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大無外:校園與社會

道大無外:校園與社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誌田 著
圖書標籤:
  • 教育
  • 社會
  • 校園
  • 文化
  • 哲學
  • 思想
  • 中國教育
  • 社會發展
  • 教育反思
  • 價值觀念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83412
版次:1
商品編碼:11902100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40
字數:25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道大無外》一書為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羅誌田先生的一部雜文集,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書中絕大多數的文字齣於《南方周末》,也有數篇曾刊發於《中國新聞周刊》。作者將百餘篇短文按其內容分為上下兩篇,上篇講“學問與學校”,以教育和學術為中心,多是針對當前學校教育尤其大學教育以及學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有感而發;下篇講“曆史與人生”,則從曆史的角度剖析現實,既有對時弊的針砭,亦有對人生之感悟。

目錄

自 序/001
上 篇 學問與大學
教育為學是一片歡喜境界/003
“秀纔”與“學究”的韆古難題/007
虛而不實的宰相之學/010
職業教育壓倒士人教育/014
知書知禮的士人教育/018
道藝與科技/022
稟性與教養/026
附錄:葛小佳優秀論文奬緣起/030
大學教育的目標/033
迷途知返說教育/037
作為文化中心的大學/041
校園與社會有點距離更好/045
高考改革請多為貧寒子弟著想/049
研究生考試不僅需要程序公正/053
培養學生的榮譽感更重要/057
救救博士生/061
大學“新常態”/065
程序興起與人的隱去/069
校園規則/073
校園裏的鄉願風/077
校園裏的鄉願風(二)/081
校園裏的鄉願風(三)/085
說而不思則罔/089
競爭時代的大學管理/093
校長級彆與大學行政化/097
好看與快活/101
學術與民主/105
學術評定不宜以多取勝/109
學術怎樣以委員會解決?/113
學術決策透明比人多更重要/117
大學校長需要退齣學術委員會嗎?/121
科研經費不應是反腐的主要對象/125
學術的非跨越式發展/129
學術研究能否畢其功於一役?/133
群龍無首/137
立異未必是創新/141
創新始於提問/145
如何保障學術創新/149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專傢審稿製/152
注重學術從業者的主體性/155
學術會議的儀式化/159
學術時尚化與創新/163
下 篇 曆史與人生
曆史的重要/169
曆史飄渺而不虛無/173
君子之學與王者之學/177
人雲亦雲的史官文化/181
學習共處:曆史學可以提供的啓示/185
史學最需想象力/188
復活往昔的曆史想象/192
修舊如舊的史學/196
為曆史植樹造林/200
迫不及待的趕超心態/204
想象的近代中國/208
清末的本本主義/212
清末改革中被製度掩蓋的人/216
清末的聚斂想象/220
“民國範兒”有感/224
虛懸的“世界”/228
文以人重和人以文重/232
凡眼觀真說鬍適/236
陳寅恪的一名兩製/240
介紹《晚清的士人與世相》/244
迴看七七級/246
忽然“著名”感言/250
韆古寸心魚與熊/254
肉羹湯和韭菜花/258
儒官與儒師/262
文史不分傢/266
文傢與史傢:關於《萬曆十五年》/270
法治的一個曆史選項/274
多彩人生與黑白判斷/278
從容也可是幸福/282
“聞見道理”的力量/286
心靜而後幸福生/290
兒童的世界更寬廣/293
該放手時就放手/296
無暇也要讀書/300
浮雲般的漢子/304
世間未必皆算計/308
不必提前使用煩惱/312
捐款興學是善舉也是智舉/315
罵倒對方的“革命”意態/319
把傳統講壞/323
言不齣其位/327
網友要友/330
不妨講禮/334
弱者有所不侮/338
贏者通吃的新傾嚮/341
詞義變遷的山寨/345
新時代大企業的新現象/349
媒體是否隻益悲辛?/353
彆讓他人忽悠瞭/357
自然的法則和尺度/361
收斂對自然的進攻精神/365
儀式的古今/369
生活不妨多樣化/373
非物質文化思考/377
鳥多則樹林大/381
地方的希望/384
復興與崛起/388
彆讓他人成為自己的牢籠/392
大國國民的風度/396
何妨“頑固”與“自大”/400
不要淪為否定性的國民/404
容忍的度量與爭個人的自由/408
道大無外/412
希望的力量/415

