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选取了许多年少年成功的例子,文章新颖且励志。
2、涵盖了很多领域的优秀人物,读者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3、书中人物的成长故事和人生选择对于成长过程中的青少年非常有激励和启发的意义。
4、彩页部分增加了与本书相关的读者故事和编辑寄语。
购书即赠人气少年偶像团体TFBOYS精美签名海报。
内容简介
《少年从不等风来》收纳了青年创客、个性少年、体坛巨匠,他们从不等风,奔跑,掀起空气的流动。追寻梦想,主动出击,用生命诠释少年从不等风来。与NBA科比?布莱恩特、商界新贵陈欧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近距离接触,用他们的故事指引人生。
作者简介
意林杂志,创刊于2003年8月,以“一则故事,改变一生”为宗旨,致力打造中国乃至全球都深具影响的励志传媒。而《意林》编辑部深入贯彻此宗旨,倾力打造励志、成长、奋斗的好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弄潮少年,未来可期
90后科技新贵:挣钱没有创造好玩的东西重要 程盟超 003
15岁赚到500万美元 牧徐徐 006
你9岁玩泥巴,人家穿上西装成大佬 佚 名 009
90后王锐旭:从网瘾少年到总理的座上宾 胡丽丽 012
凭本事吃饭的沙特王子 吕保军 016
一位90后的微博致富秘诀 张小黑 018
小哈特的“爷们儿实验” 麦小兜 021
17岁赚了3000万美元买个双肩包 编译/MikeSu 024
最牛应届生 张宏涛 027
价值4亿美元的点子 詹青云 029
“补镜头”的帅富少年 张秀芝 032
90后一定会过去,但年轻会永远流行 余佳文 034
“唐家三少”为爱诞生 杨兴文 037
卖气味的姑娘 小 亮 040
剑桥毕业生卖脸还债 张盖伦 李鸿琳 043
一个韩国女生的甜蜜梦想 夏索索 048
来认识“苹果皮他爹” 孙贤婷 051
盛大陈天桥空手套白狼 张 翔 054
让十年和两亿画上等号的寒门大学生 梁阁亭 056
大男孩舒义:在台风口放风筝 刘欣然 058
从“小豆豆”到“老豆豆” 唐辛子 061
资本之王桑迪?威尔的1+1=4财富人生 陈亦权 064
第二章 个性时代,拒绝标签
“跑”起来,“酷”成蜘蛛侠 明前茶 069
跑酷小子杜易泽,闪转腾挪闯世界 苏志坚 071
叛逆且流行 佚 名 075
坏小子玩网游学会三种外语 李郁怡 078
对父母说No,我学到了Rap 高梦博 082
酷哥李宗强:90后拍客这样炼成 戴长伸 085
90后早恋少年,霸气打造视频2.0时代 李蕊娟 088
17岁上路,世界是最好的大学 孙一帆 092
90后女生1.5万元“穷游”欧洲9国 德 胜 095
春萍,我做到了 韩 寒 098
陈欧:这样的青春帅呆了 清风明月 101
宅女失恋成“女版王朔” 柳 如 103
解谜闯进“脸谱” 欧 飒 106
30万年薪打动不了“机车”女 喜 宝 108
网上写作,网下考古,走粉红科学路 浦 东 112
第三章 跳动青春,追梦无悔
杜兰特定义MVP 张 斌 117
飞人尼克:要么刷新纪录,要么粉身碎骨 李 雨 119
凌晨4点的科比 申 熙 121
钮承泽骑行天下 李 梦 123
两个李娜在打架 柴 静 125
詹姆斯:人生目标是当亿万富翁 Kewell 130
拳王哲学:有城府,无恩怨 雷晓宇 134
永不倒下的“门神” 罗 强 137
“姚黑” 和“ 姚蜜”的告密信 [美]莱斯利?亚历山大 译/谢素军 1 40
中国网坛“国际娜” 周小烦 142
谁让我是世界第一 [塞尔维亚]诺瓦克?德约科维奇
第四章 斩过荆棘,方有星光
要出名,趁早想 淳 君 151
偶像天团TFBOYS:把90后拍在沙滩上 张自言 153
贾斯汀?比伯:12岁懂得自己的优势 [美]贾斯汀?比伯 编译/曾桂娥 15 7
那些有颜的年轻人 何 炅 160
是什么造就了14岁的“政治明星” 周 林 163
实习女生怎样“ 转正” 联合国 [韩]阿内斯?安 译/李 菡 1 6 5
刘同:从大一寒假开始的职场路 张蕾磊 168
郭晶晶:先修炼后豪婚 毛 桃 172
三分钟的“对立环境” 杨海亮 176
你的终点,我的起点 朱 晖 179
低调的影帝 蒯乐昊 180
坚韧造就的传奇 胡莉莉 183
为什么只有闾丘露薇成功了 吴甘霖 邓小兰 185
武替演员的戏剧人生 佚 名 187
骆家辉:从移民小子到驻华大使 毛 希 190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利 木 木 194
他与死神签订了“契约” 申文峰 197
“架子鼓男孩”: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王秋凤 201
谢谢14岁勇敢的我 夏 达 204
从马桶妹到悬疑小说作家 清 水 207
流潋紫:一不留神就走到了现在 龙 信
精彩书摘
90后科技新贵:挣钱没有创造好玩的东西重要时间
程盟超
用精神控制假肢随意活动、让聋哑人“开口”说出各种方言外语、安全衣不仅防刀枪更能自动报警——这些如同“哆啦A梦”口袋里才有的奇妙发明,在现实中却被张江杰,一个21岁的年轻人发明了出来。
