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

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亮平,赵茜 编
图书标签:
  • 城市更新
  • 社区发展
  • 旧城改造
  • 城市规划
  • 规划方法
  • 物质更新
  • 社会发展
  • 社区营造
  • 可持续发展
  • 中国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1862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933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城市规划著作大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6
字数:511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这一主题之下,洪亮平、赵茜等著的这本《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对当前我国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的角色错位、内容缺乏,方法落后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借鉴1970年代以后英、美、日各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思想转型、政策调整、制度改革、方法创新等各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角色与观念转变的背景下,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应引入社区发展的理念,运用多维价值观认识与评价旧城社区。在规划目标中涵盖社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的发展、生态构建与文化传承等维度;在方法上引入社会分析方法和社区发展规划技术,推进*过程的公众参与;在内容上,将社区物质规划内容与社会发展规划内容*面对接,涵盖社区物质环境营造、社会资本提升、社区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规划观念转变、理论创新、方法改进的前提下,本书探讨了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保障机制与制度环境。

内容简介

  洪亮平、赵茜等著的这本《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思路设置了三个板块。*一板块“旧城更新规划与社区发展规划关系研究”。其中,借鉴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界定了旧城更新和社区发展的内涵,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的问题,并结合政府角色和规划角色转变要求,探讨了旧城更新规划转型的基本方向。第二板块“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研究”。重点剖析了英、美、日旧城更新的政策经验,总结了我国旧城社区更新政策制度创新及规划方法创新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在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路径。第三板块“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策略研究”。结合案例实践,论述了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创新、程序与机制创建等内容,构建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的基本工作框架。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研究领域以及社会工作领域的专业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人员的教学参考和学习资料使用。

作者简介

  洪亮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规划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uo高等教育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英国伦敦大学(UCL)访问学者。湖北省城乡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可持续城市规划设计,中外城市比较研究,乡村空间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项目共7项。出版专著2部,合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guo地市级以上城市规划设计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规划设计奖7项。赵茜,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与美国特拉华大学(UD)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旧城更新与政策、社区发展、城市设计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旧城更新与社区发展的背景
1.1.1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新阶段
1.1.2 经济社会“双转型”与政府角色转变
1.1.3 旧城更新的困境与规划误区
1.1.4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转型
1.1.5 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1.2 基本概念解析
1.2.1 研究范畴
1.2.2 从旧城改造到旧城更新
1.2.3 社区与社区分类研究
1.2.4 社区发展与社区发展规划
1.3 旧城更新和社区发展规划的研究进展
1.3.1 旧城更新的发展趋势
1.3.2 旧城更新规划研究
1.3.3 社区发展规划研究
1.4 相关理论分析与借鉴
1.4.1 有机更新理论
1.4.2 社区资本理论
1.4.3 社会生态理论
1.4.4 社区治理理论
1.4.5 交往规划和合作规划理论
1.4.6 城市政体理论
1.4.7 新公共管理理论
1.5 理论与实践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本书的写作框架
第2章 我国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角色转变
2.1 旧城社区更新叶,的利益冲突与矛盾
2.1.1 开发商与原住居民之间的交易性冲突和矛盾
2.1.2 地方政府与原住居民之间的分配性冲突和矛盾
2.1.3 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制度性冲突和矛盾
2.2 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角色错位分析
2.2.1 城市规划角色错位的表现
2.2.2 城市规划角色错位的原因
2.3 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规划方法中缺少对社会力的支持
2.3.2 规划过程中缺乏原住居民参与
2.3.3 规划内容中缺少对社会发展的关注
2.3.4 规划保障中缺乏社会力参与
2.4 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角色转变
2.4.1 旧城社区更新中的政府角色转变
2.4.2 城市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
2.4.3 作为公共政策的城市规划
