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读者介绍了金融风险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数学工具与技巧,涵盖了风险管理所需要的线性代数与概率论基础、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VaR理论、时间序列分析、金融衍生品定价的基础理论、大似然估计法、Delta方法、假设检验及极值理论等。本书将金融风险理论与严谨的数学推导紧密结合,能够使读者更为详细地对金融风险模型进行了解,不仅适用于金融从业者,而且也适用于研究相关模型的学者。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导论1
1.1风险管理的基本挑战1
1.2在险价值3
1.3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挑战6
第2章风险管理中的线性代数9
2.1向量与矩阵9
2.2矩阵代数的应用15
2.3特征向量与特征值18
2.4正定矩阵21
第3章风险管理中的概率论22
3.1单变量理论22
3.1.1随机变量22
3.1.2数学期望26
3.1.3方差27
3.2多变量理论27
3.2.1联合分布函数28
3.2.2联合概率密度与边缘概率密度28
3.2.3独立性29
3.2.4条件概率29
3.2.5协方差与相关性30
3.2.6均值向量与协方差矩阵31
3.2.7随机变量的线性组合32
3.3正态分布33
第4章最优化工具35
4.1微积分背景知识35
4.1.1一元函数35
4.1.2多元函数36
4.2函数优化38
4.2.1无约束二次函数39
4.2.2有约束二次函数41
4.3超定线性方程组43
4.4线性回归44
第5章投资组合理论(Ⅰ)51
5.1收益率的度量51
5.2构造最优投资组合55
5.3求解最优投资组合问题58
第6章投资组合理论(Ⅱ)63
6.1两基金的投资理论63
6.2最优边界的数学探究64
6.2.1最小方差投资组合64
6.2.2边界投资组合的协方差64
6.2.3最小方差投资组合的相关系数65
6.2.4零协方差的投资组合65
6.3最优边界的几何探究66
6.3.1有效投资组合切线的方程66
6.3.2定位零协方差投资组合68
6.4对协方差的进一步探索69
6.5再审视最优投资组合问题71
第7章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75
7.1连接投资组合边界75
7.2切线投资组合78
7.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79
7.4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80
第8章风险因子建模84
8.1一般因子建模84
8.2因子模型的理论性质85
8.3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的模型88
8.3.1二维的主成分分析法88
8.3.2多维的主成分分析法93
第9章在险价值的概念98
9.1在险价值的基本框架99
9.1.1抛砖引玉的举例101
9.1.2定义在险价值102
9.2在险价值的探究103
9.3尾部在险价值106
9.4谱风险度量107
第10章正态分布下的在险价值110
10.1在险价值的计算110
10.2边际在险价值的计算111
10.3尾部在险价值的计算112
10.4正态在险价值的次可加性113
第11章风险管理中的高级概率论114
11.1随机变量的矩114
11.2特征函数116
11.2.1多个随机变量之和的处理118
11.2.2单一随机变量按比例缩放的处理119
11.2.3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119
11.3中心极限定理121
11.4矩母函数122
11.5对数正态分布123
第12章其他分布函数综述126
12.1Γ分布(伽马分布)126
12.2χ2分布(卡方分布)128
12.3非中心卡方分布131
12.4F分布134
12.5t分布137
第13章金融衍生品的速成课140
13.1Black-Scholes定价公式140
13.1.1关于资产回报的模型141
13.1.2二阶近似142
13.1.3Black-Scholes公式144
13.2风险中性定价146
13.3敏感性分析148
13.3.1资产价格的敏感性:delta与gamma149
13.3.2时间的敏感性:theta151
13.3.3其他敏感性度量方法152
第14章非线性在险价值154
14.1回顾线性在险价值154
14.2非线性投资组合的近似155
14.2.1投资组合的delta近似156
14.2.2投资组合的gamma近似157
14.3衍生投资组合的在险价值158
14.3.1多因子delta近似158
14.3.2单因子gamma近似159
14.3.3多因子gamma近似160
第15章时间序列分析163
15.1平稳过程163
15.1.1简单随机过程164
15.1.2白噪声过程164
15.1.3随机游走过程164
15.2移动平均过程165
15.3自回归过程166
15.4自回归移动平均过程168
第16章最大似然估计法170
16.1样本均值与样本方差172
16.2统计估计量的精确度173
16.2.1样本均值举例174
16.2.2样本方差举例174
16.3最大似然估计法的魅力177
第17章统计估计中的delta方法179
17.1理论框架179
17.2样本方差181
17.3样本偏度与样本峰度182
17.3.1偏度分析183
17.3.2峰度分析184
第18章假设检验186
18.1检验的理论框架186
18.1.1原假设与备择假设186
18.1.2简单假设与复合假设187
18.1.3接受域与拒绝域187
18.1.4潜在的错误187
18.1.5控制检验错误与定义接受域188
18.2简单假设检验188
18.3检验统计量191
18.3.1举例:当方差未知时检验均值192
18.3.2检验统计量的p值193
18.4复合假设检验193
第19章金融损益的统计特性196
19.1样本统计分析199
19.2实证概率密度与分位数图(Q-Q图)201
19.3自相关函数204
19.4波动性图205
19.5典型事实207
第20章波动性模型208
20.1风险矩阵模型209
20.2ARCH模型211
20.3GARCH模型215
20.3.1GARCH(1,1)波动性模型216
20.3.2回顾风险矩阵模型218
20.3.3小结219
20.4指数GARCH219
第21章极值理论221
21.1极端事件的数学理论221
21.1.1简单的尝试222
21.1.2举例1:损益服从指数分布223
21.1.3举例2:损益服从正态分布223
21.1.4举例3:损益服从帕累托分布224
21.1.5举例4:损益服从均匀分布224
21.1.6举例5:损益服从柯西分布225
21.1.7极值定理226
21.2吸引域226
21.3极端在险价值230
21.4存在的实际问题232
21.4.1参数估计233
21.4.2临界值的选择234
第22章模拟模型236
22.1估计分布的分位数236
22.2历史模拟241
22.3蒙特卡洛仿真模拟243
22.3.1楚列斯基算法244
22.3.2产生随机变量246
