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馆“丛书,主要收入近代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小书,以文史为主,兼及其他。这些“小而可贵的书”,都是以大手笔写小文章,虽然没有“大书”那般洋洋洒洒的旁征博引,但见肉见骨的精华,令人受益匪浅。它们不因时间而消逝,历久弥新,书香满口,为一般读者可读、可懂、可藏。
自第一辑出版以来,受到读者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居于各大网店图书畅销榜。《学诗浅说》入选凤凰网2014年度周榜榜首图书、百道好书榜、获共识网2014年度十佳好书,入围《新京报》年度好书提名;《中国政治二千年》入选百道好书榜,4次获得百道网好书推荐;《国文趣味》入选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图书。
“小书馆”丛书:
《国文趣味》
《中国人文小史》
《书法指南》
《我们怎样读书》
《中国哲学小史》
《学诗浅说》
《国学概论讲话》
《中国政治二千年》
《曾国潘治学方法》
《人间词话讲疏》
《北平杂记》
《日本文明小史》
《文言浅说》
《中国庭园记》
《小书馆》系列丛书,收入20世纪初以来绝版或者版本稀少、至今仍有很高文化价值的文史作品。名为“小”,意味着篇幅小,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可获得一方面的知识精粹;即便是大论题,也会找小的切入口,具体而微,从小处着眼谈大问题,使阅读饶有趣味。
本系列拟出版100多种,每辑收入十本。
《小书馆:文言浅说》是一本文言知识的入门读物,本书虽篇幅短小,著者却寥寥数笔,点出文言的奥窍,功底可见一斑。这本掩于尘埃半个世纪之久的戋戋小书,今天读来,他们的学识,他们的才情和他们的温雅依然清晰可感。斯人已去,带着那一代人的传统和旨趣渐行渐远了,唯有他们留下的文字在静静地讲述。
《小书馆;学诗浅说》是一本极好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学习和欣赏的入门读物,两位作者之名今人已多不知了,但一位是堙没已久的文史大家,一位则是近代富诗才的女画家。这样珠联璧合的大家之作,功力一流,可称经典。捧书读来,且不论其内容的精当,识见的深刻,光是那些博雅渊醇、妙语如珠的文字,就足以让我们大快朵颐了。
瞿蜕园(1894—1973),字兑之,湖南长沙市人。现代掌故大家、史学家、文学家、画家。出身望族,为清季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瞿鸿玑的幼子、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的女婿。瞿兑之早年师从湖湘诗派的领袖王闿运等名宿,后入北京译学馆主修英文,并同时学习德文、法文、俄文等语言,先后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复旦大学。曾任北洋政府顾维钧内阁国务院秘书长、编译馆馆长及南开、燕京等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期间,瞿兑之留居北京。1949年后,瞿兑之寓居上海,以著述谋生。
周紫宜(1908—2000),江西吉安人。近代知名的女画家和女诗人。早年先后师从晚清四大词人之一的朱孝臧和徐悲鸿的岳父蒋梅笙等名师学习书画诗词。周紫宜才貌双*,高雅风致,人称“金闺国士”,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文坛、艺坛活跃的才女之一,与当时知名的女作家苏青、张爱玲、潘柳黛等齐名。解放后成为上海中国书画院*批女画师。她的诗词作品得到冒鹤亭、苏渊雷、唐圭章、钱仲联等诸多大家的推崇。晚年移居美国
★本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半个世纪中,中国学术界自王海宁、梁新会之后,够称得上“大师”的,陈(寅恪)、瞿(兑之)两先生可谓当之无愧。但陈先生“史学大师”称号久已著称,瞿先生则尚未有人这样称呼过,其实两位是一时瑜亮、铢两悉称的。
——学者周劭
★蜕老对秦汉至明清历代官制的精通,确实身怀绝技。他兼具功力、识力、才力。
——古典文学家金性尧
★兑之书法遒美,有晋人风,古人所谓:“即其书,而知其胸中之所养。”
——掌故家郑逸梅
★兑之博学能文,著述宏富,又工书法,善画山水及梅花,合乎吾侪心目中理想的中国文人之标准。兼治西籍,并娴政事。其于学则邃于史,掌故精熟。
——国学大师吴宓
★瞿氏曾从王闿运读书,文史根底很深。
——知名出版家钟叔河
★陈寅恪和瞿兑之都是对历史有卓见的学者,他们的判断应当是历史研究中的深刻经验。
——学者谢泳
★瞿兑之是个见识非凡的读书人。他的高明想法,有时候述而不作,让史实和材料说话,埋藏在选题和叙述之中。很多时候他也会议论风生。他的议论中正平和,即之也温,从不故作惊人语,从不作无根浮谈。那是一种极为难得的读书人的见识。
——当代作家小宝
《文言浅说》目录
