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述了塑料材质、膜结构、纤维复合材质、太阳能板及可丽耐板等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
书中精选50个案例,详细解读各种材质的特性以及在建筑中的使用。
技术图纸齐全、内容清晰明了,是建筑师必备的一本关乎新材料的参考书。
新材料(或称先进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的性能更为优异的一类材料,具有比传统材料更为优异的性能。新材料正逐渐地被运用到建筑中,如“能发电、会呼吸”的膜结构、“具有自洁功能”的碳素纤维结构、“新潮而节能”的太阳能板…..本书旨在收录这些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新型材料,诠释其在建筑中的运用及其未来的发展。书中选用的每个案例都经过仔细剖析,运用实景图片,详尽的节点图片以及层次清晰的文字说明诠释其材质运用的特点以及细部结构特色。本书结构清晰,条理性强,能够给广大建筑师读者带来切实的参考,同时也能够让大家对于新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埃克哈德·盖博,盖博建筑事务所创始人;1959-1966年在布伦瑞克理工大学学习建筑设计;1973-1975在多特蒙特大学担任助教;1981-1992在埃森大学教授设计基础知识和应用建筑设计和区域规划;2004年起在伍珀塔尔大学教授研究生建筑设计基础课程。
常文心,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国际图书出版中心翻译、编辑。毕业于东北大学英语专业,多年从事建筑,室内,景观等类型图书的翻译工作。
014 Overview Basic Inform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概述 新材料知识简介
020 Chapter 1 Plastic
第一章 塑料材质及膜结构
028 SEGAI Research Centre
施加研究中心
034 Majori Primary School Sports Ground
马乔里小学体育场
038 KCC Switchenland Model House
KCC瑞士城模块住宅
044 Samsung Raemian Gallery
三星来美安美术馆
050 Lancaster Institut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ts
兰卡斯特现代艺术学院
054 Makers’ Workshop
马克工坊
060 Sanya New Railway Station
三亚新火车站
066 Vision
美景发廊
070 Sports Hall in Olot
奥洛特体育馆
074 Chang Ucchin Museum in Yangju
张旭镇博物馆
082 Architectural Research Centre, University of Nicosia
尼科西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
086 New City Centre “Coeur de Ville”
新城市中心
092 ITP – Institut Technique Provincial
省级技术学院
098 Graveney School Sixth Form Block
格拉维尼中学六年级教学中心
104 Neighbourhood Sports Centre Kiel
基尔社区体育中心
110 Incuboxx Timisoara – The Business Incubator
蒂米什瓦拉产业孵化中心
116 B’z Motel Remodeling Project
比斯旅馆翻修项目
120 HSSU Early Childhood & Parenting Education Centre
阿里斯·斯托大学早教及亲子教育中心
124 School Gym 704
学校体育馆704
130 Youth Recreation and Culture Centre in Gersonsvej
格尔森斯维基青少年娱乐与文化中心
136 New Administrative and Training Headquarters of the FEDA
阿尔瓦塞特雇主联盟行政及培训总部
144 Sharing Blocks
共享住宅
150 Brasilia National Stadium “Mané Garrincha”
巴西利亚国家体育场
154 Itaipava Arena Pernambuco
伊泰帕瓦伯南布哥体育场
162 Auditorium in Cartagena
卡塔赫纳会堂
172 Greenhouse in the Botanic Garden
奥尔胡斯植物园温室
182 Football Stadium of Nagyerdo
纳耶都足球场
188 Olympic and Paralympic Shooting Arenas
伦敦奥运会与残奥会射击馆
194 Three-in-one Sports Centre, Visp
菲斯普三合一体育中心
198 Cangzhou Sports Centre
沧州体育场
206 L’And Vineyards Hotel
蓝德葡萄园酒店
212 SS38 Spazio Commerciale
SS38商业空间
216 Chapter 2 Fibre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 Others
第二章 纤维复合材料及其他
224 Technology Building in Leuven
勒芬技术楼
228 Secondary School “Chaves Nogales”
查韦斯·诺加莱斯中学
234 Students Housing “Blanco White”
黑白学生公寓
240 PGE GiEK Concern Headquarters
PGE GiEK公司总部
246 Office Building in Yoyogi
代代木办公楼
250 Stedelijk Museum Expansion-Renovation
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扩建翻修
258 BRG Neusiedl am See
滨湖新希尔德教学楼
262 Centr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再生医药中心
266 Temporary School Building for the “Gymnasium Athenée”
雅典娜学校临时教学楼
274 New Tracuit Mountain Hut, Zinal
齐纳尔登山小屋
278 The Community of Cities of Lacq
拉克地区城市联盟
286 The Town Hall of Harelbeke
哈勒尔贝克市政厅
290 Seeko’o Hotel
西库奥酒店
296 KLIF – House of Fashion
KLIF时尚之家
302 Verbouwing Clinic BeauCare
韦伯温美容诊所
306 The King Fahad National Library
法赫德国王国家图书馆
312 Gold Souk
黄金市场
318 Index
索引
