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适读人群:中高级读者;大学生及以上;英语教师;研究莎剧的学者 适读人群 :中高级读者;大学生及以上;英语教师;研究莎剧的学者
他非一代骚人,实属万古千秋。
1. 真实的文本:横亘于前的这套新译本,是依据当今莎学界久负声望的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进行翻译。这一版本由当今世界著名的两位莎学专家Jonathan Bate和Eric Rasmussen编写,是*一对开本300多年来的全面修订,也是众多导演和演员钟爱的莎士比亚文本。
2. 崭新的辑注: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对莎士比亚著作许多词义的注释释义精审,详略得当,实用性强,且兼采百家之长,通过注释能够更好地理解莎翁原文。
3. 诗体的译本:
(1)译文逼肖原作整体风格,以诗体译诗体,以散体译散体,从节奏、韵律、措辞三方面体现莎翁剧文的格律性。
(2)翻译风格多样化,主要包括:有韵体诗词曲风味译法、有韵体现代文白融合译法、无韵体白话诗译法。
(3)译本可读性强,文采斐然,文白用语,自然得体。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暴风雨》讲述了统治米兰公国的普洛斯彼罗的经历,他是一位没有国土的帝王,一位大魔术家,以想象为指挥随身的侍从精灵,能点化沉舟,能奴使敌人,能任意捏合情人;他的无所不能,所有的力量的来源,都是在于他温柔仁厚,慈善博大的心胸。
作者简介
辜正坤: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所长,获国务院颁发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现任国际中西文化比较协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会会长,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顾问等。曾兼任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美国瓦西塔大学客座教授和北京东方神州书画院一级书画师。代表性理论专著有《莎士比亚研究》、《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中西文化比较导论》等。代表性译著有汉译本《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及英译本《老子道德经》、《毛泽东诗词》、《元曲一百五十首》、《易经》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感谢贝特和拉斯姆森两位编者为我们奉上这版《莎士比亚全集》,它的成就堪称出版界罕有,即便莎翁本人也无可挑剔。”
——罗伯特·麦克拉姆,《观察家报》
“莎士比亚作品是全世界重要的著作之一,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推出的新版《莎士比亚全集》为其再添一笔华彩。但凡恋爱过、嫉妒过、恐惧过、厌憎过、渴望过的人,皆可从中找到共鸣;人生百态,世间风韵,都能在这里寻到踪影——它的确值得每个家庭拥有。”
——朱迪·丹奇女爵士
目录
出版说明
莎士比亚诗体重译集序
《暴风雨》导言
暴风雨
宁静中的暴风雨——译后记
Introduction to The Tempest
The Tempest
User's Guide
前言/序言
他非一代骚人,实属万古千秋。
这是英国大作家本·琼森在第一部《莎士比亚全集》扉页上题诗中的诗行。三百多年来,莎士比亚在全球逐步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似乎与这句预言在在呼应。但这并非偶然言中,有许多因素可以解释莎士比亚这一巨大的文化现象产生的必然性。至少有下面几点。
首先,其作品内容具有惊人的多样性。世界上很难有第二个作家像莎士比亚这样能够驾驭如此广阔的题材。他的作品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称得上英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帝王将相、走卒凡夫、才子佳人、恶棍屠夫……一切社会阶层都展现于他的笔底……
其次,但也许是更重要的原因: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娱乐性。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寓教于乐。莎士比亚的作品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能够给予读者或观众极大艺术享受的娱乐性创造物,往往具有明显的煽情效果,有意刺激人的欲望……
第三,时势造英雄。人类其实从来不缺善于煽情的作手或视野宏阔的巨匠,缺的常常是时势和机遇。莎士比亚的时代恰恰是英国文艺复兴思潮达到鼎盛的时代……
