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出版,我们将黄庭坚及秦观词中化用的古人诗词文句列于词后,另将历代评论、与黄庭坚及秦观词相关的本事和史实及对黄庭坚及秦观词的系年择要列于每首词后,方便读者对黄庭坚及秦观词的阅读和欣赏。
在北宋文坛上,黄庭坚的词作别具一格,他喜用典故、俗语、僻字作词,词风直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张炎《词源》评其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本书备搜黄庭坚词、秦观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由黄庭坚研究专家马兴荣先生、徐培均先生校点。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别号邗沟居士,人称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苏门四学士”之一。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十分特别,字号偏小,间距紧凑,但墨色浓郁,读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内容上,它竟然是一部详尽的古代农耕技术改良史,专注于宋代以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的灌溉系统和育种科学的演变。作者似乎是一个农业科技史的专家,他详细对比了“占城稻”引进前后,不同地区亩产量的变化数据,并配有大量手绘的、极为精密的灌溉水车结构图和农田阡陌图示。阅读这些关于土地、水源和劳作的文字,我感受到了一种极其朴素而又强大的生命力。那些关于“早稻三收”、“粪肥配比”的细致描述,远比那些风花雪月的辞藻更能让人体会到古人生活的真实重量和智慧结晶。这让我重新审视了“文化”的定义——原来,支撑起一个时代的,不仅有诗歌,更有这汗流浃背的稻田和精妙的水利设计。虽然完全偏离了我的初衷,但这种对基层生活和实用科学的敬意,让我读得心悦诚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复古,拿到手时,我甚至以为自己淘到了一本清末民初的旧书。然而,内容却让我瞬间穿越回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先锋艺术运动现场。全书的核心内容是对“行为艺术”在西方萌芽到发展过程中的几次关键事件的纪实性报道与理论批判。作者似乎是亲历者或至少是深度参与者,他用一种近乎冷静甚至略带嘲讽的口吻,描绘了那些挑战社会禁忌的表演,从欧洲的激进派到美国的波普艺术浪潮。大量的访谈记录、未公开的剧照(虽然是黑白印刷,效果大打折扣),构筑了一个充满张力与争议的艺术空间。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次“断裂与重塑”展的详细复盘,那种对传统媒介的颠覆和对观众心理极限的试探,让我在阅读时感到一种强烈的被冒犯感和被启迪感交织的情绪。这与我期待中那种含蓄内敛的宋代词风,简直是两个极端的世界,一个在笔墨里寻找和谐,一个在行动中制造冲突。
评分拿到手时,我正忙着一个关于古代冶金技术的课题研究,本以为这本“词集”能让我暂时抽离出来透透气,换换脑子。谁知,书中的内容竟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谶纬之学的考证和梳理。开篇便是一份详尽的《隋书·地理志》中关于方术记载的校勘表,后面紧接着是对不同地域谶语流传脉络的爬梳。那严谨的考据,那繁复的引文对照,让我这个外行都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开始思考,那些看似荒诞的预言背后,是否蕴含着当时民众对社会变迁的深层焦虑和集体潜意识的投射。作者对史料的掌握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引用的碑文、志怪小说中的零星记载,被他整合得如同天衣缝合般自然流畅。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冶金资料,转而查阅几部平时只会略读的冷门史籍,以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哪里是一本供人消遣的词选,分明是一部浸透了汗水的学术专著,其深度和广度,远超我的预期,也让我对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史的认知,有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评分阅读体验极其碎片化,但其内容组织的逻辑性却又异常严密,这给我一种奇特的阅读矛盾感。我本意是想找些婉约派的佳作来放松心情,结果,这本书完全聚焦在了唐代乐府诗的变迁与音乐体制的耦合关系上。它像一本音乐史教材,详细分析了“燕乐”、“清乐”的曲调结构,并试图通过音韵学的方法重建失传的曲词唱法。每一章都配有大量的乐谱节选和音阶图示,读起来需要极大的专注力,稍不留神,便会被那些复杂的五度相生、七律相成等理论知识所淹没。我试着根据书中的描述,想象着古代乐伎在殿堂之上击节歌唱的场景,那份对“声”与“韵”的执着追求,那种将文学与音乐融合到极致的匠人精神,着实令人肃然起敬。虽然我完全不通音律,但作者将枯燥的理论用生动的历史故事串联起来的方式,硬是让我硬着头皮啃完了关于“燕乐十八调”的那几节,仿佛自己也成了一个临时抱佛脚的乐师,对那份失落的美学体系产生了莫名的敬畏。