2.5 角色转变下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转型探索
2.5.1 范式——从重视规划技术转向综合方法
2.5.2 程序——从自上而下转向上下结合
2.5.3 机制——从单一封闭转向多元开放
2.5.4 转型探索 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
第3章 英国、美国和日本旧城社区更新政策转向与规划转型及对我国有关方面的影响
3.1 综述
3.2 英国“社区建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研究
3.2.1 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3.2.2 “社区建筑”的主要内涵
3.2.3 典型案例
3.2.4 实践评价
3.3 美国“社会建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研究
3.3.1 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3.3.2 “社会建筑”的主要内涵
3.3.3 典型案例
3.3.4 实践评价
3.4 日本“造街活动”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研究
3.4.1 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
3.4.2 “造街活动”的主要内涵
3.4.3 典型案例
3.4.4 实践评价
3.5 对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转型的启示
3.5.1 强调社会内涵的规划运作
3.5.2 重视社区实体的规划保障
第4章 新时期我国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实践探索
4.1 政府角色转变与旧城开发模式创新
4.1.1 政府主导型制度创新
4.1.2 市场主导型制度创新
4.1.3 社区主导型制度创新
4.1.4 公私合作型制度创新
4.2 市场作用下的“三旧”改造规划政策与制度创新
4.2.1 “三旧”改造规划政策出台背景
4.2.2 “三旧”改造规划框架及特点
4.2.3 市场作用下的“三旧”改造规划策略创新
4.2.4 实践应用——以东莞市厚街“标志片区”改造为例
4.3 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的制度创新
4.3.l 城市更新单元制度出台背景
4.3.2 城市更新单元制度的构建
4.3.3 城市更新单元制度的内涵
4.4 合作背景下的旧城更新“容积率”的推算方法
4.4.1 “容积率”的确定方法
4.4.2 实践应用——以东莞市“迅通片区”“三旧”改造单元为例
第5章 规划方法创新——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社区发展理论的引入
5.1 现实中的社区发展规划
5.1.1 社区发展规划的基本内涵
5.1.2 我国社区发展规划的实践
5.2 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的脱节
5.2.1 物质规划方法“见物不见人”
5.2.2 对社会规划的研究重理论、轻实践
5.2.3 体系融合度较弱
5.3 两者结合的可行性研究
5.3.1 时代背景
5.3.2 实践基础——以广州、深圳和重庆为例
5.3.3 研究基础
5.3.4 制度条件
5.4 社区发展的多维价值观
5.4.1 需求满足
5.4.2 经济发展
5.4.3 社会和谐
5.4.4 生态建构
5.4.5 文化传承
5.5 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的社区发展内涵
5.5.1 社区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的引入
5.5.2 全过程的公众参与
5.5.3 基于社会分析的规划方法
5.5.4 基于社区资本的社会发展内容
5.6 引入路径
5.6.1 针对不同目标引入社区发展规划关键技术
5.6.2 针对不同阶段引入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公众参与
5.6.3 将社区发展理念融人到旧城社区更新规划方法之中
5.6.4 扩充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划内容
5.7 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引入社区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第6章 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立项与社区调查
6.1 结合社区单元的立项阶段
6.1.1 深圳市旧城社区更新规划立项阶段的创新
6.1.2 结合社区确定单元划定标准
6.1.3 结合社区划定更新单元的重要性
6.2 社区问题和意见调查阶段
6.2.1 调查方法的选取
6.2.2 调查内容的扩充
6.2.3 注重调查社区问题和收集公众意见
6.3 社区要素和需求分析阶段
6.3.1 指导思想和分析方法
6.3.2 分析方法指引
6.3.3 注重社区要素分析和传递社区需求信息
6.4 方案设计阶段中协调社区意见
6.4.1 规划工作者的职业分化
6.4.2 社会规划策略的应用
6.4.3 注重保障公众参与和降低社会成本
6.5 审批和实施阶段中的公共利益保障
第7章 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方法研究
7.1 建构“三元互动”的规划方法
7.1.1 “三元互动”规划理念的建立
7.1.2 “三元互动”规划策略
7.2 引入社区治理的规划工作方法
7.2.1 旧城社区更新中社区治理的类型研究
7.2.2 旧城社区更新中社区治理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7.2.3 合作式社区治理的规划工作方法探讨
7.3 提升社区资本的规划内容
7.3.1 营造物质环境
7.3.2 提升社区发展能力
7.3.3 规划内容的调整与社区发展的关系
第8章 合作规划背景下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容积率”情景分析法研究
8.1 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容积率确定相关研究
8.1.1 旧城更新规划中容积率确定的技术方法
8.1.2 旧城社区更新案例选取和类型特征
8.2 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容积率的影响因素识别和指标选取
8.2.1 影响容积率的主要因素
8.2.2 不同因素下的容积率影响指标选取
8.2.3 容积率的影响因素与指标体系构成
8.2.4 影响指标与容积率的相互关系分析
8.3 合作背景下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容积率”方案情景模型建构
8.3.1 合作背景下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中情景分析法的步骤
8.3.2 不同影响因素下的容积率区间与合理容积率区间确定
8.3.3 合作背景下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容积率”方案情景描述
8.3.4 合作背景下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容积率”方案情景模拟
8.3.5 最佳情景方案确定
8.3.6 达成最佳情景方案的规划策略
8.4 钦州市“上沙村”更新方案情景分析
8.4.1 上沙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方案“容积率”的影响因素与指标选取
8.4.2 上沙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方案的合理“容积率”区间确定
8.4.3 合作背景下上沙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容积率”方案情景描述
8.4.4 合作背景下上沙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容积率”方案情景模拟
