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從愛迪生到《阿凡達》,美國著名電影學者道格拉斯·戈梅裏和剋拉拉·帕福-奧維爾頓的這部電影史著作包羅萬象,是目前市場上寫得清晰、有條理和適用的教材。作為一部可讀性強的入門教材,《世界電影史》不僅論及多年來重要的影片、導演及電影機構,而且也考察瞭電影的生産、發行、放映、技術和接受。這部教材按曆史順序分為四個部分,以技術的變化為時間軸: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無聲片時代;第二部分從聲音的齣現開始,從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從1951年到1975年,探討電視齣現和發展後的電影;第四部分是從1975年到2010年,集中討論傢庭錄像機的齣現和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內容簡介
作為一部可讀性強的入門教材,《世界電影史》不僅論及多年來重要的影片、導演及電影機構,而且也考察瞭電影的生産、發行、放映、技術和接受。
這部教材按曆史順序分為四個部分,以技術的變化為時間軸: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無聲片時代;第二部分從聲音的齣現開始,從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從1951年到1977年,探討電視齣現和發展後的電影;第四部分是從1978年至今,集中討論傢庭錄像機的齣現和數字化轉型的影響。
作者簡介
道格拉斯·戈梅裏,美國馬裏蘭大學帕剋分校菲利普美林新聞學院教授,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威斯康星大學、紐約大學、烏得勒支大學客座教授。齣版《誰擁有媒體》《電影史:理論與實踐》《好萊塢製片廠製度》《媒體與社會》《高端媒體》《美國廣播的曆史》《分享的樂趣:電影史在美國的錶述》、《聲音的齣現:曆史》等著作。剋拉剋·帕福·奧維爾頓(Clara Pafort-Overduin),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電影電視係主任、國際影院票房研究小組。 秦喜清: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所研究員,電影學博士,中國電影傢協會會員。
曾赴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伊麗斯學院做訪問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早期電影史、比較電影史、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和實踐以及西方現當代美學思潮。曾齣版專著《讓-弗·利奧塔:獨樹一幟的後現代理論傢》、《歐美電影與中國早期電影1920—1930》、《西方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批評、實踐》,參與編寫《中國電影史》,並發錶論文、評論多篇。
剋拉剋·佩福特·歐沃杜因(Clara Pafort-Overduin),荷蘭烏得勒支大學電影電視係主任、國際影院票房研究小組。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從愛迪生到《阿凡達》,道格拉斯·戈梅裏和剋拉拉·帕福-奧維爾頓的這部電影史著作包羅萬象,是目前市場上寫得*清晰、*有條理和*適用的教材。無論是閱讀還是教學,這史學著作都令人滿意。
——彼得·德切尼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本書對世界電影發展做瞭全麵概述,除此之外,它還示範瞭如何做電影史研究,包括組織材料及討論這些材料的含義。
——休·麥剋卡尼 美國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學
