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中国通史书系:中国文化史

吕思勉中国通史书系:中国文化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思勉 著
图书标签:
  • 吕思勉
  • 中国通史
  • 中国文化史
  • 历史
  • 文化
  • 通史
  • 中国历史
  • 学术
  • 史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104564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834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吕思勉

  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吕思勉

内容简介

  本书原是吕思勉先生的大学讲义,全书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共十八个部分。尽管已经出版了半个多世纪,由于内容科学严谨、广博独到,且观点条理清晰,行文通俗易懂、人人能读,因而深受学界好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中国文化史经典著作。对于想要了解本国文化的读者来说,本书实为一部极富启发性的中国文化指南之书。

  目标受众群:

  敬慕吕思勉先生严谨治学精神的读者;史学爱好者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武进人,著名历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教学和研究,著作等身,已出版的著作有六七百万字,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目录

自序

绪论

第一章 婚 姻

第二章 族 制

第三章 政 体

第四章 阶 级

第五章 财 产

第六章 官 制

第七章 选 举

第八章 赋 税

第九章 兵 制

第十章 刑 法

第十一章 实 业

第十二章 货 币

第十三章 衣 食

第十四章 住 行

第十五章 教 育

第十六章 语 文

第十七章 学 术

第十八章 宗 教

精彩书摘

  绪论

  历史,究竟是怎样一种学问?研究了它,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这个问题,在略知学问的人,都会毫不迟疑地作答道:历史是前车之鉴。

  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他们又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

  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戒”。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正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远者且勿论。欧人东来以后,我们应付他的方法,何尝不本于历史上的经验?其结果却是如何呢?然则历史是无用了么?而不知往事,一意孤行的人,又未尝不败。然则究竟如何是好呢?

  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概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正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理,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然而理是因事而见的,舍事而求理,无有是处。所以我们求学,不能不顾事实,又不该死记事实。

  要应付一件事情,必须明白它的性质。明白之后,应付之术,就不求而自得了。而要明白一件事情的性质,又非先知其既往不可。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子的一个人?譬如久于官场的人,就有些官僚气;世代经商的人,就有些市侩气;向来读书的人,就有些迂腐气。难道他是生来如此的么?无疑,是数十年的做官,经商,读书养成的。然则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亦是如此了。中国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欧洲?欧洲的社会,为什么不同于日本?习焉不察,则不以为意,细加推考,自然知其原因极为深远复杂了。然则往事如何好不研究呢?然而已往的事情多着呢,安能尽记?社会上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报纸所载的,奚啻①亿兆京垓②分之一。一天的报纸,业已不可遍览,何况积而至于十年、百年、千年、万年呢?

  须知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并不要把他已往的事情,通统都知道了,记牢了。我,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我?反躬自省,总是容易明白的,又何尝能把自己已往的事,通统记牢呢?

  然则要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也正不必把已往的事,全数记得,只要知道“使现社会成为现社会的事”就够了。然而这又难了。

  任何一事一物,要询问它的起源,我们现在不知所对的很多。其所能对答的,又十有八九靠不住。然则我们安能本于既往,以说明现在呢?

  这正是我们所以愚昧的原因,而史学之所求,亦即在此。史学之所求,不外乎(一)搜求既往的事实,(二)加以解释,(三)用以说明现社会,(四)因以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

  往昔的历史,是否能肩起这种任务呢?观于借鉴于历史以应付事实导致失败者之多,无疑是不能的。其失败的原因安在?列举起来,也可以有多端,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偏重于政治。

  翻开《二十五史》来一看(从前都说《二十四史》,这是清朝时候,功令上所定为正史的。民国时代,柯劭忞③所著的《新元史》业经奉徐世昌总统令,加入正史之中,所以现在该称《二十五史》了),所记的,全是些战争攻伐,在庙堂上的人所发的政令,以及这些人的传记世系。昔人称《左氏》为相斫书④;近代的人称《二十四史》为帝王的家谱;说虽过当,也不能谓其全无理由了。单看了这些事,能明白社会的所以然么?从前的历史,为什么会有这种毛病呢?这是由于历史是文明时代之物,而在文明时代,国家业已出现,并成为活动的中心,常人只从表面上看,就认为政治可以概括一切,至少是社会现象中最重要的一项了。其实政治只是表面上的事情。政治的活动,全靠社会做根底。社会,实在政治的背后,做了无数更广大更根本的事情。不明白社会,是断不能明白政治的。所以现在讲历史的人,都不但要着重于政治,而要着重于文化。