8.4.5 上沙村旧城社区更新规划最佳方案确定
8.4.6 对上沙村历次旧城社区更新规划方案的对比与分析
第9章 基于社区发展的旧城社区更新规划保障研究
9.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9.1.1 旧城社区更新规划对法律法规体系的需求
9.1.2 体系现状及经验借鉴
9.1.3 构建导向性明确的法规体系
9.2 建立多元化机构组织
9.2.1 机构组织的内涵
9.2.2 机构组织建设的相关经验
9.2.3 旧城社区更新机构组织的建设
9.3 制定激励政策
9.3.1 调动社区积极性的资金申请制度
9.3.2 设置多中心公共物品供给制度
附录 发展战略咨询专报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发展进程中,旧城社区更新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机遇,着重探讨了如何从传统的物质空间改造,转向更加 holistic、以人为本的社区发展新范式。全书围绕“城市规划方法创新”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系统梳理了现有城市规划在旧城更新实践中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种兼具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创新性规划理念与方法。 核心论点与章节内容: 第一部分:旧城更新的时代背景与挑战 第一章:城市化浪潮下的旧城再造 回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分析旧城区域在历史遗留、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社会结构等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如:空间碎片化、功能衰退、环境污染、文化传承断裂、社会矛盾加剧等。 探讨旧城更新的动因,包括:经济发展压力、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诉求、城市风貌重塑需求、历史文化保护义务等。 界定“旧城社区更新”的内涵与外延,区分其与大拆大建的棚户区改造、以及纯粹的商业地产开发在理念与目标上的差异。 第二章:传统城市规划在旧城更新中的困境 批判性审视过去以宏大叙事、单一部门主导、侧重物质形态的规划模式。 分析其在面对复杂社会经济问题时的力不从心:忽视居民主体性、割裂社区肌理、破坏邻里关系、未能有效回应多元利益诉求、缺乏长效维护与发展机制等。 阐述“物质更新”思维模式的局限性,揭示其可能带来的“新瓶装旧酒”或“过度开发”的风险。 提出对传统规划方法进行深刻反思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从物质更新到社区发展的范式转型 第三章:社区发展的核心理念与目标 系统阐述“社区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参与式治理、社会资本、地方认同、包容性发展等。 界定社区发展在旧城更新中的核心目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活力、传承历史文化、培育在地经济、构建和谐邻里关系、实现社区的自主性与可持续性。 强调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单向供给”转向“多方协同”的根本性转变。 第四章:社区营造:赋能居民参与的实践 深入探讨“社区营造”在旧城更新中的关键作用,分析其如何打破居民参与的壁垒。 介绍多种社区营造的具体方法与工具:社区诊断、公众咨询会、工作坊、协商民主、在地文化挖掘与呈现、社区组织培育等。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社区营造如何有效汇聚民意,促进居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共建者。 探讨如何平衡居民意愿与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实现良性互动。 第五章:融合多方力量的协同治理模式 分析旧城更新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复杂性:政府、开发商、居民、专业机构、社会组织、市场力量等。 提出构建协同治理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探讨不同主体在协同治理中的角色与责任: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专业机构的智力支持,开发商的社会责任,居民的参与与监督,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 研究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公开制度等。 论述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共利益与商业利益的平衡。 第三部分:创新城市规划方法在旧城更新中的应用 第六章:以人为尺度的空间规划与设计 反思传统大尺度、宏观尺度的规划视角,提出以“人”为尺度的空间规划方法。 强调对社区尺度、街道尺度、建筑尺度精细化研究的重要性。 介绍“步行友好型”规划、无障碍设计、公共空间品质提升、人性化街道景观营造等具体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空间微调与精细设计,优化居民的日常活动体验,重塑社区的场所感与归属感。 关注弱势群体(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的空间需求,实现包容性设计。 第七章:嵌入式更新与渐进式改造 批判“推倒重来”的粗暴式更新,倡导“嵌入式更新”与“渐进式改造”的理念。 “嵌入式更新”:在保留原有街区肌理、历史建筑、文化符号的基础上,通过植入新的功能、技术与服务,实现有机更新。 “渐进式改造”:将大型更新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可控、可实施的小型项目,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降低对社区生活的影响,并能根据实践反馈及时调整策略。 探讨如何平衡历史风貌保护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矛盾,实现“活化”而非“僵化”的保护。 引入“城市更新单元”的概念,进行精细化的规划与管理。 第八章:文化遗产的活化与传承 将文化遗产视为旧城更新的宝贵资源,而非负担。 探讨如何进行系统的历史文化价值评估与普查,识别具有传承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策略:博物馆化、艺术化、旅游化、教育化、社区功能化等。 强调在活化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遗产的原真性与完整性,并与居民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探索利用数字技术(如VR、AR)进行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 第九章:在地经济的培育与多元化发展 认识到经济活力是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分析旧城社区传统产业的衰退与转型挑战。 提出培育在地经济的新思路:支持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业态的引入与发展。 鼓励发展社区特色商业、手工艺、农产品等,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创业孵化等方式,促进在地经济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共享经济”与“零工经济”在社区中的应用。 第十章:创新技术与智慧社区的赋能 探讨信息技术、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科技在旧城更新中的应用潜力。 “智慧社区”概念的引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线上社区服务平台等。 分析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提升社区治理效率、优化公共服务、增强居民互动与信息获取。 强调技术应用的导向性,不能脱离社区的实际需求和居民的接受能力,避免“技术至上”的误区。 关注数字鸿沟问题,确保技术的普惠性。 第四部分:实践案例分析与未来展望 第十一章:国内外旧城社区更新的创新实践案例 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旧城社区更新案例,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剖析。 案例研究将涵盖:不同国家/地区的政策环境、规划理念、实施路径、参与模式、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成功案例的经验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同时,也分析失败案例的教训,为读者提供警示。 第十二章:从规划创新到可持续发展 总结全书的核心观点,重申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展望未来旧城社区更新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可持续性、更加强调社会公平与包容性、更加依赖技术创新与智能化管理、更加尊重地方特色与文化传承。 提出对城市规划师、政府决策者、社区工作者、居民等各方角色的期望与建议。 强调建立长期监测与评估机制,确保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紧密联系实际操作,提供可操作的规划方法。 系统性与前瞻性: 全面梳理旧城更新的脉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理念,引领未来发展方向。 多元视角与跨学科: 融合城市规划、社会学、经济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强调主体性与参与性: 将居民视为社区发展的主体,倡导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 案例丰富且具有代表性: 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提供生动的实践参考。 本书旨在为城市规划师、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商、社会工作者、研究学者以及关心城市发展的社会公众,提供一套关于旧城社区更新的系统性思考框架与创新性方法论,共同探索一条更加人本、可持续、充满活力的城市发展新路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封面上“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这句话,立刻勾起了我对城市变迁和社区情感的种种思考。在现代都市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历史悠久的旧城区域,似乎正面临着被快速同质化的风险。钢筋水泥的拔地而起,固然带来了现代化气息,却也可能抹去那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独特风貌,甚至割裂了居民之间早已形成的深厚情感纽带。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它所提出的“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仿佛是指引我们走出困境的一盏明灯。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社区发展”的?它是否包含经济的繁荣、文化的传承、社会结构的优化,以及居民参与度的提升?而“城市规划方法创新”又将如何服务于这一目标?我脑海中闪过许多疑问: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区利益?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又如何让原住民在更新过程中,不至于被边缘化,而是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并辅以详实的案例研究,来解答这些现实难题。毕竟,一个有灵魂的社区,远比一个仅仅拥有漂亮建筑的城市空间,更能留住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乍一看就充满了现实的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当我在书店的陈列架上偶然瞥见它时,书名“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 immediately captured my attention. “旧城社区更新”本身就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话题,它不仅仅是建筑的翻新或基础设施的改造,更涉及到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以及社区的文化传承。而“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这一提法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本书将超越单纯的物理空间建设,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规划手段,真正激活社区的生命力,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社区发展”与具体的“城市规划方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又如何在“旧城更新”这一复杂而敏感的语境下,探索出新的、更具创新性的路径。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当前很多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困境的旧城改造项目,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视角和可能的解决方案。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方法创新”这一点上,究竟挖掘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或是被忽视的智慧?是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还是在本土实践中摸索出了独树一帜的理论框架?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具体的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实践来支撑其理论观点?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沉睡的旧城,感受它们在更新浪潮中的呼吸,见证它们如何从“物质更新”的表象,蜕变为充满活力的“社区发展”的新生。

评分