一 古文的历史发展
所谓古文
上古的文章
《诗经》
《论语》
《孟子》
《左传》和《史记》
两汉的文章
六朝人的“文”与“笔”
元和古文运动
南宋以后的文体
比较近代的变化
二 古文文法的特点
古文中的字和词的用法
助字的用法
(一)之
(二)其
(三)者
(四)于
(五)而
(六)以
(七)为
(八)所
(九)是
(十)相、见
(十一)只、仅
(十二)请
(十三)庶
(十四)不、弗、非、莫等
句首助词
(一)夫
(二)盖
句尾助词
(一)也
(二)矣
(三)乎、哉
(四)焉
(五)其他复合助词
三 古文的体裁与风格
《古文辞类纂》
《古文观止》
学习古文的关键
文章的基本规律
四 学习文言的要点
五 文言应用范例
语体文言对照的范例
(一)约朋友旅行游览的信
(二)报告旅行见闻的信
(三)劝戒朋友的信
(四)答复劝戒的信
(五)向人求贷的信
(六)辞谢代人经手事件的信
(七)答复求荐事的信
(八)祝寿的信
(九)谢为父母祝寿的信
(十)吊慰遭父母丧的信
《学诗浅说》目录
第一篇 诗的结构形式
句法章法与体裁
平仄与四声
对偶
诗韵
写景写情用典
第二篇 名篇之欣赏和诵读法
怎样欣赏名篇
怎样诵读
第三篇 诗的发展与重要流派
国风
汉魏诗
阮籍及其他
陶潜
二谢与鲍照
六朝民歌
庾信
初唐
王维及其他
李白
杜甫
韩愈柳宗元
白居易元稹
李商隐
宋诗
清诗
第四篇 由诗到词
第五篇 写作方法
第六篇 论诗零拾
诗的发展次第
情与景
理与事
律诗的对法
用典法
句中的虚字
叠字
诗家习气
唐诗与宋诗
江西诗派
名句
句法变化
作诗的功夫
改诗
诗句蹈袭
句法重复
浮声虚响
个性与特长
咏物诗与议论诗
气韵
换字
诗中常用的字
杂体
改诗为词
六朝人的“文”与“笔”
魏晋以后直到唐初,骈文占了优势,古代质朴的文风变得愈来愈华靡了。著名的文学理论专书——《文心雕龙》就是用骈体写的。但是六朝人仍然行用两种文体,骈体名为“文”,而散行的名为“笔”。在笔的方面,他们使用了当时的口语,与传统的文言文法融合起来,因此产生了一定的新鲜感。举《世说》一则为例: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南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明日之言邪(耶)?”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这里“有人从长安来”的六个字和今天的口语简直没有区别,但在汉以前,“从”字一定不用而用“自”字。可见文言与口语同时在变化中。而六朝时期的变化与我们今天的关系最深。例如现在口语中“这个”、“那个”、“的”、“他”等字都是从那时期继承而来的,不过有的字写法不同罢了。这说明文言与口语是有接近的趋向的,当然,也有些词汇现在不再行用,因而不易了解。
像《世说》这样的文风,有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平平淡淡,不费气力,不装腔作势。上例一段中,句头句尾也都不用助字,只在末后一个问句用一个“耶”字,表示这是当失望的时候用迟疑的口气说的。少用助字,也能使语意十分清楚,读起来使人感觉沉静,这是《世说》的特长。
与《世说》方向稍为不同的是《水经注》,《世说》不是没有词藻,而是词藻淡素,《水经注》则较为明秀。《世说》的故事性强,所形成的典故和成语已经为后世所普遍采用,脍炙人口,《水经注》则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专长,后人作游记一类的文章很能从其中得到启发。举例如下: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日)月,至于夏水襄(上)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更)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渌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意其词藻之丰富华美,造句之整齐精炼,这样的题材与这样的风格确是配合适当的。以前的古书中虽然也不是没有片段文章与此类似,但总还没有充分发展过。汉赋中描绘自然景物的也不少,但偏于用浓厚的渲染来表达,不像《水经注》手法之空灵轻秀。这对于后世写景抒情的文章起重大影响,唐宋古文中记序一类,尽管并不袭取其外表形式,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到了六朝末期,特别在南方文坛上起了一种惹人厌薄的风气,无论什么文章都不免涂上一层艳丽的色采,三言两语总离不了风云月露和妇女容饰的描绘,当然在这时期中也有优秀的作品,不过一般的作品只有外表而无内容,到后来就连外表也不新鲜了。于是在北周有苏绰等人创导复古运动,企图把文体扭转到秦汉以上,在当时也是对骈文滥调必然的反感,但单纯的复古究竟是行不通的。只是昙花一现就偃旗息鼓了,以后的二百多年仍旧是骈文盛行的时代。
……
《文言浅说》是继《学诗浅说》之后,瞿蜕园(1894—1973)与周紫宜(1906—2000)合著的又一普及读物,1965年初版于香港,后在台湾有过盗版,而在内地则是50年来首次问世。
