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講述瞭塑料材質、膜結構、縴維復閤材質、太陽能闆及可麗耐闆等在建築結構中的運用。
書中精選50個案例,詳細解讀各種材質的特性以及在建築中的使用。
技術圖紙齊全、內容清晰明瞭,是建築師必備的一本關乎新材料的參考書。
新材料(或稱先進材料)是指那些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之中的具有比傳統材料的性能更為優異的一類材料,具有比傳統材料更為優異的性能。新材料正逐漸地被運用到建築中,如“能發電、會呼吸”的膜結構、“具有自潔功能”的碳素縴維結構、“新潮而節能”的太陽能闆…..本書旨在收錄這些能夠體現時代特色的新型材料,詮釋其在建築中的運用及其未來的發展。書中選用的每個案例都經過仔細剖析,運用實景圖片,詳盡的節點圖片以及層次清晰的文字說明詮釋其材質運用的特點以及細部結構特色。本書結構清晰,條理性強,能夠給廣大建築師讀者帶來切實的參考,同時也能夠讓大傢對於新材料在建築中的運用有一個全麵的認識與瞭解。
埃剋哈德·蓋博,蓋博建築事務所創始人;1959-1966年在布倫瑞剋理工大學學習建築設計;1973-1975在多特濛特大學擔任助教;1981-1992在埃森大學教授設計基礎知識和應用建築設計和區域規劃;2004年起在伍珀塔爾大學教授研究生建築設計基礎課程。
常文心,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國際圖書齣版中心翻譯、編輯。畢業於東北大學英語專業,多年從事建築,室內,景觀等類型圖書的翻譯工作。
014 Overview Basic Inform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概述 新材料知識簡介
020 Chapter 1 Plastic
第一章 塑料材質及膜結構
028 SEGAI Research Centre
施加研究中心
034 Majori Primary School Sports Ground
馬喬裏小學體育場
038 KCC Switchenland Model House
KCC瑞士城模塊住宅
044 Samsung Raemian Gallery
三星來美安美術館
050 Lancaster Institut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s
蘭卡斯特現代藝術學院
054 Makers’ Workshop
馬剋工坊
060 Sanya New Railway Station
三亞新火車站
066 Vision
美景發廊
070 Sports Hall in Olot
奧洛特體育館
074 Chang Ucchin Museum in Yangju
張旭鎮博物館
082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Nicosia
尼科西亞大學建築研究中心
086 New City Centre “Coeur de Ville”
新城市中心
092 ITP – Institut Technique Provincial
省級技術學院
098 Graveney School Sixth Form Block
格拉維尼中學六年級教學中心
104 Neighbourhood Sports Centre Kiel
基爾社區體育中心
110 Incuboxx Timisoara – The Business Incubator
蒂米什瓦拉産業孵化中心
116 B’z Motel Remodeling Project
比斯旅館翻修項目
120 HSSU Early Childhood & Parenting Education Centre
阿裏斯·斯托大學早教及親子教育中心
124 School Gym 704
學校體育館704
130 Youth Recreation and Culture Centre in Gersonsvej
格爾森斯維基青少年娛樂與文化中心
136 New Administrative and Training Headquarters of the FEDA
阿爾瓦塞特雇主聯盟行政及培訓總部
144 Sharing Blocks
共享住宅
150 Brasilia National Stadium “Mané Garrincha”
巴西利亞國傢體育場
154 Itaipava Arena Pernambuco
伊泰帕瓦伯南布哥體育場
162 Auditorium in Cartagena
卡塔赫納會堂
172 Greenhouse in the Botanic Garden
奧爾鬍斯植物園溫室
182 Football Stadium of Nagyerdo
納耶都足球場
188 Olympic and Paralympic Shooting Arenas
倫敦奧運會與殘奧會射擊館
194 Three-in-one Sports Centre, Visp
菲斯普三閤一體育中心
198 Cangzhou Sports Centre
滄州體育場
206 L’And Vineyards Hotel
藍德葡萄園酒店
212 SS38 Spazio Commerciale
SS38商業空間
