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熊培云著 阐述自由与责任 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熊培云著 阐述自由与责任 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由
  • 责任
  • 启蒙
  • 成长
  • 青年
  • 哲学
  • 人生
  • 思考
  • 自我
  • 价值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ISBN:9787513317139
商品编码:1442897890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 开本: 32
作者: 熊培云 著 页数:  
定价: 42 出版时间: 2015-01-01
ISBN号: 9787513317139 印刷时间: 2015-01-01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版次印次: 1,1
编辑推荐

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

即使在*困厄的年代,也要保持内心的明亮与自由,不与黑暗同沉

为了一个善果累累的未来,我们先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属于自己的那粒自由与宽恕的种子

内容推荐

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自由与自救,是本书的方向与重点。出版四年来,累计加印三十余次。本次增订,加入新作六万余字,特别增加“历史与心灵”一辑,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必要增补。

作者简介

熊培云,评论家,时代观察者。1973年生于江西农村,毕业于南开大学、巴黎大学,主修历史学、法学与传播学。曾任《南风窗》杂志主笔、驻欧洲记者,《新京报》首席评论员。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1

 

自序 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17

 

辑一  面包与玫瑰

国家与玫瑰   41

挡得住德军,挡不住生活45

老教授与小王子    49

梭罗的树林   53

为情侣求饶   60

今夜,谁在搜捕圣诞老人?  64

好色关乎心灵 69

铺路石下是海滩    74

诙谐社会,政治如何玩赏?   77

赘肉政治学   81

第六种自由   85

为什么自由先于平等?  89

洛克如何理解超女?94

看电影,还是哭电影?  97

绑架为什么流行?  101

能养政府,为什么不能养猪?105

开公司,还是开法院?  108

不要活在新闻里    111

一个中国人的不高兴114

地图知识分子 119

“火星文”入侵    123

背着国家去旅行    127

国破山河在   130

 

辑二  自救与自由

集中营是用来干什么的?135

人质为什么爱上绑匪?  146

奖励你,控制你    152

不自由的秩序如何杀人?165

屋顶上的矿难 171

公民膝下有黄金    178

没什么鸟可以代表一个国家   182

谁来同情“体制内弱者”?   186

守住良心的“一厘米主权”   190

柏林墙上有多少根稻草?195

救故乡,救公共精神199

每个村庄都是一座圆明园203

从魏珍怎样到郝思嘉?  207

杀鸡儆猴,猴为什么鼓掌?   211

“网瘾”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214

二等于多少? 218

人是什么单位?    226

条件即逆境   230

预言的囚徒   233

人类为什么迷醉于暴力?238

哪里有混乱,哪里就一定有不自由  243

虽自由无以言说    247

艾氏9·11    254

床上爱国主义 260

国界与自由   264

 

辑三  历史与心灵

以河为界的正义    271

假如我改《西游记》274

死刑是个笑话 280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285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294

英雄为何救美 301

被误读的《死亡笔记》  310

天堂五分钟   318

光荣背叛325

为自由而担责 338

 

辑四  演讲与独白

每个人都有权有势  359

中国人的自由传统  360

自由在高处   376

识时务者为俊杰    399

日报七年,我的文字心灵419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 429

 

 

后记  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  435

 

增订版后记  小心,你想要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446

 

媒体评论

 

新浪中国好书榜十大好书 

 

南国书香节*具现实主义精神获奖图书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增订版序  我愿此生辽阔高远

 

 

《自由在高处》出版后,几年间加印了三十余次。读者之中,有的青春年少,有的白发苍苍;有的久居故土,有的远渡重洋。对作者而言,一本小书能够受此礼遇,不去妄想有何功德,至少是苦有所值,让我感恩了。

考虑到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本次修订特别增加了“历史与心灵”一辑,同时对自由与责任、中国人的自由传统等内容作了补充。除此之外,借撰写修订版序言之机,我想就*近的一些思考向读者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近几年,除了在南开教书,我依旧忙于下乡和出国。国外的访问,主要集中于美国和日本。