  何谓文化?向来狭义的解释,只指学术技艺而言,其为不当,自无待论。说得广的,又把一切人为的事都包括于文化之中,然则动物何以没有文化呢?须知文化正是人之所以异于他动物的。其异点安在呢?凡动物,多能对外界的刺激而起反应,亦多能与外界相调适。然其与外界相调适,大抵出于本能,其力量极有限,而且永远不过如此。人则不然。所以人所处的世界,与动物所处的世界,大不相同。

  人之所以能如此,(一)由其有特异的脑筋,能想出种种法子。(二)其手和足的作用分开,能制造种种工具,以遂行其计划。(三)又有语言以互相交通,而其扩大的即为文字。此人之所知,所能,可以传之于彼;前人之所知,所能,并可以传之于后。因而人的工作,不是个个从头做起的,乃是互相接续着做的。不像赛跑的人,从同一地点出发,却像驿站上的驿夫,一个个连接着,向目的地进行。其所走的路线自然长,而后人所达到的,自非前人所能知了。然则文化,是因人有特异的禀赋,良好的交通工具而成就的控制环境的共业。

  动物也有进化,但他的进化,除非改变其机体,以求与外界相适应,这是要靠遗传上变异淘汰等作用,才能达到目的的,自然非常迟慢。人则只须改变其所用的工具,和其对付事物的方法。我们身体的构造,绝无以异于野蛮人,而其控制环境的成绩,却大不相同,即由其一为生物进化,一为文化进化之故。人类学上,证明自冰期以后,人的体质,无大变化。埃及的尸体解剖,亦证明其身体构造,与现今的人相同。可见人类的进化,全是文化进化。恒人每以文化状况,与民族能力,并为一谈,实在是一个重大的错误。

  遗传学家,论社会的进化,过于重视个体的先天能力,也不免为此等俗见所累。至于有意夸张种族能力的,那更不啻自承其所谓进化,将返于生物进化了。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也有许多来自机体,和动物无以异的,然亦无不披上文化的色彩。如饮食男女之事,即其最显明之例。所以在理论上,虽不能将人类一切行为,都称为文化行为,在事实上,则人类一切行为,几无不与文化有关系。可见文化范围的广大。能了解文化,自然就能了解社会了(人类的行为,原于机体的,只是能力。其如何发挥此能力,则全因文化而定其形式)。

  全世界的文化,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这个问题,还非今日所能解决。研究历史的人,即暂把这问题置诸不论不议之列亦得。因为目前分明放着多种不同的文化,有待于我们的各别研究。话虽如此说,研究一种文化的人,专埋头于这一种文化,而于其余的文化,概无所见,也是不对的。因为:(一)各别的文化,其中仍有共同的原理存。(二)而世界上各种文化,交流互织,彼此互有关系,也确是事实。文化本是人类控制环境的工具,环境不同,文化因之而异。及其兴起以后,因其能改造环境之故,愈使环境不同。人类遂在更不相同的环境中进化。其文化,自然也更不相同了。

  文化有传播的性质,这是毫无疑义的。此其原理,实因人类生而有求善之性(智)与相爱之情(仁)。所以文化优的,常思推行其文化于文化相异之群,以冀改良其生活,共谋人类的幸福。(其中固有自以为善而实不然的,强力推行,反致引起纠纷,甚或酿成大祸,宗教之传布,即其一例。但此自误于愚昧,不害其本意之善。)而其劣的,亦恒欣然接受(其深闭固拒的,皆别有原因,当视为例外)。这是世界上的文化所以交流互织的原因。而人类的本性,原是相同的。所以在相类的环境中,能有相类的文化。即使环境不同,亦只能改变其形式,而不能改变其原理(正因原理之同,形式不能不异,即因形式之异,可见原理之同,昔人夏葛冬裘之喻最妙)。此又不同的文化,所以有共同原理的原因。以理言之如此。以事实言,则自塞趋通,殆为进化无疑的轨辙。

  试观我国,自古代林立的部族,进而为较大的国家;再进而为更大的国家;再进而臻于统一;更进而与域外交通,开疆拓土,同化异民族,无非受这原理的支配。转观外国的历史,亦系如此。今者世界大通,前此各别的文化,当合流而生一新文化,更是毫无疑义的了。然则一提起文化,就该是世界的文化,而世界各国的历史,亦将可融合为一。为什么又有所谓国别史,以研究各别的文化呢?这是因为研究的方法,要合之而见其大,必先分之而致其精。况且研究的人,各有其立场。居中国而言中国,欲策将来的进步,自必先了解既往的情形。即以迎受外来的文化而论,亦必有其预备条件。不先明白自己的情形,是无从定其迎拒的方针的。所以我们在今日,欲了解中国史,固非兼通外国史不行,而中国史亦自有其特殊研究的必要。