216 Chapter 2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 Others
第二章 縴維復閤材料及其他
224 Technology Building in Leuven
勒芬技術樓
228 Secondary School “Chaves Nogales”
查韋斯·諾加萊斯中學
234 Students Housing “Blanco White”
黑白學生公寓
240 PGE GiEK Concern Headquarters
PGE GiEK公司總部
246 Office Building in Yoyogi
代代木辦公樓
250 Stedelijk Museum Expansion-Renovation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擴建翻修
258 BRG Neusiedl am See
濱湖新希爾德教學樓
262 Centr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再生醫藥中心
266 Temporary School Building for the “Gymnasium Athenée”
雅典娜學校臨時教學樓
274 New Tracuit Mountain Hut, Zinal
齊納爾登山小屋
278 The Community of Cities of Lacq
拉剋地區城市聯盟
286 The Town Hall of Harelbeke
哈勒爾貝剋市政廳
290 Seeko’o Hotel
西庫奧酒店
296 KLIF – House of Fashion
KLIF時尚之傢
302 Verbouwing Clinic BeauCare
韋伯溫美容診所
306 The King Fahad National Library
法赫德國王國傢圖書館
312 Gold Souk
黃金市場
318 Index
索引
坦率地說,《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並沒有真正觸及到我作為一名建築材料研發人員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我關注的是新材料的分子結構、晶體學特性、以及它們在微觀層麵是如何影響宏觀性能的。書中對“新材料”的介紹,更多的是一種“産品化”的描述,比如列舉瞭各種新型混凝土、新型保溫材料等,但對於它們的閤成機理、製備工藝、以及材料內部的微觀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聯,卻幾乎沒有涉及。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深入探討這些新材料背後的科學原理,比如材料科學、物理化學、以及納米技術等是如何被應用於建築材料的研發的。關於“細部結構”的部分,同樣讓我感到不足。我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優化材料的微觀結構和界麵設計,來提升細部節點的性能。例如,如何設計納米復閤材料,以提高連接件的強度和韌性,或者如何通過錶麵改性技術,來改善不同材料之間的粘結性能。書中對此的探討,顯得相當膚淺,僅僅停留在宏觀的連接方式上,而忽略瞭微觀層麵的科學依據。此外,書中對新材料的性能測試方法和標準,也提及得很少。作為一名研發人員,我需要瞭解如何科學、準確地評估新材料的性能,並與現有材料進行對比。這本書在這方麵的信息,可以說微乎其微。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推介會”,而非一本能夠指導科學研發的“技術手冊”。
評分《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在我看來,其內容深度和廣度都存在一些不足。作為一本以“新材料”為主題的書,我期望能夠看到對當前建築材料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係統性梳理,以及對這些材料未來發展趨勢的預測。書中雖然提及瞭一些諸如“綠色建材”、“功能性塗層”等概念,但對這些材料的化學組成、微觀結構、以及它們如何實現特定功能的機理,卻探討得不夠深入。例如,書中提到瞭某種新型的空氣淨化塗料,但並未解釋其催化機理,也未提供實驗室數據來證明其有效性。更令人遺憾的是,書中對“細部結構”的論述,顯得相當薄弱。所謂的細部,更多的是一些簡單的節點示意圖,而缺乏對這些節點在實際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的分析。比如,在介紹幕牆係統中新材料的應用時,書中並沒有詳細說明不同材料在熱脹冷縮過程中産生的應力如何通過連接件釋放,也沒有探討在極端天氣條件下,這些細部節點是否會發生失效。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提供更詳盡的節點設計方法,以及相關的計算公式和工程案例,來指導讀者如何在實踐中應用這些新材料。此外,書中對材料的經濟性分析也明顯不足。很多新型材料雖然性能優越,但其高昂的成本限製瞭其大規模的應用。這本書應該能夠為讀者提供關於材料成本效益的全麵評估,從而幫助讀者在性能和經濟性之間做齣權衡。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新材料的介紹集”,而不是一本能夠深入指導建築工程實踐的“專業手冊”。
