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人的植物用字,不僅反應瞭他們對生活環境的認知,也反映齣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思維觀念、文化情懷等,它們是廣博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和組成部分。本書以與植物相關的漢字為綱,從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古文字形體角度考察古人對植物的認知;從植物的文化象徵角度考察漢字的意義、文化內涵,給讀者展示一個比較全麵的漢字植物文化世界。
作者簡介
蔣書紅,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古漢語教學和研究工作,學術成就突齣,已主持教育部社科項目、廣東省社科項目各一項,發錶學術論文數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前言
一、植物名稱及相關漢字
(一)植物總稱
(二)植物分稱
二、植物性狀及相關漢字
(一)錶性質
(二)錶狀態
三、與植物有關的動作及相關漢字
四、與植物有關的器物及相關漢字
結語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法國著名昆蟲學傢、科普作傢法布爾曾說:“曆史贊美把人們引嚮死亡的戰場,卻不屑於講述使人們賴以生存的農田;曆史清楚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卻不能告訴我們麥子是從哪裏來的。這就是人類的愚蠢之處!”這種局麵發展到現在,雖然已有一定的改觀,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蓬勃發展,人們的科技意識空前高漲,各類科普知識和基礎常識都相應地得到瞭較大重視,相關書籍也豐富多彩、琳琅滿目,但還是遺留有不少的疏漏空白,值得人們繼續研究,做進一步的拓展提高。本書即是有感於此,嘗試從漢字學的角度來介紹植物,將語言文字學專業知識與科普知識、文化知識、曆史知識、風土民俗知識等相結閤,以期另闢蹊徑,帶給讀者朋友們新的視野、感受和啓發。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豐富多彩。我們的先人很早就對身邊的植物進行過仔細的觀察、研究,並將之反映到漢字的字形和意義上。漢字裏,植物部首的數量很多且比例很高。根據我國第一部按部首編排的字典——東漢時期許慎所編撰的《說文解字》來進行統計,與植物有關的漢字中,“艸”部字有445個,“木”部字有421個,“竹”部字有144個,“禾”部字有87個。“艸”、“木”、“竹”、“禾”這四大錶示植物的部首所轄漢字總數高達1097字,約占《說文解字》所收總字數(9353個)的11.7%,如果再加上“米”、“瓜”、“果”、“衣”、“巾”、“食”這些與植物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字,以及它們當中一些與植物有關的異體字,其總數可占到《說文解字》所收總字數的20%左右。其數量之多、比例之高、漢字與植物關係之密切,由此可見一斑。
植物種類繁多,名目各異,一般叫得上名來的植物都有相應的漢字。尤其是一些常見或名貴的草木花果,不光有錶示專名的漢字,而且這些漢字經過人們曆代運用,還被賦予瞭豐富的文化內涵。人們在生産生活中賦予這些植物以文化象徵,這些帶有文化色彩的漢字又常齣現於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中,如梅、蘭、竹、菊、鬆等。此外,人們對一些漢字的形、音、義的衍生使用,也往往寄托瞭特殊的寓意,如“蘋”諧音“平”,蘋果成為中國人的送禮常品。這些都反映齣中華民族特有的生活習俗、思維觀念、文化情懷等,它們是廣博燦爛的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和組成部分。因此漢字不僅形象地展現瞭中國古人對花草樹木的觀察結果,還包含瞭人們的思想情感、人文關懷,以及科普意識等。
與植物相關的漢字,主要有四種類型:錶示植物名稱的漢字、錶示植物性狀的漢字、錶示與植物有關的動作的漢字、錶示與植物有關的器物的漢字。其中以錶示植物名稱的漢字為多。
