-73)
13. 退刀槽及其配合尺寸
三、 轴伸结构
1. 圆柱形轴伸
2. 圆锥形轴伸
第四章 产品设计的工艺性
1.电机主要工艺过程
1.1 微特电机铁心冲片冲裁及冲片的叠压技术
1.2 微特电机精密零部件加工技术
1.3 微特电机绕组制造技术
1.4微特电机特殊工艺技术
1.5 微特电机装配本体装配技术
2.主要零部件设计工艺原则
3.现代机加工(数控加工)
3.1选用数控加工的原则:
3.2数控加工工艺处理主要内容
3.3 工艺方法与参数设计
4.电机制造过程中关键机械精度的保证
4.1.轴类零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4.2.壳体等零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4.3.端盖零组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4.3.定、转子组件的机械精度的保证
第五章 螺纹
一、 普通螺纹
1. 直径与螺距系列
2.直径0.25~0.9mm基本尺寸与公差
3.普通螺纹基本尺寸
4.螺纹的选用公差带、配合、标记及偏差
5.螺纹攻丝前用的钻头
二 、梯形螺纹
三、非螺纹密封的管螺纹
1.牙型
2.基本尺寸和公差
第六章 紧固件及标准件
一、 螺 钉
1. 开槽圆柱头螺钉(GB/T65-2000)
2. 开槽盘头螺钉(GB/T67-2008)
3. 开槽沉头螺钉(GB/T68-2000)
4. 十字槽盘头螺钉(GB/T818-2000)
5. 十字槽沉头螺钉(GB/T819-2000)
6. 十字槽半沉头螺钉(GB/T820-2000)
7. 十字槽圆柱头螺钉(GB/T822-2000)
8.内六角圆柱头螺钉(GB/T70.1—2008)
8. 内六角平圆头螺钉(GB/T70.2—2008)
9.开槽椎端紧定螺钉(GB/T71-1985)
10.开槽平端紧定螺钉(GB/T73— 1985)
11.吊环螺钉(GB/T825-1988 )
12.滚花高头螺钉(GB834-1988 )
13.开槽圆柱端定位螺钉(GB829-1988)
14.开槽半沉头不脱出螺钉(GB849—1988 )
二、 螺 栓
1. 六角头螺栓—A和B级(GB/T5782—2000 )
2. 六角头螺栓—全螺纹—A和B级(GB/T5783—2000 )
3. 双头螺柱(bm=2d)(GB900—1988 )
三、自攻螺钉
1.十字槽盘头自攻螺钉(GB845—1985)
2. 十字槽半沉头自攻螺钉(GB847—1985)
3.十字槽盘头自攻锁紧螺钉(GB6560—1986)
4.自攻锁紧螺钉的螺杆粗牙普通螺纹系列(GB6559-86)
5.开槽沉头木螺纹(GB100—1986)
6.开槽半沉头木螺钉(GB101—1986 )
四、螺 母
1.I型六角螺母—A级和B级(GB6170-2000)
2. 六角螺母—A级和B级—倒角(GB6172-2000)
3.蝶形螺母(GB/T62—2004)
4.嵌装圆螺母(GB/T 809—1988)
五、挡 圈
1.孔用弹性挡圈A型(GB893.1-86)
2.孔用弹性挡圈A型(GB893.2-86)
3.轴用弹性挡圈(GB894.1-86)
4.轴用弹性挡圈(GB894.2-86)
5.孔用钢丝挡圈(GB895.1-86)
6.轴用钢丝挡圈(GB895.2-86)
7.开口挡圈(GB896-86)
8.夹紧挡圈(GB960-86 )
六、垫圈
1. 小垫圈-A级(GB/T848-2002 )
2. 平垫圈-A级(GB/T97.1-2002 )
3. 轻型弹簧垫圈(GB 859-87)
4. 弹簧垫圈(GB 93-87 )
5. 波形弹性垫圈(GB 955-87 )
6 、鞍形弹性垫圈(GB860-87)
7、鞍形弹性垫圈(GB856 -88)
七、铆 钉
1.管状铆钉(GB975 -86(已作废)调整为 JB/T10582-2006)