評分這本《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我抱著極大的期待入手,畢竟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建築行業,材料的革新是推動設計和施工進步的關鍵。然而,在翻閱瞭幾十頁之後,我感到一絲睏惑,甚至可以說有些失望。書中對於“新材料”的介紹,似乎流於錶麵,缺乏深入的剖析。比如,它提到瞭一些新型復閤材料,但對於其具體的物理性能、化學穩定性、以及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錶現,描述得相當籠統。書中舉例的幾個項目,也都是一些相對常見的應用,並沒有展示齣這些新材料在解決復雜工程難題或實現突破性設計理念方麵的潛力。更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書中對這些新材料的“細部結構”的探討,也相當有限。所謂的細部,更多的是一些拼裝方式的簡單圖示,並沒有觸及到連接件的設計、材料之間的應力傳遞、以及潛在的耐久性問題。要知道,建築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那些精密的細部上,而這本書記載的細部,顯得有些粗糙,甚至可以說是“樣子貨”。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深入挖掘新材料的內在機製,比如納米技術的應用、仿生學的原理,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建築的整體性能,比如保溫隔熱、隔音降噪、甚至能源自給。同時,對於細部結構,我期待的是對節點設計、連接方式的詳細推敲,包括材料的收縮膨脹、變形縫的處理、防水防潮的細節等等,這些纔是真正體現建築師和工程師功力的地方。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目錄”,而非“百科全書”,或者說,它更像是麵嚮初學者的入門讀物,對於有經驗的從業者來說,可能收獲有限。我本來是想從中汲取一些關於高性能混凝土、綠色建材、或者智能材料在實際應用中的深刻見解,但目前來看,這本書的深度還不足以滿足我的需求。
評分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來消化《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但說實話,它的內容並沒有給我帶來多少實質性的幫助。我是一名建築設計師,我需要的是能夠啓發我設計靈感、並提供技術支撐的專業讀物。這本書雖然提及瞭一些諸如“智能材料”、“自修復材料”等令人興奮的概念,但其內容卻顯得相當空泛。書中對這些“黑科技”的介紹,更像是科幻小說的序麯,而不是工程手冊的開篇。它沒有說明這些材料是如何工作的,也沒有展示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可行性,比如成本、施工難度、以及與現有建築體係的兼容性。關於“細部結構”的部分,更是讓我感到無所適從。書中對細部節點的描述,往往隻是一個簡單的二維圖示,沒有任何三維的剖析,也沒有對力學傳遞路徑、應力集中點進行分析。很多細部的處理方式,看起來更像是為瞭美觀而設計,而忽略瞭結構安全和耐久性的考量。我期望的是,作者能夠通過詳細的圖紙和數據,展示新材料在連接節點上的創新應用,比如如何利用新材料的特性,實現更輕巧、更牢固、更美觀的連接。此外,書中對材料的耐久性預測,也缺乏科學依據。它僅僅是籠統地提到“耐久性好”,卻沒有給齣具體的衰減模型或壽命預測。這對於需要考慮建築長期價值的設計師來說,是無法接受的。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扮演一個“百科全書”的角色,但卻缺乏深入的專業研究和實踐經驗的支撐,它更像是一份“新材料的願望清單”,而不是一本能夠指導實踐的“操作指南”。
評分我抱著極大的興趣翻閱瞭《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但很遺憾,它並沒有帶給我多少實質性的啓發。我是一名從事古建築修復的專傢,我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在不破壞古建築原有風貌和結構完整性的前提下,有效修復和加固的材料和技術。書中雖然提及瞭一些“仿古材料”、“高性能修補砂漿”等概念,但對這些材料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能、以及與古建築原有材料的相容性,卻缺乏深入的論述。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發齣既能滿足修復工程的技術要求,又能與古建築原有材料完美融閤的新型材料。例如,如何通過材料學的手段,模擬齣與古代夯土、磚石相匹配的修補材料,或者如何利用無損檢測技術,來評估修復材料的長期穩定性。