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书名《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 immediately resonated with me. It speaks to a critical challenge in contemporary urbanism: the tendency to focus solely on physical renova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upgrades in older urban areas, often neglecting the more profound need for genuin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phrase "from material renewal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suggests a shift in perspective, from a top-down, architecturally-driven approach to a more holistic, people-centered one. I a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promise of "innovative urban planning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old city regeneration, which is often fraught with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oncerns, social equity issues, and economic pressures, finding novel planning strategies is paramount. I wonder if the book will delve into methods that foster greater resident participation, leverage local knowledge, or integrate new technologies for better community engagement. Will it offer practical frameworks for balancing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character with the imperative of modernization? I am eager to discover how the author defines and operationaliz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in this complex urban regeneration scenario, and what specific, actionable planning innovations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it, moving beyond superficial changes to cultivate truly vibra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communities.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就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索那些被时间沉淀下来的城市角落,并思考如何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生。特别是“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这个核心论点,让我深感共鸣。许多城市在进行旧城改造时,往往只看到了建筑的老旧,却忽视了社区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以及居民的情感连接。这种只关注“硬件”的改造,而忽视“软件”的提升,常常导致更新后的社区虽然外观光鲜,但内部却可能变得疏离、冷漠。因此,这本书所倡导的“社区发展”,对我而言,是一种更具前瞻性和人性化的视角。我特别好奇,在“城市规划方法创新”这一部分,作者究竟会提出哪些具体而富有实践性的方法。是关于如何通过更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让居民的声音在规划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还是关于如何巧妙地将社区的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融入到新的城市设计中?抑或是关于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社区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并辅以生动的案例分析,来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推动旧城区的可持续发展,让城市更新真正成为一个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的过程。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的瞬间,就被它的书名所吸引:《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这个书名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当前城市发展领域的一个核心挑战。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旧城区的改造往往停留在“物质更新”的层面,注重景观的改善、设施的升级,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区的深层需求和居民的内在情感。这种只注重“面子”而忽视“里子”的做法,往往导致更新后的社区缺乏活力,甚至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因此,本书提出的“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的理念,在我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强调了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而“城市规划方法创新”的提法,更是让我对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旧城社区更新”这一复杂而敏感的背景下,有哪些新的规划理念、技术手段和实践模式可以被借鉴和推广。它是否会涉及到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如何增强居民的参与度,如何保护和传承社区的历史文化,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的社区发展机制?我迫切地想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能够真正让旧城焕发生机,并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方法。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书名《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立刻吸引了我。这个题目触及到了城市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极其复杂的议题。旧城区的更新,常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既要满足现代城市的功能需求,又要尊重历史文脉和居民的情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更新项目,过于注重“物质更新”,即建筑的拆除与新建、基础设施的升级,却忽视了“社区发展”这一更深层次的诉求。这种片面的更新,往往会导致社区的疏离感加剧,文化特色被磨灭,甚至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因此,这本书的出现,在我看来,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可能涉及到规划理念的转变,例如如何从“自上而下”的精英规划,转向“自下而上”的参与式规划?