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

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R.John Koshel 著,葛鹏,赵茗,刘祥彪 译
图书标签:
  • 照明工程
  • 非成像光学
  • 光学设计
  • 照明设计
  • 光學
  • 照明
  • 工程
  • 设计
  • 非成像
  • 光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148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369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界光电经典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9
字数:3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多数有关照明系统的书籍资料都重在实际的工程应用,而很少涉及完整的理论体系,本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全书涉及面较宽,涵盖了涉及方法、光源、应用及加工制造。

作者简介

  R. John Koshel,美国Lambda Research公司(国际领先的提供光学及照明设计产品服务的公司)高级工程师,美国亚利桑那光学中心兼职教授,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美国照明工程学会会士。在光学系统的设计、优化及测试上拥有丰富的工程经验,是资深的光学及照明设计专家。

目录

第1章概述与术语/1
1.1什么是照明/1
1.2照明光学简史/2
1.3单位/4
1.4强度/9
1.5光照度和辐照度/10
1.6发光亮度和辐射亮度/11
1.7照明设计的重要因素/14
1.8用于照明工程的标准光学系统/16
1.9照明系统设计过程/24
1.10照明设计工程难吗/26
1.11后续章节的安排/27
第2章光学扩展量/30
2.1光学扩展量/31
2.2光学扩展量守恒/32
2.3光学扩展量的其他表达式/39
2.4使用光学扩展量设计举例/43
2.5会聚比/58
2.6旋转斜率不变/59
2.7光学扩展量讨论/65
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
目录
第3章光学扩展量压缩/69
3.1简介/69
3.2光学扩展量压缩和光学扩展量旋转/69
3.3光学扩展量压缩器实例介绍/76
3.4典型的无焦透镜阵列系统/79
3.5两个自由反射面聚光器的应用/85
3.6光学扩展量压缩在光导管中的应用/92
3.7总结/93
第4章同步多表面3D设计方法/98
4.1引言/98
4.2自由曲面光学设计方法的发展状况/98
4.3SMS 3D光学设计方法/100
4.4SMS链/101
4.5SMS表面/103
4.6设计实例/107
4.7结论/139
第5章太阳能聚光器/146
5.1聚集的太阳能辐射/146
5.2接收角/147
5.3成像和非成像聚光器/155
5.4无穷小光学扩展量的极限实例:齐明光学系统/163
5.5应用于高太阳能会聚比的三维Mi�媋no�睟enítez设计方法/171
5.6一个方向的科勒积分/180
5.7两个方向的K�塰ler积分/194
第6章导光管的设计/210
6.1背景及术语/210
6.2导光管的系统/212
6.3导光管光线追迹/213
6.4图表/215
6.5弯曲导光管/215
6.6混光棒/220
6.7背光/234
6.8非均匀背光源形状/245
6.9条形光源/246
第7章采样、优化和公差分析/254
7.1介绍/254
7.2设计技巧/256
7.3光线抽样原理/268
7.4优化/273
7.5公差/289

