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爱迪生到《阿凡达》,美国著名电影学者道格拉斯·戈梅里和克拉拉·帕福-奥维尔顿的这部电影史著作包罗万象,是目前市场上写得清晰、有条理和适用的教材。作为一部可读性强的入门教材,《世界电影史》不仅论及多年来重要的影片、导演及电影机构,而且也考察了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技术和接受。这部教材按历史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以技术的变化为时间轴: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无声片时代;第二部分从声音的出现开始,从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从1951年到1975年,探讨电视出现和发展后的电影;第四部分是从1975年到2010年,集中讨论家庭录像机的出现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内容简介
作为一部可读性强的入门教材,《世界电影史》不仅论及多年来重要的影片、导演及电影机构,而且也考察了电影的生产、发行、放映、技术和接受。
这部教材按历史顺序分为四个部分,以技术的变化为时间轴:第一部分考察1895-1927年的无声片时代;第二部分从声音的出现开始,从1928年到1950年;第三部分从1951年到1977年,探讨电视出现和发展后的电影;第四部分是从1978年至今,集中讨论家庭录像机的出现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作者简介
道格拉斯·戈梅里,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菲利普美林新闻学院教授,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威斯康星大学、纽约大学、乌得勒支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谁拥有媒体》《电影史:理论与实践》《好莱坞制片厂制度》《媒体与社会》《高端媒体》《美国广播的历史》《分享的乐趣:电影史在美国的表述》、《声音的出现:历史》等著作。克拉克·帕福·奥维尔顿(Clara Pafort-Overduin),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电影电视系主任、国际影院票房研究小组。 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电影学博士,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曾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丽斯学院做访问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早期电影史、比较电影史、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和实践以及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潮。曾出版专著《让-弗·利奥塔:独树一帜的后现代理论家》、《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批评、实践》,参与编写《中国电影史》,并发表论文、评论多篇。
克拉克·佩福特·欧沃杜因(Clara Pafort-Overduin),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电影电视系主任、国际影院票房研究小组。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从爱迪生到《阿凡达》,道格拉斯·戈梅里和克拉拉·帕福-奥维尔顿的这部电影史著作包罗万象,是目前市场上写得*清晰、*有条理和*适用的教材。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这史学著作都令人满意。
——彼得·德切尼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本书对世界电影发展做了全面概述,除此之外,它还示范了如何做电影史研究,包括组织材料及讨论这些材料的含义。
——休·麦克卡尼 美国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
★道格拉斯·戈梅里和克拉拉·帕福一奥维尔顿撰写了一部出色的教材,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100余年的电影演进历史。《世界电影史》是一部迷人著作,读者会从中获得理解电影史的当代视角,本书将为电影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马修·汉森 美国东密芝根大学
目录
前 言 1
鸣 谢 1
第一部分 无声电影时期(1895—1927)
第一章 电影的发明和创新 7
引 言 8
电影的诞生:魔术灯 9
托马斯·爱迪生:美国的发明家 11
放映的创新:卢米埃尔兄弟 12
专利大战和新策略 13
杂耍表演与电影放映 15
集市与电影放映 16
镍币影院的到来 16
吸引力电影 18
美国的无专利约束电影 22
世界各地的电影 24
电影发行模式 26
个案研究 1 在美国哪些人是早期电影的观众? 28
第二章 好莱坞的胜利 29
引 言 30
制片、发行、放映的中心——好莱坞 30
独立电影公司的市场控制 31
产品差异化:故事片 32
用明星吸引观众 33
制片厂:完美的制片体系 35
控制银幕:派拉蒙连锁 36
世界性发行 37
完美影院:电影宫放映 39
反对电影:进步主义者宣战 44
部分审查的到来 46
