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機百科全書

現代戰機百科全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保羅·艾登 著
圖書標籤:
  • 軍事
  • 航空
  • 戰機
  • 百科全書
  • 現代軍事
  • 飛行器
  • 武器裝備
  • 科技
  • 國防
  • 軍事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28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938372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銅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原版引進世界尖端軍事百科

  ★海量工藝結構美圖、高清珍稀曆史圖片

  ★西方各國國防部默許授權齣版

  ★“骨灰級軍迷”專業收藏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300多種各型戰機的精要介紹,尤其注重其研發曆史和作戰史,配有戰機三視圖,及其動力、武器和性能等各種技術數據,還有各型衍生和改進型號的介紹,是戰機百科圖書類彆裏極具特點的圖書。作為戰機深度鑒賞類百科,全書內容豐富,編輯角度獨特,值得軍迷和專業人士收藏,也是案頭重要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保羅·艾登(Paul Eden)是英國軍事圖書資深作者和編輯,作為總編輯編寫瞭這套戰機檔案,此外還參與編輯瞭大量軍事圖書。


  西風,國內資深軍事圖書編輯和譯者,編譯多部軍事題材作品。

內頁插圖

精彩書摘

  在“雲雀”(Alouette)二代成功之後,法國南方航空公司開始研發新一代更加快速機動靈活的機型。圖博梅卡,一傢當地的渦輪軸發動機生産廠傢提齣瞭一種配備更加強大的發動機的設計方案,但是“小羚羊”(Gazelle)以及所有之後的法國直升機都受益於在1964年同聯邦德國保爾柯公司關於閤作開發玻璃–縴維材料鏇翼槳葉以及配套剛性鏇翼頭的協議。復閤材料鏇翼是在這個時期齣現的新的發展趨勢,通過在槳葉製造中的突破性發展,使結構輕便、高強度、抗衝擊等特點整閤,並降低瞭維護要求,提高瞭疲勞壽命。

  “小羚羊”選用涵道式尾鏇翼,駕駛艙采用半硬殼式結構。座艙的中後部大量使用閤金蜂窩壁闆,而機身構架和尾部則采用金屬片材料。采用更大的座艙玻璃方便駕駛員和觀察員觀察,通過嚮前開的艙門可以進入座艙。通用的軍用滑橇式起落架對所有的“小羚羊”型號均適用。

  1967年4月7日,前身為法國南方航空X-300的SA340進行瞭處女試飛。在使用瞭傳統鏇翼的驗證機身之後,1968年4月12日,采用剛性鏇翼和涵道式尾翼的更具代錶性的SA340樣機齣場。然而問題也隨之産生。在“雲雀”機型上測試瞭4槳葉布局的新鏇翼之後,法國南方航空發現瞭3槳葉布局存在著嚴重的控製不足問題,這也促使對半硬殼式結構進行更改,改進後的型號稱為SA341。

  該機型在1969年7月被稱為法國南方航空“小羚羊”,但是直到1970年1月法國南方航空被新的法國宇航公司收購之後纔正式更名。然而,之後的問題使其服務認證許可被一再推遲。

  法國服役情況

  “小羚羊”的第一架樣機在1973年進入陸軍航空隊(Aviation Legere de l’Armee de Terre)服役,並逐漸取代“雲雀”二代機型。最初的機型屬於基本設計型號,配備瞭Astazou三代發動機,起飛重量3968磅(1800韆剋)。然而,法國宇航公司在同年試飛瞭SA342機型並開始服役,SA 342M(設計於ALAT)采用瞭AstazouXIVM發動機使其起飛重量達到4189磅(1900韆剋)。1985年,法國宇航公司開始進行SA342L的進一步改進研發。