2.空心铆钉(GB876-86)
3.半圆头铆钉(GB867 -86)
4.沉头铆钉(GB869-86)
5.标牌用钉(GB827-86)
6.扁圆头铆钉(GB871-86)
7.大扁圆头铆钉(GB1011-86)
8.扁圆头半空心铆钉(GB873-86)
9.无头铆钉(GB1016-86)
八、 销 钉
1.圆柱销(GB119-86)
2.圆锥销(GB117-86)
3. 弹性圆柱销(GB879-86)
九、键
1.普通平键、导向平键和键槽的剖片尺寸及公差符合本规定(见图6-41和表6-46)
2.普通平键
3.半圆键的基本尺寸和偏差
第七章 轴承
一、滚动轴承
1、滚动轴承的分类
2.滚动轴承的代号与结构(GB/T272-1993,JB/T2794-2004)
3、电机常用的通用轴承的结构与特性
二. 含油轴承
1.粉末冶金含油轴承的主要尺寸
2.常见含油轴承公差
3.滑动轴承粉末冶金轴承技术条件(GB/T 2688-2012)
4.含油轴承使用注意事项
第八章金属材料(黑色金属)
1.概述
1.1黑色金属的一般分类及特性
1.2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2、铸铁
3、钢
3.1铸钢
3.2结构钢
3.3工具钢
3.4不锈钢
3.5轴承钢
4钢材
4.1钢板和钢带
4.2钢丝和钢管
第九章 金属材料(有色金属)
1概述
1.1有色金属的一般分类及其特性
1.2有色金属及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2铝及铝合金
2.1铸造铝合金(GB/T 1173-2013)
2.2压铸铝合金(GB/T 15115-2009)
2.3变形铝及铝合金
2.4铝及铝合金挤压棒材(GB/T 3191-2010)
2.5一般工业用铝及铝合金板、带材(GB/T 3880-2012)
2.6铝及铝合金箔(GB/T 3198-2010)
3铜及铜合金
3.1铜及铜合金铸造产品(GB/T 1176-2013)
3.2加工铜及铜合金的牌号、特性及应用(GB/T5231-2012)
3.3铜及铜合金拉制棒(GB/T 4423-2007)
3.4铜及铜合金挤制棒(YS/T 649-2007)
3.5铍青铜圆形棒材(YS/T 334-2009)
3.6铜及铜合金拉制管(GB/T 1527-2006)
3.7铜及铜合金挤制管(YS/T 662-2007)
3.8铜及铜合金板材(GB/T 2040-2008)
3.9铜及铜合金带材(GB/T 2059-2008)
3.10铍青铜板材和带材(YS/T 323-2012)
3.11铜及铜合金线材(GB/T 21652-2008)
3.12铍青铜圆形线材(YS/T 571-2009)
4稀贵金属
4.1 贵金属及其合金板、带材(YS/T 201-2009)
4.2 贵金属及其合金丝、线、棒材(YS/T 203-2009)
4.3 导电环用贵金属及其合金管材(YS/T 207-2013)
4.4 钛及钛合金棒材(GB/T 2965-2007)
第十章 磁 性 材 料
1概述
1.1磁性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1.2磁性材料的选用原则
2软 磁 材 料
2.1 电工用热轧硅钢薄板(GB5212-85)
2.2冷轧电工钢片(GB/T 2521-2008)
2.3家用电器用热轧硅钢薄板(YB/T5287-1999)
2.4电磁纯铁(GB/T6983-2008)
2.5软磁合金带
3硬磁材料
3.1硬磁材料的品种规格及主要特性
3.2 各硬磁材料的磁性能
3.3 各硬磁材料的其他性能
4稀土永磁材料
4.1稀土钴永磁材料(GB/T 4180-2000)
4.2烧结钕铁硼合金(GB/T 13560-2009)
4.3 稀土系粘结永磁材料
5 附图10-1~10-61
6 附表 10-1~10-47