如何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引入城市规划?如何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尤其是原住民的权益?我非常希望本书能够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真正促进社区发展的城市规划方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直击了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个极为关键的节点——如何让旧城改造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而非仅仅是空间的重塑。我常常在思考,当我们谈论“旧城更新”时,究竟在更新什么?是那些老旧的建筑、狭窄的街道,还是居住在其中的人们的记忆、情感和生活方式?“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这句话让我看到了本书的深度和人文关怀。它似乎在提醒我们,任何成功的城市更新,最终都应该回归到“人”的身上,让社区真正活起来,让居民拥有归属感和幸福感。而“城市规划方法创新”这一部分,更是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好奇作者将如何突破传统的规划模式,提出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方法?是否会引入新的技术手段,比如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等,来更好地理解社区的需求?又或者,是否会强调社区的在地性,挖掘那些被遗忘的文化基因,并将其融入到新的规划蓝图中?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并且最好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展示这些创新方法是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又是如何切实地促进了社区的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目光:《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这个题目,如同一道清晰的指南针,指明了城市发展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方向。在不少城市的旧城改造案例中,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冰冷的钢筋水泥替代了充满人情味的街巷,是千篇一律的商业综合体取代了原有的生活气息。这种“物质更新”的表象,往往掩盖了社区发展上的困境,让人们在现代化的设施中感到疏离和迷失。因此,本书提出的“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对我来说,是一种充满希望的呼唤。它意味着城市规划不再仅仅是关于空间的重塑,更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区之间关系的重塑。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城市规划方法创新”的具体内容。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参与式设计,让居民在规划过程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是否会提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活化旧城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否会分享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区发展模式,让所有居民都能从中受益?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框架和案例,来帮助我们在实践中,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仅仅是阅读书名《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就已经让我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动。这个题目,触及到了现代城市发展中一个非常深刻的矛盾:如何在追求城市现代化和物质进步的同时,不丢失那些构成社区灵魂的要素。很多时候,旧城区的改造,往往过于侧重于建筑的翻新、基础设施的完善,这仅仅是“物质更新”的层面,而真正能够让一个社区“活”起来的,是其内在的社会关系、文化传承和居民的归属感,也就是“社区发展”。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抓住了这一关键的转变,它暗示了作者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创新的城市规划方法,来实现这种从“物质”到“社区”的升华。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究竟会提出哪些“方法创新”?这些创新是否能够有效地解决旧城更新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难题,例如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居民利益?如何保护历史风貌的同时引入现代生活方式?又如何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发展的主体?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引领我们走向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性的城市发展之路。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我熟悉的、却又日渐老去的城市街区。书名《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旧城社区更新中城市规划方法创新》精准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很多时候,我们的城市更新,仅仅停留在“拆除重建”、“粉饰太平”的物理层面,却未能触及到社区发展的真正脉络。这种“只换汤不换药”的做法,不仅未能解决问题的根源,反而可能加剧社区的空心化和情感的断裂。因此,本书提出的“从物质更新走向社区发展”这一理念,对我来说,极具启发性。它指向了一个更为深远的目标——让旧城改造真正成为促进社区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契机。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在“城市规划方法创新”方面,究竟有哪些独到的见解和实践。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运用更具包容性和参与性的规划模式,将原住民、新居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纳入到规划决策过程中?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挖掘和活化社区的历史文化遗产,来塑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社区形象?又是否会提出如何构建可持续的社区治理机制,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论”,帮助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找到一条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的旧城更新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