  目前在陸軍航空隊服役的輕便靈活的“小羚羊”有多種型號:基本型SA 341F“小羚羊”被用在訓練、重要人員接送以及偵察任務當中。SA 341F2“小羚羊/機炮”配備有M62120毫米口徑機炮,主要用於執行火力壓製及反直升機任務。SA342 ML1 “小羚羊”ATAM(空空導彈)配備4枚MATRA/BAe Dynamics Mistral AATCPs(近距離空空導彈)。反坦剋機型SA 342M“小羚羊”“霍特”配備4枚Euromissile “霍特”導彈,足以摧毀2.5英裏(4000米)範圍內的所有武裝車輛。這種型號在接下來的兩年當中將逐漸退役並被“小羚羊”的最新驗證機型“Viviane”所取代。SA 342M1“小羚羊”Viviane針對“霍特”導彈裝備有夜視激光測距儀以及熱成像係統,同時采用歐洲直升機公司的Ecureuil鏇翼槳葉來彌補起飛重量的增加。2003年,當歐洲直升機公司的第一架“虎”式直升機交付使用後,“小羚羊”逐步被取代。“小羚羊”相對較低的價格,簡單方便的操作以及優良的性能使其成為其他幾個國傢的普遍選擇,在用戶當中仍受到普遍褒揚,稱贊其齣色的靈活性、較低的視覺、雷達和紅外綫偵察特徵,以及在座艙罩裏不受限製的良好視野效果。

  英國生産情況

  根據1967年的協議,英國韋斯特蘭公司得到“小羚羊”的生産許可。從1973年首架交付空軍使用到1983年生産綫停産,一共生産瞭282架“小羚羊”。除瞭12架(其中10架用於民用,2架用於卡塔爾警方)外,其餘全部被用在本國軍事,包括作為FAA和RAF的飛行員訓練用機。

  今天,“小羚羊”在英國的使用已明顯減少,RAF的樣機已經由AS 355F1“雙鬆鼠”(Twin Squirrels)所取代,而在FAA和部隊中,“山貓”(Lynx)已經代替瞭大部分“小羚羊”的角色。

  陸軍和皇傢海軍的“小羚羊”在馬島戰爭中被部署在島上,其效果毀譽參半。盡管“小羚羊”的參戰非常有價值,但它在小火力麵前仍顯脆弱,並損失瞭幾架。

  “小羚羊”齣口情況

  超過1500架“小羚羊”最終齣廠並在大約40個國傢和29支部隊中服役。直到今天,仍有包括塞爾維亞、喀麥隆、埃及、愛爾蘭、利比亞、阿拉伯聯閤酋長國以及前南斯拉夫諸國在內的21個國傢繼續使用“小羚羊”。

  很多“小羚羊”起到瞭重要的作用:伊拉剋的“小羚羊”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被用來攻擊伊朗的運輸船和裝甲車,敘利亞的“小羚羊”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戰爭中對抗以色列人但並不成功。實際上,一架“小羚羊”被以色列人俘獲並重新噴塗成以色列國傢的顔色。前南斯拉夫諸國有大量的Soko生産的樣機,但經過十餘年的衝突,目前其數量很難確定。

  不考慮其入役年限,“小羚羊”在數支重要的空軍中仍是重要代錶。它可能不再符閤現代戰鬥直升機的標準,但是在其他方麵,憑藉其快捷迅速、易操控性等特徵,“小羚羊”仍是現代軍事鬥爭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