两次访问美国给了我不少收获。先是于2012年底受卡特中心邀请观摩美国大选,它让我具体入微地了解到美国选举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在选举总统的时候,各地还同时要选出验尸官,这是我以前一无所知的。但验尸官的确很重要,因为他是让法律成为公正的*后一道防线的*关键因素。回国两个月后,我又自费重返新大陆,这次是着重寻找美国社会变革中的精神资源,包括独立战争与制宪会议期间美国国父们的言行,以及近百年来美国非暴力社会运动中的思想资源。我还特意选择在阿拉巴马州的蒙哥马利市孤身一人度过了自己四十岁的生日,算是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点纪念吧。相比占领华尔街等占街运动,我更欣赏的是发生于阿拉巴马州的这场黑人联合罢乘公交车运动。大规模的占街运动一旦旷日持久,就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让民主诉求不伤害自由;二是何时结束,在什么条件下结束。而在1955年的蒙哥马利,每一位黑人都用脚投票,对自己的良心负责,没有谁强迫谁,也不必和谁讨价还价,而历史真的被这种“脚踏实地”改写了。

回想两次美国之行,让我触动*深的还是对富兰克林的了解。美国制宪会议被后世写成了英雄史诗,然而整个过程不可不谓风雨飘摇。1787年,在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和争辩后,各州代表因为各执己见几乎要分道扬镳,正是富兰克林的一番话在*后时刻打破僵局,凝聚人心——当时富兰克林白发飘飘,已有八十高龄,是**一位坐着轿子到费城来开会的,而华盛顿将军当时也不过五十多岁。

主席先生,首先我必须承认,对于这部宪法的部分内容,目前为止我并不尽然同意。可是我也不敢说,我永远都不会赞成,我的岁数这么大了,不乏原以为自己眼光正确,可是后来经过深入了解、周详考虑,却不得不改变看法的经验,甚至有许多我一度以为正确的重大事件,事后却发现大谬不然。因此,我的年纪越大,反而越不信任自己的判断,愈发看重别人的判断。就像许多宗教上的宗派一样,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的一派拥有全部的真理,只要别人的意见和自己不一样,就一定都是错的?6?8?6?8很多平民也老以为自己**无误,就像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宗派一定是对的一样?6?8?6?8

先生们,就是带着这些感悟,我愿意接受这部宪法,包括所有谬误在内——如果其中确有错误的话?6?8?6?8先生们,我之所以同意这部宪法,是因为我觉得恐怕再也找不到比它更好的了。我愿意为了公众福祉,牺牲我认为宪法中存有错误的看法?6?8?6?8希望大会中每一位仍然持有反对意见的人士,在此都能和我一起,对自己的**无误不要那么有把握——并为表明我们的意见一致,在这份文件上签上大名。①

 

费城制宪会议有两个灵魂人物,一是华盛顿,整个会议他几乎一言不发——有人甚至想要拥立他做国王,但是他的存在稳住了那些对制宪会议将信将疑的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正在参与一件即将改天换地的大事。其次就是富兰克林,正是这位被后世誉为“从天空抓住闪电,从君主手中夺回民权”的时代巨子,让与会代表们学会互相妥协并通过宪法草案,而不是“在会场上割破彼此的喉咙”。富兰克林能有此觉悟和能力,和他追求真理的态度分不开。早年他在费城办了一个叫皮围裙俱乐部(JUNTO)的读书会。其中有一条章程是,如果你用肯定的语气说自己“**对”,或者别人“**错”,那么你就是在宣示自己真理在握。这样的时候,你就该缴纳罚款了。

我在*近两年的演讲中经常谈到富兰克林的这段经历,称其为“追求真理,但不强加于人”,或者说“我的真理以你不接受为边界”。而这种包容与自信,恰恰是中国人一直或缺的。回望这个时代的“真理病”,于官于民,于国家于社会,可谓等量齐观。人们只愿接受自己想看到和想听到的事情,要么赞成,要么反对。即使一个“韩寒事件”,也能将中国社会撕成两半,原因只是你和我对韩寒的态度不一样。具体到中国未来的走向,极左和极右都令我畏惧。两种激进主义在逻辑上*终必定走到一起,而中间意见阶层则成为两派共同的敌人。

*近几年,我常常遇到两种人,一种骂我不爱国,另一种骂我不爱自由。我想说的是,这两种东西,我都爱。如果你非要我爱你爱的国,我希望你也尊重我爱的国。如果你非要我爱你想要的自由,我希望你也尊重我想要的自由。国家和个人有边界,你和我也有边界。在公域,我们因互相妥协而保全社会;在私域,我们因互不干涉而保全自己。