在5月上旬的第114届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来自湖南浏阳的张江杰继去年的“脑电波控制假肢系统”夺冠后,凭借“哑语语音转换系统”又一次获得金奖。曾经,这个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湘娃子是身边人眼里的“坏孩子”,高二退学,放弃高考,办公司、搞发明在小城里显得离经叛道,直到他接二连三拿到大奖,成立的长沙市崛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年年盈利。
在欧洲受追捧的“中国创造”
最近,唯一让张江杰闹心的是今年另一个拿到铜奖的项目“废旧热源改造的发电单元”因为语言问题没能介绍清楚,“翻译得不好,他们能懂吗?”生怕人家无法理解自己作品的张江杰咕哝着。
虽然理解有偏差,这个成本低又环保的产品依旧在会场上被人追捧,带来的5套样品被抢购一空,这也是中国代表团此前少有的经历:过去也有好作品,但都是大集团的大设备,需要慢慢招商,或者是民间发明家们难以商品化的创意,吸引外国人的“小东西”确实少见。
17岁就开始靠发明挣钱的张江杰也有心得:发明不能一味追求新颖独特,要考虑社会需要什么;另一方面不能一味根据需求去找思路,那样会扼杀自己的想象力。最好的办法是有了灵感之后再考察和调整,把奇思妙想改造得适合落地。他觉得自己是个“脑洞很大”的人,对于别人看见后感叹一番的悲剧,他更喜欢在旁边默默琢磨解决办法。
思路对不对,由市场来验证。在去年的展览会上,就有法国小朋友对他发明的可用思想控制的“假肢”着了迷,展台也被围得水泄不通。而在今年,法国已经有经销商订购了1000套哑语转换系统,当地的大学、电信公司也都有了合作意向。
一动手就忘我
“特别安静,扎得下去。”在母亲江其清眼里,张江杰年纪轻轻就能有这么多发明,确实有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还没上学就能拿着一个玩具研究3个小时,其他人怎么叫都不理,长大后更是变本加厉,按照母亲的话说,家里一切能拆的东西基本都被张江杰拆坏过,电视修了好几次,“好几次想教训他,却觉得不能伤了他的好奇心”。
果然,开始搞发明,张江杰从“捣乱”渐渐变成“自虐”。张江杰在家搞发明时,母亲会做好午饭给他摆在桌上才出门,可往往晚上回来一看,饭菜仍放在那里。儿子难得喊一次“妈妈我饿了”,江其清会在20分钟内把饭做好,因为她怕时间一过,儿子思路扎进去又不想吃饭了。发明“森林防火系统”时,为了拿到一手数据,张江杰在寒冬腊月带着员工进了山。天气严寒,父母都催他早点下山,可直到年夜饭前才盼到了人影。
孩子的入迷也让江其清“又喜又惊”,喜的是没有好好上学的孩子并没有走弯路,惊的是经常在深夜响起的敲门声——那是张江杰殚精竭虑又搞出新发现后急切地找人分享喜悦。每当此时,作为母亲的她难以生气,反而要打起精神表扬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现在的教育最适合我”
尽管总爱说“和别人都一样”,但高二就退学,放弃了高考,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人视为荒唐子。身为中学老师的江其清更是遭受了不少非议,“当时真的怕孩子成了牺牲品”。尽管充满了担忧,但最终她还是成了张江杰退学创业的唯一支持者。这一切,都源于张江杰初中时的一篇日记。
在这篇题为《玩偶》的日记里,张江杰抱怨“孩子是父母的玩偶”,“做父母想做的事才是乖孩子,明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才是幸福”。江其清坦言,没想到一向沉默的孩子内心隐藏了这么多,从此她更愿意把孩子当作大人,给他更多的空间。
虽然有了理解的基础,但知道张江杰打算退学搞发明时,父母还是非常震惊。其实张江杰当时自己心里也没底,他选择用实力证明自己,开发出了能够记录燃放数据、提前预知风险的“烟花无线电子点火系统”,最终获得了父母的支持。此后申请30万元资金开公司则简单了许多,母亲只是问了他开公司的目的就答应了。
没有让母亲失望,张江杰把公司做到了年年盈利,有了20多名员工。为了张江杰能有更好的技术素养来搞研究,江其清把他送进了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进修。这一次,张江杰没有再叛逆。
“不同于高中,职业学校的知识学起来很顺手”。张江杰如鱼得水。“选择了就不会后悔,如果进了大学,可能就没有现在的我了。”他这样总结道。
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公司也越做越大,张江杰却依旧保留任性的一面。在未来,他打算把公司的经营全部交给父母和朋友,“经营管理学起来麻烦,我还是喜欢自己做研究。”在这个“大孩子”看来,挣钱并没有创造出好玩的东西重要。
沙特王子凭真本事吃饭
吕保军
沙特阿拉伯的首都利雅得,有一座军事学院,是专供王室成员子弟学习军事的地方,以备日后进入政坛。这些天之骄子一个个雄心勃勃、踌躇满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感。在两千多名王子中,有一位叫阿尔瓦利德的王子,虽然终日沉默寡言,却难掩目光里的桀骜不训。貌不惊人的他,因独特而另类的身份经常遭到其他王子的讥讽与嘲笑,似乎与所有的王子都格格不入。