前言/序言


《翼尖風雲:世界空軍裝備掠影》 序言 在人類追求翱翔藍天的夢想中,飛機始終扮演著最為激昂的角色。它們是科技的結晶,是力量的象徵,更是時代變革的見證者。從蒸汽時代的粗糙雛形到噴氣時代的疾速掠影,再到信息化時代的智能聯動,航空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深刻地重塑著全球格局。本書《翼尖風雲:世界空軍裝備掠影》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是一次穿越時空的翱翔之旅,旨在以人文的視角,勾勒齣世界各國空軍裝備發展脈絡中的關鍵節點,展現那些翱翔天際的鋼鐵雄鷹如何成為國傢戰略、軍事力量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我們聚焦於那些改變瞭戰爭形態、定義瞭空中優勢、並在全球範圍內留下深刻印記的空軍裝備。這些裝備不僅僅是冰冷的金屬和復雜的綫路,它們承載著設計者的智慧,飛行員的勇氣,以及一個國傢對未來的憧憬與追求。通過對這些裝備的細緻描繪,我們希望讀者能夠感受到科技進步的速度,理解地緣政治的博弈,體會不同文明在軍事科技領域交融碰撞的火花,並最終洞察空中力量在現代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書力求在嚴肅的軍事裝備介紹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敘述之間找到平衡,避免過度深入的技術參數,而是將重點放在裝備的設計理念、性能特點、戰術運用、曆史意義以及它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相信,每一架飛機,每一個雷達係統,每一項航空技術,背後都有著一段精彩的故事,都摺射齣人類在挑戰極限、追求卓越過程中的不懈努力。 《翼尖風雲:世界空軍裝備掠影》將帶您一同迴顧那些劃時代的飛行器,探索前沿的作戰概念,並感受空中力量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這不僅是一次對裝備的審視,更是一次對人類探索未知、徵服天空的壯麗史詩的緻敬。 第一章:噴氣時代的黎明——速度的革命與空中優勢的重塑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一種全新的動力——噴氣式發動機,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推力,開啓瞭航空史上的新紀元。本書將深入探討這一革命性技術是如何誕生的,以及它如何迅速改變瞭飛機的設計理念和作戰模式。 梅塞施密特Me 262: 作為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實戰的噴氣式戰鬥機,Me 262不僅僅是一款武器,它更是德國戰時科技實力與絕望反擊的縮影。我們將解析其獨特的雙引擎布局、流暢的機身設計以及對盟軍戰鬥機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即便在戰爭的最後階段,它也展現齣瞭令人驚嘆的速度優勢,預示著未來空戰的走嚮。 洛剋希德P-80“流星”: 與此同時,盟軍也在積極研發自己的噴氣式戰機。P-80“流星”是美國第一款投入服役的噴氣式戰鬥機,它在戰後繼續改進,成為瞭美國空軍早期噴氣式力量的基石。我們將探討其設計上的創新,以及它在朝鮮戰爭中與蘇聯戰機的早期對抗,揭示噴氣式時代並非一邊倒的局麵,而是充滿瞭激烈的技術較量與戰術演進。 蘇聯米格係列早期型號: 在冷戰的陰影下,蘇聯也迅速追趕,米格係列戰鬥機以其簡單可靠的設計和強大的性能,在戰後世界空軍舞颱上占據瞭重要一席。我們將迴顧米格-9、米格-15等早期型號,分析它們如何藉鑒瞭德國的技術,並在實戰中(如朝鮮戰爭)給西方帶來嚴峻挑戰,開啓瞭“米格現象”。 本章不僅僅是對幾款飛機的羅列,而是試圖勾勒齣噴氣時代初期的技術浪潮,以及各國在這一新領域內的探索與競爭。速度的突破帶來瞭空戰的“三維化”,戰鬥機的作用從戰場支援開始嚮獨立爭奪製空權演變,為後來的空中優勢理論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戰略轟炸的威力——跨越大陸的鐵翼與核時代的陰影 戰略轟炸機,作為一種能夠攜帶大量炸彈,對敵方縱深目標進行打擊的平颱,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揮瞭關鍵作用。然而,隨著冷戰的升級和核武器的齣現,戰略轟炸機的使命與能力被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們成為瞭國傢威懾力量的核心。 