  人类以往的社会,似乎是一动一静的。我们试看,任何一个社会,在以往,大都有个突飞猛进的时期。隔着一个时期,就停滞不进了。再阅若干时,又可以突飞猛进起来。已而复归于停滞。如此更互不已。这是什么理由?解释的人,说节奏是人生的定律。个人如此,社会亦然。只能在遇见困难时,奋起而图功,到认为满足时,就要停滞下来了。社会在这时期就会本身无所发明;对于外来的,亦非消极的不肯接受,即积极地加以抗拒。世界是无一息不变的(不论自然的和人为的,都系如此)。人,因其感觉迟钝,或虽有感觉,而行为濡滞之故,非到外界变动,积微成著,使其感觉困难时,不肯加以理会,设法应付。正和我们住的屋子,非到除夕,不肯加以扫除,以致尘埃堆积,扫除时不得不大费其力一样。这是世界所以一治一乱的真原因。倘使当其渐变之时,随时加以审察,加以修正,自然不至于此了。

  人之所以不能如此,昔时的人,都以为这是限于一动一静的定律,无可如何的。我则以为不然。这种说法,是由于把机体所生的现象和超机现象并为一谈,致有此误。须知就一个人而论,劳动之后,需要休息若干时;少年好动,老年好静,都是无可如何之事。社会则不然。个体有老少之殊,而社会无之。个体活动之后,必继之以休息,社会则可以这一部分动,那一部分静。然则人因限于机体之故,对于外界,不能自强不息地为不断的应付,正可借社会的协力,以弥补其缺憾。然则从前感觉的迟钝,行为的濡滞,只是社会的病态(如因教育制度不良,致社会中人,不知远虑,不能豫烛祸患;又如因阶级对立尖锐,致寄生阶级不顾大局的利害,不愿改革等,都只可说是社会的病态)。我们能矫正其病态,一治一乱的现象,自然可以不复存,而世界遂臻于郅治⑤了。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人最大的希望。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序》,把历史上的事实分为两大类:一为理乱兴亡,一为典章经制。这种说法,颇可代表从前史学家的见解。一部二十五史,拆开来,所谓纪传,大部分是记载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的,志则以记载典章经制为主(表二者都有)。理乱兴亡一类的事实,是随时发生的,今天不能逆料明天。典章经制,则为人预设之以待将来的,其性质较为持久。所以前者可称为动的史实,后者可称为静的史实。

  史实确乎不外这两类,但限其范围于政治以内,则未免太狭了。须知文化的范围,广大无边。两间的现象,除(一)属于自然的;(二)或虽出于生物,而纯导原于机体的,一切都当包括在内。他综合有形无形的事物,不但限制人的行为,而且陶铸人的思想。在一种文化中的人,其所作所为,断不能出于这个文化模式以外,所以要讲文化史,非把昔时的史料,大加扩充不可。教育部所定大学课程草案,各学院共同必修科本有文化史而无通史。后又改为通史,而注明当注重于文化。大约因为政治的现象,亦不可略,怕改为文化史之后,讲授的人全忽略了政治事项之故,用意固甚周详。然大学的中国通史,讲授的时间,实在不多。若其编制仍与中学以下同,所讲授者,势必不免于重复。所以我现在换一个体例。先就文化现象,分篇叙述,然后按时代加以综合。我这一部书,取材颇经拣择,说明亦力求显豁。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以我之浅学,而所希望者如此,自不免操豚蹄而祝篝车之诮⑥,但总是我的一个希望罢了。

  疑难字词的注音与解释:

