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本书辑委员会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地图史
  • 疆域变迁
  • 地图发展
  • 历史地理
  • 中国历史
  • 地图学
  • 疆域研究
  • 文化地理
  • 历史文化
  • 地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4529
版次:2
商品编码:119108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56
字数:100000
审图号:GS(2015)18号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用地图解读中国历史的足迹,囊括夏商周以来中国所有朝代的大比例尺精美版图,突出疆域历史印记。
  完整见证地图发展历史,再现历朝历代经典历史地图。
  适合普通大众,尤其是历史、地图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中国”现身于三千余年前的青铜器上;汉朝、汉族得名于两千多年前刘邦所封的汉水之滨;两百多年前的清朝疆域酷似一张秋海棠叶子;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国土开始演变为雄鸡形状;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千秋兴亡,可歌可泣,可读可观。
  本书让你了解中国疆域的沿革,触摸地图发展的足迹。

目录


中国历史的足迹
第一部分 远古时期
002 历史回眸
003 测绘的神话与传说
005 地图的起源
006 原始地图
第二部分 夏、商、西周
008 历史回眸
009 舆图见证
012 传说中的地图
013 文字记载中的地图
015 古代测绘机构与测量工具
第三部分 春秋、战国
018 历史回眸
019 舆图见证
021 出土的古地图
023 地图的重要价值
024 测绘技术在古代的运用
第四部分 秦、西汉、东汉
026 历史回眸
027 舆图见证
030 统一度量衡为测绘发展提供条件
032 多种形式的地图
037 测绘技术的提升和地图载体的变化
第五部分 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
040 历史回眸
041 舆图见证
045 机械测量仪器
046 图海拾珠
048 制图理论体系形成、测绘成果显著
第六部分 隋、唐、五代
050 历史回眸
051 舆图见证
054 宏大工程提升测量水平
056 图志、图记的繁荣
057 制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058 图海拾珠
第七部分 北宋、南宋、元
062 历史回眸
063 舆图见证
066 日趋严格的地图管理制度
067 制图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068 图海拾珠
第八部分 明、清
084 历史回眸
085 舆图见证
087 远洋测绘
088 西方制图方法的传入
089 图海拾珠
第九部分 中华民国
122 历史回眸
123 舆图见证
124 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125 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的起步
126 地图的公开出版
128 战争年代的地图与测绘
第十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32 历史回眸
133 舆图见证
136 地图、测绘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

前言/序言

  序
  寰宇茫茫,神州万里沧桑;九州泱泱,地图千载辉煌。国有沃野,历经春秋大略;图承史册,纵横南北疆界。天圆地方,混沌方晓地理;经天纬地,堪舆始成测绘。
  始祖伏羲,河图算演鸿蒙;神农舜禹,铸鼎分之九州。
  夏有历法,青铜甲骨镌记;商汤兴起,城郭依建规矩。
  周公吐哺,星转斗移更替;相侯并起,思无远虑伐据。
  战国烽烟,管子地图开篇;始皇嬴政,荆轲刺秦遗恨。
  大汉鼎盛,张衡灵宪算论;三国魏晋,裴秀制图六体。
  南北并存,冲之测朔望月;隋制律历,覆矩水准千里。
  唐辅吉甫,元和郡县图成;贾耽才情,妙笔巧绘华夷。
  两宋六经,沈括笔谈地理;元初思本,舆地全图出新。
  明巡西洋,洪先广舆分省;圣祖康熙,皇舆全览大成。
  海国图志,王朝终是残梦;民国萧落,测绘才俊凋零。
  今朝中国,测天地之短长;改革开放,绘山河之秀美。
  盛世和谐,宇内绥宁;华夏兴茂,万邦和融。先贤知堪舆识乾坤,日朗月明;后杰遨太空览五岳,国运恒昌。巍巍先祖功业,煌煌后世绵泽。国之鼎盛,灼灼兴发;图之见证,孜孜更新。唯吾浩浩中华,绘图修志,绵佑永祚。