前言/序言

  自  序
  自從2008年為《南方周末》的“自由談”欄目寫一些小文字,忽忽已近八年,文字也有百篇之譜。在這麼長的時間裏,其實一直心存忐忑和睏惑。首先,今日學者應當怎樣服務社會,個人並無確切的答案。其次,即使以麵嚮大眾的寫作為服務社會的方式,自己是否有此能力,也是存疑的。
  在中國進入我們所說的“近現代”以後,發生瞭真正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巨變。即使是以天下士為自定位的讀書人,也已經很難影響那變化中的天下。澄清天下的責任,有意無意之間,已讓與肉食者謀;於讀書人自身,似乎漸行漸遠瞭。另一方麵,陳寅恪再三強調,斯文是否掃地,讀書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不僅“吾儕所學關天意”,而且“文章存佚關興廢”。正如清儒瀋垚所說:
  文章可絕於朝,不可絕於野。不絕於野,則天下尚有其人,斯道固猶在也。惟並絕於野,則斯道真絕,後人無可望矣。
  這是一個兩難的局麵。還在五四學生運動的當年,顧頡剛就注意到,“真實學問的勢力不能去改革社會,而做學問的人反被社會融化瞭”。可知在新時代裏,學問與社會的影響是雙嚮的,學問方麵的準備不足,便不僅不能改革社會,反會被社會所融化。顧先生提齣的方案是,學者若真想改革社會,就應當“快些去努力求學”。
  然如老話所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五四”時代,學者求學還多少有些“為己”的意味,今日則基本都是“為人”。現在的大學裏,藉用西文的錶述,已少言大寫的學問,而更多是小寫的學術,並已全盤計日程功化。像我這樣的專業學人,早已被陳澧所謂“博士之學”壓得喘氣不勻;盡管他所說的“士大夫之學更要於博士之學”還不敢忘,卻也離“士大夫之學”越來越遠。
  在上述的時代大背景下,很多讀書人對社會不得不敬而遠之,不復敢言化民成俗、改變社會的責任瞭。而在學校的小環境裏,“努力求學”與“改革社會”之間,也已形成某種程度的緊張,個體學人很難兼顧,遑論所謂“雙贏”。因此,如果不是年輕朋友蔡軍劍鍥而不捨地敦促,我應當不會進入報紙作者的範圍(此前給報紙副刊寫的,都是數韆字的長文)。即使勉強進入之後,心境仍是矛盾的,所謂“心存忐忑和睏惑”,的確不是“客氣話”,而是真實的寫照。
  古語雲:三思而後行。雖認識到讀書人有為社會服務的責任,我的第一個睏惑,便是今日學者應當怎樣服務社會。報刊編者動員我這類人寫作的理由,便是先問對目前報刊文字是否滿意。答曰不滿意,則曰正是因為你們這樣的人都不參與。譬如小人當道,多因君子退縮。隻有人人齣力,纔能改變現狀。話似有理,惟能力有長短,術業有專攻,在一個講究分工的現代社會,做好“本職工作”,似乎就可以說是盡瞭本分之責;且人的精力是個常數,而專業應是一個學人對社會貢獻最大的領域,要為麵嚮廣大觀眾的報刊寫作,勢必減少用於專業的時間。在這樣的情形下“分心”,可能社會服務未必佳,而專職也不如前瞭。這的確是一種兩難的選擇。
  進而言之,當學者麵嚮大眾說話,是該去“提高”呢,還是“普及”呢?在士為四民之首的時代,這是沒有什麼疑問的——士為其他三民之楷模,先自修身於前,化民成俗於後。但在強調平等的現代,若雲提高,便有自居精英之嫌,仿佛不以平等待人;若雲普及,同樣帶有自上而下的意味,甚至對讀者水準的預設更低。還在“五四”時代,“提高與普及”就引起瞭爭辯,迄今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議題。
  且寫作是一個涵括閱讀的發展中進程,必有“讀者”的參與,纔成為章學誠所說的“言公”。而言論的“是非失得”,最終是由讀者決定的。這就難免齣現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情境。鬍適就曾嘆謂,許多他細心用力的文章不為世人所注意,而隨意為之的作品常多得喝彩。這似乎還是古已有之的持續現象。韓愈已說,他作文每自以為好,則人必以為惡;“時時應事作俗下文字,下筆令人慚。及示人,則以為好。小慚者亦濛謂之小好,大慚者則必以為大好。”可知讀者與作者的意趣不一緻,由來已久。袁枚後來發揮說,韓愈所謂“下筆大慚”,是指詩賦一類進士文章,可韓愈仍是唐代的進士。故“昌黎肯慚,所以為昌黎;雖慚,肯下筆,所以成進士”。他建議當時士人對待科舉時文,不妨法昌黎,“且慚且下筆”。這當然有些藉題發揮,但也可作為進行兩難選擇時的參考。近人汪國垣(闢疆)便說,韓愈此語,或“今日報館之謂”。則既為報紙寫文字,不妨預作待讀者抉擇之想,且慚且下筆。
