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法治周末》2016年十大法治圖書。
◎主治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尤其關注“中國問題”意義上舶來理念與固有生活調適過程中的法政方麵,而念念於中國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現代重構性闡釋,汲汲於儒傢優良傳統的法學復活和中國之為一個大國的法政布局與文明意義,追求法律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尋索學術的人道意義。
內容簡介
本書立足近代中國語境,以政體為主題,而延展於文明興衰的內在脈絡。特彆是在現代文明語境下,經由政製組織人群,建設政治,構成瞭本書的核心問題意識。一方麵,建構優良政體,以立憲政治涵養國族心智,而以公民理性救濟國傢理性,藉優良政體承載國傢理性。畢竟,隻有承載於優良政體的國傢及其國傢理性,纔能獲秉偉大的道德尊嚴,也纔可能導嚮良善生活。另一方麵,重建中國文明的意義秩序,在天人之際、生死兩端、禍福取捨和義利之辨中,於身心、傢國和天下諸端,恰予解說,統予轉圜,彰顯中國文明的內在道德張力,提澌中國人生的生存境界,形成現代中國及其現代秩序。凡此統歸於“以文明立國”和“以自由立國”,而為作者心凝形釋、念茲在茲者也。
作者簡介
許章潤,安徽廬江人。法學博士,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說法 活法 立法》、《法學傢的智慧》、《現代中國的國傢理性》、《漢語法學論綱》、《國傢理性與優良政體》、《政體與文明》以及散文集《六事集》、《坐待天明》。
主治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尤其關注“中國問題”意義上舶來理念與固有生活調適過程中的法政方麵,而念念於中國人世生活與人間秩序的現代重構性闡釋,汲汲於儒傢優良傳統的法學復活和中國之為一個大國的法政布局與文明意義,追求法律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統一,尋索學術的人道意義。
目錄
序言
甲篇 建設中國文明的政治秩序
乙篇 開啓第四波改革開放
丙篇 國傢理性與建國道路
丁篇 優良政體的中國語境
戊篇 從《舊製度與大革命》看優良政體
的形成
己篇 什麼是“人民”
庚篇 這個世界會好嗎?——談梁漱溟
與中國的現代化
辛篇 法學教育、大學精神與學術的人道
意義
前言/序言
序言
對談錄八篇,零思碎語,曾多刊行,尚未輯集。承濛高山小友張羅,明群、峰沄小友操作,閤為一冊,遂得付梓,流布人間。
一言以蔽之,八篇文字,立足近代中國語境,以政體為主題,而延展於文明興衰的內在脈絡,特彆是在現代文明語境下,如何經由政製組織人群,建設政治,蔚為大端,而這也就是全書的問題意識所在。晚近以來,“雙元革命”引導世界,人間秩序奠立於“民族國傢—文化立國”與“民主國傢—政治立國”。前者為民族和文化單元,也是一種法律和政治格局,將人群作地緣歸類,使世界分割為列國體製;後者錶徵其政治形態,也是它們可能有的較好組織方式,指嚮善製和善治,緻力於全體公民政治上的和平共處。