虽是普及读物,却因所谈系文言常识,既要引导阅读,更要教会写作,这就需要作者自身具备熟练驾驭文言的能力。这样的人才现已寥若晨星,故而对于希望掌握文言的读者来说,本书的出版可谓正当其时。
我青年时代有幸师从蜕老,也见过被郑逸梅誉为“金闺国士”的周紫宜。当年他们撰写本书之际,正是我经常登门请益之时。多年来我在回忆文章和相关书序中已不止一次谈及蜕老的生平成就,现再从文言角度略作补充。
蜕老原名宣颖,字兑之,晚号蜕园,湖南善化人,是在史学与文学领域卓有建树的大家。他早岁受业王闿运、王先谦、曾广钧等名师门下,很早即能写典雅的古文和骈文。翻一下我国最早的大学学报《约翰声》,就能读到不少时为圣约翰大学学生的蜕老用娴熟而优美的文言发表的文章。事实上他的前期著作都使用文言。1920年商务印书馆还出过他用文言翻译的上下册侦探小说《隅屋》。1925年,当甲寅派与新文学阵营就文言与白话展开论争时,他在《甲寅周刊》发表《文体说》,认为“欲求文体之活泼,乃莫善于用文言”。此文充分反映出他对文言的偏爱,当然也因观点守旧而受到抨击。他后来也放弃成见,开始使用白话,1934年出版的《中国骈文概论》便用白话写成。之后他更发表了大量用流畅白话写的文章,50年代还曾将多种重要史籍选译成白话或编译成白话故事。不过他从未放弃文言,而是两种文体兼用。在适当场合,譬如在书画题跋或致友人书简中他都始终使用文言,即使“文革”受冲击之后,这习惯也未改变。我至今还保存着他1967年给先父的一封文言书信,谈的是当时几位老人彼此间唱和的事。
周紫宜又名鍊霞,别号螺川,江西吉安人,是上海画院最擅诗词的画家。我没有读过她的长篇古文,但从诗词和画上题跋可以领略她深厚的文言功底。此外,听女画家汪大文说,上世纪60年代汪和其他几位青年被上海画院招为学员。拜师学画的同时,为提高文学修养,院方又安排周紫宜为他们讲授诗词和《古文观止》。她告诉我,周曾以《冬日可爱》为题,让学员们学写散文。由此看来,本书和《学诗浅说》对周而言,似还具有备课和讲义的性质。
由文言高手撰写,又带有指导学员的目的,这就使得本书在知识传授上严谨准确,浅显实用。全书从简述古文的发展历程入手,接着讲解文言有别于白话的主要特征,重点说明文言虚词的用法,然后介绍两种最流行的古文选本——《古文辞类纂》和《古文观止》,再进一步指出学习的途径与要点,最后以文白对照的各种书信为例,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范本。这样的章节安排我以为是很适宜初学者入门的。而在具体讲述中,本书的优长也很突出。
首先,因为对历代古文十分精熟,所以娓娓道来,脉络甚为清晰,既突出重点,又鸟瞰全局。蜕老出过《古史选译》、《左传选译》,故谈古文即从源头谈起,对《尚书》等等一语即能道出其文体特征。中间插入《诗经》,当然不是误将诗歌当古文,而是为了告诉读者,助词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文句的语气与情调。之后各节也都写得简练而精辟,重点阐述的是由韩愈、柳宗元开创,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同时从实用出发,没有忘记《世说新语》乃至南宋洪迈、陆游的笔记体,也十分重视晚近以来古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变迁。这里,可以顺便一提的是,本书所谈“文言”,仅限于古文,而不涉及骈文。这是因为,宋明以来古文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成为最通行的文体,另一方面,骈文因涉及对偶声律而较难入门。其实蜕老对骈文深有研究,也写得极好。记得当年我读了他为《春雨集》写的骈文序,欣羡之余,曾问他骈文可不可学?他的回答是,不仅可学,而且应当学。为此,他在为我题写扇面时,特地抄录一段顾炎武《日知录》中的话:“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于骈偶声律之文宜不屑为。而其《滕王阁记》推许王勃所为序,且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意思是,即使是古文领袖韩愈,对于自己的文字能与王勃的骈文《滕王阁序》放在一起,也是感到光荣的。蜕老说,从事写作的人,多掌握一种笔墨,有什么不好?所以我想,诸位读罢本书,大致学会古文后,倘有兴趣涉猎骈文,也不妨加以尝试,而蜕老的《中国骈文概论》便是很好的读本。
