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战机百科全书

现代战机百科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保罗·艾登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
  • 航空
  • 战机
  • 百科全书
  • 现代军事
  • 飞行器
  • 武器装备
  • 科技
  • 国防
  • 军事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2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837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铜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原版引进世界尖端军事百科

  ★海量工艺结构美图、高清珍稀历史图片

  ★西方各国国防部默许授权出版

  ★“骨灰级军迷”专业收藏

内容简介

  本书共有300多种各型战机的精要介绍,尤其注重其研发历史和作战史,配有战机三视图,及其动力、武器和性能等各种技术数据,还有各型衍生和改进型号的介绍,是战机百科图书类别里极具特点的图书。作为战机深度鉴赏类百科,全书内容丰富,编辑角度独特,值得军迷和专业人士收藏,也是案头重要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保罗·艾登(Paul Eden)是英国军事图书资深作者和编辑,作为总编辑编写了这套战机档案,此外还参与编辑了大量军事图书。


  西风,国内资深军事图书编辑和译者,编译多部军事题材作品。

内页插图

精彩书摘

  在“云雀”(Alouette)二代成功之后,法国南方航空公司开始研发新一代更加快速机动灵活的机型。图博梅卡,一家当地的涡轮轴发动机生产厂家提出了一种配备更加强大的发动机的设计方案,但是“小羚羊”(Gazelle)以及所有之后的法国直升机都受益于在1964年同联邦德国保尔柯公司关于合作开发玻璃–纤维材料旋翼桨叶以及配套刚性旋翼头的协议。复合材料旋翼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在桨叶制造中的突破性发展,使结构轻便、高强度、抗冲击等特点整合,并降低了维护要求,提高了疲劳寿命。

  “小羚羊”选用涵道式尾旋翼,驾驶舱采用半硬壳式结构。座舱的中后部大量使用合金蜂窝壁板,而机身构架和尾部则采用金属片材料。采用更大的座舱玻璃方便驾驶员和观察员观察,通过向前开的舱门可以进入座舱。通用的军用滑橇式起落架对所有的“小羚羊”型号均适用。

  1967年4月7日,前身为法国南方航空X-300的SA340进行了处女试飞。在使用了传统旋翼的验证机身之后,1968年4月12日,采用刚性旋翼和涵道式尾翼的更具代表性的SA340样机出场。然而问题也随之产生。在“云雀”机型上测试了4桨叶布局的新旋翼之后,法国南方航空发现了3桨叶布局存在着严重的控制不足问题,这也促使对半硬壳式结构进行更改,改进后的型号称为SA341。

  该机型在1969年7月被称为法国南方航空“小羚羊”,但是直到1970年1月法国南方航空被新的法国宇航公司收购之后才正式更名。然而,之后的问题使其服务认证许可被一再推迟。

  法国服役情况

  “小羚羊”的第一架样机在1973年进入陆军航空队(Aviation Legere de l’Armee de Terre)服役,并逐渐取代“云雀”二代机型。最初的机型属于基本设计型号,配备了Astazou三代发动机,起飞重量3968磅(1800千克)。然而,法国宇航公司在同年试飞了SA342机型并开始服役,SA 342M(设计于ALAT)采用了AstazouXIVM发动机使其起飞重量达到4189磅(1900千克)。1985年,法国宇航公司开始进行SA342L的进一步改进研发。

  目前在陆军航空队服役的轻便灵活的“小羚羊”有多种型号:基本型SA 341F“小羚羊”被用在训练、重要人员接送以及侦察任务当中。SA 341F2“小羚羊/机炮”配备有M62120毫米口径机炮,主要用于执行火力压制及反直升机任务。SA342 ML1 “小羚羊”ATAM(空空导弹)配备4枚MATRA/BAe Dynamics Mistral AATCPs(近距离空空导弹)。反坦克机型SA 342M“小羚羊”“霍特”配备4枚Euromissile “霍特”导弹,足以摧毁2.5英里(4000米)范围内的所有武装车辆。这种型号在接下来的两年当中将逐渐退役并被“小羚羊”的最新验证机型“Viviane”所取代。SA 342M1“小羚羊”Viviane针对“霍特”导弹装备有夜视激光测距仪以及热成像系统,同时采用欧洲直升机公司的Ecureuil旋翼桨叶来弥补起飞重量的增加。2003年,当欧洲直升机公司的第一架“虎”式直升机交付使用后,“小羚羊”逐步被取代。“小羚羊”相对较低的价格,简单方便的操作以及优良的性能使其成为其他几个国家的普遍选择,在用户当中仍受到普遍褒扬,称赞其出色的灵活性、较低的视觉、雷达和红外线侦察特征,以及在座舱罩里不受限制的良好视野效果。

