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许文耀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病理学
  • 植物病理学实验
  • 普通植物病理学
  • 实验指导
  • 植物病害
  • 病原菌
  • 实验技术
  • 农业
  • 生物科学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178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48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6
字数:2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共编入28个实验,包含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观察,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致病过程的观察,病原物致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鉴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的调查、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等植物病理学的实验内容。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既可作为《普通植物病理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又可作为独立开设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的教材,还可作为其他学科相关实验课的教学参考书和植物病理学研究工作者的读物。

目录

前言
实验一 植物病原类型及病害症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植物病原物的基本形态观察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观察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二 根肿菌、卵菌与接合菌门茵物形态特征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根肿菌门特征观察
(二)卵菌门特征观察
(三)接合菌门菌物特征观察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三 子囊菌形态特征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古子囊菌
(二)丝状子囊菌类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四 担子菌形态特征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冬孢菌纲
(二)黑粉菌纲
(三)其他担子菌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五 半知菌形态特征观察(一)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一)材料
(二)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丝孢目
(二)瘤座菌目
(三)束梗孢目
(四)无孢目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六 半知菌形态特征观察(二)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七 植物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一)各种细菌性病害的标本
(二)培养物
(三)其他材料和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观察
(二)植物病原细菌的琼脂平板培养性状的观察
(三)革兰氏染色
(四)鞭毛染色程序
四、作业与思考题

实验八 植物病原线虫的形态观察
一、目的要求
二、材料与仪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一)腐生线虫
(二)线虫的形态观察
……
实验九 非侵染性病害症状观察
实验十 消毒与灭菌技术
实验十一 培养基的制作技术
实验十二 病原物的分离和培养
实验十三 病原物的越冬(夏)形态与菌物孢子的萌发
实验十四 种子带菌检验和种子处理
实验十五 植物病毒的提纯
实验十六 植物病毒的接种与传染
实验十七 植物病原物的接种
实验十八 植物病毒的电镜观察
实验十九 植物病原物的PCR检测
实验二十 植物病原物血清学检测
实验二十一 植物病原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实验二十二 植物病原检索鉴别的计算机辅助系统
实验二十三 植物病害调查
实验二十四 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
实验二十五 植物病原物的计测与显微描绘
实验二十六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综合性实验)
实验二十七 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鉴定(设计性实验)
实验二十八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鉴定(设计性实验)
附录Ⅰ 植物病理学常用培养基
附录Ⅱ 植物病理学常用溶液和试剂
附录Ⅲ 植物病理学实验室守则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指导》:
  (3)腐烂
  腐烂指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根、茎、叶、花、果都可发生腐烂,幼嫩或多肉的组织则更容易发生。腐烂与坏死有时不易区别。一般来说,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的轮廓。腐烂根据病组织失水快慢可以分为干腐、湿腐、软腐。观察甘薯茎线虫病、苹果腐烂病、桃菌核病、大白菜软腐病、柑橘贮藏期青霉病等标本。
  (4)萎蔫
  萎蔫指全株茎叶呈失水状萎垂甚至枯死。引起植物萎蔫的原因有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典型的萎蔫症状是指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还是完好的。凋萎如果只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发生,早晚仍能恢复的称为暂时性萎蔫,出现凋萎后不能恢复的称为永久性萎蔫。观察番茄青枯病、瓜类镰刀菌枯萎病、棉花枯萎病、棉花黄萎病等标本。注意观察植物根部是否变色,用刀片将植物茎部或根部纵切,观察其维管束组织是否变色。
  (5)畸形
  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的生长受阻或过度增长而造成的形态异常,包括叶、花、枝、果等各种反常生长的形状。植物病害的畸形症状类型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徒长指植物节间明显过度生长,病株比健株明显高,如水稻恶苗病。
  矮缩和丛生矮缩是指植物节间缩短或停止生长,病株比健株矮小得多,如玉米矮化病。观察水稻矮缩病、小麦黄矮病、香蕉束顶病、玉米矮化病标本。丛生是枝条或侧根异常的增多,导致丛枝或丛根。观察枣疯病、小麦丛矮病、苹果发根病、龙眼丛枝病标本。
  瘤肿病部的细胞或组织因病原物的刺激而增生或增大,呈现出瘤肿。观察桃根癌病、番茄根结线虫病、白菜根肿病、玉米瘤黑粉病标本。
  卷叶叶片卷曲或皱缩,有时病叶变厚、变硬,严重时呈卷筒状。观察马铃薯卷叶病、蚕豆黄化卷叶病标本。
  蕨叶叶片变成丝状、线状或蕨叶状。观察番茄蕨叶病、辣椒蕨叶病、双子叶植物的2,4-D药害标本。
  畸果或小果畸果指果实变形,小果指果实比一般的瘦小。观察杀菌剂或除草剂引起的果实药害标本。
  疱斑在叶面或果实上有凸起或凹下部分,表面不平,形成疱斑,往往凸的部分颜色变深。观察烟草黄瓜花叶病毒病标本。
  花变叶染病后,植物的花器变成叶片结构,使植物不能正常开花结实。如玉米霜霉病。
  此外,一些病毒病会产生特异性的畸形症状,如耳突或脉肿、扁枝、肿枝、茎沟、拐节等。
  2.病征类型
  植物病害的病征是在植物发病部位产生的病原物体,主要有以下8类:
  (1)霉状物
  霉状物是许多菌物病害的常见病征。不同病原物类群可形成特征性不同的霉层,如青霉、绿霉、灰霉、黑霉、霜霉等。观察瓜类腐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柑橘青霉病、稻瘟病、黄瓜灰霉病标本。
  (2)锈状物
  植物的发病部位,特别是茎、叶表面产生黄色或褐色的铁锈状突起物,并散发出铁锈色粉末,这是由锈菌侵染引起的病征;有些植物的发病部位产生白色疱疹状物,如白锈菌引起的十字花科白锈病、旋花科白锈病。观察小麦锈病、菜豆锈病、十字花科白锈病标本。
  (3)粉状物
  有些植物叶片、枝条或果实被病菌侵染后,表面产生一层粉末状物,如许多植物的白粉病。有些植物被病菌侵染后,病组织全部或局部产生黑色粉末状物。有时黑色粉末状物包裹在表皮组织内,如禾谷类植物的叶部、茎秆或穗部黑粉病。观察瓜类白粉病、小麦散黑粉病、水稻粒黑粉病、小麦秆黑粉病、水稻叶黑粉病标本。
  ……