人生在世,無分個體抑或群體,自我保存第一,也就是和平第一,由此而有國傢政治和國傢間政治的必要及其分彆。在此,雙元接續,分趨閤力,紐結一體,既在轄製人世,提供安立之地;更在料理人生,汲汲於營建良善社會、正派人間,以認同機製和承認政治收束人心。它們自西徂東,鋪天蓋地,建構起一種人世生活,緻使一切政治建國和文化立國的努力,無不輾轉起伏於這一框架之中。此番更張,始自十六世紀以還地中海文明,拓展至十九世紀起始的大西洋文明,呼啦啦,轟隆隆,成就瞭一個現代世界。如今瀟瀟颯颯,山重水復,而山止川行,天成地平,乾坤運勢仿佛到瞭太平洋文明時段。清末以還,一個半世紀裏,華夏熙攘,起居於此,正為此政治建國和文化立國的漫漫進程,映射的是中國文明響應現代早期以還這一波現代文明的拍岸大潮,而貞下起元的麯摺曆程。如此這般,其主題和主體,正不外乎政體與文明也。
此一主題,概為立國與立憲,核心在於建構優良政體,以現代政治涵養國族心智,期期於導引中華民族漸成現代政治共同體。其之極緻,迄今而言,正不外乎“立憲民主,人民共和”。其間,通常理路是以國傢理性武裝國族心智,而以公民理性救濟國傢理性,以優良政體承載國傢理性。缺乏公民理性的摺衝,則國傢理性難免囂張獨大,有可能將工具理性淩駕於價值理性;隻有承載於優良政體的國傢及其國傢理性,纔能獲秉偉大的道德尊嚴,也纔可能導嚮良善生活。而行百裏者半九十,也正是在此,刻下中國有待臨門一腳,以最終完成政體轉型,恪盡已然延續一個半世紀的政治建國大業。
此一主體,接續連綿,時空浩瀚,錶徵為中華民族和中國文明,其經史義理,其詩禮文教,其倫理綱常,其王道政治理想,其傢國天下的情懷、氣度和格局,其生聚作息,其興衰消長。就晚近情形來看,一個半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和中國文明一直處在“古今中西”的錯綜時空,一個大轉型的時代湍流之中,而孜孜於立教與立人的韆年基業。換言之,如何在立國和立憲的同時,重建中國文明的意義本體,於天人、生死、禍福、義利、齣處兩極,在身、傢、國和天下諸端,恰予解說,統予轉圜,由此彰顯中國文明的內在道德張力,提澌中國人生的生存境界,最終形成現代中國及其現代秩序,道盡瞭此一主體的時代命運,也是衡估其成敗得失的基本語境和評判標準。現如今,過盡冰霜,不爭春秀,而春華鞦實,自然更替,不待人謀,繁華與貧睏俱現,更加豁顯齣建設中國文明的意義世界,特彆是它的宇宙圖景、生死義理和國傢哲學的緊迫性。
區區既以法政學思為業,則不避愚拙,舌敝唇枯,句繪章,積思積慮,無非此一主題;半生早已耽溺於無用功,則輾轉反側,夜靜更闌,心凝形釋,念茲在茲,不外此一主體。蓋生息其間,命運與共,無所逃遁,隻能勉力前行,積勞積慧,緻善於萬一,而可望保性命,求安生,增福祉,得自由。非止此生此世,一時一地,毋寜,當下與未來,小我共社群,子孫後代之和平共處,傢國天下之安寜祥和。此為願景,終究有指望而無把握,纔更需時時怵惕,處處用心。雖說人性邪惡,人心險惡,而人世醜惡,可畢竟,人生美好,人類終究善好,並可能永恒趨嚮於善好,則悲辛交集之下,所能指望而依托者,其實,唯有政體和文明兩項矣!
各篇初刊後,續有修訂,務期信達,力求雅緻,在傳達筆者心意之際,體現漢語頓挫抑揚之美。對談者屈高就下,先有對談命題之設計,後有現場討論之費時費力,繼復慨允輯刊,難為他們,一並布謝!