★道格拉斯·戈梅裏和剋拉拉·帕福一奧維爾頓撰寫瞭一部齣色的教材,內容極為廣泛,涵蓋瞭100餘年的電影演進曆史。《世界電影史》是一部迷人著作,讀者會從中獲得理解電影史的當代視角,本書將為電影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馬修·漢森 美國東密芝根大學
目錄
前 言 1
鳴 謝 1
第一部分 無聲電影時期(1895—1927)
第一章 電影的發明和創新 7
引 言 8
電影的誕生:魔術燈 9
托馬斯·愛迪生:美國的發明傢 11
放映的創新:盧米埃爾兄弟 12
專利大戰和新策略 13
雜耍錶演與電影放映 15
集市與電影放映 16
鎳幣影院的到來 16
吸引力電影 18
美國的無專利約束電影 22
世界各地的電影 24
電影發行模式 26
個案研究 1 在美國哪些人是早期電影的觀眾? 28
第二章 好萊塢的勝利 29
引 言 30
製片、發行、放映的中心——好萊塢 30
獨立電影公司的市場控製 31
産品差異化:故事片 32
用明星吸引觀眾 33
製片廠:完美的製片體係 35
控製銀幕:派拉濛連鎖 36
世界性發行 37
完美影院:電影宮放映 39
反對電影:進步主義者宣戰 44
部分審查的到來 46
好萊塢獲得社會地位 48
個案研究2 政府控製觀眾看什麼——德國和美國的電影審查之戰 51
第三章 好萊塢確立經典敘事風格 53
引 言 54
經典好萊塢敘事風格的本質 56
導演的印記 62
好萊塢的專業人纔 64
喜劇風格大師 67
被“移植”的歐洲人 71
經典好萊塢敘事風格和聲音 73
個案研究3 經典好萊塢電影製作風格的接受 74
第四章 歐洲電影 77
引 言 78
瑞典的現實主義電影 79
法國的實驗派 81
立體派與電影 82
達達主義與電影 84
超現實主義與電影 84
法國印象派 85
主要的法國印象派導演 89
德國錶現主義 92
錶現主義的風格特點 93
知名德國導演 96
德國錶現主義的持續影響 99
被遺忘的曆史 101
個案研究4 卡爾·德萊葉—— 一個丹麥的獨行者 103
第五章 電影的實驗:蘇聯電影 105
引 言 106
十月革命前的俄國電影 106
俄國革命:新社會的初期 108
構成主義 110
列夫·庫裏肖夫 111
蘇聯濛太奇 112
謝爾蓋·愛森斯坦:理論傢和電影導演 114
現實主義實驗:吉加·維爾托夫和埃絲特·舒布 115
傳統主義者:費謝沃洛德·普多夫金 118
局外人:亞曆山大·杜甫仁科 120
蘇聯濛太奇的結束 122
個案研究5 電影史評價——以敖德薩階梯為例 124
第二部分 好萊塢製片廠時期(1928—1950)
第六章 有聲片的齣現和製片廠製度 131
引 言 132
有聲片的發明 132
創新和擴散 133
好萊塢的大公司 138
好萊塢的小公司 148
社會-經濟的震動 152
第二次世界大戰 154
個案研究6 歐洲有聲片的齣現:荷蘭國傢電影生産的勝利 158
第七章 好萊塢電影製作的第一個黃金時期 159
引 言 160
有聲片采納經典好萊塢敘事風格 160
類型與明星 165
歌舞片 167
黑幫片 169
恐怖片 171
西部片 172
喜劇片 173
戰爭片 174
黑色電影 175
科幻片 176
電影作者 177
製片人 178
好萊塢的技術人員 179
導 演 181
短片:新聞片和動畫片 187
色彩的齣現 189
第一個黃金時期的結束 190
個案研究 7 電影是如何影響電影觀眾的
——在口述史的幫助下重建電影和觀影的意192
第八章 歐洲電影:法國、英國、德國、意大利 193
引 言 194
專利戰和語言障礙 195
法 國 197
著名法國導演 198
英 國 206
英國製片人、導演和明星 206
德 國 210
意大利 210
意大利導演 213
個案研究8 歐洲的電影觀眾到底喜歡什麼
——在電影排片和統計學的幫助下重構觀眾的趣味 218
第三部分 電視時代(1951—1977)
第九章 電視、寬銀幕和彩色片 225
引 言 226
好萊塢片廠新體製 226
技術創新 229
彩色寬銀幕畫麵 231
特藝色 231
西尼俄拉瑪寬銀幕 232
立體電影 233
西尼瑪斯柯普 233
維斯塔維興 234
潘那維申和伊士曼彩色 235
電視上的好萊塢 235
深夜秀 236
周六晚間電影 238
電視電影 239
好萊塢片廠體製 241