《疆域的脉络:中国古代舆图的演进与叙事》 一、 引言:地图作为历史的载体 地图,不仅仅是描绘地理空间的工具,更是承载历史记忆、见证文明变迁的无声证人。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舆图的发展与国家疆域的形成、巩固、拓展息息相关。从古老的沙盘推演到精密的测绘技术,每一张流传下来的地图,都凝聚着先人的智慧、勘察的艰辛,以及对国家疆土的深切关怀。它们如同打开历史的密码锁,让我们得以窥探古代王朝的行政划分、军事部署、贸易路线,乃至于民族分布和文化交流的痕迹。 本书《疆域的脉络:中国古代舆图的演进与叙事》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深入探究中国古代舆图的发展脉络,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并塑造了中国的疆域认知与国家形态。我们将不仅仅关注地图的绘制技术与美学风格,更将侧重于梳理舆图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叙事、政治意图与社会文化信息,揭示这些古老图卷如何成为理解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 二、 早期舆图的萌芽与探索:从符号到具象 中国古代舆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岩画上出现的几何图形和符号,虽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地图,却已显露出人类早期对空间方位和环境特征的认知与表达。这些抽象的标记,为后来更为具象化的地图绘制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随着国家组织的初步形成和军事活动的需要,出现了更为系统的地理记录。虽然实物地图至今未有大量发现,但甲骨文、金文中关于地理位置、边界的记载,以及《尚书·禹贡》中对九州的划分,都表明当时已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区域地理认知。这些记载,虽然零散,却为我们勾勒出了早期中国疆域观念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大爆发的时代,地理学也随之发展。诸子百家的著作中,不乏对山川河流、边疆要塞的论述。例如,《墨子》中关于城防的记载,《韩非子》中对地势险要的分析,都体现了对地理空间的实际应用。虽然这些文字记录并非地图本身,但它们是地图产生的土壤,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重视。 这一时期,也可能出现了早期的简易地图。根据史书记载,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提到的“画地形”,以及“图籍”的出现,都暗示着当时已经有将地理信息绘制成图的可能。这些早期的地图,很可能以竹简、帛为载体,以线描的方式勾勒地形、河流、城池,虽然粗糙,却为后来的地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三、 秦汉帝国:统一疆域与官方舆图的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这对舆图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帝国需要统一的度量衡、统一的文字,自然也需要统一的疆域认知和管理工具。秦代的郡县制、驿道系统,都需要精确的地理信息作为支撑。 根据史书记载,秦朝已经建立了官方的地图绘制机构。例如,秦始皇在巡游时,会派遣官员绘制各地的地图,以了解疆域范围和地理状况。虽然秦代的地图实物未被发现,但可以推测,这些官方舆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服务于帝国统治的需要。 汉代是中国古代舆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继承了秦朝的疆域,并且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对军事、行政、交通的需要,促使舆图的绘制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 1. 《禹贡图》与《汉书·地理志》: 尽管《禹贡图》的早期形态已不可考,但其内容被纳入《汉书·地理志》中,显示出汉代对古代地理志的重视。而《汉书·地理志》本身,则是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其中包含对全国各郡县的详细描述,包括山脉、河流、关隘、盐铁产地等,为后来的地图绘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参考。 2. 《长安君方舆图》与《九域图》: 学界推测,汉代已经出现了描绘全国范围的舆图,如《九域图》的名称暗示其涵盖范围之广。尽管这些舆图的原件早已失传,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文献的记载,推测其内容和规模。《长安君方舆图》则可能是当时描绘都城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图籍。 3. 军事舆图的发展: 汉代对外战争频仍,特别是对匈奴的战争,需要精确的边疆地形图。根据《史记》等文献的记载,军中配备有“舆图”,用于指挥作战和行军。《汉书·陈汤传》中记载陈汤利用地图制定作战计划,足见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4. 技术进步: 汉代在测量和制图技术上也有所进步。虽然没有像后来的“浑天仪”那样精密的仪器,但通过勾股定理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已经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方位和距离的估算。 