前言/序言

  本书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在培养植物病理学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重点。为此,在实验内容上除了选用传统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的植物病害病原物形态观察、验证性实验外,加入了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过程相关环节的实验,同时设计了若干个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目前,国内多数农业院校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利用多媒体或影像展示等电化教学手段。因此,本书压缩了观察性实验的次数,扩大每一次观察性实验的容量,设置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教学课时的安排上,大多数院校设置了实验课和教学实践(实习)环节,并采用集中上课的模式。根据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的特点,实际上,许多技术操作性实验难以在规定的3学时中完成全过程,有些实验需要长达几个月才能完成。采用集中上课时,往往需要由指导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替代学生完成部分的实验内容,这种实验难以达到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的教学目的。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建议将实验课和教学实践(实习)课统筹安排,将一定学时集中上课和一定学时分散操作相结合,这更能满足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同时,建议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本书将大部分观察性实验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作为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验的主要内容,使学生除在规定的集中上课时间内进入实验室外,在课外时间可根据时间与实验室条件进入实验室继续完成相关的实验,从时间上保证了学生可独立完成每个实验的内容。
  本书共28个实验,包含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观察,各类病原物的形态观察,病原物的分离、培养、接种、致病过程的观察,病原物致病性分化和寄主抗病性鉴定,病原物的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病害的调查、诊断与鉴定,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植物病害的流行和防治等经典的植物病理学实验及研究技术。着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加入了现代植物病理学的实验技术手段,如血清学技术、电镜技术、PCR技术、植物病原检索鉴别计算机辅助系统的应用等相关内容,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现代植物病理学发展的要求。在实验内容安排上,将观察性实验课时的比重降低,提高了操作技能训练实验课时的比重,加入了“植物病害的诊断与病原物的鉴定”、“病原物的致病性分化鉴定”和“寄主植物的抗病性鉴定”3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验内容分为必做实验(实验一至实验八、实验十至实验十二、实验十七)和选做实验(实验九、实验十三至实验十六、实验十八至实验二十八),不再区分实验课和教学实践(实习)课。对选做实验,教材使用单位可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兴趣选择相关实验内容;全体学生可同时选一个实验,也可分成若干小组,不同组选做不同实验。其中,实验二十六至实验二十八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议每个学生至少选做其中一个实验。
探索生命的微观世界:解密植物的健康密码 你是否曾为花园里娇嫩的花朵突然萎蔫而惋惜?是否曾为田野里茁壮的麦苗遭受病虫害的侵袭而担忧?植物,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它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福祉。然而,在光合作用的背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复杂世界:微生物的侵扰、环境的胁迫、生理的失衡……这些因素如同隐形的杀手,时刻威胁着植物的生命。 本书将带领你深入植物生命的微观领域,揭开植物病理学的神秘面纱。我们不求让你成为一名专业的植物病理学家,但希望能为你打开一扇理解植物健康与疾病的窗户,培养你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 为何要关注植物的健康? 植物病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它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粮食安全: 农作物病害是导致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场大规模的病虫害可能瞬间摧毁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威胁到数百万人的温饱。了解植物病理学,有助于我们制定更有效的病害预测、诊断和防治策略,保障全球的粮食供应。 生态平衡: 森林、草地、湿地……这些重要的生态系统都离不开健康的植物。当植物遭受病害侵袭时,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甚至引发连锁反应。 经济发展: 除了粮食作物,观赏植物、林木、药用植物等也面临着各种病害的威胁。这些产业的繁荣离不开植物的健康生长。病害的发生不仅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科学探索: 植物病害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场精彩的科学探索。它涉及到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通过研究植物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以及生物体之间复杂的调控机制。 走进实验的世界:亲手揭示病害的真相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书将以实验为核心,引导你亲身参与到植物病理学的研究过程中。你将有机会: 认识病原体: 在显微镜下,你会亲眼观察到那些隐藏在植物组织中的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它们体型微小,却拥有惊人的繁殖能力和破坏力。