波音B-29“超級空中堡壘”: 這款飛機是二戰後期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之一,以其高空高速性能、強大的火力以及先進的增壓係統而聞名。我們將迴顧其在太平洋戰場上對日本本土進行的戰略轟炸,以及它在戰爭結尾扮演的特殊角色,探討其在當時的技術突破以及戰爭倫理的討論。 波音B-52“同溫層堡壘”: 作為一款服役至今的經典戰略轟炸機,B-52的傳奇色彩無人能及。它設計於冷戰初期,能夠攜帶常規炸彈或核武器,並具備洲際飛行能力。本章將重點分析B-52的設計理念——高亞音速、大航程、重載荷,以及它在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等多次衝突中的實戰錶現。我們將探討它如何從冷戰核威懾的象徵,演變為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的現代化平颱,其長久生命力的背後是不斷的技術升級與戰術創新。 蘇聯圖-95“熊”: 作為B-52的蘇聯對應者,圖-95以其獨特的渦輪螺鏇槳發動機和驚人的航程,成為冷戰時期蘇聯戰略威懾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對比B-52和圖-95的設計差異,分析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劣勢,並探討它們在冷戰期間的“空中對峙”,成為兩國力量平衡的重要象徵。 本章旨在闡釋戰略轟炸機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承擔的特殊使命,尤其是在核威懾戰略中的核心地位。它們不僅是戰爭機器,更是國傢安全政策與外交博弈的晴雨錶,它們的每一次升空都牽動著全球神經。 第三章:空中優勢的爭奪——超音速時代的纏鬥與“幽靈”的誕生 隨著噴氣式技術的成熟,空戰的速度不斷攀升,進入瞭超音速時代。爭奪製空權成為現代戰爭的核心課題,各國競相研發更先進、更具攻擊性的戰鬥機。這一時期,技術革新層齣不窮,空戰戰術也經曆瞭深刻的演變。 米格-21“魚窩”: 這款蘇聯戰鬥機以其獨特的高速性能、簡潔的設計和較低的生産成本,在世界範圍內得到瞭廣泛裝備。我們將解析米格-21的“三角翼”設計理念,探討它如何在多次局部衝突中展現齣強大的作戰能力,以及它在不同國傢空軍中的演變與使用。 麥剋唐納·道格拉斯F-4“鬼怪II”: 作為一款多用途戰鬥機,F-4在越南戰爭中扮演瞭重要角色,但也暴露齣一些設計上的不足。本章將分析F-4的設計初衷,它如何在空對空作戰和空對地打擊之間取得平衡,以及它在實戰中的經驗教訓,這些經驗直接推動瞭下一代戰鬥機的設計。 洛剋希德F-104“星 Starfighter”: 這款飛機以其驚人的速度和爬升率聞名,被稱為“導彈式戰鬥機”。我們將探討F-104的“短翼長機身”設計,它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也帶來瞭操作上的挑戰。其服役經曆也反映瞭西方在超音速戰鬥機研發過程中的探索與嘗試。 諾斯羅普F-5“自由戰士”/“虎”: 相對於F-4和F-104,F-5係列是一款輕型、廉價的戰鬥機,在中東、東南亞等地區廣泛裝備。我們將分析其“瘦身”設計理念,以及它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為許多國傢的空軍提供基本的空中作戰能力。 本章的高潮無疑是“隱身技術”的齣現。我們將重點介紹: 諾斯羅普F-117“夜鷹”: 第一款隱身攻擊機,F-117的誕生標誌著空戰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維度。其棱角分明的獨特外形,並非為瞭美觀,而是為瞭最大程度地降低雷達反射麵積。我們將解析其“幾何隱身”的設計原理,以及它在海灣戰爭等衝突中的驚艷亮相,如何讓敵方的防空係統形同虛設,徹底改變瞭對敵方空域的認知。 洛剋希德·馬丁F-22“猛禽”: 四代機(或稱五代機)的代錶作,F-22集隱身、超音速巡航、高機動性和傳感器融閤等技術於一身。本書將分析F-22的設計理念,它如何將隱身技術融入氣動性能,以及其先進的航電係統如何賦予飛行員“態勢感知”的超能力。F-22的齣現,代錶瞭目前戰鬥機技術的頂峰,是空中優勢的絕對象徵。 第四章:偵察與預警——洞察敵情的“眼睛”與“耳朵” 空軍不僅僅是進攻的利劍,更是情報收集與態勢感知的先鋒。偵察機和預警機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如同空中的“眼睛”和“耳朵”,為決策者提供關鍵信息,為作戰部隊提供戰場態勢。 洛剋希德U-2“龍女”: 這款高空偵察機以其在冷戰時期對蘇聯進行偵察任務而聞名,其極高的飛行高度使得當時的防空武器難以企及。我們將探討U-2的設計特點,其巨大的翼展和獨特的發動機布局,以及它在情報收集方麵所起的巨大作用,也揭示瞭高技術偵察帶來的政治風險(如U-2擊落事件)。 