《世界文学经典译丛:浮士德》(歌德著,洪莱、王鸿生译) 内容简介 这部鸿篇巨制是德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巅峰之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仅是一部戏剧,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类生存意义、知识追求、善恶斗争与灵魂救赎的哲学史诗。歌德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超凡的想象力,塑造了西方文学史上最为复杂、最具永恒魅力的不朽形象——浮士德博士。 第一部:永恒的探索与魔鬼的契约 故事始于天界,魔鬼靡非斯特重返人间,并与上帝打赌,声称他有能力引诱虔诚而博学的学者浮士德堕落。浮士德此时正处于人生的深刻危机之中。他穷尽一生钻研哲学、医学、法学和神学,却发现所有知识体系都无法解答生命终极的奥秘,他感受到了知识的局限和生命意义的虚无,痛苦不堪,甚至萌生了自杀的念头。 在绝望之际,他与靡非斯特签订了一份血腥的契约。这份契约的核心在于:靡非斯特必须满足浮士德在尘世间的一切渴望,引领他体验人生的极致欢愉与痛苦,而如果浮士德某时某刻对自己所体验到的一切感到完全满足,并说出“停下来吧,你真美丽!”(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那么他的灵魂将归靡非斯特所有。这份契约的签订,标志着浮士德告别了沉闷的学术生活,踏上了充满诱惑与冒险的世俗之旅。 靡非斯特首先将浮士德带回他的书房,通过巫术使其重获青春活力。随后,他们开始了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经历。在莱比锡的奥尔巴赫酒窖,浮士德初次体验了世俗的狂欢与粗俗的乐趣,但这些并不能满足他高贵的灵魂。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他与纯洁美丽的少女玛格丽特(Gretchen)的相遇。玛格丽特是虔诚、天真、充满母性的象征。浮士德对她的爱是真挚的,但这份爱却被靡非斯特的干预所玷污和扭曲。在靡非斯特的帮助下,浮士德以强烈的激情和世俗的手段赢得了玛格丽特的爱,却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命运:她的母亲因误服安眠药而死,她的哥哥瓦伦丁在决斗中被浮士德误杀,而她自己则因失贞、弑婴而陷入绝望,最终被投入监狱,面临死刑。 第一部的核心冲突集中在“理想之爱”与“现实之欲”的碰撞,以及人类激情在魔鬼诱惑下的毁灭性后果。尽管浮士德对玛格丽特的悲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故事的结尾,当玛格丽特在狱中拒绝了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搭救,坚持在上帝面前忏悔时,一个神秘的声音宣告:“她得救了!”(Ist gerettet!)这预示着纯洁的灵魂最终能在精神上超越尘世的罪恶。 第二部:宏大叙事与精神的升华 第二部在结构上更为宏大、象征性更强,场景从个人情感的纠葛转向了对历史、艺术、政治、经济以及神话领域的探索。浮士德不再仅仅是一个为情所困的学者,他开始关注人类文明的进程。 靡非斯特将浮士德带到了神圣的罗马帝国宫廷。在这里,浮士德尝试介入政治和经济领域。他利用靡非斯特的魔力,创造了纸币,解决了帝国的财政危机,体验了权力的游戏和宫廷的虚伪。这段经历展现了歌德对中世纪政治运作及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深刻观察。 随后,浮士德转向了对艺术与美的追求。他渴望见到古希腊最完美的女性形象——海伦。这场追寻将他带入了古希腊的神话世界。他与靡非斯特一同穿越时空,体验了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和谐。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日耳曼精神(浪漫主义)与希腊精神(古典主义)的完美融合。他们的结合诞下了天才的儿子欧福良(Euphorion),欧福良象征着诗歌的激情,但他因过于渴望高飞而坠落身亡,海伦也随之消逝。这次短暂的结合,使浮士德领悟到,最高的艺术境界是短暂而难以把握的。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年迈的浮士德不再追求感官的享乐或个人的爱情,他转向了对人类集体福祉的贡献。他指挥兴建围海造田的宏伟工程,旨在为千百万人开辟新的生存空间,创造一个自由、富饶的社群。他以宏大的愿景来对抗着无休止的虚无感。 终局:盲目中的远见与救赎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年迈的浮士德终于找到了他认为可以为之献身的“事业”。他虽然是盲眼的,却通过想象听到了工人们在劳动、创造的声响。他沉浸在对未来人类共同体的美好憧憬中,说出了那句等待已久的、看似满足的宣言:“停下来吧,你真美丽!” 然而,说出这句话的瞬间,浮士德却并没有感到真正的满足,而是瞬间明白了自己被靡非斯特欺骗了。他所听到的“劳动声”实际上是靡非斯特和幽灵们在挖掘他自己的坟墓。在死亡的威胁和瞬间的清醒中,浮士德在最后关头领悟了真正的真理:真正的满足不在于静止的享乐,而在于永恒的奋斗与奉献。 当靡非斯特准备攫取他的灵魂时,天使们出现,用玫瑰花瓣驱散了恶魔。天使们宣布,由于浮士德一生都在不懈地探索、奋斗、超越自我,虽然他犯下了错误,但他的“不懈追求”(Streben)最终使他获得了上帝的宽恕和救赎。玛格丽特的灵魂也加入了迎接浮士德的队伍,她的纯洁之爱最终引导了爱人的灵魂飞升。 《浮士德》以其博大的思想容量,展现了从个人觉醒到社会实践,再到形而上学探索的完整历程,是人类精神不朽追求的史诗性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