第23章VaR的其他方法252
23.1t分布的假设252
23.2对正态分布假设的修正256
第24章后验测试260
24.1量化VaR的表现261
24.2检验VaR异常的比例261
24.3检验VaR异常的独立性263
参考文献267
本书旨在为读者介绍金融风险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基础数学工具与技巧,例如,对于精于计算、渴望探索金融风险管理背后的科学本质并希望建立易于理解的知识体系且较为独立的研究生来说,这本书将会非常具有吸引力。另外,如果你是一位市场从业人员且有兴趣更深入地了解一些支撑目前最常用的数量方法(黑盒)的数学理论,那么这本书也不会让您失望。
目前现有的关于金融风险管理的书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囊括众多话题但对于其中的数学理念解析不够深入的书(如Hull(2007),Dowd(2002)和Jorion(2006)出版的书),而另一类则包含太多过于严谨的数学推导而远远超出入门水平(如McNeil,Frey和Embrechts(2005)与Moix(2001)出版的书)。基于此种情形,我为中级水平的读者编写了这本书。本书从简单易懂而又覆盖全面的数学角度来阐释众多精心挑选的主题,这些主题对于经验丰富的风险管理者而言可能会常常遇到。为突出重点,本书完全专注于市场风险管理的数学方法。目前已经有众多关于信用风险管理科学的优秀文献,如Bielecki,Rutkowski(2010)与Schnbucher(2003)等人的成果就是很好的例证。正如本书的标题一样,它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的数学方法进行阐述。因此,本书的编写理念就是让每一个即将开始一段光辉的风险管理生涯或是希望在这个领域更进一步学习的读者能够学习到必要的科学背景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希望这本书可以与以下三本极为优秀的书籍相得益彰,它们的作者分别是Alexander,Alexander与Christoffersen,这三本书的重点都在于具体案例以及方法的应用。
这本书是在我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教授的两门日常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这两门课程都是广义金融工程专业的一部分,一门是针对本科,另一门则是针对研究生。其中,伯贝克学院的本科课程的教授对象为熟悉基础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学生,同时也是对技术要求更高的研究生课程的先修课。沿着这条路学习的学生表现非常优异,鉴于此,这本书可以作为初级概论性教材(来自本科课程)和高级主题(来自硕士课程)的代表。市场风险管理这个领域非常广阔,其中的一些分支学科(如波动性模型、仿真技术、极值理论等)都可以用一整本书来阐述,所以在此说明,这本书并没有对该领域的研究前沿进行非常详尽的介绍。不过,我希望本书可以启发读者未来对这些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在此,我要感谢使这本书能够成功面市的人们,感谢来自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我的两位同事——BradBaxter和RaymondBrummelhuis,对我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要感谢我曾经的一些学生,感谢他们对本书内容与结构安排方面一些有价值的反馈。特别要感谢MafaldaAlabortJordon为本书第19章呈现的图表所作出的贡献。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金融书籍,不仅要讲解“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做”。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作者在引入每一个数学模型之前,都会花大量篇幅解释其产生的背景、试图解决的问题,以及它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场景。例如,在讲解delta-gamma对冲时,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先通过一个简单的期权交易例子,说明了价格变动对期权价值的影响,然后才引入delta和gamma的概念,并最终推导出如何通过调整标的资产和期权的头寸来实现风险对冲。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我对书中关于度量市场风险的“眼泪”和“微笑”效应的讨论也十分着迷,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市场波动性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的非对称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来捕捉这种现象。这让我对风险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更加全面和深入。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金融工程师进行对话,他不仅传授给我知识,更教会我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让我看到了数学在金融市场中无处不在的强大力量。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数学模型时,都会详细追溯其演变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套利定价理论(APT)的讨论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APT模型的数学框架,还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因子的选择和估计问题。他还深入分析了Black-Scholes-Merton模型在期权定价中的局限性,并介绍了其后的一些改进模型。书中对风险资本(Economic Capital)的计算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对于理解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策略至关重要。作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总是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数学模型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对金融市场的风险管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且对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充满了敬畏和好奇。