  英国生产情况

  根据1967年的协议,英国韦斯特兰公司得到“小羚羊”的生产许可。从1973年首架交付空军使用到1983年生产线停产,一共生产了282架“小羚羊”。除了12架(其中10架用于民用,2架用于卡塔尔警方)外,其余全部被用在本国军事,包括作为FAA和RAF的飞行员训练用机。

  今天,“小羚羊”在英国的使用已明显减少,RAF的样机已经由AS 355F1“双松鼠”(Twin Squirrels)所取代,而在FAA和部队中,“山猫”(Lynx)已经代替了大部分“小羚羊”的角色。

  陆军和皇家海军的“小羚羊”在马岛战争中被部署在岛上,其效果毁誉参半。尽管“小羚羊”的参战非常有价值,但它在小火力面前仍显脆弱,并损失了几架。

  “小羚羊”出口情况

  超过1500架“小羚羊”最终出厂并在大约40个国家和29支部队中服役。直到今天,仍有包括塞尔维亚、喀麦隆、埃及、爱尔兰、利比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前南斯拉夫诸国在内的21个国家继续使用“小羚羊”。

  很多“小羚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伊拉克的“小羚羊”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用来攻击伊朗的运输船和装甲车,叙利亚的“小羚羊”在1982年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中对抗以色列人但并不成功。实际上,一架“小羚羊”被以色列人俘获并重新喷涂成以色列国家的颜色。前南斯拉夫诸国有大量的Soko生产的样机,但经过十余年的冲突,目前其数量很难确定。

  不考虑其入役年限,“小羚羊”在数支重要的空军中仍是重要代表。它可能不再符合现代战斗直升机的标准,但是在其他方面,凭借其快捷迅速、易操控性等特征,“小羚羊”仍是现代军事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助手。