原来,阿尔瓦利德的父亲思想很开放,当年他执意背离王室传统,娶了黎巴嫩公主为妻,生下了阿尔瓦利德。这让他的父亲跟国内保守势力闹得很僵,一度被流放埃及3年。后来迫于多方压力,父亲不得不与母亲离异,小阿尔瓦利德跟随母亲长期寄居在黎巴嫩。疏于管教的他从小就学会了逃学,经常不回家,像个乞丐似的横卧街头,只要在大街上找到门没锁的汽车,就会钻上去睡在人家的后座上。13岁那年,父亲发现他的生活太过叛逆,就将他带回利雅得,送他进了军校读书。但“街头流浪”的社会阅历和饱经嘲讽的成长历程让他明白,自己与那些在王宫中长大的王子们不同。由于母亲是一位外籍女性,阿尔瓦利德将来在沙特皇室立足的机会很少;血统的不纯正,更断送了他登上政坛的可能。阿尔瓦利德注定要自己打天下。所以在军校期间,他开始对商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每天坚持收听BBC电台的新闻,留心阅读时政杂志和报纸,潜心学习商业知识。
19岁那年,怀揣梦想的他再也不甘心继续一成不变的生活,下决心要远赴美国学习商业,任谁也阻拦不住。父亲暗暗为他担忧,儿子年纪轻轻就执意要去异国他乡艰苦攻读,吃得消这份苦么?他没想到,阿尔瓦利德在美国攻读经济学硕士期间,彻底忘却了王子身份,学习刻苦而勤勉,身上没有半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3年后,阿尔瓦利德带着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回到沙特,成了纵揽两个世界文化于一身的人。独闯美国的经历让他树立了自信,不仅做事雷厉风行,且有条不紊。他那快节奏、组织性极强的生活方式,再加上由中东和西方世界塑造的双重性格特征,使他显得卓尔不群。
这时候,两伊战争的爆发引发了全球石油危机,飙升的油价让沙特的石油收入剧增,源源不断涌入的财富让王室成员一个个成了爆发户。王子们年纪轻轻便拥有了富可敌国的财富,开始一掷千金地挥霍度日,在灯红酒绿的娱乐场里消磨青春。而阿尔瓦利德敏锐的眼光此时早已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他向别人借了1.5万美元作为原始资本,又将父亲给他的一栋价值150万美元的房子抵押出去,获得了40万美元现金,开始迈出自己商业生涯的第一步。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和手中不多的资本,首先做起了贸易代理和承包生意,仅几年时间,每年的利润就达到数千万美元。接着,他又及时预见到政府依靠石油、美元实施的高福利政策,将大大刺激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他果断出手在首都利雅得买下大片地产,这为他日后成为当地最大的私有地产业主打下了基础。随着阿尔瓦利德在建筑和房地产业的成功,他的财富“滚雪球”式地增长。1986年,他收购了连年亏损的沙特阿拉伯联合银行,经过3年大刀阔斧的改革,使这家银行成为沙特最赚钱的商业银行。
二十年光阴弹指而过。如今的阿尔瓦利德已在许多著名国际大公司拥有了股份,他的投资规模之大、领域之广,成为中东商界的骄傲。阿尔瓦利德独具慧眼的投资行为让他赢得了“中东巴菲特”的美名。在新近出炉的《阿拉伯商业》杂志全球50大阿拉伯富豪榜上,沙特王子阿尔瓦利德以203亿美元的身家名列榜首。其实,就个人资产而言,沙特、科威特等石油富国里比阿尔瓦利德有钱的人不在少数,但无论是《阿拉伯商业》还是《福布斯》的富豪排行榜,都是以商业运作财富来排行的,那些拥有巨额皇室财产的王公贵族们根本没资格上榜。因此,阿尔瓦利德才是
……
前言/序言
十八而志系列:少年从不等风来 卷首语: 十八岁的春天,是一场破晓的序曲,是懵懂与坚毅交织的初啼。对于每个在青春的十字路口徘徊的少年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法律上的成年,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一次对未来最真诚的叩问。风,是自然的馈赠,是际遇的象征,它有时轻柔拂过,带来机遇的芬芳;有时狂风骤雨,考验着我们内心的韧性。然而,真正的成长,从不是被动等待风的吹拂,而是主动扬帆起航,去追逐、去驾驭,甚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风。 “十八而志”系列,正是这样一群少年,他们拥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对梦想的渴求,以及一股不甘平凡的冲劲。他们或许身处平凡的街角,或许沐浴着耀眼的星光,但他们共同的特质是——他们从不等风来。他们是追风者,是弄潮儿,是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在人生这片浩瀚的海洋中,划出一道道属于自己的航迹。 本书《少年从不等风来》,作为“十八而志”系列的开篇之作,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世界。我们将跟随主人公们,感受十八岁的激情与迷茫,见证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蜕变,聆听他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呐喊。