作為社會變革力量的好萊塢 251
個案研究9 電影協會:電影放映的另類空間 254
第十章 好萊塢電影製作的轉型 255
引 言 256
經典好萊塢電影體製的穩定性 257
好萊塢類型片中的新舊導演 259
好萊塢類型的循環 266
西部片 267
黑色電影 274
歌舞片 276
喜劇片 277
情節劇 278
1960年代的“新”類型片 280
大 片 281
個案研究10 羅賓·伍德:一個改變瞭好萊塢電影地位的評論傢 285
第十一章 歐洲藝術電影 287
引 言 288
現代電影運動的原型:法國新浪潮 289
新浪潮美學 291
三位新浪潮導演 294
“二戰”後的德國電影 300
新德國電影 302
三位新德國電影導演 303
國際電影藝術傢個體 306
藝術電影時代之後 317
個案研究11 美國的藝術電影影院 318
第十二章 電影工業的不同選擇: 蘇聯、澳大利亞、日本及東歐、南美洲 319
引 言 320
確立影響範圍:好萊塢和蘇聯 320
東 歐 324
南美洲 334
新澳大利亞電影 337
日 本 340
個案研究12 電影節的重要性 349
第四部分 從視頻到數字時代(1978—2010)
第十三章 1978年以來的當代世界電影史 355
引 言 356
中國電影 357
丹麥的道格瑪95 370
印度電影 372
未 來 379
個案研究13 數字時代的電影史研究 380
第十四章 好萊塢的繁榮 381
引 言 382
六大公司 382
新放映方式——傢庭視頻 390
獨立電影 392
仍在繼續的經典好萊塢敘事風格 397
未 來 401
個案研究14 詹姆斯·卡梅隆《阿凡達》的接受 403
參考文獻 405
片名索引 434
人名索引 449
公司索引 461
精彩書摘
★從愛迪生到《阿凡達》,道格拉斯·戈梅裏和剋拉拉·帕福-奧維爾頓的這部電影史著作包羅萬象,是目前市場上寫得*清晰、*有條理和*適用的教材。無論是閱讀還是教學,這史學著作都令人滿意。
——彼得·德切尼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
★這本書對世界電影發展做瞭全麵概述,除此之外,它還示範瞭如何做電影史研究,包括組織材料及討論這些材料的含義。
——休·麥剋卡尼 美國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學
★道格拉斯·戈梅裏和剋拉拉·帕福一奧維爾頓撰寫瞭一部齣色的教材,內容極為廣泛,涵蓋瞭100餘年的電影演進曆史。《世界電影史》是一部迷人著作,讀者會從中獲得理解電影史的當代視角,本書將為電影研究打下堅實基礎。
——馬修·漢森 美國東密芝根大學
前言/序言
第二版《世界電影史》
《世界電影史》的主旨是概要描述電影製作和觀賞的各種技術、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的主要産業和國傢體製、不斷變化的敘事審美策略,以及電影製作和觀賞的社會條件,並注意民族國傢的政治實踐對電影製作和觀賞的塑造作用。我們無意妄言本書囊括瞭所有的曆史分析。我們所做的是概述認為最有益的問題和爭論,並盡可能清晰、完整、有條理地把它們解釋清楚。
我們的曆史分析以21世紀初作結,這是因為用上述曆史方法無法分析的事件。我們仍陷於變化之中,而這些變化的影響尚未完全顯現。例如,電影視頻的下載還將持續多久?將來它是否仍受電影人的控製?盡管我們沒有對這些變化做齣分析,但為讀者提供瞭一個係統的分析方法。《世界電影史》鼓勵讀者質疑所有關於電影源起及發展的著述的前提、邏輯和事實,鼓勵讀者自己開展有創見的電影史研究。
曆史是一種選擇
我們認為史無定論,永遠是一傢之言。著述者對絕對需要寫入曆史的和應該排除在曆史之外的東西會做齣選擇,他們還會選用自己偏愛的理論和方法。我們認為電影史不應局限於電影本身,因此選擇把電影的製片、發行和接受寫進曆史。我們要讓讀者理解:是什麼讓你覺得有必要瞭解電影的製作者;電影是在什麼條件下製作的;把劇本變成電影時有哪些可用的技術手段;電影是如何,並在何地發行的;觀眾能在什麼地方看電影;某些電影的流行程度因觀眾而異,這是為什麼?我們將嚮讀者錶明這些不同方麵是如何彼此關聯的。比如當討論某種電影風格時,我們不僅會討論它的攝影特點,而且也會分析這些電影産生和放映的語境。
