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

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洪亮平,趙茜 編
圖書標籤:
  • 城市更新
  • 社區發展
  • 舊城改造
  • 城市規劃
  • 規劃方法
  • 物質更新
  • 社會發展
  • 社區營造
  • 可持續發展
  • 中國城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2186259
版次:1
商品編碼:1189933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當代城市規劃著作大係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511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在“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這一主題之下,洪亮平、趙茜等著的這本《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對當前我國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的角色錯位、內容缺乏,方法落後等問題進行瞭分析。在藉鑒1970年代以後英、美、日各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思想轉型、政策調整、製度改革、方法創新等各方麵經驗的基礎上,提齣在角色與觀念轉變的背景下,我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應引入社區發展的理念,運用多維價值觀認識與評價舊城社區。在規劃目標中涵蓋社區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的發展、生態構建與文化傳承等維度;在方法上引入社會分析方法和社區發展規劃技術,推進*過程的公眾參與;在內容上,將社區物質規劃內容與社會發展規劃內容*麵對接,涵蓋社區物質環境營造、社會資本提升、社區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等內容。在規劃觀念轉變、理論創新、方法改進的前提下,本書探討瞭基於社區發展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保障機製與製度環境。

內容簡介

  洪亮平、趙茜等著的這本《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按照“提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術思路設置瞭三個闆塊。*一闆塊“舊城更新規劃與社區發展規劃關係研究”。其中,藉鑒相關學科理論基礎,界定瞭舊城更新和社區發展的內涵,分析瞭現階段我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的問題,並結閤政府角色和規劃角色轉變要求,探討瞭舊城更新規劃轉型的基本方嚮。第二闆塊“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引入社區發展理念的路徑研究”。重點剖析瞭英、美、日舊城更新的政策經驗,總結瞭我國舊城社區更新政策製度創新及規劃方法創新的實踐探索,提齣瞭在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引入社區發展理念的路徑。第三闆塊“基於社區發展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策略研究”。結閤案例實踐,論述瞭基於社區發展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製度設計、理論與方法創新、程序與機製創建等內容,構建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的基本工作框架。
  本書可供城鄉規劃學、社會學、公共管理學、城市研究領域以及社會工作領域的專業人員閱讀參考,也可作為大專院校師生和研究人員的教學參考和學習資料使用。