  ……

前言/序言


《翼尖风云:世界空军装备掠影》 序言 在人类追求翱翔蓝天的梦想中,飞机始终扮演着最为激昂的角色。它们是科技的结晶,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从蒸汽时代的粗糙雏形到喷气时代的疾速掠影,再到信息化时代的智能联动,航空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深刻地重塑着全球格局。本书《翼尖风云:世界空军装备掠影》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翱翔之旅,旨在以人文的视角,勾勒出世界各国空军装备发展脉络中的关键节点,展现那些翱翔天际的钢铁雄鹰如何成为国家战略、军事力量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我们聚焦于那些改变了战争形态、定义了空中优势、并在全球范围内留下深刻印记的空军装备。这些装备不仅仅是冰冷的金属和复杂的线路,它们承载着设计者的智慧,飞行员的勇气,以及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通过对这些装备的细致描绘,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感受到科技进步的速度,理解地缘政治的博弈,体会不同文明在军事科技领域交融碰撞的火花,并最终洞察空中力量在现代世界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本书力求在严肃的军事装备介绍与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度深入的技术参数,而是将重点放在装备的设计理念、性能特点、战术运用、历史意义以及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相信,每一架飞机,每一个雷达系统,每一项航空技术,背后都有着一段精彩的故事,都折射出人类在挑战极限、追求卓越过程中的不懈努力。 《翼尖风云:世界空军装备掠影》将带您一同回顾那些划时代的飞行器,探索前沿的作战概念,并感受空中力量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一次对装备的审视,更是一次对人类探索未知、征服天空的壮丽史诗的致敬。 第一章:喷气时代的黎明——速度的革命与空中优势的重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一种全新的动力——喷气式发动机,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推力,开启了航空史上的新纪元。本书将深入探讨这一革命性技术是如何诞生的,以及它如何迅速改变了飞机的设计理念和作战模式。 梅塞施密特Me 262: 作为世界上第一架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Me 262不仅仅是一款武器,它更是德国战时科技实力与绝望反击的缩影。我们将解析其独特的双引擎布局、流畅的机身设计以及对盟军战斗机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即便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它也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速度优势,预示着未来空战的走向。 洛克希德P-80“流星”: 与此同时,盟军也在积极研发自己的喷气式战机。P-80“流星”是美国第一款投入服役的喷气式战斗机,它在战后继续改进,成为了美国空军早期喷气式力量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其设计上的创新,以及它在朝鲜战争中与苏联战机的早期对抗,揭示喷气式时代并非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充满了激烈的技术较量与战术演进。 苏联米格系列早期型号: 在冷战的阴影下,苏联也迅速追赶,米格系列战斗机以其简单可靠的设计和强大的性能,在战后世界空军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一席。我们将回顾米格-9、米格-15等早期型号,分析它们如何借鉴了德国的技术,并在实战中(如朝鲜战争)给西方带来严峻挑战,开启了“米格现象”。 本章不仅仅是对几款飞机的罗列,而是试图勾勒出喷气时代初期的技术浪潮,以及各国在这一新领域内的探索与竞争。速度的突破带来了空战的“三维化”,战斗机的作用从战场支援开始向独立争夺制空权演变,为后来的空中优势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战略轰炸的威力——跨越大陆的铁翼与核时代的阴影 战略轰炸机,作为一种能够携带大量炸弹,对敌方纵深目标进行打击的平台,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随着冷战的升级和核武器的出现,战略轰炸机的使命与能力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成为了国家威慑力量的核心。 波音B-29“超级空中堡垒”: 这款飞机是二战后期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之一,以其高空高速性能、强大的火力以及先进的增压系统而闻名。我们将回顾其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本本土进行的战略轰炸,以及它在战争结尾扮演的特殊角色,探讨其在当时的技术突破以及战争伦理的讨论。 波音B-52“同温层堡垒”: 作为一款服役至今的经典战略轰炸机,B-52的传奇色彩无人能及。它设计于冷战初期,能够携带常规炸弹或核武器,并具备洲际飞行能力。本章将重点分析B-52的设计理念——高亚音速、大航程、重载荷,以及它在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等多次冲突中的实战表现。我们将探讨它如何从冷战核威慑的象征,演变为能够执行多种任务的现代化平台,其长久生命力的背后是不断的技术升级与战术创新。 苏联图-95“熊”: 作为B-52的苏联对应者,图-95以其独特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惊人的航程,成为冷战时期苏联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对比B-52和图-95的设计差异,分析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并探讨它们在冷战期间的“空中对峙”,成为两国力量平衡的重要象征。 本章旨在阐释战略轰炸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尤其是在核威慑战略中的核心地位。它们不仅是战争机器,更是国家安全政策与外交博弈的晴雨表,它们的每一次升空都牵动着全球神经。 第三章:空中优势的争夺——超音速时代的缠斗与“幽灵”的诞生 随着喷气式技术的成熟,空战的速度不断攀升,进入了超音速时代。争夺制空权成为现代战争的核心课题,各国竞相研发更先进、更具攻击性的战斗机。这一时期,技术革新层出不穷,空战战术也经历了深刻的演变。 米格-21“鱼窝”: 这款苏联战斗机以其独特的高速性能、简洁的设计和较低的生产成本,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装备。我们将解析米格-21的“三角翼”设计理念,探讨它如何在多次局部冲突中展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以及它在不同国家空军中的演变与使用。 麦克唐纳·道格拉斯F-4“鬼怪II”: 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F-4在越南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暴露出一些设计上的不足。本章将分析F-4的设计初衷,它如何在空对空作战和空对地打击之间取得平衡,以及它在实战中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直接推动了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 洛克希德F-104“星 Starfighter”: 这款飞机以其惊人的速度和爬升率闻名,被称为“导弹式战斗机”。