SR-71“黑鳥”: 比U-2更加極緻的偵察機,SR-71以其驚人的速度(超過3馬赫)和飛行高度,成為瞭冷戰時期另一個時代的標誌。我們將解析SR-71獨特的外形設計,鈦閤金的廣泛應用,以及它如何利用速度和高度來規避威脅,成為“不可被攔截”的偵察平颱。 格魯曼E-2“鷹眼”: 作為艦載預警機,E-2“鷹眼”在航母編隊中扮演著“空中指揮所”的角色。其標誌性的頂部大型雷達罩,能夠探測遠距離的空中和海上目標。我們將分析E-2的雷達技術、數據處理能力,以及它如何為航母戰鬥群提供寶貴的預警信息,確保作戰的先發製人。 波音E-3“望樓”: E-3“望樓”是基於波音707客機改裝的空中預警和控製飛機(AWACS),其頂部巨大的鏇轉雷達罩是其最顯著的特徵。本書將深入探討E-3的雷達係統如何能夠同時探測和跟蹤大量目標,以及它作為“空中指揮中心”如何在大型軍事行動中協調指揮各類空中平颱,成為現代空戰不可或缺的“神經中樞”。 第五章:無人化浪潮——智能的翅膀與未來的空戰 當前,世界軍事技術正經曆著一場深刻的變革,無人作戰平颱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並逐漸改變著未來空戰的麵貌。無人機(UAV)不再僅僅是簡單的偵察工具,它們正在演變成具備自主攻擊能力、電子戰能力,甚至能夠協同有人戰機的智能夥伴。 通用原子MQ-9“死神”: 這款多用途無人機,兼具偵察、監視和攻擊能力,已經成為許多國傢空軍的“主力”。我們將分析MQ-9的電子設備、武器掛載能力,以及它在反恐戰爭和地區衝突中的廣泛應用。同時,我們也將探討其所引發的關於無人機戰爭倫理、遠程控製的延遲問題以及潛在的誤判風險。 RQ-4“全球鷹”: 作為一款高空長航時無人偵察機,RQ-4“全球鷹”能夠長時間在目標區域上空進行偵察,提供高質量的圖像和情報。我們將分析其“飛翼”氣動布局、先進的傳感器以及其在戰略情報收集方麵的價值。 先進概念無人機(ACUAV): 本章也將展望未來,探討一些先進的無人機概念,例如能夠與有人戰鬥機協同作戰的“忠誠僚機”(Loyal Wingman)概念。我們將分析這些無人機在人工智能、自主決策、協同作戰方麵的最新進展,以及它們將如何深刻影響未來的空戰格局,使得“無人機蜂群”的作戰模式成為可能。 結語 《翼尖風雲:世界空軍裝備掠影》的旅程至此告一段落,但航空技術的發展從未停止。從最初的飛翔夢想,到今日的尖端科技,飛機已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或戰爭機器,它們是人類智慧的延伸,是探索未知、維護和平、彰顯力量的有力象徵。 本書通過對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空軍裝備的剖析,旨在讓讀者對世界空軍裝備的發展曆程有一個宏觀而深刻的認識。我們看到瞭速度的革命,聽到瞭戰略轟炸機的轟鳴,感受到瞭空中優勢的激烈爭奪,也洞察瞭信息時代的偵察與預警,更窺見瞭無人化浪潮帶來的未來圖景。 每一次飛機的問世,都凝結著無數工程師的心血、飛行員的汗水,以及一個國傢的戰略考量。它們在藍天上書寫著曆史,也塑造著未來。希望本書能夠激發讀者對航空事業的興趣,對軍事科技的思考,以及對人類探索天空的無限可能性的憧憬。 在未來的天空中,又會有怎樣的“翼尖風雲”在湧動?讓我們共同期待。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現代戰機百科全書》這本書,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宏大的敘事和嚴謹的考證。書的開篇就將我帶入瞭一個波瀾壯闊的空中戰場,從二戰後冷戰格局下的航空技術競賽,到蘇聯解體後的全球空軍力量格局演變,作者仿佛一位老道的軍事評論員,用生動而專業的語言,梳理瞭現代戰機發展的脈絡。我尤其欣賞書中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空軍發展戰略的分析,不僅僅是羅列戰機型號,更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對空中優勢的追求,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種先進戰機設計理念。例如,書中對美國空軍在冷戰時期發展第五代戰鬥機的決策過程,以及其背後深刻的地緣政治考量,都進行瞭詳盡的闡述。我從中看到瞭技術創新與國傢戰略之間的緊密聯係,也理解瞭為什麼某些國傢的戰機在設計理念上會存在如此大的差異。此外,書中對每一款代錶性戰機的介紹,也並非簡單的參數堆砌,而是結閤瞭其研發背景、服役曆史、實戰錶現以及對後續戰機發展的影響,做到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述方式,讓我對現代戰機的理解更加立體和深刻。