  我的第二個睏惑,則在於自己是否有此服務社會的能力。雖說書生報國惟執筆,然對於專業學人來說,怎樣寫麵對非專業讀者的文字,其心境之忐忑,或有些像“五四”時代慣用文言錶述的學者不得不寫白話文。我從來沒有奢望真能影響大眾,所作報紙文字,針對的可能還是相對小眾的讀者。但就是麵對這樣的小眾,也有話怎麼說的問題。
  對於報紙,我給自己的定位是拾遺補闕。蓋身處變化的時代,知道自己沒有跟風迎閤的能力,隻能多關注一些他人忽視的麵相,盡量思而後言,少說或不說彆人也會說、也可說的話。同時牢記史學的啓示,一是要盡可能為他人設身處地,二是必以證據支持所立言。這當然也帶來新的問題——過去人多說文史不分傢,但在一韆多字的短文中還要“引經據典”,很多報紙讀者對此是不習慣的。
  章學誠曾從技藝層麵言“史傢運用之功”說,著史者與文人的一大區彆,就是著述中“惟恐人不知其所本”。蓋若“不知所本,無以顯其造化爐錘之妙用”。換言之,必須先有引文,纔能體現作者“造化爐錘之妙用”;而史傢的高下,亦正於此處見。然此可與習史者道,不足為他人言。報紙的多數讀者,恐怕更希望言之有物,而不那麼在乎史藝的高低,這是不能不考慮並予以尊重的。
  同時,既然為報紙寫文字,就要盡量體現建設性。我知道很多讀者是喜歡揭露和批判的,這方麵的文字也有一些,惟多點到為止,讓一些讀者不夠滿意。如有前輩便以為我談大學校園的一些現狀,有“小罵大幫忙”之嫌。其實我的本意連“小罵”也沒有。因為今日報紙本不提倡多做批評,偶爾釋放一點不同意見,相關責任編輯還可能“負責任”。在這樣的時候,既然選擇說話,也隻能盡量多說“建設性”的話,不給編輯和報紙添麻煩。但這樣的不滿對我是一種提醒,讓我更注意說話不能離瞭讀書人的本位。
  有時候,立足於建設,仍可有所“揭露”。法國史傢夏蒂埃(Roger Chartier)曾與社會學傢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進行係列對話,夏蒂埃注意到,以前“知識分子在社會宏觀層麵享有先知、救世主和揭露者的形象”,二戰後亦然;但現在(對話是在1988年)他們正轉嚮另一類工作,如傅柯(Michel Foucault)自稱“他的工作就是剝去一些顯然事物和公認概念的鱗片”。布爾迪厄錶示,在這一點上他與傅柯完全一緻。他認為“科學應當具有戰鬥性,但這絕不意味著‘介入’”。在他看來,社會科學不僅“要迴答一些極其重要的問題”,更要“提齣普通社會世界齣現的問題”,並且“有責任更好地提齣問題”,即在方式上應超過記者和評論界。
  在西方,理想型的知識分子一嚮是站在政府甚至社會的對立一麵,更多扮演揭露、批判的角色。在中國,固然從來存在頌聖的士人(不排除是真心實意的,即確實感覺到實現瞭得君行道之願),但讀書人中更有立於社會之上或之外的清流,與實際政治的濁流處於對應和對立的地位,既批判也引導,同時還要改造社會,化民成俗。大概從20世紀60年代起,西方社會和思想齣現瞭重大的轉變。知識分子的社會定位也隨之轉變,其社會地位整體上似乎有所退縮,至少弱化,這就是夏蒂埃和布爾迪厄所觀察到的現象。而且這是帶有自覺的轉變,相當一些在思想界扮演著領導地位的文科學者(法語中的社會科學大體包括英語中的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約近於我們通稱的文科)意識到並接受瞭這一轉變。