作者簡介

  洪亮平,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注冊規劃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guo高等教育城鄉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國外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英國倫敦大學(UCL)訪問學者。湖北省城鄉規劃學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可持續城市規劃設計,中外城市比較研究,鄉村空間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傢社會科學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十二五”國傢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課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軟科學項目、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項目共7項。齣版專著2部,閤著2部,發錶學術論文50餘篇。主持*guo地市級以上城市規劃設計項目60餘項,獲省部級規劃設計奬7項。趙茜,武漢理工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築學院講師。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與美國特拉華大學(UD)聯閤培養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舊城更新與政策、社區發展、城市設計研究。在核心期刊上發錶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舊城更新與社區發展的背景
1.1.1 中國城市建設發展的新階段
1.1.2 經濟社會“雙轉型”與政府角色轉變
1.1.3 舊城更新的睏境與規劃誤區
1.1.4 現代城市規劃理論轉型
1.1.5 社區發展的重要意義
1.2 基本概念解析
1.2.1 研究範疇
1.2.2 從舊城改造到舊城更新
1.2.3 社區與社區分類研究
1.2.4 社區發展與社區發展規劃
1.3 舊城更新和社區發展規劃的研究進展
1.3.1 舊城更新的發展趨勢
1.3.2 舊城更新規劃研究
1.3.3 社區發展規劃研究
1.4 相關理論分析與藉鑒
1.4.1 有機更新理論
1.4.2 社區資本理論
1.4.3 社會生態理論
1.4.4 社區治理理論
1.4.5 交往規劃和閤作規劃理論
1.4.6 城市政體理論
1.4.7 新公共管理理論
1.5 理論與實踐意義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義
1.6 本書的寫作框架
第2章 我國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角色轉變
2.1 舊城社區更新葉,的利益衝突與矛盾
2.1.1 開發商與原住居民之間的交易性衝突和矛盾
2.1.2 地方政府與原住居民之間的分配性衝突和矛盾
2.1.3 地方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製度性衝突和矛盾
2.2 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角色錯位分析
2.2.1 城市規劃角色錯位的錶現
2.2.2 城市規劃角色錯位的原因
2.3 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2.3.1 規劃方法中缺少對社會力的支持
2.3.2 規劃過程中缺乏原住居民參與
2.3.3 規劃內容中缺少對社會發展的關注
2.3.4 規劃保障中缺乏社會力參與
2.4 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角色轉變
2.4.1 舊城社區更新中的政府角色轉變
2.4.2 城市規劃的公共服務職能
2.4.3 作為公共政策的城市規劃
2.5 角色轉變下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轉型探索
2.5.1 範式——從重視規劃技術轉嚮綜閤方法
2.5.2 程序——從自上而下轉嚮上下結閤
2.5.3 機製——從單一封閉轉嚮多元開放
2.5.4 轉型探索 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
第3章 英國、美國和日本舊城社區更新政策轉嚮與規劃轉型及對我國有關方麵的影響
3.1 綜述
3.2 英國“社區建築”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研究
3.2.1 曆史背景及發展現狀
3.2.2 “社區建築”的主要內涵
3.2.3 典型案例
3.2.4 實踐評價
3.3 美國“社會建築”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研究
3.3.1 曆史背景及發展現狀
3.3.2 “社會建築”的主要內涵
3.3.3 典型案例
3.3.4 實踐評價
3.4 日本“造街活動”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研究
3.4.1 曆史背景及發展現狀
3.4.2 “造街活動”的主要內涵
3.4.3 典型案例
3.4.4 實踐評價
3.5 對我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轉型的啓示
3.5.1 強調社會內涵的規劃運作
3.5.2 重視社區實體的規劃保障
第4章 新時期我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實踐探索
4.1 政府角色轉變與舊城開發模式創新
4.1.1 政府主導型製度創新
4.1.2 市場主導型製度創新
4.1.3 社區主導型製度創新
4.1.4 公私閤作型製度創新
4.2 市場作用下的“三舊”改造規劃政策與製度創新
4.2.1 “三舊”改造規劃政策齣颱背景
4.2.2 “三舊”改造規劃框架及特點
4.2.3 市場作用下的“三舊”改造規劃策略創新
4.2.4 實踐應用——以東莞市厚街“標誌片區”改造為例
4.3 深圳市城市更新單元的製度創新
4.3.l 城市更新單元製度齣颱背景
4.3.2 城市更新單元製度的構建
4.3.3 城市更新單元製度的內涵
4.4 閤作背景下的舊城更新“容積率”的推算方法
4.4.1 “容積率”的確定方法
4.4.2 實踐應用——以東莞市“迅通片區”“三舊”改造單元為例
第5章 規劃方法創新——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社區發展理論的引入
5.1 現實中的社區發展規劃
5.1.1 社區發展規劃的基本內涵
5.1.2 我國社區發展規劃的實踐
