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古人的植物用字,不仅反应了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认知,也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观念、文化情怀等,它们是广博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本书以与植物相关的汉字为纲,从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古文字形体角度考察古人对植物的认知;从植物的文化象征角度考察汉字的意义、文化内涵,给读者展示一个比较全面的汉字植物文化世界。
作者简介
蒋书红,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学术成就突出,已主持教育部社科项目、广东省社科项目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前言
一、植物名称及相关汉字
(一)植物总称
(二)植物分称
二、植物性状及相关汉字
(一)表性质
(二)表状态
三、与植物有关的动作及相关汉字
四、与植物有关的器物及相关汉字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曾说:“历史赞美把人们引向死亡的战场,却不屑于讲述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却不能告诉我们麦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就是人类的愚蠢之处!”这种局面发展到现在,虽然已有一定的改观,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人们的科技意识空前高涨,各类科普知识和基础常识都相应地得到了较大重视,相关书籍也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但还是遗留有不少的疏漏空白,值得人们继续研究,做进一步的拓展提高。本书即是有感于此,尝试从汉字学的角度来介绍植物,将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风土民俗知识等相结合,以期另辟蹊径,带给读者朋友们新的视野、感受和启发。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的先人很早就对身边的植物进行过仔细的观察、研究,并将之反映到汉字的字形和意义上。汉字里,植物部首的数量很多且比例很高。根据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东汉时期许慎所编撰的《说文解字》来进行统计,与植物有关的汉字中,“艸”部字有445个,“木”部字有421个,“竹”部字有144个,“禾”部字有87个。“艸”、“木”、“竹”、“禾”这四大表示植物的部首所辖汉字总数高达1097字,约占《说文解字》所收总字数(9353个)的11.7%,如果再加上“米”、“瓜”、“果”、“衣”、“巾”、“食”这些与植物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字,以及它们当中一些与植物有关的异体字,其总数可占到《说文解字》所收总字数的20%左右。其数量之多、比例之高、汉字与植物关系之密切,由此可见一斑。
植物种类繁多,名目各异,一般叫得上名来的植物都有相应的汉字。尤其是一些常见或名贵的草木花果,不光有表示专名的汉字,而且这些汉字经过人们历代运用,还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赋予这些植物以文化象征,这些带有文化色彩的汉字又常出现于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中,如梅、兰、竹、菊、松等。此外,人们对一些汉字的形、音、义的衍生使用,也往往寄托了特殊的寓意,如“苹”谐音“平”,苹果成为中国人的送礼常品。这些都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思维观念、文化情怀等,它们是广博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和组成部分。因此汉字不仅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花草树木的观察结果,还包含了人们的思想情感、人文关怀,以及科普意识等。
与植物相关的汉字,主要有四种类型:表示植物名称的汉字、表示植物性状的汉字、表示与植物有关的动作的汉字、表示与植物有关的器物的汉字。其中以表示植物名称的汉字为多。
《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 引言 语言是文明的基石,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字载体,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与智慧结晶。在浩瀚的汉字海洋中,隐藏着中华民族与自然万物,特别是与植物之间深厚的情感和联系。本书《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并非一本简单的字典或植物图鉴,它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探索,一次对文字背后故事的深度挖掘,一次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辨。我们将以汉字为引,以植物为媒,共同 unravel 汉语语境中那错综复杂却又充满诗意的意象世界。 第一章:文字的根脉——汉字的起源与植物意象的萌芽 本章将追溯汉字的起源,探寻那些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何捕捉自然界的生动形态。我们会聚焦于那些直接来源于植物的早期汉字,如“木”、“禾”、“竹”、“花”、“草”等。通过对这些字形演变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如何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并将其提炼为抽象的符号。 “木”的演变与万物之源: 从最早的图腾式符号,到甲骨文、金文中逐渐清晰的树形,汉字“木”不仅仅代表一棵树,更象征着生命、生长、力量以及与自然紧密的联系。我们会探讨“木”字在古代哲学、医学、建筑等领域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木”五行之一,象征东方、春天、生机,与万物的生长息息相关。 “禾”的智慧与农耕文明: “禾”字,最初描绘的是谷穗下垂的形态,直接指向了中华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我们将深入探讨“禾”字所代表的谷类作物,以及围绕着“禾”字产生的众多汉字,如“稼”、“穑”、“稠”、“稀”等,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生动图景,体现了先民对土地、播种、收获的深刻理解和对风调雨顺的祈盼。 “竹”的清雅与君子之风: “竹”字,线条简洁而有力,仿佛勾勒出竹子挺拔的身姿。从竹简到竹编,竹子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将分析“竹”字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其挺拔不屈、虚心有节的品格,如何被赋予了“君子”的象征,以及“竹”字如何融入了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 “花”与“草”的生机与点缀: “花”字,其繁复的结构暗示了花朵盛开的姿态,充满了色彩与芬芳的联想。