  ①啻[chì]:仅仅, 只有。

  ②京垓[jīng gāi]:古代以十兆为京,十京为垓。极言众多。

  ③忞[mín]。

  ④相斫书[xiāng zhuó shū]:斫,砍杀。相斫书,即记载相互砍杀的书,多记战争之事。

  ⑤郅治[zhì zhì]:大治。

  ⑥操豚蹄而祝篝[gōu] 车之诮: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就是付出的东西很少而希望获得的利益或要求却很高,两者很不相称,所以被别人笑话。见《史记·滑稽列传》。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部不包含《吕思勉中国通史书系:中国文化史》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其内容,力求自然流畅,不含人工智能痕迹。 --- 《煌煌中华:跨越千年的文化脉络与精神图景》 一部深度挖掘中华文明核心精神,梳理其演变轨迹的恢弘巨著。 本书核心观点: 中华文明的伟大,不在于某一朝代的强盛或疆域的辽阔,而在于其内部强大的文化韧性与思想的连续性。我们试图穿透历史的烟尘,探寻那些塑造了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思维模式与审美情趣的深层动力。 目录概览与内容侧重: 本书结构严谨,分为五大部分,力求勾勒出一部立体的、富有生命力的中国文化图景: 第一部:文明之源——上古形塑与观念奠基 (约公元前 21 世纪 - 公元前 3 世纪) 本部分聚焦于中华文化基因的形成期,着重探讨早期社会结构如何转化为深层的文化心理。 神话、巫术与早期信仰体系的重构: 探讨从“天人感应”的朴素认知到《山海经》中世界观的构建过程。我们尤其关注“祖先崇拜”在社会整合中的作用,它如何超越血缘关系,成为维系氏族与部落联盟的文化纽带。 文字的诞生与思维的定型: 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仅是记录工具的进步,更是抽象思维能力飞跃的标志。本章细致分析了早期汉字结构中蕴含的“整体性”与“关系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对后世哲学思维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礼乐制度的初探: 详细考察西周“封建”制度下,礼仪如何成为社会秩序的硬性规范。礼之本义,并非繁文缛节,而是对等级、伦理和天命的公开确认。通过对《周礼》的解读,还原一个秩序井然的早期社会伦理蓝图。 第二部:思想的鼎盛——诸子百家的争鸣与确立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并非单纯的政治分裂期,而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思想爆炸期”。本书侧重于解析这些流派的核心差异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长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内向性”发展: 集中分析孔子“仁”与“礼”的辩证统一。与西方重形而上本体论不同,儒家哲学从一开始就关注“人伦实践”,将道德修养视为治理天下的基础。探讨孟子对人性善的坚持如何与荀子对人性的审视构成互补。 道家的“超越性”智慧: 深入解读《道德经》中“道”的概念,它是一种不可言说、却又无所不在的宇宙规律。考察老庄思想如何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自我安顿的精神家园,提供了一种对主流价值的适度疏离与反思。 法家与墨家:实用主义的两个极端: 对比法家严密的工具理性与墨家“兼爱非攻”的普世关怀。分析法家思想如何被秦朝采纳并迅速建立起中央集权制,以及墨家对后世工程技术与平民伦理的潜在贡献。 第三部:融合与变迁——帝国时代的文化整合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对先秦思想进行了残酷而有效的筛选与整合。本部分探讨文化是如何在统一中被“标准化”的。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化策略: 剖析董仲舒如何巧妙地将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家伦理相结合,为皇权披上神圣外衣。这不仅仅是思想上的胜利,更是政治权力对文化话语权的成功垄断。 史学的确立与传统: 重点解析司马迁《史记》的文学成就与史学精神。理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背后的文化担当——为历史立言,维护民族记忆的完整性。 魏晋风度与玄学思潮: 探讨在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如何转向内心世界寻求自由。竹林七贤的放诞不羁,王弼对《周易》的重新诠释,标志着中国文化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第一次深刻觉醒与表达。 第四部:多元共生——中古的革新与吸收 (隋唐至宋元)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与吸收力,外来文明的冲击带来了深刻的内部变革。 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详细梳理佛教思想如何从印度传入,如何在与本土玄学、儒学的碰撞中,形成了禅宗、净土宗等极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宗派。特别是禅宗对宋明理学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 唐诗的巅峰:审美趣味的普及化: 唐代文学的繁荣,是国家稳定、经济富庶、文化自信的直接体现。分析唐诗如何突破了古典的藩篱,将个人情感、自然描摹提升到极致,并成为士人必备的文化素养。 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的兴起: 解释宋代理学家(周敦颐、二程、朱熹)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在既定的伦理框架内,探寻宇宙的终极原理(理)。这标志着中国哲学体系的集大成与思辨深度的空前提高。 第五部:世俗的成熟——近世的转型与定型 (明清以来) 明清时期,文化重心开始从宫廷与庙堂,逐渐转向市民阶层与日常生活。 市民文学的勃兴: 探讨小说和戏曲(如《金瓶梅》、《红楼梦》)如何以更贴近百姓生活的视角,解构了传统的道德叙事。这些作品对人情世故、社会百态的细腻刻画,标志着文化视野的拓展。 晚明商业文化的影响: 考察资本积累与市民阶层的壮大,对审美趣味的影响,例如对奇巧之物、园林艺术的推崇,以及个体商业精神的萌芽。 晚清的文化冲击与自我调适: 在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下,中国文化如何进行痛苦的自我反思与定位。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早期尝试,到对传统价值观进行根本性的质疑,为近现代思想的转变埋下伏笔。 本书特色: 本书绝非简单的史事罗列,而是致力于构建一条“思想的连续性”线索。我们坚持认为,理解中国文化,必须把握其“内在逻辑”,即儒家伦理的框架性、道家思想的调适性以及佛学观念的补充性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我们今日所见的民族精神底色的。我们通过解读经典文本、分析艺术风格的变迁,力求呈现一个有血有肉、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实体。 适合读者: 对中国思想史、社会史有兴趣的深度阅读者,高校人文学科师生,以及渴望系统了解中华文明核心精神脉络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沉稳中的灵动”。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追求极致的精确和冷峻,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温度。作者在阐述深奥的文化理论时,常常会穿插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典故,这些插曲不仅没有打断论证的连贯性,反而像是在严谨的几何图形中点缀了精美的装饰,使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愉悦。我尤其喜欢那些富含哲理的总结性语句,它们言简意赅,却能引发读者深入的联想和思考。阅读的过程,与其说是获取知识,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深度对话。它引导我思考,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背景下,我们究竟从古代文化中继承了什么,又该如何审慎地走向未来。这是一本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的鸿篇巨制。