这不是一个关于天赋异禀、一路顺遂的神话,而是一个关于普通少年,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去突破藩篱,去定义自己人生价值的故事。 第一章:迷雾与微光 故事始于一个寻常的夏日午后,阳光透过老旧的教室玻璃,在布满灰尘的书本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主人公林泽,一个性格有些内敛、心思却异常细腻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一个岔路口。高考的硝烟刚刚散去,成绩单上的数字,似乎是给他的未来画上了一个模糊的轮廓,却也让他感到无所适从。他看着身边那些目标明确、斗志昂扬的同学,心里涌起一股莫名的焦虑。 林泽并非没有梦想,他热爱文字,渴望用笔尖描绘出人间的悲喜,但他深知,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仅仅拥有热爱,是远远不够的。他的家庭并不富裕,父母辛勤的劳动是他前进的动力,也是他心中沉甸甸的责任。他曾尝试过向往高薪的职业,也曾被光鲜的舞台所吸引,但每当夜深人静,他都会问自己:那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就在他迷茫之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一位曾在大山深处支教多年的老教师。这位老师的故事,像一束微光,照进了林泽内心的迷雾。老师讲述了那些渴望知识却饱受贫困束缚的孩子们,讲述了他们眼中闪烁的对未来的期盼,以及他自己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用最朴素的方式点燃希望。林泽被深深地触动了,他第一次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是否可以不仅仅体现在个人成就上,是否可以去影响和帮助更多的人。 第二章:行动的种子 老教师的故事,在林泽心中种下了一颗行动的种子。他开始主动去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关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他发现,互联网虽然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却也加剧了信息的鸿沟,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依然严峻。 林泽没有惊天动地的计划,他只是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网络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制作成易于理解的电子文档和视频。起初,他只是将这些资料分享给一些在山区支教的朋友,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一些帮助。然而,当他看到朋友发来的照片,那些孩子们因为得到这些知识而露出纯真的笑容时,他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也尝试着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发起一个关于“知识分享”的小型项目。他邀请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利用周末的时间,去给一些学习成绩不佳的同学进行义务辅导。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性格外向、善于与人沟通的李明,以及逻辑思维清晰、善于组织协调的王晓。他们三人的结合,让这个小小的项目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 李明用他风趣幽默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王晓则负责制定学习计划,分析每个同学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林泽,则继续在幕后搜集资料,并用他细腻的观察力,捕捉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 第三章:挑战与成长 “知识分享”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但也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遇到了来自校方的质疑,有人认为他们是在“浪费时间”,有人担心他们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甚至,他们内部也曾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过争执。 一次,在辅导一位基础非常薄弱的同学时,林泽感到力不从心。那位同学的家长也对此不抱太大希望,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看着同学脸上那种绝望的表情,林泽第一次感到了挫败。