5.2 物質規劃與社會規劃的脫節
5.2.1 物質規劃方法“見物不見人”
5.2.2 對社會規劃的研究重理論、輕實踐
5.2.3 體係融閤度較弱
5.3 兩者結閤的可行性研究
5.3.1 時代背景
5.3.2 實踐基礎——以廣州、深圳和重慶為例
5.3.3 研究基礎
5.3.4 製度條件
5.4 社區發展的多維價值觀
5.4.1 需求滿足
5.4.2 經濟發展
5.4.3 社會和諧
5.4.4 生態建構
5.4.5 文化傳承
5.5 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的社區發展內涵
5.5.1 社區發展規劃關鍵技術的引入
5.5.2 全過程的公眾參與
5.5.3 基於社會分析的規劃方法
5.5.4 基於社區資本的社會發展內容
5.6 引入路徑
5.6.1 針對不同目標引入社區發展規劃關鍵技術
5.6.2 針對不同階段引入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公眾參與
5.6.3 將社區發展理念融人到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方法之中
5.6.4 擴充關於社會發展的規劃內容
5.7 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引入社區發展理念的實踐意義
第6章 基於社區發展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立項與社區調查
6.1 結閤社區單元的立項階段
6.1.1 深圳市舊城社區更新規劃立項階段的創新
6.1.2 結閤社區確定單元劃定標準
6.1.3 結閤社區劃定更新單元的重要性
6.2 社區問題和意見調查階段
6.2.1 調查方法的選取
6.2.2 調查內容的擴充
6.2.3 注重調查社區問題和收集公眾意見
6.3 社區要素和需求分析階段
6.3.1 指導思想和分析方法
6.3.2 分析方法指引
6.3.3 注重社區要素分析和傳遞社區需求信息
6.4 方案設計階段中協調社區意見
6.4.1 規劃工作者的職業分化
6.4.2 社會規劃策略的應用
6.4.3 注重保障公眾參與和降低社會成本
6.5 審批和實施階段中的公共利益保障
第7章 基於社區發展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方法研究
7.1 建構“三元互動”的規劃方法
7.1.1 “三元互動”規劃理念的建立
7.1.2 “三元互動”規劃策略
7.2 引入社區治理的規劃工作方法
7.2.1 舊城社區更新中社區治理的類型研究
7.2.2 舊城社區更新中社區治理能力評價體係構建
7.2.3 閤作式社區治理的規劃工作方法探討
7.3 提升社區資本的規劃內容
7.3.1 營造物質環境
7.3.2 提升社區發展能力
7.3.3 規劃內容的調整與社區發展的關係
第8章 閤作規劃背景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容積率”情景分析法研究
8.1 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容積率確定相關研究
8.1.1 舊城更新規劃中容積率確定的技術方法
8.1.2 舊城社區更新案例選取和類型特徵
8.2 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容積率的影響因素識彆和指標選取
8.2.1 影響容積率的主要因素
8.2.2 不同因素下的容積率影響指標選取
8.2.3 容積率的影響因素與指標體係構成
8.2.4 影響指標與容積率的相互關係分析
8.3 閤作背景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容積率”方案情景模型建構
8.3.1 閤作背景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中情景分析法的步驟
8.3.2 不同影響因素下的容積率區間與閤理容積率區間確定
8.3.3 閤作背景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容積率”方案情景描述
8.3.4 閤作背景下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容積率”方案情景模擬
8.3.5 最佳情景方案確定
8.3.6 達成最佳情景方案的規劃策略
8.4 欽州市“上沙村”更新方案情景分析
8.4.1 上沙村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方案“容積率”的影響因素與指標選取
8.4.2 上沙村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方案的閤理“容積率”區間確定
8.4.3 閤作背景下上沙村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容積率”方案情景描述
8.4.4 閤作背景下上沙村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容積率”方案情景模擬
8.4.5 上沙村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最佳方案確定
8.4.6 對上沙村曆次舊城社區更新規劃方案的對比與分析
第9章 基於社區發展的舊城社區更新規劃保障研究
9.1 完善法律法規體係
9.1.1 舊城社區更新規劃對法律法規體係的需求
9.1.2 體係現狀及經驗藉鑒
9.1.3 構建導嚮性明確的法規體係
9.2 建立多元化機構組織
9.2.1 機構組織的內涵
9.2.2 機構組織建設的相關經驗
9.2.3 舊城社區更新機構組織的建設
9.3 製定激勵政策
9.3.1 調動社區積極性的資金申請製度
9.3.2 設置多中心公共物品供給製度
附錄 發展戰略谘詢專報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內容概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當代城市發展進程中,舊城社區更新所麵臨的復雜挑戰與機遇,著重探討瞭如何從傳統的物質空間改造,轉嚮更加 holistic、以人為本的社區發展新範式。全書圍繞“城市規劃方法創新”這一核心主題展開,係統梳理瞭現有城市規劃在舊城更新實踐中的局限性,並在此基礎上,提齣瞭多種兼具前瞻性與操作性的創新性規劃理念與方法。 核心論點與章節內容: 第一部分:舊城更新的時代背景與挑戰 第一章:城市化浪潮下的舊城再造 迴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演變,分析舊城區域在曆史遺留、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社會結構等方麵存在的普遍問題,如:空間碎片化、功能衰退、環境汙染、文化傳承斷裂、社會矛盾加劇等。 探討舊城更新的動因,包括:經濟發展壓力、居民生活品質提升訴求、城市風貌重塑需求、曆史文化保護義務等。 界定“舊城社區更新”的內涵與外延,區分其與大拆大建的棚戶區改造、以及純粹的商業地産開發在理念與目標上的差異。 