本書集中討論虛構劇情長片。這意味著我們略去瞭紀錄片、實驗電影和動畫片。但是如果這幾種電影對虛構電影的發展産生瞭影響,我們還是會論及它們。
《電影藝術的演變:從默片先聲到數字新紀元》 本書導讀: 電影,作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其發展曆程是一部關於技術革新、美學探索和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而深入的電影藝術史梳理,重點關注那些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電影麵貌的關鍵轉摺點、流派、導演和技術突破。我們不將電影視為孤立的娛樂産品,而是將其置於其誕生的文化、政治和經濟背景之下進行考察。 本書的敘事跨越瞭超過一個世紀的影像發展史,從盧米埃爾兄弟的早期紀錄式短片,到二十一世紀數字攝影和全球化敘事的復雜格局。我們力求在詳盡的曆史敘述中,保持對電影內在藝術性的關注,解析影像語言如何隨著時間推移而成熟、演變並最終分裂齣無數的風格和地域性錶達。 第一部分:電影的誕生與早期實驗(1895-1927) 本部分聚焦於電影從一項新奇的遊藝項目,蛻變為一門成熟的藝術形式的初期階段。 從“奇觀”到“敘事”: 我們首先考察愛迪生和盧米埃爾兄弟在捕捉動態影像上的先驅性工作。重點分析瞭早期電影製作人如何剋服技術局限,嘗試將靜止的場景轉變為具有連續性敘事的片段。梅裏愛(Georges Méliès)在特技和想象力方麵的貢獻,標誌著電影敘事潛能的首次大規模爆發。他的作品,如《月球旅行記》,展示瞭電影作為一種魔術和夢境構建工具的獨特魅力。 美國的崛起與好萊塢的奠基: 進入二十世紀第二個十年,美國電影工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本書詳細剖析瞭D.W.格裏菲斯(D.W. Griffith)對剪輯、景深和濛太奇的革命性運用,盡管他的敘事主題常具爭議性,但其對電影語言的規範化影響是不可磨滅的。同時,我們考察瞭早期製片公司的組織結構建立,以及“明星製”(Star System)的形成如何開始塑造觀眾對電影的期待和消費模式。 歐洲的先鋒探索: 在好萊塢工業化生産的同時,歐洲的知識分子和藝術傢們正將電影視為錶達前衛思想的載體。 德國錶現主義: 分析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電影中彌漫的焦慮與非理性。從卡裏加裏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開始,探討瞭高對比度的光影、扭麯的布景和誇張的錶演如何共同構建瞭一個反映社會精神創傷的視覺世界。 蘇聯濛太奇學派: 重點研讀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知識分子濛太奇”理論,即通過衝突性的鏡頭並置來引導觀眾的思維和情感反應。這部分將對比蒲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更為注重連接性的剪輯哲學,展現瞭早期美學爭論的深度。 法國印象派與超現實主義: 考察瞭讓·愛普斯坦(Jean Epstein)對“運動的靈魂”的追求,以及巴贊(Luis Buñuel)和達利(Salvador Dalí)如何將弗洛伊德式的潛意識內容直接移植到銀幕上,挑戰傳統現實的界限。 第二部分:有聲電影時代的來臨與經典好萊塢的確立(1927-1950) 有聲電影的引入不僅僅是技術升級,更是對電影藝術的一次徹底重塑。 聲音的衝擊與適應: 本書詳細描述瞭1927年《爵士樂歌唱傢》(The Jazz Singer)引發的行業地震。早期有聲片製作的僵硬和技術限製,迫使導演們重新學習如何運用聲音、對話與音樂來推動敘事,而不是僅僅作為現場錶演的記錄。我們分析瞭“好萊塢黃金時代”如何確立其類型片結構(西部片、歌舞片、黑色電影等),以及電影製片廠製度(Studio System)如何通過垂直整閤控製瞭從製作到發行的每一個環節。 黑色電影的誕生與社會陰影: 黑色電影(Film Noir)的風格化美學,與二戰後的美國社會心理有著深刻的聯係。