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者在开篇就强调了数学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基石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系统地构建了一个知识体系。书中对于概率论和统计学的应用,可以说贯穿始终,从基本的分布假设到复杂的蒙特卡洛模拟,每一步都离不开严谨的数学推导。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协方差矩阵的讲解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其数学含义,还详细阐述了在构建投资组合风险模型时,如何准确估计和处理协方差矩阵,以及它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数据稀疏性和非平稳性问题。书中对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介绍也十分详尽,ARIMA模型、GARCH模型等在金融数据预测和风险分析中的应用,都被作者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甚至觉得,即使是没有金融背景,但具备一定数学基础的读者,也能通过这本书逐步建立起对金融风险的量化理解。作者对于“黑天鹅事件”的探讨,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他并没有回避这些极小概率但影响巨大的事件,而是通过极值理论等方法,尝试从数学上对这些风险进行度量和管理,这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脆弱性非常有启发。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思维的拓展,它让我看到数学的力量是如何能够穿透金融市场的迷雾,为我们提供更理性的决策依据。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匠心独运。他并没有将各种数学工具孤立地呈现,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成一张严谨的网络,环环相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期权风险(Greeks)的讲解,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Delta、Gamma、Vega、Theta等各种希腊字母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度量来管理期权组合的风险。他甚至还介绍了如何构建动态对冲策略,以应对市场波动性带来的风险。此外,书中对信用违约互换(CDS)等衍生品的风险计量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在讲解这些复杂金融工具时,总是能够化繁为简,用清晰的数学语言和直观的图示,将核心概念传达给读者。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拥有了一套强大的工具箱,能够应对金融市场中各种复杂的风险挑战,并且对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对金融市场的深刻洞察。在讲解一些复杂的数学概念时,作者会穿插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类比,这使得原本晦涩的数学原理变得更加容易消化。我记得在讲解期权定价模型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比喻,将期权的价格变化与一种“保险”的风险对冲机制联系起来,让我瞬间就理解了期权定价的核心逻辑。而且,书中对于模型风险的讨论也十分深入,作者并没有夸大数学模型的预测能力,而是强调了模型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失效风险。他通过分析一些金融危机中模型失灵的案例,提醒读者要时刻保持警惕,并不断地对模型进行优化和验证。我对书中关于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的部分尤为感兴趣,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不同宏观经济情景下的风险暴露,以及如何评估在极端市场环境下投资组合的损失情况。这对于我理解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策略,非常有帮助。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掌握了一些数学公式,更是获得了一种审视风险的全新视角,这种视角是建立在严谨的数学分析之上的,同时又充满了对市场现实的深刻认知。
评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它更像是一本实践指南。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力求贴近实际应用,并提供了大量的计算示例和案例研究。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VaR(Value at Risk)的计算方法,作者详细介绍了历史模拟法、参数法和蒙特卡洛模拟法等几种主流方法,并对每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还提供了Python和R等编程语言的实现代码片段,这对于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非常有帮助。书中对极端事件风险的量化,比如使用EVT(Extreme Value Theory)来估计尾部风险,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我之前一直觉得“黑天鹅事件”是无法量化的,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数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应对这些极小概率但后果严重的风险。作者对模型验证和风险报告的讲解也十分到位,他强调了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无缝对接,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工作中。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以简洁的银色字体,仿佛预示着书中蕴藏着深厚的理论和精密的计算。