第二章:傳統城市規劃在舊城更新中的睏境 批判性審視過去以宏大敘事、單一部門主導、側重物質形態的規劃模式。 分析其在麵對復雜社會經濟問題時的力不從心:忽視居民主體性、割裂社區肌理、破壞鄰裏關係、未能有效迴應多元利益訴求、缺乏長效維護與發展機製等。 闡述“物質更新”思維模式的局限性,揭示其可能帶來的“新瓶裝舊酒”或“過度開發”的風險。 提齣對傳統規劃方法進行深刻反思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從物質更新到社區發展的範式轉型 第三章:社區發展的核心理念與目標 係統闡述“社區發展”的理論基礎,包括:可持續發展、參與式治理、社會資本、地方認同、包容性發展等。 界定社區發展在舊城更新中的核心目標: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促進社區活力、傳承曆史文化、培育在地經濟、構建和諧鄰裏關係、實現社區的自主性與可持續性。 強調從“以物為中心”轉嚮“以人為中心”,從“單嚮供給”轉嚮“多方協同”的根本性轉變。 第四章:社區營造:賦能居民參與的實踐 深入探討“社區營造”在舊城更新中的關鍵作用,分析其如何打破居民參與的壁壘。 介紹多種社區營造的具體方法與工具:社區診斷、公眾谘詢會、工作坊、協商民主、在地文化挖掘與呈現、社區組織培育等。 通過案例分析,展示社區營造如何有效匯聚民意,促進居民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和共建者。 探討如何平衡居民意願與專業規劃之間的關係,實現良性互動。 第五章:融閤多方力量的協同治理模式 分析舊城更新過程中多方利益主體的復雜性:政府、開發商、居民、專業機構、社會組織、市場力量等。 提齣構建協同治理模式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探討不同主體在協同治理中的角色與責任:政府的引導與協調,專業機構的智力支持,開發商的社會責任,居民的參與與監督,社會組織的橋梁作用。 研究建立有效的溝通平颱、利益協調機製、信息公開製度等。 論述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公共利益與商業利益的平衡。 第三部分:創新城市規劃方法在舊城更新中的應用 第六章:以人為尺度的空間規劃與設計 反思傳統大尺度、宏觀尺度的規劃視角,提齣以“人”為尺度的空間規劃方法。 強調對社區尺度、街道尺度、建築尺度精細化研究的重要性。 介紹“步行友好型”規劃、無障礙設計、公共空間品質提升、人性化街道景觀營造等具體策略。 探討如何通過空間微調與精細設計,優化居民的日常活動體驗,重塑社區的場所感與歸屬感。 關注弱勢群體(老人、兒童、殘障人士)的空間需求,實現包容性設計。 第七章:嵌入式更新與漸進式改造 批判“推倒重來”的粗暴式更新,倡導“嵌入式更新”與“漸進式改造”的理念。 “嵌入式更新”:在保留原有街區肌理、曆史建築、文化符號的基礎上,通過植入新的功能、技術與服務,實現有機更新。 “漸進式改造”:將大型更新項目分解為若乾個可控、可實施的小型項目,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降低對社區生活的影響,並能根據實踐反饋及時調整策略。 探討如何平衡曆史風貌保護與現代生活需求的矛盾,實現“活化”而非“僵化”的保護。 引入“城市更新單元”的概念,進行精細化的規劃與管理。 第八章:文化遺産的活化與傳承 將文化遺産視為舊城更新的寶貴資源,而非負擔。 探討如何進行係統的曆史文化價值評估與普查,識彆具有傳承價值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研究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策略:博物館化、藝術化、旅遊化、教育化、社區功能化等。 強調在活化利用過程中,注重保護遺産的原真性與完整性,並與居民的日常生活相結閤。 探索利用數字技術(如VR、AR)進行文化遺産的展示與傳播。 第九章:在地經濟的培育與多元化發展 認識到經濟活力是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分析舊城社區傳統産業的衰退與轉型挑戰。 提齣培育在地經濟的新思路:支持創意産業、文化産業、服務業、綠色産業等新興業態的引入與發展。 鼓勵發展社區特色商業、手工藝、農産品等,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探討如何通過政策扶持、金融支持、創業孵化等方式,促進在地經濟的多元化與可持續發展。 關注“共享經濟”與“零工經濟”在社區中的應用。 第十章:創新技術與智慧社區的賦能 探討信息技術、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在舊城更新中的應用潛力。 “智慧社區”概念的引入: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安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綫上社區服務平颱等。 分析如何利用技術手段提升社區治理效率、優化公共服務、增強居民互動與信息獲取。 強調技術應用的導嚮性,不能脫離社區的實際需求和居民的接受能力,避免“技術至上”的誤區。 關注數字鴻溝問題,確保技術的普惠性。 第四部分:實踐案例分析與未來展望 第十一章:國內外舊城社區更新的創新實踐案例 選取國內外具有代錶性的舊城社區更新案例,從不同角度進行深入剖析。 案例研究將涵蓋:不同國傢/地區的政策環境、規劃理念、實施路徑、參與模式、技術應用、麵臨的挑戰與取得的成效。 通過對成功案例的經驗總結,提煉齣可復製、可推廣的規劃策略與方法。 同時,也分析失敗案例的教訓,為讀者提供警示。 第十二章:從規劃創新到可持續發展 總結全書的核心觀點,重申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的必然性與重要性。 展望未來舊城社區更新的發展趨勢: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修復與可持續性、更加強調社會公平與包容性、更加依賴技術創新與智能化管理、更加尊重地方特色與文化傳承。 提齣對城市規劃師、政府決策者、社區工作者、居民等各方角色的期望與建議。 強調建立長期監測與評估機製,確保社區發展的可持續性。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既有深厚的理論根基,又緊密聯係實際操作,提供可操作的規劃方法。 係統性與前瞻性: 全麵梳理舊城更新的脈絡,提齣具有前瞻性的創新理念,引領未來發展方嚮。 多元視角與跨學科: 融閤城市規劃、社會學、經濟學、文化遺産保護、技術科學等多學科知識。 強調主體性與參與性: 將居民視為社區發展的主體,倡導多元主體的協同治理。 案例豐富且具有代錶性: 選取國內外典型案例,提供生動的實踐參考。 本書旨在為城市規劃師、政府相關部門、社區管理者、房地産開發商、社會工作者、研究學者以及關心城市發展的社會公眾,提供一套關於舊城社區更新的係統性思考框架與創新性方法論,共同探索一條更加人本、可持續、充滿活力的城市發展新路徑。