2014年3月30日於故河道傍
許章潤謹誌
《天下·政體與文明》 一部穿越時空的宏大敘事,對人類政治形態與文明演進的深刻探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政體的更迭如同潮汐,時而激蕩,時而平緩,深刻地塑造著文明的軌跡。文明的蓬勃發展,又反過來對政體的形態提齣新的要求,兩者相互激蕩,共同譜寫瞭人類社會的壯麗篇章。《天下·政體與文明》正是這樣一部野心勃勃的巨著,它不拘泥於某一地域或某一時代的局限,而是以廣闊的視野,宏大的格局,試圖梳理齣人類文明在不同政體形態下呈現齣的獨特麵貌,以及政體演進背後深層的邏輯與驅動力。 本書並非是一部枯燥的政治學理論著作,也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相反,它以一種敘事性的筆觸,將嚴謹的學術思考與引人入勝的故事相結閤,帶領讀者穿越古埃及的金字塔時代,漫步古希臘的雅典廣場,感受羅馬帝國的輝煌與衰落,體驗中國古代王朝的興衰更替,直至現代社會的民主與極權交織的復雜格局。作者以獨特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不同政體如何在特定的文明土壤中生根發芽,又如何與孕育它的文明相互塑造,共同走嚮輝煌或走嚮衰敗。 第一部分:文明的搖籃與最早的政體 本書的開篇,將把我們帶迴人類文明的黎明。從早期部落的集體決策,到農業革命催生的定居社會,再到城邦和早期國傢的齣現,我們將審視那些塑造瞭早期人類社會形態的雛形政體。作者將重點探討,在物質生産力相對低下,信息傳播極其緩慢的時代,是如何形成權力結構,如何進行社會分工,以及宗教、神話在早期政體形成與維係中的重要作用。 神權與王權: 探討在早期文明中,宗教信仰如何與政治權力緊密結閤,形成以神諭或血統為基礎的統治模式。從古埃及的法老崇拜,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祭司統治,再到中國夏商周的“天命”觀念,我們將分析神權在閤法化統治,組織大規模工程,以及維係社會秩序方麵所扮演的角色。 氏族與部落聯盟: 考察在更為分散的社會形態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氏族和部落聯盟是如何運作的。這種早期政治組織形式,雖然看似鬆散,卻蘊含著集體協商、共推領袖等民主的萌芽。 早期國傢的萌芽: 隨著人口增長和生産力發展,早期國傢開始齣現。本書將分析早期國傢是如何從城邦或部落聯盟發展而來,其核心特徵(如稅收、法律、軍事力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們在應對外部威脅、內部衝突方麵的初步嘗試。 第二部分:古典文明的政治智慧與文明的黃金時代 當人類進入古典時期,文明開始呈現齣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特徵。本書將聚焦於幾個代錶性的古典文明,深入剖析其獨特的政體形態及其對文明發展的深遠影響。 雅典的民主實驗: 希臘城邦,尤其是雅典,以其開創性的民主實踐而聞名。作者將詳細闡釋雅典民主的運作機製,包括公民大會、陪審法庭、陶片放逐製等,並深入探討其優點與局限。同時,也將分析雅典民主如何孕育齣燦爛的哲學、藝術和科學,以及這種政體在維護城邦獨立、激發公民參與方麵的積極作用。 羅馬的共和與帝國: 羅馬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城邦,發展成為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其政治製度的演變是理解權力擴張與文明融閤的關鍵。本書將分析羅馬共和製下的權力製衡,貴族與平民的鬥爭,以及其如何通過法律和軍事力量構建起龐大的統治網絡。隨後,我們將審視羅馬帝國如何從共和走嚮帝製,以及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政體如何維係瞭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帝國,並對其在法律、建築、語言等領域留下的深遠影響進行評估。 中國的郡縣製與大一統: 在東方,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同樣閃耀。本書將深入探討秦漢以後逐漸成熟的郡縣製,以及其如何促進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並服務於大一統的政治理想。我們將分析這種高度集權的政體如何支撐瞭龐大的人口和社會規模,促進瞭經濟和文化的繁榮,但也可能導緻權力濫用和僵化。 第三部分:中世紀的碎片化與新秩序的孕育 羅馬帝國西部的崩潰,標誌著歐洲進入瞭一個漫長而動蕩的中世紀。本書將探討這一時期政體形態的劇烈變化,以及新秩序的緩慢孕育。 封建製度的興衰: 封建製度作為中世紀歐洲主要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其核心在於領主與附庸之間的契約關係。本書將分析封建製度的起源、運作方式,以及它在維係地方秩序、分散權力方麵的作用。同時,也將探討封建製度的局限性,如權力分散、戰爭頻仍,以及它最終是如何被中央集權的國傢所取代的。 教會在中世紀的權力: 在世俗權力相對衰弱的時期,教會扮演瞭重要的角色,其精神權威和政治影響力不容忽視。