好莱坞获得社会地位 48
个案研究2 政府控制观众看什么——德国和美国的电影审查之战 51
第三章 好莱坞确立经典叙事风格 53
引 言 54
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的本质 56
导演的印记 62
好莱坞的专业人才 64
喜剧风格大师 67
被“移植”的欧洲人 71
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和声音 73
个案研究3 经典好莱坞电影制作风格的接受 74
第四章 欧洲电影 77
引 言 78
瑞典的现实主义电影 79
法国的实验派 81
立体派与电影 82
达达主义与电影 84
超现实主义与电影 84
法国印象派 85
主要的法国印象派导演 89
德国表现主义 92
表现主义的风格特点 93
知名德国导演 96
德国表现主义的持续影响 99
被遗忘的历史 101
个案研究4 卡尔·德莱叶—— 一个丹麦的独行者 103
第五章 电影的实验:苏联电影 105
引 言 106
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电影 106
俄国革命:新社会的初期 108
构成主义 110
列夫·库里肖夫 111
苏联蒙太奇 112
谢尔盖·爱森斯坦:理论家和电影导演 114
现实主义实验:吉加·维尔托夫和埃丝特·舒布 115
传统主义者:费谢沃洛德·普多夫金 118
局外人:亚历山大·杜甫仁科 120
苏联蒙太奇的结束 122
个案研究5 电影史评价——以敖德萨阶梯为例 124
第二部分 好莱坞制片厂时期(1928—1950)
第六章 有声片的出现和制片厂制度 131
引 言 132
有声片的发明 132
创新和扩散 133
好莱坞的大公司 138
好莱坞的小公司 148
社会-经济的震动 152
第二次世界大战 154
个案研究6 欧洲有声片的出现:荷兰国家电影生产的胜利 158
第七章 好莱坞电影制作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159
引 言 160
有声片采纳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 160
类型与明星 165
歌舞片 167
黑帮片 169
恐怖片 171
西部片 172
喜剧片 173
战争片 174
黑色电影 175
科幻片 176
电影作者 177
制片人 178
好莱坞的技术人员 179
导 演 181
短片:新闻片和动画片 187
色彩的出现 189
第一个黄金时期的结束 190
个案研究 7 电影是如何影响电影观众的
——在口述史的帮助下重建电影和观影的意192
第八章 欧洲电影: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 193
引 言 194
专利战和语言障碍 195
法 国 197
著名法国导演 198
英 国 206
英国制片人、导演和明星 206
德 国 210
意大利 210
意大利导演 213
个案研究8 欧洲的电影观众到底喜欢什么
——在电影排片和统计学的帮助下重构观众的趣味 218
第三部分 电视时代(1951—1977)
第九章 电视、宽银幕和彩色片 225
引 言 226
好莱坞片厂新体制 226
技术创新 229
彩色宽银幕画面 231
特艺色 231
西尼俄拉玛宽银幕 232
立体电影 233
西尼玛斯柯普 233
维斯塔维兴 234
潘那维申和伊士曼彩色 235
电视上的好莱坞 235
深夜秀 236
周六晚间电影 238
电视电影 239
好莱坞片厂体制 241
作为社会变革力量的好莱坞 251
个案研究9 电影协会:电影放映的另类空间 254
第十章 好莱坞电影制作的转型 255
引 言 256
经典好莱坞电影体制的稳定性 257
好莱坞类型片中的新旧导演 259
好莱坞类型的循环 266
西部片 267
黑色电影 274
歌舞片 276
喜剧片 277
情节剧 278
1960年代的“新”类型片 280
大 片 281
个案研究10 罗宾·伍德:一个改变了好莱坞电影地位的评论家 285
第十一章 欧洲艺术电影 287
引 言 288
现代电影运动的原型:法国新浪潮 289
新浪潮美学 291
三位新浪潮导演 294
“二战”后的德国电影 300
新德国电影 302
三位新德国电影导演 303
国际电影艺术家个体 306
艺术电影时代之后 317
个案研究11 美国的艺术电影影院 318
第十二章 电影工业的不同选择: 苏联、澳大利亚、日本及东欧、南美洲 319
引 言 320
确立影响范围:好莱坞和苏联 320
东 欧 324
南美洲 334
新澳大利亚电影 337
日 本 340
个案研究12 电影节的重要性 349
第四部分 从视频到数字时代(1978—2010)
第十三章 1978年以来的当代世界电影史 355
引 言 356
中国电影 357
丹麦的道格玛95 370
印度电影 372
未 来 379
个案研究13 数字时代的电影史研究 380
第十四章 好莱坞的繁荣 381
引 言 382
六大公司 382
新放映方式——家庭视频 390
独立电影 392
仍在继续的经典好莱坞叙事风格 397
未 来 401
个案研究14 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的接受 403
参考文献 405
片名索引 434
人名索引 449
公司索引 461
精彩书摘
★从爱迪生到《阿凡达》,道格拉斯·戈梅里和克拉拉·帕福-奥维尔顿的这部电影史著作包罗万象,是目前市场上写得*清晰、*有条理和*适用的教材。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这史学著作都令人满意。
——彼得·德切尼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这本书对世界电影发展做了全面概述,除此之外,它还示范了如何做电影史研究,包括组织材料及讨论这些材料的含义。
——休·麦克卡尼 美国西康涅狄格州立大学