前言/序言

  本书涉及面较宽,涵盖了设计方法、光源、应用及加工制造。在本书出版的前十年,相关主题的文献都还很少,仅有一本书涉及了非成像光学这个主题,照明领域的文献资料则相对较多。然而,照明领域的文献资料主要讨论灯光的应用,内容局限于设计方法和建议,并未从理论的角度讨论设计原理。而随着固态照明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迅速发展,现在原理性的文献资料也在逐渐增多。本书所介绍的主题围绕基础理论进行拓展,而其他文献资料通常不会过多讨论。本书第1章主要介绍了单位、设计方法、设计类型和照明历史概要;第2章集中讨论了光学扩展量的守恒及其衍生出的斜不变量。光学扩展量是光学问题可行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让读者理解这个术语和其含义。第2章中涵盖的理论很多,包括一些证明,读者还可通过本章给出的例子加深理解。理论证明的过程从辐射度学、热力学、光线追迹等多角度给出,便于不同物理学背景的读者进行理解。第3章由Pablo Benítez,Juan Carlos Mi�媋no和José Blen编写,他们对光学扩展量进行处理将其压缩至所求的相空间。第4章中,Juan Carlos Mi�媋no, Pablo Benítez,Aleksandra Cvetkovic和Rubén Mohedano继续通过这种方法开发出高传输效率且满足所求分布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并紧接着给出了两个应用领域:太阳能聚光器(见第5章,由Julio Chaves 和Maikel Hernández编写);导光管(见第6章,由William J.Cassarly编写)。第5章研究了为太阳能光伏电池系统提供高传输效率和高均匀性的非成像光学系统,且降低了光线追迹时的公差要求。第6章讨论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导光管与光导。导光管和光导通常用于汽车仪表盘的指示灯显示、笔记本电脑显示和各种电子产品的显示灯等。最后一章,本书用一定篇幅讨论了采样的要求(即空间分布的像素化)、光线追迹的需求(即光线和分布的抽样)、优化方法和公差。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不同的章节中有重复的地方,如光学扩展量的概念在所有的章节都反复提到,自由曲面光学的内容则涵盖了第4章和第5章。我不想限制这几章作者的发挥,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章都是独立的。不过,正如以上所提,光学扩展量是基础。本书尚不完善,有许多内容还未涉及,如光源模拟、投影系统、颜色、制造加工和测量等。因此,期待新版本可以弥补这些遗憾。当然可以通过查找这方面的文献来了解这些信息,但还是希望本书的新版本把这些文献的内容都扩充进来。在此欢迎读者对补充内容提供好的建议。
  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首先感谢的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公司。我在Lambda Research公司时候就开始写这本书,完稿的时候在Photon Engineering公司。这两家公司的LLC. Ed Freniere和Rich Pfisterer都鼓励我写这本书。如果没有这两家公司的光学设计分析程序,这本书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同样也得到了University of Arizona的光学科学学院的很多人的鼓励和反馈。院长Jim Wyant和José Sasián教授对书稿给了一些反馈意见并鼓励我。