坦率地说,《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并没有真正触及到我作为一名建筑材料研发人员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我关注的是新材料的分子结构、晶体学特性、以及它们在微观层面是如何影响宏观性能的。书中对“新材料”的介绍,更多的是一种“产品化”的描述,比如列举了各种新型混凝土、新型保温材料等,但对于它们的合成机理、制备工艺、以及材料内部的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联,却几乎没有涉及。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深入探讨这些新材料背后的科学原理,比如材料科学、物理化学、以及纳米技术等是如何被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发的。关于“细部结构”的部分,同样让我感到不足。我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优化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界面设计,来提升细部节点的性能。例如,如何设计纳米复合材料,以提高连接件的强度和韧性,或者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技术,来改善不同材料之间的粘结性能。书中对此的探讨,显得相当肤浅,仅仅停留在宏观的连接方式上,而忽略了微观层面的科学依据。此外,书中对新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和标准,也提及得很少。作为一名研发人员,我需要了解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新材料的性能,并与现有材料进行对比。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信息,可以说微乎其微。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推介会”,而非一本能够指导科学研发的“技术手册”。
评分这本《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期待入手,毕竟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建筑行业,材料的革新是推动设计和施工进步的关键。然而,在翻阅了几十页之后,我感到一丝困惑,甚至可以说有些失望。书中对于“新材料”的介绍,似乎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的剖析。比如,它提到了一些新型复合材料,但对于其具体的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表现,描述得相当笼统。书中举例的几个项目,也都是一些相对常见的应用,并没有展示出这些新材料在解决复杂工程难题或实现突破性设计理念方面的潜力。更让我感到遗憾的是,书中对这些新材料的“细部结构”的探讨,也相当有限。所谓的细部,更多的是一些拼装方式的简单图示,并没有触及到连接件的设计、材料之间的应力传递、以及潜在的耐久性问题。要知道,建筑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那些精密的细部上,而这本书记载的细部,显得有些粗糙,甚至可以说是“样子货”。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深入挖掘新材料的内在机制,比如纳米技术的应用、仿生学的原理,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建筑的整体性能,比如保温隔热、隔音降噪、甚至能源自给。同时,对于细部结构,我期待的是对节点设计、连接方式的详细推敲,包括材料的收缩膨胀、变形缝的处理、防水防潮的细节等等,这些才是真正体现建筑师和工程师功力的地方。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目录”,而非“百科全书”,或者说,它更像是面向初学者的入门读物,对于有经验的从业者来说,可能收获有限。我本来是想从中汲取一些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绿色建材、或者智能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深刻见解,但目前来看,这本书的深度还不足以满足我的需求。
评分我从《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中获得的信息,说实话,与我的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我是一位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建筑的工程师,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关于环保型新材料的深度分析,以及它们在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潜力。书中确实提到了一些“绿色建材”,比如再生混凝土、生物基材料等,但对这些材料的生产过程、生命周期评估、以及它们在实际建筑中的环境效益,并没有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我期望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具体的环境影响数据,比如碳排放、水资源消耗、以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从而帮助我更全面地评估这些新材料的环保性能。关于“细部结构”的部分,同样存在不足。书中对一些新型连接技术的介绍,显得过于简单化,缺乏对这些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评估。例如,在介绍某种新型的免钉连接技术时,书中并没有提及该技术在不同荷载条件下的承载能力,也没有说明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疲劳风险。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更详尽的细部节点设计指南,包括材料的选择、连接方式的确定、以及相关的安全系数的计算。此外,书中对新材料的防火性能、抗震性能等方面的论述,也显得不够充分。这些都是建筑安全至关重要的性能指标,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信息却相当有限。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提及了一些“新材料”,但其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未能满足我对专业书籍的期待。