用戶評價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僅僅是閱讀書名《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就已經讓我産生瞭強烈的閱讀衝動。這個題目,觸及到瞭現代城市發展中一個非常深刻的矛盾:如何在追求城市現代化和物質進步的同時,不丟失那些構成社區靈魂的要素。很多時候,舊城區的改造,往往過於側重於建築的翻新、基礎設施的完善,這僅僅是“物質更新”的層麵,而真正能夠讓一個社區“活”起來的,是其內在的社會關係、文化傳承和居民的歸屬感,也就是“社區發展”。這本書的書名,正是抓住瞭這一關鍵的轉變,它暗示瞭作者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創新的城市規劃方法,來實現這種從“物質”到“社區”的升華。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究竟會提齣哪些“方法創新”?這些創新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舊城更新過程中普遍存在的難題,例如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居民利益?如何保護曆史風貌的同時引入現代生活方式?又如何激發社區的內生動力,讓居民真正成為社區發展的主體?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套具有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解決方案,引領我們走嚮更具人文關懷和可持續性的城市發展之路。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時,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我熟悉的、卻又日漸老去的城市街區。書名《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精準地抓住瞭問題的核心:很多時候,我們的城市更新,僅僅停留在“拆除重建”、“粉飾太平”的物理層麵,卻未能觸及到社區發展的真正脈絡。這種“隻換湯不換藥”的做法,不僅未能解決問題的根源,反而可能加劇社區的空心化和情感的斷裂。因此,本書提齣的“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這一理念,對我來說,極具啓發性。它指嚮瞭一個更為深遠的目標——讓舊城改造真正成為促進社區活力、提升居民幸福感的契機。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在“城市規劃方法創新”方麵,究竟有哪些獨到的見解和實踐。這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運用更具包容性和參與性的規劃模式,將原住民、新居民、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納入到規劃決策過程中?是否會介紹如何通過挖掘和活化社區的曆史文化遺産,來塑造具有獨特魅力的社區形象?又是否會提齣如何構建可持續的社區治理機製,以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挑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方法論”,幫助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找到一條真正意義上的、以人為本的舊城更新之路。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瞬間,就被它的書名所吸引:《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這個書名非常精準地概括瞭當前城市發展領域的一個核心挑戰。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裏,許多舊城區的改造往往停留在“物質更新”的層麵,注重景觀的改善、設施的升級,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忽略瞭社區的深層需求和居民的內在情感。這種隻注重“麵子”而忽視“裏子”的做法,往往導緻更新後的社區缺乏活力,甚至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因此,本書提齣的“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的理念,在我看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強調瞭城市更新的最終目標應該是促進社區的全麵發展,包括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而“城市規劃方法創新”的提法,更是讓我對本書充滿瞭期待。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舊城社區更新”這一復雜而敏感的背景下,有哪些新的規劃理念、技術手段和實踐模式可以被藉鑒和推廣。它是否會涉及到如何平衡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如何增強居民的參與度,如何保護和傳承社區的曆史文化,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續的社區發展機製?我迫切地想通過這本書,瞭解那些能夠真正讓舊城煥發生機,並實現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方法。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直擊瞭當前城市發展中一個極為關鍵的節點——如何讓舊城改造真正服務於人的需求,而非僅僅是空間的重塑。我常常在思考,當我們談論“舊城更新”時,究竟在更新什麼?是那些老舊的建築、狹窄的街道,還是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記憶、情感和生活方式?“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這句話讓我看到瞭本書的深度和人文關懷。它似乎在提醒我們,任何成功的城市更新,最終都應該迴歸到“人”的身上,讓社區真正活起來,讓居民擁有歸屬感和幸福感。而“城市規劃方法創新”這一部分,更是充滿瞭探索的意味。我好奇作者將如何突破傳統的規劃模式,提齣更具前瞻性和操作性的方法?是否會引入新的技術手段,比如大數據分析、虛擬現實等,來更好地理解社區的需求?又或者,是否會強調社區的在地性,挖掘那些被遺忘的文化基因,並將其融入到新的規劃藍圖中?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這些“方法創新”的具體內容,並且最好能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展示這些創新方法是如何在實踐中發揮作用的,又是如何切實地促進瞭社區的發展。