评分

这套书的叙事方式简直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板着脸孔讲大道理的架势,而是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者,带着你信步走过历史的长廊,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往事。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社会风俗、思想演变这些“软性”历史的把握尤其精准。比如,他写到某个朝代的服饰变化,绝不仅仅是描述颜色和款式,而是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背后所反映的阶层流动和社会心态的微妙转变。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宋代茶馆里的氤氲茶香,感受到唐代长安城的万国气象。尤其是那些对古代士大夫精神世界的描摹,那种“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拉扯与挣扎,刻画得入木三分,让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你明白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的集合体,它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读来酣畅淋漓,收获良多。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逻辑层次感清晰得令人赞叹。它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顺序罗列事件,而是将文化的不同面向,如哲学、艺术、制度、物质生活等,构建成一个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的有机体。阅读过程中,你会清晰地看到,某个时期的政治变革是如何直接催生了某种新的哲学流派,而这种哲学流派又如何反过来影响了那个时期的文学创作风格。这种网状的、立体式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历史视野。我不再是孤立地看待“文学史”或“思想史”,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生态系统中去理解。特别是作者在章节转换时的过渡,自然流畅,如同高明的音乐家在不同乐章间精准地切换调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对一个复杂文化阶段的整体把握。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去神圣化”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概念,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质疑。作者的文风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温和,他敢于挑战一些流传已久的定论,但绝非哗众取宠式的颠覆。他会冷静地分析某一文化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价值波动,指出其局限性,同时又不否认其对后世的深远贡献。这种成熟、理性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和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极佳的范例。书中对于文化传承中的“断裂”与“延续”的讨论尤其深刻,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与选择。与其盲目地尊崇,不如深入地理解其形成过程中的所有挣扎与妥协,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觉。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功底扎实得有些“吓人”,但又处理得极其巧妙,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它在梳理中国文化源流脉络时,那种严谨的考据和审慎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素养。我特别欣赏它处理文化冲突与融合问题时的那种辩证思维。比如,在讨论佛教传入中国后如何被本土化,并最终融入儒家思想体系的过程,作者没有简单地贴上“融合”的标签,而是细致地拆解了每一步的互动、妥协与创新,展示了中华文明强大的消化和重塑能力。每每读到关键节点,我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浩瀚的史料中披沙拣金的艰辛,那种对史实的尊重和对真理的追求,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的力量。对于希望系统性建立中国文化框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值得信赖的基石。

评分

大师的作品,值得拥有

评分

好书,超值

评分

好书

评分

包装很好~内容也是很不错的~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文化史是非常适合文史哲的学生来阅读的

评分

好书,喜欢,打折时买,值

评分

不错

评分

读史有学问都是,学做人

评分

还不错的书 还没得及看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