我们将探讨F-104的“短翼长机身”设计,它在追求速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操作上的挑战。其服役经历也反映了西方在超音速战斗机研发过程中的探索与尝试。 诺斯罗普F-5“自由战士”/“虎”: 相对于F-4和F-104,F-5系列是一款轻型、廉价的战斗机,在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广泛装备。我们将分析其“瘦身”设计理念,以及它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为许多国家的空军提供基本的空中作战能力。 本章的高潮无疑是“隐身技术”的出现。我们将重点介绍: 诺斯罗普F-117“夜鹰”: 第一款隐身攻击机,F-117的诞生标志着空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其棱角分明的独特外形,并非为了美观,而是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雷达反射面积。我们将解析其“几何隐身”的设计原理,以及它在海湾战争等冲突中的惊艳亮相,如何让敌方的防空系统形同虚设,彻底改变了对敌方空域的认知。 洛克希德·马丁F-22“猛禽”: 四代机(或称五代机)的代表作,F-22集隐身、超音速巡航、高机动性和传感器融合等技术于一身。本书将分析F-22的设计理念,它如何将隐身技术融入气动性能,以及其先进的航电系统如何赋予飞行员“态势感知”的超能力。F-22的出现,代表了目前战斗机技术的顶峰,是空中优势的绝对象征。 第四章:侦察与预警——洞察敌情的“眼睛”与“耳朵” 空军不仅仅是进攻的利剑,更是情报收集与态势感知的先锋。侦察机和预警机在现代战争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如同空中的“眼睛”和“耳朵”,为决策者提供关键信息,为作战部队提供战场态势。 洛克希德U-2“龙女”: 这款高空侦察机以其在冷战时期对苏联进行侦察任务而闻名,其极高的飞行高度使得当时的防空武器难以企及。我们将探讨U-2的设计特点,其巨大的翼展和独特的发动机布局,以及它在情报收集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也揭示了高技术侦察带来的政治风险(如U-2击落事件)。 SR-71“黑鸟”: 比U-2更加极致的侦察机,SR-71以其惊人的速度(超过3马赫)和飞行高度,成为了冷战时期另一个时代的标志。我们将解析SR-71独特的外形设计,钛合金的广泛应用,以及它如何利用速度和高度来规避威胁,成为“不可被拦截”的侦察平台。 格鲁曼E-2“鹰眼”: 作为舰载预警机,E-2“鹰眼”在航母编队中扮演着“空中指挥所”的角色。其标志性的顶部大型雷达罩,能够探测远距离的空中和海上目标。我们将分析E-2的雷达技术、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它如何为航母战斗群提供宝贵的预警信息,确保作战的先发制人。 波音E-3“望楼”: E-3“望楼”是基于波音707客机改装的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AWACS),其顶部巨大的旋转雷达罩是其最显著的特征。本书将深入探讨E-3的雷达系统如何能够同时探测和跟踪大量目标,以及它作为“空中指挥中心”如何在大型军事行动中协调指挥各类空中平台,成为现代空战不可或缺的“神经中枢”。 第五章:无人化浪潮——智能的翅膀与未来的空战 当前,世界军事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无人作战平台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并逐渐改变着未来空战的面貌。无人机(UAV)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侦察工具,它们正在演变成具备自主攻击能力、电子战能力,甚至能够协同有人战机的智能伙伴。 通用原子MQ-9“死神”: 这款多用途无人机,兼具侦察、监视和攻击能力,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空军的“主力”。我们将分析MQ-9的电子设备、武器挂载能力,以及它在反恐战争和地区冲突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其所引发的关于无人机战争伦理、远程控制的延迟问题以及潜在的误判风险。 RQ-4“全球鹰”: 作为一款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RQ-4“全球鹰”能够长时间在目标区域上空进行侦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和情报。我们将分析其“飞翼”气动布局、先进的传感器以及其在战略情报收集方面的价值。 先进概念无人机(ACUAV): 本章也将展望未来,探讨一些先进的无人机概念,例如能够与有人战斗机协同作战的“忠诚僚机”(Loyal Wingman)概念。我们将分析这些无人机在人工智能、自主决策、协同作战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它们将如何深刻影响未来的空战格局,使得“无人机蜂群”的作战模式成为可能。 结语 《翼尖风云:世界空军装备掠影》的旅程至此告一段落,但航空技术的发展从未停止。从最初的飞翔梦想,到今日的尖端科技,飞机已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或战争机器,它们是人类智慧的延伸,是探索未知、维护和平、彰显力量的有力象征。 本书通过对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空军装备的剖析,旨在让读者对世界空军装备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宏观而深刻的认识。我们看到了速度的革命,听到了战略轰炸机的轰鸣,感受到了空中优势的激烈争夺,也洞察了信息时代的侦察与预警,更窥见了无人化浪潮带来的未来图景。 每一次飞机的问世,都凝结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飞行员的汗水,以及一个国家的战略考量。它们在蓝天上书写着历史,也塑造着未来。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航空事业的兴趣,对军事科技的思考,以及对人类探索天空的无限可能性的憧憬。 在未来的天空中,又会有怎样的“翼尖风云”在涌动?让我们共同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军事历史,特别是二战后的空战发展非常着迷。偶然间翻阅到了《现代战机百科全书》,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部详细的空战史诗。从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的航空竞赛,到海湾战争中“沙漠风暴”行动的空中优势展现,再到近年来的高科技空战雏形,书中都进行了生动而深入的描写。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对经典空战战例的分析,比如越南战争中的“红鹰”行动,以及海湾战争中伊拉克空军是如何在绝对劣势下苦苦支撑的。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战役过程,更是在剖析战机在其中的作用,以及战术运用上的得失。我常常沉浸在这些战役的描述中,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场,感受着炮火的硝烟和引擎的轰鸣。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空战理论的发展,比如“能量机动理论”、“态势感知”等概念,这些都让我对现代空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战机不仅仅是冰冷的机器,更是承载着国家意志、科技实力和战场智慧的象征。