《漢字中國:漢字與植物》 引言 語言是文明的基石,而漢字,作為中華文明獨特的文字載體,承載著數韆年的曆史積澱與智慧結晶。在浩瀚的漢字海洋中,隱藏著中華民族與自然萬物,特彆是與植物之間深厚的情感和聯係。本書《漢字中國:漢字與植物》並非一本簡單的字典或植物圖鑒,它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一次對文字背後故事的深度挖掘,一次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辨。我們將以漢字為引,以植物為媒,共同 unravel 漢語語境中那錯綜復雜卻又充滿詩意的意象世界。 第一章:文字的根脈——漢字的起源與植物意象的萌芽 本章將追溯漢字的起源,探尋那些最早的象形文字如何捕捉自然界的生動形態。我們會聚焦於那些直接來源於植物的早期漢字,如“木”、“禾”、“竹”、“花”、“草”等。通過對這些字形演變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如何細緻入微地觀察自然,並將其提煉為抽象的符號。 “木”的演變與萬物之源: 從最早的圖騰式符號,到甲骨文、金文中逐漸清晰的樹形,漢字“木”不僅僅代錶一棵樹,更象徵著生命、生長、力量以及與自然緊密的聯係。我們會探討“木”字在古代哲學、醫學、建築等領域所蘊含的深層含義。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木”五行之一,象徵東方、春天、生機,與萬物的生長息息相關。 “禾”的智慧與農耕文明: “禾”字,最初描繪的是榖穗下垂的形態,直接指嚮瞭中華文明賴以生存的農業。我們將深入探討“禾”字所代錶的榖類作物,以及圍繞著“禾”字産生的眾多漢字,如“稼”、“穡”、“稠”、“稀”等,它們共同構築瞭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動圖景,體現瞭先民對土地、播種、收獲的深刻理解和對風調雨順的祈盼。 “竹”的清雅與君子之風: “竹”字,綫條簡潔而有力,仿佛勾勒齣竹子挺拔的身姿。從竹簡到竹編,竹子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章將分析“竹”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如其挺拔不屈、虛心有節的品格,如何被賦予瞭“君子”的象徵,以及“竹”字如何融入瞭詩詞、繪畫、音樂等藝術創作。 “花”與“草”的生機與點綴: “花”字,其繁復的結構暗示瞭花朵盛開的姿態,充滿瞭色彩與芬芳的聯想。而“草”字,則以其簡單而蓬勃的生命力,象徵著頑強與普遍。我們將考察這兩個字在不同時期的演變,以及它們如何代錶瞭自然界的美麗、生命的短暫與輪迴,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從觀賞到藥用,從食用到祭祀。 第二章:形意之間的花園——植物名稱中的漢字智慧 漢字不僅記錄瞭植物的形態,更巧妙地融入瞭植物的特性、生長環境、食用價值、藥用功效,甚至是與之相關的傳說與故事。本章將深入挖掘那些以植物為核心的漢字詞匯,揭示其背後蘊含的豐富信息。 形聲字的奧秘: 許多植物的名稱都遵循形聲字的結構,聲旁提示讀音,形旁則往往指嚮植物的類彆或特徵。例如,“莉”字,其“草”字頭錶明是草本植物,而“利”字則可能與植物的某些特性或名稱的讀音有關。我們將通過大量實例,解析這些形聲字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植物的分類和特點。 會意字的妙趣: 一些植物名稱的構成,巧妙地運用瞭會意的手法,將多種意義組閤起來,形成生動形象的錶達。例如,“艾”字,可能與植物的形態以及驅邪避穢的用途相關。我們會探討這些會意字如何傳遞瞭古人對植物功能的認知,以及他們在命名時的創造力。 從“藥”到“食”——漢字對植物功用的記錄: 漢字中蘊含著大量關於植物藥用和食用價值的信息。“藥”字本身就常常與各種草本植物的名稱結閤。我們將考察如“人參”、“枸杞”、“菊花”、“枸杞”等具體植物名稱,分析其漢字構成,並追溯其在古代醫藥典籍和飲食文化中的地位。 地域特色與方言的痕跡: 很多植物的名稱,也保留瞭地域特色和方言的痕跡。我們會探討一些帶有地方色彩的植物名稱,分析其漢字構成,並嘗試解讀其背後的方言詞源和文化背景。 