通过学习识别这些病原体,你将对“看不见”的敌人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模拟病害发生: 你将学习如何有意地在健康植物上诱导病害,观察病害发生的整个过程,从最初的侵染迹象到最终的症状表现。这有助于你理解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侵染途径以及植物的反应机制。 诊断病害: 当一株植物出现异常时,如何准确地判断其病因?本书将介绍多种常用的病害诊断方法,包括症状学观察、病原菌分离鉴定、分子检测技术等。你将学会像一位“植物医生”一样,通过科学的诊断来找出病症的根源。 探索防治策略: 了解了病害的发生机制和诊断方法,下一步便是如何有效地进行防治。本书将引导你了解不同防治措施的原理和应用,例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育种等。你将有机会通过实验来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并思考更可持续的防治方案。 观察植物抗性: 植物并非束手就擒的受害者,它们拥有多种多样的抗病机制。你将有机会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品种植物对同一种病害的反应差异,理解植物抗性的来源,以及如何利用抗性来培育更健康的作物。 实验设计与操作:严谨科学的探索之旅 本书的设计旨在让你在动手中学习,在思考中进步。每一个实验都经过精心设计,力求: 科学性: 实验操作步骤清晰、逻辑性强,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规范。 趣味性: 实验内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能够激发你的学习兴趣。 实用性: 实验结果能够反映真实的植物病害现象,并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 安全性: 实验操作过程中,我们将强调必要的安全注意事项,确保你的健康与安全。 在进行实验时,你将学习到: 精确的测量与记录: 科学研究离不开精确的数据。你将学会如何准确地测量样本、记录观察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分析。 规范的实验操作: 从样品的采集、处理,到器械的使用、清洁,本书将详细指导你每一个操作环节,培养你严谨细致的实验习惯。 科学的推理与判断: 实验结果并非孤立的数字或现象,你需要学会从实验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科学的推理,并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并非所有实验都会得到预期的结果,你也可能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本书鼓励你对实验结果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分析可能的原因,并从中学习。 本书涵盖的实验内容将让你有机会: 了解不同类型的植物病害: 从常见的叶斑病、锈病,到根腐病、枯萎病,你将有机会接触和研究各种类型的植物病害。 学习病原菌的培养与鉴定: 你将学习如何在实验室中分离、培养和鉴定植物病原菌,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技术。 观察病原菌的侵染过程: 通过显微观察,你将揭示病原菌如何侵入植物组织,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如何繁殖和传播。 评估不同防治措施的效果: 你将有机会设计实验来比较不同杀菌剂、生物制剂或物理防治方法的有效性,并学会如何选择最合适的防治策略。 研究植物抗病基因的表达: 在更深入的层次上,你可能会接触到关于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了解植物如何通过基因层面的调控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实验手册,更是一扇通往科学世界的大门。它将帮助你: 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亲身参与科学实验,你将更深刻地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面对复杂的植物病害问题,你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案。 培养对自然的热爱: 了解植物的生命奥秘,理解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将有助于你更深切地热爱自然,珍视生命。 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无论你将来选择生物学、农学、环境科学还是其他相关领域,本书为你打下的科学基础和实验技能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谁适合阅读本书? 本书适合所有对植物生命、自然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包括: 高等院校农林、生物、植物保护等相关专业学生 对植物病害有疑问的广大农民朋友 热衷于园艺、家庭种植的爱好者 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的中学生 任何希望了解植物健康与疾病奥秘的求知者 翻开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探索植物健康奥秘的精彩旅程。你将不仅仅是旁观者,更是参与者,用你的双手去发现,用你的智慧去理解,用你的行动去守护这片绿色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引人入胜,它成功地将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实验步骤,描述得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不同于那种千篇一律的、冷冰冰的教条式说明,书中的文字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细讲解。它大量使用了比喻和形象的描述来解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比如描述孢子萌发时,会用到“唤醒”或“破茧而出”这样的词汇,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学习兴趣。这种富有人情味的叙述方式,有效地缓解了实验学习中可能产生的挫败感。它让读者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在积极地参与一场解开自然奥秘的探险。对于那些对实验操作感到畏惧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让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且充满成就感。