另外,我需要感谢Wiley/IEEE出版社和Toppan Best�瞫et Premedia有限公司的编辑,Taisuke Soda, Mary Hatcher, Christine Punzo和Stephanie Sakson,坚持等我缓慢地写完,所有的鼓励激励着我尽快完成此书。我的最大资源来自于我在光学科学学院教授照明工程课程的学生,该课程是本科生和研究生共选课程。学生们在初稿的查错和打字排版方面给了我不少帮助,让书中的观点表述更好。该门课程还只是研讨课时已有70多名学生选修,成为学分课后尚有50多名学生选修。学生们发现,问我问题的时候,95%的情况下,答案是使光学扩展量守恒。我告诉我的学生,我至今仍在学习如何应用光学扩展量。我相信光学扩展量的内涵在不断变化,完全掌握需终身不断学习。对光学扩展量的一些的细微变化我也不见得完全理解,但这本书的确也让我受益,我相信读者也会逐渐领会。本书若要再版,则将补充对光学扩展量的一些应用。最后,我要谢谢我的家庭。我把这本书奉献给你们。
  R. John Koshel
  封面
  本书封面给出的是2006年国际光学设计会议(IODC)上的第一个照明设计竞赛问题的两个设计。目标是使得从一个正方形辐射的光线以可能的高传输效率进入一个十字图形分布。Bill Cassarly (见第6章)开发了一种基于成像原理的方法, 而Julio Chaves则开发了一个采用旋转对称变换的纯粹非成像方法,即外部区域是非对称导光管阵列,中间区域是一个大的导光管。2010年的IODC会议提出了第二个照明设计竞赛问题,2014年举办了第三次竞赛。我鼓励读者查阅文献来了解更多关于这些设计的挑战。
  译者序
  近年来,我国的照明事业不断发展,照明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的成像光学设计在很多照明应用领域已不适用,非成像光学设计则应运而生。正如本书作者提到的,多数有关照明系统的书籍资料都重在实际的工程应用,而很少涉及理论。某些研究人员虽也针对照明系统的非成像光学设计进行过相关专题的研究,但至今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本书的出版则恰逢其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全书分为7章,几乎涵盖了照明光学的所有专题,既有理论,也有应用。本书作者先后在多家著名光学软件公司(包括高级光学分析软件ASAP的开发公司)工作,后来又至大学任教,实践经历丰富,其书中所选案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类和其他相近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物理和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的选修课教材或者参考书,以及作为从事光学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华中科技大学赵茗副教授翻译了第1章、第2章、第4章、第7章,华南理工大学葛鹏老师翻译第5章、第6章,武汉墨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刘祥彪翻译了第3章并对整本书进行了校对。在美国工作的张洁仪博士对全书进行了认真的校对,并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其中多个名词均由张洁仪博士确定。此外,感谢华南理工大学陈赞吉、时爽、王翔、贺威同学的文字工作。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徐晓琦编辑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在此特别致以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对书中的不足之处给予批评指正。