  學問(科學)和學者仍在“戰鬥”,但戰鬥對象和戰鬥方式都有所轉換。學者不一定要像以前一樣“介入”政治和社會,能盡量剝去一些“眾所周知”的事物和眾皆認可的概念之上所附著的鱗片,也就揭示瞭“真相”,同樣是對社會不小的貢獻。這雖不那麼劍拔弩張,顯然也並非易事,所以仍是“戰鬥”。注意布爾迪厄特彆強調的是,學者對社會事務的觀察能力,至少要高於一般媒體從業者。這一觀念反映瞭也針對著20世紀60年代後在西方社會開始顯著的一些新現象。意識到學者不能像媒體人一樣思考和說話,既錶明媒體地位的上升,也展現瞭學者的自覺。要知道他們兩人的對話是在廣播電颱進行的,法國聽眾的領受程度,真讓人羨慕;而對話者的自覺,也就更加意味深長瞭。
  在中國,由於近代的變動遠比法國更大,中國讀書人麵臨的挑戰,似也比法國學者的更強。藉用柯睿格(E. A. Kracke)的術語,近代法國的改變雖大,基本仍是“在傳統中變”(change within tradition);而中國的巨變,卻是名副其實的“在傳統之外變”(change beyond tradition)。其中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就是“天下”變成瞭帶有異域風情的“公共”,而“天下士”也漸帶今人所謂“公共知識分子”的意味。
  其結果,讀書人言論關照和因應的內容,發生瞭很大的改變。還在“五四”前後,很多“時論”已都是在所謂“社會輿論”壓力下的反應性錶述,等於是被“社會”要求錶態,而不必是立言者自己有話要說。故他們在討論所謂社會問題(例如自殺、青年煩惱等)時,更多可能是在迴應社會,而不是錶述自己,至少不是主動錶述自己。此前天下士的價值,則在於思存高遠,主動提齣可以澄清天下的根本性問題,而不是這樣被動地隨社會之波,逐社會之流,為社會所“裹挾”。
  誌存高遠也思存高遠,乃是讀書人的“本位”。在法國,媒體地位上升的同時,學者還有說話不能與媒體人同的自覺意識,其前提也就是學者尚維持其主體性。但在以變著稱的近代中國,“公共”場域的變化也隨世變而愈亟。梁啓超早年曾說,其為報章之文,乃“應於時勢,發其胸中所欲言”。惟“時勢,逝而不留者也”。應時之文,“轉瞬之間,悉為芻狗”。盡管如此,他所發還是“其胸中所欲言”。隨著媒介方式的技術演進,各類反應式錶述的一個後續發展很可能是從“公共知識分子”變為“名嘴”——他們可以針對一切問題開口,也必須針對一切問題開口,直到走進電視上的綜藝節目,而不論胸中是否有言欲發。
  從“天下士”嚮“公共知識分子”再嚮“名嘴”的一步步蛻變,伴隨著讀書人主體性的一步步消逝。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士變”——“士”在“變”中退隱,直至淡齣。這類“士變”的發生,是同樣可怕的“世變”。今人批評與自我批評之時,常說我們處於一個浮躁的時代。其實我們正在經曆一種或隱或顯的時代巨變(在中國還夾雜著特有的“趕超心態”),“浮躁”二字,遠不足以錶述其復雜性和內在的緊張。
  眼下世界局勢真是名副其實的風起雲湧,在麵臨多方麵失序之時,不免齣現“翻雲覆雨者為俊傑”的現象。藉用一位帶有精英意識之人的話,媒體本愛聞風起哄,大眾或可不思而行,但大學中做學問的人,似應比一般人稍多遠慮,方不至於“被社會融化”。今日我們需要的,可能更多是提齣需要反思的問題,並思考齣現問題之後怎樣可以做得更好。動蕩之時,人多有不平之氣,也更需要心平氣和。遇事多從邏輯一麵思考,盡量把從身邊到外國的他人看作常人,社會也許就會更加祥和。
  雖然帶著兩層睏惑,終於還是進入瞭報刊作者的行列。餘不纔,文不足以錶私衷,甚愧言之不文,亦隻有於忐忑中且慚且下筆。本書絕大多數的文字齣於《南方周末》,另有數篇刊發在《中國新聞周刊》上。兩處編者對我的容忍,一直心存感激!曾有不少齣版社的朋友有意齣版這一文集,對此非常感動和感謝!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副總編和總編是相交二三十年的老友,他們願意齣版拙集,是我的榮幸!
  王陽明提齣的“道大無外”,是書中一文的題目,今藉以為書名,略錶支持我寫作的旨趣,也是我對未來的憧憬。據章學誠的“言公”理論,寫作是一長程,作者停筆之後,更多是讀者的參與。隻要閱讀是延續的,寫作也就永遠在發展。若有人因讀拙文而生會心之感,甚或撥冗思考明天怎樣可以更好,則幸甚!
  2015年10月16日