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真正帮助到别人。 是李明的一句玩笑话,让他重新振作起来。“泽子,别灰心,我们就像在给一株小苗浇水,需要耐心和时间。就算它现在还没长出参天大树,但至少我们给了它成长的机会。” 王晓也从更宏观的角度分析:“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我们是否在努力,是否在坚持。” 他们开始调整策略,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与同学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他们甚至开始研究一些心理学上的方法,希望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林泽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但他却拥有着一份难能可贵的坚持和责任感。他开始学会如何倾听,如何与人合作,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冷静。他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中,看到了更多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角度。 第四章:视野的拓展 随着“知识分享”项目在校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份爱心传递得更远。一次偶然的机会,林泽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关于山区留守儿童教育的公益组织,这个组织正在寻找志愿者,希望能够将他们的教学理念和资源带到更广阔的地区。 林泽心动了。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与李明、王晓商量,虽然大家即将面临高考后的升学选择,但他们都认为,这次机会不容错过。 他们加入了那个公益组织,并开始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前往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在那里,他们见到了比他们想象中更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成为了孩子们心灵的陪伴者。 在与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们接触的过程中,林泽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他看到了人生的多样性,感受到了不同生活状态下的艰辛与美好。他也逐渐明白,所谓的“风”,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无数的个体命运紧密相连。 他开始更深刻地理解“不等风来”的真正含义。那不仅仅是主动出击,更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理解和影响周遭的世界,去为他人创造“风”的机会。 第五章:重塑与前行 当林泽回到学校,准备迎接大学生活时,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曾经迷茫的少年。他在公益活动中,找到了自己内心的方向,也收获了宝贵的成长经验。他发现,知识的力量,不仅仅在于掌握它,更在于如何运用它去改变世界。 大学期间,林泽选择了一个与教育相关的专业,并继续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与李明、王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们的友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同学情谊,成为了彼此人生路上重要的支撑。 李明凭借着他的热情和沟通能力,在大学里组织了多个成功的社团活动,并开始尝试创业,希望能够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王晓则在学术研究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教育公平贡献一份力量。 “少年从不等风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林泽和他的伙伴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他们明白,成长的道路上,会有风雨,会有挑战,但只要心中有志,脚下有路,就能在人生的长河中,劈波斩浪,驶向属于自己的那片星辰大海。 这本书,献给所有正在追逐梦想的少年,献给所有不甘于现状、勇于改变的灵魂。愿你们都能成为自己的风,去吹拂,去征服,去创造属于你们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