评分《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本“概念集”,而非“实践指南”。我是一名专注于建筑改造和老建筑修复的工程师,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利用新材料解决现有建筑结构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书中提到了诸如“高强度轻质材料”、“自适应材料”等概念,这些听起来非常有潜力,但书中对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案例,以及如何与现有结构进行连接和协同工作,却描述得相当模糊。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展示新材料在加固、修复、以及提升老建筑性能方面的实际应用。例如,如何利用新型复合材料来增强梁柱的承载能力,或者如何使用智能涂层来改善老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关于“细部结构”的部分,同样让我感到失望。书中对细部节点的描述,更多的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而忽略了在改造过程中,新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应力传递的复杂性,以及可能产生的附加应力。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关于如何设计和施工能够有效连接新旧材料的细部节点,并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和验证。此外,书中对新材料的耐久性和长期性能的预测,也显得过于乐观,缺乏对材料在复杂环境条件下(如盐雾腐蚀、冻融循环)的实际表现的深入研究。这本书的价值,可能更多地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但对于需要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程师来说,其指导意义有限。
评分我抱着极大的兴趣翻阅了《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但很遗憾,它并没有带给我多少实质性的启发。我是一名从事古建筑修复的专家,我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在不破坏古建筑原有风貌和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有效修复和加固的材料和技术。书中虽然提及了一些“仿古材料”、“高性能修补砂浆”等概念,但对这些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以及与古建筑原有材料的相容性,却缺乏深入的论述。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出既能满足修复工程的技术要求,又能与古建筑原有材料完美融合的新型材料。例如,如何通过材料学的手段,模拟出与古代夯土、砖石相匹配的修补材料,或者如何利用无损检测技术,来评估修复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关于“细部结构”的部分,更是我的核心关注。在古建筑修复中,每一个细部的处理都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修复的成败。我期望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利用新材料来精细化修复古建筑的檐角、斗拱、梁柱等关键部位,并确保修复后的结构能够承受荷载,同时保持历史的韵味。书中对此的探讨,显得过于粗糙,缺乏对古代建筑工艺和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此外,书中对新材料的长期稳定性、与古建筑原有材料的化学反应、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评估,也显得不足。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宣传册”,而未能深入探讨其在古建筑修复领域的应用价值和技术细节。
评分《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从我一个建筑节能设计的角度来看,内容确实有些局限。我关注的是如何利用新材料来最大化建筑的能源效率,并降低其运营成本。书中虽然提到了“节能材料”、“保温材料”等,但对这些材料的隔热机理、热工性能参数,以及它们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实际表现,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例如,书中提到了一种新型的真空绝热板,但对于其长期保温性能的衰减、以及在潮湿环境下的适用性,却没有给出详细的说明。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关于这些新材料的热传导系数、蓄热系数、以及太阳辐射吸收系数等详细数据,并结合实际建筑模型,进行能量模拟和分析,从而量化其节能效果。关于“细部结构”的部分,同样是我的关注点。在建筑节能设计中,细部的保温、气密性处理至关重要。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利用新材料来优化墙体、屋面、门窗等细部节点的保温和气密性设计,比如如何处理冷桥、如何设计无缝连接的保温层等。书中对此的探讨,显得过于概括,缺乏具体的节点设计图例和施工细则。此外,书中对新材料的耐候性和耐久性方面,也缺乏深入的评估。建筑材料需要经受长期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侵蚀,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相对薄弱。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新材料的概览”,未能满足我对建筑节能设计专业读物的深入需求。
评分《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在我看来,其内容深度和广度都存在一些不足。作为一本以“新材料”为主题的书,我期望能够看到对当前建筑材料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以及对这些材料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书中虽然提及了一些诸如“绿色建材”、“功能性涂层”等概念,但对这些材料的化学组成、微观结构、以及它们如何实现特定功能的机理,却探讨得不够深入。例如,书中提到了某种新型的空气净化涂料,但并未解释其催化机理,也未提供实验室数据来证明其有效性。更令人遗憾的是,书中对“细部结构”的论述,显得相当薄弱。所谓的细部,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的节点示意图,而缺乏对这些节点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的分析。比如,在介绍幕墙系统中新材料的应用时,书中并没有详细说明不同材料在热胀冷缩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如何通过连接件释放,也没有探讨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这些细部节点是否会发生失效。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提供更详尽的节点设计方法,以及相关的计算公式和工程案例,来指导读者如何在实践中应用这些新材料。此外,书中对材料的经济性分析也明显不足。很多新型材料虽然性能优越,但其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这本书应该能够为读者提供关于材料成本效益的全面评估,从而帮助读者在性能和经济性之间做出权衡。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新材料的介绍集”,而不是一本能够深入指导建筑工程实践的“专业手册”。