第十一章 电磁线和安装线
一、电磁线
1.电磁线产品型号的编制方法及代号字母含义
2.电磁线品种
3.导体标称直径及最大外径
二、安装线
1.聚氯乙烯绝缘电缆(指包在导体上的绝缘是PVC/C型聚氯乙烯混合物)
2.聚四氟乙烯绝缘电线
3.特殊环境专用线
第十二章 绝 缘 制 品
一、绝缘薄膜
1. 绝缘薄膜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薄膜的性能指标
二、绝缘薄膜复合材料
1.绝缘薄膜复合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薄膜复合制品的性能指标
三、绝缘漆布(绸)制品
1. 绝缘漆布(绸)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漆布(绸)制品的性能指标
四、绝缘层压板制品
1. 绝缘层压板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层压板制品的性能指标
五、棒、管和丝绳制品
2. 棒、管材制品的性能指标
六、绝缘漆管制品
1. 绝缘漆管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绝缘漆管制品的性能指标
七、工业有机玻璃制品
1. 工业有机玻璃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工业有机玻璃制品的性能指标
八、绝缘纸板制品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九、覆铜箔层压板
1. 覆铜箔层压板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覆铜箔层压板的性能指标
第十三章 绝缘漆、磁漆、底漆及腻子
一、浸渍漆
1.浸渍漆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浸渍漆的性能指标
二、磁漆
1.磁漆的品中规格、特性及用途
2,磁漆的性能指标
三、底漆
1. 底漆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底漆的性能指标
四、腻子
1. 腻子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腻子的性能指标
第十四章 塑料、环氧树脂
一、塑料
1.热塑性塑料的品种、性能及用途
2.部分热塑性塑料技术指标
3.部分玻纤增强热塑性塑料技术指标
二、环氧树脂
第十五章 胶黏剂
一、螺纹锁固胶
1.螺纹锁固胶定义
2.螺纹锁固胶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螺纹锁固胶的技术指标
二、瞬干胶
1.瞬干胶的定义
2.瞬干胶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瞬干胶的技术指标
三、室温硫化硅橡胶
1.定义
2. 室温硫化硅橡胶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室温硫化硅橡胶的技术指标
4.室温固化类双(多)组分胶黏剂
1.定义
2. 室温固化类双(多)组分胶黏剂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 室温固化类双(多)组分胶黏剂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5.溶剂类胶黏剂
1.定义
2. 溶剂类胶黏剂的品种、特性和用途
3.溶剂类胶黏剂的技术指标
第十六章 润滑油脂
一、润滑油
二、润滑脂
第十七章 换向器与电刷
一、电动机用换向器
1.电动工具类型:
2.家用电器类型:
3. 汽车电机类型
二、电刷
1.电刷的类型,特点和主要应用范围
2.电机用电刷的特性和选用
3.电机用电刷尺寸
第十八章 橡胶及其制品
一、胶 料
1. 胶料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胶料的性能指标
二、橡 胶 板
1. 橡胶板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 橡胶板的性能指标
二、密 封 件
1. 油封皮全、油封纸圈
2. 矩形橡胶垫圈(HG4–330–66)
3. 油封毡圈及槽(FZ/T92010–91)
4. 真空管路附件法兰用橡胶密封圈(JB 921–75)
5. 无骨架橡胶油封
6. 骨架式橡胶油封(HG4–692–67)
7. O型橡胶密封圈(GB 3450.1–92)
第十九章 表面涂覆
一、金属镀层
1.电镀的基本原理
2.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的分类
3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的选择
4.维特电机常用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的特性
5.金属镀层及化学处理表示方法(按GB/T 13911-2008)
6.微特电机常用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
二、涂料涂覆
1. 涂料涂覆的分类、选择及标记
2.表示方法
3.标注要求
4.标记示例
第二十章 其他材料
一、焊 料
1.焊料的品种规格、特性及用途
2.焊料的技术性能
二、电 触 头 材 料
第二十一章 电机专用集成电路
1概述
2分类
3电机专用集成电路的选用原则
3.1 集成度
3.2先进性
3.3成本
3.4供货能力
4电机专用集成电路
4.1直流有刷电机
4.2步进电机
4.3直流无刷电机
4.4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
4.5信号电机
4.6功率驱动集成电路芯片和模块
4.7其它电机用芯片
片和模块
4.7其它电机用芯片