評分

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期待的。封麵上“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這句話,立刻勾起瞭我對城市變遷和社區情感的種種思考。在現代都市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許多曆史悠久的舊城區域,似乎正麵臨著被快速同質化的風險。鋼筋水泥的拔地而起,固然帶來瞭現代化氣息,卻也可能抹去那些承載著歲月痕跡的獨特風貌,甚至割裂瞭居民之間早已形成的深厚情感紐帶。這本書的書名,正是抓住瞭這一痛點,它所提齣的“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仿佛是指引我們走齣睏境的一盞明燈。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社區發展”的?它是否包含經濟的繁榮、文化的傳承、社會結構的優化,以及居民參與度的提升?而“城市規劃方法創新”又將如何服務於這一目標?我腦海中閃過許多疑問:書中是否會探討如何平衡商業利益與社區利益?如何在保留曆史風貌的同時,引入現代化的生活設施?又如何讓原住民在更新過程中,不至於被邊緣化,而是成為社區發展的主體?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並輔以詳實的案例研究,來解答這些現實難題。畢竟,一個有靈魂的社區,遠比一個僅僅擁有漂亮建築的城市空間,更能留住人心。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目光:《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這個題目,如同一道清晰的指南針,指明瞭城市發展中一個非常關鍵的轉型方嚮。在不少城市的舊城改造案例中,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替代瞭充滿人情味的街巷,是韆篇一律的商業綜閤體取代瞭原有的生活氣息。這種“物質更新”的錶象,往往掩蓋瞭社區發展上的睏境,讓人們在現代化的設施中感到疏離和迷失。因此,本書提齣的“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對我來說,是一種充滿希望的呼喚。它意味著城市規劃不再僅僅是關於空間的重塑,更是關於人與人之間、人與社區之間關係的重塑。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城市規劃方法創新”的具體內容。例如,是否會介紹如何通過參與式設計,讓居民在規劃過程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是否會提齣如何更好地保護和活化舊城區的曆史文化遺産,使其成為社區發展的重要載體?又是否會分享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包容的社區發展模式,讓所有居民都能從中受益?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理論框架和案例,來幫助我們在實踐中,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更新。

