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 开本: | 32 |
| 作者: | 熊培云 著 | 页数: | |
| 定价: | 42 | 出版时间: | 2015-01-01 |
| ISBN号: | 9787513317139 | 印刷时间: | 2015-01-01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版次印次: | 1,1 |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即使在*困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内心的明亮与自由,不与黑暗同沉
为了一个善果累累的未来,我们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那粒自由与宽恕的种子
内容推荐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作者简介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1
自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17
辑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41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45
老教授与小王子 49
梭罗的树林 53
为情侣求饶 60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好色关乎心灵 69
铺路石下是海滩 74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77
赘肉政治学 81
第六种自由 85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89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94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97
绑架为什么流行? 101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105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闻里 111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114
地图知识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着国家去旅行 127
国破山河在 130
辑二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13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146
奖励你,控制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165
屋顶上的矿难 171
公民膝下有黄金 178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182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190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195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199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203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207
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211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14
二等于多少? 218
人是什么单位? 226
条件即逆境 230
预言的囚徒 233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238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虽自由无以言说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爱国主义 260
国界与自由 264
辑三 历史与心灵
以河为界的正义 271
假如我改《西游记》274
死刑是个笑话 280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285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294
英雄为何救美 301
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310
天堂五分钟 318
光荣背叛325
为自由而担责 338
辑四 演讲与独白
每个人都有权有势 359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360
自由在高处 376
识时务者为俊杰 399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419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429
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435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446
媒体评论
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
南国书香节*具现实主义精神获奖图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自由在高处》出版后,几年间加印了三十余次。读者之中,有的青春年少,有的白发苍苍;有的久居故土,有的远渡重洋。对作者而言,一本小书能够受此礼遇,不去妄想有何功德,至少是苦有所值,让我感恩了。
考虑到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次修订特别增加了“历史与心灵”一辑,同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补充。除此之外,借撰写修订版序言之机,我想就*近的一些思考向读者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一
近几年,除了在南开教书,我依旧忙于下乡和出国。国外的访问,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
两次访问美国给了我不少收获。先是于2012年底受卡特中心邀请观摩美国大选,它让我具体入微地了解到美国选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各地还同时要选出验尸官,这是我以前一无所知的。但验尸官的确很重要,因为他是让法律成为公正的*后一道防线的*关键因素。回国两个月后,我又自费重返新大陆,这次是着重寻找美国社会变革中的精神资源,包括独立战争与制宪会议期间美国国父们的言行,以及近百年来美国非暴力社会运动中的思想资源。我还特意选择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孤身一人度过了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算是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点纪念吧。相比占领华尔街等占街运动,我更欣赏的是发生于阿拉巴马州的这场黑人联合罢乘公交车运动。大规模的占街运动一旦旷日持久,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民主诉求不伤害自由;二是何时结束,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而在1955年的蒙哥马利,每一位黑人都用脚投票,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没有谁强迫谁,也不必和谁讨价还价,而历史真的被这种“脚踏实地”改写了。
回想两次美国之行,让我触动*深的还是对富兰克林的了解。美国制宪会议被后世写成了英雄史诗,然而整个过程不可不谓风雨飘摇。1787年,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争辩后,各州代表因为各执己见几乎要分道扬镳,正是富兰克林的一番话在*后时刻打破僵局,凝聚人心——当时富兰克林白发飘飘,已有八十高龄,是**一位坐着轿子到费城来开会的,而华盛顿将军当时也不过五十多岁。
主席先生,首先我必须承认,对于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我的岁数这么大了,不乏原以为自己眼光正确,可是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周详考虑,却不得不改变看法的经验,甚至有许多我一度以为正确的重大事件,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因此,我的年纪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愈发看重别人的判断。就像许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样,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一派拥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就一定都是错的?6?8?6?8很多平民也老以为自己**无误,就像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对的一样?6?8?6?8
先生们,就是带着这些感悟,我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谬误在内——如果其中确有错误的话?6?8?6?8先生们,我之所以同意这部宪法,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了。我愿意为了公众福祉,牺牲我认为宪法中存有错误的看法?6?8?6?8希望大会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对自己的**无误不要那么有把握——并为表明我们的意见一致,在这份文件上签上大名。①
费城制宪会议有两个灵魂人物,一是华盛顿,整个会议他几乎一言不发——有人甚至想要拥立他做国王,但是他的存在稳住了那些对制宪会议将信将疑的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即将改天换地的大事。其次就是富兰克林,正是这位被后世誉为“从天空抓住闪电,从君主手中夺回民权”的时代巨子,让与会代表们学会互相妥协并通过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富兰克林能有此觉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分不开。早年他在费城办了一个叫皮围裙俱乐部(JUNTO)的读书会。其中有一条章程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语气说自己“**对”,或者别人“**错”,那么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这样的时候,你就该缴纳罚款了。
我在*近两年的演讲中经常谈到富兰克林的这段经历,称其为“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而这种包容与自信,恰恰是中国人一直或缺的。回望这个时代的“真理病”,于官于民,于国家于社会,可谓等量齐观。人们只愿接受自己想看到和想听到的事情,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即使一个“韩寒事件”,也能将中国社会撕成两半,原因只是你和我对韩寒的态度不一样。具体到中国未来的走向,极左和极右都令我畏惧。两种激进主义在逻辑上*终必定走到一起,而中间意见阶层则成为两派共同的敌人。