前言/序言

  微特电机是广泛应用在家电、汽车、IT产业、工业控制、医疗保健、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驱动、传感组件,我国目前已有数千家的微特电机生产厂家。作为微特电机设计制造的技术人员往往需要查阅大量的电机原材料、零部件、标准件的相关数据作为设计方案、工艺编排的参考。本书详细介绍有关微特电机设计过程中需要查阅的常用资料,电机机械结构的公差与配合、制图标准、电机常用结构、设计工艺、紧固件和标准件、轴承、金属材料、电机常用磁性材料(磁钢、矽钢片等);绝缘材料(绝缘漆、尼龙塑料、环氧材料、粘合剂、橡胶等);电磁线、电刷、润滑材料等,是微特电机设计人员必备的工具手册。本书98年由二十一所组织部分技术人员编制,由于年代较早,随着微特电机设计制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原书中的标准版本、原材料性能数据比较陈旧,部分材料已停产,许多现有的材料、零部件也未列入原手册,有相当部分已不适宜作为目前技术人员设计过程需引用得设计依据而仅能作为参考。
  因此,我们在原书的基础上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增补,特别是增补了电机换向器,电机驱动电路的专用芯片等章节内容,同时考虑到原版本与本书的衔接性,在编排上尽量遵循原章节次序。本书可供从事微特电机研究、设计和制造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高校相应专业的师生参考。
  本书的标准部分主要由王晓丹编写;轴承、金属材料部分主要由周奇慧编写;磁性材料部分主要由刘永平、孙俊婷编写;专用集成电路部分主要由查斌编写;绝缘材料主要由王桢南编写;工艺部分主要由严亮编写,换向器电刷部分由郭中醒编写,全书由郭中醒修改完成。
  希望社区教育教材建设能为长宁区的社区教育添砖加瓦,能为广大市民的学习提供精神食粮,能为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新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 精炼技术,驱动未来 微特电机,作为现代工业和科技领域不可或缺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精密仪器、智能家电到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它们的身影无处不在,默默驱动着我们生活的进步。本书旨在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开发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实、实用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参考,助力他们在微特电机的设计、应用与创新之路上行稳致远。 本书内容概述 本书并非一本泛泛而谈的电机理论书籍,而是聚焦于微特电机设计的核心要素与实践技巧。我们将从微特电机的基本分类、原理入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性能计算、制造工艺及可靠性评估等关键环节。全书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严谨的科学原理阐述,更有贴合实际应用场景的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 核心章节亮点 微特电机基础理论与分类: 详细介绍直流电机、交流电机(同步、异步)、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特种电机等各类微特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特点及适用范围。重点剖析不同电机类型的优劣势,帮助读者根据具体应用需求做出最优选择。 电磁设计与优化: 深入探讨电机绕组设计、磁场分布计算、材料选型(如磁性材料、导电材料)对电机性能的影响。介绍先进的电磁仿真软件应用,指导读者如何进行磁路设计、损耗分析,并提供有效的优化策略,以提升电机的效率、功率密度和动态响应。 结构设计与机械集成: 聚焦于电机外壳、转子、定子、轴承、密封等关键结构部件的设计。讲解如何考虑机械强度、刚度、散热、振动噪声控制以及与其他部件的集成适配性。特别关注微型化、轻量化设计中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热设计与散热技术: 分析电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热量来源与分布,介绍常用的电机冷却方式(自然冷却、风冷、油冷等)。指导读者进行热平衡计算,选择合适的散热材料和结构,确保电机在高负载下也能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 控制策略与驱动电路: 探讨微特电机的各种控制方法,包括PWM控制、PID控制、矢量控制等,并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介绍相应的驱动电路设计。分析不同控制策略对电机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精准的速度、位置控制。 制造工艺与质量控制: 详细阐述微特电机的关键制造工艺,如绕线、绝缘处理、装配、焊接、浸漆等。强调工艺参数对电机性能的影响,并介绍相关的质量检测方法与标准,确保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设计与故障分析: 讲解如何从设计源头入手,提高电机的可靠性。分析电机常见的故障模式及原因,并提供预防和诊断的建议。介绍相关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和测试技术。 先进微特电机技术与应用: 展望微特电机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如无刷直流电机(BLDC)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高功率密度电机的设计挑战、特殊工作环境下(如高温、低温、真空)电机的设计考量、智能微特电机的发展方向等,为读者提供前沿的技术视野。 本书特色 体系完整,逻辑清晰: 从基础到进阶,层层递进,构建完整的微特电机设计知识体系。 内容详实,技术前沿: 涵盖了当前微特电机设计领域的核心技术和最新发展。 实践导向,案例丰富: 结合大量实际工程案例,提供可操作的设计指南和解决方案。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配以丰富的示意图、性能曲线和工程图纸,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概念。 面向广泛,应用价值高: 适用于电机设计工程师、产品研发人员、机械工程师、电子工程师以及对微特电机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和研究人员。 适用读者 本书是电机设计、研发、生产、应用等各个环节专业人士的得力助手。如果您是: 微特电机研发工程师: 寻求最新的设计理念、计算方法和优化技巧。 产品开发工程师: 需要快速掌握特定类型微特电机的设计要点,并解决应用中的技术难题。 机械/电子工程师: 希望深入了解电机与其系统集成相关的设计知识。 在校学生及科研人员: 学习电机学理论,进行电机相关课题研究。 质量控制及技术支持人员: 需要理解电机性能和可靠性背后的设计原理。 结语 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中,微特电机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掌握微特电机设计的精髓,意味着把握了驱动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本书便是您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值得信赖的伙伴,愿它能激发您的创新灵感,助您设计出更优、更强、更具竞争力的微特电机产品。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机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对《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的期待值自然是爆棚的。第一版我早就翻烂了,里面严谨的理论推导、详实的设计流程、以及对各种微特电机类型细致入微的分析,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和帮助。这次第二版更新,我特别关注它在哪些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拓展。微特电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医疗器械等领域,对电机的性能、效率、尺寸、噪音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相信第二版一定会紧跟这些前沿趋势,在新的材料应用、先进控制策略、以及更高效的设计优化算法等方面有所突破。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涵盖更多关于永磁同步电机(PMSM)和无刷直流电机(BLDC)的最新设计理念和制造工艺,因为这两类电机在现代高功率密度和高精度驱动应用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微特电机在极端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设计、电磁兼容性(EMC)设计以及热管理策略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在实际产品开发中经常遇到的痛点,如果能有系统的解决方案,那将是巨大的福音。