《光影的艺术:看得见的智慧》 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书籍如同灯塔,指引我们探索未知的领域。今天,我们将为您呈现一本别具一格的著作——《光影的艺术:看得见的智慧》。本书并非聚焦于复杂的工程计算或具体的应用案例,而是致力于揭示隐藏在日常可见光背后的深刻原理与哲学思考,引导读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光线世界。 本书的开篇,我们并非从物理定律的繁琐公式入手,而是从“看见”的本质展开。什么是看见?我们如何感知世界?光线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探讨了光线从光源发出,经过介质的折射、反射,最终抵达我们眼睛的感知过程。这一过程远非简单的物理现象,它牵涉到生物的视觉机制、大脑的信号处理,以及由此形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本书将引导您思考,我们所见的色彩、形状、远近,是如何通过光线的“舞蹈”被构建出来的。 在深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将触及光线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并非是冰冷的数据,而是蕴含着规律与美的自然法则。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如全反射的奇妙现象,如何在特殊环境中巧妙地“抓住”光线;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物体表面的感知;以及光线衍射与干涉所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奇异景象。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将被赋予生动的图景和贴切的比喻,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光线世界的无穷魅力。 “光”与“影”是密不可分的。当谈及光线时,我们不能忽视它的另一面——阴影。本书将用独特的视角审视阴影的意义。阴影并非是光线的缺失,而是光线与物体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它赋予了物体三维的立体感,揭示了物体的形状和轮廓,甚至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者将通过对不同光源、不同遮挡物产生的阴影的观察与分析,引导读者体会光影交错所营造出的空间层次与艺术张力。 本书还将目光投向人与光线的关系,以及光线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与情感。从古代人类对太阳的崇拜,到现代建筑中对自然光的巧妙运用;从烛光晚餐营造的温馨氛围,到舞台灯光烘托的戏剧效果;光线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行为乃至生活方式。本书将探讨自然光与人工光的区别,以及它们在提升生活品质、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您将了解到,如何通过合理的光线设计,让居家环境更加舒适宜人,让工作空间更具效率,让城市夜景更显迷人。 更进一步,本书还将引领读者思考光线与知识传播的关联。从古代的书籍油灯,到现代的投影仪、屏幕显示,光线一直是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屏幕上的像素如何组合成生动的图像,光线如何在复杂的网络中穿梭传输信息,这些都离不开对光线特性的深刻理解。本书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析这些背后隐藏的光学原理,让读者对现代信息社会的光学基础有更清晰的认识。 《光影的艺术:看得见的智慧》并非一本教人如何“做”工程的书,而是一本启发人“思考”的书。它鼓励您走出书斋,走到自然中,观察每一缕阳光,体会每一处阴影,感受光线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阅读本书,您将不再仅仅是“看见”物体,而是能“理解”光线为何如此运作,更能“品味”光影之美所带来的深刻意境。它是一次关于视觉的哲学漫游,一次关于光线智慧的探索之旅,为您打开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发现的世界。无论您是充满好奇的学生,还是对世界怀有深厚探究精神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我开始阅读之前,我对“非成像光学设计”这个概念感到非常陌生,甚至有些畏惧,觉得它一定充斥着晦涩的公式和复杂的理论。然而,《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将这个深奥的领域变得生动有趣且易于理解。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光的性质,以及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光开始讲起。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让我感到非常舒适。书中关于“光场”的定义和描述,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光”的完整信息,它不仅仅是亮度,还包含方向、颜色、偏振等诸多维度。而“非成像光学设计”的核心,正是对这些光场信息的精确控制。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光线追迹”的讲解所吸引,作者通过模拟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来预测最终的光照效果。这就像是在玩一个高科技的“光线游戏”,通过不断调整设计参数,来达到理想的照明效果。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从博物馆的展品照明,到办公室的防眩光设计,再到舞台的聚光和泛光,都展示了非成像光学设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让我意识到,好的照明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看清”,更是为了“看好”,是为了优化人的视觉体验,提升空间的功能性和美感。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看待“光”的全新视角,让我觉得自己之前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非常表层的阶段。《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它探讨的已经不是简单的“亮”和“暗”,而是如何通过精确的光学设计,去“雕刻”和“引导”光线,让它以最合适的方式服务于我们的视觉体验和空间功能。我一直以为光学设计都是关于形成清晰图像的,比如照相机、望远镜之类的,所以当我看到“非成像光学”这个词的时候,我心里是有一点点疑惑的。但这本书用非常详尽的例子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彻底理解了“非成像”在照明工程中的重要性。它不是关于形成一个看得见的“像”,而是关于如何让光线在空间中均匀分布,如何让它在特定区域产生特定的效果,如何避免眩光和阴影,如何营造出我们想要的氛围。我记得书中有关于“漫射”和“准直”的章节,我之前对这些概念只是一些模糊的认识,但这本书通过对光的传播路径、反射原理、折射原理的深入分析,让我明白了如何通过设计不同的光学元件,例如透镜、反射器、漫射板,来精确控制光线的方向和扩散程度。比如,在办公室里,我们希望光线均匀柔和,减少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眼部疲劳,这就需要高度漫射的光源;而在舞台上,我们则需要通过聚光灯,将光线集中在表演者身上,突出重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照明设计是一门非常精密的科学,它需要对光的物理特性有深刻的理解,以及对人眼视觉感知的敏锐洞察。它不再是简单的“装灯”,而是“造光”,是一种对空间进行深度塑造和情感渲染的艺术。