評分

當我拿到《現代戰機百科全書》時,我帶著一種“考古”的心態,希望能挖掘齣那些被曆史塵埃掩埋的精彩細節。這本書並沒有讓我失望,它以一種旁徵博引、引經據典的方式,為我呈現瞭一個個鮮活的戰機故事。我驚喜地發現,書中不僅介紹瞭那些赫赫有名的“明星戰機”,還挖掘瞭一些鮮為人知但同樣具有曆史意義的機型,以及一些曾經設想過但最終未能投入量産的“概念機”。作者在梳理這些機型時,大量引用瞭當時的官方報告、技術文獻、飛行員迴憶錄等一手資料,使得書中的內容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真實感。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技術迭代”的敘述,它清晰地展示瞭每一代戰機是如何在上一代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創新的,以及這些創新是如何受到當時技術水平、軍事需求和經濟成本的製約。這種“追根溯源”式的解讀,讓我更加理解瞭現代戰機的“演化”過程,也更深刻地認識到瞭科技進步的艱辛與偉大。

評分

我一直對軍事曆史,特彆是二戰後的空戰發展非常著迷。偶然間翻閱到瞭《現代戰機百科全書》,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是一本圖冊,更像是一部詳細的空戰史詩。從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航空競賽,到海灣戰爭中“沙漠風暴”行動的空中優勢展現,再到近年來的高科技空戰雛形,書中都進行瞭生動而深入的描寫。我最喜歡的是書中對經典空戰戰例的分析,比如越南戰爭中的“紅鷹”行動,以及海灣戰爭中伊拉剋空軍是如何在絕對劣勢下苦苦支撐的。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戰役過程,更是在剖析戰機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戰術運用上的得失。我常常沉浸在這些戰役的描述中,仿佛置身於真實的戰場,感受著炮火的硝煙和引擎的轟鳴。此外,書中還涉及到瞭空戰理論的發展,比如“能量機動理論”、“態勢感知”等概念,這些都讓我對現代空戰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戰機不僅僅是冰冷的機器,更是承載著國傢意誌、科技實力和戰場智慧的象徵。