评分

拿到《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我第一个想翻阅的章节就是关于微特电机材料的更新。第一版对铜、铁、磁性材料等基础材料的介绍已经相当不错,但近些年来,新型高性能磁性材料,比如稀土永磁体的新品种,以及用于绕组的超导材料(虽然离大规模应用还有距离,但理论探讨很有意义)的进展,都可能对微特电机的设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我希望第二版能够系统地介绍这些新材料的性能参数、适用范围、以及如何将其优势最大化地体现在电机设计中。例如,某些新型磁性材料在高温下的矫顽力衰减更少,或者在弱磁场下具有更高的磁导率,这些特性都能让电机在更广阔的调速范围和更恶劣的环境下保持优异的性能。另外,对于绝缘材料和封装材料的更新也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一些高电压、高功率密度的应用中,材料的耐候性、耐热性、以及电绝缘强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安全性和寿命。书中若能提供详细的材料选型指南,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那将极大地提升手册的实用价值。

评分

随着微特电机向着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其设计和制造的复杂度也在不断提升。《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在集成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更新,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微特电机与驱动电路、传感器甚至控制器的集成设计,例如,如何将驱动IC集成到电机本体中,形成一体化电机(IPM Motor)或智能电机。这不仅可以减小产品的整体体积,还能简化布线,提高可靠性。同时,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用于电机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的智能化技术,比如基于传感器数据(如温度、振动、电流)的机器学习算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算法集成到电机控制系统中,实现预测性维护。对于一些高精度应用,如机器人和数控机床,如何实现微特电机的精密定位和运动控制,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评分

在实际应用中,微特电机的选型是一项复杂且关键的任务。《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若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选型指南,将极大地提升其实用性。我期待书中能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工业自动化、医疗器械、消费电子、汽车电子等,给出具体的选型流程和注意事项。这可能包括根据负载特性(转矩、转速)、工作环境、电源条件、以及成本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电机类型(如直流有刷、无刷直流、永磁同步、步进电机等),并确定关键设计参数。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性能比较表格和决策树,帮助工程师快速锁定最适合的电机型号,并避免因选型不当而导致的产品性能下降或成本增加。