 

 

 

上苍赐予我们眼睛,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彼此看见。但正如圣·埃克絮佩里在《小王子》里所写的,有些东西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还要用心灵看。接下来,我想借着两种常常被人视而不见的动物——大象和大猩猩,来解释我们的眼睛出了什么问题。

在英文里,“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指的是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感受。类似的场面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实在太过熟悉。有的出于恐惧,有的出于羞愧。比如说今年年初,我曾在大学校园中看到两个醉醺醺的男人在餐馆里殴打一对情侣,餐馆半边的餐具都被砸烂,可是坐在另一边的几桌人还在安心地吃着饭。真的是大象进了瓷器店他们也看不到。原因很简单,那不是他们家的瓷器店,也不是他们家的大象。所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正义只在五米之内”①。

除了房间里的大象,还有一种视而不见是“看不见的大猩猩”(The invisible gorilla)。它来自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进行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在哈佛大学的心理课上亦有精彩呈现。哈佛的试验者首先完成了一个一分钟的小短片。短片中有两队球员,分别穿着黑色和白色队服,所有球员都在不断移动并互相抛接篮球。短片拍好后,试验者开始在哈佛大学内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观看影片并计算白衣球员的传球次数(无论是空中传球还是击地传球都被算做传球),同时可以完全忽略黑衣球员的传球次数。一分钟后,志愿者被提问是否算清了传球次数。*后的答案大同小异,不过这不是试验者的目的。试验者接下来要问的是,刚才在舞台上走过一只大猩猩,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很不幸,有一半看过短片的人都忽略了这个细节。因此,我们不仅要看到房间里的大象,还要看见舞台上的大猩猩。  

人们总是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心理学将上述实验所呈现的问题称为无意视盲。当人们把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个区域或物体时,他们会忽略那些他们不需要看到的东西。这个心理试验让我们看到了“专心致志”所具有的某种危险倾向。当我们带着某种观点和目的专注于讨论某个问题时,有几个人会注意到有一只大猩猩曾经走过,并且停下来和你挥手扮鬼脸呢?这样的情形下,如果我们带着百分之百的把握和别人说“刚才**没有大猩猩”,甚至还要动用蛮力,“再说有大猩猩我把你和你的思想抓起来”,这该是怎样的双重滑稽呢?

 