评分读完《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我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它确实展现了当下建筑材料领域的一些前沿动态,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在一线施工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些新的视野。书中提到的某些预制构件的连接技术,以及一些新型保温材料的施工方法,对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启发性的思路。例如,书中关于预应力锚固技术在新型复合墙体上的应用,就让我对一些以往被认为是难题的连接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此外,一些关于绿色建材的介绍,比如竹材、再生塑料的应用,虽然还不够深入,但也提醒了我,在追求性能的同时,环保意识同样重要。然而,这本书的“细部结构”部分,我认为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虽然书中配有大量的图例,但这些图例的细节程度,以及所阐述的原理,却显得有些单薄。我希望能看到更详尽的节点设计说明,比如不同材料在温度变化下的膨胀系数差异如何考虑,或者在潮湿环境下,材料连接处的防腐蚀处理细节。很多时候,一个看似微小的细部设计,往往决定了建筑的长期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书中对于一些新材料的耐久性预测,也显得比较乐观,缺乏对长期老化、风化、腐蚀等因素的充分考量。我希望作者能够引用更多的实证数据,或者进行更严谨的理论分析,来支撑他对这些新材料耐久性的论断。另外,书中在“新材料”的介绍上,感觉有些“点到为止”,很多很有潜力的材料,比如自修复混凝土、光伏一体化材料等,只是被一带而过,没有深入探讨其工作原理、应用限制以及经济成本。这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新材料概览”,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但说实话,它的内容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我是一名建筑设计师,我需要的是能够启发我设计灵感、并提供技术支撑的专业读物。这本书虽然提及了一些诸如“智能材料”、“自修复材料”等令人兴奋的概念,但其内容却显得相当空泛。书中对这些“黑科技”的介绍,更像是科幻小说的序曲,而不是工程手册的开篇。它没有说明这些材料是如何工作的,也没有展示它们在实际建筑中的可行性,比如成本、施工难度、以及与现有建筑体系的兼容性。关于“细部结构”的部分,更是让我感到无所适从。书中对细部节点的描述,往往只是一个简单的二维图示,没有任何三维的剖析,也没有对力学传递路径、应力集中点进行分析。很多细部的处理方式,看起来更像是为了美观而设计,而忽略了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考量。我期望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详细的图纸和数据,展示新材料在连接节点上的创新应用,比如如何利用新材料的特性,实现更轻巧、更牢固、更美观的连接。此外,书中对材料的耐久性预测,也缺乏科学依据。它仅仅是笼统地提到“耐久性好”,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衰减模型或寿命预测。这对于需要考虑建筑长期价值的设计师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扮演一个“百科全书”的角色,但却缺乏深入的专业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支撑,它更像是一份“新材料的愿望清单”,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实践的“操作指南”。
评分坦白说,《建筑材料与细部结构.新材料》这本书,并没有达到我心目中的预期。我原本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深入解析新材料性能、并对其细部结构进行严谨论证的专业书籍。然而,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更像是对一些新兴建筑材料进行浅尝辄止的介绍,缺乏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书中对“新材料”的描述,多以宣传口号式的语言为主,比如“环保”、“节能”、“高性能”,但对于这些性能是如何实现,以及在实际工程中需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却鲜有提及。举例来说,书中提到了某一种新型的隔热材料,声称其导热系数远低于传统材料,但对于其强度、抗压性、以及在极端温度下的稳定性,却没有详细的数据支持。更让我感到不足的是,书中对于“细部结构”的探讨,也仅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连接示意图上。这些图示并没有解释连接方式背后的力学原理,也没有考虑不同材料之间可能产生的化学反应或物理性能差异。比如,在介绍金属与复合材料的连接时,书中并没有提及防电化学腐蚀的措施,这在实际应用中是至关重要的。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结合大量的案例研究,分析不同新材料在复杂结构体系中的应用,并对其细部节点的受力分析、变形控制、以及耐久性进行深入探讨。这本书的材料 selection 感觉有些随意,没有明确的分类标准,也没有对不同材料的适用范围进行清晰的界定。作为一本关于“新材料”的书,它应该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新材料的优势、劣势、以及最佳应用场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但目前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试图涵盖太多,但又没有一处能真正深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