本书第二部分谈古文的文法与用词。这属于古代汉语的范畴,但作者写来并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一板一眼,枯燥乏味,而是轻松活泼,如话家常。譬如谈到古今动词的不同用法,就若不经意地以一个普通的“走”字为例,指出现在的“走”,在古文中只能说“行”,而古文中的“走”,则相当于现在的“跑”,于是又信口列出驰、骋、骤、奔等同义词,进而提醒大家,古文中不能说“快慢”,而要根据情境用“迟速”或“缓急”来代替。讲解虚词时,也总是通过生动的例证让读者领会不同词汇用法上的细密区分。譬如谈疑问助词“乎”、“哉”的区别,就举一段《孟子》为例,指出以“乎”字结尾的问句通常是需要对方回答的,而以“哉”字结尾的问句只是一种反诘口气,并不需要对方回答。由于引文中还有一个疑问词“与”(即后世常用的“欤”),故又顺带说明,“欤”与“乎”的用法大致相同,只是语气更委婉或俏皮一点而已。接下来对疑问词还有种种具体而微的分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后三部分的行文风格与前文相同,要旨乃是强调多读多写。介绍《古文辞类纂》和《古文观止》,是为了引导读者多读优秀的古文。建议大家用文言写日记,又通过示范让大家学写文言信,则是为了提供比较可行的练笔方式。在“学习要点”部分,有几段关于“用高速度阅读”的议论,特别让我感到亲切,因为那正是当年蜕老面授我的读书方法。他认为,初学者趁着年轻,应该养成快读多读的习惯,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多少算多少,不必对所有的难点都穷根究底,否则一辈子也读不了几本书。而随着读书日多,有些先前的难点自会逐渐明白。如果将来从事研究和著述,再将有关书籍重新细读也不迟,而且现在的快读多读也是在为日后的精进打基础。约在1960年前后,蜕老应我所请,曾随手用毛笔宣纸写下一份国学入门提纲,主要谈的就是读书问题。他指出,“《四库全书总目》是一切学问总钥,必须翻阅”。他从《五经》谈到《说文》,兼及书法;又从《史记》、《汉书》谈到《资治通鉴》及胡注;又说“稍暇则宜略观《文选》,方知文章流俗以及修词使事之法,有可诵读者,能上口一二篇最好”;然后又谈到“子部之书”,谈到“诗词之属”。而在提纲的最后一段,更明确地以“高速度”相激励。这份提纲我一直珍藏着,现将末段抄录如下,作为与读者诸君的共勉——
学问要识门径,既得门径,要能博观约取,以高速度猎取知识,以敏锐眼光把住关键,即无往而不利矣。
俞汝捷
第一段: 最近入手了一本讲古文的入门读物,书名挺有意思,叫《文言入门指南》,拿到手就感觉像是回到了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传统文言读物那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用现代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把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解释得清清楚楚。比如,讲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时,作者并不是简单地翻译,而是深入剖析了这句话背后的处世哲学,让我这个对古文有些畏惧的人豁然开朗。书中选取的篇章都很经典,都是我们从小就接触过的,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又有了全新的理解。特别是他对一些常用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差别,讲解得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对古代典籍的亲近感大大增强了,不再觉得它们遥不可及,反而有种想要深入探索的冲动。这本书的排版也很舒服,字号大小适中,让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想重新拾起文言文,或者想给孩子选一本好的入门读物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推荐的。
评分第三段: 手边有一本探讨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的书,名叫《说部风云录》。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像一般的文学史那样,枯燥地罗列作家和作品,而是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入手,追溯其演变脉络。作者对《聊斋志异》和一些地方戏曲的分析尤其精彩,他把这些故事看作是古代社会百态的缩影,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喜怒哀乐和价值观念。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带着温度的叙述,他仿佛能穿透时空,与故事中的人物对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茶馆酒肆,听着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些光怪陆离的故事。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充满了人文关怀,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甚至比看小说还过瘾。