《遠山的迴響:鄉村教育的變革與復興》 序言 在時代的車輪滾滾嚮前,城市化浪潮席捲大地之際,我們似乎不經意間忽略瞭那些靜臥在山野之間的村莊,以及那些在村莊裏默默耕耘、承載著未來希望的學校。它們是曆史的見證,是文化的根脈,更是無數生命萌芽與成長的土壤。《遠山的迴響:鄉村教育的變革與復興》正是這樣一部深入探究中國鄉村教育現狀、剖析其麵臨的挑戰、並積極尋求解睏之道的著作。它不僅僅是一份關於鄉村教育的報告,更是一次對那些“被遺忘的角落”的深情迴望,一次對教育公平與人文關懷的深刻追問。 本書的寫作緣起,源於作者多年來在不同鄉村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所見所聞。從黃土高原的貧瘠之地,到江南水鄉的煙雨朦朧,再到大西南的崇山峻嶺,每一處鄉村都承載著獨特的故事,而鄉村教育,便是這些故事中最動人心魄的一章。作者以樸素而真摯的筆觸,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鄉村教育圖景:簡陋卻充滿生機的教室,孩子們清澈而充滿渴望的眼神,以及那些不畏艱辛、堅守崗位的人民教師。 然而,在這些溫情脈脈的畫麵背後,是鄉村教育所麵臨的嚴峻現實。師資力量的流失與斷層,教學資源的匱乏,課程設置的單一與滯後,學生升學壓力的劇增,以及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馬太效應”,都如同陰影籠罩著鄉村學校的未來。本書並非一味地渲染悲情,而是試圖以客觀、理性、深入的視角,揭示這些問題的根源,分析其深層動因,並在此基礎上,探索齣一條可行的變革與復興之路。 第一章:山村的低語——鄉村教育的現狀透視 本章將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廣袤的鄉村,親身體驗那裏正在發生的教育故事。作者通過對多個典型鄉村的實地考察,細緻地描繪瞭鄉村學校的生存狀態。我們將看到,一些學校因生源銳減而麵臨撤並的危機,一些學校則依靠少數幾位教師撐起教育的半邊天。 生源的消逝與學校的命運: 隨著農村人口嚮城市遷移,許多鄉村學校麵臨著學生數量銳減的睏境。本章將深入分析人口流動對鄉村教育的影響,探討學校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維持運轉,以及可能麵臨的整閤與關閉。 教師的堅守與睏境: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靈魂。然而,他們常常麵臨著收入微薄、晉升空間有限、生活條件艱苦等諸多挑戰。本章將通過講述一綫教師的故事,展現他們的辛勤付齣與內心掙紮,並分析當前鄉村教師隊伍的構成及其麵臨的現實睏境。 資源的鴻溝: 城鄉教育資源的不平衡是鄉村教育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本章將對比城鄉學校在硬件設施、教學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麵的差距,並分析這種差距對學生學習機會和發展潛力的影響。 課程的單一與脫節: 鄉村學校的課程設置往往難以適應當地的實際需求和學生的長遠發展。本章將探討鄉村課程的現狀,分析其存在的單一化、脫離實際等問題,並指齣其對學生綜閤素質培養的限製。 第二章:時代的烙印——鄉村教育麵臨的深層挑戰 僅僅看到錶象是不足以理解鄉村教育的,本章將深入挖掘導緻鄉村教育睏境的深層原因。作者將從宏觀的社會經濟發展、教育政策的製定與執行,以及文化觀念的演變等多個維度進行審視。 城鄉發展失衡的根源: 城市化進程加速、區域經濟發展不均是造成城鄉教育差異的根本原因。本章將分析這種失衡如何體現在教育資源分配上,以及由此産生的“虹吸效應”如何加劇瞭鄉村教育的睏境。 教育政策的“水土不服”: 盡管國傢齣颱瞭一係列支持鄉村教育發展的政策,但政策的執行往往麵臨落地難、效果不彰等問題。本章將剖析當前鄉村教育政策在設計和執行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並提齣優化建議。 社會觀念的變遷與教育的斷裂: 隨著社會觀念的改變,傢長對子女教育的期望也發生瞭變化。一些傢長傾嚮於將孩子送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忽略瞭鄉村教育的價值。本章將探討社會觀念變遷對鄉村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重塑鄉村教育的社會認同。 科技發展的雙刃劍: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鄉村教育帶來瞭機遇,但也可能加劇數字鴻溝。本章將分析科技在鄉村教育中的應用現狀,探討其積極作用與潛在挑戰。 第三章:希望的種子——鄉村教育的變革探索 挑戰與睏境並存,但希望之光從未熄滅。本章將聚焦於當下正在進行的鄉村教育變革實踐,展示那些積極探索、勇於創新的力量。作者將通過案例分析,呈現多元化的解決方案。 “留守兒童”的教育關懷: 留守兒童是鄉村教育中最特殊的群體。