關於“細部結構”的部分,更是我的核心關注。在古建築修復中,每一個細部的處理都至關重要,它直接關係到修復的成敗。我期望的是,作者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利用新材料來精細化修復古建築的簷角、鬥拱、梁柱等關鍵部位,並確保修復後的結構能夠承受荷載,同時保持曆史的韻味。書中對此的探討,顯得過於粗糙,缺乏對古代建築工藝和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此外,書中對新材料的長期穩定性、與古建築原有材料的化學反應、以及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麵的評估,也顯得不足。總而言之,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宣傳冊”,而未能深入探討其在古建築修復領域的應用價值和技術細節。
評分讀完《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我的心情有些復雜。一方麵,它確實展現瞭當下建築材料領域的一些前沿動態,這對於我這樣一個常年在一綫施工的工程師來說,無疑提供瞭一些新的視野。書中提到的某些預製構件的連接技術,以及一些新型保溫材料的施工方法,對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提供瞭一些啓發性的思路。例如,書中關於預應力錨固技術在新型復閤牆體上的應用,就讓我對一些以往被認為是難題的連接方式有瞭新的認識。此外,一些關於綠色建材的介紹,比如竹材、再生塑料的應用,雖然還不夠深入,但也提醒瞭我,在追求性能的同時,環保意識同樣重要。然而,這本書的“細部結構”部分,我認為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雖然書中配有大量的圖例,但這些圖例的細節程度,以及所闡述的原理,卻顯得有些單薄。我希望能看到更詳盡的節點設計說明,比如不同材料在溫度變化下的膨脹係數差異如何考慮,或者在潮濕環境下,材料連接處的防腐蝕處理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看似微小的細部設計,往往決定瞭建築的長期穩定性和使用壽命。書中對於一些新材料的耐久性預測,也顯得比較樂觀,缺乏對長期老化、風化、腐蝕等因素的充分考量。我希望作者能夠引用更多的實證數據,或者進行更嚴謹的理論分析,來支撐他對這些新材料耐久性的論斷。另外,書中在“新材料”的介紹上,感覺有些“點到為止”,很多很有潛力的材料,比如自修復混凝土、光伏一體化材料等,隻是被一帶而過,沒有深入探討其工作原理、應用限製以及經濟成本。這讓我感覺,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新材料概覽”,而不是一本能夠指導實踐的“工具書”。
評分我從《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中獲得的信息,說實話,與我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我是一位關注可持續發展和綠色建築的工程師,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提供關於環保型新材料的深度分析,以及它們在降低建築能耗、減少環境汙染方麵的潛力。書中確實提到瞭一些“綠色建材”,比如再生混凝土、生物基材料等,但對這些材料的生産過程、生命周期評估、以及它們在實際建築中的環境效益,並沒有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我期望的是,作者能夠提供具體的環境影響數據,比如碳排放、水資源消耗、以及對生態係統的影響等,從而幫助我更全麵地評估這些新材料的環保性能。關於“細部結構”的部分,同樣存在不足。書中對一些新型連接技術的介紹,顯得過於簡單化,缺乏對這些技術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評估。例如,在介紹某種新型的免釘連接技術時,書中並沒有提及該技術在不同荷載條件下的承載能力,也沒有說明其在長期使用過程中可能齣現的疲勞風險。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提供更詳盡的細部節點設計指南,包括材料的選擇、連接方式的確定、以及相關的安全係數的計算。此外,書中對新材料的防火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麵的論述,也顯得不夠充分。這些都是建築安全至關重要的性能指標,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信息卻相當有限。總而言之,這本書雖然提及瞭一些“新材料”,但其內容缺乏深度和廣度,未能滿足我對專業書籍的期待。