①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新星出版社,2011年,第330页。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一场关于个体觉醒与时代责任的深度对话 作者:熊培云 一、 导言:在喧嚣中探寻个体安身立命的坐标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观念碰撞的时代。个体仿佛被卷入一股洪流,在日新月异的表象背后,常常感到迷失与不安。社会的变迁,技术的迭代,价值的重塑,无不考验着我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判断力与行动力。尤其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他们既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也是未来方向的塑造者,他们渴望理解自身所处的时代,更迫切地希望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能够安身立命的精神坐标。 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正是为回应这一时代诉求而生。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真诚的邀约,邀请读者——尤其是那些对世界充满好奇,对未来有所思考的年轻人——踏上一段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深度探索之旅。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理论或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洞察力的思考、精准的分析与富有启发性的叙述,引导读者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议题,从而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内心的笃定与前进的方向。 二、 “自由”的边界与维度:超越功利主义的解放 在当下语境下,“自由”一词常常被简化为消费的自由、选择的自由,甚至是免责的自由。然而,《自由在高处(增订版)》所探讨的自由,远不止于此。熊培云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将自由的概念推向了更深的维度。 首先,本书揭示了自由的个体性与主体性。真正的自由,并非外在条件的恩赐,而是源于个体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和对思想的独立追求。这是一种内在的解放,是对陈规旧俗、群体裹挟以及技术枷锁的反思与超越。作者提醒我们,不要轻易被标签所定义,不要让消费主义的洪流淹没了个体的独特价值。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不可复制的生命经验,而对这份经验的珍视与开发,正是迈向自由的第一步。 其次,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由的理性维度。自由并非放纵,也不是无端的冲动。它建立在对世界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独立思考与批判性精神之上。作者鼓励读者培养一种“审慎的怀疑”,对一切信息保持警惕,对既定观点进行反刍与质询。这种理性的清明,是抵御虚假信息、避免盲从的关键,也是个体在思想领域保持独立自主的基石。 再者,本书将自由与精神的丰盈紧密相连。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摆脱外在的束缚,更是摆脱内心的贫瘠。它意味着对知识的渴望,对艺术的欣赏,对美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当个体的精神世界得以拓展,当心灵拥有了更广阔的容纳空间,才有可能在物质日益丰富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独立。 最后,本书也警示了自由的潜在陷阱。作者并非歌颂绝对的自由,而是强调自由与现实的互动。在现代社会,个体自由的行使,往往需要在一个既定的框架内进行。对这些框架的理解,对个体行为边界的认知,是避免自由滑向无政府状态或侵犯他人自由的关键。这使得本书的探讨,更具落地性和现实意义。 三、 “责任”的重量与光荣:与世界建立深刻的连结 “自由”与“责任”,二者如同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成全。《自由在高处(增订版)》的核心议题之一,便是深刻阐释了责任的内涵及其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本书强调,责任并非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成长的契机,一种与世界建立深刻连结的桥梁。当个体认识到自身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对社会的贡献,对未来的塑造,责任便成为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赋予生命以意义的内在驱动力。 熊培云先生尤其关注当代年轻人所肩负的时代责任。他们不仅是时代的旁观者,更是参与者和创造者。这种责任体现在多个层面: 对公共议题的关切与参与: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个体不再是孤立的存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公共事务的思考,以及在可能范围内采取的建设性行动,是当代公民成熟的标志。本书鼓励年轻人打破信息茧房,用更开阔的视野审视社会,用更负责任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历史真相的尊重与反思:历史是经验的宝库,也是我们理解当下、预见未来的重要依据。对历史的无知或歪曲,是危险的。本书引导读者,以一种敬畏之心,去探寻历史的真相,从过往的经验中汲取智慧,避免重蹈覆辙。这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关乎民族的记忆与传承。 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与维护: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本书鼓励年轻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为社会公正的守护者和倡导者,反对不公,尊重差异,为构建一个更包容、更公平的社会贡献力量。 对生态环境的珍惜与保护:作为地球的居住者,人类负有保护家园的责任。本书亦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强调个体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的论述,不是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充满了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他指出,责任的承担,并非要求个体牺牲一切,而是要在个体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平衡,是通过理性的思考、同理心的浇灌以及建设性的实践来实现的。 四、 “启蒙”的意义与路径:点燃个体觉醒的火种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之所以被誉为“当代年轻人的启蒙书”,是因为它在看似寻常的议题中,点燃了启发个体独立思考、实现精神觉醒的火种。 本书的“启蒙”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打破思维定势,重塑认知框架: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既有的信息流所塑造,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熊培云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挑战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促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打破思维的牢笼。他引导我们认识到,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实”,其实是经过解读和选择的结果。 培养批判性思维,涵养独立判断:启蒙的核心在于“敢于知道”,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断。本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和思考范例,鼓励读者不盲从权威,不迷信网红,而是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这种能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重要,它能帮助我们辨别真伪,抵御操纵。 激发对真善美的追求,涵养人文情怀:启蒙并非仅仅指向理性,也指向情感与价值。本书在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反思中,始终洋溢着对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人文精神的守护。它鼓励读者,在纷扰的尘世中,不忘对精神世界的耕耘,保持一颗澄澈而敏感的心。 赋权个体,重塑主体性:最终,这本书的力量在于赋权个体。它告诉读者,你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你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这种对个体主体性的肯定,是开启更广阔自由之路的起点。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并非提供一套“如何成为自由人”的说明书,而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一种与自身对话的途径。它陪伴读者,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靠近更高远的精神之境,在自由与责任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闪耀着光芒的生命坐标。 五、 结语:一次通往内在丰盈的旅程 熊培云先生用他的文字,为我们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现实的喧嚣与精神的宁静,连接着个体的迷茫与时代的责任。阅读《自由在高处(增订版)》,就像走进一位智者温柔而深刻的内心世界,与他一同审视我们所生活的时代,一同探寻那个关于自由与责任的永恒命题。 对于每一个渴望成长、渴望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思想洗礼”。它或许不会改变你当下的生活状态,但它一定会重塑你的认知,拓宽你的视野,点燃你内心深处的思考之火。它让你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遥不可及的彼岸,而在于你不断向上的姿态,在于你对责任的担当,在于你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求。 愿这本书,成为你通往内在丰盈,通往更高处自由的,那盏最温暖的启明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结构给我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韵律的美感。它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温度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作者在论证复杂观点时,常常会穿插一些文学性的比喻或者历史典故,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既有深度,又不失雅致。我尤其欣赏它在批判现有社会弊病时所保持的克制和理性。它没有陷入廉价的愤怒或无休止的抱怨,而是冷静地分析了问题的成因,并试图为读者提供一种超越表象的思考框架。例如,在探讨信息爆炸对思考能力的影响时,它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拒绝信息,而是强调构建个人信息过滤和价值判断体系的重要性。这种建设性的批判,让我感觉到作者不仅是一个思考者,更是一位真诚的引导者,他提供的不是一个现成的避难所,而是一张详细的、如何建造自己心灵堡垒的地图。

