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本《史记》,《赵世家》与《晋世家》所载自相矛盾,程婴与公孙杵臼舍生取义,救下赵氏孤儿,是确有其事还是文学的演绎?魏孝文帝迁东都,着汉服,操汉语,*盘汉化,然改革不过数十年,六镇起义,北魏分崩离析,问题出自何方?当历史变成了文学,真相敷衍为杜撰,感性取代了理性,我们需要怎样的视角阅读历史?《大写的历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厘清历史记载的隐讳歪曲,找寻被刻意忽视的另一面。
涂脂抹粉后的历史
真相难觅
——“赵氏孤儿”背后的历史重构
孔门造圣运动
汉武帝“建元改制”的政治风波
汉代“独尊儒术”表象的背后
汉代“表章六经”的政治文化学意义
歧路彷徨:“党锢之祸”与汉末儒林群生相
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的交锋
国策与国运
——析汉武帝身后的政治走向
当虚幻的理想撞上坚硬的现实
——王莽改制的悲剧
《隆中对》的怪圈
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政治博弈:魏孝文帝迁都
千古楷模:贞观之治
从“陈桥驿兵变”到“杯酒释兵权”的演进
——赵匡胤的胆略与权谋
为人臣的智慧
未央宫的奇冤
功高震主,祸患将至
——君逼将反的故事
君子斗不过小人
战略均势与弭兵大会
从争霸到兼并
——晋阳之战的标志性意义
中国古代王朝崛起战争中的战略指导
——以秦汉时期为中心
晋景公与齐晋耋之战
柏举之战
争霸战争重心的南移
兵者,诡道也
兵无常势
——韩信“背水阵”揭秘
“五兵之中,唯火最烈”
——火攻与赤壁之战
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萨尔浒之战
先秦野战歼灭战的典范
——长平之战
《大写的历史 被遗忘的历史事件》:
汉代“表章六经”的政治文化学意义一、“表章六经”与独尊儒术的历史进程汉帝国崛起并在武帝朝达到鼎盛,当然是多种因素决定的,但选取儒家作为帝国的统治思想,以儒家为主,整合法家、道家的思想文化政策,则是众多因素中十分重要的一条。这一思想文化制度的确立,对汉帝国制度的完善、伦理道德的确立、政治的运作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很显然,武帝朝的改革,首先是从思想文化人手的。因为不解决思想问题,改革不可能顺利进行;选择正确的统治思想,关乎王朝的长治久安。为解决黄老思潮所倡导的垂拱无为的政治风气,意欲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的儒学。儒学最擅长的就是制礼作乐,搞制度建设和伦理道德建设。黄老学说所短,正是儒家学说之所长。和黄老相比,儒家的学说是积极有为的,是进取的。统治阶层选取儒家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就是发出了大汉帝国的政治要由循默无为转变为积极有为的信号。
儒学的最早推手不是汉武帝,而是以窦太后的娘家侄子窦婴和田蚧为首的一个政治集团,建元元年(前140)十月,即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选拔帝国统治人才。就在这次人才选拔中,丞相卫绾提出一个不同寻常的建议:“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卫绾提出这个建议,显然是透漏出当政者欲统一思想的意思。
但此时朝廷大政仍然掌握在喜好黄老之术的窦太后手中,卫绾的举动是对她的权威的挑战,不久即遭到清算罢相。而其实卫绾背后的真正推手是窦婴和新贵田蚧。窦婴与田蚧二人“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在他们周围已形成一个儒学政治集团,他们是不会甘心于卫绾的废黜而放弃对掌控政局的尝试的。
但是,不久窦婴、田蚧、赵绾等人就和窦太后发生了激烈冲突:“太后好黄老言,而婴、蚧、赵绾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在罢免“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贤良方正之后,继而“贬道家言”,向黄老之术开刀,这就接近独尊儒术了。但他们的行动遭到窦太后强有力的反击。建元二年(前139),赵绾奏请以后不再向窦太后奏事,欲将窦太后排斥出政局,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而免丞相婴、太尉蚧”,独尊儒术的行动遭遇挫折。
不过,窦婴、田蚧罢相以及赵绾、王臧下狱死,并没有影响整个独尊儒术运动的推行。一方面“务推隆儒术”的田蚧因与武帝母亲王太后关系密切,故仍然对朝政有着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大批儒生通过招贤良文学进入到统治阶层,对朝政施加自己的影响。他们都是儒学的坚定拥护者和将儒学定为官方学说的强有力的推动者。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两位治“春秋公羊学”的专家董仲舒和公孙弘。
公孙弘可以说是推动儒学上升为官学的一个十分关键的人物,但他本身在经学方面没有什么造诣,也不是什么正宗的春秋公羊学家,只是“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之所以打起“春秋公羊学”的旗帜,不过是他干禄的手段而已。
在汉武帝时举贤良文学,那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了。老的政客总是容易哄小皇帝,公孙弘就很能哄汉武帝。他这个人非常工于心计,“外宽内深”,他做了一件事不仅使得窦婴、田蚧等推隆儒术的成果得以巩固,还作为历史的成果延续下去,那就是把博士官由皇帝的顾问官变成了教育官。他向汉武帝建议:“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如果说公孙弘运用政治手腕,让儒家的博士官控制了教育权,控制了候补文官的选拔权,从帝国政策方面奠定了儒学复兴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真正的“春秋学”大师董仲舒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则是通过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专门教育机构来推广儒学。这两条措施,奠定了儒学在汉王朝的主流学说地位,从此遭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劫的儒学有了官方的大力支持,很快繁荣起来:“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此外,董仲舒还从理论上给予公孙弘呼应,在《天人三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议,并从“天人感应”的角度做了说明。董仲舒与公孙弘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统一,完成了将儒学定为汉帝国官方学说的程序。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深入历史迷宫的“探险”。作者在每一章节的转折处都设置了极具挑衅性的问题,但往往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下一段看似不相关的叙事。这种设置,使得读者的心绪始终处于一种被调动、被引导的状态,绝无半刻的松懈。令我特别佩服的是作者在考据上的细致入微。他引用了大量的一手文献、地方志甚至是私人信件的片段,这些材料的引用极其精准,仿佛信手拈来,却又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为他那些“被遗忘的事件”提供了无可辩驳的支撑。但这种严谨并不妨碍其叙事的文学性,反而提升了其厚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政治敏感或权力禁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游刃有余的笔法——他没有进行直白的批判,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描摹,让事件本身的荒谬性和残酷性自然地浮现出来,这比任何激烈的谴责都更有力量。这本书成功地将历史的学术性与文学的感染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平衡点。