当我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中作者严谨的态度和对读者学习过程的关怀,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知识旅程充满了期待。书中开篇的几个章节,对于风险的定义、分类以及度量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比如VaR(Value at Risk)和ES(Expected Shortfall)等核心概念,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公式推导,将抽象的金融概念具象化,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理解其精髓。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讲解每一个数学模型时,都详细介绍了其背后的逻辑和适用范围,并巧妙地引入了一些历史案例,比如1998年的LTCM危机,通过分析这些真实世界的事件,我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深刻理解了这些数学工具在实际市场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陈述,而是进一步探讨了风险管理在不同金融市场(如股票、债券、衍生品)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各种风险因子(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的量化处理,都给出了清晰的数学框架。书中对历史数据分析和模拟方法的讲解也十分到位,如何构建有效的风险模型,如何进行回测以评估模型的准确性,这些都是我在实际工作中急需掌握的技能。整体而言,这本书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市场风险管理的数学图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金融世界的大门,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我一直对金融市场的数学模型感到着迷,而这本书则将这种着迷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清晰度和深度,揭示了市场风险管理背后所依赖的数学原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多因子模型的阐释印象深刻,作者不仅解释了如何构建和估计因子模型,还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因子模型来分析不同资产的风险暴露,以及如何进行因子风险的对冲。他通过对不同市场环境下的因子表现进行历史分析,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因子模型的动态性和适应性。书中对风险敞口的定义和度量也十分全面,从市场风险到信用风险,再到操作风险,作者都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框架。我甚至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书中关于贝叶斯方法在风险估计中的应用,这是一种非常精妙的统计学方法,能够将先验知识与观测数据相结合,从而得到更准确的风险估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种更加理性、更加量化的视角来审视金融市场的风险,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隐藏在复杂市场波动背后的数学逻辑。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对市场风险管理深刻且系统的认识。作者在书中对各种统计工具的应用,比如回归分析、因子模型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喜欢他对因子模型的讲解,如何识别影响市场风险的关键因子,以及如何量化这些因子对资产收益的影响,这为我理解资产定价和风险暴露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作者还探讨了如何构建风险预算,以及如何将风险分配到不同的资产类别和交易部门,这对于大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至关重要。书中对基准模型偏差和模型失效风险的讨论,也让我认识到,即使是最先进的数学模型,也需要持续的监控和调整。作者在讲解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技术细节,而是用清晰的语言和详实的图示,将复杂的概念一一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一套评估和管理市场风险的完整工具箱,并且对如何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运用这些工具有了更强的信心。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逻辑结构所吸引。作者似乎从一开始就规划好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从最基础的风险概念入手,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到复杂的数学模型。我对书中关于风险计量单位(RMUs)的引入印象深刻,作者详细解释了不同RMUs的特点和在实际应用中的取舍,以及如何通过统一的度量标准来比较不同资产的风险。在讲解信用风险模型时,作者不仅回顾了传统的信用评级方法,还深入探讨了基于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和风险暴露(EAD)的现代计量模型,并对这些参数的估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我甚至花了不少时间去理解蒙特卡洛模拟在信用风险组合中的应用,作者通过逐步的演算,让我看到了如何将个体信用事件的概率叠加,最终得到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分布。此外,书中对流动性风险的量化处理也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作者解释了如何通过市场深度、交易量等指标来评估流动性风险,并探讨了如何将流动性风险纳入整体风险管理框架。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精心打磨的齿轮,紧密咬合,共同驱动着读者对市场风险管理的理解走向更深的层次。
评分〇
评分正在看,感觉还行
评分挺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非常不错,内容丰富,十分满意!
评分好书要学习
评分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