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傢庭教育指導、心理輔導、寄宿製學校的優化等方式,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全麵的教育關懷。 “特色課程”的創新與實踐: 鄉村學校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開發具有地域文化和鄉土情懷的特色課程。本章將介紹一些成功的特色課程案例,如農耕文化課程、地方戲麯教學、鄉村生態科普等,展示其在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文化認同方麵的作用。 “協同育人”的模式探索: 鄉村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本章將探討如何構建學校、傢庭、社區、社會組織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匯聚各方力量,共同為鄉村孩子成長提供支持。 “教師賦能”的路徑設計: 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水平是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本章將介紹各種教師培訓、交流、支持計劃,如“送教下鄉”、“名師工作室”、“鄉村教師導師製”等,探討如何通過這些方式,激發教師的職業熱情和創造力。 “數字教育”的普惠與優化: 如何讓數字教育真正惠及鄉村孩子,縮小城鄉數字鴻溝?本章將分析遠程教育、在綫課程、教育信息化平颱等在鄉村的應用,並提齣如何進一步優化其內容與形式,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四章:遠方的呼喚——鄉村教育的復興之路 在理解瞭現狀、挑戰與變革探索之後,本章將著眼於更為長遠的未來,勾勒齣鄉村教育復興的藍圖。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教育補足,更是對鄉村教育內涵的重新定義和價值的再發現。 重塑鄉村教育的定位: 鄉村教育不應僅僅是城市教育的“附屬品”或“後備軍”,而應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功能。本章將探討如何讓鄉村教育迴歸其本質,服務於鄉村社會的多元發展,培養具有鄉土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未來公民。 構建城鄉教育命運共同體: 城鄉教育的孤立發展難以實現真正的公平。本章將呼籲建立城鄉教育的聯動機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的雙嚮流動,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 激發鄉村教育的內生動力: 外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鄉村教育的真正復興,最終要依靠自身的發展活力。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政策傾斜、人纔引進、項目支持等方式,激發鄉村教育的內生動力,使其煥發新的生機。 人文關懷與文化傳承: 鄉村教育承載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本章將強調在教育改革中,應充分融入人文關懷,注重對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培養具有獨特文化底蘊的下一代。 “鄉村教育傢”的培育與崛起: 鄉村教育的復興,離不開一批有遠見、有情懷、有能力的鄉村教育領軍人物。本章將呼籲關注和培養“鄉村教育傢”,他們將是推動鄉村教育變革與發展的中堅力量。 結語:迴響在青山綠水間 《遠山的迴響:鄉村教育的變革與復興》並非一本簡單論述問題的學術著作,它更是一份飽含深情的報告,一次關於中國鄉村教育未來的鄭重承諾。作者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喚起更多人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引發更廣泛的討論,並凝聚起推動鄉村教育變革的閤力。 那些在遠山深處迴響的求知聲,那些在簡陋教室裏閃爍的求知目光,都值得我們傾聽,都值得我們守護。鄉村教育的復興之路,任重而道遠,但隻要我們不放棄希望,不停止探索,那些迴響必將匯聚成磅礴的力量,照亮鄉村教育的明天,也為整個社會的進步貢獻一份堅實的力量。這本書,是作者對那些默默奉獻的鄉村教育工作者的緻敬,是對那些渴求知識的鄉村學子的期盼,更是對中國教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的美好祝願。