四、 魏晋南北朝:动荡中的地理认知与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民族矛盾突出,但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舆图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 1. 疆域的碎片化与多元化: 随着国家的南北分裂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原有的统一疆域观念受到挑战。各政权都有自己的疆域图,反映了其统治范围。同时,不同民族对地理环境的认知也融入到舆图的绘制中。 2. 对外交流与域外地理的认知: 佛教的传入、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人对中亚、西亚乃至更远地区的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些学者开始绘制描绘域外地理的地图,如《方舆记》,虽然内容已不可考,但其出现标志着中国舆图的视野开始向外拓展。 3. 裴秀与《禹贡州道图》: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地理学家是北魏的裴秀。他提出的“画地以识之”的六条原则,包括“舆地”、“山川”、“表里”、“道里”、“方圆”、“高下”,被认为是古代中国地图绘制的科学纲领,奠定了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理论基础。他绘制的《禹贡州道图》,虽然已失传,但根据史书记载,该图“分职图、度量、规方、里程,皆有法度”,是中国地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4. 佛教地图的影响: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些佛教的宇宙观和地理观也体现在地图的绘制中,如对须弥山的描绘,虽然带有宗教色彩,但也丰富了舆图的表现形式。 五、 隋唐盛世:版图扩张与国家舆图的辉煌 隋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疆域辽阔,对外交流空前繁荣。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舆图发展的一个高峰。 1. 《大唐西域记》与玄奘的贡献: 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关于中亚、印度等地地理信息的珍贵记录,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不仅是佛教经典,更是宝贵的地理学文献。虽然玄奘本人可能未绘制官方地图,但他提供的详实地理资料,为当时及后世舆图的绘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官方舆图的系统化: 隋唐王朝高度重视疆域的测绘和管理。中央设立了专门的地理机构,负责测绘边疆、勘定界线、绘制地图。 《方舆详图》: 唐代陆德明等人奉旨绘制了《方舆详图》,据载该图“凡一千二百一十州”,“广狭相称,地形可见”,是当时规模宏大、内容翔实的全国性舆图。 《地镜图》: 另有《地镜图》等,虽然具体内容不详,但其名称也暗示了其描绘范围的广阔。 3. 军事与边疆地图: 唐朝在边疆地区设有很多军事要塞,对边疆地区的勘察和地图绘制尤为重视。如对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边疆地区的地图绘制,为军事指挥和边疆治理提供了保障。 4. 《长安图》与城市规划: 盛唐时期,首都长安成为世界性的都会。相关的城市规划图,如《长安图》等,也成为当时重要的舆图类型,反映了城市布局、道路系统等信息。 5. 《海潮图》与地理学研究: 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在绘制《长安图》的同时,还绘制了《海潮图》和《广州图》,他不仅绘制了陆地地图,还对沿海地理现象进行了研究,这标志着地理学研究的深入。 六、 宋元时期:技术革新与地图应用的多元化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时期,测绘技术和地图绘制技术都取得了显著进步。元朝的疆域更为辽阔,对舆图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 沈括与《梦溪笔谈》: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地图绘制的知识和技术,包括如何测量大地尺寸、如何绘制等高线(虽然不叫此名,但已具备概念)、如何处理地图变形等。他提出的“方圆图”概念,对后来的地图投影方法产生了影响。 2. 《长安郡县图》与《两京路图》: 宋代绘制了大量的行政区划图,如《长安郡县图》、《东京郡县图》等,用于地方行政管理。 3. 《太平寰宇记》与地理文献: 《太平寰宇记》是北宋时期的一部大型地理总集,虽然不是地图,但它包含了大量的地理数据、行政区划信息、风俗物产等,为绘制更精确的舆图提供了基础。 4. 《水经》的校注与地图应用: 对《水经》的校注,使得古代河流地理知识得到了更新和补充,也为地图绘制提供了更准确的水文资料。 5. 元朝的巨幅舆图: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之一。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疆域,元朝绘制了许多大型的舆图。 《元一统舆图》: 这是元朝绘制的代表性舆图,据载“图幅甚巨,纸幅一十五幅,可合为一幅,长二丈余,广一丈余”,展现了元朝的整个疆域。 《疆理图》: 另一幅重要的元朝舆图是《疆理图》,该图对元朝的行政区划、交通路线等进行了详细描绘,是研究元朝疆域的重要文献。 