評分

哇,終於等到這本《現代戰機百科全書》瞭!我一直對軍事裝備,特彆是空軍力量充滿瞭濃厚的興趣,總是想瞭解那些翱翔於天際的鋼鐵猛獸背後的故事。這次拿到這本書,簡直是太激動瞭,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剛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設計吸引住瞭。封麵上的戰鬥機綫條淩厲,色彩鮮艷,仿佛下一秒就要衝破紙麵,呼嘯而去。翻開扉頁,裏麵的插圖質量也相當高,無論是飛機的各個角度的剖視圖,還是復雜的內部結構圖,都繪製得細緻入微,仿佛伸手就能觸摸到金屬的冰涼。我尤其喜歡那些詳細的圖解,能夠清晰地展示齣不同戰機的氣動布局、發動機類型、武器掛載等關鍵信息。這本書的編排也很閤理,按照戰機的發展曆史和類型進行瞭劃分,從早期噴氣式戰鬥機到如今的新一代隱形戰機,脈絡清晰,讓我在閱讀時不會感到混亂。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不少令人振奮的戰史故事和戰術分析,這讓我不僅僅是學習到冰冷的參數,更能感受到這些“空中霸主”在實戰中的威力與魅力。總的來說,這本書的視覺呈現和信息呈現都達到瞭我理想中的水平,讓我對現代戰機的認知又上升瞭一個新的颱階。

評分

不得不說,《現代戰機百科全書》在細節上的打磨堪稱業界翹楚。我一直以來對戰機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和電子戰係統非常感興趣,而這本書恰恰在這方麵給予瞭我極大的滿足。在描述每一款戰機時,作者都會詳細介紹其翼型設計、進氣道結構、尾翼布局等,並結閤流體力學的原理,解釋這些設計如何優化瞭飛機的機動性、速度和升力。例如,書中對蘇-27的“邊條翼”設計,以及F-22的“推力矢量”技術的分析,都深入淺齣,配以清晰的示意圖,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領略其中的奧妙。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花瞭不少篇幅介紹瞭現代戰機上搭載的先進雷達係統、電子對抗設備和通信係統。各種電子戰的術語,如“有源相控陣雷達”、“紅外成像導引頭”、“數據鏈係統”等等,在書中得到瞭清晰的解釋,並結閤實際的作戰場景,說明瞭這些高科技裝備在現代空戰中的關鍵作用。我常常在閱讀中,想象著這些戰機在戰場上如何運用這些先進技術,進行信息博弈和火力對抗,場麵十分震撼。

評分

買之前沒注意看,居然是16開的,我和兒子都很喜歡,遺憾的是沒講國産的。。。

評分

很詳細的介紹,很棒,京東物流很快,點贊!!

評分

琅琅上口,可謂言簡意賅,足見評論人紮實的文字功底,以及信手 拈來的寫作技巧和慘絕人寰的創造能力,令人佩服佩服,再加上 以感嘆號收尾,實在是點睛之筆

評分

本書總共有超過1000幅珍貴曆史圖片和工藝圖,及大篇幅的文字,詳細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世界上各國各型航空母艦和艦載戰機。並有各型航空母艦和艦載戰機的精要介紹,研發曆史,圖片檔案,航空母艦和艦載戰機的特點和性能。全書內容豐富,編輯角度獨特,值得軍迷和專業人士收藏,也是案頭重要的參考書。

評分

輕武器鑒賞百科.很厚很大的一本書。

評分

近期京東圖書優惠活動太多瞭,又搶到神券,隻能買買買瞭。當然也不能亂買,這本書也是精挑細選過的,京東和豆瓣上的評價都不錯,有塑封,沒拆封,先屯著吧。

評分

不錯的東西,值得推薦的東西!

評分

挺好的 閑的時候可以看一看的

評分

很好!(此評論雖然纔2個字,但語法嚴謹,用詞工整,結構巧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