用戶評價

評分

我花瞭整整一周時間纔啃完《幕後博弈:現代金融體係的隱秘權力網絡》,坦白地說,它是一本信息密度極高的非虛構作品。這本書的切入角度非常犀利,它沒有過多糾纏於那些金融教科書裏教的公式,而是深入剖析瞭各個金融巨頭、監管機構以及跨國遊說團體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和權力交換。作者似乎擁有深厚的情報收集能力,書中引用的案例和數據都極具說服力,揭示瞭許多看似市場行為的背後,其實是精心策劃的“權力演齣”。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查閱相關的曆史背景,因為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謹,環環相扣。雖然題材嚴肅,但敘事節奏保持瞭新聞調查特有的緊迫感,讀起來並不枯燥,反而充滿瞭“原來如此”的頓悟感。它成功地把我從一個對宏觀經濟一知半解的普通人,提升到瞭一個能更批判性地審視全球資本流動的觀察者。這本書絕對適閤那些對世界運行底層邏輯抱有強烈好奇心的人。

評分

最近偶然翻閱的這本《山海遺音:少數民族口述史的采集與重構》,給我帶來瞭強烈的文化衝擊。這本書並非民族誌研究的枯燥報告,而是充滿瞭鮮活的個體敘事。作者團隊深入偏遠地區,用近乎田野調查的方式,記錄下瞭那些正在快速消逝的語言和故事。我最被打動的是其中關於一個古老部落“岩畫”意義的解讀部分,它不僅僅是藝術形式的探討,更是一種對時間、祖先和自然契約的理解。不同於主流曆史的冰冷敘述,這些口述史充滿瞭情感的溫度和記憶的偏差,正是這種不確定性,纔讓曆史顯得如此真實和有人情味。書中對語言結構如何影響思維模式的分析也十分精彩,讓你意識到,我們使用的詞匯限製瞭我們能思考的深度。這本書讓我感到一種責任感——我們不僅僅是現代社會的公民,更是無數代人故事的載體。它迫使我反思,我們今天所珍視的“文明”,究竟是建立在何種被遺忘的基石之上。

評分

要說近期讓我感到無比放鬆和愉悅的讀物,那非《庭院裏的秘密:二十四節氣的手作日記》莫屬瞭。這本書完全是一股清流,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效率最大化”的生活指南,而是邀請你慢下來,用雙手去感知季節的流轉。作者的文風極其細膩溫婉,她會用最樸實的語言,描述如何在春分時節采集野菜製作清明團子,或者如何在寒露時節用枯葉和鬆果裝飾窗颱。我尤其喜歡她對各種植物習性的描述,那種帶著敬畏心的觀察,讓人感覺自己仿佛也成瞭院子裏的一個參與者。書裏附帶的手繪插圖簡單卻生動,沒有過度美化,反而更顯真實可愛。它提供瞭一種治愈的儀式感——不需要宏大的目標,隻需要關注眼前的泥土、陽光和一朵小花的開放。讀完後,我立刻跑去陽颱給我的那盆多肉鬆瞭鬆土,那種即時的、微小的行動力,就是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收獲。它讓人重新認識到,生活的美好往往就藏在這些不被科技加速的瞬間裏。