★道格拉斯·戈梅里和克拉拉·帕福一奥维尔顿撰写了一部出色的教材,内容极为广泛,涵盖了100余年的电影演进历史。《世界电影史》是一部迷人著作,读者会从中获得理解电影史的当代视角,本书将为电影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马修·汉森 美国东密芝根大学
前言/序言
第二版《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的主旨是概要描述电影制作和观赏的各种技术、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主要产业和国家体制、不断变化的叙事审美策略,以及电影制作和观赏的社会条件,并注意民族国家的政治实践对电影制作和观赏的塑造作用。我们无意妄言本书囊括了所有的历史分析。我们所做的是概述认为最有益的问题和争论,并尽可能清晰、完整、有条理地把它们解释清楚。
我们的历史分析以21世纪初作结,这是因为用上述历史方法无法分析的事件。我们仍陷于变化之中,而这些变化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例如,电影视频的下载还将持续多久?将来它是否仍受电影人的控制?尽管我们没有对这些变化做出分析,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方法。《世界电影史》鼓励读者质疑所有关于电影源起及发展的著述的前提、逻辑和事实,鼓励读者自己开展有创见的电影史研究。
历史是一种选择
我们认为史无定论,永远是一家之言。著述者对绝对需要写入历史的和应该排除在历史之外的东西会做出选择,他们还会选用自己偏爱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认为电影史不应局限于电影本身,因此选择把电影的制片、发行和接受写进历史。我们要让读者理解:是什么让你觉得有必要了解电影的制作者;电影是在什么条件下制作的;把剧本变成电影时有哪些可用的技术手段;电影是如何,并在何地发行的;观众能在什么地方看电影;某些电影的流行程度因观众而异,这是为什么?我们将向读者表明这些不同方面是如何彼此关联的。比如当讨论某种电影风格时,我们不仅会讨论它的摄影特点,而且也会分析这些电影产生和放映的语境。
本书集中讨论虚构剧情长片。这意味着我们略去了纪录片、实验电影和动画片。但是如果这几种电影对虚构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我们还是会论及它们。
《电影艺术的演变:从默片先声到数字新纪元》 本书导读: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发展历程是一部关于技术革新、美学探索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电影艺术史梳理,重点关注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电影面貌的关键转折点、流派、导演和技术突破。我们不将电影视为孤立的娱乐产品,而是将其置于其诞生的文化、政治和经济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本书的叙事跨越了超过一个世纪的影像发展史,从卢米埃尔兄弟的早期纪录式短片,到二十一世纪数字摄影和全球化叙事的复杂格局。我们力求在详尽的历史叙述中,保持对电影内在艺术性的关注,解析影像语言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成熟、演变并最终分裂出无数的风格和地域性表达。 第一部分:电影的诞生与早期实验(1895-1927) 本部分聚焦于电影从一项新奇的游艺项目,蜕变为一门成熟的艺术形式的初期阶段。 从“奇观”到“叙事”: 我们首先考察爱迪生和卢米埃尔兄弟在捕捉动态影像上的先驱性工作。重点分析了早期电影制作人如何克服技术局限,尝试将静止的场景转变为具有连续性叙事的片段。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在特技和想象力方面的贡献,标志着电影叙事潜能的首次大规模爆发。他的作品,如《月球旅行记》,展示了电影作为一种魔术和梦境构建工具的独特魅力。 美国的崛起与好莱坞的奠基: 进入二十世纪第二个十年,美国电影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本书详细剖析了D.W.格里菲斯(D.W. Griffith)对剪辑、景深和蒙太奇的革命性运用,尽管他的叙事主题常具争议性,但其对电影语言的规范化影响是不可磨灭的。同时,我们考察了早期制片公司的组织结构建立,以及“明星制”(Star System)的形成如何开始塑造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和消费模式。 欧洲的先锋探索: 在好莱坞工业化生产的同时,欧洲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正将电影视为表达前卫思想的载体。 德国表现主义: 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电影中弥漫的焦虑与非理性。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开始,探讨了高对比度的光影、扭曲的布景和夸张的表演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反映社会精神创伤的视觉世界。 苏联蒙太奇学派: 重点研读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知识分子蒙太奇”理论,即通过冲突性的镜头并置来引导观众的思维和情感反应。这部分将对比蒲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更为注重连接性的剪辑哲学,展现了早期美学争论的深度。 法国印象派与超现实主义: 考察了让·爱普斯坦(Jean Epstein)对“运动的灵魂”的追求,以及巴赞(Luis Buñuel)和达利(Salvador Dalí)如何将弗洛伊德式的潜意识内容直接移植到银幕上,挑战传统现实的界限。 