《马可·波罗游记》中的地图: 虽然不是中国古代官方绘制的地图,但《马可·波罗游记》中附带的地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中国地理的认知,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 6. 纸张和印刷技术的进步: 纸张和印刷技术的普及,使得舆图的制作和传播更加便捷,也促进了舆图的普及和应用。 七、 明清时期:技术集成与疆域认知的定型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舆图绘制技术进入集大成阶段,同时也面临着西方先进测绘技术的挑战。 1. 《广舆图》与罗洪先: 明代中期,罗洪先集前代舆图之大成,绘制了《广舆图》。该图“囊括天下,兼包四方”,不仅绘制了中国本土疆域,还包含部分海外地区,并且使用了“方里法”等新的测量方法,绘制精度大幅提高。 2. 《大明一统志》中的附图: 《大明一统志》是一部详尽的地理总志,其中也附有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不仅描绘行政区划,还标示了各地山川、关隘、河流等地理信息。 3. 利玛窦与早期西方传教士的贡献: 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利用西方先进的测绘技术,绘制了《山海舆地全图》等地图。这些地图将西方地理学中的经纬度、投影方法等概念引入中国,对中国舆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清朝的官方测绘: 清朝政府高度重视疆域的测绘和管理。康熙年间,组织了大规模的全国性测绘工作,由法国传教士南怀仁、白晋等人主持,利用天文、数学、测量等先进技术,绘制了《康熙皇舆全览图》。 《康熙皇舆全览图》: 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图,它首次采用了经纬度的概念,并且绘制精度远超前代,准确地反映了清朝当时的疆域范围,包括长城内外、漠北、新疆、西藏等地,是研究清朝疆域的重要史料。 《疆域图》与《职方图》: 清朝还绘制了大量的行政区划图和军事地图,如《疆域图》、《职方图》等,用于地方管理、军事部署和边疆巩固。 5. 民族与边界的绘制: 随着疆域的确定,清朝的舆图越来越注重对民族分布、部落聚落以及边界线的准确描绘,这反映了国家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管理需求。 八、 结论:地图承载的疆域叙事与历史回响 从新石器时代的符号到清朝的精细测绘,中国古代舆图的发展史,是中国疆域演变史的缩影。这些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空间的描绘,更是政治权力、军事战略、经济活动、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融合的生动见证。 每一次疆域的拓展或收缩,每一次民族的迁徙与融合,每一次行政区划的调整,都在地图上留下了印记。从《禹贡》的九州幻想,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的盛世繁华,乃至元明清的辽阔版图,地图始终是国家意志的延伸,是统治者管理和认知疆域的利器。 同时,舆图的发展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从早期的经验主义到裴秀的科学纲领,再到沈括的技术革新,以及明清时期中西技术的碰撞与融合,地图绘制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为我们提供了更清晰、更准确的历史视角。 本书《疆域的脉络:中国古代舆图的演进与叙事》试图打破传统地理史和地图史的界限,将舆图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中,通过对不同时期舆图的解读,展现中国疆域的变迁,探究古代中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如何随着时间和空间而不断演变。这些古老的图卷,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这个书名,如同一扇扇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一直坚信,地图不仅是地理信息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记忆的特殊载体。这本书所提及的“疆域变迁”,在我看来,是国家兴衰、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生动写照,而“地图发展”则像是这条变迁之路上的清晰足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穿越时空,从古代先民们对模糊地理概念的描绘,到历代王朝疆域的不断拓展与调整,再到近代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定位。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会如何展现地图在政治、军事、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例如,在边疆地区的划分、管理,以及对外交流中,地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而地图绘制技术的演进,又如何为更精准地认识和控制疆域提供了可能?我期待能读到一些鲜活的案例,比如某次重要的边界谈判,地图是如何成为关键的证据;或者某个时期,因为技术限制,地图上出现了哪些有趣的错误,这些错误又如何随着历史的进程被修正。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通过地图这一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中国这个宏大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评分