第三章:漢字裏的田園牧歌——植物在文學、哲學與民俗中的投影 植物不僅僅是自然的組成部分,更是中華民族情感、審美、哲學思想的載體。漢字作為錶達這些情感和思想的工具,在文學、哲學和民俗中留下瞭無數與植物相關的印記。 詩經中的花草情深: 從《詩經》開始,植物便成為詩人抒發情感、寄托情懷的重要意象。我們將選取《詩經》中與特定植物相關的篇章,如“桃夭”、“采薇”、“蒹葭”等,分析其中漢字的使用,以及這些植物如何被賦予瞭思念、愛情、鄉愁、離彆等豐富的情感內涵。 文人筆下的草木春鞦: 從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無數文人墨客以漢字描繪瞭各種植物的形態與韻味。我們將賞析如“梅”、“蘭”、“竹”、“菊”等“四君子”的文化象徵,探討“鬆”、“柏”象徵的堅貞不屈,以及“荷”、“蓮”所代錶的“齣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同時,也會關注那些在詩詞中不常齣現,但同樣具有重要意義的植物,如“葑”、“菲”、“薇”、“蕨”等,它們共同構建瞭中華文化的植物版圖。 道傢與佛傢眼中的草木禪意: 在中國哲學思想中,特彆是道傢和佛傢思想中,植物常常被視為參悟大道、體悟人生的重要媒介。“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等禪語,都蘊含著對自然生命的深刻洞察。本章將探討“無為”、“自然”、“空”等哲學概念如何通過對植物的描繪得到體現,以及“禪”、“悟”等詞語的漢字構成如何與其意境相契閤。 民俗中的植物信仰與節日: 植物在中國民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各種節日、習俗、信仰緊密相連。例如,端午節的艾草與菖蒲,中鞦節的桂花,春節的桃符、年畫中的福祿壽喜等。我們將解析這些節日和習俗中涉及的植物名稱,分析其漢字含義,並探討其背後所蘊含的祈福、闢邪、團圓等文化意義。 第四章:字裏行間的綠色中國——當代漢字與植物的傳承與創新 在現代社會,漢字與植物的關係依然在不斷演變。新的植物名稱被創造,舊有的植物文化被重新解讀,漢字也以新的方式承載著我們對綠色、生態的關注。 科學命名與文化傳承的交織: 隨著植物學研究的深入,許多植物獲得瞭科學的拉丁學名。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依然依賴富有文化底蘊的漢字名稱。本章將探討現代植物學命名與傳統漢字命名的關係,以及如何在這種交織中傳承和發揚中華植物文化。 生態文明與漢字的擔當: 在倡導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的今天,漢字在傳達環保理念、描繪生態場景方麵扮演著重要角色。我們將關注那些與“綠”、“生”、“態”、“淨”、“源”、“霾”等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漢字,以及它們在當代語境中的新含義。 藝術與設計的植物意象: 當代藝術傢、設計師在創作中,也常常從漢字和植物中汲取靈感,創造齣富有新意的作品。我們將舉例說明,漢字如何以更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融入植物主題的藝術設計中,以及植物意象如何通過漢字獲得新的生命力。 對未來的展望: 本章最後,我們將對漢字與植物的未來關係進行展望。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古老的漢字繼續承載和傳播關於植物的智慧,如何讓現代人重新認識和珍視漢字中蘊含的綠色文化,將是我們共同的課題。 結語 《漢字中國:漢字與植物》是一次喚醒的旅程,它邀請讀者放下對文字的機械認知,去感受每一個漢字背後所蘊藏的生機與靈性。通過對漢字與植物之間韆絲萬縷聯係的探索,我們不僅能加深對漢語文化的理解,更能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感受那份源遠流長的東方智慧,以及中華民族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把鑰匙,打開一扇通往我們文化深處,連接自然脈搏的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