*近几年,我常常遇到两种人,一种骂我不爱国,另一种骂我不爱自由。我想说的是,这两种东西,我都爱。如果你非要我爱你爱的国,我希望你也尊重我爱的国。如果你非要我爱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国家和个人有边界,你和我也有边界。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
二
上苍赐予我们眼睛,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彼此看见。但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所写的,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还要用心灵看。接下来,我想借着两种常常被人视而不见的动物——大象和大猩猩,来解释我们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
在英文里,“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类似的场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实在太过熟悉。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羞愧。比如说今年年初,我曾在大学校园中看到两个醉醺醺的男人在餐馆里殴打一对情侣,餐馆半边的餐具都被砸烂,可是坐在另一边的几桌人还在安心地吃着饭。真的是大象进了瓷器店他们也看不到。原因很简单,那不是他们家的瓷器店,也不是他们家的大象。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①。
除了房间里的大象,还有一种视而不见是“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它来自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进行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哈佛大学的心理课上亦有精彩呈现。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接下来要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很不幸,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房间里的大象,还要看见舞台上的大猩猩。
人们总是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将上述实验所呈现的问题称为无意视盲。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我们带着某种观点和目的专注于讨论某个问题时,有几个人会注意到有一只大猩猩曾经走过,并且停下来和你挥手扮鬼脸呢?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带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别人说“刚才**没有大猩猩”,甚至还要动用蛮力,“再说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双重滑稽呢?
①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330页。
这本书的行文结构给我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韵律的美感。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温度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作者在论证复杂观点时,常常会穿插一些文学性的比喻或者历史典故,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深度,又不失雅致。我尤其欣赏它在批判现有社会弊病时所保持的克制和理性。它没有陷入廉价的愤怒或无休止的抱怨,而是冷静地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试图为读者提供一种超越表象的思考框架。例如,在探讨信息爆炸对思考能力的影响时,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拒绝信息,而是强调构建个人信息过滤和价值判断体系的重要性。这种建设性的批判,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是一个思考者,更是一位真诚的引导者,他提供的不是一个现成的避难所,而是一张详细的、如何建造自己心灵堡垒的地图。
评分初读此书,我以为自己会看到很多关于社会改革的宏大叙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关注“内在的觉醒”和“微小的实践”。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最需要的。它没有把改变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环境的剧变上,而是极力鼓舞每一个个体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和“幸福”。书中对于“保持好奇心”和“拥抱不确定性”的论述,简直是当代“内卷”环境下的一剂良药。它告诉我,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制,而是在充分认识到限制之后,依然能保持探索的勇气和对未知的热忱。我合上书本的时候,窗外已经是深夜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疲惫,反而有一种精神饱满的宁静。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实践,我相信它会在我未来的人生决策中,不断地闪现出新的光芒。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朴素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风格所吸引。它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像是久旱逢甘霖,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好几个章节。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他总能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细微、最琐碎的观察切入,然后层层递进,引人深思。举个例子,书中谈到“选择的悖论”时,不是直接引用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每天早晨面对衣柜时产生的焦虑写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贴近生活又不失深度的写作功底,是很多同类作品所不具备的。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我过去以为是个人失败或者性格缺陷的问题,其实都是时代背景下个体必然会遭遇的困境。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愈,它让我能够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开始思考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对抗或逃避。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脑力体操’。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藏着作者对历史、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拿出笔记本,把一些关键的句子抄录下来,因为它们太精辟了,值得反复咀嚼。它对“责任”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这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沉重的、被强加的义务感,而是一种源于自我觉醒的主动承担。书中描绘的理想状态,是年轻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付出努力,哪怕这种努力在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这种将“自由”与“担当”紧密捆绑的观点,对我这个总想着“躺平”的旁观者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它不是在指责你不够努力,而是在邀请你加入一场更高层次的游戏,一场关乎生命意义的游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内核被重新校准了,对未来的焦虑感有所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坚韧的、向内探索的动力。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有冲击力,但内容到底能不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我心里没底。毕竟现在市面上讲“自由”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读完也就忘了。但这一次,我得承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用非常真诚和犀利的眼光剖析着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盯着文字看好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那种直击灵魂的准确性,让我忍不住想,‘对啊,我一直都在为这件事苦恼,但就是说不出来。’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也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的秘诀,而是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感到窒息的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尤其是关于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中保持自我边界的那部分论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在迷雾中前行的方向,尽管那条路可能注定会布满荆棘,但至少,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迈出第一步了。
评分帮老板的儿子买的,应该没问题吧~~~~
评分很好
评分纸质不错,看完值得收藏
评分可以
评分书不错,送货也快!读书对我们以及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了知识,就等于有了在社会立足的资本。金钱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读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 读书对我们而言是何等重要啊!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还不错
评分慕名而买,待看。
评分看了序言,感觉还可以,平时翻翻看
评分精装版,比白色平装版小且厚,整体质量还行,个人不太喜欢版式设计,不影响阅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