乍一听《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幅承载着厚重历史感的古老地图。我一直觉得,地图不仅仅是二维的平面图,它们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产物,更是特定时代社会、文化、政治和科技水平的缩影。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出了地图的“见证”属性,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作者应该会从中国悠久的地图绘制史出发,比如从先秦时期的简图,到汉代的浑天仪地图,再到宋代的《禹迹图》等,讲述不同时期地图的特点和局限。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将“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暗示着作者会深入探讨地图如何记录、反映,甚至影响中国的疆域演变。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朝代,官方地图是如何被用来宣示主权、管理边疆的?那些绘制在地图上的名称,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地图的形状,更能理解它背后的故事,感受地图作为历史的“无声证人”,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

读到《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这个书名,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地图,作为人类认知世界、规划生存的工具,本身就充满了故事。而当它与“中国疆域变迁”这样一个充满动态和戏剧性的主题结合,再辅以“地图发展”这条时间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由点到面、由模糊到清晰的宏大历史画卷徐徐展开。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这两条线索?是沿着时间顺序,讲述不同朝代疆域的变迁,并穿插介绍当时的地图绘制成就?还是会聚焦于几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秦统一后疆域的初步奠定,唐宋时期边疆的互动,亦或是近代以来国家版图的巩固?我特别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边界界定的历史,以及在地图上这些边界是如何被呈现和绘制的。同时,“地图发展”这一部分,也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技术变革,如测绘技术的进步、不同材质地图的演变,甚至是从依赖经验到科学测量过程的转变,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地理,更是关于国家认同、历史演进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眼球。《地图的见证:中国疆域变迁与地图发展》——光是听名字,就仿佛能窥见一条跨越千年的时空长河,其中流淌着帝国的兴衰、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碰撞,而这一切,都被一张张或古老或现代的地图默默记录了下来。我一直对历史地理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绘制在纸上、绢上、石上的线条,不仅仅是地理坐标的堆砌,更是时代脉搏的跳动。想象一下,当一位古代官员奉命绘制边疆图,他笔下的每一寸土地,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危;当一位探险家在未知领域跋涉,他绘制的地图,就是人类认知的边界延伸。这本书似乎在试图串联起这种宏大的叙事,将冰冷的地理信息赋予鲜活的历史温度。我特别好奇,作者会以怎样的视角来解读这些地图?是侧重于政治版图的得失,还是更关注经济、文化交流在地图上的烙印?亦或是探讨地图绘制技术本身的发展,如何从朴素的写实走向科学的严谨?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理解地图如何从工具变成历史的见证者,又如何塑造着我们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在我看来,就像一把开启了古老宝藏的钥匙,它预示着一次关于“中国”版图背后故事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在思考,地图的绘制并非孤立的行为,它深受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技术水平以及人们的认知局限所影响。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在地图上的体现,那将会是非常引人入胜的。我想象中,作者会从古代的“山海经”图开始,讲述先民们对世界的早期想象,再到唐宋时期逐渐精细化的疆域图,以及明清时期在地理测量和绘制技术上的飞跃。特别是清朝时期,随着西方地理学知识的传入,以及对外测量活动的增加,我们现今所熟知的中国轮廓,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那时奠定的。这本书会不会细致地描绘出这些变化,比如某个朝代因为一场战争失去了多少土地,又通过怎样的政治手段将新的区域纳入版图?而地图的发展,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朝廷对疆域的管理和认同?我特别期待能看到一些具体的地图案例分析,结合当时的文献史料,为读者揭示那些隐藏在地图线条背后的复杂历史。

评分

书已经收到,作为商品是没问题。可是书的内容,里面的地图并不能很明确地标明有些朝代的疆域界限,看起来有些困难。

评分

很喜欢的书!值得推荐!

评分

哈哈哈哈哈哈哈就会哈哈哈哈

评分

总体来说很不错,下次还会在京东上买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书很棒,就是比我想象中要短少了些,不过里面对各朝代的地图都有涉猎,感觉还有些简略。总的来说,地图对看历史很有帮助。

评分

了解中国疆域变迁

评分

活学活用的史地书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