评分这本厚重的书卷入手,纸张的触感带着一种古朴的温润,让人仿佛能嗅到墨香中穿越时空而来的韵味。我原本是冲着两位宋代大家的名篇而来,希望能在一盏清茶的陪伴下,细细品味那些关于家国情怀、关于人生起落的千古绝唱。然而,翻开扉页,映入眼帘的却是一篇篇关于明清园林布局的精妙论述,旁征博引,从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到江南私家园林的移步换景,娓娓道来,分析得丝丝入扣。作者的笔力之雄健,对建筑美学和造园哲学的理解之深刻,实在令人叹服。特别是关于“借景”手法的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人雅趣,写得极富洞察力。我甚至跟着书中的描述,在脑海中勾勒出了几处已不可见的玲珑小筑。虽然与我期待的宋词盛宴有所出入,但这种意外的收获,倒像是在一条熟悉的河流中,忽然发现了一条通往另一片美丽秘境的小溪,让人心生惊喜,忍不住一头扎了进去,细细探寻其中别样的天地。这绝非一本单纯的词选集能给予的阅读体验,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文人生活与审美情趣,尽管主题完全跑偏了。
评分《国学典藏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论述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及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各种文体的体制规格和写作要求,并对自先秦至南朝宋、齐的重要作家、作品作了评价。《国学典藏 文心雕龙》加入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和纪昀的评。《国学典藏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论述文章写作的总原则,及诗歌、辞赋、论说、书信等各种文体的体制规格和写作要求,并对自先秦至南朝宋、齐的重要作家、作品作了评价。《国学典藏 文心雕龙》加入清代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和纪昀的评。
评分在北宋文坛上,黄庭坚的词作别具一格,他喜用典故、俗语、僻字作词,词风直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张炎《词源》评其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本书备搜黄庭坚词、秦观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由黄庭坚研究专家马兴荣先生、徐培均先生校点。
评分上海古籍出版社印刷的系列丛书,郝懿行的笺疏,上古地理神话著作,再有袁珂先生的注译,领略上古时代中华神秀。印刷横排,装帧简约,好评。
评分《国学典藏: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周与其后学所作。《国学典藏:庄子》一书,既是一部哲学著作,又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它代表着先秦诸子散文的成熟,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杰作。庄子的散文生动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又具有个性化特征。无论从其思想方面,还是艺术手法上都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长河中,《国学典藏:庄子》是当之无愧的一颗璀璨明珠。此次整理,以王先谦的《庄子集解》为底本。
评分好书,印刷精良,字体看着很舒服,也没有过多注释。
评分《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此次以乾隆本与过去从未刊刻过的原始抄本为底本,由吴应寿教授校点。
评分在北宋文坛上,黄庭坚的词作别具一格,他喜用典故、俗语、僻字作词,词风直拗,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张炎《词源》评其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本书备搜黄庭坚词、秦观词全部作品及后人的精彩评论,由黄庭坚研究专家马兴荣先生、徐培均先生校点。
评分清桐城派大家姚鼐编纂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共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本书点校以李承渊求要堂本为底本,参校以康绍庸刻本和吴启昌刻本,遇有疑难处,根据通行各篇所出原书订正。
评分徐霞客游记此版为简体精装排印本,无白活译文。书品质不错。如要繁体本,选上古另一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