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触动,在于它对“行动者”的重新定义。很多历史作品倾向于聚焦于那些手握军权或财权的精英,但此书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思想的“工坊”中默默劳作的匠人——哲学家、法学家、文学批评家。作者巧妙地论证了,正是这些看似脱离现实的理论构建,为后来的政治革命、社会改革乃至战争的爆发,提供了最坚实、也最危险的逻辑基础。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内,关于“自由”定义权之争的详细梳理。不同的思想流派如何利用同一批词汇,却构建出截然相反的实践纲领,这揭示了语言本身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能动性。它让我意识到,在评估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时,我们可能更应该关注其思想的“清洁度”和“一致性”,而非单纯的物质成就。
评分读罢此书,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智识上的酣畅淋漓,但同时又带着一丝深刻的困惑。作者的分析角度极为刁钻,他似乎总能从那些被主流史学刻意忽略的“边缘概念”中,提炼出推动历史进程的核心动力。我尤其欣赏他处理“知识与权力”关系时的那种近乎冷酷的客观性。他并不简单地赞美思想的进步,而是清晰地揭示了某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宏大叙事,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异化为人压迫人的工具。比如他对某种看似进步的社会工程学思潮的剖析,展现了人类企图以纯粹理性去规划生命群体的复杂性时,所必然招致的反噬。这种对意识形态的解构,并非为了虚无主义,而是为了提醒我们:我们所坚信的“真理”,在历史的某个转折点上,很可能就是构建下一道枷锁的砖石。全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从对古典逻辑的梳理,到对现代主体性的解构,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让人很难在其中找到可以轻易跳跃的章节。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铺陈,宛如一幅宏大而细腻的欧洲文明画卷,它没有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着眼于思想是如何如同地下水脉般渗透、塑造并最终涌现为世人可见的行动和制度的。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条时间的长河之畔,目睹了从启蒙时代的理性光辉如何一步步被瓦解、重构,直至现代性危机中那些令人不安的幽灵的浮现。作者对文本的解读深具洞察力,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因果链条,而是热衷于挖掘那些潜藏在哲学思辨、文学作品乃至社会风俗背后的结构性张力。特别是书中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科学主义膨胀和旧有道德体系崩塌时的那种精神挣扎的描绘,尤为震撼人心。那些看似抽象的形而上学辩论,在作者的笔下,立刻获得了鲜活的物质性——它们成为了人们选择站队、发动变革,甚至最终走向冲突的内在驱动力。这迫使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必然性”的理解,意识到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向,背后都站着无数个被特定时代思潮所形塑的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我得说,是极其克制的、精准的,它拒绝一切花哨的修辞,直击核心的论证骨架。然而,这种克制反而营造出一种强大的内爆张力。阅读过程中,我经常需要停下来,回溯前面几页的内容,以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作者在概念转换时的细微差别。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被动接受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全程保持高度的警觉和参与感。作者对于“时间性”的处理尤其精妙,他似乎在用一种非线性的方式来组织材料,让过去、现在和潜在的未来在同一个文本空间内交织对话。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关于过去的书,而是在理解我们如何被过去所定义,以及我们正如何不可避免地走向某种未来。特别是书中对“现代性焦虑”的追溯,它清晰地展示了这种焦虑是如何从哲学领域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琐碎决策中,最终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难以摆脱的集体情绪底色。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密度之高,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真正消化其全貌。它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将复杂的人类文明进程拆解成无数个相互咬合的齿轮。作者对于“结构性惯性”的分析尤为深刻,他展示了为什么某些思想一旦形成体系,即便其初始的社会背景已经消亡,它依然能以一种近乎幽灵般的姿态,继续影响着后世的决策者。我欣赏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宏大叙事的微观视角,但这种视角却能折射出宏大历史的全貌。全书的论证链条长而严密,如同一个精巧的数学证明,每一步的推导都显得无可辩驳。读完后,那种感觉就像是整理过一次自己的思维地图,那些曾经模糊不清的关联点,现在都清晰地被标示出来,虽然路线复杂,但逻辑的清晰度令人赞叹。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提供的认知回报,绝对值得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评分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评分假如他们因人废言,轻视这样一个有益于本身和整个王国的箴言,那么他们应当知道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古时一个贤明的国王说的。出身古世族的斯巴达王莱喀古斯看到他的族人在墨塞涅和阿各斯执政时都成了暴君,因而招致了杀身灭国的惨祸。他为了造福国家,并尽量使自己的家族长久保持王位,便让元老院分享自己的权力。而且他自己虽身为国王,也服从相当苛刻的监察官,这一切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王位。通过这种办法,他使自己的王位绵延数世不绝。继莱喀古斯之后,狄奥旁波斯统治拉栖第梦达一百余年之久,有人认为真正节制有度的政体就是狄奥旁波斯建立的。他使监察官的权力超过自己的权力,从而夸耀道:这样就能使王权奠定十分坚实的基础,传给后代的时候也就更巩固、更持久。不管怎样,他对今天的国王说来,并不是一个坏典型,而且还是一个万全之策的倡导者。
评分书,建议你用纸箱包装,如此甚好,胜过一个薄薄的塑料袋,你可以做到的,你应为其他发货仓树立榜样,订立标准,提升自我职业的价值,更应诠释图书商品的价值,希望你能越做越好!
评分克罗齐,应该了解一下
评分历史的行动与思想克罗起好书
评分《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可视为《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的续篇,克罗齐按内在逻辑联系,将系列论文重新排序编辑,结合20和30年代特殊历史条件,深化并完善其历史观和史学理论。此书共分八个部分:作为思想和作为行动的历史;历史主义及其历史;没有历史问题的历史学;历史的确定性与真实性;历史学与政治;历史学与道德;历史学前景;结论。克罗齐否定历史哲学的超验必然性和因果必然性,但肯定历史学的逻辑必然性。克罗齐对历史著作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作者在书中展现的哲学理论思想和历史理论思想,至今对世界思想史学和哲学史学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影响作用。克罗齐(1866-1952),意大利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因其家境富裕,得以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和政治活动,晚年创建“意大利历史研究院”,一生著述颇丰。
评分作为美学家的克罗齐,因为朱光潜,很熟悉,但历史学家的克罗齐,就比较陌生,直觉说能否成为历史哲学的核心呢
评分此书的出版曾受到巴里警察局的阻挠 ,由于克罗齐的强烈抗议 ,墨索里尼慑于其国际威望 ,才不得不放行。当克罗齐被问是否应感谢“领袖”时 ,他坚决地回答 :“我有直言不讳、书其所思的权利 ,谁要阻止我这样做 ,就不能期待我感谢。”《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历史》是《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 ( 1 91 5— 1 91 6年 )的续篇 ,克罗齐按内在逻辑联系 ,将系列论文重新排序编辑 ,结合二、三十年代特殊历史条件 ,深化并完善了其历史观和史学理论。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在德、意、日法西斯横行无忌、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全面爆发时刻 ,克罗齐大声疾呼 :历史是自由的历史 !这不啻声讨法西斯的战斗檄文 ,是具有人类良知和使命感的哲学家和史学家对反法西斯做出的贡献。克罗齐认为 ,自由既是历史发展的永恒动力 ,又是一切历史的主题 ;自由既是历史进程的解释原则 ,又是人类追求的道德理想。在暗无天日的时代 ,自由之火从未熄灭
评分哲学家对历史学的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