評分

這本書的選題,乍一看就充滿瞭現實的關懷和曆史的厚重感。當我在書店的陳列架上偶然瞥見它時,書名“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 immediately captured my attention. “舊城社區更新”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話題,它不僅僅是建築的翻新或基礎設施的改造,更涉及到居住在其中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寄托以及社區的文化傳承。而“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這一提法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本書將超越單純的物理空間建設,深入探討如何通過規劃手段,真正激活社區的生命力,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抽象的“社區發展”與具體的“城市規劃方法”巧妙地結閤起來,又如何在“舊城更新”這一復雜而敏感的語境下,探索齣新的、更具創新性的路徑。這本書的齣現,似乎為當前很多在城市化進程中麵臨睏境的舊城改造項目,提供瞭一個值得藉鑒的視角和可能的解決方案。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方法創新”這一點上,究竟挖掘瞭哪些不為人知的、或是被忽視的智慧?是藉鑒瞭國際上的先進經驗,還是在本土實踐中摸索齣瞭獨樹一幟的理論框架?書中是否會涉及到具體的案例分析,通過生動的實踐來支撐其理論觀點?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我走進那些沉睡的舊城,感受它們在更新浪潮中的呼吸,見證它們如何從“物質更新”的錶象,蛻變為充滿活力的“社區發展”的新生。

評分

當我翻開這本書,書名《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立刻吸引瞭我。這個題目觸及到瞭城市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也極其復雜的議題。舊城區的更新,常常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既要滿足現代城市的功能需求,又要尊重曆史文脈和居民的情感。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更新項目,過於注重“物質更新”,即建築的拆除與新建、基礎設施的升級,卻忽視瞭“社區發展”這一更深層次的訴求。這種片麵的更新,往往會導緻社區的疏離感加劇,文化特色被磨滅,甚至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因此,這本書的齣現,在我看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城市規劃方法創新”的具體內容。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革新,更可能涉及到規劃理念的轉變,例如如何從“自上而下”的精英規劃,轉嚮“自下而上”的參與式規劃?如何將社會學、人類學等學科的理論方法引入城市規劃?如何在規劃過程中,充分考慮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尤其是原住民的權益?我非常希望本書能夠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研究,為我們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夠真正促進社區發展的城市規劃方法。

評分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封麵,書名《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舊城社區更新中城市規劃方法創新》 immediately resonated with me. It speaks to a critical challenge in contemporary urbanism: the tendency to focus solely on physical renova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upgrades in older urban areas, often neglecting the more profound need for genuine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 phrase "from material renewal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suggests a shift in perspective, from a top-down, architecturally-driven approach to a more holistic, people-centered one. I am particularly intrigued by the promise of "innovative urban planning methods." In the context of old city regeneration, which is often fraught with historical preservation concerns, social equity issues, and economic pressures, finding novel planning strategies is paramount. I wonder if the book will delve into methods that foster greater resident participation, leverage local knowledge, or integrate new technologies for better community engagement. Will it offer practical frameworks for balancing the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al character with the imperative of modernization? I am eager to discover how the author defines and operationalizes "community development" within this complex urban regeneration scenario, and what specific, actionable planning innovations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it, moving beyond superficial changes to cultivate truly vibrant and sustainable urban communities.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就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去探索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城市角落,並思考如何讓它們在新的時代煥發新生。特彆是“從物質更新走嚮社區發展”這個核心論點,讓我深感共鳴。許多城市在進行舊城改造時,往往隻看到瞭建築的老舊,卻忽視瞭社區本身所蘊含的豐富曆史、文化以及居民的情感連接。這種隻關注“硬件”的改造,而忽視“軟件”的提升,常常導緻更新後的社區雖然外觀光鮮,但內部卻可能變得疏離、冷漠。因此,這本書所倡導的“社區發展”,對我而言,是一種更具前瞻性和人性化的視角。我特彆好奇,在“城市規劃方法創新”這一部分,作者究竟會提齣哪些具體而富有實踐性的方法。是關於如何通過更有效的公眾參與機製,讓居民的聲音在規劃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還是關於如何巧妙地將社區的文化符號和曆史記憶融入到新的城市設計中?抑或是關於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提升社區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理論框架,並輔以生動的案例分析,來指導我們在實踐中如何更好地推動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讓城市更新真正成為一個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增強社區凝聚力的過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