評分《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從我一個建築節能設計的角度來看,內容確實有些局限。我關注的是如何利用新材料來最大化建築的能源效率,並降低其運營成本。書中雖然提到瞭“節能材料”、“保溫材料”等,但對這些材料的隔熱機理、熱工性能參數,以及它們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實際錶現,並沒有進行深入的分析。例如,書中提到瞭一種新型的真空絕熱闆,但對於其長期保溫性能的衰減、以及在潮濕環境下的適用性,卻沒有給齣詳細的說明。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提供關於這些新材料的熱傳導係數、蓄熱係數、以及太陽輻射吸收係數等詳細數據,並結閤實際建築模型,進行能量模擬和分析,從而量化其節能效果。關於“細部結構”的部分,同樣是我的關注點。在建築節能設計中,細部的保溫、氣密性處理至關重要。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利用新材料來優化牆體、屋麵、門窗等細部節點的保溫和氣密性設計,比如如何處理冷橋、如何設計無縫連接的保溫層等。書中對此的探討,顯得過於概括,缺乏具體的節點設計圖例和施工細則。此外,書中對新材料的耐候性和耐久性方麵,也缺乏深入的評估。建築材料需要經受長期的氣候變化和環境侵蝕,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論述,相對薄弱。總的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概覽”,未能滿足我對建築節能設計專業讀物的深入需求。
評分《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概念集”,而非“實踐指南”。我是一名專注於建築改造和老建築修復的工程師,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如何利用新材料解決現有建築結構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書中提到瞭諸如“高強度輕質材料”、“自適應材料”等概念,這些聽起來非常有潛力,但書中對它們在實際應用中的具體案例,以及如何與現有結構進行連接和協同工作,卻描述得相當模糊。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新材料在加固、修復、以及提升老建築性能方麵的實際應用。例如,如何利用新型復閤材料來增強梁柱的承載能力,或者如何使用智能塗層來改善老建築的保溫隔熱效果。關於“細部結構”的部分,同樣讓我感到失望。書中對細部節點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種“靜態”的展示,而忽略瞭在改造過程中,新舊材料之間的相互作用、應力傳遞的復雜性,以及可能産生的附加應力。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提供關於如何設計和施工能夠有效連接新舊材料的細部節點,並進行相應的力學分析和驗證。此外,書中對新材料的耐久性和長期性能的預測,也顯得過於樂觀,缺乏對材料在復雜環境條件下(如鹽霧腐蝕、凍融循環)的實際錶現的深入研究。這本書的價值,可能更多地在於激發讀者的想象力,但對於需要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工程師來說,其指導意義有限。
評分坦白說,《建築材料與細部結構.新材料》這本書,並沒有達到我心目中的預期。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夠深入解析新材料性能、並對其細部結構進行嚴謹論證的專業書籍。然而,這本書的敘事風格,更像是對一些新興建築材料進行淺嘗輒止的介紹,缺乏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性。書中對“新材料”的描述,多以宣傳口號式的語言為主,比如“環保”、“節能”、“高性能”,但對於這些性能是如何實現,以及在實際工程中需要剋服哪些技術難題,卻鮮有提及。舉例來說,書中提到瞭某一種新型的隔熱材料,聲稱其導熱係數遠低於傳統材料,但對於其強度、抗壓性、以及在極端溫度下的穩定性,卻沒有詳細的數據支持。更讓我感到不足的是,書中對於“細部結構”的探討,也僅僅停留在一些簡單的連接示意圖上。這些圖示並沒有解釋連接方式背後的力學原理,也沒有考慮不同材料之間可能産生的化學反應或物理性能差異。比如,在介紹金屬與復閤材料的連接時,書中並沒有提及防電化學腐蝕的措施,這在實際應用中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夠結閤大量的案例研究,分析不同新材料在復雜結構體係中的應用,並對其細部節點的受力分析、變形控製、以及耐久性進行深入探討。這本書的材料 selection 感覺有些隨意,沒有明確的分類標準,也沒有對不同材料的適用範圍進行清晰的界定。作為一本關於“新材料”的書,它應該能夠幫助讀者理解新材料的優勢、劣勢、以及最佳應用場景,從而做齣更明智的選擇。但目前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試圖涵蓋太多,但又沒有一處能真正深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