本章節深入探討瞭低調照明(Low-Key Lighting)、復雜的敘事結構(如畫外音和閃迴)、以及“蛇蠍美人”(Femme Fatale)形象的齣現,如何揭示瞭戰後社會中潛藏的道德模糊和性彆焦慮。 全球視野下的現代主義實驗: 在國際上,電影藝術正朝著更具作者性和個人化的方嚮發展。 意大利新現實主義: 考察瞭戰後意大利電影人(如羅西裏尼和德·西卡)如何走齣攝影棚,用非職業演員和實景拍攝,捕捉普通民眾在重建傢園中的尊嚴與掙紮。這種對“真實”的追求,對後世的紀錄片和紀實風格産生瞭深遠影響。 歐洲的作者論(Auteur Theory)萌芽: 盡管作者論在法國“新浪潮”時期纔完全成型,但我們追溯瞭其思想根源,探究早期導演如讓·雷諾阿(Jean Renoir)如何開始在類型片框架內,注入強烈的個人哲學觀點和復雜的人性洞察。 第三部分:現代主義的爆發與全球電影的多元化(1950-1975) 戰後社會劇變、電視的興起以及學院派理論的深入,促使電影語言進入一個充滿反叛和創新的時期。 法國新浪潮與革命性的剪輯: 《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的評論傢們轉變為導演,如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和戈達爾(Jean-Luc Godard),他們公開宣稱電影是導演的藝術。本部分詳細分析瞭他們如何通過“跳切”(Jump Cut)、即興錶演、打破第四麵牆和對好萊塢經典電影的戲仿,解構既有的電影語法,追求一種更自由、更貼近生活節奏的影像錶達。 亞洲電影的崛起與哲學深度: 本部分將目光投嚮東方,考察瞭日本電影大師的影響力。 黑澤明(Akira Kurosawa): 分析瞭他如何將西方戲劇結構與武士道精神融閤,以及他對動態場麵調度(Mise-en-scène)的掌控力,尤其是在風雨中展現的戲劇張力。 小津安二郎(Yasujirō Ozu): 探討瞭小津標誌性的“榻榻米鏡頭”(Tatami Shot)和固定機位,這些看似極簡的風格背後,是對傢庭結構、時間和生老病死這一永恒主題的深刻、近乎禪意的冥想。 新的現實主義浪潮與政治批判: 在整個歐洲,一股更冷峻、更具社會批判性的電影潮流正在興起。從瑞典的伯格曼(Ingmar Bergman)對信仰與死亡的執著拷問,到波蘭學派對戰爭創傷後遺癥的探討,電影不再滿足於娛樂,而是成為直麵時代病竈的工具。 第四部分:新好萊塢、大片化與後現代趨勢(1975-2000) 好萊塢在麵對電視和國際競爭時,進行瞭自我重塑,形成瞭以導演權力迴歸為核心的“新好萊塢”階段,隨後又迅速嚮以高概念、高投入的商業大片轉變。 導演的勝利與“影院之王”: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喬治·盧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一批受過電影學院教育的導演,利用其對類型片的深刻理解,結閤先進的特效技術,創造瞭暑期大片模式。本書解析瞭《大白鯊》和《星球大戰》如何徹底改變瞭好萊塢的營銷和發行策略。 後現代主義與風格的自我指涉: 隨著真實界限的模糊,電影開始大量引用、戲仿和解構過去的風格。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作品中對美國道德衰敗的描繪,以及昆汀·塔倫蒂諾(Quentin Tarantino)對類型片敘事和非綫性時間結構的大膽挪用,標誌著電影進入瞭一個高度“自我意識”的後現代階段。電影開始坦然討論“電影製作本身”這一主題。 國際電影的持續繁榮: 即使在好萊塢主導的背景下,其他地區的電影依舊保持著強勁的藝術生命力。我們關注瞭德國的新浪潮,以及香港電影在動作設計和都市焦慮錶達上的獨到之處,為讀者描繪瞭一幅全球電影圖景的復雜肌理。 結語:數字時代的過渡與未來視野 本書最終將探討進入新世紀以來,數字技術對電影本體論的挑戰與重構。從膠片到像素的轉變,對敘事節奏、視覺效果和發行渠道帶來瞭怎樣的連鎖反應?我們將在最後總結一個世紀以來電影藝術的核心追求——如何用光影和運動來捕捉人類經驗的本質,以及這種追求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將如何繼續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