评分

自从读完《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种“读懂光”的能力。这本书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之前对“照明工程”的狭隘理解。它不是简单地介绍各种灯具的参数和安装方法,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本质的层面,去探讨“光”本身以及如何通过“非成像光学设计”来驾驭和塑造光。我一直觉得,光学设计就是关于如何形成清晰图像的,比如照相机、望远镜等等。但这本书让我豁然开朗,原来“非成像”在照明工程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不是为了形成一个具体的“像”,而是为了通过对光的控制,去改变空间的光照分布,去影响人的视觉体验,去营造特定的氛围。书中关于“光场”的讲解,让我对光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它不再是一个单一的亮度概念,而是包含了方向、强度、颜色等多种维度。而“非成像光学设计”的目标,就是精确地控制这些光场信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全局照明”和“局部照明”的对比分析所吸引。它让我明白了,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照明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空间体验。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一种关于如何“看见”和“被看见”的哲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之前从未被告知过的“平行世界”,一个关于光和空间互动的美妙境界。《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日常接触的照明,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妙得多。它不再是简单地“把灯打开”,而是关于如何“雕琢”光,如何让光线按照设计师的意图去“舞蹈”。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里花了很大篇幅去讲解“光学自由度”的概念。这让我第一次明白,原来在设计一个照明系统时,我们不仅仅是在选择光源,更是在设计一个关于光线传播路径、强度分布、方向角度的复杂系统。作者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各种光学元件,如反射器、透镜、滤光片等,去精确地控制光线的行为。比如,在工业生产中,如何设计高效的照明系统,确保工人不会因为眩光而影响视线;在医疗领域,如何设计无影灯,确保手术过程中的清晰视野;在城市景观中,如何利用灯光勾勒建筑的轮廓,营造迷人的夜景。这些都体现了“非成像光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照明工程师不仅仅是技术人员,更是空间的“魔术师”,他们用光线作为颜料,在黑暗的画布上描绘出我们所见的世界。它让我对“照明”这个词有了更深的敬意,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光源,去思考它们背后隐藏的设计逻辑。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彻底打破了对“照明”这个词的传统认知。《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产品手册,也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光”的探索史诗。作者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复杂的物理学原理、光学设计方法以及人类的视觉感知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关于“非成像光学”的宏大叙事。我之前一直以为,光学设计就是让物体成像,就像照相机或者显微镜那样。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非成像”在照明领域同样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更高级的境界。它不是为了形成一个具体的“像”,而是为了通过光,去塑造空间,去引导人的注意力,去营造特定的情绪氛围。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由曲面光学”的讲解所吸引,作者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极其复杂的曲面,来精确地控制光线的传播方向和强度分布。这让我看到了照明设计在创造独特视觉效果方面的无限可能。比如,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将光线均匀地铺满整个房间,而又不会产生刺眼眩光的灯具;或者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将光线精确地聚焦到某个艺术品上,而又不会影响到周围环境的照明系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照明设计是一门需要深度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人类视觉和心理需求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颠覆了我对“照明”这个词的认知!我一直以为照明工程就是选个灯泡、装个灯管,让房间亮起来那么简单。但《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彻底刷新了我的三观。它从一个极其宏观的视角切入,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方式来探讨“光”本身。书里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哪个牌子的LED灯最好用”,或者“吊灯应该挂在多高的地方”,而是深入到光的物理属性、传播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去“引导”光,让光服务于我们的视觉体验和空间感知。我记得有一章讲到光的衍射和干涉,我以前以为这些只存在于大学物理课本里,枯燥乏味,但作者却用非常生动形象的例子,比如窗户透进来的阳光在空气中形成的漫反射,或者舞台灯光产生的戏剧性阴影,来解释这些原理,让我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光线在空气中游走,就像一群训练有素的舞者,它们的每一次起舞,都在精心编排的“非成像光学设计”中。书中对“非成像”的解读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原来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看到”一个明确的光源,而是通过光来塑造空间、烘托氛围,甚至影响人的情绪。比如,设计师如何利用漫射板,让光线变得柔和均匀,避免刺眼;或者如何通过特定的角度和反射面,将光线聚焦到需要强调的区域,形成焦点,吸引注意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光线运用,才是真正的高级照明。我之前看过的很多照明书籍,都停留在技术参数和产品介绍的层面,而这本书却让我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以及“什么样的光”才是最适合某个特定场景的。它培养的是一种对光的敏感度和对空间的情感共鸣,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读完这本书,我再去看商场里那些精心设计的橱窗,或者艺术展馆里的灯光布局,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看到了背后隐藏的无数精妙设计。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对我之前对照明工程的理解进行了一次“格式化”和“重塑”。我原本以为照明设计就是根据建筑结构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灯具、确定安装位置和灯光亮度,是一个相对技术性和实践性的领域。但《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深刻和宏观的视角,揭示了“光”本身蕴含的巨大潜力和“非成像光学设计”的精妙之处。我被书中关于“光场”理论的讲解深深吸引,作者通过严谨的数学和物理模型,阐述了如何描述和控制一个空间内的所有光线信息,包括其强度、方向、光谱等。