评分

不得不说,《现代战机百科全书》在细节上的打磨堪称业界翘楚。我一直以来对战机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和电子战系统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满足。在描述每一款战机时,作者都会详细介绍其翼型设计、进气道结构、尾翼布局等,并结合流体力学的原理,解释这些设计如何优化了飞机的机动性、速度和升力。例如,书中对苏-27的“边条翼”设计,以及F-22的“推力矢量”技术的分析,都深入浅出,配以清晰的示意图,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略其中的奥妙。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介绍了现代战机上搭载的先进雷达系统、电子对抗设备和通信系统。各种电子战的术语,如“有源相控阵雷达”、“红外成像导引头”、“数据链系统”等等,在书中得到了清晰的解释,并结合实际的作战场景,说明了这些高科技装备在现代空战中的关键作用。我常常在阅读中,想象着这些战机在战场上如何运用这些先进技术,进行信息博弈和火力对抗,场面十分震撼。

评分

哇,终于等到这本《现代战机百科全书》了!我一直对军事装备,特别是空军力量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总是想了解那些翱翔于天际的钢铁猛兽背后的故事。这次拿到这本书,简直是太激动了,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封面上的战斗机线条凌厉,色彩鲜艳,仿佛下一秒就要冲破纸面,呼啸而去。翻开扉页,里面的插图质量也相当高,无论是飞机的各个角度的剖视图,还是复杂的内部结构图,都绘制得细致入微,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金属的冰凉。我尤其喜欢那些详细的图解,能够清晰地展示出不同战机的气动布局、发动机类型、武器挂载等关键信息。这本书的编排也很合理,按照战机的发展历史和类型进行了划分,从早期喷气式战斗机到如今的新一代隐形战机,脉络清晰,让我在阅读时不会感到混乱。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战史故事和战术分析,这让我不仅仅是学习到冰冷的参数,更能感受到这些“空中霸主”在实战中的威力与魅力。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视觉呈现和信息呈现都达到了我理想中的水平,让我对现代战机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新的台阶。

评分

拿到《现代战机百科全书》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宏大的叙事和严谨的考证。书的开篇就将我带入了一个波澜壮阔的空中战场,从二战后冷战格局下的航空技术竞赛,到苏联解体后的全球空军力量格局演变,作者仿佛一位老道的军事评论员,用生动而专业的语言,梳理了现代战机发展的脉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空军发展战略的分析,不仅仅是罗列战机型号,更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空中优势的追求,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先进战机设计理念。例如,书中对美国空军在冷战时期发展第五代战斗机的决策过程,以及其背后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从中看到了技术创新与国家战略之间的紧密联系,也理解了为什么某些国家的战机在设计理念上会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此外,书中对每一款代表性战机的介绍,也并非简单的参数堆砌,而是结合了其研发背景、服役历史、实战表现以及对后续战机发展的影响,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对现代战机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评分

当我拿到《现代战机百科全书》时,我带着一种“考古”的心态,希望能挖掘出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精彩细节。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以一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的方式,为我呈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战机故事。我惊喜地发现,书中不仅介绍了那些赫赫有名的“明星战机”,还挖掘了一些鲜为人知但同样具有历史意义的机型,以及一些曾经设想过但最终未能投入量产的“概念机”。作者在梳理这些机型时,大量引用了当时的官方报告、技术文献、飞行员回忆录等一手资料,使得书中的内容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真实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技术迭代”的叙述,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代战机是如何在上一代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的,以及这些创新是如何受到当时技术水平、军事需求和经济成本的制约。这种“追根溯源”式的解读,让我更加理解了现代战机的“演化”过程,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科技进步的艰辛与伟大。

评分

印刷精美,京东送货很快,值得收藏。

评分

军事百科全书,做活动时候买的,又棒又超值!极其具有收藏价值!!很赞~?

评分

印刷质量很不错,图片都很有代表性。很喜欢。

评分

一不小心就买了,虽然有点小贵,但儿子非常喜欢。就冲这个、好评!

评分

很详细,值得收藏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军事类型的书籍,强烈推荐

评分

介绍比较全面 制作比较精珍

评分

还不错,如果你想找中国的飞机那还是路过吧,里边全是美帝的

评分

好评!很好的一套书。质量很不错,内容也不错。如果不是精装版就更好了,更适合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