评分

随着微特电机在电动工具、无人机、以及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其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那将极大地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提高电机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设计策略,例如,采用更高性能的永磁材料,优化电机结构以减小体积和重量,提高绕组的填充系数,以及采用更先进的散热技术来应对高功率输出带来的热量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设计公式和案例,帮助设计者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小电机的尺寸和重量。对于便携式设备和飞行器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在当今注重节能环保的时代,微特电机的效率提升显得尤为重要。《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在这方面的更新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提高电机效率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比如优化电机结构参数(如铁芯形状、槽占率、气隙长度)、选择低损耗材料、改进绕组设计(如采用更细的导线、更优的绕法)、以及采用高效的控制策略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帮助设计者计算和预测不同设计方案下的损耗,并给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此外,我也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讨论微特电机在不同负载和转速下的效率曲线,以及如何设计出在宽泛工作范围内都保持较高效率的电机。对于新能源汽车中的驱动电机,能量回收效率的优化也是一个关键点,不知道第二版是否会在这方面有所涉及。

评分

噪音和振动控制是现代微特电机设计中越来越被重视的方面,尤其是在消费电子、家用电器和汽车领域,《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的更新无疑会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引起电机噪音和振动的根源,比如电磁力引起的振动、机械结构的不平衡、轴承的摩擦和滚动、气流噪音等等,并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这可能包括优化电机几何结构以减少电磁力的不规则性、改进转子动平衡技术、选择低噪音轴承、以及设计有效的隔振和吸音结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设计准则,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气隙磁密分布来降低谐波引起的噪音,或者如何通过优化转子结构来抑制特定频率的振动。如果能有相关的测试方法和评估标准介绍,那就更好了,这样我们就能更准确地衡量设计效果。

评分

一直以来,微特电机的控制算法都是我研究的重点,《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的更新势必会在这方面有所着墨。我迫切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和比较各种先进的控制策略,例如,对于永磁同步电机,除了经典的FOC(矢量控制)之外,是否引入了模型预测控制(MPC)、自适应控制,甚至是AI驱动的控制算法?这些新型算法在提高电机效率、降低转矩波动、以及实现更精准的速度和位置控制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是在一些对动态响应要求极高的应用场景,比如工业机器人关节、伺服系统等,先进的控制算法能够带来质的飞跃。我期待书中不仅能给出算法的原理推导,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实际的设计思路和参数整定方法,甚至是可以直接参考的伪代码或流程图。同时,对于无刷直流电机,我希望看到在换相策略、反电动势检测以及低速性能优化方面的最新进展。

评分

电磁兼容性(EMC)是保证电子产品正常工作和避免相互干扰的关键,《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对EMC设计的阐述,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微特电机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电磁干扰(EMI)源,例如,开关损耗产生的谐波、换向过程中的瞬态电流、以及永磁体本身的磁场泄露等,并提供有效的抑制和防护措施。这可能包括合理的绕组设计、屏蔽措施、滤波器的选择与设计、以及PCB布局的优化等。我期待书中能够给出具体的EMC设计指南和测试方法,帮助设计者在产品早期阶段就考虑到EMC问题,避免后期昂贵的整改。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等对EMC要求极高的领域,一个系统性的EMC设计框架是必不可少的。

评分

随着微特电机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可靠性和耐久性设计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微特电机设计手册(第二版)》在这方面的更新让我充满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各种失效模式,比如绕组烧毁、轴承磨损、磁体退磁、绝缘击穿等,并提供详细的预防和缓解措施。例如,对于热管理,除了传统的散热片和风扇设计,是否会引入更先进的热仿真技术,或者介绍新型的冷却方式,如液冷、相变材料冷却等?对于轴承,除了标准的滚珠轴承和套筒轴承,是否会探讨微型陶瓷轴承、磁悬浮轴承等在特殊应用中的设计考量?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微特电机在振动、冲击、高低温、潮湿、粉尘等恶劣工况下的可靠性设计方法。如果能提供一些失效分析的案例和设计指南,那将对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非常有帮助。

评分

很不错,纸张不错

评分

好书,实用性强,值得收藏和查阅。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书不错,但是纸质不是太好

评分

值得一看的好书,物有所值。

评分

值得一看的好书,物有所值。

评分

书内容可以,但纸张及印刷质量不是太好。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书内容可以,但纸张及印刷质量不是太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