评分

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实验设计上的逻辑严密性和渐进性,这套实验指导体系构建得极其合理。从最基础的培养基制备、微生物分离纯化,到后期的病原鉴定和抗性测试,每一步的衔接都像是精心编排的乐章,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手足无措。它似乎非常理解初学者在面对复杂实验流程时的心理障碍,总是先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核心目标,然后再分步骤细化操作要点。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对于每一个实验可能出现的“陷阱”或“常见错误”,书中都用醒目的提示框进行了标注和分析,这种前瞻性的指导,极大地减少了实验失败的概率,避免了宝贵时间和试剂的浪费。这种“预判式”的教学设计,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掌控感,而不是盲目摸索,这对于培养实验技能的扎实基础至关重要。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在可操作性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体现在它对实验安全和应急处理的强调上。在每一个涉及化学试剂或生物材料操作的单元,安全规范都被置于显眼的位置,而且描述得非常具体,不仅仅是笼统的安全须知。例如,在处理某些有毒试剂时,它会明确指出所需个人防护用品(PPE)的具体类型和使用标准,甚至细化到了废弃物分类处理的流程,这一点在很多实验指导书中常常被草草带过。这种对细节的安全把控,体现了编者极强的责任心。它教会了我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必须建立在绝对的安全意识之上。对于高校实验室管理来说,这本书无疑是降低事故风险、规范实验行为的有力辅助工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实在让人眼前一亮,装帧设计简洁而不失专业感,拿到手就感觉是本用心制作的教材。纸张的选择很考究,厚度适中,摸起来手感很好,即使用力在上面做笔记也不会轻易洇墨。内页的彩色插图和图表,色彩还原度非常高,线条清晰锐利,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此类实验的读者来说,也能清晰地辨认出不同病害的形态特征和关键结构。特别是那些微观结构的放大图,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这在需要仔细观察和比较的实验环节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相比过去使用的很多实验手册,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无疑是走在了前列,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让人在使用时心情愉悦,也更能沉浸到实验的学习过程中去。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足以体现编者在教学资源准备上的专业水准和对学生的尊重。

评分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明显超越了一般本科入门教材的范畴,它在兼顾基础操作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动态和一些高级分析技术。比如,在描述病原菌的分子鉴定章节,虽然篇幅可能不如专业分子生物学书籍那样详尽,但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可操作的框架,指导学生如何从宏观现象过渡到分子层面的证据链。这种整合式的知识结构,非常有利于学生建立起系统性的病理学认知。它鼓励的不仅仅是“照猫画虎”地完成实验,更是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优劣权衡。对于那些未来打算继续深造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学生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起点,它为更高阶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