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继承的文化基因,很大一部分都源自这些口头和文字交织的传统叙事。非常推荐给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第四段: 最近在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普及读物,书名是《思辨之旅:春秋战国思想群像》。这本书成功地将那些深奥的“之乎者也”转化成了触手可及的思考。作者在讲解诸子百家时,并没有陷入概念的泥潭,而是着重于他们思想之间的碰撞与交融,构建了一个生动的思想发展图景。比如,他对比了儒家入世的积极与道家超然的洒脱,展现了两种智慧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不同应对策略。这种对比分析,使得原本抽象的哲学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极具画面感。这本书的逻辑性非常强,层层递进,即使是初次接触这些思想体系的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其核心要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启发我去用更宏大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想了解中国传统智慧源头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上乘的入门宝典。
评分第二段: 我最近刚看完一本关于唐诗宋词鉴赏的册子,名字叫《诗词之美:从入门到欣赏》。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对诗词的表面解释上,而是深入挖掘了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背景故事。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娓娓道来。比如,他在解读杜甫的《春望》时,不仅分析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郁顿挫,还结合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诗人那种家国情怀的沉重。这本书里收录的诗词兼顾了经典与一些略有新意的选择,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对于像我这样,只知道一些名篇,但对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不深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让我明白了,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情感结晶。书中的注释也做得很到位,不会过于繁琐,恰到好处地帮助理解。
评分第五段: 我刚刚翻阅完一本关于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范畴的书籍,暂且称之为《雅俗共赏的境界》。这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文人对“雅”的追求,从书法、绘画到园林建筑,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作者的语言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又充满现代的阐释力,成功地将那种“意境”的概念具象化了。他详细描述了“留白”在书画中的重要性,以及“拙朴”之美如何超越了对技巧的刻意雕琢。通过作者的引导,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更内敛、更注重气韵的方式去欣赏艺术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似。这本书的配图质量很高,很多细节图的解析非常到位,增强了读者的直观感受。它让我明白,中国传统审美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深深植根于对自然和人性的深刻体悟之中。这是一本能提升个人气质和审美层次的好书。
评分很好!
评分很小的两本书,但静心看,还是有收获。
评分大师的作品确实不错,书也是正品
评分物流运送很快,书很容易读懂,又很有深度
评分等了10天的书,希望不要失望
评分还没看内容,这种小开本适合随身携带,不错
评分对文言和古诗词感兴趣,希望二本书有所帮助
评分东西不错,东西不错,东西不错,够字了??
评分京东物流很快,东西质量也挺好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