这让我意识到,照明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加光”,而是一种对光的“组织”和“管理”。书中对“非成像”的解读尤为重要,它颠覆了我一直以来认为光学设计就是要形成清晰图像的观念。作者解释了在照明工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像”,而是通过对光的巧妙运用,去塑造空间,去引导视线,去影响人的情绪和感知。例如,在美术馆中,我们通过特定的角度和强度的光线,突出展品的细节和质感,这并非是为了形成一个图像,而是为了最佳的观赏效果。又例如,在居住空间中,我们通过柔和的漫射光,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这同样是一种“非成像”的光线应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照明设计是一门融合了科学、艺术和心理学的综合学科,它需要设计师对光的本质有深刻的理解,对人类的视觉和心理有敏锐的洞察,以及对空间环境有精准的把握。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次思维的“洗礼”。在我翻开《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之前,我对照明工程的印象,无非是各种灯泡、灯管、卤素灯、LED灯等等,以及计算照度、选择色温之类比较实际的操作。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将我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一个关于“光”的更深层、更艺术化的领域——非成像光学设计。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选灯”,而是从最根本的光学原理出发,去剖析光是如何传播、如何与物质相互作用、以及如何被人类视觉系统所感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衍射”和“干涉”的章节,我一直以为这些只是理论物理中的概念,但作者却巧妙地将它们与实际的照明设计相结合,让我看到了光在空间中那些难以察觉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更让我惊叹的是,“非成像”这个概念。我之前一直认为光学设计的核心就是“成像”,就是形成清晰的图像。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照明领域,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恰恰是“非成像”的效果,是通过对光的控制,去塑造空间,去引导视线,去营造氛围,而不是形成一个具体的“像”。比如,如何通过漫射板让光线均匀柔和地洒满房间,如何通过特定的角度设计,让射灯的光线精确地打在展品上,而不是照亮周围的墙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照明工程的无限可能性,它不仅仅是科学,更是一门关于空间、光影和人类感知的艺术。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像是在进行一场探索未知维度的智力冒险。我一直以为“光学设计”是一个高度工程化的学科,充斥着复杂的公式和晦涩的术语。但《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带领我在光的奇妙世界里穿梭。书中的内容,我感觉已经超越了纯粹的照明技术层面,触及到了艺术、心理学甚至哲学的高度。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如何挑选灯具,或者如何计算照度,而是从更根本的层面,去探讨光的本质,以及人类视觉系统如何感知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光的漫射”和“光的定向”的章节。我之前对这些概念理解得非常模糊,总觉得光就是光,要么亮,要么暗。但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图文并茂的解释,让我明白,如何控制光的扩散角度,如何利用不同的反射材料,如何设计复杂的透镜和反射器,来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比如,在一些需要柔和光线的场所,如医院或疗养院,设计就需要避免眩光,营造舒适宁静的氛围,这就需要采用高度漫射的光源。而在一些需要强调细节的场所,如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则需要精确控制光线的方向和强度,突出展品的质感和色彩。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还探讨了“非成像光学”在心理学上的应用。它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光线能够让人感到放松和愉悦,而另一些光线则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这让我意识到,照明设计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与人的情感和心理息息相关的艺术。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让我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应用光学原理,创造出真正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和空间体验的照明环境。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用“震撼”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照明工程就是关于电学、光学和一些基础的建筑知识的结合,是相对“接地气”的工程学科。但《照明工程:非成像光学设计》这本书,却将我带入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广阔领域——非成像光学。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让光亮起来”,更是关于“如何让光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呈现”。书中对光的物理特性、传播路径以及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光”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光场”的概念所吸引,作者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原理,解释了如何去描述和控制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光线信息,包括方向、强度、颜色等。这就像是在绘制一张关于光的“地图”,而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在这张地图上规划出最有效的“路线”,让光能够精准地到达我们希望被照亮的地方,而又在不希望被照亮的地方保持“沉默”。我之前以为“成像”是光学设计的核心,比如相机镜头成像,或者投影仪成像,但这本书的重点在于“非成像”,这让我一度感到困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在照明工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而是通过光来实现对空间、对物体、对人眼的“塑造”。比如,在博物馆里,我们需要让射灯的光线精确地打在展品上,而避免照亮周围的环境,这并非形成一个“像”,而是对特定区域的光照控制。又比如,在城市夜景照明中,我们希望通过灯光勾勒出建筑的轮廓,营造出迷人的氛围,这同样是一种“非成像”的光线应用。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照明工程的无限可能性,它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能够影响我们生活、工作和情感的艺术。

评分

介绍了比较浅一些

评分

先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国外书籍的思路确实不错,也比较实用

评分

书的材质不错,内容一塌糊涂

评分

帮工程买的,应该还是很不错的一本工具书。好价,有发票。真的不错。

评分

书不错,印刷质量很好,纸质也很好,彩色的。内容很好

评分

内容翔实,挺不错的,值得推荐。

评分

评分

性比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