第二部分: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与经典好莱坞的确立(1927-1950) 有声电影的引入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电影艺术的一次彻底重塑。 声音的冲击与适应: 本书详细描述了1927年《爵士乐歌唱家》(The Jazz Singer)引发的行业地震。早期有声片制作的僵硬和技术限制,迫使导演们重新学习如何运用声音、对话与音乐来推动叙事,而不是仅仅作为现场表演的记录。我们分析了“好莱坞黄金时代”如何确立其类型片结构(西部片、歌舞片、黑色电影等),以及电影制片厂制度(Studio System)如何通过垂直整合控制了从制作到发行的每一个环节。 黑色电影的诞生与社会阴影: 黑色电影(Film Noir)的风格化美学,与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心理有着深刻的联系。本章节深入探讨了低调照明(Low-Key Lighting)、复杂的叙事结构(如画外音和闪回)、以及“蛇蝎美人”(Femme Fatale)形象的出现,如何揭示了战后社会中潜藏的道德模糊和性别焦虑。 全球视野下的现代主义实验: 在国际上,电影艺术正朝着更具作者性和个人化的方向发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考察了战后意大利电影人(如罗西里尼和德·西卡)如何走出摄影棚,用非职业演员和实景拍摄,捕捉普通民众在重建家园中的尊严与挣扎。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对后世的纪录片和纪实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洲的作者论(Auteur Theory)萌芽: 尽管作者论在法国“新浪潮”时期才完全成型,但我们追溯了其思想根源,探究早期导演如让·雷诺阿(Jean Renoir)如何开始在类型片框架内,注入强烈的个人哲学观点和复杂的人性洞察。 第三部分:现代主义的爆发与全球电影的多元化(1950-1975) 战后社会剧变、电视的兴起以及学院派理论的深入,促使电影语言进入一个充满反叛和创新的时期。 法国新浪潮与革命性的剪辑: 《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的评论家们转变为导演,如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和戈达尔(Jean-Luc Godard),他们公开宣称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本部分详细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跳切”(Jump Cut)、即兴表演、打破第四面墙和对好莱坞经典电影的戏仿,解构既有的电影语法,追求一种更自由、更贴近生活节奏的影像表达。 亚洲电影的崛起与哲学深度: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东方,考察了日本电影大师的影响力。 黑泽明(Akira Kurosawa): 分析了他如何将西方戏剧结构与武士道精神融合,以及他对动态场面调度(Mise-en-scène)的掌控力,尤其是在风雨中展现的戏剧张力。 小津安二郎(Yasujirō Ozu): 探讨了小津标志性的“榻榻米镜头”(Tatami Shot)和固定机位,这些看似极简的风格背后,是对家庭结构、时间和生老病死这一永恒主题的深刻、近乎禅意的冥想。 新的现实主义浪潮与政治批判: 在整个欧洲,一股更冷峻、更具社会批判性的电影潮流正在兴起。从瑞典的伯格曼(Ingmar Bergman)对信仰与死亡的执着拷问,到波兰学派对战争创伤后遗症的探讨,电影不再满足于娱乐,而是成为直面时代病灶的工具。 第四部分:新好莱坞、大片化与后现代趋势(1975-2000) 好莱坞在面对电视和国际竞争时,进行了自我重塑,形成了以导演权力回归为核心的“新好莱坞”阶段,随后又迅速向以高概念、高投入的商业大片转变。 导演的胜利与“影院之王”: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等一批受过电影学院教育的导演,利用其对类型片的深刻理解,结合先进的特效技术,创造了暑期大片模式。本书解析了《大白鲨》和《星球大战》如何彻底改变了好莱坞的营销和发行策略。 后现代主义与风格的自我指涉: 随着真实界限的模糊,电影开始大量引用、戏仿和解构过去的风格。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的作品中对美国道德衰败的描绘,以及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对类型片叙事和非线性时间结构的大胆挪用,标志着电影进入了一个高度“自我意识”的后现代阶段。电影开始坦然讨论“电影制作本身”这一主题。 国际电影的持续繁荣: 即使在好莱坞主导的背景下,其他地区的电影依旧保持着强劲的艺术生命力。我们关注了德国的新浪潮,以及香港电影在动作设计和都市焦虑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全球电影图景的复杂肌理。 结语:数字时代的过渡与未来视野 本书最终将探讨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对电影本体论的挑战与重构。从胶片到像素的转变,对叙事节奏、视觉效果和发行渠道带来了怎样的连锁反应?我们将在最后总结一个世纪以来电影艺术的核心追求——如何用光影和运动来捕捉人类经验的本质,以及这种追求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将如何继续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