评分坦率地说,初读此书时,我曾感到一丝困惑,因为作者似乎完全放弃了传统历史写作中对因果链条的清晰梳理。他更像是一位考古学家,将挖掘出的不同时代的遗物毫无顺序地摆放在一起,任由读者自己去拼凑关联。例如,他会突然从一个关于罗马帝国晚期税制改革的论述,无缝衔接到一个十八世纪某个殖民地农民起义的细节描写。这种非线性叙事方式,初看之下似乎有些散漫和晦涩,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适应。然而,当我放下寻找“标准历史逻辑”的执念后,我开始领略到作者的深意:他试图揭示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历史结构——那些看似无关的事件,在时间的洪流中,其实是以一种我们未曾察觉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这种“潜流”的揭示,远比表面的因果更耐人寻味。全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是它对“必然性”的彻底颠覆。它提醒我们,那些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历史必然性”,在当时可能只是一系列偶然性的叠加。这种对历史偶然性的强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当下现实的反思,让人忍不住去思考我们现在的“必然”,未来又会被如何审视和遗忘。
评分我以为我会从这本书中学到许多具体的、关于“被遗忘事件”的知识点,但读完后,我发现我获得的更像是一种看待历史的“方法论”或者说是一种“怀疑精神”。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他没有变出新的兔子,而是让我们看清了魔术箱的构造。书中充斥着对传统史观的解构,他不断地质疑那些被重复讲述的“英雄事迹”和“时代主旋律”,并将聚光灯投向那些被主流叙事边缘化的声音和群体。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脑海中已经固化的历史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我所知道的历史,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发生过的,又有多少是后来被塑造和强化的?作者的叙述风格非常冷静、客观,甚至带有一种超然的疏离感,但正是这种冷静,反而让那些被揭示出来的历史真相更具冲击力。它不是一本提供安慰的历史书,而是一本挑战你既有认知的工具书。我推荐给所有对历史抱持着某种既定看法,并渴望被颠覆和重新教育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能持续地对“已知的历史”保持一种健康的、必要的怀疑。
评分读完全书后,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结构和叙事节奏出乎意料地跳跃,与其说它是一部连贯的史著,不如说它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历史碎片集锦”。作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空间之间穿梭,使用的语言风格也随之大变,仿佛是借用了不同时代史官的口吻。有一段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某个失传乐器重建过程的描述,其语言典雅、考据严谨,仿佛能闻到羊皮纸和墨水的味道;而紧接着,对某个工业革命时期罢工事件的记录,又是那种直白、充满底层呐喊的口吻,充满了张力与愤怒。这种看似不和谐的拼贴,实际上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场,迫使读者不断地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自我调适。我个人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无名之辈”的故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深沉的同情。他从不赋予这些人物英雄的光环,只是冷静地记录下他们的挣扎与最终的消亡,让“被遗忘”本身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控诉。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明确的结论,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阅读历史的全新路径,一条通往那些被时间磨损的角落的小径。它迫使你接受历史本身的不完整性与碎片化,这比任何一本面面俱到的通史都要来得真实和震撼。
评分这本《大写的历史 被遗忘的历史事件》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它仿佛在向我们宣告,那些被主流叙事匆匆带过、甚至刻意隐去的真实图景,正等待着被重新审视。我拿到书后,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略带陈旧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这与书名所暗示的“被遗忘”的主题形成了奇妙的呼应。我带着一种寻宝者的心态翻开了第一章,期待着能揭开某个尘封已久的谜团。我原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古代文明兴衰的宏大叙事,或者是某场战役中鲜为人知的转折点,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挖掘那些渗透在日常生活肌理中的微小变迁。比如,书中有一章详细描绘了中世纪某个小镇上关于“面包价格稳定委员会”的设立过程,这听起来极其枯燥,但作者的笔触却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让人不禁思考,即便是最不起眼的日常规则,其背后的权力博弈和民间呼声是何等复杂微妙。这种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历史的视角转换,对我来说是一次新鲜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过去对“历史”的定义,让我开始关注那些被“大写”遮蔽的“小写”人生。它不提供廉价的惊叹,而是要求读者慢下来,去感受历史的重量,而不是重量级人物的背影。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后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很好 很实用
评分大致翻看了一下,感觉不错。
评分好得很啊哈哈哈哈
评分品质优
评分满意!
评分孩子喜欢。
评分好得很啊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