评分

初读此书,我以为自己会看到很多关于社会改革的宏大叙事,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关注“内在的觉醒”和“微小的实践”。这种由内而外的力量,正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最需要的。它没有把改变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环境的剧变上,而是极力鼓舞每一个个体去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去重新定义什么是“成功”和“幸福”。书中对于“保持好奇心”和“拥抱不确定性”的论述,简直是当代“内卷”环境下的一剂良药。它告诉我,真正的自由不是没有限制,而是在充分认识到限制之后,依然能保持探索的勇气和对未知的热忱。我合上书本的时候,窗外已经是深夜了,但我一点也不觉得疲惫,反而有一种精神饱满的宁静。这本书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它需要时间去消化,去实践,我相信它会在我未来的人生决策中,不断地闪现出新的光芒。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那种朴素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风格所吸引。它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像是久旱逢甘霖,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好几个章节。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巧妙,他总能将那些宏大的哲学命题,通过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细微、最琐碎的观察切入,然后层层递进,引人深思。举个例子,书中谈到“选择的悖论”时,不是直接引用晦涩的理论,而是从我们每天早晨面对衣柜时产生的焦虑写起,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这种贴近生活又不失深度的写作功底,是很多同类作品所不具备的。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很多我过去以为是个人失败或者性格缺陷的问题,其实都是时代背景下个体必然会遭遇的困境。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治愈,它让我能够更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开始思考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与这个世界共处,而不是一味地对抗或逃避。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密度非常高,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进行一场高强度的‘脑力体操’。每一个论点背后似乎都藏着作者对历史、文化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刻洞察。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拿出笔记本,把一些关键的句子抄录下来,因为它们太精辟了,值得反复咀嚼。它对“责任”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这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沉重的、被强加的义务感,而是一种源于自我觉醒的主动承担。书中描绘的理想状态,是年轻人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为自己所处的环境付出努力,哪怕这种努力在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这种将“自由”与“担当”紧密捆绑的观点,对我这个总想着“躺平”的旁观者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它不是在指责你不够努力,而是在邀请你加入一场更高层次的游戏,一场关乎生命意义的游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精神内核被重新校准了,对未来的焦虑感有所缓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为坚韧的、向内探索的动力。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的时候,我有点犹豫。封面设计得挺有冲击力,但内容到底能不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我心里没底。毕竟现在市面上讲“自由”的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读完也就忘了。但这一次,我得承认,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对面,用非常真诚和犀利的眼光剖析着我们这个时代年轻人面临的困境。读到一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盯着文字看好久,不是因为难懂,而是因为那种直击灵魂的准确性,让我忍不住想,‘对啊,我一直都在为这件事苦恼,但就是说不出来。’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也没有提供什么速成的秘诀,而是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感到窒息的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尤其是关于个体如何在宏大叙事中保持自我边界的那部分论述,简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在迷雾中前行的方向,尽管那条路可能注定会布满荆棘,但至少,我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迈出第一步了。

评分

帮老板的儿子买的,应该没问题吧~~~~

评分

很好

评分

纸质不错,看完值得收藏

评分

可以

评分

书不错,送货也快!读书对我们以及现代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了知识,就等于有了在社会立足的资本。金钱不是最重要的,知识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读书不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知识,而且还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 读书对我们而言是何等重要啊!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慕名而买,待看。

评分

看了序言,感觉还可以,平时翻翻看

评分

精装版,比白色平装版小且厚,整体质量还行,个人不太喜欢版式设计,不影响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