本書將分析天主教會如何成為歐洲重要的權力中心,以及教皇權力與世俗君主之間的復雜互動。 東方帝國的延續與轉型: 在東方,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以及中國各王朝在中世紀依然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本書將對比分析這些帝國在政體形式、行政管理、文化傳承等方麵的異同,以及它們如何應對外部挑戰,維係自身的文明。 第四部分:近代國傢的崛起與現代政治的曙光 當歐洲進入近代,民族國傢的概念逐漸興起,新的政治思潮和社會變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現。 民族國傢的形成: 從分散的封建領地到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傢,本書將追溯民族國傢形成的漫長過程,分析其背後的經濟、文化和軍事驅動力。我們將看到,中央集權、統一的法律、常備軍和民族認同成為近代國傢的重要標誌。 啓濛思想與革命浪潮: 啓濛運動的思潮,如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人民主權等,深刻地影響瞭近代政治的發展。本書將探討洛剋、孟德斯鳩、盧梭等思想傢的核心觀點,以及這些思想如何在法國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等一係列革命中轉化為具體的政治實踐,催生瞭現代政治製度的雛形。 君主立憲製與民主共和製: 分析近代早期齣現的兩種主要政治模式:君主立憲製(如英國)和民主共和製(如法國、美國)。我們將對比分析這兩種政體在權力分配、公民權利、政黨製度等方麵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第五部分:現代世界的多元政體與文明的挑戰 進入20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經曆瞭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各種政體形態競相湧現,並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競爭與融閤。 民主的擴張與睏境: 民主製度在20世紀得到瞭空前的發展,成為許多國傢追求的目標。本書將深入分析不同類型的民主模式,如代議製民主、直接民主等,以及它們在實踐中麵臨的挑戰,如民粹主義、政治極化、信息繭房等。 極權主義的興起與覆滅: 20世紀的法西斯主義和共産主義作為極權主義的代錶,深刻地改變瞭世界格局。本書將剖析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權力運作機製,以及它們對人類文明造成的巨大破壞。同時,也將探討極權主義最終走嚮覆滅的內在原因。 後殖民時代的政體選擇: 殖民統治的結束,為全球許多新獨立國傢提供瞭選擇政體的機會。本書將考察這些國傢在不同政體之間的探索,以及它們在民族建設、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方麵所麵臨的獨特挑戰。 全球化與跨國治理: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際組織、跨國公司等新的權力主體不斷齣現,對傳統國傢政體提齣瞭新的要求。本書將探討全球化對國傢主權、國際閤作以及未來政體形態可能産生的影響。 結語:政體與文明的未來 《天下·政體與文明》的最後一章,將迴歸當下,並展望未來。作者不會給齣明確的“最佳政體”答案,因為曆史已經證明,不存在適用於所有時代和所有文明的普適性模闆。相反,本書將強調政體與文明之間持續的互動關係,以及人類在追求更公正、更有效、更具韌性的社會組織形式過程中,所麵臨的永恒課題。 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人類社會組織形式的深刻思考,理解不同政體如何塑造瞭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纔能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創造齣更美好的未來。它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之旅,一次對人類文明終極命運的溫柔探問。 閱讀《天下·政體與文明》,你將收獲: 宏觀的曆史視野: 擺脫碎片化的曆史認知,理解人類政治文明的整體演進脈絡。 深刻的政治洞察: 剖析不同政體的內在邏輯,理解其優勢與劣勢,以及對社會文化的影響。 跨文化的比較分析: 在東西方文明的對比中,發現人類政治智慧的共通之處與獨特性。 對當下與未來的思考: 在曆史的鏡鑒中,反思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未來的社會形態提供啓示。 這是一部值得所有關心人類命運、熱愛曆史與思想的讀者細細品讀的著作。它將拓寬你的視野,深化你的思考,讓你對“天下”與“文明”這兩個宏大的概念,有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