而“草”字,则以其简单而蓬勃的生命力,象征着顽强与普遍。我们将考察这两个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代表了自然界的美丽、生命的短暂与轮回,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观赏到药用,从食用到祭祀。 第二章:形意之间的花园——植物名称中的汉字智慧 汉字不仅记录了植物的形态,更巧妙地融入了植物的特性、生长环境、食用价值、药用功效,甚至是与之相关的传说与故事。本章将深入挖掘那些以植物为核心的汉字词汇,揭示其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 形声字的奥秘: 许多植物的名称都遵循形声字的结构,声旁提示读音,形旁则往往指向植物的类别或特征。例如,“莉”字,其“草”字头表明是草本植物,而“利”字则可能与植物的某些特性或名称的读音有关。我们将通过大量实例,解析这些形声字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植物的分类和特点。 会意字的妙趣: 一些植物名称的构成,巧妙地运用了会意的手法,将多种意义组合起来,形成生动形象的表达。例如,“艾”字,可能与植物的形态以及驱邪避秽的用途相关。我们会探讨这些会意字如何传递了古人对植物功能的认知,以及他们在命名时的创造力。 从“药”到“食”——汉字对植物功用的记录: 汉字中蕴含着大量关于植物药用和食用价值的信息。“药”字本身就常常与各种草本植物的名称结合。我们将考察如“人参”、“枸杞”、“菊花”、“枸杞”等具体植物名称,分析其汉字构成,并追溯其在古代医药典籍和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地域特色与方言的痕迹: 很多植物的名称,也保留了地域特色和方言的痕迹。我们会探讨一些带有地方色彩的植物名称,分析其汉字构成,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方言词源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汉字里的田园牧歌——植物在文学、哲学与民俗中的投影 植物不仅仅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情感、审美、哲学思想的载体。汉字作为表达这些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在文学、哲学和民俗中留下了无数与植物相关的印记。 诗经中的花草情深: 从《诗经》开始,植物便成为诗人抒发情感、寄托情怀的重要意象。我们将选取《诗经》中与特定植物相关的篇章,如“桃夭”、“采薇”、“蒹葭”等,分析其中汉字的使用,以及这些植物如何被赋予了思念、爱情、乡愁、离别等丰富的情感内涵。 文人笔下的草木春秋: 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数文人墨客以汉字描绘了各种植物的形态与韵味。我们将赏析如“梅”、“兰”、“竹”、“菊”等“四君子”的文化象征,探讨“松”、“柏”象征的坚贞不屈,以及“荷”、“莲”所代表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同时,也会关注那些在诗词中不常出现,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的植物,如“葑”、“菲”、“薇”、“蕨”等,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文化的植物版图。 道家与佛家眼中的草木禅意: 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特别是道家和佛家思想中,植物常常被视为参悟大道、体悟人生的重要媒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等禅语,都蕴含着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洞察。本章将探讨“无为”、“自然”、“空”等哲学概念如何通过对植物的描绘得到体现,以及“禅”、“悟”等词语的汉字构成如何与其意境相契合。 民俗中的植物信仰与节日: 植物在中国民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各种节日、习俗、信仰紧密相连。例如,端午节的艾草与菖蒲,中秋节的桂花,春节的桃符、年画中的福禄寿喜等。我们将解析这些节日和习俗中涉及的植物名称,分析其汉字含义,并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祈福、辟邪、团圆等文化意义。 第四章:字里行间的绿色中国——当代汉字与植物的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社会,汉字与植物的关系依然在不断演变。新的植物名称被创造,旧有的植物文化被重新解读,汉字也以新的方式承载着我们对绿色、生态的关注。 科学命名与文化传承的交织: 随着植物学研究的深入,许多植物获得了科学的拉丁学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依赖富有文化底蕴的汉字名称。本章将探讨现代植物学命名与传统汉字命名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交织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植物文化。 生态文明与汉字的担当: 在倡导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的今天,汉字在传达环保理念、描绘生态场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将关注那些与“绿”、“生”、“态”、“净”、“源”、“霾”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汉字,以及它们在当代语境中的新含义。 艺术与设计的植物意象: 当代艺术家、设计师在创作中,也常常从汉字和植物中汲取灵感,创造出富有新意的作品。我们将举例说明,汉字如何以更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融入植物主题的艺术设计中,以及植物意象如何通过汉字获得新的生命力。 对未来的展望: 本章最后,我们将对汉字与植物的未来关系进行展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让古老的汉字继续承载和传播关于植物的智慧,如何让现代人重新认识和珍视汉字中蕴含的绿色文化,将是我们共同的课题。 结语 《汉字中国:汉字与植物》是一次唤醒的旅程,它邀请读者放下对文字的机械认知,去感受每一个汉字背后所蕴藏的生机与灵性。通过对汉字与植物之间千丝万缕联系的探索,我们不仅能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更能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感受那份源远流长的东方智慧,以及中华民族对生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把钥匙,打开一扇通往我们文化深处,连接自然脉搏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