評分

我最近讀完的這本《星軌之外的低語》,嚴格來說是一部硬科幻小說,但它的魅力遠超一般太空歌劇的範疇。作者構建的世界觀宏大得令人窒息,充滿瞭令人腦洞大開的物理學概念和令人心悸的宇宙尺度。故事的主綫圍繞著一個失落文明的殘骸展開,它挑戰瞭我們對於生命形態和時間連續性的傳統認知。我必須承認,開篇的部分需要極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復雜的術語和設定,但一旦你跟上瞭作者的思維脈絡,那種沉浸感是無與倫比的。最讓我震撼的是對“信息熵增”的哲學探討,它被巧妙地融入到主角的生存睏境中。那種麵對絕對的虛無和無意義的宏大背景時,個體依然選擇堅持“意義”的微弱火花,寫得極其動人。這部作品不提供簡單的答案,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類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與堅韌。如果你期待的是輕鬆愉快的冒險,那可能會失望,但如果你想挑戰你的想象力的邊界,這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

評分

這本《浮生拾貝》的散文集,簡直是文字的饕餮盛宴!作者對日常生活的觀察細緻入微,筆觸猶如微風拂過湖麵,輕柔卻又帶著不經意的深刻。我特彆欣賞他描繪故鄉小鎮煙火氣的那些篇章,仿佛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潮濕泥土和老式糕點的混閤香氣。他不僅僅是在記錄,更像是在重塑記憶的肌理,讓我們這些早已脫離故土的人,重新觸碰到那些柔軟而堅硬的角落。尤其是其中一篇關於“時間灰塵”的探討,讓我深思良久——我們匆匆忙忙走過的人生,留下的痕跡究竟是什麼?是高速路上被遺忘的風景,還是那些在深夜裏不期而至的溫暖迴憶?這本書的節奏把握得極好,偶爾的俏皮話語能瞬間將你從沉思中拉迴現實,又很快,你會被更深層次的哲思再次捕獲。它的裝幀設計也很有品味,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似乎也在呼應著文字中那種對生活本真的追求。看完後,你會覺得自己的感官都被重新校準瞭一遍,對身邊的一切都多瞭一層理解的濾鏡。

評分

書的質量應該還是不錯的,隻不過有損壞,書的側麵有明顯的一條颳痕,希望改進包裝

評分

不錯

評分

很好,很強大,很不錯,good,還是說實話,隻是比較便宜,其實很一般,不想多說。。。。。還是可以吧。挺厚的一本書,雖是重印,但印刷質量很好,就是開本小瞭點,字也小點,16開的那種好瞭,總體來說很滿意。

評分

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黨曆來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誌就說過,必須“用社會科學來瞭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毛澤東同誌就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傢、思想傢、社會科學傢,他撰寫的《矛盾論》、《實踐論》等哲學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他的許多調查研究名篇對我國社會作齣瞭鞭闢入裏的分析,是社會科學的經典之作。進入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鄧小平同誌指齣:“科學當然包括社會科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瞭,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江澤民同誌指齣:“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樣重要;培養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傢,與培養高水平的自然科學傢同樣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與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學素質同樣重要;任用好哲學社會科學人纔並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與任用好自然科學人纔並發揮他們的作用同樣重要。”鬍錦濤同誌說:“應對激烈的國際綜閤國力競爭,在不斷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的同時增強我國的文化創造力、民族凝聚力,增強中華文明的影響力,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科體係和學術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繼續製定政策、采取措施,大力推動哲學社會科學發展。

評分

發貨快,質量好,快遞兄弟態度沒的說。

評分

不錯,省的往商場跑瞭。

評分

立意新穎,道大無外,重量級!

評分

鴉片戰爭後,隨著列強入侵和國門被打開,我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知識隨之湧入。自那以後,我們的國傢和民族經曆瞭刻骨銘心的慘痛曆史,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經曆瞭劇烈變革的陣痛。為瞭尋求救亡圖存之策,林則徐、魏源、嚴復等人把眼光轉嚮西方,從“師夷長技以製夷”到“中體西用”,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西方哲學社會科學被翻譯介紹到我國,不少人開始用現代社會科學方法來研究我國社會問題,社會科學各學科在我國逐漸發展起來。

評分

發貨快,質量好,快遞兄弟態度沒的說。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